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质作用_2

海洋地质作用_2

海洋地质作用_2
海洋地质作用_2

第十四章 海洋地质作用

地球与其它星球特征的区别是有浩瀚的海洋,海洋緼育了地球上的生命,现代地球上70.8%(4/3)的面积为海洋.地史中由于海陆的变迁海水增多次侵入大陆内部,在地层中留下了广泛的遗迹。例如,淮南地区保留的从云古代中晚期(Pt 2)到中奥陶(02)的地层都属海相沉积也就是说从10亿前——5亿年这个时期,淮南地区曾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的一部分,02——C2上升出海面,C2-P又处于海陆交互的滨岸地带(成煤时期)。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其中铀是获得原子能的主要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 海与洋

海洋是海与洋的总称,粗略地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海及洋的水都是海水(含盐33—38%。)

海底 为 陆壳 洋底 为 洋壳

二 、 海洋环境分区(根据海水深度及运动情况) 1.滨海带

海陆界线附近狭长地带,一般指低潮线与最大高潮线之间的海域。属海、陆交互的环境。

潮坪

2.浅海带

3. 半深海——深海带

半深海200 ~ 2000米水深(大陆坡地形) 深海 > 2000

米水深(大陆盆地+洋中脊)

三、 海洋中的生物

大洋中生物,一方面生活活动改造环境, 一方面许多动物壳CaCo 3 Sio 2成为沉积物来源,如礁体,生物灰炭、硅藻土

§2. 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的运动是海洋地质作用最重要的动力

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浊流

一、 波浪

海水作有规律的波状起伏。是海洋中海水经常性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 1.风摩擦海水表层

1. 波浪的形成 2.海底地震

3.水面上大气压剧变化

随水飘移,有孔虫、放射虫、笔石、藻类

固着:珊瑚、腕足动物、海草 爬行:三叶虫、虾、螃蟹 钻孔:蠕虫、双壳

2. 波浪要素

3. 波浪中水质点的

运动

波浪是一种振荡波,振荡波的特点就是质点不随波形前进,而只是在原地往复的园周运动。

图略

波峰处水质点处于园周的顶点 波谷处水质点处于园周的最底点

峰谷之间,水质点处于园周的顶点及最低点之间。

水面向下水质点运动的园周直径逐渐减小,波浪则趋地平缓,这是由于随深度增加,水内磨擦也就是质点之间的磨擦力增大的原因(质点动能减小)。

当水深小于1/2波长时(近海岸处)由于海底磨擦助使质点运动轨迹成为椭园形。 波浪的变形及派生的水流.

1.波浪垂直于海岸推进时

波浪岸近海时,水深变浅,由于海底磨擦前面的波浪较后来的波浪速慢,两波浪间距离减小,多余的能量

使波高加大波峰前倾形成卷浪。卷浪前端悬空很快成为波浪,破浪被碎后,水质点不作园周运动,而迅速涌向海岸成为拍岸浪(激浪)拍岸是海水破坏海岸的主要动力。

拍岸浪冲击海岸的过程中,能量消耗在克服沙或岩石的磨擦阻力,海水由于重力沿斜坡流回海中,这种流向海底的回流称底流。

2. 波浪斜交海岸推进时

斜向海岸的波浪到达岸边后,一部分以底流回到海中,另一部分成为沿岸流。 带动沉积颗粒移动。

波浪是破坏海岸的主要动力。

当浪水迅速涌进沿裂隙时裂隙中原来空气来不及排出,被压缩在极小的空间产生很大的瞬间压力,使岩石崩裂瓦解。同时激浪抛弃全部起起巨大的岩屑、石块,撞击海岸岩石。

岩石在海浪的作用下

海蚀凹槽 海蚀崖 海蚀平台

如果地壳运动相对论是海洋平面位稳定时就不再发展这时,由于海浪(激浪)到达岸边平台外缘时,能量全部消耗在与平台海底的磨擦之上,不再具有剥蚀能力。这时的海岸刻面为海蚀平衡剖面。

