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基础知识

动物学基础知识

动物学基础知识
动物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双重调节:双重调节:鸟类的视觉调节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还能改变角膜屈度(前巩膜角膜肌,为鸟类所特有),故称为双重调节

1、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愈合而成

2、羊膜卵——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是适应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

3、逆行变态——由结构复杂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的成体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称为外温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

5、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气囊,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5、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借助于肋间肌使胸腔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1、胎生——哺乳类为羊膜动物,受精卵在入母体子宫内后,植入母体子宫壁内,并形成胎盘,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受精卵发育致胎儿成熟后由母体娩出。

2、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规律地沿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移生活环境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等的条件,并经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习性叫洄游。

3、咽式呼吸——两栖类还没有形成胸廓,呼吸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4、内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能够保护相对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内温动物或内温动物

二、填空题

8、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均为完全的双循环,但二者的动脉系统有区别,鸟类的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哺乳动物的则为左体动脉弓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下颌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咽式呼吸。

3、两栖动物具1枚颈椎,1枚荐椎。

4、两栖动物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

4、爬行动物的膀胱为尿囊膀胱,爬行动物的代谢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

10、鸟类的羽毛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三种。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7、鱼类的尾鳍可分为原尾,歪尾,正尾三种。

7、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具2枚荐椎。

5、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相关节

9、爬行类心脏_4__腔,心室内具有不完全的分隔,为__不完全的双循环

15、哺乳类皮肤腺的类型有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四种。

16、哺乳动物具三对唾液腺: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

18、胸大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腹面,使翼下扇;胸小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近端背面,使翼上扬。20、食草类的反刍胃是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其中皱胃是真正的胃,可分泌胃液。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口咽式呼吸

11、多数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类一般有5对鳃弓,鳃弓内缘着生有鳃耙,外凸面上有2个薄片状的由无数鳃丝构成的鳃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髂骨、坐骨、耻骨

15、两栖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共同构成骨盆

1、鸟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不同的是左右坐骨与耻骨不在腹中线汇合,因而构成所谓关闭式骨盆。

2、陆栖哺乳动物为适应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足型上有不同的形式:熊和人的是趾;猫和犬的是爪;牛和马的是蹄。

4、鸟类的听觉器官基本上似爬行动物,具有1块听骨;哺乳动物的中耳内有3块听骨。

两栖类也是一枚听骨。听骨也叫耳柱骨。

10、哺乳类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外被毛,其主要功能是保温

和触觉,根据毛的结构特点,毛可分为针毛、绒毛和触毛三种。

14、哺乳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

尿道所组成。

15、偶蹄目的主要特征是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代表动物

牛。

三、选择题

14、哺乳动物中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及各种防御反射的神经中枢是( D )

A:大脑B:中脑C:小脑D:延脑

12、哺乳动物尿的浓缩,主要借助对水分及钠盐的重吸收而实现的( C )

A:肾小体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囊

6、鸟类心跳的频率比哺乳动物快得多,一般均在( C )

A:100~200次/min B:200~300次/min

C:300~500次/min D:500~600次/min

12、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是( A )

A:纹状体B:间脑C:中脑D:小脑

13、哺乳类的子宫有多种类型,人的子宫为( D )

A:双体子宫B:分隔子宫C:双角子宫D:单子宫

14、含氮废物以尿素的形式排出的动物是( D )

A:两栖类和爬行类B:爬行类和鸟类

C:鸟类和哺乳类D:两栖类和哺乳类

1、蛙类的耳柱骨来源于( C )

A:方骨B:关节骨C:舌颌骨D:角舌骨

8、具有一个枕骨髁的动物是( B )

A:两栖类和爬行类B:鸟类和爬行类

C:鸟类和哺乳类D:两栖类和哺乳类

两栖类有两个枕骨髁

9、两栖类中耳内有块听骨( A )

A:1 B:2 C:3 D:0

5、哺乳动物起源于( A )

A:盘龙类B:尖头类C:假腭类D:兽齿类

10、具"喙长、颈长、腿长"特征的鸟是( A )

A:丹顶鹤B:天鹅C;黄腹角雉D:秃鹰

12、“燕窝”是指下列哪种鸟类的巢( C )

A:家燕B:楼燕C:金丝燕D:毛脚燕

四、判断题

2、副交感神经节位置距效应器很近或就在效应器上,因而节后神经纤维很短,这与交感神经有显著不同。(√)

4、因鸟类具特殊的双重呼吸,故气体在肺内是双向流动的(X)

7、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鸟类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

(√)

8、鸟类的肋骨不具软骨,而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10、与害兽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数量,降低他们的种群密度

(√)

五、问答题(共20分)

1、简样水陆环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性及适应的不完善性。(10分)

(1)水陆环境主要差异

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大约20倍)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大约1000倍)

水温的恒定性(25—30℃间)

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2)两栖类对陆地环境适应性

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所必须的温度条件

适应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3)两栖类对陆地适应的不完善性

未解决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

未解决陆地繁殖问题

2、鸟类的皮肤、骨骼、肌肉对飞翔生活有哪些适应?在其它器官、系统上有哪些适应飞翔的特点?试从减轻体重和加强飞翔力量两方面分析。(10分)

(1)外形:体呈纺缍形,外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

(2)内部结构:

骨骼:头骨轻而薄,骨骼愈合,轻;骨骼中空,轻而牢固

肌肉:背部肌肉退化,胸肌发达,有栖树握枝的肌肉

循环:心脏分四室,完全的双循环

消化:消化能力强

呼吸:具有气囊,双重呼吸

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为生肾,肾小球数目多,无膀胱

生殖:雌性只有左侧卵巢,右侧大多退化,减轻体重

3、哺乳类为什么是最高等的脊椎动物类群?有哪些主要进步特征。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对能量的摄取

(3)体被毛,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3、简述羊膜卵的结构及爬行动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9分)

羊膜卵结构特点

(1)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

(2)胚胎发育中有羊膜、绒毛膜、尿囊膜

爬行动物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1)皮肤:无皮肤腺,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2)运动:可快速运动

(3)呼吸:肺结构更完善,呼吸空气中氧气

(4)循环:心室出现不完全隔膜,不完全双循环

(5)神经:神经系统更发达

(6)生殖:体内受精,产羊膜卵,使动物繁殖摆脱水的限制,

2、试述哺乳类肾的结构、功能与泌尿过程(8分)

(1)肾脏结构:肾脏的结构为肾单位,由肾小体(含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含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组成;

(2)肾脏功能

肾脏主要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盐调节以及分泌肾素

(3)泌尿过程:

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经肾小管重吸收,形成终尿,进入输尿管,再由膀胱暂时贮存,达到一定量后经尿道排出体外

皮肤也是哺乳类特有的排泄器官,皮肤排汗,调节体温

玉林师范学院期终考试试卷

(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

命题教师:彭红元课程名称:普通动物学考试专业:生物本科考试年级:03级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内环境——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和脑脊液等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生态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4、动物区系——动物区系:从广义上讲是指某一地区所有动物种的总和;严格说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整体。

