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本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元杂剧有关常识、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幕)一楔子一本四折

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折实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主要内容是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西厢记》共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剧本内容构成:曲、科、白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

有一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

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

白即宾白、道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有韵白和散白。

韵白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使用。

散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

*、舞台角色(脚色)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净:花脸、扮刚

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主要是插科打诨。

(元杂剧中无此角色)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外: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长太息以掩泣兮往事不堪回首。

高一以来有多少冤魂嗟叹风流人物尽折题海中。

遥想当年志趣高远心怀天下。

万物尽在执掌之间短短一年便于人海茫茫之中泯然。

世事变迁之快不得不令人凛然也只能徒然。

出师未捷身已先死壮志未酬泪洒长襟。

目标依旧在只是排名远。

眼镜度数渐已高总分依然层层减。

已然折戟沉沙壮士扼腕虽已尘埃落定万事成空。

但心仍甚为不甘时常从睡梦中惊醒于泪眼婆娑之间悔恨当初。

父母的叮咛嘱咐犹在耳边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在眼前奈何徒呼奈何。

高一不努力高二徒伤悲。

等闲度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不寐长了白发又赔泪悲也叹也悔也。

回首高一重品往事。

欲寻些催人泪下日月同悲之事转念一想何必添忧遂作罢。

便去寻些喜上眉梢普天同庆之事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唯独老师们的轻声细语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为这色调偏暗的高一添上了不少颇亮的色彩才不使人生显得无趣。

细细怀想总结得失遂明了因果诸事皆因我懒而起。

因既起则需以勤结其果。

因此我准备来个卧薪尝胆再来个破釜沉舟努力让自己的名次前进几名也了夙愿。

以此明志。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故事之美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别后目送。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故事之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小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赶赴长亭无奈怨恨情感剧情长亭别宴怨

愤临别叮咛忧虑不安长亭别后*人物之美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叛逆、抗争、执着温柔、体贴、缠绵*有痛苦:“晓来谁染霜林醉?……”有埋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忧虑:“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更有不安:“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

这些忧虑、埋怨、不安都是与莺莺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真实刻画了崔莺莺这个冲破封建婚姻桎梏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叛逆者形象。

这场戏中莺莺有着怎样的复杂心情?*送别途中怨功名念羁旅忧重娶临别饯行惜别叮嘱分别目送愁别离*第一部分请问三支曲子各是如何表现分离的伤感的?曲词之美*〔端正好〕是一幅秋日送别图抒发了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

这支曲子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深秋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衬托出莺莺离人伤感的忧郁而又压抑的心情。

后两句自问自答“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中的“染”和“醉”用拟人手法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是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总是离人泪”中的“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起。

*景物(意象的选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霜林醉情离人泪染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一切景语皆情语*滚绣球用词语体现出主人公分别时的百转愁肠如:迟、疾、难

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

由情及景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夸张手法的使用:“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滚绣球恨归去得疾(刚摆脱相思又要分离)恨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越恨越深表现了离别时复杂感情。

*叨叨令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之情。

*思考下列问题:、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同?、〔上小楼〕这一段有什么作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第二部分*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提示:渲染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后两句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

*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同?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上小楼〕这一段有什么作用?〔上小楼〕大胆肯定了与张生幽情的美好情致表明自己体会到的相思苦痛进而体会到这种痛苦比相思更苦十倍。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满庭芳〕体现了莺莺怎样的想法答:恼恨世俗之礼*小结:这部分表现了莺莺饱受煎熬内心种种痛苦。

她只求与心上人厮守终生并不在意世俗功名。

*分析第三部分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崔莺莺用反语袒露自己的忧虑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提示:担忧张生的起居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显示莺莺对张生深情挚爱。

这两句与四煞中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山峰华岳低”相映衬突出了莺莺对张生感情的热烈、持久和分离之苦的巨大、深沉。

*分析第四部分鉴赏《一煞》《收尾》两支曲子。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蔼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赏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

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账和眷恋。

“无人语”不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悉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前一句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后一句用幻觉描写写内心深藏之情。

“夕阳古道”萧瑟凄冷增添了苍凉意味极目远送产生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后忽有马嘶传来无声和有声相映衬最后用心理描写说对自己的举动也无法理解。

*请赏析收尾这支曲子前一句用环境描写表现内心的怅惘之情。

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最后一句用夸张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化虚为实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表现痛苦的深重。