地壳上升 ,海面下降, 海蚀平台转为海蚀阶地 地壳下降 ,海面上升 , 海蚀平台转为水下阶地

波浪形成沉体沙岸,沿岸底砂在激浪进流推动下一步向岸移,返回底流下带回海堆积下来形成砂坝(平行于海岸)。

沿岸流在海湾处形成砂嘴

二、潮汐及其地质作用潮汐

海水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运动。

拍岸浪、激浪对岸边岩石极强的破坏

溶蚀冲蚀 磨蚀

底流

海平面周期性升降,——潮汐

海水周期性涌向岸边(水平运动)——潮流

潮汐的形成以月地系统为主,每日两次涨潮,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为大潮、每年春分、秋分为最大潮。 往返的潮水尤其在喇叭口处,不断强烈的剥蚀,冲刷搬运作用,形成“三角港”,如钱塘江、泰唔士河、恒河等。

三、洋流及其地质作用

流速缓慢主要是搬运作用,搬运极细粒物质,但洋流尤其是深海环境对海水深处搅动,带入氧气,把深处矿物质带上表层,间接地影响生物沉积作用。

流速:V=0.5-1.5m/s

四.浊流及其地质作用 1. 定义:

浊流含有大量悬浮物质(砾、砂、泥质),比重大,流速快,水下重流,一般流速 > 10米/秒。

浊流在海底深处难观察,对浊流的重要证据是1929.12.18大西洋底纽芬兰附近的一次地震后海底电缆的破坏。

2. 浊流的地质作用

强烈的冲刷海底,比重大,流速快,在大陆坡形成横切大陆坡的海底峡谷

大量的沉积物(碎屑)在大陆坡角下形成深海扇,浅水生物化石碎屑被带入深海

§2. 滨海的地质作用

海滩沉积.(波切台上、近岸边)

砾滩——砾石组成的海滩,砾石成分常与海岸岩性一致,主要是岩岸海下来的砾石。 砂滩——最常见的海滩,水岸地区,砂成分以石类为主。 泥滩——泥质地面。

砂坝、砂咀沉积——波浪、沿岸流的作用形成的由砾堆积的线状岗。 砂咀——一一端入海的砂岗,常见于海湾处,它的形成主要是沿岸流的作用。

砂坝——平行海岸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垅岗,可露出海面也可在海面之下,波浪与底流相遇,外滨海典型的堆积物。

§3.浅海带的地质作用

一、 剥蚀、搬运能力弱

浅海环境水动能力、波浪对海底的搅动一般只限于浅水(40-50米),这里有时能冲刷搬运砂极碎屑。潮落流流速低,在这里剥蚀力小,也仅是达小碎屑。

浊流形成的原因 海震,推动海底碎屑

水下滑坡(大陆坡)

河流入海重负荷

洋流的形成

定向风对海水的吹动(信风) 温度(暖流、寒流) 含盐度—深海环流

1. 滨海沉积

1.海滩沉积

2. 砂咀、砂坝沉积

3. 碳酸盐岩沉积、石灰岩、白云岩在陆泊物质少,

干燥炎热气候下,CaCo3沉积,鲕状灰岩竹叶状 4. 潮坪沉积(粉砂、泥质为主)

砾滩 砂滩 泥滩

二、 沉积作用盛

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沉积盆地,在海洋环境中,浅海又是沉积作用最盛的地带,沉积物来源十分丰富,即有陆源碎屑也有大量生物遗骸及化学溶解物,发育有各种沉积。

1. 碎屑岩沉积

沉积物以砂和泥为主 浅海的近岸带(<50米),水动能相对较强,砂粉及砂沉积。;远岸带,主要是泥质沉积。 2、 碳酸盐岩沉积

浅海碳酸盐沉积分布广,规模大,地层中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属于浅海沉积而成。浅海碳酸盐沉积大

