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收稿日期:2010-04-02

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韩仲琦

(300400

天津市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大气中CO 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因此,出现了低碳经济新概念。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生产机制,减少CO 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水泥工业是我国工业生产中CO 2排放量大的产业,因此,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 2减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叙述了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水泥生产中CO 2的主要排放源及对环境的影响、减排CO 2的重要措施以及科技创新对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关键词]水泥工业;低碳经济;能源;二氧化碳[中图分类号]X511;F407;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1324(2010)-03-0007-05

1前言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

用与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效应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就产生了。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生产机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保护地球美好的环境,人们对科技创新寄予了很大期望,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能源十分有限的国家来说十分必要。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气候变化框架

条约缔约国第三次会议,会上把2008年至2012年作为减少CO 2排放量的目标年,各国也分别制定了目标值,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CO 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中国于

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

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CO 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

位国内生产总值CO 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并没有减排的义务,但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CO 2排放国,此次主动提出减排,力度还如此之大,说明了中国通过推广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在中央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我国水泥工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然而,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在中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中,除了煤电和钢铁业,水泥工业是生产过程中CO 2排放量最大的产业,因此,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 2减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叙述了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水泥生产过程中CO 2的主要排放源及对环境的影响、减排CO 2的措施以及科技创新开发低碳产品的重要意义。

2我国水泥工业的现状

我国水泥工业近20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经

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开发,通过优化设计已形成1000~10000t /d 高质量生产线系列。2008年全国水泥产量达14亿多吨,连续24年居世界第一(请参看图1)。其中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产量约为8.5亿吨,约占总产量的61%,

21世纪建筑材料

21st CENTURY BUILDING MATERIALS

2010年6月June 2010第2卷第3期

Vol.2No.3

21世纪建筑材料2010

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可能突破7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达40%以上。

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落后生产能力比较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

图1我国近年水泥总产量

目前我国水泥产能约为19亿吨,其中落后产能约有6亿多吨,2009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1000条以上。目前在建、待建水泥生产线还有560多条,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后,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而市场需求约为16亿吨,故产能将严重过剩。2009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了征求《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函和印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水泥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必须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鼓励新线建设配置余热利用、可替代原料、燃料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和设施,以满足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为水泥工业加强节能减排和实现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出现了构建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有利形势。

3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

3.1CO2的主要排放源

由图2可知,在一般硅酸盐水泥生产过程中直接产生CO2的起源中,主要有生产工艺过程的排放(CaCO3和M2CO3分解)、生料煅烧和原料烘干所需煤炭的燃烧反应,以及生产过程中电力消耗折算的煤耗(间接产生的CO2)。另外,还有一些因素增加了CO2的排放或减少了CO2的排放。如增加的因素有:生料中的有机碳燃烧、生产中的熟料飞灰和粉尘等所产生的C02、辅助生产的电力消耗等。减少的因素有:余热发电、余热烘干、采用代用燃料代用钙质原料、添加混合材等。图2所示为我国普通硅酸盐水泥制造过程中CO2主要排放源所占的大致比例。当生产参数不同时CO2排放的比例也会变化,在产生CO2的主要原因中,除去碳酸盐分解的因素外,熟料煅烧煤耗和物料粉磨电耗是主要因素

图2水泥生产过程中CO2排放的比例

如果按每吨水泥排放0.7吨CO2计,则2008年全国生产14亿吨水泥要产生温室气体10亿吨,约占全国CO2总排放量的15%。详细计算CO2排放量时,要设定许多生产条件并要选用许多CO2排放因子,可变化因素较多,常常使得详细计算的准确性受到质疑,计算结果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对计算方法要很好地研究,目前国内正在制定这方面的标准。一般来说,简单估算可以了解一个水泥厂CO2的排放程度,还能大致了解该厂的生产水平。

应该指出的是,实现CO2的减排是水泥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产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体现,也是实现中国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CO2的减排不仅是中国水泥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中国水泥实现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机遇。

随着水泥产量的增加,排放的CO2量还要增加,为此需要高新的科学技术支持,在减少传统水泥生产量的同时,开发环境相容型水泥和环境负荷减少型水泥,以减少CO2的排放量。为了实现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发展低碳经济,应该把发展建材经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进行三位一体平衡,用综合的观点制定长远战略目标。

