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免疫系统复习

高中生物免疫系统复习

高中生物免疫系统复习
高中生物免疫系统复习

免役调节

一、三道防线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1、皮肤、粘膜

2、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

3、免疫应答

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

前两者的免疫不具有特异性,成为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成为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系统

免疫类型

1、体液免疫:与B淋巴细胞有关

2、细胞免疫:与T淋巴细胞有关

三、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志。当一个入侵者所携带的“非己”标志被识别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同时分化成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入侵者做出反应。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

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下图是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示意图

抗原

只与适合的

受体结合

B 淋巴细胞

表面不同的受体

激活的 B 淋巴

细胞增大、

分化、分裂

记忆 B 细胞群,

一旦遇到同一类

型抗原便快速增

殖分泌抗体

效应 B 细胞群

分泌抗体进入血液

四、细胞免疫

TIP :

1、成熟的T 淋巴细胞有不同的群体,有成熟的辅助性T 淋巴细胞,还有成熟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2、每一个成熟的T 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五、体液免疫

TIP :

1、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2、反复分裂形成的B 细胞克隆分化为效应B 细胞和记忆B 细胞。

3、实现体液免疫需要

T 细胞的参与。

4、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别处理入侵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抗原,相辅相成。

巨噬细胞

辅助性T 细胞上的抗原MHC 受体

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

分裂和分化

细胞毒性

T 细胞

抗原-MHC 复合体

被感染的体细胞

MHC 标志

病原体

抗原-MHC

复合体

巨噬细胞

抗原

MHC

抗体

辅助性T 细胞B 细胞

大量的效应和记忆B 细胞

分裂和分化效应B 细胞

记忆B 细胞

六、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出来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能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免疫系统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七、单克隆技术

八、免疫的应用

1、疫苗:免疫接种或预防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这种免疫方式称为主动免疫。另一种免疫方式是被动免疫,就是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

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a)灭活的微生物;

b)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c)

减毒的微生物。

2、作标记

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人体进行检测可帮助发现人体组织中的抗原。3、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往往面临着免疫系统抵抗的问题,

在移植时需要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九、免疫异常

1、过敏(或变态反映)和自身免疫病

过敏:指一些人对某种物质,如花粉、某些食物、某些药物、螨虫、蘑菇孢子、昆虫的毒液、灰尘、化妆品等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映过度,将自身组织当作抗原进行攻击。如系统性红斑狼疮。2、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

由感染HIV 所引起。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 ,在辅助性

T 淋巴细胞中由于逆转录酶的作用形成互补

的DNA ,并整合到辅助性T 淋巴细胞的DNA 中。经过长时间的潜伏后,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

毒复制出新的

HIV ,并破坏辅助性

T 淋巴细胞。

艾滋病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免疫功能受到削弱,就削弱了身体保卫自身免受许多致命的感染和恶性疾病侵袭的能力,造成严重后果。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a )性接触。b )血液传播。

c )母婴传播。

感染HIV 以后,一般要经过很长的潜伏期(8~10年)才发病。艾滋病人往往最终死于恶性肿瘤、细

菌感染等疾病。

未激活的B 细胞

抗原

激活的B 细

肿瘤细胞

杂交瘤细胞

抗体

为了在体外制造抗体,可以将效应B 细胞分

离出来。在体外产生抗体。但是,由于正常

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所以抗体难以大量产生。想到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分裂的特点,将肿瘤细胞与效应

B 细胞融合(称为细

胞杂交),得到的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具有无限分裂的能力。

习题

1、(全国卷I)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2、(全国卷II)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答案:A】

3、通常情况下,下列哪些行为可能会传染艾滋病

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性

B.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C.使用艾滋病患者用过的冲水马桶

D.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答案:D】

4、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答案:D】

5、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产生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

胞器依次是

A.氨基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D.核苷酸、效应B细胞、核糖体

【答案:A】

6、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它不能参与的是

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D.合成并分泌抗体

【答案:D】

7、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答案:C】

8、(2009·广东理基,54)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

【答案:C】

9、(2009·广东卷,29)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细胞,④为细胞。

(2)、⑦与④功能上的区别是,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

(4)、过程③表示,过程⑤表示。

【答案】:

(1)、T B

(2)、⑦能合成和分泌抗体,④不能mRNA翻译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

(4)、呈递抗原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10、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

