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学肖蓉芳

莫里斯:1938年《符号理论基础》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会话含义推理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977《语用学杂志》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发行是语用学成为语言学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得到承认的标志列文森《语用学》堪称第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语用学教科书

利奇《语用学原则》勾画了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指明了语义学与语用学的联系与区别

尤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学定义: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应用语用学

弗思接受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1964提出语域(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话语的风格)术语,即语境

陈望道提出的“情境”显然就是弗思提出的情景语境,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六何说”

何故,是说写说的目的:如为劝话人的还是但想使人了解自己意见或是同人辩论的

何事,是说写说的事项:是日常的琐事还是学术的讨论等等

何人,是说认清是谁对谁说的,就是写说者和读听者的关系

何地,是说认清说者当时在什么地方:在城市还是乡村之类

何时,是说写说的当时是什么时候:小之年月,大之时代

何如,是说怎样的写说:如怎样的裁剪,怎样配置之类

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指示词语:指示用法:身势用法象征用法(菲尔默)

非指示用法:照应用法非照应用法

会话含义(N解):1、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

它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2、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先提出来的,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格赖斯合作原则:在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四条准则及相关次准则:

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

A所说的话应包含为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的说出要说的话,尤其要:

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炼D有条理

得体原则:1、礼貌准则(类似于利奇的礼貌原则):得体准则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

2、幽默准则幽默的基本功能:增添欢乐消除隔阂缓解矛盾显出超群才智摆脱困境回敬挑衅

3、克制准则:讽刺挖苦指桑骂槐说反话

语言学期末考试

1. The stud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over a period of time is generally termed as _____linguistics. D A. applied B. diachronic C. comparative D. synchronic 2. The sentence that has a NP and a VP can be shown in a __C__ formula "S→NP VP". A. hierarchical B. linear C. tree diagram D. vertical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ounds is a voiceless bilabial stop? A A. [p] B.[m] C.[b] D.[t] 4. The words ―make‖ and ―bus‖ are called _____D____because they can occur unattached. A. derivational morphemes B .inflectional morphemes C. bound morphemes D. free morphemes 5. The pair of words ―lend‖ and ―borrow‖ are____B______. A. gradable antonymy B. relational (converse) antonymy C. synonyms D. co-hyponyms 6. The semantic components of the word ―man‖ can be expressed as ____C___. A.+animate,+human,+male,-adult; B.+animate,+human,-male,-adult; C.+animate,+human,+male,+adult D.—animate,+human,-male,-adult 7. What kind of function does the sentence ―How do you do?‖ have? B A. Directive B. Phatic C. Informative D. Evocative 8.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can be classified as_______A____. A. lexical words B. grammatical words C. function words D. form words 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tates the behaviorist view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______A_. A.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B.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species-specific property of human beings C. Children are born with an innate ability to acquire language D. Humans are equipped with the neural prerequisites for language and language use 10.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meaning of language in context is called __C? A. morphology B. sociolinguistics C. pragmatics D. psycholinguistics 11、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现代汉语真题有参考答案

2017年10月现代汉语真题—、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属于()。 【选项】 A.屈折语 B.黏着语 C.孤立语 D.混合语 【答案】C 【解析】C:孤立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A:屈折语:句子中某些词本身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德语” B:黏着语:句子中某些词的形态变化表现为在词的前后附有词缀。如“日语”。D:混合语: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两种或多种语言的混合体。 【考点】语法方面的主要特点 2.【题干】决定语音与其他声音之不同的属性是()。 【选项】 A.社会性质 B.生理性质 C.物理性质 D.个体性质

【解析】语音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必须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具有物理、生理、社会三方面的性质,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考点】语音的性质 3.【题干】下列各词,两个音节声母不同的是()。 【选项】 A.意义 B.字纸 C.历来 D.扭捏 【答案】B 【解析】A:“意义”为零声母;C:“历来”声母均为“L”;D:“扭捏”声母均为“n”;B:“字”声母为“z”,“纸”声母为“zh” 【考点】声母的发音 4.【题干】下列各词,两个音节都属于撮口呼韵母的是()。 【选项】 A.需求 B.温度 C.学院 D.鱼嘴 【答案】C