3.2水泥工业的能源消耗与CO2排放

煅烧是水泥工业的核心工艺,由生料煅烧成熟料

8

第2卷第3期

需要大量的热量,此外,水泥粉磨需要大量的电能。2008年我国每吨水泥综合能耗平均约为115kg标煤,14亿吨水泥约需1.6亿吨标准煤炭,其中含水泥生产综合电耗1400亿k W h,水泥工业消费煤炭约占全国总消费量的6%。

因煤炭的燃烧反应而产生CO2,因此煤炭中的固定碳的含量与CO2的排放有很大的关系,请参看燃烧反应方程式(1)。

C+O2→CO2。(1)。

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煤质越好固定碳含量越多排放的CO2越多,如此说来,水泥熟料煅烧效率不高、熟料煅烧的热耗越大则排放的CO2越多。所以应该采用先进的煅烧工艺,提高熟料烧成的热效率。

燃料包括煤炭、各种燃油和各种燃气等,石油和天然气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但由于价格与来源问题,我国水泥厂几乎均采用煤炭为主要燃料,燃油为辅(图3所示为2005年我国水泥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探明可采资源量只有1300亿吨(2002年数据),并且分布不平均,低挥发分煤和含硫量大的煤较多,能够用于水泥工业的煤质越来越差,可供开采年限约70~80年。水泥工业是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能源问题是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能否实现循环经济并使其持续下去,最终还是要取决于能源。

水泥厂所用的电力,大部分为从国家电网采购的电力(外购),少部分为自发电,外购电力必须折算出因火力发电而排放的CO2,因为这是由于生产水泥而排放的。然而当水泥厂采用余热发电时要从全厂总电耗中扣除自家余热发电量。如果不是纯低温余热发电,则补燃锅炉的煤耗应加在全厂的能源消耗中

图3我国水泥工业能源消耗结构

3.3水泥工业对石灰石的需求与CO2排放

2008年我国水泥的原生态矿产资源及混合材的消耗量共计约20亿吨,大约使用了14亿吨石苎石,因为我国使用废弃物作为石灰质原料的替代率很小,单从混合材使用量来看,原料的替代率不足20%。原生态矿产资源主要指石灰石、黏土;混合材主要指矿渣、粉煤灰、火山灰、煤矸石等。

一般石灰石在硅酸盐水泥原料中的配比占80%~85%,在水泥中约占70%左右(图4为我国水泥制造业2007年矿产资源消耗结构图),所以生产水泥需要的石灰石资源是很大的,虽然我国是一个水泥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各个地质年代都有石灰岩沉积,但质量好、规模大的石灰岩矿床往往赋存于一定的层位中,并且高品位石灰石也不能全部供生产水泥使用,化工、冶金均需优质石灰石。根据前几年我国探明的可用于水泥生产的石灰石矿物,储量约450亿吨,可供实际利用的约为250亿吨。根据上述石灰石用量估算,我国现有探明石灰石的储量仅够几十年的使用,当然石灰石的矿藏可以继续勘探,但是天然资源走向枯竭和对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严峻的现实

图4水泥制造业矿产资源消耗结构图

石灰石中碳酸盐的分解,是CO2的主要来源,基于硅酸盐水泥化学原理,生产制造水泥时会排放很多CO2,方程式(2)和方程式(3)表示了碳酸盐的分解关系:

CaCO→CaO+CO2。(2)。

MgCO3→MgO+CO2。(3)。

水泥工业使用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减少石灰石的使用量,是解决CO2排放量的方法之一。然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内某高校提出要考虑改良水泥原料及相关材料的特性,开发低碳水泥产品,使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减排达到50%。

3.4水泥工业的污染与CO2排放

废气排放量。2008水泥工业废气一年排放量为50000亿标准立方米,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6%。废气中除含有大量的粉尘颗粒物外还有SO2、氮氧化物、氟化物等。

粉尘排放量。2008年约排放520万吨(占全国排

韩仲琦: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9

21世纪建筑材料2010

放总量的64%),折合全国水泥总量的0.5%。废气中排放的粉尘,特别是熟料飞灰、水泥粉磨时的粉尘等,具有煅烧分解而排放的CO2,因此当粉尘排放量较大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的CO2排放量。

4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

4.1提高能源效率,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

我国落后工艺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0%以上,落后产能约有5亿吨,所以仍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表现出整体技术经济指标低、能源效率低。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则能有效减少CO2排放量。

