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解析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解析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解析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解析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摘要:本文就中国能源建设面临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结合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及相关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对国内外煤炭储量、产量及市场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调研,对煤化工技术进展及前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我公司未来发展提前寻找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产品,指出了煤化工产业将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预见,煤炭的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将是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保证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必由之路,现代煤化工在中国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1 世界煤炭资源概况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数据统计,2006年年底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全球总计9090.64亿吨,可采年限为147年。总体上看,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 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70%以上。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拥有煤炭资源的国家大约70个,其中储量较多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波兰和南非地区,它们的储量总和占世界的88%。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60%集中在美国(25%)、前苏联(23%)和中国(12%),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南非4个国家共占29%。根据2006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美国以2446亿吨储量稳坐头把席位,俄罗斯以1570亿吨储量排第二位,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145和924亿吨排第三、四位。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和巴西占据第五到第十位。

图1:世界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目前,煤炭是世界重要的三大能源之一,并且所占比例最高,以2004年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原油、天然气和煤炭三大能源各占30%左右,其中,原油占36.8%,天然气占23.7%,煤炭占27.2%,水电占6.2%,核电占6.1%。而在中国煤炭的地位更重要,中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少数国家之一,煤炭提供了70%左右的能源和60%以上的化工原料,以2004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为例,煤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占比重为67.7%,石油为22.7%,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为7%,天然气所占比重仅为2.6%,因为中国是石油、天然气及水资源等相对贫乏的国家, 煤炭在以后数十年里仍将作为中国比较现实的和不可替代的能源基础。

图2:世界能源消费构成

目前中国煤炭产品的直接市场主要是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四大行业及生活服务和出口。图3说明了2006 年在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

图3 2006 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中各个行业所占的比重

2世界煤炭行业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

2.1世界煤炭行业发展历程

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总产量的3/4。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发展迅速,相继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生产大国。历史上主要年份世界煤炭产量(亿吨)及其与上一时期对比年份的相对增长率(%)见图4

图4 历史上主要年份世界煤炭产量(亿吨)及其与上一时期对比年份的相对增长率(%)

2.1.1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煤炭行业景气度上升

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耗大度增加,伴随着石油资源的枯竭,世界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大国针对能源可能出现的紧缺局面,纷纷制定了本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以有效地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为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专家提出,必须调整能源政策,重视与保障煤炭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纷纷以进口煤替代当地煤炭,国际煤炭价格逐步攀升,随着煤价的大幅上涨,世界煤炭产量也较快增长,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例如:2000年全球煤炭生产总量为41.9亿吨,2006

年全球煤炭生产总量为56亿吨,2007年全球煤炭生产总量为60亿吨。

2.2世界煤炭行业现状

2.2.1世界煤炭产量分布

目前世界前十大产煤国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希腊,其产量是全球煤炭产量的87.1%。

表1:近年来世界十大煤炭生产国煤炭产量(百万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6年增幅(%)占世界煤炭产量(%)中国1722 1922 2205 2380 8.3 39.4

美国972 1009 1026.5 1053 2.6 17.4

印度375.4 407.7 428.4 447 4.5 7.4

澳大利亚351.5 366 378.5 374 -1.6 6.2

俄罗斯276.7 281.7 298.5 309 3.6 5.1

南非237.9 243.4 244.4 257 5.1 4.3

印度尼西亚114.3 132.4 146.9 195 32.7 3.2

哈萨克斯坦84.9 86.9 86.6 96.3 11.3 1.6

乌克兰80.2 81.3 78.7 80.5 2.2 1.3

希腊71 71.6 70.6 70.6 -0.2 1.2

根据BP能源数据统计,2006年全球煤炭生产总量为62亿吨,其中中国煤炭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煤炭产量的比例为38.4%。尽管俄罗斯煤炭储量居全球第二位,但其煤炭产量仅为3亿吨,煤炭在其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很小。美国煤炭生产量占全球第二位,但美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逐年下降。2006年的世界前五大产美国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煤炭产量占世界的比例分别为:中国38.4%、美国17%、印度7.2%、澳大利亚6%、俄罗斯5%。目前(2006年)世界前5大产煤国(产量单位:百万吨)见图6。

图6 2006年世界前5大产煤国(产量单位:百万吨)

2.2.2世界煤炭贸易情况

世界煤炭贸易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欧洲和北美地区,而亚太地区的贸易量是最大的,2006年亚太地区的煤炭出口量和进口量分别

是5.11和4.45亿吨,分别占全球煤炭出口量和进口量的61.5%和53.5%(见表2)。澳大利亚最近多年是全球出口第一大国,其出口量占据全球煤炭出口量的30%左右,占亚太地区的出口量的50%左右。同时,由于运输距离的限制,因此出口相对比较稳定。比如,澳大利亚出口的80%是亚洲,而亚洲出口大国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出口的80%以上是亚洲内部。所以,澳大利亚的煤炭价格可以作为国际上一个重要地区煤炭价格走势的一个风向标。

表2 2006年世界煤炭市场贸易情况(亿吨、%)