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主要的免疫细胞——T细胞的数

量变化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HIV最初侵入人体的时期(A阶段)HIV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2)、T细胞在人体免疫过程中具有等作用,感染后的B阶段,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

(3)、HIV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衣壳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接下来人体体液免疫会发生的变化是(用箭

头和文字表示):

由图可知艾滋病患者如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年。

(4)、我国已经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任重而道远。2006年8月18日,科技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宣布, 我国自主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经顺利完成I期临床试验,且达到国际同类疫苗的

免疫应答水平。下列有关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病毒本身缺乏繁殖所需的原料、能量和酶,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

B.在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性传播,注艾滋病疫苗后还有可能感染该病

C.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攻击人的T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

D.注射艾滋病疫苗后淋巴细胞周期变长,核糖体活动增强

【答案】:

(1)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2)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被破坏,数量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3)

抗原 HIV吞噬细胞抗原 HIV T细胞B细胞浆细胞

记忆细胞

抗体9

(4) D

11、(2013天津卷)(13分)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

胞肠道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

碱基总数的40%。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

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5)病毒衣壳由VP1、VP2、VP3和VP4四种蛋白组成,其中VP1、VP2、VP3裸露于病毒表面,而VP4包埋在衣壳内侧并与RNA连接,另外VP1不受胃液中胃酸的破坏。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疫苗,四种蛋白中不宜作为

抗原制成疫苗的是,更适宜作为抗原制成口服疫苗的是。

【答案】(1)宿主细胞的核糖体RNA复制酶(或RNA聚合酶或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

(2)9000

(3)翻译的模板;复制的模板;病毒的重要组成成分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VP4 VP1

高中生物免疫系统复习

免役调节 一、三道防线 人体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 1、皮肤、粘膜 2、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 3、免疫应答 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叫做抗原。 前两者的免疫不具有特异性,成为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成为特异性免疫。 二、免疫系统 免疫类型 1、体液免疫:与B淋巴细胞有关 2、细胞免疫:与T淋巴细胞有关 三、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志。当一个入侵者所携带的“非己”标志被识别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同时分化成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入侵者做出反应。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 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下图是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示意图 抗原 只与适合的 受体结合 B 淋巴细胞 表面不同的受体 激活的 B 淋巴 细胞增大、 分化、分裂 记忆 B 细胞群, 一旦遇到同一类 型抗原便快速增 殖分泌抗体 效应 B 细胞群 分泌抗体进入血液

四、细胞免疫 TIP : 1、成熟的T 淋巴细胞有不同的群体,有成熟的辅助性T 淋巴细胞,还有成熟的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2、每一个成熟的T 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 五、体液免疫 TIP : 1、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 2、反复分裂形成的B 细胞克隆分化为效应B 细胞和记忆B 细胞。 3、实现体液免疫需要 T 细胞的参与。 4、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分别处理入侵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抗原,相辅相成。 巨噬细胞 辅助性T 细胞上的抗原MHC 受体 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 分裂和分化 细胞毒性 T 细胞 抗原-MHC 复合体 被感染的体细胞 MHC 标志 病原体 抗原-MHC 复合体 巨噬细胞 抗原 MHC 抗体 辅助性T 细胞B 细胞 大量的效应和记忆B 细胞 分裂和分化效应B 细胞 记忆B 细胞

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想一想:免疫系统的组成层次中谁最重要?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调节 思一思: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参战者与作用对象分别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直接杀死抗原? 知识点三免疫疾病及免疫学应用

议一议: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自我校对: ①骨髓②胸腺③生成、成熟④T⑤胸腺⑥骨髓⑦抗体⑧浆⑨T⑩皮肤、黏膜?杀菌物质?吞噬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靶细胞?淋巴因子?衰老○21破坏○22癌变○23系统性红斑狼疮○24再次○25相同抗原 ○26发作迅速○27严重损伤○28遗传倾向○29T细胞○30一切○31疫苗○32器官移植 想一想:免疫细胞 思一思:体液免疫的参战者是抗体,作用对象是抗原;细胞免疫的参战者是效应T细胞,作用对象是被抗原入侵的细胞(靶细胞),无论抗体还是效应T细胞,它们均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抗原多与抗体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议一议:与正常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的最大特点是抗体分布场所不同——正常体液免疫的抗体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于某些细胞(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表面上。