都发育在缺乏陆源物质缺乏的海域,距河流入海口远的地方。

浅部:碎屑碳酸盐、生物碎屑石灰岩(钙质介壳生物碎片堆积成岩),鲕状石灰岩(碎片为形心形成鲕粒),竹叶状石灰岩

深部:结晶灰岩,泥晶灰岩,亮晶灰岩 3 。礁体沉积

岩礁生物骨骼构成的堆积体

岩礁生物——珊瑚、层孔虫、苔藓虫、藻类 造礁珊瑚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

水深<50米,水温20C °±氧,阳光充足,水质清洁不含泥砂,含盐度正常。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浅海环境,才发育有珊瑚礁。可根据地史中的礁体沉积判断其所处的环境特征。

海洋中有些岛就是由珊瑚组成的,称珊瑚岛。

世界上最大的珊瑚岛就是澳大利亚北部的大堡礁长1800公里。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群岛,南太平洋的群岛,我国西沙群岛中部发育有很好的珊瑚岛。

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岸礁、堡礁、环礁

4. 化学沉积

① 胶体沉积,Fe 、Al 、Mn 的氢氧化物常以胶体溶液搬运到浅海区域,由于电解质的作用,使胶粒电性中和沉淀下来,经常形成一些鲕状、豆状、赤铁矿、钻土矿等,富集可成矿 ② 结晶沉积:

P 、Ca 等真溶液发生下饱和沉积作用,矿物结晶折出,Ca CO 3

§ 4. 半深海带的地质作用

无波浪、潮汐,仅有洋流蚀流作用,无植物及底栖动物。

半深海带包括大陆坡,有一定的地形波度,亦触发海底滑坡进而导致蚀流的产生。海底滑坡和蚀流有较强烈的滑坡剥蚀作用,无其浪流,可以把剥蚀的产物带入更深的深圳特区海盆地中去。 一、 海底滑坡

大陆坡的平均坡度4.30最大20°。我们知道在陆地的斜坡上,岩层和土层可以在外界的角民下旨下滑坡,大陆处于水下,沉积物在作的充分温浸润中,容易产生类似的滑坡现象。

尤其在海震,海底火山喷发之后,经常在大陆上出现滑坡,滑坡的地质作用是剥蚀,— 搬运— 沉积的统一过程,带动了大量碎屑物质,沿坡下移并在坡角堆积下来。

二、 海底峡谷和海扇的形成

由于蚀流作用在大陆坡上冲刷剥蚀形成了深大的海底峡谷,同时在出口处,即峡谷向海的一端,所带的碎屑堆积焉得虎子来。这种堆积类似于浊流在上角下的堆积,堆积物在平面上呈扇开分布,称海扇。海扇沉积物中有浊流典型的递变层常夹有浅海生物碎屑。

§5.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一、

浊积物:浊流将大量碎屑堆积在深海盆地中。具有递变层理 生物遗骸,常与深海页岩互层

二、 软泥沉积:常见的深海沉积,主要是由浮游生物的遗骸及少量洋流搬运来的悬浮物质形成的一些泥质

沉积。软泥沉积不受地形影响,可以在不同的地形上均匀覆盖一层。按软泥的化学成分和所含生物种类分:

来源

河流搬运 90%

海蚀 冰、川、风

①钙质软泥:有孔虫介壳会含量>30%的碳酸钙软泥常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海底,洋流属于上升流,将深

海中的Ca、P、N带到表层为浮游的有孔虫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因此有孔虫特别丰富,死亡后其钙质介壳沉入海底形成钙质软泥。

这里在下沉的过程中,我们知道,随着深度增大,水

的溶解能力也增大,终于在某个深度

压力增大,对CaCO

3

溶解速度正好等于沉积速度。这时到达这个深

上CaCO Array

3

度的钙质介壳全部被溶解了。这个深度我们称碳酸钙补偿

深度,通常在4000米水深的地方.