【解析】撮口呼:有韵头ü的,或韵腹是ü的韵母。A:“需”为撮口呼,“求”为齐齿呼;B:“温”“度”均为合口呼,D:“鱼”为撮口呼,“嘴”合口呼。 【考点】韵母的分类 5.【题干】下列音节,调值为51的是()。 【选项】 A.前 B.春 C.比 D.去 【答案】D 【解析】调值51为“去声”,A调值为35;B调值为55,C调值为214 【考点】调值和调类 6.【题干】“不”的读法与其余三项不同的是()。 【选项】 A.不是 B.决不 C.不好 D.不多 【答案】A 【解析】“不”在词尾或非去声前,读本调“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 【考点】变调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语言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整理版)

题型:填空题10,20%;选择题10,20%;判断4,20%(3句话解释原因);简答3,18%(四句话作答);论述1,22%(1/4页纸作答)。 导论 1、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言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和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3、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观点,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学科。 5、理论语言学,也称普通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紧密联系。 2、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 3、如果一个病人大脑左半球发生损伤,他尽管说不出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能找得到。相反,如果大脑右半球受损,尽管能找到医院的名称、病房、床号,却找不到,能说出家的位置却找不到,这说明语言功能存在大脑左边。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途径。 5、儿童语言的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 6、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之后其语言习得和心智发展的潜能就失去了。十二三岁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之一临界期的分工时间也是一致的。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能指形式,形指意义,符号构成的两个方面,语言学上通常用形式和意义来表述。形式也叫能指,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也叫所指,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 2、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是没有本质上、自然属性上的必要联系,在这一点上符号和隐含某种信息的自然的征候不同。 3、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20世纪初瑞士的语言学家家得·索绪尔作为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提出来的。 4、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只有社会约定的关系 5、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结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在结构中就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1、语音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其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2、音系学的出发点在于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属于语言学的核心部分。 3、以语音的自然属性和人类语言共性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素。以语音的社会属性和语音在具体语言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音系学,把语音最小的线性单位叫做音位。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语言学简答(期末)

1. Communication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sign, speech,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Do no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share or lack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答:On the whole, body language and facial expression lack most of the distinctive properties of human language such as duality, displacement, creativity and so on. Body language exhibits arbitrariness a little bit. For instance, nod means OK/YES for us but in Arabian world it is equal to saying NO. Some facial expressions have non-arbitrariness because they are instinctive such as the cry and laugh of a newborn infant. 2. Do you think they are descriptive and prescriptive What’s your comment on them (1)Do not use man to mean humanity in general. Use person, people, human beings, men and women, humanity and humankind. (2)colored: This term is regarded as outdated in the UK and should be avoided as it is generally viewed as offensive to many black people. (3)civilized : This term can still carry racist overtones which derive from a colonialist perception of the world. It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social Darwinist thought and is full of implicit value judgments and ignoran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n-industrialized world. 答:They are undoubtedly descriptive, Guidelines are not rules that can determine whether a sentence is right or not. The guidelines advise you to avoid the use of particular words that are grammatically correct but offensive to some certain groups. Actually, they describe the way antisexist advocators speak and write. 3.(1)What organs are involved in speech production 答:Quite a few human organ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speech: the luns, the trachea, the throat, the nose, and the mouth. (2)Why did George Bernard Shaw say he could spell the word ‘fish’ as ‘ghoti’ 答:This is because gh is pronounced as [f] in ‘enough’, o as [I] in women, and ti as [?] in nation. (3)How is the description of consonant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vowels 答:Consonants are produced by a closure in the vocal tract, or by a narrowing which is so marked that air cannot escape without producing audible friction. By contrast, a vowel is produced without such stricture so that air escapes in a relatively unimpeded way through the mouth or nos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owels and consonants lies in the obstruction of airstream. (4)To what extent is phonology related to phonetics and how do they differ 答:Bot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study human speech sounds but they differ in the levels of analysis. Phonetics studies how speech sounds are produced, transmitted, and perceived. Phon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sound patterns and sound systems of languages. It aims to discover the principles that govern the way sounds are organized in languages, and to explain the variations that occur. (5)’Assimilation is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with coarticulation’. Discuss. 答:Assimilation is a phonological term, often used synonymously with coarticulation,