5、双重呼吸——鸟类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二、填空题(1~12题,每空1分;13~18题,每空0.5分,共40分)

1、鸟类手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初级飞羽,下臂部(尺骨)所着生的一列飞羽称次初级飞羽。

2、哺乳类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内壁结合起来形成的。

3、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隔离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隔离的类型有

生殖隔离与地理隔离

4、与产大型硬壳卵相适应,鸟类为开放式骨盘

5、毒蛇的毒牙可分为管牙和沟牙两种。

6、哺乳类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体被毛,躯体结构与四肢的着生方式均适应于在陆地快速运动,前肢的肘关节向后转,后肢的膝关节向前转,从而使四肢紧贴于躯体下方,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有利于步行和奔跑。

7、今鸟亚纲可分为平胸总目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

8、哺乳类为了解决口腔咀嚼和呼吸的矛盾,于是出现分割口腔内呼吸和消化通路的隔板即次生颚,它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形成的。

9、鸟类的气囊除了辅助呼吸外,还有减轻身体比重、减少内部磨擦、冷却系统的功能。

10、鸟类具1个枕骨髁。

11、鸟类的肌肉系统与其他脊椎动物一样,是由骨骼肌、内脏肌和

心肌组成。

12、候鸟是每年沿着固定路线往来于繁殖区与越冬区的鸟类,其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称夏候鸟,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冬候鸟。

13、哺乳类的牙齿为异型齿,分化门牙、犬牙、前臼齿和臼齿四种类型。

14、鸟类羽衣的主要功能是体持体温、构成飞翔器官、减少飞行时阻力、保护皮肤.

15、哺乳类的皮肤衍生物,除了毛和皮肤腺外,还有爪和角。爪另有

蹄和指甲二种变形;角主要有实角(鹿角)和洞角(牛角)二种。

16、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骨相关节。

17、胸大肌、胸小肌均起于胸骨,胸大肌使翼下扇;胸小肌使翼上扬

18、豪猪属啮齿目豪猪科,大熊猫属食肉目大熊猫科。

三、选择题(15)

1、哪些动物的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 D )

A:黑斑蛙B:海龟C:家燕D:金丝猴

2、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腺体是( C )

A:汗腺B:皮脂腺C:乳腺D:味腺

3、广西境内现有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 C )

A:大熊猫B:金丝猴C:白头叶猴D:黑长臂猿

4、哺乳动物中的反刍类具有复杂的复胃,由4室组成,其中3个为食道的变形,为胃本体的1个是( D )

A:瘤胃B:网胃C:瓣胃D:皱胃

5、广西的动物地理区划属于( A )

A:东洋界的华中区和华南区B:东洋界的西南区和华南区

C:东洋界的华中区和西南区D:古北界的西南区和华南区

6、哺乳动物的受精部位在( C )

A:阴道B输卵管伞C:输卵管壶腹D:子宫

7、鸟类与哺乳动物淋巴系统的主要区别是鸟类不具有( D )

A:胸导管B:淋巴结C:淋巴管D:乳糜管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鸟类与哺乳类都是恒温动物

B: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C:恒温减少了动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D:恒温动物的体温均略低于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能量损耗

9、在世界陆地动物区系中,保留有最原始、最古老动物类群的动物界是( C )

A:古北界B:新北界C:澳洲界D:东洋界

10、哺乳动物尿的浓缩,主要借助对水分及钠盐的重吸收而实现的( C )

A:肾小体B:肾小球C:肾小管D:肾小囊

11、哺乳动物中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及各种防御反射的神经中枢是( D )

A:大脑B:中脑C:小脑D:延脑

12、下面哪组均是羊膜动物( D )

A:两栖类与爬行类B:鱼类与两栖类

C:鱼类与鸟类D:爬行类与鸟类

13、以下动物保留左体动脉弓的是( D )

A:蛙B:乌龟C:企鹅D:海豚

14、鸟类与中支气管相连的气囊是( D )

A:颈气囊B:锁间气囊C:前胸气囊D:腹气囊

15、爬行类的踵关节位于( B )

A:胫骨与跗骨之间B:跗骨之间

C:跗骨与跖骨之间D:跖骨与趾骨之间

四、判断题(15分)

1、愈合荐骨(综荐骨)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且与骨盘相愈合,为鸟类特有结构(√)

2、间断平衡论认为:物种的进化过程是由一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产生的进化与在长时间稳定状态下的一系列渐变进化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

3、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深及地表上的大气层(垂直高度约15km)之间(√)

4、因鸟类具特殊的双重呼吸,故气体在肺内是双向流动的(X)

5、干扰可破坏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但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中度干扰可导致最大的物种多样性(√)

6、动物的发生中心就是动物现在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X)

7、鸣管是由气管所特化的鸟类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

8、鸟类的肋骨不具软骨,而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

9、在生态系统中,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因此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水平也是无限地增多的(X)

10、与害兽作斗争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数量,降低他们的种群密度

(√)

11、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的古北界与新热带界

(X )

12、鸟类和两栖类都是通过膀胱以尿素形式排出代谢废物(X )

13、鸟类和哺乳类的大脑体积显著增大都是大脑皮层非常发达,它成为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X )

14、哺乳动物的原兽亚纲为卵生,后兽亚纲和真兽亚纲都是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

(X )

15、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瞳孔放大消化道蠕动减弱

(√)

五、问答题(共20分)

1、试从外形和内部结构简述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8分)

(1)外形:体呈纺缍形,外被羽毛,前肢特化为翼

(2)内部结构:

骨骼:头骨轻而薄,骨骼愈合,轻;骨骼中空,轻而牢固

肌肉:背部肌肉退化,胸肌发达,有栖树握枝的肌肉

循环:心脏分四室,完全的双循环

消化:消化能力强

呼吸:具有气囊,双重呼吸

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视觉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为生肾,肾小球数目多,无膀胱

生殖:雌性只有左侧卵巢,右侧大多退化,减轻体重

2、简述哺乳类动物进步性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1)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2)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对能量的摄取

(3)体被毛,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4)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5)胎生、哺乳,保证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3、谈谈野生动物的价值及你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7分)

(1)价值:

直接价值:为人类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如肉、奶、药用、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生态价值,如净化空气,杀灭细菌,防风固沙,制造氧气等

(2)野生动物保护:

物种的保护:

栖息地的保护

皮肤及衍生物

鱼类丰富的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

两栖类多细胞粘液腺角质层较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血管、具呼吸功能

爬行动物表皮高度角质化,且外被鳞被。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鸟类的皮肤腺体只有尾脂腺, 角质层较薄, 表皮薄而

松软, 且有角质羽毛覆盖, 以适应飞翔生活。

哺乳类表皮的角质层、表皮和真皮均加厚, 皮下脂肪较厚, 有保水、保温和隔热的作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演化