碳酸钙补偿深度--------海底雪线。

②硅质软泥-----硅藻和放射虫遗骸堆积而成的,放

射虫主要是分布在赤道

附近,硅藻软泥主要分布于两极附近海域

③红色粘土——富含Fe、Al质粘土沉积,生物含量小于30%的软泥沉积常

呈红褐色。常含一些火山碎悄物质。分布于生物少的地区及

碳酸钙补偿度之下的海底。

各种软泥在海底分布范围深度有一定规律

被溶解。

钙质软泥一般在4500~5000米深之下不存在碳酸钙补偿空度——此深度以下,水的溶解力强CaCO

3

所以在海洋中一般>4000米水深的海底无钙质软泥的沉积。

三、锰结核

深圆状结核,直径0.5—20cm、个别可达1米,结核呈红褐色,软而多孔,

此重(1.82 —3.1)

成因:锰质以碎屑物为核心,绕其作同心层状沉淀而成。

海底锰结核分布很广,从赤道到极地的前缘广阔的海域中都有,两极一般无锰结核。锰结核是地球巨大的潜在资源,除Mm、Fe、Ni、Cu外,Mo、Ti、V、Sr、Zr、Ag共有30余种金属元素,开发出来可供人类服务。

无论从浅海到深海的碎屑物或碳酸盐沉积物中,可以形成并聚积大量的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海洋是永久性的储水盆地,有各种供低等菌藻生物生存聚的营份。这些低等的菌藻类,,死后堆积在海底可转化为石油,同时碎屑物和碳酸盐沉积物中,存在一些空隙,可为石油的储存提供了可能。天然气体水合物是海底储量巨大的又一种新型能源,有待于人类的开发利用。

§6 . 海水的进退

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

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向外海后撤,海岸线向外海迁移

现代陆地上大量的海相沉积岩层,证实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水曾浸入

这些地区。

海进、海退的原因

1.地壳运动: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海退;

地壳平降,海平面上升,海进。

2.海水量的变化:冰期,海退

间冰期,海进

研究地质历史中的海进,分析地质发展史,预测现代和未来的海进、海退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冰

融,海平面上升几十米,现在海拔几十米以下的城市均可能被淹没。人类与地质环境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 一、肌松药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 按照经典的全麻分期,吸入麻醉的深度达三期一级时,肌肉张力正常;达三期二级时,开始松弛;只有达到三期三级时,方可显著地松弛,以满足气管插管的需要;而深达三期四级时,才能完全松弛。40年代前,如遇对肌松要求较高的手术,只能通过加深麻醉来实现。换句话说,只能通过增加病人的风险来实现。1942年肌松药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大大避免了深全麻带来的危害,同时也扩大了对麻醉药的选择,提高了控制呼吸的质量。使得临床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大为提高。它是麻醉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全身麻醉的四要素:感觉阻断-镇痛,意识阻断-意识消失,运动神经阻滞-肌肉松弛,神经反射的阻断-反射迟钝。因此,肌松药是复合全麻中重要的辅助药,肌松药的临床应用是麻醉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每个麻醉学专业人员的必修课。 二、本文的重点:有关各肌松药的作用原理,药代动力学特性,不良反应等药理学内容,我们已经学过,在此不一一赘述。 1. 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2. 如何评估肌松药的阻滞性质和深度? 第一节肌松药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1. 配合麻醉药进行快速诱导及气管插管,多选用琥珀胆碱或本可松。使咬肌松弛、声门开大,有利于插管操作。 2. 浅麻醉下需要获得满意的肌肉松弛,但必须同时进行呼吸管理;一般多选用非去极化肌松药,便于术终拮抗,如用琥珀胆碱持续静滴,应断续监测神经-肌阻滞情况。 3. 控制呼吸及扶助呼吸时应用肌松药使操作顺利,特别在开胸手术时可有效地防止纵隔摆动,在胸腔或腹腔内进行精细操作时,可以抑制膈肌运动。另外,用肌松药消除自主呼吸,可降低机体代谢30%,有利于增加心功能和呼吸功能的储备。 4. 低温麻醉时可有效地防止寒战,有利于降低代谢及体温下降。 二、肌松药的应用原则!! 目的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充分发挥肌松药提供的有利因素,防止由使用不当所造成的不良作用。要做到此点,除了全面掌握肌松药的药理学知识以外,在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严密呼吸管理:所有肌肉松弛药对呼吸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应用时必须非常重视对呼吸的管理。对呼吸的观察不能只看呼吸的“有”或“无”,更要判断呼吸通气量是否够用,并及时给以扶助。所以应用肌肉松弛药最好采用气管插管麻醉,或有加压面罩进行控制呼吸的设备,以便在呼吸抑制时,进行扶助或控制呼吸。 2. 应用肌松药的病人,术终必须恢复通气量或能自行抬头,才能离开手术室,否则必须携带简易呼吸器回病房。对手术后残余肌松药的处理,不论是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或去极化肌松药,也不论是应用拮抗药或不用拮抗药,其总的原则是在肌张力未充分恢复前均应用人工通气维持,保证足够有效的通气量,避免呼吸性酸中毒以及维持良好的循环,促使肌松药在体内的消除。 3. 完善的镇痛:肌松药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疼痛反应,也能减少全麻药和镇痛药的用量,有助于在浅麻醉下完成手术。但是肌松药本身没有麻醉和镇痛作用,更不能用其替代麻醉药和镇痛药。如果手术时麻醉过浅,甚至病人神志清醒,则病人能清楚地记忆手术时的情景和痛苦。因此,临床应用时仍应以镇痛完善为前提,不能以病人“不动”为满足。再如,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前面各章所讨论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负荷地质作用的类型,掌握诱发崩落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崩积物的特征;掌握滑坡的形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掌握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二、崩落作用 三、潜移作用 四、滑动作用 五、流动作用 重点 崩落作用及崩积物的特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难点 负荷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1、原理:地表任何一个物体因地球的重力获得重量,由于物体本身的重量 2、类型:根据负荷地质作用运动的特点可分为 (1) 崩落作用—运动块体的快速、突然的坠落。 (2) 潜移作用—一种长期缓慢的物质运动。 (3) 滑动作用—是先缓慢然后快速的物质运动。 (4) 流动作用—是泥、沙、石块与水份搅和成粘稠的运动。

