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必背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K 由来:《孟子?尽心上》 2、含义:

广义一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一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Ll 标的活动,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 的社会要求,有IJ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 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

本质匸有目的的哮孕动。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质的规泄性 有意识有目的 -------- 以人的培

自觉传递社会 养为直接 人类特有的社会存在三种要素之间的矛 经验 目标 活动 盾活动

社会属性一一永恒性(人在教育在)、历史性(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 段)、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继承性一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与社会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阻碍、超前催生) 4、教育起源 学说 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说 由神创造,体现神的意志 宗教、朱熹

生物起源论 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论 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孟禄《教育史教科书》 劳动起源论 源于劳动,社会生产的需要与人的需要 米丁斯基、凯洛夫 交往起源论 人的交往活动

叶澜

口诀:本能生利息、新房圆美梦、米夫爱劳动

4.发展历程 4-1原始社会的教育

有意识、有H 的性,无严密计划性 与生活适应,以生活经验为内容 没有阶级性、H 的一致、权利平等 言传身教 生活教育、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吗容谁样哪

内对怎在

9 ■ ?

5、萌芽阶段

5?1特点:习俗认识为主、以机械类比等思维方式为主、包含于哲学道徳论述中 5-2《学记》

5?4西方

(1) 苏格拉底“

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反复诘问得出定义)、助产术

(不断探索得岀结论)。

(2) 柏拉图:《理想国》,重早期教育,“寓学习于游戏”

(3)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名《论演说家的教育I 培养》) 第一部研究教学教 法的著作,古代欧洲教育理念发展的最高成就。“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6?创立

6√L 特点:专门领域、概念体系、科学硏究方法、系统教育学著作、教育机构

6-2

(1)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岀 ((3) 卢梭:教育体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和儿童本位思想 (4) 康徳: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目的在于发挥人的自然秉性。 (5)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心理学化”、第一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洛克(绅士爱白话)绅士教育、《教育漫话》、“白板说”

6、发展阶段

6-1马克思主义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流浪犯罪儿童教育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

6-2

赞可夫教学促发展,五条原则效果好一一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发现了,过程、结构最重要一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有Ll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掌握牢一一掌握学习理论瓦根舍因一一范例教学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8、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影响教育目的

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

(2)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功能)

再生产劳动力:潜在劳动力转为现实;劳动力质量和素质;简单劳动力变为复杂劳动力;劳动力全面发展

再生产科学知识

9?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制约

决定教育LJ的、决定教育领导权、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政治功能)

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影响社会政治关系10?教育与文化

(I)文化对教育制约

影响教育口的确立、内容选择、教育教学方法选择

(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功能(文化功能)

筛选、整理、传递、保存

传播.交流

选择、提升

更新、创造

11.教育与人口

(1)人口对教育制约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和质量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分布)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子女入学难、失学率、童工、心理问题)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人口功能)

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改变性格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人口迁移)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减数提质)

严育与人的发展]

12>人的发展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

13.生育发展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

14.人的发展规律

16.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16-1遗传

含义:也叫遗传特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意义:(1)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其发展提供可能性;

(2)差异对人身心发展有影响。体态、感觉器官、神经活动上。

(3)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只有身体发展具备一定条件,才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提供可能

(4)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它的作用不能夸大。

(5)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遗传素质或逐渐发生变化。神经活动强而平衡的人,在不良环境下,也可以变成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人。

16-2环境

含义:影响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对个体的影响:(1)提供多种可能,(2)是推动发展的动力(3)不决定人的发展(4)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实践过程。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依据。

16-3主观能动性

是动力,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6-4学校教育

(1)起主导作用

原因?有Ll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规定发展方向

?通过受过训练的教师来进行,效果好

?有效控制和协调各种因素

(2)特殊功能

?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岀社会性规范

?加速个体发展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教育制度

17.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18.形式上的发展

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实体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指正规教育。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与伊里奇

19.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与外国学制的影响

20.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双轨制:欧洲;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是资产阶级子女;而是劳动人民子女

单轨制:美国;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

分支制:分支型或中间型学制;苏联;基础教育一中等教育(职业教育I普通教育);上通下达,左右畅通。

21.我国现代学制沿革清末出现

(1) 10

(2)新中国

我国学制:有“六三制”、“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

(3)当前

?四个层次: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

?五个大类: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和特殊教育

?一种类型:分支型

战略IJ标「两基本一进入一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

22、义务教育

(1)含义: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注意:义务教育一一小学和初中;基础教育一一一直到高中

(2)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3)我国的义务教育

1986年实行确立;2006年修订,“不收学费、杂费”

