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必考知识点

第1单元我们长大了

1.我在成长

1.我们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最快),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身高)和(体重)体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10至12岁身高与体重增长得特别快。

2.我们成长的证据: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毕业证,旧衣服,旧鞋,照片,乳牙,手印和脚印,奶瓶,勺子等

2.我们的生长过程中,头部占身体比例逐渐减小,变化较大;腿部占身体比例逐渐增大,变化较大;躯干部占身体比例逐渐减小,变化较小。由此可以推断:人体的不同部位生长的速度不同。

2.悄悄发生的变化

1.填空

(1)(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表现在(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智力)水平迅猛提高;(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并做出自己的判断,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情绪不稳定,易与(老师、家长)产生对立;(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人际交往欲望(强烈),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和依赖性)。

2.青春期注意点:1、不穿高跟鞋2、不把胡须3、讲卫生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3.青春期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有早熟型、晚熟型、均衡型。

3.人生之旅

1.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2.在人的一生中(幼年)期和(老年期)需要别人较多的帮助。(成年)期独立性较强。

3、可以预测自己的身高的方法

男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 x 1.08

女孩成人后身高=(父亲身高X 0.928+母亲身高)/2

4.踏上健康之路

1.从身高统计图上可以看出,身体(中等)的人较多,身材(很高)的人和身材(很矮)的人较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6.9厘米和5.5厘米;体重增长男女生分别达到6.6千克和4.5千克。

2.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还要注意(心理卫生),每天

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迷恋(电脑),要科学用脑。

3.科学用脑的五要素是(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第2单元

1.生物的遗传现象

1.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虎父无犬子狗改不了吃屎有其父必有其子桐实生桐物生自类本种

2.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子女与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之间除了外形特征的差异外,还会有其他方面的差异,比如:体质、性格、兴趣爱好等

3.描述生物变异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

龙生九种,各有不同。九狗出一獒。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4.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如高茎豌豆长成矮茎豌豆;另一种是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如用眼不当,造成近视眼。例如,把小麦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长出饱满的种子,而种在贫瘠的土壤中,麦粒就比上一代的小,这种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5.白虎由孟拉虎变异而来。

3.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

1.对生物自身有害的变异:玉米种子发生白化。人生下来有色盲。人得了白化病。既无害又无益的:玉米产生白色的玉米粒。有芒的水稻种子长成无芒的水稻。白羊生出黑羊。

有益的变异:水稻出现抗病性。

2.在孟德尔的研究中,当他用同一种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色和白色配种的豌豆花是紫色的,而在第二代中,既有紫色花,也有白色花。请你用学到的知识简单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孟德尔的研究中,当他用同一种颜色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发现豌豆花的颜色始终是同一的,说明花的颜色是可以遗传的。但当他用两种不同颜色花的豌豆进行人工授粉后,在第一代中,所有用紫色和白色配种的豌豆花是紫

色的,说明只有一半遗传物质时花仅显示紫色,但是在第二代中,只要白色花的遗传物质又结合在一起就又可以显示白色。第一代的花虽然是紫色的,但是白色花的遗传物质还是在它们体内隐藏着。生物体内的遗传遗传基因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3.无籽西瓜是3倍体西瓜,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分裂,染色体组不完整,缺乏繁殖能力。

4.你还知道有哪些无籽水果吗?它们是怎么繁殖的呢。

有籽和无籽之分。香蕉没有种子也是因为是3倍体的缘故,不过香蕉在自然状态就出现了三倍体。它主要靠扦插、分株繁殖后代。而无籽西瓜完全是人工培养出来的。

5.生物体除了因父母的结合会出现变异外,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益的,还有一些变异既无害也无益。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X射线照射种子,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6.用X光照射种子,会引起种子发生(变异)。

第3单元进化

1.消失了的恐龙

1.从恐龙展里,我们认识的恐龙有(棱背龙、梁龙、霸王龙、异齿龙、似鸡龙、翼龙、鹦鹉嘴龙、三角龙、剑龙)等。

2.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后来,古生物学家对从岩石中发现的这种动物的(颌骨)和(牙齿)的化石进行了研究,一位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恐龙),它是一种(爬行动物)。

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1.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2.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