亚太地区欧洲和前苏联地区北美地区中南美地区非洲和中东地区出口量 5.11 1.12 0.72 0.67 0.69

进口量 4.45 2.74 0.61 0.25 0.27

出口占世界比重61.5 13.5 8.7 8.1 8.3

进口占世界比重53.5 33.0 7.3 3.0 3.2 2.2.3 炭重要性再次凸显

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各国都将调整能源使用结构,降低石油消费比例,转而提高煤炭比重。国际能源署在2007年11月发布报告称,2005年到2030年,全球煤炭需求将增长73%,其中,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将提高到其总需求量的3%,达到年进口9200万吨。而印度在同期煤炭消费将增长3倍。中国今年已经由煤炭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而澳大利亚作为全球最大的蒸汽煤和焦煤出口国,也将不断提高对中印煤炭出口金额。

《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指出,未来世界能源消费增长将更多的依赖煤炭。因为,世界范围内原油和天然气比煤炭更为稀缺。从全球范围看,由于石油资源储量相对有限,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随着煤炭利用技术进步,未来国际市场对煤炭需求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以目

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0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62年。

煤炭价格的相对涨幅也较小,例如,1991年—2006年,原油价格涨幅为246%,天然气涨幅为97%,煤炭为43%。

有限的石油资源将使煤炭在未来全球能源供给中再次成为最重要的能源资源,煤炭在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将呈现上升趋势。

2.3 世界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1、世界煤炭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南非等国的煤炭企业逐渐重组为几家大型煤炭销售跨国公司,控制世界80%的煤炭出口量。

2、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生产趋向集中化,带来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导致煤炭企业大型化。

3、煤炭资源利用趋向综合化。由于经营范围和规模经济的形成,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路港航一体化、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综合利用等联合生产经营,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国际化大型能源企业的发展趋势。

4、拥有世界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的国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集中高效生产。德国矿井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80万吨,波兰200万吨,英国180万吨。高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煤炭工业的面貌,发达国家在实现煤炭生产工艺综合机械化的基础上,向遥控和自动化发展,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转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等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2倍。

5、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受到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日本、美国和欧盟国家先后研究开发洁净煤技术,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欧洲的主要产煤国家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政府采取关闭经济效益差的煤矿及减少财政补贴等措施,导致煤炭产量下降。

6、煤炭资源与石油资源价值差距将趋于缩小。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产量逐渐接近高峰和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创新高,有关发展替代能源的呼声不断提高。以“煤炭气化”和“煤炭液化”为核心的现代煤炭转化技术正在受到世界各主要煤炭生产国和大型煤炭公司的广泛重视。主要国家和企业正在投入大量资本和人员进行煤炭转化技术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并在现代煤炭转化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石油化工进行替代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其中,以大型煤气化为龙头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产业。可以预期随着煤炭转化进步的进步、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煤炭代替石油的程度有加深的趋势,随着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运用,可以预期煤炭资源与石油资源价值差距将趋于缩小。

煤炭可能成为未来20年内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能源。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7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假设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1%,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将比2004年增长57.1%,年均增长1.8%。煤炭消费年均增长2.2%,2030年绝对消费量将比目前增长73%,达到100亿/吨年以上。2006年全世界煤炭消费量为3090百万吨原油当量,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28.4%,仅次于石油35.7%的比重。在全球能源供需偏紧、价格不断走高的背景下,煤炭价格与油气价格形成互动、长期上升趋势明确。

3 中国煤炭储量、产量、价格现状

3.1 煤炭储量及资源特点

3.1.1煤炭储量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截至2002 年年底,全国共有煤炭资源的矿区6019 个,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为10201 亿吨,其中煤炭基础储量3341 亿吨(煤炭储量为1886 亿吨),煤炭资源量为6872 亿吨。按照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 亿吨计算,我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5 吨,按人均年消费煤炭1.45 吨,即全国年产19 亿吨煤炭匡算,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

另外,中国炼焦用煤储量为649 亿吨,还有基础储量1244 亿吨、资源量1477 亿吨;按照近期中国焦炭的生产能力,已经探明的炼焦用煤储量,可以保证开采200 年左右。

我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集中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以北的北方地区,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储量最为丰富。晋陕蒙(西)地区(简称“三西”地区)集中了中国煤炭资源的60%,另外还有近9%集中于川、云、贵、渝地区。

山西省是资源储量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总储量的30%。与资源分布相对应的,是煤炭生产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煤田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作用;由于成煤年代、成煤原始物质、还原程度及成因类型上的差异,再加上各种变质作用并存,致使中国煤炭品种多样化,从低变质程度的褐煤到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都有储存。

图7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3.1.2 煤炭资源的特点

(1)煤炭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中国煤炭资源虽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较少。所谓经济开采储量是指经过勘探可供建井,并且扣除了回采损失及经济上无利和难以开采出来的储量后,实际上能开采并加以利用的储量。在目前经勘探证实的储量中,精查储量仅占30%,而且大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煤炭后备储量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约为234.4t,而世界人均的煤炭资源占有量为312.7t,美国人均占有量更高达1045t,远高于中国的人均水平。

(2)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极不平衡。中国煤炭资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煤炭资源的分布与消费区分布极不协调。从各大行政区内部看,煤炭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如华东地区的煤炭资源储量的87%集中在安徽、山东,而工业主要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南地区煤炭资源的72%集中在河南,而工业主要在武汉和珠江三角

