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死课论文

生死课论文

生死课论文
生死课论文

报名序号:146 周一

西南大学2015—2016学年度2学期通选课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安乐死的人道思考

姓名郑柯

学号 222015306011015

年级 2015级

专业心理学(师范)

学院心理学部

2016年 6 月 7 日

摘要:近些年安乐死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讨论。安乐死涉及到道德、法理、人伦、医学、社会关系、经济、哲学等多方面,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引起诸多争议并存在很多误解。本文从人道主义方面入手,解释安乐死的概念,讨论安乐死的人道合理化,并结合安乐死立法合法化纠纷问题和医学道德矛盾,探究安乐死对于人伦道德的挑战,最终提出并阐述尊重人权、支持有尊严的死去的观点,并提出安乐死程序严谨化初步设想。

关键词:安乐死人道主义合法化伦理尊严

正文:

(一)背景:2001年4月,荷兰通过安乐死法案,世界瞩目。2014年,比利时通过安乐死合法化法案。回溯1948年《世界

人权宣言》第3条规定:“人人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相对的,世界范围内也存在大量反对安乐死的活动,比如澳大利

亚安乐死法案生效8个月后就被推翻。关于安乐死的问题长久以

来存在巨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安乐死结束痛苦过程,尊重人

权。反对者认为:安乐死有谋杀倾向,侵犯生命权利。随着医学

科技以及民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的进步,安乐死的争议愈加广泛。

(二)概念:首先,我们需要阐述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是英文euthanasia一词的汉译,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一

词,直译为“好的死”,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

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为患痛苦的不治之症者之无痛苦的死亡;无

痛苦致死之术。以上两种定义从字面来看,存在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很多征求安乐死意见的民意调查问卷中,往往得到对安乐死极

高的认同率。然而这种高认同率并非民众真实且明确的意图---一

是民众对于安乐死的概念相当模糊,二是“安乐”二字容易给人

带来好感,事实上“安乐死”这一名词倾向于拥抱死亡。三、如

果换一种说法,比如“仁慈杀死”,那么认同率就会大打折扣。所

以,安乐死的概念解释必须满足要让民众清楚明白和更加理智化

思考。

而在安乐死相关法案中,对于安乐死一般做出这样的规定:

一、病人自主意愿申请安乐死;二、医生确诊其身患绝症并承受

巨大痛苦;三、亲属同意。这三条规定细致展开必须符合如下条

件:1、病人做出申请安乐死时理智清醒,存在自主能力-相对为

病人身患绝症却丧失意识或是不具有自主能力的未成年,那么作

为其亲属或监护人提出的安乐死申请是否合理?是否是逃避社会

责任?是否是不尊重生命?是否违背人道主义对于弱者的关怀原

则?2、确诊绝症的医生要有两名甚至以上-相对为医生的医德可

靠与否(毕竟伪造病例谋求私利的医生不在少数)?协助安乐死

是否违背医生职责(常识认为:治病救人为医生天职,然而绝症

病人已经无法医治,在现代科技下,医生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

延长病人的生命)?3、亲属同意并且协助病人申请安乐死-这一行为极有可能被认为是不愿承担责任和人情冷漠。因此,大量不确定因素和极高的风险性使得安乐死合法化法案通过相当的困难。显然,安乐死需要及其严谨的定义,因为它涉及到生命。

再者是,安乐死的分类,常见的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安乐死对象意愿划分为:自愿、非自愿、不自愿。简单解释,1、自愿是具有理智的病人自愿申请,2、非自愿是丧失意识的病人由其亲属或者监护人代为做出申请,3、不自愿是违背当事人意愿强制实行安乐死,常见于民族净化论者或者种族优劣论者,最著名的惨剧是纳粹以安乐死的名义屠杀“无用“之人,比如纳粹认为的慢性病者、遗传病者、精神病者以及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等。二是根据安乐死的方式划分为:积极、消极。简单解释,1、积极安乐死方式是主动干涉死亡过程,即医生协助死亡;2、消极安乐死的方式是停止治疗过程,医生不加干预、病人等待死亡的过程。虽然,无论哪种分类都存在道德谴责空间,但是它们是符合逻辑和现状的。

综上所述,引用一个个人比较认同的安乐死定义:安乐死是在临终患者的明确请求下,为解除患者无可忍受的痛苦而由医生实施的对病人死亡过程的主动干预。(翟晓梅. 安乐死的概念问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22(3):86-93.)当然,这个定义也存在我上述观点中的问题,但它是基本符合安乐死的必要条件以及人道主义的。

(三)人道主义角度看待安乐死:在如何对待安乐死这一问题上,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拥有强大的论据和观点,比如支持者论据的人权自由、生命质量、社会资源等角度,反对者论据的生命神圣、道德滑坡、社会责任、生命尊严等角度。支持者的主要论据为:一、生命属于个体自己,个人有权利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二、人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他的生命质量已经大大降低,生存意义极低;三、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明知病人生命无法挽回却浪费大量资源进行拖延;四、死亡是生命必然要面对的,应该正视死亡,而反对者主要论据如下:一、从生命神圣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有且只有一次的,不能轻易放弃,而且医生的职责就是挽救人的生命;二、从道德滑坡和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安乐死是谋杀病人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和减少社会保健负担,是逃避社会道义的表现,是道德滑坡、人情冷漠;

三、从社会尊严角度来看,人生命的尊严不能在最后一刻体现,而是要综看其一生,尤其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人已经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是由病痛折磨导致暂时绝望状态,因此此时作出的判断不足为信。其实,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站在“善”的立场上,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我们可以简单的选择“善”与“恶”,但是却很难从“善”与“善”之间抉择。