(4)最早始于德国。

教育目的~

23.教育目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地位:教育的核心问题: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质量和规格,对教育有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岀发地点;Ll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含义上)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需要,为实现教育U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工作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方向。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区别:教育方针包含内容更多;教育Ll的在对人的培养质量规格上较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教育、怎样办”上较突出。

2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国家的教育IJ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Ll标、教师的教学□标

注:教育目的VS培养目标

(1)培养Ll标是教育IJ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H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指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2)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IJ标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培养IJ标针对特定受教育者提岀。

26.教学目的作用

(1)导向作用:政策制定、制度确立、内容取舍、方法选择、效果评价以它为前

提。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

(2)激励作用:目的是结果指向。对教育活动有激励。

(3)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27.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主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IJ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4)我国教育U的的确立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8.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生活本位论:

(1)教育准备说

斯宾塞:教育要为“个人完美生活做准备”

(2)教育适应生活说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否定的是教育一般的抽象的Ll的,强调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Ll的。

29、我国的教育目的

29-1当前目的

(1)培养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生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强调个性,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29?2确立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条件想联系

(2)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导致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发展;

徳育:灵魂与统帅;为其它各育方向性保证;

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各育提供知识和智力基础

体育:基础作用;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各育作用。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30-教研和科研

教研: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

科研:涉及范圉较广。不仅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徳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

3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角度多维性

(2)研究LI的针对性

(3)研究主体多元性

(4)研究方法多样性

(5)研究成果滞后性

32、

(1)解决教学问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33、基本方法

(1)观察法

含义:依据一定的Ll的和要求,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地、连续的观察,做岀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分类: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2)调査法

含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IJ的、有计划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分类: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与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

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3)历史法

含义: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

含义:按照研究IJ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硏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确认性实验(试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P59

(5)行动研究法

含义:教师在现实教育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IJ的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

第二章中学课程

1.概念

始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教育史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类型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必修课程: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培养和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适应学个性发展。

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讣的,反映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国家对各个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从课程呈现方式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在学校情境中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隐性课

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学校情境中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

连带学习:杜威提出。例如一个学生可以得到一个优秀的数学成绩,但如果他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山于某种原因而“学会”了对数学的厌恶,那就可以预料到,在离开学校后,他很有可能永远不会主动专研数学问题了。

附属学习:伯克屈提出。在学习正规课程内容时,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熏陶。连带学习和附属学习也称为隐蔽课程或潜课程。

3.理论流派

3-1学科中心课程论

(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

(2)主要观点:

?教育Ll的在于把千百年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而知识精华包含在学校的各门学科中?教师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学科知识

?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3)优缺点P68

3?2活动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

(1)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2)特征

?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学习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学习要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从已有经验出发

?打破学科界限,扩充学习单元,在活动中学习

(3)优缺点:

重视心理准备,满足儿童兴趣,有灵活性和主动性:强调实践活动;围绕现实生活设计课程,利于认识世界。

夸大儿童个人经验,忽视知识本身逻辑,降低俭、教学质量;活动课程有随意性和狭隘性O

3?3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

(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2)主要观点:

?课程重点在禅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

?课程应该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特点: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社会中I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课程组织

4.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l标

5.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直线式课程内容组织成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不重复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前面是后面的基础,后面是拓展与加深

纵向组织:按知识的逻辑序列编写课程

横向组织:按学生发展的阶段,以个人社会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

逻辑顺序按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内在联系组织课程

心理顺序按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组织课程

6.课程内容文本表现

(1)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做出全面安排

?包括学校应设置的学科(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开设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

?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口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IJ标等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衡量学科质量的重要标准,教材编写的依据,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和视听材料

?教材编排:直线式和螺旋式

?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7.教科书编排的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强调内容基础性

?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实用性

?合理体现各科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

?兼顾学科内容和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8.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当代课程之父泰勒

?衡量学生行为实际发生变化的程度

(2)目标游离模式

?斯里克文

?注意实际效应,而非预期效应。从“课程计划的结果〃到“课程计划实际的效果〃(3)C lPP 模式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9.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

(2)学科特征和性质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10.课程开发模式

(1)目标模式

?泰勒

?泰勒原理:确定教育IJ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⑵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金注的匾过程,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

(3)情境模式

?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

?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情境分析,IJ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五步骤11>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过分注重知识,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

?课程内容〃难、偏、旧〃,脱离学生经验

?学科本位论过于强调,忽视学科之间联系

?强调接受式学习,机械

?教育评价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

?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12.教育改革核心一一课程改革

13.新课改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综合课程、内容联系、学习方法.发展评价、校本发展观

