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水质工程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水质工程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水质工程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水质工程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P12水体富营养化:富含磷酸和某种形式的氮素的水,在光照和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水中所含的这些营养物质足以使中的藻类过量生长。在随后的藻类死亡和随之而来的异养微生物代谢活动中,水体中的溶解氧很可能被耗尽,造成水体质量恶化和水生态环境结构破坏的现象。

2.P69同向絮凝:是指由水力和机械搅拌推动水流运动引起的脱稳颗粒间的碰撞絮凝。

3.P69异向絮凝:指脱稳胶体由于布朗运动相碰撞产生的絮凝。

4.P213强化混凝:通过某些手段强化传统混凝工艺对天然有机物的去除,从而控制后续消毒过程中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

6.自由沉淀:悬浮物浓度不高,在沉淀过程中颗粒之间互相不碰撞,呈离散状态,各自独立的完成沉降的过程。

8.絮凝沉淀:在沉淀过程中能发生凝聚或絮凝作用,浓度低的悬浮物颗粒的沉淀,由于絮凝作用颗粒质量增加,沉降速度加快,沉速随深度而增加。

和水平流速V都不9.P104浅池理论:按照理想沉淀池的原理,在保持截留沉速V

变的条件下,减少沉淀池的深度,就能相应地减少沉淀时间和缩短沉淀池的长度。

10.P96截留沉速:恰能在理想沉淀池中沉淀下来的颗粒沉速U

,称为截留沉速。

11.P96表面负荷:指单位沉淀面积上承受的水流量。

13.有效粒径:是指筛上保留90%(体积)树脂样品的相应实验筛筛孔孔径(mm)

表示。

用符号d

90

14.P151滤层膨胀率:滤层的反冲洗过程中,滤层因部分或全部悬浮物于上升水流中而使滤层厚度增加的现象。

15.P150反冲洗强度:当用水对滤层进行反冲洗时,径滤层单位面积上流过的反冲洗水流量。

16.P127强制滤速:部分滤池因进行检修或翻砂而停运时,在总滤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其它运行滤格的滤速。

17.P257水的软化:离子交换软化水处理是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中交换的阳离子(如Na+、H+)把水中所含的钙、镁离子交换出来。

18.P260水的除盐:把水中强电解质盐类的全部或大部分加以去除的处理过程。

20.吸附剂的再生:在吸附剂本身结构不发生或很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用某种方法把吸附质从吸附剂空隙中去除,恢复的吸附能力,以达到重复利用的目的。

21.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借助具有较高浓度的再生液,流过树脂层,把先前吸附的离子置换出来,使树脂交换能力得到恢复的过程。

22.全交换容量:单位质量的离子交换树脂中全部离子交换基团的数量比值决定离子交换树脂内部组成,是一个固定常数。

23.工作交换容量:在一定的工作条件遗迹水质条件下,一个固定中期中单位体积树脂事先的离子交换容量。

24.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的简写,它又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g/L)。MLSS=Ma+Me+Mi+Mii。

25.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or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的简写。本项指标所表示的是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

26.SVI:污泥体积指数,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 相应的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27.SV30: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静止沉降30min后污泥所占的体积百分比。SV30值越小,污泥沉降性能就越好。SV30值越大,沉降性能越差。

28.BOD容积负荷率:单位曝气池容积(m3),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

29.BOD污泥负荷率:曝气池内单位重量(kg)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d)内接受的有机物量(kgBOD)。

30.污泥回流比:污泥回流比(R)是指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QR与污水流量Q之比,常用%表示。

污泥龄:在曝气池从其生成到排出的平均停留时间,也就是曝气池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31.水力负荷:单位面积滤池或单位体积滤料每日处理的废水量,单位为m3(废水)/[m2(滤池)*d]或m3(废水)/[m3(滤料)*d]表征滤池的接触时间和水流的冲刷能力。

32.生物反硝化:污水中的硝酸盐氮(NO

3-—N)和亚硝酸盐氮(NO

2

-—N)在无氧或

缺氧条件下,被微生物还原转化为氮气(N

2

)的过程。

33.生物硝化:氨经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在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