笔者认为,从人道主义出发,结束病人的苦难才是真正的人道、真正的善。上述支持者论据笔者是同意的,下面是对于反对者的论据所做的驳辩:首先,毫无疑问,反对者承认生命神圣。

既然如此,那么这就牵扯到什么样的生命是神圣的问题。在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个事实,自杀与安乐死存在本质不同。两者都是主动放弃生命,但是自杀者具有对自己实施死亡的能力和条件,而且是外界无法阻止的,回想历史上禁止自杀、自杀有罪的法令一一成为了如今的笑谈;想要安乐死的人一般是生命垂危、身患绝症、遭受无法忍受的病痛折磨的人,他们往往已经不具备自我行动力,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主动死亡这一过程。因此,从两者的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出,自杀是一种在行为上只涉及个体自己的行为(不考虑自杀者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在自杀完成后),安乐死则是需要他人干预死亡过程,对他人存在直接影响。慢慢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生命是神圣的?笔者认为,有意义的生命才是神圣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他们的存在有各自的意义。然而这个意义只限于他们的生命有价值时,比如枯萎的花、干黄的草、腐朽的树木,它们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就不具有意义,也就到了生命凋零的时刻。同理可证,身患绝症的人,尤其是还遭受着巨大的痛苦,有些是身体的折磨、有些是精神的折磨,然而不论哪种折磨,在生命弥留之际,承受这样痛苦的病人已经不具备对于这个社会的任何价值,如果有人说他们的存在是对亲属的慰藉,那么我想说正是亲情伟大,就更不应该忍受亲人遭受苦难而不加以解救,况且“久病床前无孝子”,苟延残喘的生命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为何不选择结束,勇敢的面对死亡、走向死亡?所以,正是为了神圣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挥价值,就应该接受安乐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从理智的角度来看都是有利的。其次,关于社会道德问题,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都是杀人偿命,而且关爱弱者是我们人道主义的表现也是我们人性的善良。然而,我们无法忽视的是,提出安乐死的大都是病人自己,而且已有案例告诉我们,病人想要安乐死都是苦苦哀求而不得,即使是那些失去意识由亲属或监护人代为提出安乐死申请的都是经过慎重思考后作出的决定。这里不免陷入一个悖论:我请求你杀我,是否是谋杀?约翰·密尔在其不朽名著《论自由》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对社会负责;在仅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在密尔看来,所谓的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其实就是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之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而对于社会在何种情形下才可正当的干涉个人自由,他提出了一条著名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学者所称的“伤害原则”或“密尔原则”,即一个人的自由若给他人造成了伤害,受到了伤害的人就有权要求法律对这种自由予以制止。所以,笔者以为,在自身有能力结束自己生命的条件下,不要用自己的意愿干涉他人。但是,安乐死的情况则是,个人拥有对自身生命的裁决权利却没有裁决能力,需要借助外力来完成死亡过程。所以,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安乐死的要求其实并不侵犯生命,也没有侵犯他

人自由,不过需要我们建立安乐死的完整的严谨的程序(稍后提

到)。所以,回到社会道德,既然不构成杀人,那么剩下的问题就

是:是否违背社会关怀原则?反对者一直诟病支持者的一条论据

是浪费社会资源说法违背人道主义。笔者想说的是,真正的人道

主义是关怀,然而却不是盲目的滥好人。明知病人生命无法挽回,明知病人遭受痛苦,却为了所谓的道义用尽手段延长病人生命,

然而这样被延长出来的生命,还是真正的生命吗?它只不过是各

种仪器药品下会呼吸、能心跳、大脑机械运转的生命体。当个人

失去对自我身体的操纵权之后,就已经不完整了。我们挽留住的

是这样毫无生气的肉体,意义何在?社会资源是为了更多人更好

地发展,而不是为了虚伪的社会道义。最后来看生命尊严问题,

反对者认为生命尊严并不是最后一刻所体现出来的。那么,笔者

想问,设想一生荣光受世人崇拜的伟人,却罹患死相难看的绝症,他的虚弱、他的无能为力被暴露于人前,这一生的功绩虽然不能

抹杀,但是他并不想被人看到他这个样子吧?民众也不会想要看

到自己的英雄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无所不能。情景换至为一个

小家庭,我们敬爱的父亲母亲,随着年纪增大愈发衰弱,抛却我

们为父母尽孝的孝心与责任,我们的心里是会有失落的吧?毕竟

是我们崇拜了大半生的人啊。所以,关于生命尊严,体面的死亡

而不是苟延残喘到最后一刻才是对生命尊严的最好维护。总而言

之,笔者对反对者论据一一做出驳斥,是希望更加论证安乐死是

更加符合人道主义的,尊重生命自决权,尊重生命尊严,尊重社

会更好的发展。

(四)安乐死发展风险以及未来措施展望:

回顾笔者上述对于反对者论据的驳斥,有必要做出解释的是虽然

笔者认为安乐死更贴近人道关怀,但是安乐死隐含的风险也是巨

大的。一是,制度的漏洞总是无所不在,往往有不法之徒会将谋

杀伪造成安乐死,草菅人命,危害人身安全;二是,不难发现,

包括笔者在内的对支持安乐死振振有词的人,在被问及你愿意对

你的父母实施安乐死时会产生迟疑甚至是闪烁其词和另寻话题。

这说明,长久以来的社会意识影响力根深蒂固。尤其是在中国,

孝道是中国人最不能忽视的道德,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

因此在中国社会安乐死的争议更加激烈。所以,如果在中国推行

安乐死,会不会导致长期孝道主义的崩塌,或者成为某些不孝子

不赡养父母的借口?安乐死隐含的风险令人无法忽视,但是更人

性化的考虑是,在科技、法律、民众意识进步的今天,安乐死需

要的是建立严禁的程序。在安乐死急先锋荷兰,对于安乐死的申

请程序作出了细致详细的规定,引用如下:荷兰对“安乐死”的

权利设置了最低年限12岁。同时,12岁以上的未成年重症患儿如

需采取“安乐死”措施,必须征得家长、医生等多方的同意。安

乐死在荷兰仍然是犯罪,但如果能够证明满足下列标准,报告已

经实施安乐死的医生不会受到起诉:病人请求安乐死是自愿的、

经过充分考虑的、一贯坚持的和明确的;医生与病人有足够密切

的关系,使医生能够确定这个请求是否既是自愿的又是经过充分

考虑的;按照目前的医学意见,病人的痛苦是不可忍受的,而且

没有改善的希望;医生与病人讨论过除安乐死以外的可供选择的

办法;医生至少应向一个具有独立观点的其它医生咨询;安乐死

的实施应符合优质医疗实践。(来自百度)实施安乐死的行为在满

足法定的实体条件的前提下,还必须严格按照程序规则安乐死来

操作。在程序设计上,有四个关键的内容需要规范:一是病人的

申请;二是医师的诊断;三是病人与医师协议的达成;四是医师

实施安乐死的行为。而贯穿始终的是法院的主持和监督以及公证

机关的公证。法院和公证机关的“第三者”的中立姿态在此程序

中必须得到充分的展现。

(1)病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申请一律采用书面形式:当病人表达了选择安乐死的意愿以后,病人的亲属(无亲属时可由病人的朋友)告知医院所在地市的法院(即中级人民法院)。法院及时派工作人员到病房或专门场所主持申请的书写活动。法院必须指定公证机关到场公证。

书写申请之前,法院须指定医师判断病人是否处于神志清醒的状态,神志不清醒的不得进行申请的书写活动。申请书为法定标准格式,病人需要书写的主要内容是表达自己难忍病痛、自愿选择死亡的意愿。病人有书写能力的,必须亲自书写;病人无书写能力的,可自己口述申请内容,请亲属或朋友代书。代书时,公证机关必须认真公证,并制作视听资料;法院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监督,以确保代书的内容与口述的内容相同。申请书写完毕以后,由公证人员当场制作公证书,证明申请的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法院工作人员在监督书上签字。最后,申请书、公证书、监督书以及视听资料全部装入“安乐死案卷”(以下简称“案卷”),由法院保管。

(2)医师对病人情况作出书面诊断结论

法院立即指定病人所在医院的权威医师(至少一名)以及其他医院的权威医师(至少两名)对病人的病情分别独立的进行诊断,在7天之内作出书面结论。书面结论要有医师签字和其所在医院加盖公章。

书面结论的内容主要是明确判断:

1.病人是否确实患有当前医疗技术无法治愈的不治之症

2.该不治之症是否确实给病人带来了极端痛苦

3.病人是否已经处于临近死期的状态

4.是否确实是除了安乐死以外别无其他办法可使病人在一

个较长的连续的时间内摆脱病痛。

书面结论须详细论证得出结论的医学根据。法院将几份书面结论进行比较,结论一致的,即当几份书面结论全部为肯定的时候,才能视为初步具有符合安乐死的法定条件。若有任意一份书面结论中的任一条结论为否定时,则法院裁定该病人不得申请安乐死。但病人可以要求复诊,复诊仍须按上述程序进行。复诊三次,还是不能达成一致结论的,法院裁定不得申请安乐死,亦不得再次要求复诊。

在诊断结论作出以前的“等待期”中,病人可随时撤回申请(授权即无效);也可单独撤回授权而另行授权。撤回须制作撤回书。撤回权正式行使之前,必须告知法院。法院工作人员和公证人员到场,由法院主

持撤回意愿的表达活动,病人在撤回书中表达撤回的意愿。由公证机关制作公证书,以证明撤回的程序合法有效。最后,诊断的书面结论、裁定书、撤回书、公证书装入案卷,由法院保管。

(3)达成安乐死实施协议

对于初步达成安乐死实施条件的情况,法院必须及时组织进行达成实施安乐死协议的活动。

病人、病人将要授权的医师、病人的亲属和朋友、法院工作人员、公证人员必须全部到场。“实施安乐死协议”为标准格式,病人在协议书中书面表达其授权意愿(关于授权的书面表达的问题,按申请的书面表达的规定办理)。公证机关制作公证书,以证明授权行为合法有效。然后,协议书交给病人授权的医师,医师必须在7天内决定是否接受授权,无论接受与否都得在协议书中表达自己的决定。若决定不接受授权,应当及时通知法院,法院应当及时通知病人,病人可以另外选择医师授权。决定接受授权的,应当及时通知法院,法院应当及时主持最后的达成协议的活动。病人、医师双方在协议书上作最后签字。

医师非有正当理由不得随意撤回对授权的接受。撤回活动按前述程序进行。最后签字以后,由公证机关制作公证书,以证明协议的内容和达成协议的程序合法有效。法院监督人员在监督书上签字。协议书、公证书、监督书、撤回书装入案卷,由法院保管。

(4)进入“第二等待期”

病人撤回申请的,可以在自撤回申请之日起的7天之后再次申请,7天之内不得再次申请。撤回书、公证书、再次申请的申请书装入案卷,由法院保管。

医师没有撤回的,应当及时设计实施安乐死的方案,并制作计划书。计划书要确定具体的实施时间。计划书得有医师的签字和其所在医院加盖公章。制作计划书时,可以征求病人及其亲属或朋友的意见。计划书必须得到病人及其亲属或朋友的认可。认可活动由法院主持。认可的,在身患重病、生活无法自理的女孩想请求安乐死计划书上签字;有异议的,可当场与医师达成一致意见后签字;当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医师必须在3天之内修改,若修改两次以后仍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法院裁定不得实施安乐死。认可活动也得由公证机关公证并制作公证书。计划书(附本)、公证书装入案卷,由法院保管。