1.免疫概念 免疫,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人体的三道防线

?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T

高中生物 每日一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每日一题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 B.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D.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 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 (1)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2)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 学霸推荐 1.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小鼠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如图表示人体某一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细胞a是T细胞 B.图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a、b、d C.d可在细胞内外起作用,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 3.某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过程示意如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属于第二道防线,不具备免疫的特异性 B.细胞内的抗原被该细胞呈递给B细胞 C.该类细胞还具有对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行吞噬处理的功能 D.该细胞会与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通过溶酶体裂解吸水涨破死亡 4.先后将抗原a和抗原a、b注射到小鼠体内,得到的抗体含量曲线如图所示。该曲线图表明 A.小鼠对抗原a更敏感 B.抗原a的破坏性更大 C.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强 D.小鼠对抗原b反应较慢 答案 1.【答案】B 【解析】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5.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完整版)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高三生物免疫调节学案

免疫调节 【考纲要求】 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2.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Ⅰ)。 基础回扣: 一、免疫系统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________、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1)吞噬细胞等。(2)淋巴细胞:________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________、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 ②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 —?? ? →浆细胞→抗体→消灭抗原 → ②细胞免疫:抗原→吞噬细胞→T 细胞 —??? →记忆T 细胞→ 可杀伤靶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思考 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 2.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________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________的细胞。 三、免疫失调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________,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________________、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__________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________、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____________(会破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__________(会引起、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__________和个体差异。 想一想 过敏原是抗原吗? 2.防卫过弱 (1)举例:如艾滋病,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AIDS)。 (2)病因:由________________(HIV)引起,HIV 主要攻击人体的T 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版高中生物必修学案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

版高中生物必修学案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4课时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 目标导航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简述人体的三道防线,列表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阅读P19) 1.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 2.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对各种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或特异性。 ②组成 a.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b.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 (2)特异性免疫 ①特点:针对某种病原体。 ②组成:抗体等免疫活性物质、特异性免疫细胞。 ③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细胞。 a.淋巴细胞分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B淋巴细胞; c.由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而成的淋巴细胞,叫做T淋巴细胞。 二、体液免疫(阅读P19~20) 1.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2.参与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淋巴细胞等,其中以B淋巴细胞为主。 3.体液免疫过程 (1)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 ①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吞噬和处理后,暴露出病原体特有的抗原,抗原被传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后产生淋巴因子,再刺激B淋巴细胞。 ②少数抗原也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2)受到刺激的B淋巴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迅速增殖和分化成浆细胞和部分记忆细胞。 (3)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识别特定的抗原。 ①抗体能与侵入人体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②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产物如形成沉淀、细胞集团等变化,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活化、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及时地将抗原清除。

高中生物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3.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导学案1无答案浙科版必修3

3 3.2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二、知识网络 三、导学过程 一、免疫功能的失调及免疫学应用 1、免疫功能的失调 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示意图: *他邑俪 血餐證毛 国輛儆丨⑴进悔I忆皮M骅和丨伽过融性验刘倚海.砂,血徂H材 讨论: (1)什么叫过敏反应? 提示: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2 )过敏反应有哪些特点? 提示: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如何防治? 提示:避免过敏源等等。 (4 )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有何区别?

(1) _________________ 的发明和应用。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人工标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组织内的进行检测。(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涉及免 疫学的应用。 提示:疫苗,抗体,器官移植。 四、依据考点,归纳总结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 体,该病人所患疾病是自身免疫病。 (2)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 这些都属于过敏反应,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3)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机理是艾滋病病毒攻击人

体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所以,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恶性 肿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坏免疫系统。 4.免疫学应用 1 )?疫苗一一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人工标记抗体——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免疫抑制剂一一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五、布置作业 1?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 A ?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 ?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 D.系统性红班狼疮 2.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 A.与艾滋病人握手 B.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八年级生物免疫系统