34.厌氧生物处理:在无氧条件洗利用厌氧微生物的生命果冻,将各种有机物或无

机物加以转化为CO

2,CH

4

的过程。

35.污泥脱水过滤产率:单位时间在单位过滤面积上产生的滤饼干重量,单位为kg/(m2*s)或kg/(m2*h)。

36.污泥含水率: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

37.污泥干燥:将脱水污泥通过处理,去除污泥中绝大部分毛细结合水,表面吸附水和内部结合水的方法。

38.污泥发酵(污泥腐化):二沉池污泥长期滞留而厌氧发酵产生H

2S、CH

4

等气体

导致大块污泥上浮。

39.土地处理:污泥有节制的投配到土地上,通过土壤——植物系统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吸附过滤与净化和自我调控功能,使污水在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控制的降解净化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水分得以再利用,促使绿色植物生长并获得增产。

40.稳定塘:又称氧化塘,是人工适当休整或人工修建的设有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

二简答或论述:

2.给水/排水常规工艺(给水/排水常规工艺流程图)? 答:⑴①典型地表水处理流程:

需加预处理或深度处理:

②典型除污染给水处理流程:

③一般冷却水流程:

原水冷却水原水冷却用水

自然沉淀混凝沉淀(a)自然沉淀(b)混凝沉淀

④除盐水处理流程:

滤过水除盐水

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⑵典型污水处理流程:

①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剩余污泥

进水

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消毒设备

②典型焦化废水处理流程

蒸氨废水排放江河调节池容器罐除油池冷气曝气池二次沉淀池

冷却水

渣油池污泥浓缩池

外运

外排

③典型的洗浴废水回用处理流程:

原水

格栅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滤池生活活性炭膜滤

UV消毒中水

3.胶体的结构?

答:①胶体由胶核、吸附层、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②胶核是胶体粒子的核心,他由数百乃至数千个分散固体物质分子组成;

③在胶核表面拥有一层离子,称为电位形成离子或电位离子,胶核因电

位离子而带有电荷,为维持胶体离子的电中性,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层通过静电作用,从溶液中吸附了电量与电位离子层总电量相等而电性相反的离子,这些离子称为反离子,并形成反离子层;

④被吸引的反离子中有一部分被胶核牢固吸引并随胶核一起运动,这部分

反离子称为束缚反离子,组成吸附层;另一部分反离子聚胶核较远,胶核对其吸引力较小,不随胶核一起运动,称为自由反离子,组成扩散层,而

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的交界面称为滑动面;

4.胶体的稳定性原因和分类?

答:交替的稳定性的是指胶体颗粒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状态的特性。

亲水、憎水胶体的原因共性:①胶体的动力稳定性;

②胶体的带电稳定性;

③胶体的溶剂化作用稳定性;

对于憎水胶体,通常带电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对于亲水胶体,其水化作用稳定性占主导地位,带点稳定性,则处于次要地位。

5.混凝的机理?

答:①压缩双电层作用:根据薄的双电层能降低胶体颗粒的排斥能,如果能

使胶体颗粒的双电层变薄,排斥能降低相当小时,

两胶体颗粒接近时,就可以由原来的排斥力为主变

成吸引力为主,胶体颗粒间就会发生凝聚。

②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电中和作用指出胶体颗粒表面吸附异号离子,

异号胶体颗粒或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从而中和了

胶体颗粒本身所带部分电荷,减少了胶体颗粒间的

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更易于聚沉。

③吸附架桥作用:吸附架桥作用指出分散体系中的胶体颗粒通过吸附有

机或无机高分子物质架桥连接,凝集为大的聚集体

而脱稳聚沉,此时胶体颗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高

分子物质在两个胶体颗粒之间像一座桥样将其连接

起来。

④网捕—卷扫作用:网捕卷扫作用指投加到水中的铝盐,铁盐等混凝水

解后形成较大量的具有三维体结构的水和金属氧化

物沉淀,当其体积收缩时,会像多孔的网一样,将

水中胶体颗粒和悬浮浊质颗粒捕获卷扫下来。

6.混凝过程中有混合、反应(絮凝)两个阶段的要求有何不同?两个阶段控制指标是什么?为什么?