*意美: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境。

形美:句式对称的整齐美与不对称的参差美达成建筑之美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句式、节奏、平仄、四声、压韵、衬字、叠词等)神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文采与表现力)曲词之美效果诠释*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意象的精心选用、情景的密切交融、诗词的巧妙化用、修辞的广泛使用、典故的适当运用意境之美*分手之时一煞收尾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长亭路上端正好筵席之中脱布衫萧瑟凄冷、意象的精心选用离愁别绪*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

试回忆唐诗宋词中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古道:夕阳:烟霭: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面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情景的密切交融*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

云天黄叶地”的咏秋名句。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

、诗词的巧妙化用*〔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耍孩儿〕“伯劳东去燕西飞”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西飞燕”。

《收尾》“遍人间烦恼慎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表现愁苦至极。

、修辞的使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语出《庄子》和苏轼的《满庭芳》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典故的适当运用满庭芳中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耍孩儿中的“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语言特色或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吸取民间语言质朴自然活泼爽利。

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毕业在那个也许并不美丽的日子上帝将我与许多人握在手中直

到握的没有了距离于是我们亲如兄弟在三年的时光中共同成长随着高考的水流翻滚当水珠汇集在旋涡最深处我们毕业了仁慈的主却在这一瞬间随手一挥我孤独地立在了风中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C练习*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

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留恋美景显然不当*、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段意再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莺莺心理:一、临别途中痛二、长亭饯别恨三、临别叮嘱怕四、惜别目送念*刻画方法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莺莺心理*滚绣球:“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对拆散鸳鸯的不满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长亭送别答案

长亭送别参考答案 2、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老夫人“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深层来讲:是封建婚姻“门当户对”思想在作祟。老妇人在此是封建家长的代表。 4、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5、(1)出门在外,注意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2)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考中了,张生就成为名门望族择婿的对象,若张生不是感情专一之人,有可能会移情别恋,抛弃莺莺;若考不中,母亲又不会接纳他。所以,不论考中与否,对二人的感情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心中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教条约束着她们、限制着她们,她们实际上就是丈夫的附属品。即便莺莺贵为相国千金也不例外。她把所有的希望都系与爱情,都系在张生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赌注。如果故事中的张生不是一个忠厚诚实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6、 愁苦、怨恨——痛依恋、无奈——恨 担心、害怕——怕眷恋、惆怅——念 7、《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课堂训练】 (一)赏读《端正好》 1、选取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满地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一句一景。运用了拟人,情景交融,设问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深秋郊外分别图,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写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苹果Iphone X上市,似乎让▲在深圳华强北的山寨行业呈现▲的姿态。对于一般不熟悉该型号手机的用户,一时难以▲真假。 A.折服欣欣向荣分辨 B.蛰伏生机勃勃分辨 C.蛰伏欣欣向荣分辩 D.折服生机勃勃分辩 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月亮变化无常,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C.旧记载有细长如指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D.蛇的报复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比如,一个人要为他不识趣的打扰付出昂贵的代价,以余生的残疾补偿它受到破坏的几秒钟。 3.下列诗句中,填入元代萨都剌的《彭城杂咏》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城下黄河去不回,四山依旧画屏开。▲,▲。 A.无人会得登临意,独上将军戏马台。 B.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C.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D.江山信美因人胜,萸菊逢辰满意开。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堪称俄国知识分子的卓异代表。 ▲,▲,▲。▲,▲,▲,他的怜悯心和同情心是超乎寻常的。别尔嘉耶夫在另外一本书里说,这些知识分子所体现的俄罗斯灵魂,“永远为人民和整个世界的苦难而忧伤,这是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 ①他对痛苦有极特殊的感受力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本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元杂剧有关常识、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幕)一楔子一本四折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5长亭送别(1)(1)