1 第三单元 第六章 免疫系统 1.如图为人体某种免疫反应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毒是抗原 B.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C.该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下列关于免疫与健康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移植后的病人,需要长期用药,以增强免疫功能 B. 侵入的抗原被清除后,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随之丧失 C.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容易对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D. 有网瘾的人毫无节制地上网,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3. 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出的部分法定类型传染病。叙述不正确的是( ) 类型 乙类 丙类 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疟疾、血吸虫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A. 狂犬病、流行性感冒都通过空气和飞沫进行传播 B.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C. 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注射的疫苗属抗原 D. “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属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2月下旬发现首例禽流感患者后,我市疾控中心对全市活禽市场 进行了 检疫,检疫关闭发现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的 部分活禽交易市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禽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B. 对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消毒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 对禽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 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人人体的禽流感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 5.下列免疫方式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①溶菌酶溶解病菌 ②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③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④注射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 ⑤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6.下列有关健康和急救的认识或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目前预防艾滋病采取的普遍措施是接种艾滋病疫苗 B. H7N9禽流感、血吸虫病的病原体都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C. 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D. 抢救溺水者实施人工呼吸之前,要先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7.下列与安全用药无关的是( ) A. 用法用量 B. 是否到期 C. 药物价格 D. 药的功效 8.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 A. 水传播和饮食传播B. 虫媒传播和接触传播 C. 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D. 饮食传播和接触传播 9.对于中学生来讲,下列所叙述的生活、学习行为与健康生活要求不相符的是( ) A.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B.保持愉悦心情,及时调节不良情绪 C.随温度变化提前服用非处方药,以预防生病 D.参加社会活动,搞好人际关系 10.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 C.对食物过敏是人体抵抗抗原侵入功能过强造成的 D.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11.某校多位同学患上了水痘病,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下课时开窗通风,并在放学后组织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该措施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增强机体免疫力 12.请阅读下面材料。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氏乂流感病毒,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李兵同学出现发热、咳嗽、喉痛、头疼、疲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患上甲型氏凡流感。老师为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要求李兵同学回家治疗;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搞好个人卫生;③要求学生经常打开教室窗户通风;④要求学生上、下学路上要戴口罩;⑤要求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⑥要求学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去;⑦建议部分体质弱的学生打流感疫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病原体结构简单,没有 ____ 结构,由 ____ 组成。 2.老师让患病的李兵同学回家治疗,以防止班级其他同学感染此病。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上考虑,此时李兵同学应属于 ____ 。 3.在老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你认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 ____ (填序号),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有 ____ (填序号)。

高中生物《人体免疫系统》学案

第1节 人体免疫系统 a 1、知道:免疫的历史 2、识记:免疫的概念和分类、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现代免疫学的应用(选学) 3、理解: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抗原和抗体 4、应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5、通过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具备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免疫方面的问题会熟练分析的能力。 b 1、免疫的概念: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免疫的分类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第一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骨髓:造血干细胞细胞 (胸腺) 细胞 (骨髓) 淋巴器官 抗原 刺激 效应T 细胞 效应B 细胞 淋巴因子 抗体 免疫系统 淋巴细胞 的起源 抗原 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性质: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体液免疫 相互 配合 共同 发挥 免疫 效应 3、特异 性免疫

c 1、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又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它是通过遗传巩固下来的,对抗原的识别和作用没有特异性。它能在特异性免疫因素出现前防止病原体定居,限制病原体扩散和繁殖,是机体防御机能的第一道防线。它的防御机制跟下列因素有关: ①屏障 机体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御病原体侵入的有效屏障。皮肤的皮脂分泌物和汗液含有杀灭病菌的脂肪酸。呼吸道粘膜的湿润表面能诱捕异物,并用纤毛清除它。胃粘膜分泌的胃酸也有灭菌作用。鼻腔分泌物和唾液里含有的粘多糖,能灭活某些病毒,眼泪中含有的溶菌酶,能杀死某些细菌。 ②体液因素 在体内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是通过体液广泛分布的。如溶菌酶存在于机体的大部分组织内,也存在于鼻和肠的粘液、唾液、汗液及尿中。它是一种低分子量的碱性蛋白质,能分解细菌的细胞壁,进而引起细菌溶解。又如补体是由将近20种不同血清蛋白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有独特的生物活性。补体能跟各种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激活,如果复合物的抗原是细胞,补体可使细胞溶解。补体也能被细菌类毒素等激活,再产生各种活性物质,参与中和病毒,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吸引中性粒细胞等。 ③吞噬作用和炎症反应 在非特异性免疫中有活跃地吞噬外来颗粒的细胞群。例如,巨噬细胞能吞噬细菌,对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吞噬细胞集中在感染部位,有活跃的吞噬功能。同时炎症部位温度升高,不利于病原体生存。 ④生理因素 例如体温在决定机体对某些传染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时是一个重要因素。各种感染以后的发热,有助于免疫反应和抑制入侵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发热可以看作是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一种保护反应。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如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5、免疫学的应用 预防接种 免疫治疗: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 器官移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