洲地区;西南煤炭资源的67%集中在贵州,而工业主要在四川;东北地区相对好一些,但也有52%的煤炭资源集中在黑龙江北部,而工业集中在辽宁。

(3)各地区煤炭品种和质量变化较大,分布也不理想。中国炼焦煤在地区上分布不平衡,四种主要炼焦煤种中,瘦煤、焦煤、肥煤有一半左右集中在山西,而拥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华东、中南、东北地区,炼焦煤很少。在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辽宁,炼焦煤大多在黑龙江;西南地区,钢铁工业在四川,而炼焦煤主要集中在贵州。

(4)适于露天开采的储量少。露天开采效率高,投资省,建设周期短,但中国适于露天开采的煤炭储量少,仅占总储量的7%左右,其中70%是褐煤,主要分布在内蒙、新疆和云南。

3.2煤炭产量

旧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缓慢,到1949年,煤炭的产量仅3240万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前的1952年,煤炭年产量达到6600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57年,产煤1.31亿吨,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62年,全国产煤2.2亿吨。经3年国民经济调整巩固,至1965年,全国煤产量为2.32亿吨。

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全国产煤6.18亿吨,1985年产煤8.72亿吨,1987年产煤9.28亿吨,1989年产煤10.54亿吨,突破了十亿大关。进入90年代,煤产量年年递增,1992年产煤11.16吨。1993年产煤11.50亿吨。1994年产煤12.40亿吨。1995年产煤13.61亿吨。1996年产煤13.74亿吨。1997年产煤13.73亿吨。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煤炭行业的大发展,到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26.1亿吨。中国历史上主要年份的煤炭产量及2010煤炭产量规划和煤矿建设规模规划详见图8和表3、表4。

1949年0.324

1952年0.66

1957年 1.31

1962年 2.2

1965年 2.32

1978年 6.18

1980年 6.2

1985年8.72

1987年9.28

1989年10.54

1990年10.79

1991年10.874

1992年11.16

1993年11.5

1994年12.4

1995年13.61

1996年13.7

1997年13.73

1998年12.5

1999年10.5

2000年12.5

2001年14.75

2002年16.05

2003年17.36

2004年19.56

2005年21.1

2006年23.25

2007年26.1

图8 中国历史上主要年份的煤炭产量

表3 分省(区/市)煤炭产量规划

单位:万吨

2005年实际2010年规划总计220500 260000

1、京津冀规划区9540 8800

北京900 300

河北8640 8500

2、晋陕蒙宁规划区98900 131500

山西55430 68000

陕西15250 20000

内蒙古25610 38000

宁夏2610 5500

3、东北规划区18620 19100

辽宁6400 6100

吉林2720 3000

黑龙江9500 10000

4、华东规划区29770 33200

江苏2820 2500

浙江40

安徽8490 12000

福建1820 1600

江西2570 2100

山东14030 15000

5、中南规划区26580 25500

河南18760 18500

湖北1010 1000

湖南5730 5200

广东380

广西700 800

海南

6、西南规划区29010 31600

重庆3620 3200

四川8130 8100

贵州10800 12500

云南6460 7800

7、新甘青规划区8080 10300

甘肃3620 4400

青海600 900

新疆3860 5000 注: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1月公布的《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表4 分省(区/市)煤矿建设规模规划

单位:万吨省区“十一五”建设规模“十一五”投产规模

“十五”结转“十五“新开结转投产新开投产总计36863 45614 36863 25175 1、京津冀规划区533 1070 533 620

河北533 1070 533 620 2、晋陕蒙宁规划区20872 31940 20872 17845

山西10219 10850 10219 6145

陕西1760 6450 1760 2540 内蒙古6968 13140 6968 8180

宁夏1925 1500 1925 980

3、东北规划区1214 1880 1214 920

辽宁599 390 599 90

吉林165 330 165 90

黑龙江450 1160 450 740

4、华东规划区5688 3670 5688 2360

江苏75 45 75 45

安徽3430 2770 3430 1760

福建78 0 78 0

江西35 105 35 75

山东2070 750 2070 480

5、中南规划区3248 2220 3248 990

河南3168 2070 3168 930

湖北0 0 0 0

湖南35 30 35 30

广西45 120 45 30

6、西南规划区4499 2945 4499 1250

重庆310 240 310 60

四川219 405 219 200

贵州2140 1590 2140780

云南1830 710 1830 210

7、新甘青规划区809 1769 809 1190

甘肃340 729 340 450

青海90 330 90 150

新疆379 710 379 590 注: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1月公布的《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3.3 煤炭价格

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内需求的增长以及政府限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中国煤炭呈现出净进口的态势。1至5月,中国共出口煤炭1930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733万吨,降幅为25.7%;进口229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702万吨,增长44%。实现净进口367万吨,而去年同期则为净出口1,068万吨。