(5)最后实施

在正式实施之前,病人仍然可以随时撤回申请或授权(协议即无效),撤回活动按前述程序进行,但医师非有正当理由不得随意违反协议。

实施的全过程中,病人的亲属或朋友、法院工作人员、公证人员必须在场,任何一方中途不得随意离开。法院有义务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正常秩序。病人死亡后,医生当即在“安乐死实施情况纪要”(为标准格式)中填写有关内容。公证机关对此情况予以公证,并制作公证书。法院工作人员在监督书上签字。实施情况纪要、公证书、监督书装入案卷。最后,上述三方代表共同在“安乐死案卷”封面签字,至此,该安乐死案件进行完毕。法院将整个案卷密封、存档。若出现异常情况,医师必须作出紧急处理,公证机关、法院必须将此情况记录在“安乐死实施情况纪要”中。异常情况的出现若是由医师的故意造成的,必须依法

追究医师的法律责任。

总结上述措施,不难看出,人的生命需要被严谨的对待,笔者只提出小小建议,希望安乐死的实施存在专门的机构。

参考文献:

张玉堂.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对安乐死争论的法理学思考[J]. 法学,

2001(10):8-15.

刘三木, 汪再祥. 关于安乐死的若干争议问题之讨论[J]. 法学评论,

2004(6):95-102.

梁根林. 争取人道死亡的权利——世界范围内的安乐死运动[J]. 比较法研究, 2004(3):16-28.

欧阳涛. 安乐死的现状与立法[J].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5):43-48.

翟晓梅. 安乐死的概念问题[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22(3):86-93.

夏强. 安乐死合法化探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1(5):23-28.

陈万海, 彭涛, 杨艳杰,等. 理工科与医科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4):273-274.

地震灾害应急论文

《地震灾害应急》(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结课论文 题目: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建筑学131 学号: 6001113005 姓名:李享 2015年 6月 14 日

地震防治与现代生活 身为一名建筑学学生,防震减灾一直是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地震灾害学中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时刻警醒着我“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一个设计合理、质量好的防震减灾工程,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和减弱地震等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而且可能挽救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生命。因此了解地震知其原理,懂其防治是我做好建筑的重要也是必须的一课。 地震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它能够在瞬间将一栋美丽的建筑化为碎石残渣,能将一个繁华的城市变为人间地狱。它极其突然,使人无法预知,像一个古老的诅咒时刻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也时时都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地震由于破坏性大又难以及时预报,成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当前世界各国把建筑物防震研究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破坏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由于建筑物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地震造成的剧烈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二类是由于强烈地震引起的水坝坍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或倒塌。第三类是由于地震产生的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或山体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造成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现有建筑物的防震技术主要是在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上做研究,这种硬性抗震或被动抗震建筑结构成本高且抗震性能有限。 据了解,目前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方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加粗柱子、多加钢筋的传统方法来硬抗震,比较常见;另一种是把建

西方法哲学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西方法哲学论文人权与权利的法哲学思考 学院:税务学院 姓名:黄淏霖 学号:010*******

一.人权的思考 人权是指人的权利。人权的思想或者说是广义意义上的人权观应该说是非常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关于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的自然法则的思想。但事实上, 这个时期的自然法原理常常被用作义务, 而不是人权。因此, 古代朴素的平等、自由观念, 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人权观念或者说狭义上的人权观。 (一)古典自然法哲学的人权观 荷兰的格老秀斯虽然认为存在自然状态下的权利, 但是他却反对主权在民、民权高于君权论。他认为,人们在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时, 就将个人的一切权利交给了国家。人民对于国家的政体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既定之后,人民的职责就终结了,绝对无任何革命的权利。 斯宾诺莎是第一位把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作为天赋人权进行论证的思想家。在他看来, 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比任何事物都更为珍贵,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 自由的思考、自由的判断是天赋人权,人们在订立契约的时候, 向共同体转让的仅仅是自由行动的权利, 而不是也不可能是转让自由思想和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他认为,当人们同意缔结契约,把自己的部分自然权利转让给共同体, 以此基础上建立的国家, 制定的法律具有最高的统治效力, 人们必须服从这种统治, 否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是绝对的, 当统治者的力量侵犯了人们缔结契约时所保留的那部分天赋人权, 人们有权利废除旧契约重新订立新的契约。 霍布斯从人的本性、目的和动机出发来描述自然状态,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但人在体力、智力、生理、教育和经验上是有差别的。但是从能力方面比较则是平等的,因此人们的目的是自我保存即自卫的权利。在霍布斯看来,按契约所建立的主权是由人们相互订立的约定而

典范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之一:横式议论文 名家作品引路: 谈骨气 吴晗 ①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篇提出论点) ②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解释什么叫骨气】 ③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志气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下面举例过渡】 ④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事例一】 ⑤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针对实例一议论】 ⑥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实例二】 ⑦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评论实例二】 ⑧还有个例子。闻一多先生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实例三】 ⑨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为了我们民族复兴,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联系现实,评价骨气在保持民族气节时的意义】文章结构分析: 《说“勤”》 林家箴 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

高中作文素材“磨难”的议论文论据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磨难”的议论文论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搜索的高中作文素材之关于“磨难”的议论文论据,有了这些论据,希望你的文章能更加出彩。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磨难”的议论文论据 “自古名人多磨难”。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他们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误用叹哭泣;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战胜逆境,成为胜利者。 我们都应勇敢直面逆境磨难,用它来磨炼自己奋飞的翅膀,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 事实论据 命途多舛的苏轼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 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 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 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终生坎坷的巴尔孔克