3.化石是这样形成的:当动物死后,身体里的(骨骼、牙齿)等(坚硬组织)被保存下来,被(沉积岩)包围,并被矿物化。数千年后,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侵蚀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来。

4.现在的一些生物与几千万年前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它们被称为“活化石”,如(大熊猫、银杏、白鳍豚、蟑螂、水杉、)等。

5.地层中的化石年代

鱼类(5亿年前)、两栖类(4.1亿年前)、爬行类(3.45亿年前)、哺乳类(2.25亿年前)、恐龙(2.1亿年前)、原始鸟类(1.5亿年前)猿——人。

6.现代马与5000万年前的始祖马相比,身躯变大了,趾由4个变为1个,牙

改变了,适应啃食草原上的草。

7.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相同,说明他们可能有相同的祖先。

3.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1.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他在观察、研究大量(动物)的基础上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

2.达尔文认为,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共同的祖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3.达尔文的关于(生物进化)观点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近100多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也不断面临着(挑战)。

4.我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巨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它的发现表明,生命从单细胞形式向多细胞形式的演变是一个(十分突然)的过程,而并不像达尔文认为的那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因此,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5.用达尔文的思想解释长颈鹿长脖子形成的原因:

变异是没有方向的,长颈鹿的脖子又长又短,当缺乏青草时,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高处的叶子,就死去,颈长的吃到高处的叶子,就存活下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4单元共同的家园

1.寻找生物的家园

1.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2.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关系。

3.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在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有些可能成为(敌人)。

伙伴关系:海葵——小丑鱼蜜蜂——花树——啄木鸟

敌对关系:狼——兔子菜青虫——小鸟狮子——斑马蝙蝠——蚊子

2.有利于生存的本领

1.仙人掌能够适应沙漠环境,它区别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

茎——粗壮的圆筒形甚至球形,肉质多浆,这样,有利于(储藏水分)

叶——退化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散失)。

根——根系浅而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吸收更多的水)。

主干——表面一层像打过蜡的角皮,用来(与外界隔绝,减少水分蒸发)。

2.查阅有关资料,研究骆驼的身体构造是怎样适应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的

(1)夏天,沙漠里气温高达50℃以上,地温则更高。骆驼靠(角质垫)和(厚厚的皮毛)隔热。

(2)沙漠干旱缺水,为了防止水分流失,骆驼血液中特殊的蛋白质可以防止水分流失,不变粘稠,保证血液正常循环流动。

(3)骆驼长途跋涉,找不到食物时,就要用(驼峰)内的脂肪维持生命。(4)骆驼的双层睫毛、鼻子自由闭合,耳毛多,可以防风沙。

3.斑马喜欢过(集体)生活,身上的(条纹)是其他动物没有的,可以混淆狮子的视线、散热、驱虫.

4.比目鱼待在海底石子上,它的身上就长出许多斑点;当它伏在泥土上,就变得像泥土的颜色;当它躺在沙上时,它的颜色就和沙子一样,为什么会这样?答:动物为了适应长期的生存环境,保护自己而形成的保护色。

5.你能解释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含义吗?怎样认识这一规律。

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只有适应外界环境的动物才能生存下来,弱者要有保护自己的本领,强者必须找到足够的食物才能生存下去。

3.食物链与食物网

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就是(食物链),它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

2.地球上有一类专门“吃”动植物的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个荣誉称号民(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

3.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

4.在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是(生产者),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是(消费者)。

5.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许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通过它就可以发现某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6.分解者:蘑菇、蚯蚓、屎壳郎、霉菌

4.生态平衡

1.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2.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已建有(22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我们江苏省就有(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保护动植物资源)和(建设生态工程)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桑基鱼塘)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4.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建立自然保护区、植树造林、大力宣传、不破坏生态环境、放置鸟巢等

5.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名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6.选择。

(1)自1995年起,中国政府在东海、黄海全面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自1999年起将休渔范围扩大到南海。对该项政策的作用:A.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养护

B.有利于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C.保证渔业产品长期稳定供应

(2)科研人员在水稻种植区推广“鸭稻共作有机稻米生产”项目,即把一定数量的小鸭用围网圈养在稻田里,让鸭子和水稻全天候地同生同长。该措施的作用A.利用鸭子采食稻田内的飞蛾、三化螟虫、稻飞虱、钻心虫、田螺等害虫