与以往国际和国内煤炭市场相对独立运行不同的是,中国未来将会对国际煤炭贸易格局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或将成为下一个“中国因素”。从国内煤炭供求关系看,由于在未来几年内依然呈现总体平衡,略微偏紧的态势,同时,煤炭价格改革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国内煤炭价格将呈现长期上涨的趋势,这将导致进口煤炭继续增加;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也将使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中国煤炭公司此次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也是煤炭消费的大国。1996 年中国煤炭探明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全行业年煤炭开采量达到近10 亿吨。煤炭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 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煤炭状况:在我国的自然资源中,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我国煤炭的储量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 5.6 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建国以来,煤炭在全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 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05 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为12.3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为7.85 亿吨标准煤(折合11 亿吨原煤),仍占63.8%。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前30 年内,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体地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分 布广泛但不均匀。全国除上海外,其他省(区)、市均有探明储量。从地区分布看,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河南和安徽,七省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1.8%,分布呈现“北多南少” “西、多东少”的特点。当前我国煤炭行业产业的低机械化带来的采煤效率低下,煤炭企业占用劳动力过多,煤炭开采安全等突出问题日渐严重;煤炭行业的低进入壁垒以及高退出壁垒使得我国煤炭行业竞争无序,较低的产业集中度也造成了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煤炭行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煤炭行业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关井压产、关闭破产和安全专项整治,使煤炭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强劲势头。但是,煤炭行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里,我主要是从“煤炭产业集中度低”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说明。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据了解,目前世界各产煤国煤炭行业集中度均高于中国,美国年产煤10 亿吨左右,前 4 家公司占70%;澳大利亚年产煤近 4 亿吨, 5 位公司占71%;前印度年产煤 4.5 亿吨, 1 家公司占90%。然而,我国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加剧了小矿与大矿之间激烈的资源争夺战,为现代化矿井建设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进而导致我国煤炭市场的供需失衡,煤炭产业效率极低的规模结构,影响了我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制约了煤炭产业发展,造成了有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1 )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炭开采业发达,煤炭加工业滞后;产品初级加工较发达,深加工、精加工较 欠缺,产业链条短;产品品种单一,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产业自我积累能力低下,经济效益不佳。具体表现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在煤炭加工转化的整体数量中占有绝对比重,而深度加工产品极低。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清洁能源产品和技术,如工业型煤,干法洗煤、水煤浆、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基本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2).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低。几年,在旺盛 市场需求刺激下,一些大中型煤矿超能力、超强度生产,采易弃难,造成采掘衔接紧张,资源回收率低,矿井服务年限下降,埋下事故隐患,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多是富余人员、待业青年、农转非家属,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后,不能 尽快适应新的产业在技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要求,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中国煤炭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简析 摘要 煤炭在我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均占主体地位,同时,我国煤炭生产 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更加成为关注的热点。从2012年开始,煤炭行业告别了10年的发展旺盛期,进入了萧条时代,尤其是15年煤炭行业彻底地进入了“寒冷的冬季”,目前仍没有回暖的迹象,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关键词:煤炭行业;现状分析;未来趋势 引言: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基础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储量的12.8%,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全球的1.1%和1.8%具 体情况如图表所示 2014年中国一次能源探明储量情况 能源单位2014年占全球比例(%)储采比世界平均储采 比(%) 石油10亿桶18.5 1.1 11.9 52.5 天然气万亿立方 米 3.5 1.8 25.7 5 4.1 煤炭亿吨1145 12.8 30 110 注:储采比:用任何一年年底剩余的储量除以该年度产量,所得的计算结果即表明如果产量继续保持在该年度的水平,这些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从资源保证年限角度分析,煤炭仍是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在中国能源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 1.1 受到国家宏观制度的制约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国家对其加强了安全整顿,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从安全防护措施上都加大了监管力度,这样就增加了吨煤成本。其次煤炭污染严重,导致近几年来雾霾现象十分严重,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关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降至65%以下。不断强化的环境约束以及国家能源政策的变动对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带来了较大冲击,再有新能源的出现与提倡,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出现大大地挤压了煤炭的产量,占有了煤炭一定的利润空间。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是对煤炭的直接代替。 如表1所示 年份能源生产总量 (万吨标准煤) 构成(能源生产总量=100) 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电、 风电 2010 296916 76.6 9.8 4.2 9.4 2011 317987 77.8 9.1 4.3 8.8 2012 333300 76.6 8.9 4.4 10.1 2013 356536 75.9 8.4 4.5 11.2 2014 357079 73.8 8.5 4.8 12.9 资料来源:《煤炭工业统计提要》《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 1.2受到国际煤炭市场的制约 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经济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市场经济这个平台里,信息的流动性与资源的共享性发展迅速,国外的矿石、铁粉、煤炭以其品质好、价格低等优点打入我国煤炭市场。如下图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日期: ?

本文由lion089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2010-01-31 23:34:06) 分类:股票财经 经过了2004 年、2005 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 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 2006 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 “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一、宏观环境分析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 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目前全球有117 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 共有 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 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 28%,北美占 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 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2、我国能源格局、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 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 20 年中仍没有大 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 年至 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 15 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 美元会、从经济稳定性来看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 GDP 下降0.8 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 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 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4、环境污染、 2006 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 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 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 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 4 吨