文昌鱼的无明显分化的泡状脑

圆口类出现脑的简单分化。严格的说, 脑只有四部

鱼类五部脑,大脑两个半球未完分开,小脑较发达

两栖类大脑体积比鱼类增大, 大脑两半球也完全分开。

骨骼的演变

鱼类无颈椎,头骨与肩带相连。没有支持体重的附肢和荐骨,腰带与脊柱不相连。双凹型椎体

两栖类少数种类为双凹型外,大多为前凹型和后凹型。一节颈椎, 一节荐骨, 附肢为五趾型

爬行动物具有多个颈椎。肋骨和胸椎相连构成胸廓。荐椎增加为两节腰带结构中出现耻坐孔,

鸟类异凹型椎体。骨骼轻薄而坚固, 且大部分愈。胸骨特别发达, 腹面中央有龙骨突起。腰荐部愈合为一整块综荐骨,一般具有四趾

哺乳类椎体宽大且为双平型椎体, 具椎间软骨构成的椎间盘.颈椎七枚. 肩带与脊椎相连接, 荐椎数节与腰带紧密连接

循环系统

(1)圆口纲:已有心脏的分化,由1心房,1心室、1静脉窦组成,单循环

(2)鱼纲:心脏由1心房、1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或动脉圆球组成,动脉系统由腹大动脉、入鳃和出鳃动脉及背大动脉组成,静脉系统由前主静脉、后主静脉、总主静脉组成,单循环

(3)两栖纲:心脏由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主要动脉为颈动脉、体动脉和肺动脉,静脉系统由一对前大静脉和一支后大静脉组成,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4)爬行纲:心脏由二心房和一心室组成,但心室出现不完全的隔膜,有3对动脉弓,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肾门静脉开始退化,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心脏分四个腔,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完全分开,右体动脉弓保留,而左体动脉弓退化,肾门静脉明显退化,完全的双循环。

(6)哺乳纲:心脏也分为四个腔,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完全分开,仅保留有左体动脉,肾门静脉完全退化,完全的双循环。

第十八章爬行纲

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养膜动物。

脊椎动物以从水栖过度到陆栖生活,在生存斗争中必须解决陆上存活和种群延续这两个基本问题。

爬行类不但继承了两栖动物初步登陆的特征,而且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以及适应陆地生活和繁殖等方面,获得了进步性的发展并超过了两栖类的水平。因而是真正的陆栖动物的原祖。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羊膜卵的结构和发育特点确保了陆上繁殖成为可能;

2、羊膜卵(端黄卵)的结构:

(1)卵外包有蛋白,内外壳膜、卵壳;(2)卵内有卵黄囊。

3、胚胎早期发育:

(1)羊膜绒毛膜褶的形成;(2)羊膜、绒毛膜的形成(此时在胚胎外构成羊膜腔和胚外体腔。(3)同时形成尿腔。

4、羊膜卵的意义

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中,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

羊膜卵的出现为登陆动物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气息地纵深分布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一)外形:蜥蜴型、蛇型、鱼鳖型。

除蛇型种类外,体分头、颈、躯干、尾部。鼓膜下陷于外耳道的深处。

(二)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且外被鳞被。皮肤干燥,缺乏腺体,具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鳞片或有来源于真皮的骨板。

(1)鳞被能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皮肤不是“不透水”的,具有生理上的可透性。(3)蜕皮。

(三)骨骼系统

大多是硬骨构成,骨化程度高。

1、中轴骨骼

(1)颅骨为高颅型;(2)有单枚枕髁;(3)出现了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位置后移;

(4)出现了1-2个颞孔(5)很多种类形成了眶间隔;

(6)下颌由多块膜骨参与组成(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形成关节。口能张得更大)。

(7)脊柱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颈、胸、腰、荐、尾椎等五个区域。

颈椎两枚(寰椎、枢椎);荐椎两枚。

胸廓:为羊膜动物所特有。

2、附肢骨骼

(1)肩带内有一块锁间骨;(2)带骨及肢骨均较发达;

(3)四肢与身体的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4)肩臼浅小;

(5)腰带的额骨与荐椎联结,左右坐、趾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6)前后肢均为五趾(有的种类四肢消失或退化)。

四、肌肉系统

1、皮肌:调节鳞片活动(陆栖脊椎动物所特有);

2、肌间肌:调节肋骨升降,协同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

3、咬肌:增强捕食能力;

4、肌干肌:因四肢发达而渐趋于萎缩;

5、附肢肌:与路地上运动相适应,较两栖类复杂。

五、消化系统

1、口腔与咽有明显分界,有发达的口腔腺。其分泌物有助于湿润食物和吞咽。

2、舌:具示警、感觉、捕食的作用。蛇舌无味觉,但能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溶附在舌上,并通过特有的梨鼻器感知嗅觉。

3、齿:除龟鳖类的颌上无齿外,其他的分别有各种型式的牙齿:端生齿、侧生齿、槽生齿;大多数种类的牙为同型齿,少为异型齿。

毒牙:毒蛇特化的大牙。分沟牙(表面有沟)、管牙(中央有管)。

六、呼吸系统

1、呼吸道出现了管壁有软骨环所支持的气管(两栖类的喉气管室由一块环状的软骨和一对杓状软骨所支持);

2、肺内部具有复杂的间隔。因此比两栖类能更有效地扩大与空气接触及交换气体的表面积。

蝮蛇的肺脏后部伸出若干气囊,贮气。

3、呼吸运动

(1)口咽式呼吸(与两栖类同);(2)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共有);

(3)水栖龟鳖类借副膀胱辅助呼吸;

(4)大多无声带。但壁虎科和避役科有声带,能产生喉音。如蛤蚧

(七)循环系统

血液为不完全双循环。

特点:心脏四腔、心室内具不完全的分隔;尚有十分完善的双循环

1、心脏: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不发达。

(1)、蜥蜴类、蛇类和龟鳖类出现不完整的室间隔,

(2)、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仅留个潘氏孔。

因此,多氧血和少氧血的分流循环比两栖类益趋完善。

2、动脉

3条动脉:肺动脉弓

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当心脏收缩时:

(1)、自静脉窦经右心房至右侧的少氧血→肺动肺入肺。

(2)、左心房至心室左侧,其靠中央(静脉血腔)的混合血→左体动脉弓。

(3)、心室左侧的多氧血进入右体动脉弓(颈总动脉弓由此发出)。

3、静脉系近似两栖动物。

(八)排泄系统

(1)肾脏:一对后肾,紧贴于身体后半部的背壁。肾单位数目远远多于两栖类,有专用输尿管。

(2)尿囊膀胱(3)鸟业中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P462)

2、盐腺(排盐器官)意义(P463)

(九)神经系统

脑的各部已不是完全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延脑发展出颈曲

1、大脑

(1)大脑半球体积明显增大(主要是纹状体增大)

(2)原脑皮,并开始出现锥体细胞,构成新脑皮,开始聚集成神经细胞层(属早期阶段)