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孔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 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巴尔孔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茧自18小时。在不到20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 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理论论据 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2、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3、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灾害学论文

灾害学结课小论文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对汶川大地震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6度以及6度以上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关键词:地震汶川抗震设防灾害对策 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正文 一、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因素 2.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3.地震直接灾害有哪些?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4.地震次生灾害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次生灾害 5. 什么叫次生灾害源? 次生灾害源是指因地震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灾害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贮存设施,以及水坝、堤岸等。 人员伤亡 10.影响人员伤亡的因素 (1)地震强度(震级和烈度); (2)震中距离; (3)震区人口密度;

法哲学论文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现代西方法哲学”课程论文试论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所存在的法制问题 学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法1102班 学生姓名:沈书培 指导教师姓名:董玉荣 指导教师职称: 2014年6月

试论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所存在的法制问题 专业班级:法学(经济法)1102 学生姓名:沈书培 指导教师:董玉荣职称: 摘要:法律是对行为的确认与调整,然而在历史悠久的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中,现行的法律对边民们跨国婚姻的行为并没有做到对其正确的认识与调整。于是,历史久远的中越边境跨国婚姻遭遇到了现代国家法律制度的排斥,并且在这排斥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婚姻登记难、申请加入国籍难、加入户籍难等。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边境跨国婚姻的家庭的稳定与边境社会的和谐。然而,要解决中越边境跨国婚姻中的各类问题,只靠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中越边民本身跨国婚姻的行为是由传统流传下来的,再加上边民们生活条件本来就艰苦,我们不可能再苛求边民们去改变什么。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制度的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其重点便是完善我国在跨国婚姻中现行的婚姻登记制度、外国人居留制度和入籍制度。 关键词: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法制问题;应变之策 一.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的现存问题 在长达2449公里的边境线上,中越边民之间的跨国婚姻源远流长。据有关调查,广西凭祥市边民与毗邻的越南边民存在不办理结婚登记就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有1434对,共生育子女 2190 人; 自 1980 年至2006年6月底,与越南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184公里的龙州县,非法入境通婚的越南妇女人数达1154人,在中国成婚以后,生育子女共1441人。1 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中越边境存在大量跨国婚姻的事实,然而,在这些众多的中越跨国婚姻中,真正合法存在的婚姻关系又有多少?而即便是能够取得合法的婚姻关系,但真正能够长久持续的又有多少? 目前看来,中越边民之间跨国婚姻存在着两个首要问题: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婚姻登记手续; 嫁入中国边境的越南妇女没有中国国籍,也没有中国当地户籍。2 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 也影响了中越边民的家庭问题及边境的管理。 中越边境事实婚姻的产生,无论合法也好、非法也好,它已是一个长久的事实,是中越边民根据其传统自由结婚的结果。法律本身应该是对自由的确认与调整,而对于边民未登记结婚的行为,法律又如何能弃之不顾呢?所以对于那些虽非法但确是事实存在的边民婚姻,法律要进行合理的确认与调整。然而,现阶段的中越边境的跨国婚姻法制,却是让人十分困惑。 二.让人困惑的的中越边境跨国婚姻法制

高三典范议论文选读

高三典范议论文选读 谈读书 吴晗 题目好像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 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与“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经常有些青年人,也有些中年人,其中有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他们提出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当前各个高等学校学生都在奋发读书的气氛中,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很突出了。 要具体地谈各个学科、各个年级的学生该读什么书,或者研究什么题目该读什么书,这是各个教研组和研究导师所应该答复的。这里只能谈一点基本的经验。 首先是方法问题。用老话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寻章摘句式的,读得很细心,钻研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甚至为了一个字,有的老师写了多少万字的研究论文。其缺点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对所读书的主要观点、思想却忽略了。另一种是观其大意,不求甚解式的,这种人读书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吸收了并丰富、提高了自己,但是不去作寻章摘句的工作。明朝人曾经对这两种方法作了很好的譬喻,说前一种拥有一屋子散钱,却少一根绳子把钱拴起来。后一种呢,恰好相反,只有一根绳子,缺少拴的钱。用现代的话说,这根绳子就是一条红线。这两种方法都有所偏,正确的方法是把两种统一起来,对个别的关键性的章节、词句要深入钻研,同时也必须领会书的大意,也就是主要的观点、立场,既要有数量极多的钱,也要有一条色彩鲜明的绳子。 在学习理论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实际,才能学得深,学得透。 其次是先后问题。明白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是先读基础的书呢,还是先读专业的书呢?例如学习中国历史,是先学好中国通史,还是先学继代史或专门史呢?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次序颠倒了,不善于读书。其实道理极简单,要修一所房子,不打好基础,这房子怎么盖呢?你能把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吗?因此,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书,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钻研。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更广。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话是有道理的。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典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多读多抄,这个“二多”是必须保证的。 第三是工具问题。认识了字并不等于完全了解这个字词的具体意义,有些专门术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容易理解的。解决的方法是善于利用工具书。也以学习历史作例,不懂理使用《辞源》、历史人名辞典、历史地名辞典、历史地图、历史年 表、历史目录学,在研究历史科学的康庄大道上,也还是寸步难行的。 要多读书,用功读书,但是还得善于读书。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2004 四川一考生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火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沉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整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眼前的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做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是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击起惊涛骇浪;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眨眼,流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的甜甜的笑…… 说疑 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在客观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个“疑”字。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发明。 1