B.利用鸭子吃掉田里的杂草(由于禾苗又硬又有毛,鸭子不会吃)

C. 利用鸭粪为稻田追肥

7.人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过度放牧、喷洒农药、过度捕捞等

保护生态平衡就要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建设生态农业等。

第5单元神奇的能量

1.各种各样的能量

1.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2.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电能、热能、水能、声能)等。

3.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4.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5.将下列工作或运动与需要的相应能量连起来。

煮饭——热能鼓膜震动——声能酒精灯燃烧——化学能播放电视——电能

6.选择

(1)高速运动的箭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因为它具有(D)

A.光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动能

(2)湍急的溪水可以使水车运动,这是利用了流水的(D)

A.电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动能

(3)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说明人体需要吸取食物中的C

A.光能

B.热能

C.化学能

D.动能

(4)建筑工人戴安全帽才能上岗,且工地对外全部封闭,以免高空坠落的建筑

材料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高处的物体具有(D)

A.动能

B.热能

C.化学能

D.重力势能

能量的种类: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化学能、热能、光能、声能、电能

7.下列能量的作用有:光能可能使(植物生长等),热能可能使水(沸腾等),电能可以使(电灯亮等),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等),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等),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等)。

2.能量的转换

1.填空

(1)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如电闪雷鸣:能源转换,电能转换成光能和声能。

(2)太阳光使番茄生长,就是(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的实例。

4.公路上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无需外接电源的信号灯,不管白天黑夜都闪烁,它是怎样工作的。

白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信号灯工作。

5. 填写出下列能量形式的转化:闹钟发条(机械能)转化为门铃响(声)能,太阳照射植物(光能)转化为植物果实(化学)能,通电的电热器(电能)转化为水被烧热(热)能。

6.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的能转化成其他形式。在下面括号里填写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发电机(机械)能→电能→电灯(光能)→收音机(声能)→电饭煲(热能)

(2)(化学)能→电池(电)能蓄电池充电

(3)太阳(太阳)能→植物(化学)能→人吃食物(机械能)→运动

3.能源

1.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能量有些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还有一些能源是可以再生的,称(可再生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2.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需要的总能量中,(矿物燃料)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达到约(77%)。由于消耗速度极快,(面临枯竭的危险),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可再生性能源)。

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1.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

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因此可以说(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无穷无尽的(太阳能),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

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将成为未来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库,人们把(海洋潮汐)称为蓝色的煤海。

第6单元拓展与应用

1.拓展

1.我们应该把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拓展到生活中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像滚雪球那样,知识(越积越多),本领(越炼越强)。

2.你知道的描述“拓展”的成语有(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叶知秋等)。

3.写出采用快慢两种速度用尺子翘平摊在桌上报纸的结果,写出你对这两种现象的解释。

(1)慢速:慢速翘时,报纸被掀起来

(2)快速:快速翘时,报纸翘不起来,尺滑落

(3)我的解释:因为快翘时,空气来不及进入纸下,报纸上方受到的大气压力远远大于报纸下方受到的大气压力和翘动的力量。

4.用玻璃杯罩住小草后,小草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其结果如何?

气温变高以及微量的光照减弱、二氧化碳减少。小草变黄变干死亡。

5.烧热试管上部的水时,试管下部的水的温度还比较低。请解释其中的道理。水传热的主要方式是对流,对流传热的速度较慢,在液体中,温度较高的部分向上,温度较低的部分下降。

6.在瓶子里吹泡泡的实验中,瓶子里能吹出泡泡的原因是什么?在瓶子里吹过泡泡后,为什么在向瓶壁浇冷水后,玻璃杯中的水又被吸回到瓶子里?

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受冷体积缩小

7.在桌上放两叠书,中间隔5-10厘米,上面放一张纸,向纸的下方、两叠书的中间吹气,你会看到什么现象?纸不会飞起来,却从中间往下垂,你能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吗?

大气压力造成的

8.右图是一个自动浇花的装置,盆里面装满水。把水盆放在靠近花盆、比花盆略高一些的地方,把棉纱绳一头放在水盆里,一头放在花盆里,盆里的花就自动得到浇灌。请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毛细现象

2.应用

1、懂得科学知识是一种本领,应用科学原理是更大的本领。

2.把科学家的名字与他们运用的科学原理及其发明用线连起来。

张衡-地震波-地动仪

瓦特-蒸汽产生动力-蒸汽机

法拉第-磁感应生电-发电机

3.除了用发电机发电外,你还知道用哪些方法可以得到电?