2、间脑:脑上腺(内分泌器官);顶器(具感光作用,这对外温动物更有效地利用日光热能是十分重要的。

3、中脑:仍是高级神经中枢;大部分视神经直接到视叶,少数经丘脑达于大脑,这表明从爬行动物起神经活动已有向大脑逐渐集中的趋势。

4、小脑:比两栖类的大(不及鱼的发达)。

5、延脑:

已具有十二对脑神经。第十一对副神经为运动神经;第十二舌下神经(也是运动神经)。

第十九章鸟纲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

体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

最突出的特征:新陈代谢旺盛,飞行。

起源:起源于爬行类,在身躯结构和功能方面有很多类似爬行类的特征。

鸟类同爬行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3、具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4、具有较为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

一、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促进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

2、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

3、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恒温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二、鸟纲的躯体结构

(一)外形:纺锤形,被覆羽毛,具流线型的外廓。喙、颈长而灵活,眼大,具眼睑及瞬膜,耳孔略凹,耳羽、前肢变为翼,后肢4趾,拇趾通常向后。尾羽。

1、特点:薄、松且缺乏腺体(唯一的皮肤腺称尾脂腺);

羽区:羽毛着生的区域;裸区:不着生羽毛的地方。

2、羽衣的主要功能(P489)

3、羽毛的种类

(1)正羽(也和翮羽):大型羽片,包括飞羽和尾羽。

↗羽根

羽轴

↗↘羽茎

正羽

羽片:由羽枝构成,羽枝两侧密生成排的羽小枝,羽小枝上着生有羽小钩(钩状突)。(2)绒羽:棉花状,隔热。

(3)纤羽(毛状羽),如毛发;触觉。

4、羽毛的发生:表皮细胞所分生的角质化产物,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同源。

5、换羽:冬羽夏羽(或婚羽)

(三)骨骼

1、脊柱和胸骨

(1)脊柱:

颈椎:8-25枚,关节面为马鞍型(称异凹型);

胸椎:5-6枚,与肋骨、胸骨构成胸廓。肋骨无软肋,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联;胸骨有龙骨突。

愈合荐骨(综荐骨)为鸟类特有: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且与骨盆愈合。

尾骨退化

适于飞翔,骨骼系统方面有显著的特化:轻、坚固;肢骨、带骨有较大的变形。

2、头骨

一般的结构与爬行类相似,但它适应飞翔生活所引起的特化是非常显著的。

(1)头骨薄而轻;(2)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喙;

(3)脑颅和视觉其滚高度发达,使颅腔膨大,枕骨大孔移至腹面,眶间隔被强化。

3、带骨及肢骨

有愈合及变形现象,这也是对特殊生活的适应。

(1)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叉骨”;

(2)前肢特化为翼,主要表现在手部(腕、掌、指骨)骨骼的愈合和小时现象(指骨退化)。

初级飞羽:着生于手部;次级飞羽:着生于下臂部(尺骨)

(3)腰带变形

腰带(额骨、坐骨及耻骨)愈合;

“开放式骨盘”(P492)与后肢支持体重和产大型硬壳卵有密切关系。

(4)后肢:较大的变化有:腓骨退化成刺状;胫骨与跗骨愈合为胫腓骨。增强弹性。

(四)肌肉

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在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上有显著改变:

1、背部肌肉退化,颈部肌肉则相对发达;

2、(1)使翼扬起(胸小肌)及下搧(胸大肌)的肌肉十分发达;(2)“远距离”操纵,以保持中心稳定。

3、后肢具适于栖树握枝的肌肉;

4、具特殊的鸣管肌肉。

(五)消化

主要特点:

1、构造方面:

(1)具角质喙以及相应的轻便的颌骨和咀嚼肌群;(2)绝大多数鸟类的舌均覆有角质外鞘;

(3)口腔有唾液腺;“燕窝”;(4)嗉囊;“鸽乳”;(5)胃分腺胃和肌胃;

(6)直肠短不贮粪便,能吸水;(7)盲肠一对,吸水,鲜花纤维;

(8)肛门开口呼吁泄殖腔;“囊上腔”。

2、生理方面:消化能力强,消化过程十分迅速。

3、消化腺是肝脏和胰脏。

(六)呼吸系统

1、特点:十分特化,有非常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连。

2、肺:体积较小,海绵状缺乏弹性。

(1)三级支气管,具周围有微支气管,气体气换的场所(功能上相当于肺泡),是鸟肺的功能单位。(2)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

(3)次级支气管(背支、腹支)

气流方向:背支气管(次级)→平行支气管(即三级)→腹支气管(次级);称“d-p-v系统”

3、气囊系统

1)辅助呼吸系统;

(1)气囊:9个,后气囊4个,腹气囊5个;

(2)双重呼吸

吸气时:

新鲜空气→中支气管→后气囊(吸气时后气囊同时扩张)

→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微支气管(进行气体交换)→前气囊

呼气时:A:含二氧化碳多的气体经前气囊排出;

B:后胸气囊所贮存的气体→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微气管(交换)→前气囊特点:1)吸气时,前、后气囊同时扩张;

(2)一股吸入的空气要经过2次呼吸运动才最后排出;

(3)不论每一次吸气或呼气,肺内总有连续不断的富含氧气的气体通过。

(4)气囊有助于减轻身体的比重,减少摩擦,快速热代谢的冷却。

(七)循环

反映了较高的代谢水平:

1、心脏

(1)相对体积大,占脊椎动物中的首位;

(2)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的瓣膜为肌肉质构成);

(3)静脉窦已消失;(4)心跳频率比哺乳类快得多。

2、动脉:左体动脉弓消失。

3、静脉:

(1)肾门静脉趋于退化;(2)具尾肠系膜静脉(为鸟类特有);

4、血液及淋巴

红细胞具核,内含极大量的血红蛋白。一对大的胸导管。

(八)排泄系统

1、肾脏:与爬行类相似,胚胎期为中期,成体行使泌尿功能的为后肾。

相对体积比哺乳类大,肾小球的树木不哺乳类2倍。

肾脏非头、中、尾3个肾叶组成。每个肾叶含有众多的肾小叶。

肾小球出肾小动脉收集管

2、尿:大多由尿酸构成。

肾小管、泄殖腔都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3、保存提内水分问题(P500)

(九)神经系统

1、脑及脑神经

1)鸟类的脑在许多方面像爬行类,而与哺乳类有很大不同(P501)。鸟类的表现为:

(1)大脑皮层不发达;(2)大、小脑表面比较平滑;(3)嗅叶退化,但纹状体十分发达;(4)中脑构成较发达的视叶;(5)小脑不爬行类的发达得多。

2)鸟类有12对脑神经

2、感官

1)视觉:感官中以视觉最为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

(1)眼:巩膜骨栉膜

(2)双重调节(P501)

