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个人和两本书 ——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两个人和两本书 ——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两个人和两本书 ——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两个人和两本书 ——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两个人和两本书——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方维规

心理分析学巨擘荣格,亦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他的同时代人卫礼贤,译介中国经典的成就举世公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使者”也常有人称其为发现中国精神世界的马可·波罗。一位是努力汲取东方智慧、学贯东西的分析心理学大师,一位是创造了20世纪最重要翻译成就之一的“伟大的德国中国人”,二者的结交和合作,以及由此而来的孕育力,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绚烂篇章。

道文化的境界,如同鹤翔九天。

荣格和卫礼贤的非凡成就,无论是学说还是译作,除了其职业属性、学术领域及个人志趣外,都受到其生活年代之特定时代精神的影响。同样,他们的启迪和效应,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荣格的兴趣所在,不只限于医学,亦即分析心理学或精神医疗学;他似乎无所不学,涉足宗教、神话、哲学、艺术、文学、民俗,还有炼丹术、星相学等,其中东亚思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显著。他甚至声称,在他的一生中,卫礼贤对他的影响超过任何人。这一说法肯定会让很多人吃惊,因为在人们眼里,弗洛伊德才是荣格思想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尽管后者常被看做不忠诚的门徒。

所谓卫礼贤影响,简而言之,在荣格那里是指卫氏的两部产生巨大影响的译作:《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荣格后来为转译自卫氏译本的英译本《易经》作序;第二本书为二人合作编著,卫礼贤翻译并注释,荣格撰写长篇“欧洲评论”冠以《金华秘旨》问世。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人和两本书;然而重心偏向荣格及其学说,也就是荣格在中国思想影响下的思索与荣格说“道”,以此根究他为何会对卫礼贤如此铭感。我们能够发现,荣格对两部中国典籍的解析,不仅在理解意义,也在创造意义,并将之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思想或许成就了荣格思想中最有创意的部分,如“个性化”概念、“同时性原理”、“集体无意识”等。

卫礼贤,中文名卫希圣,因翻译道家丹经《太乙金华宗旨》而出名

一、“支撑东西方之桥的两座桥墩”

荣格心理学的干流,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首先,他的精神医疗学和医疗心理学背景颇为重要,其中关键人物是布罗伊勒,然后是弗洛诺伊、雅内和沙科。另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而外,启蒙运动与19世纪的欧洲思想,康德、叔本华、歌德、卡鲁斯等名字,经常出现于荣格著述中,他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些人的影响。后来,其他一些支流

也发挥了作用:人类学家莱维-布吕,心理学家詹姆斯,还有诺斯替教派,各种基督教派以及异教人物等。这当然还不是荣格思想谱系的全部。以上人物、思想和事物,足以让人看到荣格涉猎之广及兴趣之怪。

弗洛伊德自然在荣格提出其心理学理论时具有举足轻重的

意义。1913年,二人因为对无意识的不同诠释而公然决裂,各走各的路。然而,弗氏对荣格的影响,在他们反目后依然存在,即便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影响。荣格为了与弗氏心理分析学保持距离,创建了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分析无意识,比如释梦,为的是破解“自我”;而荣格却陶醉于无意识的潜力,致力于探索自我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看做相辅相成的、富有创造力的过程。他对无意识中后来被其称为集体无意识的那个部分越来越感兴趣。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重要区别是,他尤其赋予宗教以心灵治愈功能,而不像有着无神论倾向的弗洛伊德那样,视宗教为精神失常的表现形态。荣格批评弗氏“性理论”把人的精神现象解释为受压抑的性欲之表现。弗洛伊德曾对荣格说,他要以自己的性学理论建造一座抵抗“神秘主义之黑色泥沼”的堡垒。而在荣格眼里“这是对我们的友谊之生命骨髓的猛烈一击。我知道自己绝不可能认同这一观点。弗洛伊德所理解的'神秘主义'似乎是哲学和宗教,包括那个时候正在兴起的通神论对于心灵所做的一切解释。”

富含道韵的艺术,具有心灵治愈功能。

荣格有过真正的宗教体验,他称之为“神圣的”,具有不可低估的治疗功能。这一信念尤其见之于荣格1945年给其追随者的一封信中:“您完全说对了,我的工作的主要兴趣,不是治疗精神病人,而在于走近神圣。实际情况是,走近神圣才是真治疗。人只要获得神圣的体验,便摆脱了疾病的磨难。疾病本身有着神圣的特征。”

最晚自1911/12年发表《变化与力比多象征》起,非西方思想在荣格思想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埃及人,印度人,当然还有中国人,其中包括西藏文化。欧洲中心主义在中国文化那里出现截然相反的他者性,而分析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与他者性的碰撞结果。荣格曾说,他的生活中有一次特殊的相遇,发生在学术圈之外,却成了他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件,这里说的是他与卫礼贤的相遇。1920年代初,荣格和卫礼贤在凯瑟林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创办的自由哲学协会“智慧学派”活动中首次相遇。他们后来成为朋友,彼此激荡。他们两人之非同寻常的关系,是荣格“走向”中国的最重要的路径。换句话说:荣格心灵世界的中国影响,主要来自他同卫礼贤的交往。他与中国思想的对话成果,极具启发意义。