高中以磨难为话题的800字议论文【三篇】

高中以磨难为话题的800字议论文【三篇】【篇一】 从人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起,就意味着人生无数磨难的开始。人生就如同一块石头,经过一路的风吹雨打,也许石头中的钻石就会被打磨出来,成就耀眼的不凡。 磨难的打磨成就了不凡。 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他出生贫寒,在他参军时左手自残被抓,被父母赎身后又蒙冤入狱,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后,他写出了风行于世的《堂吉诃德》,他世俗的外皮被磨难打磨,最终散发出不凡的光芒。他的*被禁锢,他的盛名与精神相随,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流传。正是因为磨难的打磨才成就了他的不凡。 磨难的沉淀成就了不凡。 20岁的运动员范德韦登正值年轻力壮之时,可是病魔却吞噬了他。他如同一粒被贝壳吞下的沙子,或许永远不见天日,但他并没有放弃,积极接受治疗。磨难不断在他身上包裹,沉淀,最终,昔日平凡的沙子因为磨难变成了耀眼的珍珠,让他的光芒闪耀在人世,他战胜了白血病重回赛场,一举夺冠,正是因为磨难的沉淀,成就了他的不凡。 磨难的积累成就了不凡。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正如同他所写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他生活于*底层社会,自幼受尽

别人屈辱,长大之后甚至瘫痪了,他仍然坚持,最后写下巨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活的磨难就如同碰到他身上的石头一样,企图将他埋没,他并没放弃踩在磨难头上,一步一步向上爬,最终爬到了点,用自己的精神照耀世界,正是因为磨难的堆积,才成就了他的不凡。 无论是蒙冤入狱的塞万提斯,还是身患白血病的范德韦登,还是半身瘫痪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伟人的成就都是因为磨难的打磨,沉淀,堆积。正是因为磨难,才成就了不凡! 【篇二】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幸福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想要成功就必须经历磨难。 经历磨难获得成功的人非常多。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他用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很多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经历磨难成功不仅仅表现在人类上,也表现在其他事物上,比如成长的小麦分为两种,一种是嫩绿色的,另一种是深绿色的,你可知道为什么同在一方土地生长竟有如此差别。早晨,初升的红日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滋润着一部分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有关自然灾害的论文

第25 卷第4 期 灾 害 学 V ol. 25 No. 4 2010 年12 月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Dec. 2010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郭 1 2 2 2 凯 2 (1.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处,重庆400047 ; 2.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 摘 要:按照我们对社会易损性构成的认识,从区域人口易损系统、区域社会结构易损系统和区域社会文化易损 系统三方面构建了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是由一个内部层次分明、逻辑结构清晰的9 个指数和39 个指标要素构成的框架。该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的科学依据,也是减灾防灾的重要工具。 关键词: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811X (2010 )04 -0068 -05

产能力、社会结构和秩序、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 引言 面的损失,这种损失既是社会个体的损失,也是社会整体的损失。在这一过程中造成社会秩序的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口增长、科技与社会进步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很容易把自然灾害看成是单纯的自然事件来研究,而忽视了灾害作用的具体社会背景。大量灾害事实表明,物质实力的增强和科技手段的提高并没有完全解决灾害问题。对于灾害的认识我们有理由把关注 [1 -3 ] 为了客观地认识区域的社会易损性,正确评价区域社会易损性的状态,非常有必要从确定或影响自然灾害的区域社会易损性的要素中,选取一些具有标示性意义的定量化信息作为评价的指标,也只有准确地选择指标才能够真实反映区域社会易损性的本质和特征,因此,评价指标的拟定对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计算,以及科学合理地构建防灾减灾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混乱,社会功能暂时或局部的缺失,社会财富和价值的损失。社会易损性的问题涉及到区域人口、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在建立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任何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原则。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指标体系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明确,统计方法要规范,能够度量和反映区域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状况、基本特征及其区域社会背景。可比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选取的指标应是共性的指标,既便于横向比较,又便于纵向比较。 分层性原则:影响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因子众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指标按照不同属性和作用分层,且要层次清晰,能够清楚地反映体系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有联系,层层深入形成一个综合评价系统。 独立性原则:灾害社会易损性的影响因子之

磨难议论文

磨练铸就成功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但我坚信磨难必将铸就成功。 毛毛虫经历了痛苦挣扎才破茧成蝶,那段磨难是痛彻心扉的;河蚌久经阵痛终能强壮自我孕育出璀璨的珍珠,那段磨难是刻骨铭心的;凤凰在烈火中铸就,再涅磐重生,那段磨难是脱胎换骨的。是啊!只要我们经历了磨难并克服困难,便能化险为夷,走向成功。 从古至今,那些举世闻名的大家,哪个人的生涯中是“无雨也无风的”,都是经历过痛苦磨难、羁绊、坎坷才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我国残联主席,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迄今为止,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楷模。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 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无独有偶。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聋哑人,但她却不放弃自己,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从学习音标、字母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最终成为作家,写出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文章。这再一次证明了磨难使人坚强,从而走向成功。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困境与磨难中,重拾信心,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踏上新的征程。 毛毛虫能破茧成蝶是它能忍受蜕变给它带来的痛苦;河蚌能孕育出璀璨耀眼的珍珠是因为它能咬牙坚持,经得起考验;凤凰能涅磐重生是因为他肯在烈火中铸就。所以,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精神,用不懈的努力,来克服眼前的困难,把绊脚石,化为走向成功脚下的一块垫脚石。 磨练铸就成功。 磨难造就成功 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的道路无比充满坎坎坷坷。然而,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磨难,造就了你的成功。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个人只有身心受到磨炼,体验过痛苦的滋味,才能积累经验,更加成熟。 明朝宰相张居正,自幼聪慧过人,十三岁就赴武昌乡试。湖北按察会事陈束看了他的试卷拍案叫绝,认为录取他毫无问题。不料,却被顾玉麟拦住。他说:“居正是个将相之才,如过早让他发达,易叫他自满,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让他落第,虽迟了三年,但能使他发奋图强,认清自已的不足。 在顾玉麟看来,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应该能承受住“落第”的暂时挫折,在磨难中使自已的意志更加坚定。也许,就是这样的磨炼,张居正是最终成为明朝的一代杰出的政治家。人生磨难难免,然而,面对磨难时,不要退缩,不要逃避,只有迎难而上,你才会迎来成功时的喜悦。在狂风暴雨中,海燕在翻滚的浪尖上张开双翅,那不就是磨难过后,自由的标志吗?泥泞的路边,新芽破土而出,在细雨的冲刷下越显萌动,那不就是磨难过后,生机的气息吗? 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一朵腊梅嫣然如火,微微摆动中散发着幽香,那不就是磨难过后,美的惊艳吗?冰心曾说过:“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艳于她们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与牺牲的血雨。”是啊,磨难造就成功,但在成功背后要付出何等的代价呢?音乐家贝多芬,不到50岁已完全耳聋,这对于一个视音乐为生命的人是何等的打击?然而,他没有臣服于磨难的脚下,坚强地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就这样,他在艰苦的岁月在,秦响了人生的乐章。司马迁,一个被处以宫刑的人。在当时,那是一种生不如死的耻辱啊! 然而,他却坚强地活下来,正如一句名言:“最大的勇敢不是慷慨地赴死,而是卑贱地活着。”就这样,他完成了一部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作—《史记》。在这条无法预知的道路上,也许每个人就如那一支支铅笔,都要忍受刀削的折磨与痛苦。只有昂首走过,你才是最好的。人生如蚕,磨难如茧。磨难亦是痛苦,但也只有磨难,才能造就你的成功!