2021年高中语文必修5长亭送别(1)(1) 一.导入课文 1616年,莎士比亚死了。同一年,汤显祖也去世了。中西两个伟大的剧作家同时去世,是一个巧合,也许更是一个默契。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代表了明代,甚至是中国古典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在明代乃至后来的剧坛上,没有一个剧作家像他这样获得后人的敬仰和崇拜。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策划两岸三地共同演出《牡丹亭》,把原来的55折浓缩成了27折,华美的服饰、优雅的唱腔轰动了各地,每到一处,几乎是万人空巷。去年七艺节间在杭州演出,是一百多个剧团中票卖得最好的。 给大家看几张当时演出时的剧照。 白先勇先生说这个戏是一出关注青春、关注爱情和生命的戏,洋溢着青春之美、生命之美,是浪漫爱情的极至。先让我们来看看剧情的梗概。 二.整体感知课文 这真是人鬼情未了的古典演绎。 课文节选的是第七出,是故事的开端部分。这一出戏还有一个名称,叫“春香闹学”。现在让我们先来读一读,看看春香是怎么闹的。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节。 学生阅读其余部分。 三.分析课文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找出春香闹学的情节来,看看她闹了几次,是怎么闹的。 一闹:

陈最良:“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春香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认真吸取老师的教导,从此早早起床读书呢? 显然不是,她这是说反话,表达对塾师的不满。这让塾师很是尴尬,却也反驳不得。 二闹: 塾师讲解经书,春香却问,“怎样声儿?”老先生不好回答,只好模拟一下,学鸠声了。“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老先生憨态可掬作鸠声,小丫头乐不可支学鸠鸣,好不热闹!老先生一本正经说“听讲”,他期望的可是严肃的课堂,这回却叽叽咕咕闹成一团。 三闹: 春香曲解诗文。 曲解有故意歪曲的意思。春香在这里是故意歪曲的吗?我觉得用乱解比较恰当。春香不懂诗文的意思,自作聪明,乱解一气,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来。 李渔说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春香越是流露自然天性,就越是逗人,越叫人忍俊不禁。 四闹: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及练习 《长亭送别》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1.作家作品: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 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 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 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 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 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 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宋、金对峙时期,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 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 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 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 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 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 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 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 (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 【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 【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在酒席上,张生斜着身子坐着,愁眉紧蹙,发呆的样子。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住汪汪的眼泪而不敢流出来,恐怕被人发现知道。我偷看了一眼张生,又赶紧把头低下,长长地叹气,假装着是在整理自己的衣服。 【幺篇】虽然以后结成好配偶,无奈眼前这种时候,怎不令人伤心?我此时心里面呆,脑儿昏,从昨晚到今天,腰围消瘦了一围。 (夫人说)小姐斟酒!(丫环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长长地叹气,说)请喝酒! 【上小楼】成亲的欢乐还没有实现,离别的愁苦又接着来了。想着我和情郎前晚幽会,昨晚成亲,今天就要分离。我深深地尝够了这几天的相思滋味,却原来这种离别情意比相思更苦十倍。 【幺篇】年轻啊轻易远别,情薄啊容易抛弃。完全不想想两人腿儿相互挨着,脸儿相互依偎,手儿相互协携。你与我父亲崔宰相做女婿,妻子荣华丈夫可以显贵,但求咱们做一枝并头莲花,远胜于考上状元。 (夫人说)丫环红娘斟酒!(丫环红娘斟酒)(莺莺唱) 【满庭芳】摆酒席太急,两人对面相看一会,立刻就要别离。(想在张生高举酒食敬他,以尽为妻之礼)如果不是酒席间母亲在座,子女应当忌避不得亲近,我有心想要和他相爱相敬。虽然是相聚相守一时半刻,也算是夫妻俩共桌饮食。只能眼底留意,白传情,想起其中,真的离别后又当如何呢?差点自己真要化成望夫石了。 (丫环红娘说)姐姐没有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吧。(莺莺说)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饭菜,我吃着,感觉就好象土和泥一样。假如真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的滋味(泥土都不如啊)。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河北保定定州车兴泽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 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 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 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 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 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4.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5.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 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襄樊市枣阳高级中学严兵 一、课型:赏析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2.通过诵读、品味、赏析,体会主人公在分别时复杂、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把握人物形象。3、通过解读文本,欣赏优美曲词,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吟诵技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由意象到意境,并由意境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理解《西厢记》歌颂爱情自主、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题。2.体验人物际遇和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曲词的诵读,解读文本,分析崔莺莺复杂的情感世界,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重点赏读四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戏曲文学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等 五、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投影、flash片断欣赏 六、教学思路设计: 《长亭送别》,历来被称为情景交融的典范,离愁别恨的绝唱。本折戏原题为《哭宴》。因此,本节课,我试图以“教师范读和引导学生品味相结合”为主要策略,以崔莺莺的眼泪为突破口,以写泪的的手法为桥梁,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让学生通过诵读,去感受崔莺莺的眼泪,进而走进她那复杂的情感世界,实现“课堂有读书声”、“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说话”的宗旨。并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古典戏曲的范式,想尝试着引导、启发学生,对“泪”作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探讨,读写结合,自己动手,通过写泪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实现文本的价值,让学生在读、赏、练的过程中体味阅读的快乐。 七、教学教程 (一)古琴音乐背景(幻灯片一) (二)教师导入新课(幻灯片二) 由柳永的《雨霖玲》描写离别的诗句导入。 (三)相关剧情介绍(幻灯片三) 普救寺一见倾心,救佳人张珙退兵。 母命难违相思苦,红娘牵线订终身。 长亭古道惨别离,金榜题名良缘成。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苏幕遮·怀旧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题