答:⑴混凝阶段:需要剧烈短促的搅拌,混合时间短,大约在10~30s内完

成,主要目的是使混凝药剂快速均匀地分散到水中以利于

混凝剂的快速水解,聚合及胶体颗粒凝聚,因此需要对水

流进行快速剧烈搅拌,G值在700~1000 S-1之间。

⑵絮凝阶段:需要有适当的紊流程度及较长的时间,主要靠机械或水力

搅拌促使颗粒碰撞凝聚,同向絮凝起主要作用,G值控制

在1*104~1*105 。

⑶指标:G和T

7.G值的推导?(见书P71、73、74)

答:假设再被搅动的水流中有一瞬间受剪力作用而扭转的隔离体,若在△t 时间内隔离体扭转θ角度,如图所示,则角速度△ω为:

△ω=△θ/△t=△ι/△t·△z=△υ/△z=G

式中△υ为扭转线速度,G为速度梯度。隔离体的转矩△J为:

△J=(τ·△x·△y)△z

式中τ为剪应力,τ·△x·△y作用

在隔板体上的剪力。隔板体扭转所消耗

的功率等于转矩与角速度的乘积,由此

可以计算得到单位水流所消耗的功率P:

P=△J·△ω/△x·△y·△z

=G·τ·△x·△y/△x·△y·△z

= Gτ①

根据牛顿内摩擦定律,τ=μG,

代入上式得:G=(p/μ)1/2 ②

将单位体积水流消耗功率P与处理水流

体积V相乘,即可得到处理一定体积V水流所消耗的总功率:

如下公式: PV=ρgQh ③

V=QT ④

将③④代入②得:

G=(gh/νT)1/2

8.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答:①水温的影响②水的pH值的影响

③水的碱度的影响④水中浊度颗粒浓度的影响

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⑥混凝剂种类与投加量的影响

⑦混凝剂投加方式的影响⑧水利条件的影响Δ1

Δ0

9.影响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

答:平流式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因素有颗粒沉速或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而与池深和沉降时间无关。在可能的条件下,应该把沉淀池设计得浅些、表面

积大些,这就是颗粒沉淀的浅池理论。

10.快滤池是使用滤料都是颗粒状材料,滤料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关于滤料的要求)?

答:(1)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3)具有用户要求的颗粒尺寸和粒度组成。

11.反粒度过滤的基本原理?

答:理想的滤层构造应是沿着过滤水流方向滤料的粒径由粗变细,在我国习惯上称“反粒度过滤”,首先使水进入粗滤料层。粗滤料层的单位体积滤层的滤料比表面积小,单位体积滤层中截流的杂质也比较少,从而是滤层孔隙被堵塞的较慢,未被表层截留的杂质进入滤层深处而被截留,使被截留的杂质在滤层深处而被截留,使被截留的杂质在滤层中分布趋势均匀,从而滤层水头损失增长得较慢,滤池过滤周期增长,滤层含污能力增大。

12.提高滤池过滤效果的手段?

答:(1)滤料方面:使用均质滤料,使用多层或双层滤料。

(2)滤速方面:合理控制滤速。

(3)反冲洗方面:采用表面助冲,气水联合反冲洗。

13.滤料层、承托层、配水层个有什么作用?

答:(1)滤料层的作用:截留水中悬浮物和胶体

(2)承托层的作用:一方面起支撑滤料层的作用,以防止滤料层泄漏;另一方面还起配水的作用,使配水系统流出的反冲洗水能均匀地分布到整个滤层的底部。

(3)配水系统的作用:保证反冲洗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滤池断面上,而在过滤时也能均匀地收集过滤水,前者是过滤正常操作的关键。

14.反冲洗配水系统类型、特点、原理及适用情况?