法哲学逻辑起点论文

法哲学逻辑起点论文 何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有争议的论题,没有一个令整个法哲学界公认的定论,所以从新的角度、新的视角对它们进行探索是有必要的。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论证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可以试着把它确定为法需要。 法哲学;逻辑起点;法需要 关于法哲学逻辑起点,从目前来看,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哲学家们都有所探究,但不同的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所站的角度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人作为一个类群,不同于其他动物群类的最关键一点就在于人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笔者所认为的法哲学应该是以对人与法的关系的研究贯穿于整个法哲学体系的始终,法哲学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由此推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当是法需要。所以本文试图以法需要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来进行探析。 从价值层面来看,法哲学是人学,法哲学离不开人,它 ___人的生存命运,追求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提到价值这一概念,就内涵着“需要”这一意义,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出于某种需要。能否满足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的需要,是衡量一切事物和行为是否具有价值及多大价值的根本标志。

如果以“需要”作为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可能会带来一个困难的问题:许多其他的学科,例如经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等,都与人的需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___,那么,是否一切关于人的学科都是以人的需要作为逻辑起点的呢?或者说,将人的需要作为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否会导致法哲学研究的泛化呢?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这里我们必须对人的“需要”进行法哲学上的定位,否则,法哲学的研究就真有可能与经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的研究难以区分了。 基于以上的担忧,笔者试图从法律价值层面来探析法哲学,那么就离不开“法律需要”(或者说“法需要”)这一概念,回避法律需要就不能对作为人的活动重要方面之一——法的形成和发展、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与法相关的问题进行把握。因此,在研究法哲学时,笔者试图把人的法律需要作为其逻辑起点进行探索。人的法律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学术价值范畴和问题,它是法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最基本的概念,可以说是整个法哲学体系的起点。法律需要是法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是从终极意义上而言的,也就是说,法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法律需要,其归宿也是人的法律需要,借用 ___的话而言,是一种围绕人而由起点到终点之间的一种循环运动。

以磨难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高中作文

以磨难为话题的作文800字高中作文 【篇一】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富有激励奋进意味的话。然而,本文通过在一次聚会上的汽车商约翰?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的一段谈话,以及丘吉尔自传中的一段话,对“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提出了辩证的看法: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只有坚强面对苦难,不屈不挠,勇于奋斗,最终战胜苦难,才会让它成为人生中真正的值得珍视的财富。 有一个女孩,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滑雪运动员。然而,不幸的是她竟患上了骨癌,为了保住生命,她被迫锯掉了右脚。后来,癌症蔓延,她先后又失去了乳房及子宫。 接二连三的厄运不断降临到她的头上,却从来没有使她放弃心中的梦想,她一直都告诫自己:“我要为自己的生命

负责!决不轻言放弃,我要向逆境挑战!” 她没有被病魔打倒。相反,她以顽强的生命斗志和无比的勇气,排除万难,终于为自己创下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包括夺取了1988年冬奥会的冠军,并在美国滑雪锦标赛中赢得了金牌。甚至在后来,她还成了攀登险峰的高手。她就是美国运动极具传奇色彩的滑雪运动员——戴安娜?高登。 人生包含苦、辣、酸、甜。人生的丰富多彩,不仅因为太阳的辉煌,也因为闪电的凌厉;不仅因为爱情的甜蜜,也还包括相思的痛苦。如果说缺少太阳的人生是黯淡的,那么缺乏磨难的人生则是苍白的。有日照中天时惬意的光明,必然有黎明前黑暗的陪衬。诚然,人来到世上并不是为了受苦受累。寻找生活的乐趣,追求人生的幸福,才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错,生活乐趣难寻,所以才需要寻寻觅觅。容易得到的东西,并不显得珍贵;只有寻寻觅觅、伴着痛苦的历程而得到的收获,才有不凡的兴奋、意外的惊喜。 一个人受多少苦并不感人,感人的是如何面对苦难——能否不断超越自己,奋力拼搏。有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苦难是一架梯子,对于强者来说,它通向成功的殿堂,对于弱者来说;它则通向黑暗的地狱。 的确,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道路。但是,任