晶体调节肌为横纹肌,对迅速聚焦有利。

A:前巩膜角膜肌改变角膜的屈度;B:后巩膜角膜肌改变晶体的屈度。

2)听觉

基本与爬行类相似。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的外耳道。

3)嗅觉:3个鼻甲骨,但嗅觉退化。

(十)生殖

鸟类生殖腺的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所谓的“物荣其荣,物枯其亦枯”)

1、雄性生殖系统基本与爬行类相似。

2、雌性生殖系统绝大多数仅具有单一(左侧)有功能的卵巢,右侧卵巢退化。

动物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双重调节:双重调节:鸟类的视觉调节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还能改变角膜屈度(前巩膜角膜肌,为鸟类所特有),故称为双重调节 1、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愈合而成 2、羊膜卵——羊膜卵为端黄卵,外有卵黄膜、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内有大的卵黄囊,是适应干燥环境的必要条件 3、逆行变态——由结构复杂的幼体变为结构简单的成体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4、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动物称为外温动物,也称为变温动物 5、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气囊,在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中,在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5、胸腹式呼吸:羊膜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借助于肋间肌使胸腔有节律地扩张和缩小来完成气体交换1、胎生——哺乳类为羊膜动物,受精卵在入母体子宫内后,植入母体子宫壁内,并形成胎盘,通过胎盘从母体吸取营养,受精卵发育致胎儿成熟后由母体娩出。 2、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有规律地沿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移生活环境满足对生殖、索饵、越冬等的条件,并经一段时间后又重返原地的习性叫洄游。 3、咽式呼吸——两栖类还没有形成胸廓,呼吸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称为咽式呼吸 4、内温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能够保护相对恒定,这样的动物称为内温动物或内温动物 二、填空题 8、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均为完全的双循环,但二者的动脉系统有区别,鸟类的由右体动脉弓将左心室发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哺乳动物的则为左体动脉弓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下颌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咽式呼吸。 3、两栖动物具1枚颈椎,1枚荐椎。 4、两栖动物的膀胱为泄殖腔膀胱。 4、爬行动物的膀胱为尿囊膀胱,爬行动物的代谢废物以尿酸形式排出。 10、鸟类的羽毛可分为正羽,绒羽,纤羽三种。 13、鸟类颈椎的椎体类型为异凹型。 17、鱼类的尾鳍可分为原尾,歪尾,正尾三种。 7、爬行动物具有多枚颈椎,第一枚为寰椎,第二枚为枢椎,具2枚荐椎。 5、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联结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相关节 9、爬行类心脏_4__腔,心室内具有不完全的分隔,为__不完全的双循环 15、哺乳类皮肤腺的类型有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四种。 16、哺乳动物具三对唾液腺: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 18、胸大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腹面,使翼下扇;胸小肌起于胸骨,止于肱骨近端背面,使翼上扬。20、食草类的反刍胃是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组成,其中皱胃是真正的胃,可分泌胃液。 10、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故称为 口咽式呼吸 11、多数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鱼类一般有5对鳃弓,鳃弓内缘着生有鳃耙,外凸面上有2个薄片状的由无数鳃丝构成的鳃片,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髂骨、坐骨、耻骨 15、两栖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共同构成骨盆 1、鸟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愈合成薄而完整的骨架,但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不同的是左右坐骨与耻骨不在腹中线汇合,因而构成所谓关闭式骨盆。

最新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动物学期末考试整理

原生动物门 食物泡(Food vacuole ):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胞肛(Cytopyge): 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胞口: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胞咽: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表膜(pellicle): 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大核: 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小核: 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 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外质(ect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内质(end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

普通动物学试题

普通动物学试题 题1 一、选择题: 1、草履虫的表膜不具有下列哪一项功能? A(保护B(呼吸C(排泄D(消化 2、草履虫的营养方式是: A(异养B(自养C(寄生D(腐生 3、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的动物是: A 多孔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轮虫动物 D 线虫动物 二、填空 1、生殖隔离的形式有3 种,分别为、和。2 、细胞分裂方式有3 种,为有丝分裂、和。 3、各类动物身体的构造虽然复杂,但都是由四大类组织构成,即、、 和。 4、根据形态和生理的特点,上皮组织可分为三类,即、和。5 、水沟系是 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海绵动物的生活有重大的适应意义。水沟系又可分为、和复沟型。 6、海绵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所构成,外面的称,里面的称。两层之间是。 7、胚胎发育包括、卵裂、、、、、胚层分化与器官形成等几个主要的发育阶段。 8、原肠腔的形成方式多样,包括、、、和内转。9 、腔肠动物可以分为3 纲,即、、。 三、名词解释 1、动物学;2 、物种;3 、生殖隔离;4 、亚种;5 、器官;6 、系统;7 、接合生殖;8 、胚层

逆转;9 、芽球;10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11 、端细胞法;12、体腔囊法;13 、假体 腔;15 、辐射对称;16 、浮浪幼虫 四、简答题: 1、试写出山羊的分类地位。 2、原核细胞(以细菌细胞为代表)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3、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4、原生动物门的重要特征有哪些, 原生动物群体与多细胞动物有何不同, 5 、原生动物有哪几个重要纲, 各纲有哪些特征, 6、疟疾、黑热病、昏睡病、毛滴虫病、阿米巴痢疾各由什么原虫引起的, 它们分别属于原生动物的哪个纲, 7、如何理解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8、简述腔肠动物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9、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消化腔与海绵动物的中央腔不同, 10、两侧对称在进化上的意义是什么, 11、中胚层的形成在进化上的意义是什么, 题2 一、选择题: 1、猪带绦虫的卵被寄主吞食后孵出的幼虫叫什么? A(毛蚴B(胞蚴C(囊尾蚴D(六钩蚴 2、下列哪种动物具有原肾型排泄系统, A(水螅B(涡虫C(蚯蚓D(河蚌 二、填空 1、绦虫身体呈,一般由头节和许多构成,头节附着器有、吸钩和 2、涡虫雌雄体,但需要进行受精。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完全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前期发育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伸出许多褶皱嵌入母体子宫,形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营养,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呼吸:两栖纲特殊的呼吸方式。吸气时口底下降,鼻孔张开,空气进入口咽腔。然后鼻孔关闭,口底上升,将空气压入肺内。当口底下降,废气借肺的弹性回收再压回口腔。这个过程可以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吸入的氧气并减少失水,带呼气时借鼻孔张开而排出。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是动物有机体对不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待外界条件有利再苏醒活动。 羊膜卵:是有卵壳、羊膜、绒毛膜、尿囊等组成。为羊膜动物的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腔中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尿囊则收容胚胎在卵内排出的废物。卵外包有坚韧的卵膜,以保护胚胎的发育。 羊膜: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胚胎周围的表层膜向上两个地方发生皱褶,这种皱褶不断扩大,向上的皱褶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保住胚胎称为羊膜。 颞孔:是爬行动物的头颅两侧,眼眶后面的凹陷(借相邻骨块的缩小或者消失而形成),是咬肌的着生部位。可增加咬肌的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胸腹式呼吸:爬行动物借助肋间肌和腹壁肌肉运动升降肋骨而改变胸腔大小,从而使气体进入肺部,完成呼吸。 鳞式:躯干两侧各有一条侧线,由埋在皮肤内的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被侧线孔穿过的鳞片为侧线鳞,分类学上用鳞式表示鳞片的排列方式。鳞式为: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 新脑皮:爬行动物在大脑表层的新皮层开始聚集成神经脑细胞层,即为新脑皮。 迁徙: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半球之间。 愈合荐椎:由最后一枚胸椎,全部的腰椎、荐椎以及前几枚尾椎愈合为鸟类特有愈合荐椎。它与腰带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上不行获得支撑体重的坚实之家。 双重呼吸:在鸟肺中,无论是呼气时或吸气时均有新鲜气体通过微气管并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呼气和吸气都能进行气体教皇的现象称为双重呼吸。 双重调节(三重调节):鸟类不仅能调节眼球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成为双重调节。 早成雏:鸟类孵出时即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 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来,代谢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成。并与宽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构和胚胎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等、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物种、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的总和。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物种数量有500万~3000万种。已经记载的为140万~150万种。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E.O.Wilson估计,每天有140种,每年有5万种无脊椎动物由于热带雨林的破坏而灭绝; 由于毁林每年至少有一种鸟和哺育动物或植物被灭绝(Ryan,1992); 许多事例说明,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人口的增加对生物资源的索取、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如果不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毁灭人类的将是我们自己。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制定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法规——制定并实施保护公约。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基因库、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5、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6、分类等级(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常在阶元前加“总”,或在阶元后加“亚”。 7、物种的概念 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同物种在形态和生理上非常相似的,有共同的祖先,异性可自然结合繁殖后代。 亚种——是种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个体。 品种——是人干予的产物,是种内人工选择的个体。 8、动物的命名 命名是为了避免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 国际上规定每一种动物必须有一个通用的科学名称——学名。 双名法——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起来表示物种的学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9、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 。 如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消化腺有机地结合形成。 10、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a 、单细胞动物 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 生活机能。