二、崩落作用 指岩块与基岩的脱落、崩落、沿着山坡滚落,以及在山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一般认为在坡度角大于45°就可以发生崩。 (一) 崩落产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高寒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产生崩落。 2、地质条件:脆性的岩石易产生崩落,构造发育的地区也发生崩落。 3、其它条件:雷击、风暴、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引发崩落。 (二) 崩积物的特征 崩积物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它是一种杂乱无章、无分选性、无磨圆度的混杂堆积物。 崩落作用在地表塑造雄伟峻峭的陡崖,反之,陡崖又加剧崩落作用的发育。 三、潜移作用 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的气候区。 (一)土层潜移 堆积在山坡上的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往下发生缓慢潜移。特点是:短时间内运动缓慢,难以察觉,但长时间内在移动体上可见倾斜的墙、篱巴和“马刀树”。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移 岩层潜移: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岩层地区,由于岩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岩层的潜移。 岩溶潜移: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作用长期持续发育,往往伴随着岩溶潜陷或岩溶塌陷等,从而发生岩溶潜移。 四、滑动作用(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其移动体亦为滑坡体 (一) 滑坡的基本形态 一个完整的滑坡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床、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组成。(见书P 图13—12)。 200 (二) 滑坡形成的因素 1、成因:(1) 岩土的性质—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和松软的土层,岩层中的断裂。 (2)地形—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时. (3)边坡的稳定性—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 2、诱发因素: (1)人工因素—人类的活动影响。 (2)地震—振动诱发。 (3)火山喷发—火山强烈活动。 (4)水---降雨、地下水。 (三)滑坡的类型:1堆积物滑坡;2基岩滑坡;3浅层滑坡;4深层滑坡;5 顺层滑坡;6切层滑坡。