我国水泥单位产品平均综合能耗目前比国际先进水平高约40%,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热耗比国外同规模指标高约50kcal/kg-c1,水泥电耗比国外高10kWh/t,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差近7%。提高能源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不仅对保障能源供给、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如上所述,在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源主要有燃料燃烧、CaCO3分解和电耗折算的CO2排放量,其中以碳酸钙分解排放的CO2最多,为此在水泥常规生产上除了加强节能减排、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之外,要加强废弃物的利用(代替石灰质原料和化石类燃料)和尽可能多地使用混合材,即用超细粉磨的电石渣、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废渣代替熟料,从而较大幅度减少石灰石的用量,日本太平洋水泥公司的生态水泥,也是利用了垃圾焚烧灰大量代替石灰石的方法。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与减少CO2排放的目的是一致的,其实用技术的推荐目录如下,国内几大水泥设计研究单位,都可提供这些技术和装备。

(1)粉磨节能新技术与新装备

主要内容有:采用大破碎比的锤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生料辊磨粉磨技术与装备、水泥料床预粉磨与终粉磨技术与装备、细磨矿渣的辊式磨技术、辊式磨粉磨煤粉技术与装备、新型高效选粉机、水泥助磨剂等。

(2)高效节能熟料烧成技术与装备

主要内容有:新型高效低阻的预热预分解系统、强化煅烧的两支承短回转窑、新型大推力的煤粉燃烧器、行进式稳流篦式冷却机、高性能耐火衬料等。

(3)余热利用

主要内容有: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烘干兼粉磨的余热利用等。

(4)计算机与网络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有:在线料流成分及料流流量的计量与控制、水泥生料质量控制、现场总线或集散型的DCS 计算机过程控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

(5)电气节能

主要内容有:提高运行电压和减少配电级数、选用低压损变压器,进行变频调速等。

(6)新环保技术

主要内容有:窑尾采用高性能滤料制作的高浓度、高温型大布袋收尘器、大规模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尾电收尘器更换为大型布袋收尘器等。

(7)水泥窑处置废物

主要内容有:工业废弃物的水泥窑焚烧处置、污泥的水泥窑焚烧处置、垃圾焚烧灰烧水泥等,发展循环经济。

(8)细掺合料技术

主要内容有:超细粉磨粉煤灰、钢渣、矿渣、煤矸石等废渣,作为混合材使用,即废渣资源化技术。

4.2利用CDM机制,开发CO2减排的新技术

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又可以从中引入先进的低碳技术,是一种促进低碳发展的模式。到2008年2月,我国水泥行业共签订了CDM项目77个,约一年减排CO2810万吨,主要为余热发电和电石渣配料制水泥项目。

然而我们要注意到,今后我国可能会受到越来越严厉的制约,承受更多CO2的减排“义务”,所以我们要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可以利用CDM机制、抓住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在促进传统减排CO2的同时,开发和引进CO2捕获与埋存等领域控制温室气体的新技术,水泥企业就能为社会减排CO2承担更大的任务。

现在,国内已有人提出了开展生态设计,利用水泥工厂的碳资源再生制造生物能源的方案,这其实是捕捉水泥厂排放的CO2,利用藻类与水泥工业产生

10

第2卷第3期韩仲琦: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

的烟道废气进行光合作用,生产生物能源,即建立藻类养殖生物反应器,藻类成熟后可成为生物燃料,从而控制了CO2的排放。另外,利用电石渣和窑尾废气合成轻质碳酸钙,也被认为是一种低碳技术。

4.3开发非波特兰水泥体系新产品

现在我们生产和使用的水泥,95%以上都属于硅酸盐水泥,而硅酸盐水泥在制备过程中要消耗很大的资源和能源、排放出很多污染环境的粉尘和CO2,SO2,NO x等废气,所以传统水泥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此出现了开发新品种和新体系水泥的新思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近年来,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特种水泥有:硫铝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阿利尼特水泥等,其中硫铝酸盐水泥的原料为低品位矾土、石灰石和石膏,由于石灰石的配合量低,所以烧成温度低,CO2排放量也低。氟铝酸盐水泥用于抢修、堵漏等特殊工程,铝酸盐水泥主要应用在耐火材料方面,而阿利尼特水泥虽然是一种节能型水泥,但由于对设备和钢筋有腐蚀,所以开发前景受到影响。尽管非波特兰水泥体系的水泥还不能大量生产和使用,但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代替普通水泥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对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研究与报导,称为碱胶凝材料,主要原料是工业排放的废渣、尾矿、黏土类物料和含碱物质等,碱的作用是激发原料,使之具有胶凝性,并且形成含碱水化物,因为大部分原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钙,因此不用专门的含钙物质也可以形成胶凝性。采用粉磨、混合等操作加工制造,不需要高温煅烧,因此这样的碱胶凝材料具有节能、节约资源、减排CO2的优点,但这种胶凝材料还不能大量代替具有工业标准的硅酸盐水泥。

