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关于教材

中央教科所郁 波老师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于2001年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现在,我们昆明的许多学校都要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为了帮助老师较好地掌握此教材内容和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对本套教材“三年级
上册”的特点和教学建议阐述如下。

一、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本教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编写的,它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突出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四大要素。

通过科学课的教学,要达到: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即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即使学生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即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二、学生的学习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科学探究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整理信息、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等等。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要运用这些方法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研究,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史。

本册教材结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安排了众多的探究内容。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下,一步步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获得感知和体验,不断积累、内化与顿悟。







“科学探究”的过

程和方法如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或制定出计划



观察、实验、制作



收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汇报与交流

如:植物单元中的科学探究

① 提问:我看到了什么?

②制定计划:确定观察大树的方法(看、听、摸、问)

③观察:大树及其叶和果实,不同种类叶的形态、叶柄

④ 收集信息:采集各种各样的叶、拓树皮、画树叶的形状

⑤思考与结论:比较出不同种类叶的共同特征(叶的组成)

⑥表达与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大树是什么样的?(树冠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的高矮),叶的外形特征(颜色、形状、大小)

⑦ 整理信息:拓印一片美丽的叶

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对学生以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由于带有典型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意选择对学生发展具有更大意义的典型经历活动,并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注意了典型性,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获得更大的发展。

如教材选择了学生常见的大树、叶、蜗牛、蝗虫、蚂蚁,人体,水,各种各样的纸,大米、米饭和各种食品等作为载体,设计成一个个科学探究的典型活动,供不同区域的孩子进行学习、研究,有利于孩子对它们的认识。

例“纸”单元中,由学生选择三种不同质地的纸各三张,分别进行吸水的性能、承受拉的伸性、承受弯曲的性能三个典型探究活动,在实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四、采用综合大单元作为教材的基本单位

教科书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了植物、动物、人体、水、纸、米饭和淀粉等内容,每知识块为一个单元,单元里没有课的划分。知识少而且浅,但展开的学习活动多,突出了“一英里深,十英里宽”的特点。

例“水”单元,科学知识仅要求学生知道水的一般性质,但要学生开展的活动就有多项。如:

⑴运用自己的五官观察一杯水,初步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⑵ 听水、油在容器里振荡声,比较出水流动时的声音

大一些。

⑶ 用手捻水、糖水、牛奶,比较它们的粘稠度,认识水不粘手。

⑷ 观察水、牛奶、饮料进行颜色的比较。确定水无色

⑸观察水、玻璃、毛玻璃,确定水是透明的。

⑹闻和尝水、牛奶和饮料,确定水无味。

⑺观察玻璃、木块、不同容器里的水的形状和水面。确定水没有一定形状。

⑻观察倒水时的现象,认识水会流动。

⑼ 比较水与沙流动后的情况不一样,水面平,沙会堆起来,认识水是液体。

⑽ 比较水和食用油 ,它们的会流动、液面平、没有固定形状,是液体。

⑾区分几种没有贴标签的液体(醋、酱油、碘酒、水、果汁、酒精等)。

⑿ 区分常见的没有贴标签的调味品和饮料。

⒀ 用多种方法(可用小杯子、有刻度的容器量)比较不同容器里水的多少。

⒁学会使用量筒。

五、教材的编排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教材编写遵循了这条规律。各单元的编排顺序如下:

⑴植物单元,先认识大的物体--大树的形态;再认识小的物体--叶片和叶柄。

⑵动物单元,先认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然后认识蜗牛的外形;再认识蝗虫、蚂蚁的外形,并比较蜗牛和蝗虫的异同,蜗牛、蝗虫和蚂蚁的异同。

⑶ 人体单元,先认识人体的基本组成,然后认识人体的生长变化,再认识个人外貌特征,最后认识人的感觉器官(手及其指纹,眼、耳、鼻、舌)。

⑷水单元,先认识水的基本性质;然后认识水是液体;再区分各种各样的液体;最后比较不同容器里水的多少,学会使用量筒。

⑸纸单元,先认识白纸有什么特点;然后认识不同种类纸的各自的特点;再学习造纸及认识我国古代造纸技术;最后研究纸的用途和做纸风车。

⑹ 米饭和淀粉单元 ,按先后顺序逐步认识稻谷、大米、米饭、淀粉。

六、教材凸现了对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的整合

教材构建了以活动为基础的整体框架,将内容间有独特联系的典型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处于相近活动水平的教学单元,构成一册教材,并在典型活动之间、单元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使它们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方面形成一个有系列、有结构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为逐渐发展的过程,

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年级上册6个单元里共有40多个典型活动。学生在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后,都有一定的收获,通过多次参加探究活动,科学知识逐渐积累,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断得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提高会越来越快,达到1+1>2的效益。

例:

1. 动物单元

⑴科学知识

①蜗牛的外形特征(外壳硬,壳上旋有多圈螺线;身体分为头、腹、尾,头部长有眼睛、触角和嘴);怎样吃食物;运动(爬行,留下痕迹)。

②蝗虫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和翅)。

③蚂蚁的外形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头上长有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食性;运动(爬行)。

⑵科学探究

①提问:九月里,我们在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②制定计划

A设计观察和调查周围小动物的方法

a设计调查记录表(发现地点和动物名称),确定调查地方。

b观察时要记下动物名称和发现地点,动物名称不知道的要画下来,然后再问再查。

c观察时不要惊动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注意保护小动物栖息地的原貌;注意安全,不到危险的地方。

B 设计蜗牛爬行比赛的方法

a 把蜗牛放在圆心,在圆外等距离的地方放上吸引蜗牛的食物,看哪只蜗牛先爬出圆外。

b 把吸引蜗牛的食物放在圆心,在圆外等距离的地方放上蜗牛,看哪只蜗牛先爬到圆心。

c小组同学合作,用几条长度相同的线,拉直,然后把蜗牛放在线的一端,同时放开蜗牛,看哪只蜗牛先爬到线的另一端。

③观察、调查和实验

A 调查附近有哪些小动物。

B 用放大镜按顺序观察蜗牛身体的各部分,吃什么食物?怎样吃?怎样爬行?

C 观察蝗虫的身体外形。

D 观察蚂蚁的身体外形,生活环境,以及蚂蚁的趣事。

E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蚂蚁对环境的反应(蚂蚁在水中迷宫桥面上的爬行情况)

④收集信息

A 记录下调查小动物的情况。

B 用尺子量出蜗牛外壳的长度、蝗虫的身体及其展翅的长度。

⑤思考

A 蜗牛分泌的粘液对它的爬行有什么作用?(润滑)

B怎样观察、描述不同动物身体的大小?

C 比较蜗牛与蝗虫的身体外形异同。

D 比较蜗牛、蝗虫、蚂蚁身体外形的异同。

⑥ 表达与交流


A讨论怎样使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利用蜗牛能闻气味的特点,放有香甜味的食物吸引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B 描述不同动物身体的大小 。

C 汇报蜗牛、蝗虫、蚂蚁身体外形的相同和不同。

D 描述调查中看到的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的特征,大家根据这些特征一起来识别是什么动物。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小动物奥秘的欲望。

② 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③爱护周围的小动物 ,与小动物和谐相处。

2.“我们自己”(人体)单元

⑴科学知识

① 人体的基本组成(头、颈、躯干、四肢,每部分都由许多器官组成)。

② 人从小长大的一般变化规律。

③人体保健常识(营养搭配、加强锻炼,适当劳动,合理休息,充足睡眠)。

④ 感觉器官的作用(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

⑤不同的人指纹不一样。

⑥某些仪器或设备(望远镜、显微镜、X光机)可以延伸人的感觉器官

⑵科学探究

①制定计划

研究指纹的方法

②观察、实验、制作

A 用眼睛看,认识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B 用手摸、耳听的方法,感知人体内部的肌肉、骨、心脏。

C 感觉自己在长大过程中的某些变化(衣服、力气、跑跳的变化)

D 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足(鞋的尺码)和肺活量

E 观察自己身体外貌特征

F 观察手的外形和不同同学的指纹

G 运用自己的五官分别感知和综合感知物体(球、袜子、苹果、西瓜等)的属性。

③收集信息

A 记录测量自己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的数据,鞋的尺码。

B 写下自己身体外貌的特征,并画出自己的像。

C 在纸上拓下自己的指纹。

④思考与结论

A 人体的基本组成。

B手的灵巧与什么有关系?(骨、关节)

C 讨论有关仪器和设备如何延伸人的感官。

⑤表达与交流

A 汇报观察到身体的基本组成情况。

B 描述某同学的身体外貌特征,大家猜他是谁。

C 汇报研究指纹的结果。

D 说说五官的作用。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感觉器官对人认识自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重要性。


② 强健、爱护自己的身体 。

③ 培养学生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建议



七、 努力学习与实践,实施新课程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新理念新思路下的科学新课程,需要一种新的教学秩序。这样,大多数教师会感到不适应,不适应则产生忙乱,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学习,刻苦钻研《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掌握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2.认真备课

在学习、领会教材,明确要求,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写教案时,要注意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等三大目标融在教案里,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由于教材的编写不是以课而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一个单元一般要5-6节课才上完,所以老师们要特别注意单元教学中的分课教学划分,分课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实际进行,但也要照顾到教学内容或探究活动的相对完整。

为了使科学课的教学顺利、正常进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达到《科学课程标准》的三大目的要求,课前,教师必须充分准备好每节课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材料或制作课件,不仅教师要准备,还要动员学生参与准备。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过程的安排必须合理、紧凑。课堂上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师都要组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亲自参与,并悉心指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动手动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杜绝教师用演示或讲述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杜绝科学课上成语文学科的看图说话课。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教学的需要 ,恰当运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校园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