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 展趋势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学加工包括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的煤炭焦化和用于制取合成氨的煤炭气化是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以获得洁净能源为主要目的的煤炭液化、煤基代用液体燃料、煤气化—发电等煤化工或煤化工能源技术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并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对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 1 煤炭焦化 焦化工业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也是冶金工业高炉炼铁、机械工业铸造最主要的辅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焦炭产量大约为~亿t/a,直接消耗原料精煤约亿t/a 。受世界钢铁产量调整、高炉喷吹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化炼焦能力处于收缩状态,焦炭国际贸易目前为2500万t/ a。 目前,我国焦炭产量约亿t/a,居世界第一,直接消耗原料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4%。 全国有各类机械化焦炉约750座以上,年设计炼焦能力约9000万 t/a,其中炭化室高度为4m~5.5m以上的大、中型焦炉产量约占80%。中国大容积焦炉(炭化室高≧6m)已实现国产化,煤气净化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干熄焦、地面烟尘处理站、污水处理等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焦炭质量显着提高,其主要化工产品的精制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焦炭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出口量逐年上升,2000年达到1500t/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起,煤炭行业的炼焦生产得到逐步发展,其中有的建成向城市或矿区输送人工煤气为主要目的的工厂,有的以焦炭为主要产品。煤炭行业焦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焦炉炉型小、以中小型焦炉为主,受矿区产煤品种限制、焦炭质量调整提高难度较大,采用干法熄焦、烟尘集中处理等新技术少,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及现代化管理与其他行业同类工厂相比有较大差距。 1.2 煤气化及其合成技术 1.2.1 煤气化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全世界现有商业化运行的大规模气化炉414台,额定产气量446×106Nm3/d,前10名的气化厂使用鲁奇、德士古、壳牌3种炉型,原料是煤、渣油、天然气,产品是F-T合成油、电或甲醇等。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行业和生产城市煤气的企业,各种气化炉大约有9000多台,其中以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近20年来,我国引进的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或城市煤气。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3-03-11 10:34 来源:钢联资讯 煤(煤炭)是指植物遗体在覆盖地层下,压实、转化而成的固体有机可燃沉积岩。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公司所在的行业属于采矿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包括对各种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级等生产活动,不包括煤制品的生产、煤炭勘探和建筑工程活动。 煤炭行业的主管部门主要有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国家安监局及煤矿安监局、煤炭工业管理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国土资源部、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等。 1、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能源行业发展的重点 “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将突出七个重点。一是要优化发展化石能源,合理控制煤炭产量,努力保持国内原油产量的基本稳定,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二是要加快推进非化石能源发展,确保到201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以上;三是要加强能源输送管网建设;四是要加快能源科技装备创新;五是要加强节能减排;六是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七是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在能源开发投资战略上,“十二五”国家将对东部地区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对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北的部分地区,严格控制煤电发展,煤电建设仅考虑支撑电源建设和消耗进口煤炭的电厂建设。东部的电厂建设将以核电和燃气电厂为主。 (2)“十二五”煤炭产业的布局 煤炭工业的“十二五”布局将与“十一五”有较大变化。“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产业布局以区域生产为主。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划分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三个区域。其中调入区为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四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给区为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今后五年的煤炭建设将向中国西部转移。 “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将变为: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在建设方面,东部将接续建设,中部适度建设,西部重点建设。到“十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及煤化工技术进展和前景 摘要:本文就中国能源建设面临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结合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及相关产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对国内外煤炭储量、产量及市场现状进行了较详尽的调研,对煤化工技术进展及前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我公司未来发展提前寻找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最佳替代产品,指出了煤化工产业将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预见,煤炭的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将是未来能源结构调整和保证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必由之路,现代煤化工在中国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长远的发展前景。 1 世界煤炭资源概况 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7》数据统计,2006年年底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全球总计9090.64亿吨,可采年限为147年。总体上看,世界煤炭资源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北纬30°- 70°之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聚煤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70%以上。其中,以亚洲和北美洲最为丰富,分别占全球地质储量的58%和30%,欧洲仅占8%;南极洲数量很少。拥有煤炭资源的国家大约70个,其中储量较多的国家有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波兰和南非地区,它们的储量总和占世界的88%。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60%集中在美国(25%)、前苏联(23%)和中国(12%),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德国和南非4个国家共占29%。根据2006年全球煤炭探明储量,美国以2446亿吨储量稳坐头把席位,俄罗斯以1570亿吨储量排第二位,中国和印度分别为1145和924亿吨排第三、四位。澳大利亚、南非、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波兰和巴西占据第五到第十位。

2019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2017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分析【图】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是全球主要的煤炭输出国,而石油、天然气以及整个石化产业链中的化工品则需要大量进口。如何解决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是涉及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问题。 根据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6》,截止 2015 年底,我国探明能源储量中,煤炭约1145 亿吨,石油约 25 亿吨,天然气约 3.8 万亿立方。其中,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 12.8%,石油占 1.1%,天然气约占 2.1%。 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占比低,我国每年消费的石油、天然气需要大量进口。截至 2015 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达到 5.25 亿吨,其中进口量 3.45 亿吨,进口占比 61%;天然气消费量 1855 亿方,其中进口 668 亿方,进口占比33%。二者进口依存度远高于煤炭的 8%,解决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依赖进口问题对我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石油、天然气储量占比低下,对外依存度高 此外,我国整个石化产业链中的化工品进口依赖度同样很高,乙二醇进口依赖度超过 70%,烯烃产品进口依赖度也超过 40%。2015 年,我国乙烯单体、丙烯单体的表观需求分别为 1866 万吨、2587 万吨,年进口量分别为152 万吨、277 万吨,对外依存度为 8%、11%;聚乙烯、聚丙烯表观消费量 2378 万吨、2009 万吨,年进口量 987万吨、339 万吨,对外依存度 41%、17%。根据测算,烯烃产品潜在进口替代空间 3287 万吨,该数字 2020年有望达到 5086 万吨。