5结语

(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保护地球美好的环境,人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CO2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能源有限的国家来说十分必要。水泥工业是继煤电和钢铁业之后我国CO2排放量大的产业,因此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促进CO2减排有着重要的作用。

(2)在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主要排放源有:燃料的碳燃烧、CaCO3分解和电耗折算的CO2排放量,同时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制定一部CO2排放量计算法很重要。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是:

①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

②利用CDM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开发CO2减排的新技术。

③开发非波特兰水泥体系新产品。

(3)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水泥工业正在努力实现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即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过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推广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是我们当前的重要工作,我们期待着水泥工业能为全社会减排CO2作出更大的贡献。

(4)水泥生产企业可根据本文分析,研究本企业减排CO2的潜力,估算本企业排放CO2的数值,当国家标准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公布后,可详细计算排放数值,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可建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亚.实现节能减排,我国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03):卷首语.

[2]蒋尔忠,崔源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泥工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8~31.

[3]YURIKO Yamamoto.The Forefront of cement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waste utilization municipal waste unilization sys-tem,eco-cement obtaining the Japanese industrial stundards [J].Cement&Concrete(Japan),2002,(666):9-17.

[4]杨南如.一类新的胶凝材料[J].水泥技术,2004,(3):11-14.[5]韩仲琦.水泥和粉体——

—制备、改性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75-285.

作者简介韩仲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粉体工程专业,中国颗粒学会颗粒制备与处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硅酸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粉体技术》杂志编委,政府特殊津粘获得者。

11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1低碳经济概况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含义与解释也存在诸多不同。但普遍认同的概念为“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力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换言之,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通过先进技术、有效制度或新能源开发等方式,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量,达到大幅度降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作用。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属于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但资源相对匮乏。如水资源位于我国第19位,与全国水资源人均量相比,仅为其20%;与全国矿产资源占有量相比,仅为其25%,与全国矿产资源潜在总值相比,仅为其1/7。由此可见,河南省属于资源贫困省,但河南经济总量却位于全国第五位,河南2009年单位GDP能耗值为每一万元1.156吨标准煤,比全国均匀水平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为142.8万吨/亿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由河南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开始向国家战略提升,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不能牺牲农业与粮食、生态与环境,

应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中原经济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河南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 在煤、石油与天然气三者中,煤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要远远多于石油与天然气,而河南资源条件为“富煤、少气、缺油”,该条件在能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河南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选择低碳能源方面十分有限。自2002年起,河南省煤炭生产量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就占据较高比例,基本都超过80%。以2012年为例,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在76.3%,石油为12.1%,天然气为7.1%,4.5%为水电、核电及风电比例。通过计算得出,一吨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为4.12吨,与石油、天然气相比,每吨多出的比例分别为30%、70%,由此可见,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量较高,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将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无法充分利用能源,造成资源浪费。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 低碳经济 试题答案

低碳经济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通过对重要元素的工循环代谢分析,将在生产消费中产 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是指() (A) 替代技术 (B) 减量化技术 (C) 再利用技术 (D) 资源化技术 [分值: 2.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缓解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的 矛盾,根本出路是() (A) 大力发展科技 (B) 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C) 控制人口 (D) 发展教育 [分值: 3. ()明确了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关系,是人类在环境 保护问题上的认识飞跃。

(A) 计划生育 (B) 发展低碳经济 (C) 发展循环经济 (D)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分值: 4. ()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 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 (A) 节能减排 (B) 开发新能源 (C) 政策引导 (D) 减少消费 [分值: 5.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是指() (A) 产品营销模式 (B) 市场营销模式 (C) 绿色营销模式 (D) 持续营销模式