卫礼贤是一个思想探索者,走出了欧洲的精神疆域,在中国

思想的深处寻觅。在中国生活的二十多年中,他亲眼看到了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和精神差异。他刚到中国之时,欧洲人是占领中国的殖民者,毫不尊重中国文化;而中国人则依然把欧洲人看做蛮夷,不愿向其敞开中国的精神传统。卫礼贤虽在生活中少不了殖民地白种人的那种养尊处优派头,却又是最早认识到中国思想价值的西方人之并极力填平两种文化

之间的鸿沟。起初,这个传教士于1899年来到中国青岛,是为了让异教徒皈依基督教。但在不知不觉中,他自己被归化了。多年之后,他在荣格面前夸耀说,自己在中国从未给一个中国人洗礼。相反,他发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通过翻译来联通东西方的精神世界。

卫礼贤为西方世界翻译了《易经》

卫礼贤把伟大的中国文化遗产介绍给西方,其成就或许超过任何西方人。他将《论语》、《老子》、《易经》等十多部中国经典翻译成德语,其中一些著作又被转译成其他西方语言。尤其是至今还在吸引许多西方人的《易经》,使他一直被看做欧洲最重要的中国文化传播者。在现有众多西方语言的《易经》译本中,卫氏译本仍然是不可企及的。他的中国典籍译作,多半采用新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或模仿路德《圣经》翻译和歌德的德语,为中国思想穿上欧洲外套,这在_方面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黑塞对此也颇为赞赏。另一方面,

学院派汉学家却颇多微词,批评卫氏翻译语言的非学术性。无论如何,卫礼贤在整个后半生都试图在自己的言行和心灵中实现两种相去甚远的文化传统的融合。同荣格一样,卫礼贤寻找的是那些经得住历史变迁的人类普遍智慧。

大自然的和谐是与天然存在的。

卫礼贤回国以后,同许多文化名人有来往,比如奥托,施魏策尔,黑塞,

布伯,当然还有荣格等“智慧学派”成员。他在“智慧学派”创立之初就受邀做了几场讲演,讲演集《中国的生活智慧》发表于1922年。结识荣格之后,卫礼贤受邀于1923年在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讲解《易经》,又于1926年5月在那里做过两次讲演,论题分别为“中国的瑜伽实践”和“中国的心灵学”。当时,学院派因为卫礼贤的宗教背景而对他充满疑忌,宗教界则对他传教时的越界行为而心有余悸。可是,荣格认识到了卫氏工作的巨大意义,尤其是其《易经》翻译。在他看来,卫礼贤译成德语的中国智慧,对于西方人来说有着莫大的孕育力。一方面,是荣格帮助卫礼贤在德语学术界赢得了严肃性和应有的地位,并为他以为最重要的两部卫氏译著作序或撰文:《易经》(英译本,1950)和《金华秘旨》。另一方面,这两本书对荣格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东西方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二者的角力。这种角力在1910年甚至体现于卫氏身体:他因中国食物而患上

阿米巴痢疾,卧床数月之久。一年后,他遇见了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的劳乃宣,并在这位智者的帮助下克服了内心的中西对抗,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不再烦乱。不幸的是,卫礼贤1924年彻底返回德国以后,安宁也随之而去,欧洲和中国元素之间的角力又在他体内复发。当初的阿米巴痢疾,后来被证明为致命的。长期潜伏的病菌,让他无法抵御在中国染上的疾病,于1930年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仅57岁。荣格说:“我只是在卫礼贤生命的最后岁月才同他接触的。我能观察到,随着其毕生事业的完成,欧洲和欧洲人如何又一步步向他靠近,甚至困扰着他。[……]他的梦里充满了对中国的回忆,但他看到的画面总是悲哀阴郁的。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内涵已经走向反面。”

东西方元素,如阴阳之相反相成。

如荣格所看到的那样,卫礼贤终究没有能力在自己身上融合东西两种元素。虽然他被中国精神所浸染,但在根子上并未失去其欧洲认同,也没有能力在心理上重新回到欧洲生活中去。荣格曾试图对他进行治疗,但是他内心的东西方冲突过于猛烈。当他再次被西方拥抱和同化时,出现了东西方精神之间的抵触,甚至对自己传播东方文化的事业不再忠诚了。另一方面,尽管他没能完全在自己的心灵中实现两种文化的综合,但是他的著述,尤其是他的译作《易经》,无疑成功地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易经》与《金华

秘旨》无疑是其接近和理解独特的东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极佳途径,并作为卫礼贤的精神遗产而长存。