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初生颌:软骨鱼的颌弓形成上下颌,由一对位于上方的腭方软骨和一对位于下方的麦氏软骨组成,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的原始颌。(软骨鱼类,如鲨鱼) 2、附肢骨骼:鱼类骨骼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鳍骨和悬挂鳍骨的带骨。(鱼类,如鲤鱼) 3、淋巴液:大部分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微静脉一侧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这部分液体即为淋巴液。(哺乳动物,如人) 4、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柄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柄海鞘) 5、澳洲界: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周围的岛屿,为最古老的动物区系。(如澳洲鸵鸟) 6、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夏候鸟夏季繁殖,秋季往南飞,如燕子;冬候鸟冬季越冬,春季北去繁殖,如大雁。 7、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鱼纲及以后均有) 8、顶眼:位于颅顶中央,具有晶状体、视网膜和神经,可透过头骨的颅顶孔和皮肤的顶间鳞感知光线变化。(爬行纲的楔齿蜥) 9、古北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动物地理区系,包括欧洲、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阿拉伯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如大鲵) 10、咽颅:7对弧形软骨,位于消化管前段,起保护支持咽部作用,包括颌弓、舌弓和鳃弓。(鱼纲,如鲫鱼) 11、双平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连接,形成双平椎体。 12、原尿:肾小球使血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和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等透过肾小球进入肾小囊,而阻止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进入肾小囊的尿称为原尿。(哺乳动物,如人类) 13、侧线:头部及体两侧由皮肤内陷形成的沟状或管状构造,有分支穿过鳞片,通外界,管内有粘液、水流感受细胞(具纤毛)。(鱼纲,如鲤鱼) 14、胎盘:由胚胎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突起形成绒毛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哺乳动物的胎儿借助这种特殊的结构与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哺乳动物,如人类) 15、羊膜卵:外包有卵膜,卵壳为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厚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卵壳具有通气性,其内卵黄供胚胎营养。(爬行动物,如鳄鱼;鸟类,如麻雀) 16、双重呼吸:由于气囊和气管与肺相通,吸气和呼气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共两次。(鸟类,如麻雀) 17、门静脉:两端均为毛细血管,管腔内无瓣膜的静脉。(两栖纲,如蟾蜍) 18、咽交叉:当完成吞咽动作时,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而引起一系列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喉头上升,使会厌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路。此时呼吸暂停,食物经咽部进入食管。因而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形成咽交叉。(哺乳动物,如人)19、直立猿人:已成为真正的人类,出现于距今30~180万年前。更进步,具文化,使用骨器、石器工具和火,群居,使用兽皮包裹身体。(如北京猿人) 20、不完全双循环: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的循环。(两栖纲,如青蛙成体;爬行纲除鳄类,如蛇) 21、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如卧龙自然保护区) 二、器官 1、犁鼻器: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鳄鱼。 2、肾小囊:鱼纲及以后均有。 3、晚成雏:猛禽、攀禽及雀形目鸟类等。 4、韦伯氏器:鱼类鲤形目。

动物学教学大纲完整

《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动物学》的课程性质: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学校生物专业的主要基础课。本课程以动物的演化为线索,主要介绍无脊椎动物(原生、多孔、半索、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棘皮、腔肠动物门)及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的结构和演化。为后续的动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态学和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获得从事动物学教学和动物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三)《动物学》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要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鱼类、两栖类、鸟类、兽类)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脊椎动物各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四)《动物学》课程授课计划(包括学时分配):

(五)教学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紧紧结合各类微生物结构功能、生命活动及应用等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对抽象理论过程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进行,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专业需要对于动物形态解剖部分应详细讲解。 (六)考核要求: 采用期中、期末考核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按平时占10%(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作业等);期中成绩占20%;期终成绩占70%。试卷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试。 二、教学内容 Chapter1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动物学的概念 2、掌握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重点: 动物学的目的与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教学难点:

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的物种、生态系统、基因多样性的总和。 到目前为止,地球上物种数量有500万~3000万种。已经记载的为140万~150 万种。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目前世界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消失; 哈佛大学生物学家E.O.Wilson估计,每天有140种,每年有5万种无脊椎动物由于热带雨林的破坏而灭绝;由于毁林每年至少有一种鸟和哺育动物或植物被灭绝( Ryan ,1992);许多事例说明,生物多样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人口的增加对生物资源的索取、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如果不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毁灭人类的将是我们自己。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制定生物多样性的法律和法规一一制定并实施保护公约。 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一一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一一建立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一一基因库、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5、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生物一一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等 生命现象的都是生物。 、分类等级(阶元) 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为了更精确地表示,常在阶元前加总”或在阶元 后加亚”