答:(1)大阻力配水系统:

有穿孔主干管及其两侧一系列支管以及卵石承托层组成,每根支管上钻有若干布水孔眼。这种配水系统在快率池中被广泛应用。

优点:配水均匀。

缺点:结构复杂,水头损失,以致冲洗时耗能较大。

适用情况:单池面积F≤100M2的普快率池。

(2)小阻力配水系统

在滤池底部设较大的配水室,在其上面铺设阻力较小的多孔滤板、滤头等进行配水。

优点:阻力较小。

缺点:配水均匀性稍差。

适用情况: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移动罩冲洗,单滤池面积≤25M2。

15.大阻力配水系统和小阻力配水系统各适用于情况?

答:大阻力:

有点:配水均匀性好。

缺点:结构复杂,水头损失,以致冲洗时电耗较大

适用情况:但池面积F≤100m2的普快滤池。

小阻力:

优点:阻力较小

缺点:配水均匀性较差

适用情况:虹吸滤池,无阀滤池,移动罩冲洗滤池,单池面积F≤25m2。16.V型滤池(粗滤料滤池)的特点?(优缺点)

答:V型滤池因两侧(或一侧也可以)进水槽设计成V字形而得名。

主要特点:

(1)滤料粒径较粗,均匀性较好,反冲洗不致产生水力分级现象,滤层不宜堵塞,故过滤周期较长。

(2)汽水反冲洗在加始终存在横向表面扫洗,冲洗效果好,冲洗水量大大减少。

17.影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因素?

答:(1)活性炭的性质:活性炭本身的性质是影响活性炭吸附性能的最重要因素。(2)吸附质的性质:吸附质的性质及活性炭的性质共同决定了活性炭对这种吸附质的吸附性能。对活性炭性能影响比较大的分子极性,分子大小及构型,过大的分子不可能进入活性炭小孔中。分子的疏水性越强越容易被吸附

(3)其他因素:活性炭以及吸附质的性能决定着吸附质的吸附性能,而其他一些外界因素将会通过影响他们性质来影响吸附质的吸附性能,这些外界因素包括溶液的pH值、无机离子组成以及含量,还有无机沉淀等。

(4)活性炭与水处理化学药剂的反应:活性炭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因此在水处理过程中,活性炭常常和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氯、二氧化氯、高锰酸盐反应。

18.活性炭分类及其特点?

答:分类:粒状活性炭、活性炭纤维、臭氧—生物活性炭;

特点:①粒状活性炭:

②活性炭纤维:

③臭氧—生物活性炭:

19.加氯曲线和折点加氯法?

加氯量与剩余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⑴加氯曲线:(不含氨氮)

①理想状态下,水中不存在消耗氯的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时,这时所有加入水中的氯都不被消耗,即加氯量等于剩余氯量。如图中所示的虚线①。

②天然水中存在着微生物、有机物以及还原性无机物。投氯后,有一部分氯被消耗(即需氯量),氯的投加量减去消耗量即得到余量。如图中实线②。

加氯量与余氯量关

⑵折点加氯曲线:(含氨氮)

AHBC与斜虚线间的纵坐标值b表示需氯量;曲线AHBC的纵坐标值a表示余氯量。曲线可分为4个区域:

第一区域:即OA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耗尽,余氯量为零,需氧量为b,这时由于氯被杂质消耗,因此消毒效果不能保证。

第二区域:即曲线AH,加氯后,氯与氨发生反应,有余氯存在,所以有一定消毒效果,余氯为化合性氯,其主要成分为一氯胺。

第三区域:即HB段,仍然产生化合性余氯,加氯量继续增加,开始发生下例氧化还原反应:

2NH

2Cl+HOCl→N

2

↑+3HCl+H

2

O

反应结果使氯胺放氧化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反而逐渐减少,最后达到折点B。

第四区域:即曲线BC段,至此,消耗氯的物质已经基本反应完全,余氯基本为游离性余氯,该区消毒效果最好。

折点加氯

示意图

⑶消毒反应化学方程式:

答:①含有氨氮:

NH

3+HOCI=NH

2

CI+H

2

O

NH

2CI+HOCI=NH

2

CI

2

+H

2

O

NHCI

2+HOCI=NCI

3

+H

2

O

②不含氨氮:CI2+H2O→HOCI+HCI

20.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形成及控制?