荣格在1929年4月6日致卫礼贤的信中,说他将去德国巴特瑙海姆参加心理医疗大会,想在途经法兰克福时拜访卫礼贤。作为一个有经验、很有直觉的医生,他感觉到了卫氏身体的脆弱,且有不祥预感。他又在4月26日的信中写道:“请别惊怪,我又给您写信了。我在法兰克福去您家扑了个空,并无任何恶意,只是因为我在为您担心。请别生我的气。对于我们西方世界来说,您太重要了,我不得不一再对您说这个。您既不能消失,或者失踪,也不能病倒。”有人说荣格不但是20世纪思想界的宗师,也是学术界最大的巫师。此信之后不到一年,卫礼贤离世。并且,荣格说卫氏临死前显像于其窗前:“令人惊讶的是,那幻影特别清晰。我不仅看到他脸上的每道皱纹,还有外套上的每根棉线。”也是在4月26日的信中,荣格兴奋地说:

俯览尘世,逍遥宇宙——需要强大的心灵。

“我这次在巴特瑙海姆心理医疗大会上所作报告的成果是,心理医疗协会理事会决定——我事先并不知道——诚邀獉在明年的会上(或许在巴登一巴登)作一个报告。这是历史性的!您想一下,那些直接接触常人及其身上最虚弱部位的医生,能给他们接种中国哲学之疫苗,这意味着什么?这简直难以估量。我感到很兴奋,只是希望魔鬼不要阻拦您的这次

历史作为。这才叫击中要害。医学着实在向心理层面转化,这里得有东方的介入才行。那些神学家和哲学家是什么也办不成的,他们太傲慢。”

卫礼贤接受讲演邀请之后,荣格在5月25日给他的信中感慨地写道:“仿佛是命运的安排,让我们成为支撑东西方之桥的两座桥墩。我衷心地感谢您接受邀请。”在此,荣格感受到了沟通东西方的共同使命。对于欧洲人来说,卫礼贤的“使者”角色是不言而喻的,而荣格也赋予自己这一角色,这会令人诧异。后来的事实表明,荣格的这一角色来自卫礼贤。他是西方心理治疗医生,虽然去过北非、美国西南部的山区、肯尼亚、乌干达、印度等地旅行考察,但一辈子在苏黎世度过。他对非西方事物的思考和阐释,首先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出发,从他自己的经验入手。卫礼贤则有25年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经历。与他交谊之后,荣格不再是同一个人了。

道文化是联通东西方的桥梁

二、荣格布“道”《金华秘旨》,曼荼罗,炼丹术

1929年1月29日,卫礼贤在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做了题为“佛教冥想中的几个问题”的讲演。荣格在4月6日致卫礼贤的信中说:“我马上就能着手从事我们的书稿了。”人们后

来得知,书稿指的是二人合作出版卫礼贤翻译、西人从未听闻的道教典籍《太乙金华宗旨》,由荣格撰写“欧洲评论”。卫氏应当是在1928年的什么时候把译稿寄给荣格的。就是这本书,它是荣格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写道:

我已经记不清那个时候究竟画过多少曼荼罗,反正很多。我在这么做的时候,一直疑虑重重“我的努力通向何方?目的是什么?

[……]多年以后,也就是在1927年,一个梦证实了我对中心和本我的看法,我用一张曼荼罗展示了这个梦的要义,称之为“通向永恒的窗户”。[……]—年以后我又画了一张画,也是曼荼罗,中间是一座金色的宫殿。画完之后我问自己:“这幅画为什么有中国味?”打动我的是图案和色调,我觉得它们很有中国味;尽管外观上与中国无关,但它给我这种感觉。就在这以后不久,卫礼贤寄函给我,真是一个奇异的巧合。他寄给我一本中国道家炼丹术书稿请我写评论,书名是《金华秘旨》。我急不可待地念完了书稿。这部文献出乎意料地印证了我关于曼荼罗和环流的思考。这件事第一次冲破了我的孤独。我感到有了知音,我可以在那里找到连接点。为了纪念这次巧遇,这种“同时性”,我当时在这幅曼荼罗下面写下如下文字:“1928年,当我画这幅坚固的金色宫殿时,身居法兰克福的卫礼贤给我寄来了千年之久的中国文本,讲

述的是座黄色宫殿,即不朽之躯的胚胎。”

荣格所言“第一次冲破了我的孤独”实为肺腑之言。他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弗氏同仁对他的学说颇多诋毁,使他在心理分析学圈内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金华秘旨》岂止是“知音”和“连接点”,而是强有力的援军,加上《易经》之理论基础的莫大增援。

《太乙金华宗旨》英译本

荣格在很多地方提到上文中第一幅曼荼罗“通向永恒的窗户”,例如在《论曼荼罗象征》(Uber Mandalasymbolik,1938,1950)—书中。他之所以要详尽地讲述曼荼罗对于他的意义,在于他把绘制