西方法哲学结课论文

吉林财经大学《西方法哲学》期末结课论文 浅读黑格尔的法哲学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英语(经贸)1630 姓名:成宇 学号:0313021603003 指导教师:李光宇

目录 一、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基础 (2) 二、法哲学与法的概念 (3) (一)法哲学与法 (3) (二)法哲学体系 (4) 1.抽象法(所有权、契约、不法) (4) 2.道德 (4) 3.伦理 (5) 三、对其法哲学理论的评价 (6) (一)特点总结 (6) (二)对法学发展的影响 (7)

浅读黑格尔 注:《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在18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时写的。该书于 1821年正式出版,系统地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也是人们研究黑格尔晚年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黑格尔的法哲学属于其哲学体系中的精神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精神哲学,都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法哲学作为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同样也是对逻辑学的补充与应用。黑格尔认为,法是自由意志的体现,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观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实现。他把这种法的发展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了《法哲学原理》一书的主要内容。 一、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基础 黑格尔法哲学的理论渊源来自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但黑格尔更多的是从康德那里间接继承来的,他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的哲学理论,建立了最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推到了顶峰。在法学方面批判的继承了康德关于法的本质是自由的思想,也从人的意志本性角度来阐发这一思想。 康德法哲学体系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逻辑环节和有机构成,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要理解他的法哲学就必须了解其哲学体系的演进脉络和主要结构。 他杜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实体“绝对精神(理念)”,这是他哲学的核心。他把绝对精神看作是自然世界、精神世界和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础。认为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和永恒的,其他事物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都是对绝对精神发展过程的表现和结果。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经历了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在逻辑阶段,绝对精神处于自在自卫的状态,他只是以纯粹概念的形式存在,因而其发展表现为一系列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概念推理之后,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的诸种事物,因而进入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绝对精神通过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有机运动,从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最后出现了生命有机体,出现了人;人是有意识的,因此绝对精神又进入到发展的精神阶段,既开始了又回到自身的过程。这一阶段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小阶段。在第一个小阶段,绝对精神还只是表现为个人的各种意识,如灵魂、意识和心灵;在第二个

典范议论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典范议论文阅读训练 (一) 谈骨气吴晗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

关于磨难的重点高中议论文获奖作文

关于磨难的高中议论文作文 【篇一】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约翰•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的值得珍视的财富。 住生命,她* 命负责!决不轻言放弃,我要向逆境挑战 包括夺取了 ——戴安娜•高登。 ;不仅因为爱情的甜蜜, ;只有寻寻觅觅、伴着痛苦 的历程而得到的收获,才有不凡的兴奋、意外的惊喜。 一个人受多少苦并不感人,感人的是如何面对苦难——能否不断超越自己,奋力拼搏。有一位作家曾这样说过: 苦难是一架梯子,对于强者来说,它通向成功的殿堂,对于弱者来说;它则通向黑暗的地狱。 的确,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道路。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我们的人生态度。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轨迹。 【篇二】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 “失败是成功之母。” 功” 这个问题像无底洞— 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宝剑锋从磨砺出, 磨练!”...... 【篇三】 ?花蕾不经历风 ? 世间的生物都会经历种种不同的磨练,然而在磨练过后,他们都会变得成熟,变得完美,向往美好未来的信心也随之坚定。 人的一生往往会经历很多的磨练,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是寂寞的,同时也是残酷的。或许它会让你失去朋友甚至亲人,就像地震中一样,它毫不留情的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带走了亲人们的生命,让生者无地栖身,失亲之痛又有何人能晓?或许它会让你终日独来独往,无可信之人依靠,无知心之人倾诉,千里马遇不到伯乐。或许它会让你像贝多芬那样热爱音乐却双耳失聪,像霍金那般热爱科学却全身瘫痪。但,磨练过后,他们谁人没有走向自己理想的境界?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也不乏少见,或许他们并没有伟人的那般成就,但他们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乒乓女子单打冠军邓亚萍正是这样一个大家都熟悉而敬佩的一个人,她也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一个事例。

地震论文地震灾害论文地震灾后重建论文地震的论文解读

中国在其五千多年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中,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而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尤以洪水、旱灾、地震和海洋灾害为甚(胡鞍钢、陆中臣、沙万英,1997。因此,洪水、旱灾、地震和海洋灾害可以说是中国意义上的重大自然灾害。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首先,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灾害造成严重的社会财富损失,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阻滞和破坏作用。灾害阻碍经济的发展,在局部地区及一定时期内甚至使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倒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制约因素。其次,灾害造成经济发展成本上升,收益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一方面,国家不得不加大防灾减灾投入,造成经济发展的成本或代价上升;另一方面,在社会总投入一定的前提下,防灾减灾投入的扩大,意味着发展经济直接投入的减少,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第三,灾害往往会造成部分产品的生产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正常进行,如农作物歉收、能源短缺,随之而来的部分基础设施所需的原材料生产受阻等,直接或间接地带来物价的上涨。物价上涨不仅会直接影响普通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而且间接地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下文以玉树地震为例,分析重大自然灾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玉树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造成了地震灾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对人的伤害,即对人力资源的破坏。第一,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不是一般地减少人口,而是大量减少正在进行社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常使企事业单位在岗人员短缺,其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等的伤亡,对一个具体单位的工作损害尤其严重。第二,地震造成许多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家庭的正常生活被打断,老人小孩的抚养成为一项极大的社会负担。第三,地震造成许多健康人变为残疾人,破坏了他们的劳动力。第四,地震危及工厂也一样危及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而地震对教育、科研、卫生事业的影响比对生产的影响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的培养部门,对他们的破坏严重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杨仕升,2004。 财产损失包括各种建筑物的毁坏(学校、医院、政府、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工厂厂房和居民楼等,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农业水利电力通讯设施的损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