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例研究对您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2、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各种平台,走研训一体化之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课例研究的出现,,受到了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课例来自于课堂,其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研究形式。课例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具有其特殊性,通过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许多教师培训活动中也在借用课例研究的模式,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逐渐认识到课例研究的重要性,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例研究形式,课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课例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通过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学校每学期解决一些问题,培养一些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那么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教师们就会养成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将带动整个课堂教学的改变。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最善长的研究方法,结成研究共同体,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心里上的发展需要,实现着精神的成长。 新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大量接触了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课例教学,使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意识的去尝试着改变教学方法,在反思中尝试,尝试中理解,理解中深化,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理念只有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课例研究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观念与行为之间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其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学行为不仅是对教学观念的反映与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教学观念的理解和内化。 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研究的困惑,感受到教育理论的不足,迫使教师主动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读书成为了教师重要的选择。这也是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从被动参与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的过程,读书就是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体现。教师的学习更多是实践化的、情境化的,有时是悟性的知识,而课例研究为教师学习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空间。 学校内的教研活动主要形式就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这样的教研形式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因为其实践性比较强,深受教师们的欢迎。新时期如何让以往的听评课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每一个业务领导思考的问题。课例研究的开展使得传统的教研形式得到了改进,更加完善化。以往更注重的是结果,而现在更注重的是过程,同时也关注了研究结果的后期延伸,放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作用,使教师在参与课例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活动结束后要撰写课例或者相关的反思和随笔,都是研究活动延伸的重要体现,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教师的发展更是如此。课例研究使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易于形成研究的共同体,在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过程中,激发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得被动合作转变为主动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通过合作成功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教师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合作文化。教师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快速成长,学科的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课例研究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去课例研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存在着深远的意义,对于急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也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精心整理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所谓,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即指教师不是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而是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同样在教师这个岗位,有的人能够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校内外都具有较高威信的成功教师,有的人却始终威信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原因。因此,认真探讨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问题及提高的途径,对于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有效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感召下,从内心自发服从教师的领导,与“教师知己”同舟共济,把教师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要求,从而产生内在推动力。 第三,效仿作用。效仿是人际之间在行动上的同化反应形式,它是受他人行为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相 拟的方式行动的倾向。教师的非权力因素对于学生的是非标准的认定和行为的舍取具有直接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第四,导向作用。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因素对学生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作 风正、品德高、知识广、能力强,就会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激发起学生群体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和注重知识学习、全面发展的热情。 制约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未能很好地认识到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而只是凭借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权力来 维系自己的形象和影响,使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逐步弱化,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信任。大致来说,制约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 子曾说“ 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道德解剖,防微杜渐,构筑道德防线,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鞭策自己的真善完美。要勤奋务实。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师要自觉承担起造就“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一名学校、社会都欢迎和尊重的教师。 第二,从识、才内容上来提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学习是教书的生命,是不断提高教书业务水平的根本途径。夸 美纽斯讲过:“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而广大教师一定要锲而 不舍,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更替不断加快的时代,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体系,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懂得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浅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浅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摘要]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主要指职务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因素。教师的职务性影响力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对学生起到吸引、感染、导向、效仿等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是增强教师影响力的关键。教师特别要注意发挥教师影响力的作用,以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影响力 一、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 这里所讲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它含有日常说的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教育是指教育者(教师、管理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基础和生存经验上产生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 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促使受教育者按照国家的社会的要求产生变化的影响力。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职务性的影响力,来自教师或管理者职务的权威性,依托于外在的制度建设,也可称为权力性的影响力。教师或管理者处于自己的岗位上,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形成影响。还有一种影响力叫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就是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可称做教师自身素质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它包括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因素。 1.品格因素影响力。