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2章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2018届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2章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2018届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2章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2018届一轮复习湘教版    第2章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学案

第1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

表面形态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 为消亡边界,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 、c 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内力作用

(1)能源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形成火山堆、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图文助记

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如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和谷地。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坦,如流水沉积使泥沙淤积。

1.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

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向1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1.(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 岛处于(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名师经典》一轮复习第讲地壳物质循环

《名师经典》一轮复习第讲地壳物质循环

————————————————————————————————作者:————————————————————————————————日期: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5讲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2.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 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答案】1.A;2.D。由图示信息判断,该地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断裂错动,并有岩浆活动和沉积现象。图中①山峰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②洞穴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③岩层断裂形成断层面,④岩石弯曲是受水平挤压形成的。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A为沉积岩B.C为岩浆 C.D为岩浆岩D.E为变质岩 4.图中各个数码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为冷却凝固作用B.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⑤为外力作用D.⑥为变质作用

【答案】3.D;4.A。第3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相关性可知,A为岩浆、B为侵入岩、C为喷出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第4题,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隆起作用;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5.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关联示意图”,下列成语与其外力作用及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水滴石穿——侵蚀作用——① B.山崩地裂——风化作用——③ C.泥沙俱下——搬运作用——④ D.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⑤ 【答案】A。①②为侵蚀作用及风化作用,③是搬运作用,④是堆积作用,⑤是固结成岩作用。 6.下图为南半球某岛屿地质地貌示意用,图中矿床所在岩层岩石最有可能是() A.沉积岩B.变质岩 C.喷出型岩浆岩D.侵入型岩浆岩 【答案】B。岩浆岩周围具有高温高压的环境,易形成变质岩,图中花岗岩是岩浆岩。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读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变质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石灰岩 8.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2 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 2(1 地壳元素组合与矿物形成 (1)地壳元素组成和分类 地壳元素丰度的总特征可大致归纳如下: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周期表中1至92号元素。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 -16含量最高的元素氧(47,)与含量最低的氡(10)差1017倍。含量最高的三个元素氧、硅、铝的总量占地壳元素总量的84.6,。若加上含量大于1,的元素铁、钙、钠、钾、镁,总和达98,,剩余的84个元素重量的百分含量之和仅为2,。总体上,元素的原子丰度随元素的原子序数增大而降低,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比相邻的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丰度值高。惰性元素丰度偏低。 按化学计量比计算,地壳中阴离子的总数大大低于阳离子总数,阳离子与阴离子结合能力的大小和倾向性决定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地壳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与元素的化学和晶体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和物理化学条件有关。 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方案较多,以下从地壳化学组成的角度出发,结合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将地壳中元素的丰度分为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硫(硒、碲)和卤族元素、金属成矿元素、亲生物元素和亲气元素、放射性元素。 主量元素: 主量元素有时也称为常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岩石中(?地壳中)含量大于1,(或0.1,)的元素,在地壳中大于1,的8种元素都是主量元素,除氧以外的7种元素在地壳中都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它们与氧结合形成的氧化物(或氧的化合物),是构成三大类岩石的主体,因此又常被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中重量百分比最大的10个元素的顺序是:O,Si,Al,Fe,Ca,Na,K,Mg,Ti,H,若按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原子个数),则原子个数最多的元素 是:O,Si,H,Al,Na,Mg,Ca,Fe,K,Ti。Ti、H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虽不足1,,但在各大类岩石中频繁出现,也常被称为造岩元素。 上述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十种元素,在各类岩石化学组成中都占重要地位。虽然不同类型岩石的矿物成分有差异,但主要矿物都是氧化物和含氧盐,尤其是各种类型的硅酸盐,因此可将整个地壳看成一个硅酸盐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大类,从酸性岩直到超基性岩,主要矿物都是硅酸盐。不同的是,超基性岩和基性岩主要由镁、铁(钙)的硅酸盐组成,中、酸性岩主要由钾、钠的铝硅酸盐和氧化物组成。大陆地壳中上部中酸性岩石占主导地位,下部中基性岩为主体。大洋地壳以基性岩石为主。因此地球科学家常称地壳为硅酸盐岩壳。也有的学者将以中酸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铝质地壳,将以基性岩为主的部分称为硅镁质地壳。 由此可知,地壳中主量元素的种类(化学成分)决定了地壳中天然化合物(矿物)的类型。主要矿物种类及组合关系决定了其集合体(岩石)的分类。而地壳中主要岩石类型决定了地壳的基本面貌。 微量元素: 在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多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其他元素组成的矿物中,这样的元 ,,属主要元素,在素被称为微量元素。比如钾、钠的克拉克值都是2.5 自然界可形成多种独立矿物。与钾、钠同属第一主族的铷、铯,由于在地壳中的含量低,在各种地质体中的浓度亦低,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主要呈分散状态存在于钾、钠的矿物中。 硫(硒、碲)和卤族元素: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