答:⑴产物:氯消毒的副产物主要有三卤甲烷(THM)和卤乙酸(HAA)两大类副产物;

⑵危害:①THM是一类挥发性有机物,通式为CHX

3

,其中X为卤素。水中的THM对人类的健康会产生潜在的影响,有的物质已被证明为致癌物质、或可以致癌物质。THM是水处理过程中氯与THM的前体反应所产生的,THM的前体多为天然有机物如腐殖物质。

②HAA是比THM致癌风险更高的难挥发性卤代有机副产物,包含有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等。HAA的前驱物也是水中的腐殖酸和富里酸等天然大分子物质。

⑶控制方法:强化混凝、粒状活性炭、吸附及膜过滤。

21.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组成?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具有离子交换特征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电解质,是一种疏松的具有多

孔结构的固体球形颗粒,粒径一般为0.3~11.7mm,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电解质溶液,它由不溶的树脂

母体(骨架)和具有活性的交换基团(活性基团)

两部分组成。

树脂母体为有机化合物和交联剂组成的高分

子共聚物。

交换基团由起交换作用的离子(可交换离子)

和树脂母体连接的离子(固定离子)组成的。

(交联剂的作用:使树脂母体形成立体的网

状结构)

22、活性污泥法的净化过程和系统组成(P370)

答:(1)活性污泥净化污水的过程

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有机物从污水中去除过程的实质就是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被活性污泥微生物摄取,代谢与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污水得到净化,微生物获得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使活性污泥得到增长。

①初期吸附去除-----对悬浮性(初期吸附能力最大):活性污泥有着很大的比表面积,表面上富集着大量的微生物,在具外部覆盖着多糖类,当其与污水接触时,污水中呈悬浮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即被活性污泥的吸附而去除,这一现象是初期吸附去除。这种初期高速去除现象是由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交织在一起的吸附作用产生的。

②微生物的代谢-----对溶解性(代谢性能最强):污水中的有机物,首先被吸附在有大量微生物栖息的活性污泥表面,并与微生物细胞表面接触,在透膜酶的作用下,透过细胞壁进入微生物细胞体内,小分子的有机物能够直接透过细胞壁进入微生物体内。而如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则必须在细胞外酶----水解酶的作用下,被水解后再被微生物摄入细胞内。

微生物对一部分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即分解代谢,最终形成CO2和H2O等稳定的无机物。

另一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用于合成新细胞,即合成代谢,所需能量取自分解代谢。

③活性污泥的沉淀分离:活性污泥系统净化污水的最后程序是泥水分离,这一过程是在二沉池或沉淀区内进行的。

(2)活性污泥净化系统组成(即工艺流程)?

污水经初次沉淀池去除大量浮游物和悬浮物质,进入曝气池内,与此同时,从二沉池回流的活性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作为接种污泥,二者均在曝气池首端同时进入池体曝气系统的空压机经压缩空气,通过管道和铺放在曝气池底部的空气扩散装置以较小气泡的形成进入污水中,向曝气池混合液供氧,保证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正常代谢反应;另一方面,通入的空气还能使曝气池内的污水和活性污泥处于混合状态。

在曝气池内,活性污泥与污水进行生化反应,反应结果是污水的有机物得到降解,去除。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微生物得以繁殖增长,活性污泥数量也在增加。

活性污泥净化作用一段时间以后,曝气池混合液由曝气池末端流出,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污水作为处理水排出。但在二沉池底部的泥斗可以将活性污泥浓缩,经浓缩后的活性污泥一部分作为接种污泥回到曝气池,剩余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除系统。

(3)关于生化反应动力学

①莫诺特公式

②劳伦斯——麦犬帝方程(劳麦方程)

23、活性污泥的组成、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影响微生物生长因素、增殖规律?P367

(1)活性污泥的组成:

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

②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③由污水投入的并被微生物所吸附的有机物(含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

④由污水投入的无机物质

(2)微生物的种类: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体主要由细菌组成,其数量可占污泥中微生物总重量的90%~95%;此外,活性污泥上还存活着真菌以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型生物。