品格因素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它表现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之中;反映在言与行、敬业爱业之中。教师甘于平凡,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就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就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与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与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就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就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与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与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与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与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就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与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更是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支柱来重视,营造书香校园的含义远远不局限于教师读书,但教师读书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涵。 也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 一、完善专业知识 作为一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与其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读书的专业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条件性知识、强化实践性知识上。 1、深化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等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简而言之,它是关于教的内容的知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本”,必然会落后与淘汰。而一个不能立足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理解必然会肤浅。正如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例所述:碳的基本形态一直被认为只有二种:金刚石和石墨。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然被突破了,新的科学发现,碳的家庭中还有一位成员:富勒体。于是,一夜之间,无数化学、物理教科书变得过期。如果教师没有不断阅读的习惯,本体性知识终究会成为一张过期的支票。 2、丰富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怎样教”的知识,或者说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促使本体性知识成为学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精选文档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Teachers' Influence andTeachers' Authority MAI Hongyuan (Guangxi Electric Pow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Mainly elaborated the teacher authority and theteacher influence, the teacher prestige relations, theteacher prestige 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 Teacher'slofty prestige, affects student's important attribute,once forms, will certainly to play the huge role in the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 1教师xx是教师影响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权威”指的是教师在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他在该学术领域的造诣极深,是该学术领域的专家,另外他还具有某种别人无法具备的认知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权威”更多是一种知识的权威。 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权威是绝对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主要体现在教师扮演的是主宰者的强势角色,而学生只能扮演服从者的弱势角色。当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共识,传统的教师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独奏者”和“一言堂”,教师由主宰者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于是教师权威逐渐延伸到了教师影响力的领域。 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教师影响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大小、知识才能的多少与教学艺术的高低。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权力性影响力:这是由教师本身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教师代表社会和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和领导,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这种权力性影响力显得更大。教师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尤其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 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其他: 一、药物剂型与制剂 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例如: MgSO4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 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可根据: 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 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 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 (一)体外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例如,乳糖酸红霉素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稀释后,才可进一步稀释于生理盐水,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易发生沉淀。 (二)体内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指一种药物在体内对另一种药物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影响,从而使之减效、失效或增效及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1.药动学相互作用 联用的药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而呈现药效学方面的变化。 1)影响药物的吸收 硫酸亚铁与四环素同时口服,两药在肠道内可形成难溶性的络合物,吸收都减少。 2)影响药物的分布 低结合力药物(A)被竞争同一血浆蛋白的高结合力药物(B)从已与血浆蛋白结合的位点竞争性置换,则: A药:游离型的血药浓度增加,效应增强,甚至产生毒性。 3)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 药酶诱导剂(A)与被药酶代谢的药物(B)合用,则B药:代谢加速,作用减弱;t1/2缩短;作用维持时间缩短。 4)影响排泄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教师团队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教师团队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团队影响力是建构优秀教师团队的重要内容,在团队建设及其价值发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师团队影响力的界定 影响力一般指用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是天生自然的、持续的和可建设的。 其构成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是通过外推力发挥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激励是有限的。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或非强制性影响力,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持续、深刻、全面深远的,学校团队影响力建设尤其要注重非权力性影响力。 教师团队影响力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团队用一种为他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教师个体、学生、家长、社会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核心是通过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学生、家长、社会产生影响,让他们从思想、情感、行为上认同和支持学校教师团队的核心主张和实践行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和辐射力。学校教师团队包括整体教

师团队,及年级教师团队、学科教师团队、班级教师团队等细胞团队。 二、教师团队影响力的价值 教师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个人进入学校即加入了教师团 队,但其真正融入团队还需努力和团队影响力的发挥。正如利皮特博士所说:“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赋有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 一个优秀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能对教师个体行为产生约束力,使教师逐渐形成具有团队特征的行为规范,并表 现出团队行为风格和准则。第二它能使每个教师的期望值保持高度一致,而这正是教师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第三表现为教师之间的互助 共享,并直接影响教师团队的沟通、协调,对团队工作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第四,优秀教师团队通常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决定教师团队成败的关键;教师个体在团队中受到的影响往往能使其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正是这种超常规的能力发挥使得团队变得更加优秀。 一个优秀教师团队对团队外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师团队影响力是评判学校的核心价值标准,只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教师团队影响力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教师团队影响力决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成效;教师团队影响力影响着教 师团队自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三、教师团队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一)愿景内驱,增强团队凝聚力 关键是加强团队核心价值观培育,我们通过开展每期一次的师德演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研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