电池、摩擦、太阳能电池板等

4.按照设计制作完物品后,还要对它进行(修改)和(完善)。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总结

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科学 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车江小学六年级(2)班科学教学总结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这一学期,我继续任六年级(2)班科学课,针对上学期的情况,感受颇多。所以这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争取和一部分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教学研究,和本组教师共同研讨教学活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对于科学教学,虽然已经教了很多年,但是遇到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在教科学课之前,我都要根据学生实际,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认真备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特别是今年这六(2)班的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 2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 4、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导学生把探究的过程写条理、清楚,把结论写明白,并提出自己还没有弄清的问题。

初一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人的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2、青蛙一生的生长时期:受精卵—胚胎—蝌蚪—幼蛙—成蛙 3、蝌蚪与成蛙的比较 4、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类型叫做完全变态发 育。 5、昆虫的发育类型: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如:蚕、蝶、蛾、蚊、蝇等) 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臭虫) 6、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 7、动物的生命周期:由生长时期构成。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这种动物的寿命。 第二节:走向成熟 1、精子和卵细胞 ⑴⑸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精子和卵细胞属于 ⑷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 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卵细胞,子宫是胚胎 发育的场所。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3、受精与妊娠 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 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9.细菌的功与过: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 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3.酶的功与过 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2014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1.play chess 下国际象棋 2. play the guitar弹吉他 3. speak English 说英语 4. English club 英语俱乐部 5. talk to 跟…说 6. play the violin 拉小提琴 7. play the piano 弹钢琴 8. play the drums敲鼓 9. make (foreign)friends 结交(外国)朋友 10. do kung fu 会(中国)功夫 11. tell stories 讲故事 12. play games 做游戏 13. on the weekends (在)周末 1. play +棋类/球类/牌类“下…棋”,“打….球”,“玩….” 2. play the +西洋乐器弹/拉…乐器 3. be good at doing sth.= do well in doing sth. 擅长做某事 4. be good with sb. 与…相处的好

5. need sb. to do sth. 需要某人去做某事 6. can + 动词原形能/会做某事 7. a little + 不可数名词一点儿… 8. join the ….club 加入…俱乐部 9. like to do sth. =love to do sth. 喜欢/喜爱做某事 10. like ding sth.喜欢做某事 11. show sth to sb = show sb sth “把某物给某人看” Unit 2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get up 起床 get home到达家中 get to work到达工作岗位 make breakfast做早饭 make a shower schedule做一个洗澡的安排practice guitar 练吉它 leave home 离家 take a shower = have a shower 洗淋浴澡 take the Number 17 bus to the Hotel 乘17路公共汽车去旅馆 go to class 上课 go to school 上学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刘亚莉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空闲下来细细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还有很多的遗憾。我知道教育终究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提笔写下点什么以促进今后的教学更加完善是及其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的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一、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三、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四、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五、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回顾昨天,我百感交集;面对今天,我信心百倍;展望明天,我任重道远!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六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工作总结 篇一: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XX-XX学年第二学期)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和刘国红老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