我国乙烯年产量及进口量 我国丙烯年产量及进口量

我国煤化工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分析

我国煤化工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情况分析 目录 第一节炼焦产业链 (3) 一、发展现状 (3) 二、产品分析 (8) 三、发展趋势 (10) 第二节电石产业链 (11) 一、发展现状 (11) 二、产品分析 (12) 三、发展趋势 (17) 第三节尿素产业链 (17) 一、发展现状 (17) 二、产品分析 (20) 三、发展趋势 (21) 第四节甲醇产业链 (22) 一、发展现状 (22) 二、产品分析 (24) 三、发展趋势 (28) 第五节煤制油 (29) 一、发展现状 (29)

二、产品分析 (30) 三、发展趋势 (32) 第六节煤制天然气 (32) 一、发展现状 (32) 二、产品分析 (33) 三、发展趋势 (34)

第一节炼焦产业链 一、发展现状 (一)行业运行 从产量来看,2011年之后我国焦炭行业总体产能出现过剩,产量增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截止2014年,焦炭产量为47691.05万吨,同比下降0.04%。特别是在2013年,2014年我国焦炭行业产能过剩,下游的主要需求方钢铁行业景气度较低,下游需求的低迷导致焦炭行业低位运行,预计2015年这一趋势不会有较大的改观。 表12010年-2014年焦炭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价格来看,从2012年开始焦炭市场呈现步步走跌态势,全年走势类似,但从上图可以看出,焦炭市场价格波动幅度逐年减小。相较2012年,2014年焦炭走势波动幅度属于小巫见大巫,但全年下跌幅度也超过25%.2014年全年焦炭市场走势呈现类“L”型走势,年初伊始延续2013年12月焦炭下行走势,大幅走跌,4月末出现微幅反弹情况,最高价1327元/吨,最低982元/吨,振幅35.13%,跌幅25.80%。6月下旬再次步入下行通道,但下跌幅度较年初大幅缩减,下跌5.32%。10月份再次微幅反弹,反弹幅度不足1%。 预计2015年,焦炭产能有望得到控制,焦价还要看钢铁市场需求情况。焦炭新增产能有望得到强力的控制,再加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焦炭基本面转好有望持续。但焦化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在煤焦钢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主动定价权,焦价回升仍需在整个产业链好转的背景下才有希望。

煤化工行业现状

中国煤化工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07-12-24 14:58:31| 分类:化工|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

简述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简述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年级:化工09* 学号:0908***** 学生姓名: ********* 2012 年05月16日

简述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 彭启亮 (贵州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091) 摘要:我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而石油和天然气相对短缺。大力发展煤化工行业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化工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在煤的洁净化、高效燃烧、联合循环发电、干熄焦、炼焦过程自动化、煤炭气化以及环保型洁净能源为主的煤化工能源技术等都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发展新型煤化工对煤炭、冶金、城市建设和煤化工行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字:煤化工化工工艺化工产品节能减排发展煤、石油、天燃气等既是化学工业的能源,又是化学工业的原料。该两项加起来占成品成本的25%--40%,在氮肥工业达70%-80%,因此广义化学工业是工业部门第一用能大户。这一特点使节能工作在化学工业中有及其重要意义,能源消费以煤为主,是我国化学工业不同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化学工业的一个特点。【1】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十分重视煤化工技术的开发, 相继推出、实施了一揽子洁净煤深加工计划。涉及通过煤炭液化技术生产石油、醇类等液体燃料, 通过煤炭气化技术合成天然气, 开发煤氢转化技术以及开发碳捕收技术等等【2-3】。“十一五”期间, 我国煤化工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升, 传统煤化工产品焦炭、电石、煤制氮肥和煤制甲醇的产量产能稳居世界第一。总体上, 我国传统煤化工产能严重过剩,新型煤化工尚处于示范建设阶段【4】,煤化工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亟待国产化, 产业投资面临极大的风险。今后一段时间内,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是积极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5】。 煤化工【6】是经化学方法将煤炭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和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的工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以煤为原料的合成燃料工业,在煤的各种加工过程中,焦化是应用最早且至今仍然重要的方法,目的是制取焦炭同时副产煤气和煤焦油。电石化学是煤化工中一个重要的领域,用电石发生乙炔,生产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和炭黑。煤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在煤气化主要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和各种工业用燃料气,也用于生产合成气制取合成氨,甲醇等化工产品,通过煤的液化和气化成产各种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利用碳一化学技术合成各种化工产品,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煤气化技术的改进,煤化工有具广阔的前景。 煤化工主要原料就是煤,而煤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碳、氢、氧三者总和约占有机质的95%以上,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这几种分类。在煤化工工艺生产中,主要生产成品有煤气化、煤焦油、生产天然气、尿素、甲基萘等化工产品。 一、煤气化【7】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方向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方向