考点: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地壳物质循环(1956-2017年高考真题分类)(2017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1.图 3 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考点:三大岩石的分类和特征,地质构造与地貌。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为背景,考查三大岩石的判断、地质构造与地貌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要明确以下知识点:岩石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中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且有可能含有化石;山地按照其形成原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三大类,其中褶皱山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断块山具有明显的断层存在,火山明显的特点是有火山口。(2016江苏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答案:AD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 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 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习题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好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是() A.岩石 B.矿物 C.矿床 D.矿产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 A.石油 B.天然气 C.汞 D.石英 3.下列四种物质的组成与被组成关系正确的是( ) A.地壳--------化学元素--------岩石---------矿物 B.地壳--------矿物---------化学元素--------岩石 C.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D.矿物---------化学元素---------地壳--------岩石 4. 下列矿物中,能在所有物体上刻划出痕迹的是( ) A.石英 B.石墨 C.刚玉 D.金刚石 5.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是( ) A .变质岩 B.沉积岩 C.喷出岩 D.侵入岩 读下图,完成6~7题。 6.由造岩矿物方解石集合而成的岩石是( ) A.石英岩B.大理岩 C.砾岩D.砂岩 7.图中,地表起伏的直接成因是( ) A.火山活动B.地壳运动 C.流水侵蚀D.风力堆积 在家庭装修中,各种大理石(岩)已越来越被广大用户选用,请回答8-9题。8.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 A.变质岩B.岩浆岩C.侵入岩D.沉积岩 9.大理石(岩)被广泛使用于家庭装修,主要是由于( )

A.大理石(岩)价格低廉,适合广大的普通居民购买力 B.大理石(岩)较好地调节室内小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 C.大理石(岩)坚固、美观、耐用 D.大理石(岩)能释放出对人体有用的稀有元素 10.下列物质属于矿物的有( ) A.生铁B.铜丝C.玻璃D.方解石11.花岗岩的主要组成矿物是( ) A.大理石、长石、石英B.长石、石英、云母 C.方解石、石英、云母D.石灰石、长石、石英 12.下列各组岩石中,都属于沉积岩的是( ) A.大理石、板岩、石灰岩B.石灰岩、砾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花岗岩D.玄武岩、砾岩、片岩 13.下列非金属矿产中,属于能源类矿的是( ) A.萤石 B.石油 C.石膏 D.磷灰石 14.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物质循环是( ) A.水循环 B.大气循环 C.地质循环 D.生物循环 15.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C.天体间的潮汐能 D.生物能 16.地质循环发生的范围是( ) A.岩石圈和它以下的软流层之间 B.水圈和地幔之间 C.地壳和地核之间D岩石圈内部 17、关于沉积岩不同种类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细粒黏土固结而成的是页岩 B.由沙砾组成的是砾岩 C.由化学沉积而成的是砂岩 D.砂岩主要是由生物沉积而成 18、岩浆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必须经过( ) A.搬运作用 B.变质作用 C.喷出作用 D.熔化作用 19、读右图,判断下列四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处为喷出岩,含有化石 ②乙处为侵入岩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与矿产的关系 (3) (4)分类:金属矿、非金属矿。 (5)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石英。 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