曼荼罗看做自我分析的一部分,认为自己发现了“本我”(Selbst)及其表现形式。这一发现起始于1918—1919年间:他随意在一个小本子里画些环形画,试图以此捕捉自己所处的精神状态。日复一日,他观察着自己的心理变化和无名意绪,感到自己逐渐在这些画中发现了某种“中心”。他断定那不只是他的“自我”,而有着更深层、更广博的层面,他称之为“本我”或“整体”。他用这些概念来表达一种体验,即在意识和我中心之外,还有人格中心,这一人格既包含意识,也包含无意识。

对荣格来说,卫礼贤寄给他的《金华秘旨》译稿,无疑是一个出乎意料的馈赠,给他展示出一条认识意义的路径,也就是

他大约摸索了10年之久,在绘制曼荼罗时所寻找的意义。曼荼罗呈现的是“本我环绕”,也就是“个性化”。这部道家典籍所教给他的,或曰为他证实的是,心理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一个圆环,环绕一个不可名状的中心:“在1918至大约1920年间,我开始明白,心理发展的目标就是本我。没有直线发展,有的只是本我环流。单义的发展,至多只在开始会有;之后,一切都指向中心。”正是中国哲学中的非直线思维,着实让荣格折服。从他的解读来看,这个作为环流而非直线的个性化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并成为他的个性化理论的关键特征。中国思维后来成为荣格理解和描述这一发展过程的关键成分,或许也是荣格心理学理论的肯綮。

琴棋书画,语默动静,都可以观“道”。

荣格的名著《心理类型》和他所发展的心理类型学,迄今依然被人称道。他在自传中说:“论述类型的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做出的每个判断,受到其人之类型的制约,而且每种视角都是相对的。”他的心理学思维方式促使他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在多样性中找到统一性来补偿。“于是,这个问题便把我直接引向中国'道’的概念。[……]1929年,我同卫礼贤合作出版了《金华秘旨》一书,那正是我的思考和研究接触到我的心理学的关键之点,即本我之观念。自那以后,我才找到了重返这个世界的路。”《金华秘旨》出版之前,荣格在其信札中常说此事。他与卫礼贤的信件来往,虽然远

远比不上他同弗洛伊德的大量通信(从中可见心理分析学对他的影响);也比不上他同保利的通信(详细呈现分析心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关系对荣格的影响);或者他同魏斯的通信(描述他的观点与基督教神学的异同)。然而,他同卫礼贤的通信,很能见出中国思维对于他的不同一般的意义。

如前所述,荣格在1929年4月26日的信中,赋予卫氏《金华秘旨》译本对于西方医学和精神疗法极为重要的意义。信中所说的医学嬗变,是他一生的追求,即在精神病学和精神康复学中抛弃那些占主导地位的、唯物的医学模式(心理=脑化学),转向心理学理念。在此前30年中,他曾在许多学科中寻求答案,这下他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很有功效的源泉,即中国思维模式。荣格把中国哲学和宗教看做转化西医(尤其对精神康复而言)的强有力的、必要的工具;他坚信,中国那种深厚的内向性传统,发现了心理的所有层面和复杂性。

走进经典,就是走人圣人的心灵。

这可借助曼荼罗这一普遍的象征符号进入西方人的心灵。9月10日,荣格致信卫礼贤,告诉他《金华秘旨》述评“可以说已经完稿,篇幅比原先计划的长一些,因为那是对中国智慧的欧洲回应。请先通读一下,这样可以纠正我在中国知识方面的某些纰漏,我试图解读'道’。[……]这些文本令我振奋,与我们的无意识何其相近!”

卫礼贤在10月24日的回信中,对荣格评论提出些微修改建议,并将德文书名定为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金华秘旨》)。在10月28日给卫礼贤的信中,荣格同意卫礼贤对他的文章的修改建议,也赞同德文书名,并认为借鉴早先的书名,远比《长生术》更贴近该书的原义。他还说自己正在为该书准备一组曼荼罗:“这些图画是互补的,其多样性实为欧洲人如何在无意识中把握东方转世论的绝佳写照。”所谓“东方转世论”,即为个性化(或曰精神化)过程:整体性和有意识的本我实现,即中国炼丹术中所说的“金刚体’“不坏身”等。荣格说:

如果不但能够认可意识,也能认可无意识也具有的决定作用,而且在生活中尽可能顾及意识和无意识(或本能)的需求,那么,整个人格的引力中心,就不再是纯粹作为意识中心的自我,而是一个可被看做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虚拟点,人们可称之为本我。若能实现这种认识上的转换,也就实现了对神秘因素的扬弃,从而生成一种人格,它只是在下层受难,在上层却奇妙地超然于痛苦和欢乐。

返璞归真,清静无为

上层人格的修炼和诞生,正是《金华秘旨》的目的所在,它讲解“圣胎”“金刚体”或“不坏身”。在心理学上,这些表达是那种摆脱了激烈感情纠葛和极端冲动之心态的象征,象征着摆脱尘世的意识。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状态可遇而不可求,自生而发。其效果却令人惊异,它几乎总能解决心灵纠葛,从而使内在人格摆脱情感和精神的纠缠,达到圆满归一,通常是“解脱”的感受。在荣格看来,炼丹术及其理念是同人类心灵发展有着最直接

联系的“科学”。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对炼丹术的痴迷,主要来自《金华秘旨》,他在后来30年中一直沉湎于钻研炼丹术。并且,钻研炼丹术也是他日后心理学著述和思想结构之一。为何如此?