我国煤化工产业概况及其发展趋势 煤化学加工包括煤的焦化、气化和液化。主要用于冶金行业的煤炭焦化和用于制取合成氨的煤炭气化是传统的煤化工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它们将进壹步得到发展,同时以获得洁净能源为主要目的的煤炭液化、煤基代用液体燃料、煤气化—发电等煤化工或煤化工能源技术也越来越引起关注,且将成为新型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对煤炭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1.1煤炭焦化 焦化工业是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煤化工产业,也是冶金工业高炉炼铁、机械工业铸造最主要的辅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焦炭产量大约为3.2~3.4亿t/a,直接消耗原料精煤约4.5亿t/a。受世界钢铁产量调整、高炉喷吹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成本增高等原因影响,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化炼焦能力处于收缩状态,焦炭国际贸易目前为2500万t/a。 目前,我国焦炭产量约1.2亿t/a,居世界第壹,直接消耗原料煤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14%。全国有各类机械化焦炉约750座之上,年设计炼焦能力约9000万t/a,其中炭化室高度为4m~5.5m之上的大、中型焦炉产量约占80%。中国大容积焦炉(炭化室高≧6m)已实现国产化,煤气净化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干熄焦、地面烟尘处理站、污水处理等已进入实用化阶段,焦炭质量显著提高,其主要化工产品的精制技术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焦炭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壹,出口量逐年上升,2000年达到1500t/a,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焦炭出口国。 从20世纪80年代起,煤炭行业的炼焦生产得到逐步发展,其中有的建成向城市或矿区输送人工煤气为主要目的的工厂,有的以焦炭为主要产品。煤炭行业焦化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焦炉炉型小、以中小型焦炉为主,受矿区产煤品种限制、焦炭质量调整提高难度较大,采用干法熄焦、烟尘集中处理等新技术少,大多数企业技术进步及现代化管理和其他行业同类工厂相比有较大差距。 1.2煤气化及其合成技术 1.2.1煤气化 煤气化技术是煤化工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单元技术。全世界现有商业化运行的大规模气化炉414台,额定产气量446×106Nm3/d,前10名的气化厂使用鲁奇、德士古、壳牌3种炉型,原料是煤、渣油、天然气,产品是F-T合成油、电或甲醇等。 煤气化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行业和生产城市煤气的企业,各种气化炉大约有9000多台,其中以固定床气化炉为主。近20年来,我国引进的加压鲁奇炉、德士古水煤浆气化炉,主要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醇或城市煤气。 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引起国内煤炭行业的关注。“九五”期间,兖矿集团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完成了22t/d多喷嘴水煤浆气化炉中试装置,且进行了考核试验。 结果表明:有效气体成分达83%,碳转化率>98%,分别比相同条件下的德士古生产装置高1.5%~2%、2%~3%;比煤耗、比氧耗均低于德士古7%。该成果标志我国自主开发的先进气化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1.2.2煤气化合成氨 以煤为原料、采用煤气化—合成氨技术是我国化肥生产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有800多家中小型化肥厂采用水煤气工艺,共计约4000台气化炉,每年消费原料煤(或焦炭)4000多万t,合成氨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60%。化肥用气化炉的炉型以UGI型和前苏联的Д型为主,直径由2.2m至3.6m不等,该类炉型老化、技术落后。加压鲁奇炉、德士古炉是近年来引进用于合成氨生产的主要炉型。

煤化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化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扬 能源1201,2012011427 [摘要]由于石油的短期不可再生性以及对石油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在20世纪60-70年代时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就初见端倪,石油危机的爆发引起人们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视,转而寻求解决能源危机的新出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煤化工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野。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现状发展趋势 [Keywords]New coal chemical industry ; present situation ; trend of development 0.引言 新型煤化工是未来煤化工发展主要方向。煤化工产业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多种技术应用集成,联合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热能、电力等产品的产业。相对以产能过剩的合成氨、电石、焦炭等为主要产品传统煤化工行业而言,现代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核心技术,通过优化整合先进化工生产技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新兴产业,并以天然气、烯烃、石油等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能源、化工原料为主要终端产品。无论从产品需求性还是从技术适用性、能耗、环保、水资源消耗等维度来分析,除甲醇外的传统煤化工行业均缺乏大规模发展空间,未来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将主要依托于现代新型煤化工产业。 1.世界能源结构现状 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其中石油消费占30-32%,天然气消费占17%-19%,煤消费占27%-28%,其余为原子能、水能、风能消费等。根据化石能源的蕴藏量以及开 采情况,许多专家预计, 21世纪中叶,石油消 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将逐步减少,天然气消费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煤炭消费比重基本持平。总的能源形势将从石油为主逐步转化为以天然气为主,进而发展为以煤炭为主。 2.煤化工的发展历史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转化成气体、液体和固体并进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产品的工业过程。 中国是使用煤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就用煤冶炼铜矿石、烧陶瓷,至明代已用焦炭冶铁。但煤作为化学工业的原料加以利用并逐步形成工业体系,则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煤中有机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芳香族稠环为核心,周围连有杂环及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见煤化学)。这种特定的分子结构使它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能获得固体产品,如焦炭或半焦。同时,还可得到大量的煤气(包括合成气),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化学品和液体燃料(如烃类、醇类、氨、苯、甲苯、二甲苯、萘、酚、吡啶、蒽、菲、咔唑等)。因此,煤化工的发展包含着能源和化学品生产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2.1 初创时期 :主要为冶金用焦和煤气的生产。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