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 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不能仅仅在课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从中获取知识。而在课堂上,只是汇报交流结果。如铁的生锈。当然,虽然探究的过程在课外,老师不能看到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的指导更要及时、准确,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探究,得出结论。 3.及时帮助学生写出探究记录。在写探究记录时,指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太阳和月球 1、太阳概况: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2、太阳活动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要防晒避免紫外线过强照射损伤皮肤 月球 3、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等地陷地点,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4、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小天体撞击月球(主要原因)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5、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无空气);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只 有岩石和碎屑。 6、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因此在月球上,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7、正确使用天文望远镜: ①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放;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a.先在镜筒外沿镜筒延伸方向用眼睛瞄准目 标星体。b.用调节手柄做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的搜索。C.将目标星体置于视野中央;③用主镜观察目标星体。a.调节目镜的焦距使主镜内的影像清晰。b. 用调节手柄缓慢调节,直至在主镜内找到目标星体。c. 瞄准目标后再次调节目镜焦距,使目标星体的像清晰。(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 4、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出现昼夜现象 1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1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32、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期为365.2422天,即一年 33、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①一天中太阳高度早中晚:先变大再变小,杆影先变短再变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转) ②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杆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 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由于地球公转) ③同一时间,中高纬度地区,纬度越大,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④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向两边递减,即: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离太阳直射点越远,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1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20、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北半球其他地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昼);从秋分日到来年春分日(太 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 及其以北地区都发生极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③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南北极圈内无极昼极夜现象 ④太阳直射点北上: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下: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第四节、月相 2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六年级科学教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在2020春季这个特殊的学期里,我担任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 为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我首先以上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认真研读学习目标,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备好每一节课。让学习目标通过每一个教学内容得到落实。课后布置作业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教学时,能尽量筛选最好 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 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 不足。回顾过去的一学期的工作,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 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 力。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 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 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 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开始重视了,我深知自己肩 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 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 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 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 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1.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 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 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汇编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相交线 相交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 A D C O B 对顶角: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角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角, 互为领补角。 邻补角与补角的区别与联系 ? 1.邻补角与补角都是针对两个角而言的,而且数量关系都是两角之和为180° ? 2.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一定互补,但是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

即:互补的两个角只注重数量关系而不谈位置,而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既要满足数量关系又要满足位置关系。 领补角与对顶角的比较 二、垂线 垂直: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垂直的表示: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 b a O

例如:如图,a 、b 互相垂直,O 叫垂足.a 叫b 的垂线, b 也叫a 的垂线。则记为:a ⊥b 或b ⊥a ; 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 ⊥b, 垂足为O. 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当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点,∠AOD=90°时,AB ⊥CD ,垂足为O 。 书写形式: ∵∠AOD=90°(已知) ∴AB ⊥CD (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 与CD 垂直,垂足为O ,那么,∠AOD=90°。 书写形式: ∵ AB ⊥CD (已知) ∴ ∠AOD=90° (垂直的定义) 应用垂直的定义:∠AOC=∠BOC=∠BOD=90° 垂线的画法: 如图,已知直线 l 和l 上的一点A ,作l 的垂线. 则所画直线AB 是过点A 的直线 l 的垂线. 工具:直尺、三角板 1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 2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 D O C B B A l

2018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总结

2018学年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总结本学期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为了促进今后的教学,使之更加完善,对自己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作以总结。 一、认真备课上课,作好计划,全面把握教材,按计划认真完成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受到各界的重视。开学初,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实际,认真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确定了分组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并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这为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奠定了基础。基本完成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了相关的表册资料。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实验习惯,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为了上好实验课,每节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考虑实验中的安全因素,坚持“课前准备,课后整理”的原则开展实验教学。对实验仪器的使用都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并教育学生在使用中加强注意,对易损、易坏仪器小心轻放,从而降低了仪器的损失率。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能力,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在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因此,课堂中,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操作、讨论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科学学习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动动手,在实验中就可以学到本节课的知识点,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鼓励学生大胆细心地实验,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中学习,大大降低了科学课的难度。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合理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学期的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思想的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养成了动手动脑,仔细观察,从而获得新的科学理念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动的,六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让学生在实验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以上是我本学期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有了些许的成就感,但是也有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章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章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六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 篇一: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在这一学期,我继续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我本人积极参加科学课竞赛活动,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时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这学期教科学课,是我接触科学课以来的第二学期。虽然在教科学课之前,我学习了课程标准,阅读了相关资料,同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曾经教过自然课。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科学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在理念上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六个理念: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些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把自然课与科学课进行了对比,我发现: 1、科学课的主要内容,不仅综合了自然课的主要内容,

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更利于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2、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课程中的内容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尤其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再次,由于理念的转变以及主要内容的变化,引起了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转变。 1、由于文本提供的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很强,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想到可能发生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所以,在备课时,我不仅要考虑到文本的内容,还要考虑到文本延伸到的内容,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以防上课时出现过多的学生质疑,而自己却不知怎样回答的情况。 2、既然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那么在上课时,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情况,灵活多变的运用;重视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性学习教学环节也要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创设开放性课堂。有的学习内容,实践性非常强,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教学过程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 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 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