最迟自1910年起,荣格开始探索人类心理的基本层次。他深信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亦即对性和俄狄浦斯情节的强调,没能揭示这个问题。对于心理基本结构的根究,最终促使荣格提出原型理论。他后来常将之界定为人类心智的基石,且适用于所有人。

中国学者没有重视的《太乙金华宗旨》引起西方学界极大轰动,可惜没有正确实修的研究,注定是缘木求鱼。

他在《金华秘旨》中见到的一系列图画和经历,正符合他在分析西方病人时一再遇见的东西。对这一文本的研读,证实了荣格自己透过图像和梦境而获得的思想和经验。他还在自己的病人那里观察到,随手画就或者跳跃的曼荼罗,也具有很大的治疗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他或许也是第一次窥见一

种共性,即个性化才是心理发展的走向。个性化过程也引导他转向炼丹术。他从中国炼丹术出发,对其象征意义寻根究底,同时也在西方源流中探寻,将之阐释和移植进心理学范畴,并将这些象征和图像同现代人之深藏的无意识结构、过程和象征表述联系起来。在后来面世的“荣格评论”中,作者结合其病人的内心世界和书中描述的事例,对《金华秘旨》做了详尽的、细致的心理学阐释。

《金华秘旨》发表于1929年末,卫礼贤于1930年3月1日离世。在中国本土几乎未被学者关注的《太乙金华宗旨》,

经卫氏翻译和荣格述评而走向世界。起初在德国《金华秘旨》首先是通过荣格的“欧洲评论”亦即与之相关的心理学论题而引起广泛兴趣的。所有后来在分析心理学和中国思想之间的对话,都起始于荣格的这篇长文。他所采用的方法,在中西对话中不偏向一方,揭示精微的、深邃的内在联系,巧妙地将分析心理学与传统中国思想联系在一起。

荣格评论的重点,是坚定的“道”之生活,或曰对“道”的身体力行,而不是只说只写而不做。同样,他在生活中也不是嘴上释“道”,而是用心于东西方“矛盾”的结合,努力体验“道”。换言之,中国影响不仅见之于他的心理学理论,亦见之于他的日常生活。他撰写的《金华秘旨》之“欧洲评论”堪称杰作,可被看做他著述中最精彩、最富启发性的篇章之一。卫礼贤用他的译文架设了一座中国通往欧洲的桥

梁,荣格则通过他的心理学评论架设了一座欧洲通往中国的桥梁。他们以此开拓了一条东西方交流之路。

清净淡泊,乃通往内心世界的康庄大道。

荣格与卫礼贤相识和通信之初,当然还不知道,二者的友谊以及卫礼贤寄送给他的译作,对他会产生何等深远的影响,直觉却让他意识到卫礼贤将在心理医疗协会的讲演对于心理治疗的“历史性”意义。荣格认为,对于西方医学之片面的理性主义亦即严格的因果解释和只图发展的线性视角来说,中国思想能够提供能量和深度。卫礼贤所展示的中国思想,能够促进历史性嬗变,至少在荣格眼里如此。“中心就是目标,谁也摆脱不了它。[……]本我就是原则,是方向和意义的原型。其治疗功能也在其中”。荣格认识到,尽管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曼荼罗给人显示出,从外形到内涵,中心有其共同之处。

三、《易经》:“一个阿基米德支点”

我们从各种资料中可知,荣格曾如饥似渴地钻研世界各地的宗教象征、符号和思想。如前所述,他曾在1923年请卫礼贤在苏黎世心理学俱乐部解说《易经》。荣格后来在为贝恩斯转译自卫氏译本的英译本《易经》(1950)所写的“前言”中说,他在知道卫礼贤之前,已经了解理雅各的《易经》译本(1882)。在不少西方学者看来,人们可以将《易经》在中国

的价值与《圣经》在基督教世界的价值相比。

源远流长的道文化,蕴藏在无言的山水之间

而用荣格的话说:“想到卫礼贤,我总是想起安克提尔·迪贝隆,那位第一个把《奥义书》译入欧洲的法国人;那时恰逢几乎1800年之久闻所未闻的事件发生之际,即理性女神把基督教上帝从巴黎圣母院的宝座上赶了下来。”