陕西煤炭产业的现状与发展

一、陕西煤炭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 陕西省的地理区位优势 陕西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处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在东经105。到1ll。、北纬31。到39。之间,其东部与山西隔黄河相邻,西部与甘肃、宁夏接壤,北靠内蒙,南临四川、重庆。全省呈现南北长、东西窄的地域状况,东西宽度约为160到490公里,南北长度约为880公里。陕西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随着西安一包头、西安一安康、西安一南京铁路干线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加强陕西承东启西。整个地势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倾斜的特点。联贯南北的经济地理位置。 陕西境内山原起伏,地形复杂。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由北向南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南部是秦巴山区。陕北黄土高源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秦岭海拔1000-3000米。巴山位于本省最南部,海拔1500-2000米。由于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独特的地质环境造就了陕西不同的地质特征,也为煤炭产业的产生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 陕西煤炭的资源优势及重要地位 陕西省是中国主要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之一,陕西全省面积共20.56万平方公里,下辖县市107个,人口超过3000万。煤炭资源在省内分布面积较广,70个县市含煤面积约为60000平方公里,其中53个县市有煤矿开采活动。根据我国第二次煤炭资源预测资料显示,陕西省探明和预测的煤炭资源总量在约为2922亿万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5.8%。到2007年底,煤炭探明储量为1685.4亿吨,保有储量为1675.4亿吨,居全国第三。陕西省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陕北的榆林神木与府谷、渭北以及黄陵、彬县,储量占全省99%以上。 陕西有五大煤田,即: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陕北三叠纪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它们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和它的边缘翘褶带。还有一些煤质较差、构造复杂、厚度不稳定的煤产地分布在陕南地区。陕西的煤炭资源种类齐全,品质较好,拥有长焰煤、石煤、无烟煤等各个煤种,但不存在褐煤的存储,主要的煤种为如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其次为中变质煤如瘦煤、肥煤,其后为高变质煤如无烟煤、贫煤。其中低变质煤炭占全省煤炭储量的97%以上,其余煤种占3%左右。总的来说陕西的煤具有发热高和气化性能好的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煤和气化用煤。

煤化工产业趋势分析(全本)

煤化工产业趋势分析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 至20 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

煤炭行业月度分析报告文案

第一部分2005年三月份我国煤炭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1.12005年三月份我国煤炭供给情况分析 1.1.1 煤炭供给总量分析 2005年煤炭供应总体上仍将呈现偏紧的局面,但价格上涨幅度将缩小,预计全年价格增幅大致在5%-7%之间,明显低于2004年。煤炭产量虽然仍会增长,但短期难以达到需求增长的速度,且发展后劲不足。预计2005年全国煤炭需求量为20.4-21亿吨,比上年增加1.4-2亿吨左右 2005年3月份煤炭市场以平稳运行为主,供求紧关系有所缓解,煤炭价格涨幅将进一步下降。1月份全国流通环节原煤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2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9.13个百分点,比去年年底同比上涨指数下降了2个百分点。 2005年前三月,煤炭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原煤产量完成4.23亿吨,同比增加4510万吨,增长了13.5%。 表1-1 2005年月度原煤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5年一季度,煤炭主要消费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各类煤炭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环境,努力保证供应, 全国原煤产量42328万吨,同比增加4509万吨,增长11.9%,原煤产销率达100.2%。 一月份煤炭行业同比增长超过30%的主要原因为春节因素引起的2004年1月基数过低所致。但也不能排除煤价高涨,煤炭生产企业生产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9%,主要用煤行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全国火力发电量增长11.2%;粗钢产量增长22.9%;平板玻璃产量增长15.9%;合成氨产量增长10.5%;焦炭产量增长33.8%。主要用煤行业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拉动全国煤炭销量快速增加。1-2月,全国商品煤销量25032万吨,同比增加2989万吨,增长13.6%。煤炭销量增幅是产量增幅的两倍,前两月煤炭的快速消费使得煤炭产销率超过了100%。2月末,煤炭库存1亿零500万吨,比年初增长1.4%。电煤售价185.16元/吨,比去年底提高11.8元/吨,涨幅6.8%。 3月份进入煤炭销售的淡季,煤炭价格产生小幅度季节性回落。 图1-1 2005年月度原煤产量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全解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刘文革韩甲业 )100029(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息研究院, 北京摘要:近几年,国内煤炭市场价格低迷、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全社会对燃煤污染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未来煤代油市场的良好预期,加速了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新型煤化工为重要抓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将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探讨了“十一五”以来煤炭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重要突破和示范项目最新进展;然后对国家不同时期煤化工产业政策框架和规范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最后从环境保护、系统能效、技术装备创新、重点发展区域和产品附加值等角度对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提炼出五个“更加”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关键技术;现状及趋势;产业政策 1.引言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以煤为主,发展煤化工符合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提供洁净能源,可有效缓解我国油气能源的对外依赖度,以煤代油为核心的新型煤化工发展战略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内动力煤市场低迷、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煤炭的原料属性,倡导煤炭燃料与原料用途并重,助推我国煤化工产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煤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和煤制天然气等各种新型煤化工项目争相上马,主要煤炭生产省区相继制定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既有煤炭价格严重下滑的内在原因,还有全社会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政府强力治理雾霾,促进了煤炭清洁转化与利用的外1 部动力。同时我国一批示范项目成功建设,积极了经验,储备了技术,也为产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