(3)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因素:①营养物质;②溶解氧;③PH值;

④温度;⑤有毒物质

(4)增殖规律;①适应期;②对数增殖期(环境条件 F/M比值很高);

③减衰增殖期;④内源呼吸期

①适应期,亦称延迟期或调整期,是微生物培养的最初阶段,是微生物内各种酶系统时新培养基环境的适应过程。

②对数增殖期:增殖速率与有机物浓度无关,呈零级反应;而与微生物量有关,呈一级反应;同时,有机物降解与氧的消耗以最大速率进行。

③减衰增殖期,又称稳定期、平衡期。随着微生物不断增殖,有机物浓度不断下降,F/M比值继续下降,有机物质逐步成为微生物增殖的限制因素。

④内源呼吸期,又称衰亡期,微生物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开始大量利用自身体内储存的物质或衰亡菌体,进行内储存的物质或衰亡菌体,进行内源代谢以维持生命活动。

24.关于溶解氧的有关问题?

答:1.(1)影响溶解氧传质速率的因素

①气相中氧分压梯度;②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

③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④水温;

⑤污水的性质以及水流的紊流程度等;

(2)氧转移的影响因素P140

①污水水质;②水温;

③氧分压(C

S 值受氧分压和气压的影响;气压低C

S

↓反之C

S

↑;C

S

——

养的混合浓度)

2.如何提高溶解氧的传至速度?

①提高氧总转移系数,这样需要加强液相主体的紊流程度,降低液膜厚

度,加速气,液界面的更新,增大气、液接触面积等。

②提高C

S

值。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如采用纯氧曝气,深井曝气等。25.污泥膨胀的定义,分为哪两种,出现污泥膨胀的原因。

答:(1)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运行工艺中的问题,随着污泥膨胀的发生,污泥的沉降性能发生恶化,不在二沉池进行正常的泥水分离,澄清液稀少(但较清澈),污泥容易随出水流失。

异常的污泥结构松散,沉淀性能差,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很大,在二沉池固液分离效果差,造成污泥流失,这种现象叫污泥膨胀。

(2)分类: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

(3)污泥膨胀的原因:

①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或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多的污水;

②腐化或早期消化的废水,硫化氢含量高的废水;

③氮、磷含量不平衡的废水;

④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水;

⑤高PH值或低PH值的废水;

⑥混合液中溶解氧浓度太低;

⑦缺乏一些微量元素的废水;

⑧曝气池混合液受到冲击负荷;

⑨污泥龄过长及有机负荷过低,营养物不足;

⑩高有机负荷,且缺氧的情况下;

26.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比较?

答: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一样,都是利用微生物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两者是平行发展起来的好氧处理工艺,但是活性污泥法中的微生物在曝气池内,以活性污泥的形式呈悬浮状态。属于悬浮生长系统,而生物膜法中的微生物附着生长在填料或载体上,形成膜状的活性污泥,属于附着生长系统或固定膜工艺。生物膜法的实质是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发育,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污泥——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摄去,微生物自身得到繁衍增值,同时污水得到进化。

27.生物膜的净化原理P453 P222

答:生物膜法主要适于处理溶解性有机物。污水同生物膜接触后,溶解的有机物和少量悬浮物被生物膜吸附降解为稳定的无机物(CO2、H2O等),这就是生物膜法去除有机物的基本原理。

生物膜的表面,总是吸附着一薄层污水,称之为“附着水”,其外层为能自由流动的污水,称之为“运动水”。当附着水中的有机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并氧化分解时,附着水层中有机物浓度随之降低,而运动水层中浓度高,固而发生传质过程。污水中的有机物不断转移进去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所消耗的氧,沿着空气、运动水层、附着水层而进入生物膜;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物和二氧化碳等,沿相反方向释出。

28.活性污泥法的新工艺?