语用学练习题

英语语言学练习----语用学 一、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or false. 1.The contextual view is often considered as the initial effort to study meaning in a pragmatic sense. ( ) 2.Pragmatics is related to and also different from semantics. ( ) 3.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not important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 ) 4.All utterances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 ) 5.Speech act theory was proposed by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1950s. ( ) 6.Grice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he called “constatives” and “performatives”. () 7.A locutionary act is the act of conveying literal meaning by means of syntax, lexicon, and phonology. ( ) 8.In their stud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inguists are only interested in how a speaker expresses his intention and pay no attention to how his intention is recognized by the hearer. ( ) 9.Directives are attempts by the speaker to get the hearer to do something. ( ) 10.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was proposed by John Searle. ( ) 11.There are four maxim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 ) 12.The violations of the maxims make our language indirect. ( ) 13.All the utterances take the form of sentences. ( ) 14.Austin thought that stating was also a kind of act, and that we can perform with language. ( )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语用学研究方向必读之物

语用学方向必读之物 1. Austin, J. L. 196 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 Brown, G. & G. Yule. 198 3. Discourse Analysis[M]. Cambridge: CUP. 3. Grice, H. P. 1975[1991].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 J. Morgan (eds).Syntax and Semantics,V ol. 3: Speech Acts[C]. NY: Academic Press:43-58. reprinted in S. Davis (ed). Pragmatics: a Reader[C]. NY & Oxford: OUP:305-315. 4. Halliday, M. A. K. 1994/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Leech, G. 1974/1981.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UK: Penguin. 6.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7. Leech, G. 2005. Politeness: 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 外国语(6):3-31. 8. Levinson, S. C. 1983. Pragmatics[M]. Cambridge: CUP. 9. Lyons, J. 1977[2000]. Seman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0. Mey, J. 1993.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11. Peccei, J. S. 2000.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Routledge. 12. Saeed, J. L. 1997. Semantics[M]. Oxford: Blackwell. 13. Searle, J. 1969[2001].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 CUP;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CUP. 14. Searle, J. 1979[1981].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 Cambridge: CUP. 15. Sperber, D. & D. Wilson. J. 1986/1995/2001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6. Thomas, J. 1995.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Y: Longman. 17. Ungerer, F. & J. Schmid.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8.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 Wilson, D. 2000. Relevance and understanding[A]. In G. Brown et al. (eds). Language andUnderstanding[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5-58. 20. Yule, G. 2000. Pragmatics[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1. 何兆熊. 2003. 语用学文献选读[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2. 何兆熊等. 2000.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3. 何自然. 1988. 语用学概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4. 何自然. 1997.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5. 何自然. 2003. 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期末(这份是正确的)

一. What is language? 1. Language can be generally defined a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atic---- rule-governed, elements in it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can’t be combined at will. e.g. *bkli, *I apple eat. Arbitrary---- no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d and the thing it denotes, e.g. “pen”by any other name is the thing we use to write with. Symbolic---- words are associated with objects, actions ideas by convention.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Shakespeare Vocal---- the primary medium is sound for all languages; writing system came much later than spoken form. Human-specific---- different from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s other forms of life possess, e.g. bird songs, bee dance, animal cries. The design/defin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Arbitrariness (任意性) Productivity/Creativity(创造性) Duality (二元性、二层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文化传递性) 2.语言&言语 Langue--- the language system shared by a community of speakers Parole--- the concrete act of speaking in actual situations by an individual speaker. 3. 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Synchronic (linguistics)---languages are studied at a theoretic point in time: one describes a ‘state’of language, disregarding whatever changes might be taking place. Diachronic----languages are studied from point of view of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he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between Old and Modern English could be described in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terms. 二.语音学(选择题) 三.音位学Phonology 1.音位变体 Allophones ---- the phones that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 同一音位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两个或多个语音上不同的音段. 例如,在英语里,音位/t/在tin里是送气的[th], 在stand里是不送气的[t],在eighth里是齿化的[t],在cotton里是鼻除阻的[tn],在bottle里是边除阻的[tl],在hit里则表现为声门化的[t]. 此外,随着说话人口音的不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的语音形式. 这样一套在说话人话语中的语音形式就是音位/t/的音位变体. 把两个音素划归成同一音位的两个音位变体必须满足语音相似性原则,而且它们不能处于对比分布. [p, ph] are two different phones 音子and are variants of the phoneme /p/. Such variants of a phoneme are called allophones of the same phoneme. In this case the allophones are said to be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互补分布because they never occur in the same context: [p] occurs after [s] while [ph] occurs in other places. /p/ [p] / [s] _____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