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把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精品文档

把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精品文档

把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

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国防虚弱。”读过历史的人就一定会感到他的话要么没有讲完,要么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只有“国防虚弱”。如果有人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防虚弱。”就不会给人这种感觉,因为他已经对自己的判断范围作了界定:“一个重要的原因”。

然而,将前者的说法变成一道选择题,这个问题就会显得隐蔽而不易觉察: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这样的试题似乎不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但从其科学性和教育性来看,是有明显缺陷和误导之嫌的。习而久之,会降低学生逻辑思维的水平。比较好的修改方案是按后者的说法来命题: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国防虚弱

B.豪强争权

C.藩镇割据

D.分封诸侯

以上例子说明,好的选择题应当是一个科学、独立、完整的表述。反过来看,若要检查选择题是否有问题,把它的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办法,它会把试题在史实、逻辑或文法上比较隐蔽的问题突现出来,更容易发现。

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检查下列试题:

●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劫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将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为:“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勤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孝文帝改革。”

豆卢勋历任弱周左武伯中大夫,利州总管,拜柱国。隋代,拜上柱国、夏州总管,卒于592年。他的弃官学儒,距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七八十年。另外,北周改革有多种措施,进一步汉化是其中之一。要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汉文化的先进与魅力,以及当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需要。“醉心”一词已经用得有些

过分,再将其与豆卢勤的弃官学儒放在一起,说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扯得太远了。如果追溯这种改革及其风气发端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比较符合事实。顺便说一下,按通行的选择题的命题规则,当选项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如时间先后、空间大小、远近等关系时,应当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先后排列。反之,有可能影响高学力学生的解题过程,从而降低试题的区分度。因此,本题宜改为:

●进一步汉化是北周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甚而有高级勋官豆卢勋主动辞职学习儒家经典,“帝嘉之,敕以本官就学”。这种改革及其风气发端于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明朝张居正改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自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烈士精

神。”这种拔得太高的评价毫无谭嗣同这段话的特点可言,缺乏历史学科的特征,等于没说。事实上,这段自白是谭嗣同赴死前多种心理特征的“井喷”,认真读来,至少应包括他的社会信念、变法抱负和牺牲精神。故选项似应改为:

A.社会信念、变法抱负和牺牲精神

B.变法信念、种族成见和社会抱负

C.浪漫性格、牺牲精神和种族成见

D.种族成见、赴死决心和厌世心态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

时期的象征

A.北伐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十年内战

本题立意很好!贴近学生的生活。然而,“‘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象征”明

显不通。一是“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既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名称,又是电影的名称,用双引号意为前者,而“小兵张嘎”不是特定的历史名称,是电影名称,这里当用书名号,以示区别;二是作为纠正过去对国民政府抗战作用的评价不足,有必要按国家有关口径加上国军抗战的作品;三是作为史实,“地道

战”“地雷战”“鸡毛信”或许能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某

种“象征”?“小兵张嘎”是一部电影,其中的主人公为虚构的“张嘎”或“嘎子”,可以说其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某一侧面,但是否可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象征”,无论在史学界、文艺界还是全社会都是个问题。综上所述,本题似可改为:

●《血战台儿庄》《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用艺术形象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情况?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

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

将本题的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c连起来读,给读者的感觉是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这个“人”对列宁说了这样的话以后就实行了。似可把“此后苏维埃政权”改为:“后来,苏维埃政权实施的哪一项政策与这段话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并将选项中的动词都删去。如此处理,可能更符合事实。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楚。”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将《凡尔赛和约》策划的世界格局称为“凡尔赛体系”是后来的事,所以,本题中的“指”改为“史称”似更确切。

同理,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办法来检查2006年高考(上海)试卷中其他试题。和以上的试题一样,这些试题的选点、立意和取材都大气而精彩,但在史实、逻辑或文法上或多或少有些不足,尚需进一步完善。

●1926年,英国人贝尔福提出了各英属自治领“地位平等……作为英联邦的成员自愿地结合在一起”的报告。1931年,英帝国议会通过了这份报告,由此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A.一次大战结束

B.民族解放运动和自治运动兴起

C.英镑集团形成

D.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

原因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特殊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

看,中学历史常用的有直接原因、长远原因;根本原因、触发原因(导火线);基本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外部原因、内部原因,还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军事原因、民族原因等等。提问“转变的原因”,没有注明是什么角度看的原因,那么,为什么战后“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就一定不是原因呢?本题似可作如下修改: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属自治领作为英联邦成员的条例,标志着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决定这一变化的基本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A.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B.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C.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D.老帝国与新帝国之间的矛盾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

B.拒绝张杨兵谏

C.组织淞沪会战

D.出席开罗会议

题干、提问与正确选项连起来读:“蒋介石在(1917年至1931年)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参加北伐战争。”话似乎没有

说完,因为这些日记涉及的事件很多,不仅仅是“北伐战争”。另外,可以称为“事件”的是“北伐战争”,而不是“参加北伐战争”。所以,本题似应改为: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这些日记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包括

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西安事变

D.开罗会议

●1892年11月,两位美国大学生骑自行车环球旅行来到中国,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他们,见面时可能谈及的话题是

A.北洋海军的组建及其训练情况

B.中日海军在黄海战事进展

C.京师大学堂已经开设哪些科目

D.同盟会会员在日本的活动

本题的问题和上题相同,另外,文字不够紧凑。似可改为:

●1892年11月,李鸿章在天津接见了两位骑自行车环球旅行的美国大学生,在下列内容中,可能谈及的是

A.北海洋军的情况

B.黄海大战的败局

C.开办京师大学堂

D.同盟会聚众结党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柳宗元这句话落脚在“此其所以为得也”,意思是:秦朝采用“郡邑…‘守宰”巩固了大一统。其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指的是“设立郡县制”。试题说这句话指的是“设立郡县制”,抽去了这句话原有的论证特征,不可取。似可改为: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