③变质岩 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成,举例: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等)) 【思考】 1.矿物、矿产和岩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为矿产;矿物聚集成岩石,岩石中存在矿产。 2.为什么只有沉积岩中才可能含有化石? 提示:沉积岩是地表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的,生物遗体、遗迹可能会被沉积物所埋没。岩浆岩是高温的岩浆冷凝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是经高温、高压变质形成的,化石也不可能存在于此。 [图表导读] 读教材图2-4、2-5、2-6,思考下列问题。 (1)山谷中峭壁上露出的沉积岩表现出的直观特征是什么? 提示:成层分布,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2)花岗岩与片麻岩有何关系? 提示: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的。 (3)花岗岩、片麻岩的质地如何?有何用途? 提示:花岗岩、片麻岩质地紧密、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材料下面两图是某校学生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岩石照片。 结合材料探究: (1)组成图中岩石的最基本单元是什么? (2)两图分别属于哪一类岩石?试说出判断的依据。 (3)两图岩石中能找到生物化石的是哪类?为什么? 提示:(1)矿物。

(2)甲图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乙图岩石有气孔,为岩浆岩(喷出岩)。 (3)甲。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特征,所以甲类岩石可以找到生物化石。 1.矿物与矿产的含义 (1)矿物的含义有三点: ①矿物是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存在的形式,以区别于大气或生物体中的化学元素; ②矿物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以区别于人工合成的; ③矿物有稳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区别于杂乱无章的混合物,例如泥沙不是矿物。 (2)矿产是有用矿物的富集,并且富集的程度要达到能够被人类开采利用的要求,否则就不能称为矿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矿产利用的范围和深度将不断增加。 [方法技巧]图解法记忆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的关系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及特点

初三化学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一) 导学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能够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2、理解化学式所能表示的意义,掌握化学式周围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学习重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及周围数字的意义。 学习难点:化学式与化学信息的综合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并分类:(4分钟) (1)水 (2)氧气 (3)氢气 (4)二氧化碳 (6)铁 (7)硫 (8)氦气 (5)氯化钠 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属于化合物的是。 二、预习课本87页《化学式的意义》,完成下列空白:(6分钟) (1) 叫做化学式。 (2)化学式不仅表示,还能表示这种物质的,以及构成这种物质的 。 (3)试着说出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有、、 。 三、交流展示:(8分钟) 四、合作探究:(20分钟) 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用来表示,如单质、单质和常温下为固体的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木炭、硫磺、红磷等)。 (2)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用来表示,如:氮气的化学式、臭氧的化学式。 2、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前应明确什么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从元素组成、元素的排列顺序、原子个数比等方面加以引导) 同步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二氧化硫、硫化锌、四氧化三铁 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 3、化学式H2O能表示哪些意义?2H2O能表示什么意义? H2O表示的意义有(1) (2) (3) …… 其中属于宏观意义的有,属于微观意义的有。 2H2O表示的意义有 4、周围数字的意义:

(1)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前加的数字的意义。如2H 、2H2O 。 (2)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小数字的意义。如CO2中的“2”表示 。 同步练习:碳酸的化学式为H2CO3、指出“4H2CO3”中“1”“2”“3”“4”的含义。并统计在“4H2CO3”中有个氢原子、个碳原子、个氧原子。 五、自我小结:(5分钟) 化学式能表示的宏观意义、微观意义;元素符号呢? 六、课堂检测:(10分钟) 1、下列符号中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的是() A、H2O B、H2 C、H D、2H 2、“84”消毒液中含有双氧水(化学式H2O2)下列关于双氧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C、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D、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C60 B、 O2 C、 Cu D、 H 4、含义多变的数字:符号中“2”的意义 2Fe 2CO CO2 2H+ 5、科学家研究发现,某些食品中使用的苏丹红I号可能致癌。苏丹红I号的化学式为C16H12N2O,根据苏丹红I号的化学式,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七、教(学)后记(2分钟)