卫氏《金华秘旨》译本后来在1990年代遭到诟病,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无道理。然而《易经》德译本似乎成了永远的经典,荣格誉之“具有一种深邃的洞察,这是仅仅学院式地具有中国哲学知识的人所不能提供的”。我们已经看到,荣格沟通东西方的方法,与其西方心理密切相关,他一再在中国古代典籍所呈现的东方思想中寻找契合于西方的共同点。卫礼贤则沉湎于中国思想,因而会从中国视角来反观西方问题。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乡随俗的传教士。正因为他深谙东西方哲学和宗教,因而能从中国立场出发,批判自己的宗教传统。他从中文翻译成德文的书籍,绝不只是简单的文字转述;那些文本经他的译笔而能更好地作用于西方读者。他的《易经》译本,并非死抠字眼的翻译,这会引来非议。

《易经》的德文翻译,开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盛举。

但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文本转换,更能让西方读者接受。总的说来,卫礼贤是严谨的。他首先是一个转形者,而不只是一个翻译家。或用张君劢的话说:“卫礼贤不是文化研究者,

而是文化体验者,文化领会者。”“英国人理雅各翻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著作,但他对中国之生活智慧的理解,远不及卫礼贤。伯希和在研究中国古文字方面的精确程度,超过所有汉学家,甚至超过中国人,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不够。”1913年,卫礼贤和劳乃宣开始了将《易经》翻译成德语的巨大工程,翻译工作共持续十年之久。劳乃宣为卫礼贤讲解了《易经》的方方面面;用卫礼贤的话说,是劳乃宣向他展示出《易经》的神奇之处。劳乃宣奉《易经》为圭臬,这不仅传染了卫礼贤,还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是在劳乃宣的指导下,卫氏在入定状态中经历了《易经》之奇异而又熟识的境界。《易经》让他达到心灵----宇宙之体验的浑然境界。他们的翻译建立在充分讨论和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只有当他们认为原文的意义尽显无疑时,译文才会确立。1921年,也就是在卫礼贤回国之后,当出版社寄回《易经》译稿最后几页排版校样时,劳乃宣去世了,似乎得知自己的毕生事业已经完成。卫礼贤则在后两年中继续修改译本,做完他的注释工作,直到最后竣稿。

《易经》《道德》所述,皆无为大道

在荣格的生活道路上《易经》、《道德经》或《金华秘旨》,使他获得了深刻的认识。或者说“荣格所以重视东洋思想,乃因两者的关怀同样落在'无意识’的范围”。他认为自己多年考察的无意识现象,在这些书中得到了证实,他看到了与

自己的研究成果相匹配的东西。“这实在至关紧要,它极为生动地体现出那些现象与我的病人之心理发展的相似之处;而这些病人,没有一个是中国人”。那些无意识现象,卫礼贤本来以为只有中国哲学传统才独自拥有。荣格钻研这些著作,深深领略了“道”和“无为”等概念。

人们后来在荣格那里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显然来自“无为”的启迪——“对于心理活动,人们得任其自然。”道的形而上意义及其对整个造化的影响,它对世间万物的认可和尊重,特别让荣格钦佩。阴和阳的作用而引发的不断变化,完全符合他的深层心理学对人类的看法。对于“道”的执着思索,逐渐成为他发展“本我”概念时的最重要的灵感来源,对他的其他工作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一文的结尾部分谈论自己和卫礼贤的交往时,深深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卫礼贤的毕生事业对我太有价值了,它解释并证实了我为了医治欧洲人的心灵痛苦而在寻找、追求、思索和践行的许多东西。听他用清晰的语言阐释我这个欧洲人在无意识的混沌中所隐约感受到的东西,那是一种震撼人心的体验。的确,我在他那里受益匪浅,我觉得自己从他那里获得的东西比从其他任何人那里得到的都多。荣格强调了“在东西方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的卫礼贤功德无量。他接着说:

文化赋予风景以崭新的活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中国历史典籍概说

中国历史典籍概说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许慎《说文解字》: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一、历史典籍的主观与客观 1、几则材料 ●《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公羊傳》:《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榖梁傳》:《春秋》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為親者諱疾。 ●《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信史良史: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

2、个人感悟两篇 当历史控制人的时候 一只蚂蚁在路上看见一头大象,蚂蚁钻进土里,只有一只腿露在外面。小兔子看见了,不解的问:“为什么把腿露在外面?”蚂蚁说:“嘘!别出声,老子绊他龟儿子一跤!” 看到这则令人忍俊不禁的网络笑话,悲凉顿生。蚍蜉撼大树,蝼蚁撼泰山,盘桓讲台既久,我常常萌生这种无助的感觉——面对三千年厚重的文学史,我能给予学生什么?我给予他们的是真实的文学的历史吗?我即使有能力复原秦砖汉瓦的色泽,还能复活唐宗宋祖们的生命吗?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上得到了真理吗?他们有追求真理和收获真理的快感吗?于是,工作并且检视自己的工作成了生活的常态,生活本身反倒是非常态。就像堂·吉珂德挥舞着锈迹斑斑的长矛和无形的风车战斗,悲壮而滑稽,我常常顾思想的阴影而自怜。 据说歌德读到堂·吉珂德与风车大战,