(2)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悄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5>新课改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转变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密切联系

(4)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5)评价与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理念一

(6)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16.课程结构改革

(1)课程类型调整

?整体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小学到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小学一级至高中三年级)

(2)综合实践活动课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

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服务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领域

?劳动与技术技能: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IJ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17.课程内容改革

(1)课程标准制定: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2)教材编写

?教材管理山〃国编制〃转为〃国审制〃,呈现方式多样化

?降低知识难度

?联系生活,关注个体经验

?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创造

?尊重个性,发展空间广阔

18.课程评价改革

(1)评价理念

?改变过分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2)评价的改变

评价功能一一选拔甄别到侧重发展

评价对象一一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

评价主体一一多元化,自评互评

评价结果一一关注准确公正,以及结果的反馈

评价内容一一综合考察各方面情况

评价方法一一多样化,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

评价者与被评者关系——平等理解互动

19.教育理念的变革

(1)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有发展潜能、处于发展过程)

?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有自身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性)

?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于师头脑之外、是学习主体、是责权的主体)

(2)教学观

?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开发)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重过程其于重结论(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3)教师观

?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和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教学行为转变:师生关系一尊重赞赏、教学关系一帮助引导、自我一反思、别教育者一合作

20.学习方式改革

(1)自主学习:自立、自为、自律三大特征

(2)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特征概述

1、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在某些年龄阶段因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

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个体心理发展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到达的高度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4)差异性

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到达的水平有高有低

2、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过渡性一一从幼稚期向成熟期

?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

?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山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独立

(2)闭锁性

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心里话不愿对长辈说起,容易对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暴露真正的思想

(3)社会性

?山于社会地位变化,活动的社会性增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

?与社会环境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希望从中找出现象的本质、形成自己的看法

?社会情感越来越丰富和稳定,逐渐形成一定的为人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

(4)动荡性

?思想比较敏感。对于他人评价十分敬感,好斗好胜,但思维片面性大,易偏激,容易摇摆不定。

?精力充沛,但性格未最终定型

3、性心理的特点

(1)性意识的出现

?渴望了解性知识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疏远异性阶段:青春发育初期,在心理和行为表现岀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

男女界限分明、喜欢和同性伙伴密切相处的情况

?接近异性阶段:这时性意识具有朦胧、向往的特点

(3)异性眷恋阶段

“理性模型”形成,把特定的异性视为自己交往的对象,持续的交往,相互爱慕,进入恋爱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对异性爱慕和追求更专一化,萌生爱情,恋爱择偶阶段

4、 对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 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异性交往是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

(3)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的与异性交往 5、 自我意识

(1) 含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M 我认识一个体对自己心理特点、人格特征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一自 尊、自豪、自卑以及自暴自弃等;自我监控一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 (2) 发展阶段

生理自我一一最原始形态。在3岁左右成熟

社会自我一一轻信成人的评价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一一主观自我阶段。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 6>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期,第二个飞跃期

(1) 发展趋势: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总体处于平稳期;初三到高一为显 著上升期

(2) 特点

?自我亦捡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 ?自我开始分化;

?能够更自觉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但水平不高,也不稳定 7.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发展趋势:自我评价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提高;自我体验在高一高二 比较平稳,然后平稳上升;自我控制上,高二开始缓步上升(高二是自我意识各 成分发展普遍提高的阶段) (2)特占 ?独立意''向发展 ?关注个性发展 ?自我评价成熟 ?道徳意识高度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

8、 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 感觉发展: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各种感觉能力接近其至超过成人 (2) 知觉发展:有意性和IJ 的性提高;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少年期出现逻辑 知

觉;初中阶段,时间和空间知觉有新发展 9、 注意发展的特点

(1)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发展与变化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趋于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偏 科现象。

?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注意特存在个体差异。情绪性、意志型、自觉意志型等。 (2)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注意稳定性提高,发展速度较慢。7-10岁20分,10-12岁25分,以后30分。

?组成成分分化 ?关注自我形象

?自尊心强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注意分配能力不够成熟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10、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P208

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稳定而广泛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集中、劳逸结合);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心、心情愉快、心情平静);分析在注意力方面的优缺点

11、记忆发展特点

(1)容量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记忆直观材料优于抽象材料,图像优于词语

(3)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占主导

(4)理解记忆是主要手段

(5)抽象记忆发展快,逐渐占主导地位

12、思维发展特点

(1)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13、智力发展特点

(1)水平得到飞读性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到高二)

(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18岁左右)

(3)各方面发展不等速,有个体差异性

言语一20以后;逻辑一28顶峰;知觉一12高峰

14、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