7、物种的概念 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同物种在形态和生理上非常相似的,有共同的祖先,异性可自然 结合繁殖后代。 亚种一一是种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上有一定差别的个体。品种一一是人干予的产物,是种内人工选择的个体。 8、动物的命名 命名是为了避免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 国际上规定每一种动物必须有一个通用的科学名称一一学名。 双名法一一是以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了的文字连在起来表示物种的学名。属名在前,为单数 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9、系统——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器官,相互协同以完成机体某一方面生理机能。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内分泌系统。 如消化系统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消化腺有机地结合形成。 10、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a、单细胞动物 身体由单细胞构成,由细胞器或类器官完成各种生活机能。 b、个体微小,以运动胞器来完成运动 鞭毛、纤毛、肉足等。 c、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原始性及多样性 植物性营养:如眼虫、团藻。营养方式吞噬性营养:如草履虫。渗透性营养:如孢子虫。 相关名解: 植物性营养:反映原生动物的原始性 动物性营养:通过胞口吞食其它生物或有机碎片,残渣由胞肛排出,如草履虫。 渗透性营养:寄生或腐生的种类,借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作为养料。 11、纤毛纲: 1.代表动物:草履虫

普通动物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30分) 01、赤潮是由(腰鞭毛虫)类原生动物造成的。 02、乌贼胚胎发育以(外包)方式形成原肠胚。 03、水螅刺细胞在(外胚层)。 04、海蜇身体为(辐射对称)。 05、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和三胚层),无体腔。 06、涡虫神经系统(梯形)。 07、(蚯蚓)为闭管式循环。 08、昆虫口器(上唇)不是由附肢转化形成。 09、水管系统是(棘皮动物)特有的。 10、(鱼类)皮脂腺是单细胞腺。 11、两栖耳柱骨相当于鱼类(舌颌骨)移至中耳内转化而成。 12、耳蜗是(哺乳类)具有。 13、脊椎动物第V对脑神经是(三叉神经)。 14、(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是哺乳类头骨鉴别特征。 15、鲨鱼鳞片是(盾鳞)。 16、梨鼻器是爬行类(嗅觉)器官。 17、尾肠系膜静脉是(鸟类)特有的. 18、哺乳类椎体连接型为(双平型)。 19、皮肤表皮层:腔肠动物(外胚层),原腔动物(角质膜),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20、陆生脊椎动物不具有(腰带不与脊椎相连)特点。 二、名词解释(24分)→填空题 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简断形式,在有性生殖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和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又称左右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降低,以适应环境。当环境适合时破囊而出,这是一种生物学适应。 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归律的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做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已转换生活环境、方式,满足它们生殖、索食、越冬所需条件,并在一段时间后返回原地。 大的骨盆愈合,在行走时支撑体重 发育上的来源却相同。 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的裂孔,是低等水栖脊索动物呼吸器官。 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普通动物学》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 大学《普通动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材越来越厚,而教学计划所安排的学时却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课堂教学方法必需要有所改变。 由于生物学本身的规律,在教材中不少内容不可避免是重复的,如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内容与人体解剖学是重复的;生理机能方面的部分内容与动物生理学是重复的;大学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许多与中学生物教学是重复的;不同纲动物身体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不少也是重复的。这些内容又恰恰在《普通动物学》教材中占的篇幅较大。 这些在中学和大学的不同课程以及在同一教材中不同纲的重复内容,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比较了解的。这一部分内容,要突出重点、特点,对最先讲述的代表动物,可以作较细致的讲解;对以后出现的代表动物,应主要讲述其特点。而常规的结构和生理机能可以不讲或少讲。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要应用比较解剖学和比较生理学的方法。通过比较,不但可以了解不同类群的共同特征,还便于了解它们的不同特征;既知道了一个新类群的特征,又复习了已讲过的类群特征。 在动物学教材中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动物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讲门、纲、目及重要科的鉴别特征,而种的鉴别最好放在实验课中对照实物标本学习,如果在理论课中讲解,不但花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 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跟着老师转,主要内容一般是能听懂的,但要将老师讲的全部内容在大脑中记下来,是比较困难的。帮助记忆的主要方法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主要记录老师的板书内容,老师的板书是文字非常简捷的各级标题以及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学生还可以记下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所以课堂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提纲,它能给学生在课后复习阅读教材时提供重要的线索,便于抓住重点,节约时间。记笔记还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组织思维,避免思想开小差。在笔记中还能记下未搞清楚的问题,留待课后向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可以模仿老师在板书中概括问题的方式,提高在阅读中概括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和做笔记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老师讲课时不能只顾在黑板上不停地写,写满了就擦,擦完了又写,学生难以跟上,没有时间思考;学生不能只是埋头做笔记,而对所记的内容不求甚解。老师应该注意板书的质量,学生应该把做笔记当作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断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做好课堂笔记应注意以下几点:大学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多,板书也多,学生要提高记笔记的速度,记笔记的速度要跟上老师板书的速度。要培养边看边写、边听边思考的课堂学习能力;课堂笔记不同于会议记录,不必记录过多的细节,更不必将老师讲的话都记录下来,要是这样,学生就仅是记录员,没有思考的时间。除了记下老师的板书以外,再记下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或弄不清楚的内容;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许多是自己补充进来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新发现,可以多记;而教材上有的内容可以少记;老师讲授的内容容易为自己接受的可以少记,而较难懂的内容,可适当多记,有助于课后复习时突破难点;部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记好笔记外,在课后复习中还补充进许多内容,将笔记重新整理抄写,使自己的笔记成为一份很漂亮的听课和读书的综述资料,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课堂笔记应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因为动物学老师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经验丰富,所讲授的许多专业术语、定义和内容可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学生不可能随意改变。但学生并不见得就一定要机械地照抄板书,他们可适当地对板书加以改变,搞出特色;现在的课堂教学由于信息量大而课时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可能很详细、很连贯的讲解。即使是教学时间够,也不能像对待中、小学生那样进行讲

普通动物学 简答题整理

五、简答(26分) 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7分) (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 (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 (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 (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 (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 (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 (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 体内受精。(1分) 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 (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8分) (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 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2分) (2)气囊:鸟类特有。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1分) 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 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 (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 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 (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2分) (2)主要类型: 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3分) 六、简述(25分) 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 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 (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 (3)几种尾、形状功能。(3分) 2、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有几大进步事件,随机举出两个进步事件的意义?(15分) 要点:(1)五大进步事件:具上下颌、五指型附肢、羊膜卵、恒温、胎生哺乳。(5分)(2)进步意义。每个意义5分 A五指型附肢的进步意义 (1)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2)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肩带游离,前肢在摆脱头骨的制约后,不但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

生物基础知识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 -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有机物(一般是葡萄糖,也可以是氨基酸等物质)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16.矿质元素是指: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汇编