[分值: 6. 光伏产业的核心是() (A) 发展低碳技术 (B) 推进清洁生产 (C) 太阳能综合利用 (D) 降低能源消耗 [分值: 7. 世界森林总体上每年净吸收大约()二氧化碳,相当 于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的 1/4。 (A) 15亿吨 (B) 156亿吨 (C) 17亿吨 (D) 18亿吨 [分值: 8. ()在多种能源中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它的大比例使用 是造成国内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A) 石油

(B) 煤 (C) 天然气 (D) 铁矿石 [分值: 9. 一个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来源不包括() (A) 生产要素 (B) 需求条件 (C)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D) 国家战略 [分值: 10.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A) 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 低碳发展 (C) 节能减排 (D) 碳中和技术 [分值:

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趋势的影响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受到极大的威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和研究课替代的经济能源。我国由于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所以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政策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相关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低碳经济必要性问题建议 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规模的雾霾天气,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人民的出行、工作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各大中小学校更是停止了上课,人们在积极应对雾霾灾害的同时更是展开了对这种极端天气和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把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引入人们的脑海,唤醒了广大群众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和必要性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要求的压力 国际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以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的国家甚至为保护“碳技术”设起了“碳关税”。而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产品主要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因此对能源消耗特别大。这就造成了国际上对中国的雅致与误解,使得我国在进出贸易中常常处于不利的位置。更何况,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各国必须要团结一致,采取切实有效的强有力措施来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以此保证全球气候不会发生剧烈变化。我国作为第三大经济体,应该以一种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处理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更要积极的参与到这中间来。 2. 我国的能源需求现状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我国传统的发展道路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但传统的高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这样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在发展的需求。 其次,我国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时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 长期以来中国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正在向集约型产业结构转化,成效显著,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全面优化尚需时日。中国现有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依然落后,这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率很高,再加上有些地区仍旧有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周期延长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论文—浅谈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发展之路

浅谈如何认识低碳经济 郭亚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 )和二氧化硫(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 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发展战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上 精品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上 谢军安摘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而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中国积极实施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国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低排放、低能耗的增长,需要有积极的战略规划和对策措施,特别是要在政策上、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碳循环是平衡的。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温度普遍上升,威胁人类生存。CO2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 20XX~20XX年,“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研究全球变暖应对之策的热门词汇。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CO2为主)排放。因此,为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需要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通过减排CO2、减少碳源、增加碳汇,改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无约束的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低碳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中国经济发展与能耗现状 (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能源消耗量的急速上升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经济的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到现在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急剧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较七十年代已经增长了近50倍。这一发展趋势显示出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一旦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必将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中国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系统急剧恶化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付出巨大的环境为代价的。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废水排放量为571.7 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19亿吨。与此同时,我国的矿产和水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综合利用率的25%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单位GDP的资源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厄尔尼诺”现象和“反厄尔尼诺”现象等自然灾害频发。伴随着工业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不断地向自然界强取豪夺,破坏了地球生态循环系统。1998年长江洪水,200年济南特大暴雨,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近期全国各地各种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大自然像人们无休止的破坏敲响了警钟。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温室气体导致南极冰川迅速融化,海平面上升。专家预测,到2100年,还行面将上升一米左右,世界上2%生活在低洼地区的人口将失去家园,部分沿海城市将永久消失。因此,自2003年英国率先开始节能减排行动之后,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开始了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全球气候变化不仅给工业带来影响,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到本世界末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10%-12%.中国地域广阔,横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种大陆性气候,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危机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其次,我国的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业受到影响,必然会波及工业的发展;最后,中国的农业十分薄弱,对自然条件特别依赖。 农业在中国的基础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讲解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低碳经济,不仅是狭义上的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能源经济,更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出三大特点:第一,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第二,我国的传统产业和制造业仍然占了大头,在产业结构当中仍然是主体,包括钢铁等高耗能工业。第三,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仍占主体地位. 了解了什么是低碳经济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发现发展低碳经济,既顺乎世界潮流又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基于我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现实,是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国际合作的战略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年,已经深深体会到了能源的重要性。 无论是从中航油,深南电的被暗算,到油价波动导致的国航,东航等企业巨亏, 还是从铁矿石谈判的处处被动,到海外资源收购的屡屡失手,都让我们清晰认识 到,中国,已经被所有人当成了大国,而且,我们处境更加尴尬。我们不但没有 美国全球夸张夺取能源的实力,也没有欧盟日本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力,而 且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大量消耗的阶段。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的,我们真要感谢金融危机,不但有危,我们更有机。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最新范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选择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取舍关系已成为当前公共经济政策所必须重视的严峻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即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到低碳环保型经济模式转变是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低碳经济公共政策,以期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共经济政策;制约因素;对策 1引言 改革开发的三十多年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多年,我国从无到有建立了现代化工业基础,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历时百年甚至更长