高中地理地壳物质循环

2014高考地理复习疑难问题专项突破:地壳物质循环 疑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解析。 规律方法: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石。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沉积岩地层:在岩层未倒置之前,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最准确的是根据沉积岩中化石的年代来确定岩层的新老顺序。(2)岩浆岩地层:首先判断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侵入岩末端一般呈尖状,在剖面图上,有岩脉切断岩层,具参差不齐的接触面的特点;喷出岩顶部相对较圆滑,呈堆积状,有火山锥形成的一定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与其他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3)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如果是在海岭附近的喷出岩,则应根据其距海岭的距离来判断。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按此进行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可从以下概念来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1》 导学案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1》 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 时间: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式的含义。 2.能正确写出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3.了解物质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化学式的含义、会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复习课本50页。元素符号的意义有:⑴ ⑵ 2.什么是化学式 写出下列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⑴铜 铁 氦 ⑵氧气 氮气 氢气 ⑶二氧化碳 水 氯化钠 总结化学式的写法: ⑴单质的写法: 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②双原子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 ③特殊情况:碘_______ 臭氧 _____足球烯_____等。 3. 物质 宏观 化学式的意义: 物质的组成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微观 基本粒子的构成 如:CO 2:宏观:⑴二氧化碳 ⑵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⑶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⑷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当在某一个符号前加一个数字,则只表示微观意义。如:5C 表示:5个碳原子 二、自我小结: 三、达标测试: 1.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⑴O________、________ ⑵C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H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H 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2H___ 2. O 2表示氧气,还可以表示:⑴氧元素⑵一个氧分子⑶2个氧元素⑷2个氧原子 ⑸ 氧气是由氧元素构成的 ⑹每一个氧分子有两个氧原子构成 A ⑴⑵⑶ B ⑵⑸⑹ C ⑵⑷⑹ D ⑴⑷⑹ 3.下列符号中,即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个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 .C 60 B. O 2 C. H D. Cu 4.用名称或符号填空:2个钠离子 铁元素 3个水分子 二氧化碳 2 CO 2 前面的2表示: 后面的2表示: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2》 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 审核: 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化合价并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学习重、难点: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本80页,回答什么是元素的化合价。 2.记住课本80页,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注意: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但只种元素的化合价为 3.自学81页“活动天地”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并完成82页“在线测试” 书 写步骤是: 二、自我小结: 三、达标测试: 1.四会生产的翡翠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翡翠的主要成份是硬玉 [化学式为NaAl(Si 2O 6)]。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翡翠是一种纯净物 B .硅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 .硬玉含有10个原子 D .翡翠由钠、铝、硅、氧四种元素构成 2.(06广西柳州)在Ca(ClO) 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0 C 、+1 D 、+2 3.某元素的化学式为M 2O 3 (M 没有变价),则下列化学式错误的是: A.MCl 3 B.MSO 4 C.M 2 (SO 4 ) 3 D.M(OH)3 4.下列关于化合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Na 2O,钠原子显+1价,氧原子显-2价 B.在O 2氧元素-2价 C .非金属元素在化合价中总显负价 D.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能有几种化合价 5.下列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 A.HNO 3 B.N 2 C .NO 2 D.NH 3 6.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是书写错误的是: A.氧化镁(MgO ) B.氯化铝( AlCl) C.碳酸钙(CaCO 3) D.硫酸钠( Na 2SO 4)

地壳的物质组成

普通地质学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第一节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08种,天然存在的为92种,以及300多种同位素。其中绝大多数元素都在地壳中有 所分布。地壳正是由这些化学元素自然形成矿物并组合 成岩石构成的。 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化学元素平均重量百分比。

2.1 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分布是极 不均匀的:O、Si、Al、Fe、Ca、Na、K、Mg、Ti、Mn。这十种元素就占了地壳总量的99%,而其他元素的 总和还不到总量的1%。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矿物的形式存在的,再由矿物有规律地组合而成各种岩石。地质学就是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分析、鉴定来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 O、Si、Al、Fe、Ca 、Na、K、Mg、F1、 Mn 其它元素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概述) 第二节组成地壳的矿物 一、概述 矿物——是通过地质作用自然形成的 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单质或 化合物。 单质矿物——是由单独一种自然元素组成的。如:石墨(C)、金(Au)。 多数矿物是由几种元素化合而成的。如:黄铁矿(FeS2)、方解石(CaCO3)、石英(SiO2)。

2.2 组成地壳的矿物(形状) 固态矿物(绝大多数矿物是以固体形态出现的)其中大多数为晶质体,少数为非晶质体。 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 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在适宜 的条件下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晶 体又分为显晶质体和隐晶质体。 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 律,不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又分 为玻璃质体(火山作用形成的)和 胶质体(沉淀作用形成的)。 二、矿物的形状和主要物理性质 (一)矿物的形状 矿物的形状是指矿物的外貌特征,是矿物成分、晶体构造和生成环境等综合影响的结果。