失声痛哭:“这是世上最纯粹的浪漫主义者。”悲观的浪漫主义者多迷惘。我的迷惘是从对历史的反思开始的。 历史是什么?古今中外先哲世贤议论煌煌,不妨抄它几段: 司马光:?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张岱:?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个诬妄世界。? 梁启超:?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西人近专重民史。中国如九通之类,可以谓之国史矣,然体裁犹未尽善也。若二十四史,则只能谓之廿四家谱耳!? 罗兰·巴尔特:?历史的话语,不按内容只按结构来看,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或者更准确些说,是想象的产物。? 卡尔·波普:?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对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都有权来作出自己的解释。可是,它不仅有权利,而且也有义务来作出自己的解释,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doc资料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浙江大学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院系: 学号: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期中作业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王泽宏,字涓来。 泽,《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泽,光润也”;再取《康熙字典》中“雨泽”意,理解为润泽。 宏,《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宏,屋响也”,延伸为宏大、恢宏之意。 涓,《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涓,小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为相互解释的关系。即宏大的润泽,必来自于小流。可能出自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贾逵,字梁道。 逵,《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馗,九达道也。似龟背。”而“逵”字是“馗”的变体,意义相同,即向多方通达的道路,好似龟背中间凸起,可以向四下通达。 而贾逵本名“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衢,通道也”,亦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梁、道,《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梁,水桥也”,“道,所行道也”,都是道路、通道之意。 综上,此名与字意义相似,都与道路、通道相关。 3.史既济,字若川。 济,《说文解字》:“济,水。”《说文》中解释为水名,所指即“济水”,今天叫做“济河”。 川,《说文解字》:“川,贯通流水也。”,《康熙字典》解释为“穿地而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同义,皆指河流。 4.赵丽华,字燕如。 赵丽华与南朝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同名。之所以字燕如,有两种可能。 第一,燕如即如燕,指人像燕子一样聪慧灵巧。《南史》中云张丽华“性

聪慧,甚被宠遇。” 第二,恰好其人姓赵,“如燕”二字意在将其比作赵飞燕。张丽华、赵飞燕,均是古代美女。 第三,可能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所题诗: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5.李己,字子复。 出自《论语》:“克己复礼”。 6.李益,字君虞。 益,取《康熙字典》解释“进也、加也”。 虞,《说文解字》:“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 综上,名是对字的解释。 7.年羹尧,字亮工。 《尚书·舜典》曰:“钦哉,惟是亮天工”,“亮工”便是来源于此, 而《今文尚书》把《舜典》归于《尧典》之中。其名中“尧”字来源于此。 据《清史稿》记载,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那么年羹尧可谓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给他取字“亮工”亦是希望他能够考取功名,辅佐圣上。 8.严嵩,字惟中。 中岳嵩山。 9.查岐昌,字药师。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可说就是丰富多彩、浩如烟海,一个不摸门径得人可能会有无所适从之感。我们以下开列得这个书目,可以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得基本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得兴趣进行选读。 中国古典文献在传统上分为“子史经集”四大部分,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在文化上取得得伟大成就。通过对这些书得阅读,使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得概貌获得一个大致了解,对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打下一个较为坚实得基础。 1、“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得"圣经"。“四书五经”就是《大学》、《中庸》、《论语》与《孟子》(四书)及《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得总称。这就是一部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得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得政治理想与治国之道,就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得一把钥匙。书里许多语言,如“当仁不让”、“名正言顺”、“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烁今,研究它得著作汗牛充栋。老子就是中国第一个纯粹得哲学家,老子得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得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得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得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文字简约,说理透彻,含义深邃,富有辩证精神,特别能启发人得思考。《老子》文字不就是特别艰深,历代注

