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应试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新式教育

论“应试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新式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10517772.html,

论“应试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新式教育

作者:赵珂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10期

[摘要] 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方法轻兴趣”等现象。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须在现代教育中要用现代教育的思维去传教于学生。

[关键词] 应试教育数学教师新式教育德育能力兴趣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但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没有学会学习?显然,提高小学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目前,我们的小学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方法轻兴趣”等现象。为此,结合作者教学经验做了以下总结。

一、重智育也要“重”德育

德育新思想是建立新的德育模式的灵魂。德育要遵从、适应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同时德育自身又具有主动选择、构建的功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学生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

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这样的学生不会一味盲从,而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在社会道德实践中,具有判断选择能力和变通能力,敢于抵制不道德现象,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建设,甚至能创造新的道德风尚。而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

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

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相信和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发现和利用儿童的天性,诱导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同时,通过教师人格示范及精心设计道德教育活动,促进矛盾积极转化,逐步引导学生成长为道德生活的独立主体。

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从目的来看与智育不同,道德教育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种知

识体系,其实效不是看学生是否认知了道德规范要求,而是看学生是否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求、信念、行为,并具有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看是否促进社会道德生活的积极建设,从而实现个体道德行为的社会效益。对小学生而言,德育的实效性要重在看学生言行是否一致、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判断选择能力是否初步具备等。

二、重知识必须“重”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