时间才经历的发展变化。我们在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因经济发展而牺牲的环境代价。人类文明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因全球气候变暖这一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而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以科技进步与迫切的环境要求为动因,是人类文明继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总体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与低排放为基础的先进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的开发。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与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规范并重的人类生存发展观的重大突破与根本性转变。低碳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其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并迅速成为气候经济发展的新标准与新模式。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立场直接影响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战略布局。我国积极响应低碳概念的提出,并将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所限,低碳经济战略的推行在我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2015专业技术人员低碳经济考试卷80分

1.低碳经济的实质是() A、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机制 B、技术创新 C、制度创新 D、发展观的根本转变 2.()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 A、“九五” B、“十五” C、“十一五” D、“十二五” 3.政府低碳责任的带动失力原因没有() A、生态责任不明确 B、发展观不正确 C、生态伦理缺失 D、追究制度不严格 4.解决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加强和健全环境法制建设的主要障碍和“瓶 颈”因素不包括() A、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 B、环境法律机制的调整 C、多立法 D、环境法律观念的进步 5.可再生能源不包括() A、石油 B、太阳能

C、风力能 D、水力能 6.(),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 50%左右,并周期性出现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7.地球表面()被水覆盖,因此有人把地球说成是蓝色星球,又叫水球 A、50% B、60% C、70% D、80% 8.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是指() A、替代技术 B、减量化技术 C、再利用技术 D、资源化技术 9.清洁能源,包括() A、煤 B、石油 C、太阳能 D、汽油 10.电动汽车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重心要向()领域倾斜 A、消费市场

B、生产市场 C、研发部门 D、销售部门 11.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 A、1~2℃ B、3~4℃ C、5~6℃ D、7~8℃ 12.太阳能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A、清洁 B、无污染 C、可再生 D、有污染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减排 D、碳中和技术 14.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A、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 B、低碳发展 C、节能减排 D、碳中和技术 15.()是用来衡量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状况 A、水资源利用指标分析

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目录 一、低碳经济简介........................................................... - 3 -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作用及意义........................................... - 3 -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 4 - (一)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手段..................................................................................................... - 4 - (二)有利于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 4 - (三)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 - 4 - (四)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 5 -(五)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5 -(六)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 - 6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 7 - (一)节能减排余地大................................................................................................................. - 7 -(二)我国减排的成本比世界各国成本更低............................................................................. - 7 -(三)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合作潜力非常大............................................................................. - 8 -(四)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 - 8 -五、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5个政策建议....................................... - 8 - (一)低碳经济教育政策............................................................................................................. - 8 -(二)低碳经济经济政策............................................................................................................. - 9 -(三)低碳经济管理政策............................................................................................................. - 9 -(四)低碳技术支持政策........................................................................................................... - 10 -(五)低碳投入政策.................................................................................................................... - 11 -参考文献 ................................................................. - 12 -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摘要: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我国碳排放现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挑战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积极构建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我国碳排放状况分析 首先,通过碳的年排放总量和所占世界份额比例来看我国都呈迅速增长的态势,但是按照历史累计排放量计算,我国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碳排放总量在1990年是22.44亿吨,2000年为33.38亿吨,到2005年增至51.01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6%。由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美国的碳排放量为59亿吨,我国超过美国达到60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图1 1985-2009年世界各国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份额 如图1,从1985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所占全球碳排放比例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欧洲的发达国家在20%—30%之间波动,2001年之后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我国从1985年到2001年期间,所占全球碳排放比例一直比美国少,但是在2001年之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在2009年已经超过了20%。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量仍属于生存型排放。

图2 2001年-2005年世界部分国家碳强度 其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很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平均碳排放强度保持在0.5千克碳/美元以内,我国远高于此水平。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基本在0.5的变动范围以内。而我国在2001年碳排放强度达到0.52,在2005年达到0.63 的水平(如图2)。但是按照同期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比较,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差距不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