答:(1)氧化沟

优点:①工艺流程简单,构筑物少,运行管理方便

②可不设初沉池,可不单设二沉池

③BOD负荷低

④污泥龄长,可脱氮

缺点:①占地面积大,动力效率低,能耗较高

②污泥产率低

常用氧化沟系统

①卡罗塞尔氧化沟:BOD去除率高,脱氮效果好

②交替工作氧化沟系统:有二沟(V-R型,D型)和三沟两种系统。D型氧化沟缺点是曝气转刷的利用率低。三池交替氧化沟不但能去除BOD,还能脱氮除磷。不需污泥回流,但设备利用率较低。

③奥贝尔氧化沟系统:特点是采用同心圆式的多沟串联系统,曝气设备均采用曝气转盘。

④曝气—沉淀一体化氧化沟:集曝气,沉淀,泥水分离和污泥回流于一体,不需单建二沉池,减少占地面积。

(2)AB工艺(吸附—生物降解工艺) P438

(3)SBR工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1)SBR工艺的运行工况是以间歇式操作为主要特征:

按运行次序,一个运行周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a.进水

b.反应

c.沉淀

d.排水

e.闲置

每个SBR反应器的运行操作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是按次序排列的,间歇运行的。

2)SBR特征:

①集曝气沉淀于一体

②不设污泥回流设备和二沉池

③可不设调节池

④不产生污泥膨胀

⑤可脱氮除磷

⑥易实现自动化

29.关于厌氧生物处理的有关问题 P503

答:(1)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一般原理:

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来降解污水或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以甲烷为主的消化气(即沼气),沼气是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

(2)复杂有机物的厌氧降解(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论述)P504

①水解阶段:复杂的非溶解性的有机物质在产酸细菌胞外水解酶的作用

下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②产酸发酵阶段:有机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的过

程,产酸发酵过程中,产酸发酵细菌将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有机物转

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和醇为主的末端产物,同时产生新的细胞物质。

③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是将产酸发酵阶段2C以上的有机酸

(除乙酸)和醇转化为乙酸,氢气,二氧化碳的过程,并产生新的细胞

物质。

④产甲烷阶段:产甲烷阶段是由严格专性厌氧的产甲烷细菌将乙酸,甲

酸,甲醇,甲胺和二氧化碳、氢气等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3)影响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因素

①温度:中温温度

②PH值和酸碱度

③营养化

④原料

⑤有机负荷

30.污泥消化的一般原理(厌氧消化)?

31. 污水处理和处置的一般原则和方法。P575 P576(选择)

答:(1)污水处理的一般原则:①减量化②稳定化

③无害化④资源化

(2)污水处理和处置的方法:①浓缩②稳定

③调理④脱水

32.稳定塘净化的一般机理(P548)(图形P549)

答:稳定塘的净化机理与自然水体的自净机理十分相似,污水进入稳定塘后在风力和水流的作用下被稀释,在塘内滞留过程中,悬浮物沉淀,水中有机物通过好氧或厌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被氧化而达到稳定化的目的。好氧微生物代谢所需溶解氧由塘表面的大气复氧作用以及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也可以通过人工曝气供氧。

33. 土地处理系统的去除机理(P565)

答:(1)物理过滤: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具有截流,滤除水中悬浮颗粒的性能。污水流经土壤悬浮物被截流,污水得到净化。

(2)物理吸附与物理化学吸附:在非极性分子之间范德华力的作用下,土壤中黏土矿物颗粒能够吸附土壤中的中性分子。污水中的金属离子与土壤中的无机胶体和有机胶体颗粒,由于螯合作用而形成螯合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合而生成复合物;重金属离子与土壤颗粒之间进行阳离子交换而被置换吸附并生成难溶性的物质被固定在矿物的晶格中,某些有机物与土壤中重金属生成可吸性螯合物而固定在土壤矿物的晶格中。

(3)化学反应与化学沉淀:重金属离子与土壤的某些组分进行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而沉淀。

(4)微生物代谢作用下的有机物分解。(土壤具有强的自净能力的原因)(5)植物吸附和吸收作用:在慢速渗滤土地处理中,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主要靠作物吸附和吸收而去除,再通过作物收获将其转移出土壤系统。