一、意义 1、两侧对称的形成:(扁形动物) 1)其体可明显区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2)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灵敏、准确。 3)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中胚层的形成:(扁形动物) 1)使动物从组织分化水平进入到器官系统的分化。 2)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环节动物 3、身体分节(是进化到高等无脊椎动物的标志):(环节动物) 1)提高了动物新陈代谢的效率,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增强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3)为动物进一步分化创造了条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 4、真体腔(环节动物) 1)加强了肠功能(出现机械消化)并促使之分化,提高了消化功能。 2)促进了器官系统的形成,使结构进一步复杂化,机能更加完善。 5、脊索(脊索动物) 1)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和保护功能; 2)提高了定向、快速运动的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 3)使躯体的大型化成为可能,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 6、五趾型附肢:(两栖纲) 1)肩带借肌肉与头骨和脊柱联结(灵活) 2)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支撑体重) 3)腰带与后肢骨相关节(运动) 4)肢骨发展成为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完成和增加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前肢活动范围扩大和动作灵活,以及后肢承重和运动是登陆的必须条件 7、羊膜卵(爬行纲): 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初期对水的依赖,确保在陆地上繁殖成功,使繁殖不再受外界水环境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8、肺(两栖纲): 使脊椎动物离开水面生活 9、大脑皮层: 能有效的协调体内环境的统一并对复杂的外界条件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10、上下颌:(鱼纲) 1)极大的增强了口的主动捕食和防御功能; 2)提高了生存竞争能力。 11、恒温(鸟纲)(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1)高而恒定的体温使体内各种酶活性充分发挥,使新陈代谢水平得到提高; 2)提高产热、散热能力是躯体结构和功能全面进化的产物; 3)减少了对外界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范围。 12、次生腭(爬行纲) 次生腭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得以分隔,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通道畅通,呼吸效率提高,而且当动物吞食大型食物时仍得以正常呼吸。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选择题

1 国际动物学会命名法委员会规定:动物的学名为拉丁名,学名采用双名法,该名称是动物通用名,其它的名称均为地方名。下列动物学名书写规范的是( C ) A.Parus major B.Parus Major C.Parus major D.Parus Major 2组织(tissue)是指:( B ) A.形态和机能完全相同的细胞群; B.形态相似、机能一致的细胞群; C.形态相同、机能不同的细胞群; D.形态和机能完全不同的细胞群。 3 在动物组织的分类系统中,硬骨属于( A ) A:致密结缔组织B:硬骨组织C:网状结缔组织D:疏松结缔组织 4 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5 黄色组织的来源是(A ) A:脏体腔膜B:肠上皮细胞C:表皮细胞D:外胚层 6 人们可以利用何种激素来增加蚕丝的产量?(A ) A、保幼激素 B、脑激素 C、蜕皮激素 D、利尿激素 7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B)。 A:孤雌生殖B:营养与代谢C:纵二分裂D:横二分裂 8具有胞饮作用的动物是( D ) A:眼虫B:夜光虫C:草履虫D:变形虫 9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B ) A:消化作用B:调节水分平衡C:呼吸作用D:运动作用 10 间日疟原虫的中间寄主为( C ) A 钉螺 B 沼螺 C 按蚊 D 伊蚊 11.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的间日疟原虫,有性生殖开始是形成: A.孢子和孢子体; B.大配子和小配子; C.大配子母细胞和小配子母细胞; D.配子孢囊和合子孢囊。( C ) 12 团藻在动物演化上有重要意义,其分类地位是( B ) A 海绵动物门 B 原生动物门 C 腔肠动物门 D 扁形动物门 13海绵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侧枝,下列哪一特点()不属于海绵动物。( D ) A:具领细胞B:具水沟系C:有胚胎逆转现象D:具两个胚层 14 水沟系这种特殊的结构存在于()中。( D ) A 棘皮动物 B 腔肠动物 C 软体动物 D 海绵动物 15毛壶具有何种类型的水沟系及由何种物质构成的骨针;( B ) A.单沟型、钙质; B.双沟型、钙质; C.双沟型、硅(矽)质; D.复沟型、硅(矽)质。 16 海月水母的消化循环腔的下列辐管中哪一种不分枝?( C ) A.正辐管; B.间辐管; C.从辐管; D.环管。 17 桃花水母是属何种类型?( C ) A.水螅型发达; B.水母型不发达; C.水母型发达,水螅型不发达或不存在; D.水母型和水螅型均发达。 18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普通动物学试题库 Ⅱ脊椎动物篇 一、名词解释 头索动物、原索动物、内柱、肝盲囊、脊索、逆行变态、无头类、颌口类、有颌类、咽鳃裂、口索、尾索、双循环、单循环、不完全双循环、闭鳔类、鳃耙、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韦伯氏器、侧线器官、鳞式、齿式、生殖洄游、卵生、卵胎生、胎生、五趾型附肢、咽式呼吸、原脑皮、新脑皮、颞窝、颊窝、次生腭、口漏斗、鳃笼、鳃囊、动脉圆锥、动脉球、犁鼻器、淋巴心、婚垫、耳后腺、后肾、胸廓、红外线感受器、愈合荐骨、开放式骨盆、跗间关节、旅鸟、早成鸟、晚成鸟、留鸟、候鸟、迁徙、漂泊鸟、淋巴结、孵卵斑、尾综骨、龙骨突、鸣膜、胎盘、蜕膜胎盘、无蜕膜胎盘、复胃、喉、封闭式骨盆、鼻旁窦、洞角、实角;双重呼吸、同型齿、异型齿、适应辐射、三重调节、 二、填空 1、半索动物门的常见代表动物是(),它的全身由()、()和()3部分组成。 2、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3、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和()三个亚门。 4、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5、鱼类的基本体形有()、()、()和()四种。 6、真皮鳞是鱼类所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根据形状和发生的不同,可分为()、()和() 三种类型鳞。 7、鱼类的尾鳍分()、()和()三种基本尾型。 8、四大家鱼是指()、()、()和(),它们的分类地位为()亚纲()目。 9、四大海产指()、()、()和()。 10、韦伯氏器又叫(),通常认为由前向后它由()、()、()和()组成。 11、鱼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即()、()和()。 12、由()到()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上鳞,由()到()的鳞列数称为侧线下鳞。 13、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和()四部分,其中()、()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14、两栖类的脊柱分为四个区,即()、()、()和()。 15、两栖类脑颅后方具()枕骨髁,颌弓中的颚方软骨被()包围,麦氏软骨被()包围,从而形成()上下颌。 16、青蛙的耳由()和()构成,听骨的外端连接(),内端连接()。 17、两栖类的肩带分为()和()两种类型。青蛙的肩带属()。 18、大多数爬行类的齿为(),低等的种类为(),多数为(),高等种类为()。 19、现存爬行类分属于四个目()、()、()和() 20、晰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有:体覆盖着()、终生用()呼吸,()受精,卵外包着()。 21、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是()动物,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从()动物开始的。 22、爬行类的牙齿按着生方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23、哺乳动物的牙齿为()生齿,齿型有分化,分化为()牙、()牙和()牙。 24、哺乳动物特有的肌肉为()肌和()肌。 25、反刍动物胃一般由4室组成,即()胃、()胃、()胃和()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