家又多,选一种较好得版本当能有助于阅读理解。 3、《庄子》 《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得思想,与《老子》一起合称“老庄”,成为道家得经典。庄子对生死得态度十分达观,“鼓盆而歌”成为庄子得典型画像。《庄子》文字上汪洋恣肆、丰瞻华美,代表了先秦散文得最高成就,对中国古代散文得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运用了大量得寓言来说理,比如《庖丁解牛》就就是著名得一篇。 4、《韩非子》 《韩非子》一书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韩非子思想就是在中国第一个统一得封建王朝占统治地位得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政治以力服人得“霸道”得代表,与“四书五经”代表得以德服人得“王道”一起,互为表里,历代王朝得统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响。 5、《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不就是中国第一部兵书,却就是最好得一部兵书,它诞生于春秋几百年战乱得背景之下,涵盖了军事中一切重要问题,被我国历代军事家奉为圭泉。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具有世界影响。《孙子兵法》简洁得语句中蕴藏着丰富得内容,对当代商业社会中人得行为处事亦颇多启发。 6、《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相传就是黄帝所作,代表了祖国医学最早得光辉成就。它对于病理学与治疗学得辩证思想,成为祖国医学发展得指导思想,为中医得发展奠定了坚实得基础。《黄帝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着:《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 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5、世界四 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6、苏轼的散文代表 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 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 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 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 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 称为元帅诗人;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田间被闻一 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10、岁寒三友:松、竹、梅。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19、四书五经是儒 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23、五行:金、木、水、火、土。24、永 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25、古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 幽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中,大浪淘沙,四书五经一直备受青睐,其中,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洗礼,四书五经与中华民族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了,是我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蕴藏了无数的中华传统。 四书五经共同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每本书的地位却不一样,并不是等同的。在中华文明的所有经书之中,《易经》堪称群经之首。《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即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八卦图是易经的基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易经所推行的八卦阵,体现了一种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规律,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周易》中流传很广的话中有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着人类从大自然所学到的自我调节的各 参考文献: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背诵版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荟萃 一、文史典籍: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今山东省),西岳华山(今陕西省),南岳衡山(今湖南省衡阳市境内),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被誉为“塞外第一山”。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现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之一,是山西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中岳嵩山(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悲。(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稷(jì)、黍、麦、菽(shū)、稻) 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浙江大学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院系: 学号: 《中国古代典籍文化》期中作业 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1、王泽宏,字涓来。 泽,《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泽,光润也”;再取《康熙字典》中“雨泽”意,理解为润泽。 宏,《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宏,屋响也”,延伸为宏大、恢宏之意。 涓,《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涓,小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为相互解释的关系。即宏大的润泽,必来自于小流。可能出自于“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贾逵,字梁道。 逵,《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馗,九达道也。似龟背。”而“逵”字是“馗”的变体,意义相同,即向多方通达的道路,好似龟背中间凸起,可以向四下通达。 而贾逵本名“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衢,通道也”,亦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梁、道,《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梁,水桥也”,“道,所行道也”,都是道路、通道之意。 综上,此名与字意义相似,都与道路、通道相关。 3.史既济,字若川。 济,《说文解字》:“济,水。”《说文》中解释为水名,所指即“济水”,今天叫做“济河”。 川,《说文解字》:“川,贯通流水也。”,《康熙字典》解释为“穿地而流也”。 综上,此名与字同义,皆指河流。 4.赵丽华,字燕如。 赵丽华与南朝陈后主的爱妃张丽华同名。之所以字燕如,有两种可能。 第一,燕如即如燕,指人像燕子一样聪慧灵巧。《南史》中云张丽华“性聪慧,甚被宠遇。” 第二,恰好其人姓赵,“如燕”二字意在将其比作赵飞燕。张丽华、赵飞燕,均是古代美女。 第三,可能出自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所题诗: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5.李己,字子复。 出自《论语》:“克己复礼”。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最新近五年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高考真题汇总

近五年高考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常识真题汇总 2018年全国卷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2018年全国卷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幕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2018年天津卷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C )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化典籍 导读:【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 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 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 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 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 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 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 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

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域外传播研究的门径

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域外传播研究的门 径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域外传播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据初步统计,目前出版的相关专著已经有十几本之多,相关博士论文已有几十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教育部课题中与此相关的也有十余个。随着“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开始向这个方向聚焦。应该说,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很大,成果显著。但由于这是一个跨学科的崭新领域,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深人思考。例如,应该如何更加深人地展开这一领域的研究?从知识和学科上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这个研究领域?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展开这个领域的研究?此项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何在?本文试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二、西方汉学文献学亚待建立 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开卷就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偏举既嫌娃漏,志趣

学业亦各不同,因录此告初学。”学问由目人,读书自识字始,这是做中国传统学问的基本方法。此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研究及中国典籍外译研究。因为,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典籍翻译的推动者以传教士为主,传教士的译本在欧洲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形。十七世纪时传教士的一些译本是拉丁文本,例如柏应理和一些耶稣会士联合翻译了《中国哲学家孔子》,其中包括《论语》、《大学》、《中庸》。这本书的影响很大,很快就有了各种欧洲语言的译本,有些是节译,有些是改译,如果我们没有西方汉学文献学的知识,就搞不清这些译本之间的关系。 十八世纪欧洲的流行语言是法语,会法语是进人上流社会的标志。恰好此时来华的传教士已经由以意大利籍为主转变为以法国耶稣会士为主。这些法国来华的传教士学问基础好,对中国典籍翻译极为勤奋。法国传教士的汉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介绍和翻译。例如,来华耶稣会士李明返回法国后所写的《中国近事报道》(Nouveaux memoaressur L ‘etat present de La Chine )16%年在巴黎出版,他在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五经》,同时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李明所介绍的孔子生平在当时欧洲出版的来华耶稣会士的汉学著作中是最为详细的。这本书出版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一)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 _、_ _、_ _ 来称 呼人。 A.郡望、爵名、号 B.郡望、爵名、谥号 C.官职、爵名、号 D.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3.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 C.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的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的一项是() A.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C.妾寡人臣 D.孤不谷竖子 5.下列关于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畏。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号。 B古人有一些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加“从”表示叔伯关系。 C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加以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 D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到了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