长亭送别 基础过关 看一看,很简单!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春晖.(huī)惭怍.(zuò)长吁.(xū)金钏.(chuàn) B.机杼.(zhù)蹙.眉(cù)揾.做(wan)挣揣.(chuài) C.玉醅.(pēi) 狡黠.(xiá)谂.知(shěn)笑靥.(yǎn) D.弃掷.(zhì)蹉跎.(tuó)不屑.(xia)霎.时(shà) 答案:C 解析:“靥”应读“ya”。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却.告了相思回避(但是) B.虽然眼底 ..人千里(眼前) C.我谂知 ..这几日相思滋味(深知) D.一递.一声长吁气(交替、更迭) 答案:A 解析:同“恰”,刚刚。 3.下面各组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C.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D.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想到他们竟然为这么一点蝇头微利 ....就做起违心的事来,实在不可思议。 B.食客们走后,客厅里杯盘狼藉 ....,没有半个小时收拾不干净。 C.我和王强从小就在一个班学习,我们俩的成绩在班上一直举案齐眉 ....。 D.自从那次他走了以后,至今杳无 ..,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 ..音信 答案:C 解析:“举案齐眉”;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巩固提高 想一想,设问题 阅读下面两段曲词,完成5—8题。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5.【端正好】一曲主要写什么内容? 6.【滚绣球】一曲是以什么为线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7.作者为什么不说“谁染霜林红”,而是“谁染霜林醉”?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反思一: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第一、曲词鉴赏课应该怎样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读感悟,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肤浅的东西上,品味不够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过于呆板,影响到美感。以读作前奏、铺垫,整体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较理想的设计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这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维的影响,太明显了。现在想起,种种困惑与干扰的症结也许在此。 第二、设计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细致,注意启发过程的细针密线。我是一个做事细心的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这一点。但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这是这堂课上我对自己最不满意、最不能原谅的地方,也包括课堂语言的设计。细细思量,又觉得自己的教功不够,邹老师的游刃有余、黄胜老师的驾轻就熟,永远是我追求、学习的目标。 第三、自信与个性,很重要,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拥有的。说课后,对原教案进行过多的改动,如思路,原来先讲人物形象,后讲意境美,我觉得这样较合理,但后来采取了建议,作了错误的调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许顾虑过多,对自己信心不足,个性的东西也少加入,从而影响到课的质量。 反思二: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 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 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 反思三: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整合成的三个问题,没有体现坡度,它们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联系,因而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卡壳现象,教学环节过渡不自然;我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说实在的,我没有预料到学生的预习是这样的深入,以致于我的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把它阐释

《长亭送别》习题1

《长亭送别》习题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谛听(tí)夹克(jiā)须臾(yú)蹙眉(cù) B.谂知(niàn) 迍迍(tún) 玉醅(pēi) 调护(tiáo) C.弃掷(zhì) 靥儿(yàn) 泠泠(línɡ) 青鸾(luán) D.揾做(wèn) 相偎(wēi) 顷刻(qǐnɡ) 金钏(chuàn) 解析A项谛听(dì);B项谂知(shěn),迍迍(zhūn);C项靥儿(yè)。 答案 D 2.选出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杯盘狼藉蝇头微利衰草萋迷涣然冰释 B.文化融合举案其眉司马青衫丰富多采 C.状元即第功名利禄颇具文彩顿开茅塞 D.衰柳长堤融汇贯通舐犊情深得陇忘蜀 解析B项其—齐,采—彩;C项即—及,彩—采;D项汇—会,忘—望。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2)世界上产生维生素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3)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模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_能力。 A.毕竟袭用鉴赏B.毕竟沿用鉴别 C.究竟袭用鉴别D.究竟沿用鉴赏 解析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沿用: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袭用:沿袭采用。鉴别:辨别(真假好坏)。鉴赏:鉴赏和评定(艺术品、文物等)。 答案 B