(6)金属的去除:污水中金属成分在土壤中去除包括吸附、沉淀、离子交换等作用。

(7)痕量有机物:痕量有机物在土地处理中去除机制主要是挥发、吸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等作用。 34. 脱氮、除磷的机理、工艺

答:⑴.生物脱氮原理

有机氮转化为氨氮会伴随着生物处理过程自发进行,生物脱氮主要指将NH3-N (NH3和NH4+)、NO2- 和NO3- 转化为N2和N2O 的过程,包括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在好氧条件下,发生如下硝化反应:

4222232N 42NH O O H H O +-++????→++亚硝酸菌

22322NO NO O --+???→硝酸菌

总反应:

423222NH O NO H H O

+-++→++

⑵. A2/O 法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厌氧--缺氧—好氧法)

各反应器单元功能:

厌氧反应器:原污水进入,同步进入的还有从沉淀池排出的含磷回流污泥,该反应器的主要功能是释放磷,同时部分有机物进行氧化。

缺氧反应器:该反应器主要是脱氮,硝态氮是通过内循环由好氧反应器送来的。

混合液从缺氧反应器进入好氧反应器—曝气池:这一反应器是多功能的,去除BOD ,硝化和吸收磷等都在此进行。

三.计算题

⒈求曝气池容积和需氧量 (P383)

给出Q :污水流量 S 0 Se Nv X: 污水浓度 a b

Nv=Ns ?X MLVSS

f MLSS

= ( 已知MLVSS ) 求 X

Qr X R Q Xr X ==- 610( 1.2)Xr r r SVI =

?= (/)SV SVI mL g MLSS

= Se 未知,给出去除率E

00

S Se

E S -=

公式:(1)、0

Q S V Nv

?=

(2)、2O aQSr bVX ?=+ 00Sr S Se S E =-=?

Sr :污水中被利用(去除)有机物浓度

⒉求剩余污泥量(P382)

()X QwXr Q Qw Xe ?=+- Xe=0

X QwXr ?= ()Qr X R Q Xr X

=

=- 污泥龄:Vx Vx

Qc X QwXr

=

=? 污泥龄倒数:

1

Yq kd Qc

=- 'a Y = 'b kd = 增长污泥量:''X a QSr b VX ?=- X YQSr kdVX ?=-

QSr

q VX

=

'a :污泥合成系数 'b :污泥自身降解系数 G 值分别在层流和紊流时的计算公式 ⒊高负荷生物滤池的计算公式 1a L K Lt =? 11a a La L n L Lt -=

- 1(1)

a QL n F M

+=

V HF = 1

a M

q L =

(10~30m/h )

35D m =≤ 1F F N

=

Lt :出水要求的BOD 浓度 K :常数

1a L :BOD 混合浓度 n :出水回流比,或回流稀释倍数

La :原水BOD 的浓度 Q :进水生物滤池的总水量

M :面积负荷 H :滤池的高度 F :总面积 V :总体积

q :水力负荷 1F :每个滤池面积

N :滤池总数

例:8万人的城镇,每人排水标准 100L/(人d ),含BOD 浓度 20g/(人d),化纤长2000 m3/d BOD 浓度 600 mg/L 混合污水的冬季平均气温,14o C 总的变化系数K2=1.58 年平均气温8o C ,滤料层高度H=2m ,要求出水的BOD 浓度 BOD5≤25mg/L

解:380000*100

200010000/1000

Q m d =+=

80000*202000*60280/10000

La mg L +==

K=4.4 La1=4.4*25=110/mg L

280110

211025

n -=

=-

2(1)110000*(21)*11016502000

Q n La F m M ++===

23D m ==

31650*23300V HF m ===

校核:2000

18.2/10/1110

M q m h m h La =

==> 故:符合设计要求

⒋关于过滤的计算

Q A V

=

Q :产水量 V :过滤速度 (实际过滤的时间) 注意单位的换算,一天不是24h 全过滤有反冲洗时间

Q V A

=

A :注意:有n 个过滤池,假设有1个或2个坏了,则

1(1)A n A =- 一个过滤池的面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