湘教版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 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 、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 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 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 人一组) ,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 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导学案教案

学习课题:第4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初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的能力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记忆部分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部分物质的化学式; 2、能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元素的质量或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学法指导:分析、比较、记忆方法的选取,适当练习以达巩固之目的。 学习内容:第1课时 一、问题引入: 1、你知道哪些物质的化学式?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在草稿纸上,并互相交流、比较、共享。 2、你们能分析出这些化学式是由哪些部分组成?它是用来表示哪一类物质的?是纯净物还 是混合物? 二、师生互动: [学生讨论]:。。。。。。 [师生整理]化学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为何这些物质有着他们所特有的化学式呢?这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物质。 [观察图片]图3-24 :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以水的化学式为例) 1、从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水分子中有哪几种原子?(确定水的元素组成) 2、两种原子的个数比又是多少?(确定水中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学生分析]金属铁和氧化铜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教师讲解1]可见化学式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以物质的组成和构成为依据的。在自然界中,不同地方的水的组成总是相同的,因此都可用“H20 ”表示。事实上,任何纯净物都有 固定的组成,也就有了它们固定的化学式,不同物质的组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式也就不同。化学式是全世界一致认同的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符号。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真实反映,那么由化学式就能了解该物质的组成情况。 一、化学式的意义: [教师讲解 2] 1微观上:(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练习]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1) H (2) 2H ( 3) H20 (4) 2H2O [学生阅读]课本P79的联想与启示。 完成下列表格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和地理意义

专题23 地壳物质循环 原图一: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图 【核心知识】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图中的a、b、c、d分别表示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1)地球内部的岩浆(源于地幔的软流层)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b。 (2)地球内部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a。 (3)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地壳抬升运动导致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外力的破坏(风化、侵蚀)作用。 (4)被破坏的岩石受外力的搬运作用,在相对低洼地带沉积,形成沉积岩d。 (5)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c。 (6)岩浆岩可以直接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而沉积岩、变质岩需要通过岩浆才能转化为岩浆岩。原图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式一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 【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既关注到全球瞩目的地理热点问题,又有对自然地理核心知识考查的独特视角。考查考生从图像中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准确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认识具体的地壳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转化的过程,相互转化的关系,转化发生的空间和参与循环的各物质存在的空间。 第1题,该山体为正在喷发的火山,山体的岩石应该是岩浆岩,而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明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组成岩浆岩的矿物只能由地球内部地壳以下地幔中的岩浆转化而来。【答案】D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解析】第2题,考查内容与第1题有承接关系,必须以判断出该山体岩石主要是岩浆岩为前提,才能顺利解答第2题。岩浆岩的转化方向可以在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形成沉积岩,也可以由地壳的下沉运动而深入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或进一步重融再生,转化为岩浆。而在地球表层这一特定的空间就只能转化为沉积岩。【答案】 C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 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 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 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 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四、教学重点 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五、教学难点 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案(2018)

课题:物质构成的奥秘 主备:课型:复习课审核:九年级化学组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相关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物质的简单分类;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 3.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会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分类。 4.建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的观点。 【重点】 1.会从组成上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2.建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的观点 【难点】 1.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分类的依据 2.建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的观点。 【自主导学】 1.根据要求出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并写出对应物质的化学式: 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2.现有①二氧化碳②硫粉③空气④氧气⑤氧化汞⑥高锰酸钾⑦海水⑧铁⑨石灰水等9种物质,其中:(1)属于混合物的是;(2)纯净物(3)属于单质的是______ (4)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5)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6)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_______ (7)由原子构成的单质是__________(用序号填空) 3.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 (1)2个钠离子;(2)氧气分子; (3)2个氮原子___________ ;(4)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___;(5)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____________;(6)人体中最多的物质_______________; 【课堂助学】 【思考】臭氧(O3)和氧气(O2)都是氧元素的单质,但化学性质却不同,原因是什么?【例1】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属于纯净物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 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地质作用表现: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 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小结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见下图(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是雨水汇集区,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6)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见下图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1)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2)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3)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形谷堆积冰碛丘 (4)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