专升本大学语文作文范文

专升本大学语文作文范文 【篇一: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大学 语文作文范文】 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文题目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 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选自《庄子?达生》 论专注 苍鹰专注于翱翔,最终一飞冲天;江水专注于流淌,最终奔腾入海;小树专注于成长,最终高达参天。 自然界的真理给我们以启迪:专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以专注作为自己取得事业成功的筹码。 新中国领袖毛泽东年少时,曾以在闹市读书作为他的一大爱好。眼 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欣然坐定。闹市的纷扰并不能打扰他读书,反而更加磨砺出他专心致志的可贵品格。正是这种不受纷扰的专心 致志,使他练就了一身文韬武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而这种专注,于无声处,成为毛泽东塑造自我、走向成功的法宝。 读书治学需要专注,从事科学研究更加需要这种“雷打不动”的专注 精神。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科院院士袁隆平,因为其在杂交水稻方 面的突出成就而受到举世的瞩目与赞誉。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在实验 室与试验田两点一线之间度过的。他拒绝了媒体的频频造访,放弃 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 年如一日的专注坚持最终使他培育出新型水稻,单产量刷新了世界 纪录。他的成功亦源于他专心致志,不为世俗纷扰所动的精神。他 的成功造福了人类,他的成功感动了中国。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专 注的韧劲,他又怎能视金钱、荣誉如粪土而无所动其心呢?如果没 有这种专注的韧劲,他又怎能以突出的科技成就为人类做出如此巨 大的贡献呢?专注是袁隆平取得成功的法宝。 文学亦需要专注。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 ③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④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互动课堂 一、基础练习 1. 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 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1.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C.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许美景在莺莺眼里,着眼点却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景物更增强了她的悲凉感和离愁。融情于景,以深秋的景物陪衬莺莺的离愁别绪。 D.这首曲词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语句,融情于景,渲染出了整折戏的情感氛围,奠定了全折的情感基调。 2.阅读〔滚绣球〕,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曲词重点在于描写女主人公莺莺在去长亭路上复杂的心理活动。全曲以莺莺的离愁别恨为主脉,以人物的心理描写贯穿始终。 B.开头两句分别以“恨”和“怨”起笔,写出莺莺面临这场离别涌现出来的怨恨交织的心情。这心情的焦点是怨恨老天留给自己与张生欢聚的时光太短促了,由此更增强她离别的痛苦。 C.中间部分主要以正反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惜别的心情,从而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把莺莺对张生的恋恋不舍和面对张生离去的无可奈何之情深刻地揭示出来。 D.通篇运用了情景交融以及烘托、夸张和比喻等一系列手法,揭示出人物跳跃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3.阅读〔叨叨令〕,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首小令以红娘的问话为引题,通过莺莺作答,揭示了女主人公送别当时和设想张生走后的心境。 B.这首曲词仍以心理刻画为主,揭示莺莺赴长亭路上思前想后的情景,眼前的离愁别恨,今后的孤独恓惶,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C.这首小令运用了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 D.本曲运用了大量叠音词和儿化词,具有典型的民间口语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戏曲创造上属于“本色”派的写作风格。 4.阅读〔幺篇〕和〔上小楼〕,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曲子都是刻画莺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眼见张生别离前的痛苦,女主人公又怎不肝肠寸断,思绪万千,于是通过心理活动,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与前两首曲子写张生的痛苦相互映衬。 B.〔幺篇〕刻画女主人公理智与情感的交锋。虽然明知“久后成佳配”,但仍然“悲啼”不已,甚至一夜之间就“清减了小腰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言自己的离情别意。 C.〔上小楼〕中“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是总说,“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是分说,且陈情紧凑,一句紧似一句,既极好地陈述了时间之短促,又有“一唱三叹”之哀情,使曲末的抒情水到渠成。 D.莺莺哀婉的倾诉,字字句句蕴涵着她对破坏她和张生的爱情、拆散他们的团聚、造成她的离愁的上天的幽怨和愤懑,与窦娥的控诉一样,都有对封建统治的否定精神在里面。 5.阅读〔四边静〕,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长亭送别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

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长亭送别译文

《长亭送别》译文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