初三化学物质组成的表示(二)化学式与化合价导学案精品

【关键字】认识、问题、掌握、了解、特点、重点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二)化合价与化学式 学习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常用元素的化合价。 2、熟知化合价规则,并能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3、掌握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4、了解原子团及其化合价,认识化合价与离子写法上的区别。 学习重点: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会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阅读课本88—90页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H2O NH3CH4 通常,一种元素的原子能够与其他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比例,与有关。2、元素化合价的规定: 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K、Na、Ag、H+1价,Ca、Mg、Ba、Zn+2价, Al+3价,O-2价,Cl-1价 (小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价特点: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通常显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氢元素通常是+1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 3、标出下列物质各元素的化合价,并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 MgO H2O MgCl2K2O AlCl3 (小结)(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____。 (2)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练习: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NO2 HNO3 NH3 SO2H2SO4Na2S 4、讲解常见原子团及其化合价 硫酸根SO4碳酸根CO3硝酸根NO3氢氧根OH 5、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以氧化铝为例) (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符号,通常把正价元素写在左边,负价元素写在右边。AlO +3-2 (2)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Al O+3 -2 (3)化合价交叉、约简:Al2O3 (4)得化学式:Al2O3 (5)用化合价原则检查:(+3)×2+(-2)×3=0 练习: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铜氯化铝氧化钠氧化镁 2、已知在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写出氧化铁的化学式。 3、写出氢氧化钠、碳酸钠、硝酸钾的化学式。 二、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三、学生小结,并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四、课堂检测 1、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2(OH)2CO3]中,铜元素的化合价___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复习课程

【课题】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点,提高观察和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冬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转化 【导入新课】上课前发一些从四川海螺沟捡来的花岗岩给学生观察。问:这是什么东西?由 哪些物质组成的?从何而来,将到哪里去呢?好,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推进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活动】自主阅读P30-31文字内容,探究,化学元素、矿物、矿产、矿床、岩石、地壳的关系,完成下列填空。 E 依托. F 学生填表。 师:地壳中存在90多种化学元素,一种或两种,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物理化学性质明确的单质或化合物叫矿物。分布广泛,生活中很多,如盐(NACI,透明、咸、晶体) 铅笔芯中的石墨(C,质地软、条痕色为黑色)。矿物由三种存在形式,气、固、液,其中固态最多最常见。气如甲烷CH4,固如石英SIO2,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液如石油、汞HG。 教师PPT出示常见的矿物标本,介绍识别方法。 师:矿物是组成地壳最基本的单元,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按一定的规律聚集,这样的集合体叫岩石,岩石又组成了地壳或岩石圈。其中有用的矿物,富集起来品位较高,达 到开采要求,这个叫矿产资源,人们总是把有用的东西称为资源。矿床睡觉的地方,空间分 布叫矿床。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说课稿

地质的物质组成与物质的循环(说课稿) 高二地理组胡慧英 一,说教材 1.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地位: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节第一节的内容,必修一种主要学的四大运动,地球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地壳运动,而这节是地壳运动中最基础的一节课,与第一张第四节“地球构造”中的地壳和地幔知识紧密联系,因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主要内容: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两大部分,简要介绍了地壳物质基本组成矿物,岩石。对三大类岩石的原因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岩石,为地壳物质循环打下基础,其次对物质循环作了简要说明,把重心放在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上与循环上,并配示意图加以说明。 4、.重点难点: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地壳的物质循环。 5、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大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

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循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说教法: 1,自主课:学案教学;以问题导学案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包括30分钟自学+15分钟讨论 2:展示课:把自主课上搜集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正确答案。针对特别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精讲加以解决。 3、归纳总结,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加以总结,实现知识一体化。 三、说学法 对于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是我们这一届学生基础较差,推理能力较弱,加上这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缺乏认识,需要充分利用地理实物与图片来辅助教学。另外通过对示意图的绘画与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导入:在地球结构中,我们知道了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那么地壳是由那些无知组成的?他们之间有何联 系? 自主课:把编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问题导学案主要是把课本知识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问题以梯级形式由易到难,层层 递进)。然后给学生30分钟时间,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本,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