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在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80周年座谈会上

的发言

在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8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罗山县

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既是革命老区,也是革命苏区,既是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二十五军茁壮成长和浴血奋战的地方。1934年11月,花山寨会议之后,红二十五军转移到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2984名将士,胸怀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理想,抱着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坚定信念,从何家冲这块红色而神奇的土地上出发长征。他们肩负起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重任,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历尽艰辛,不

折不挠,冲破敌人层层围追堵截,闯过道道关隘要塞,在枪林弹

雨中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在与数倍甚至数十倍敌人的周旋中发展

壮大自己,孤军远征10个月,转战万余里,于1935年9月率先

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合后组成十五军团。1935年10月19日,十五军团与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一、红二十五军的诞生和整编1927年11月黄(安)麻

(城)起义受挫后,吴光浩、戴克敏、王树声、廖荣坤等72名红色战士撤退到武汉黄陂区木兰山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工农革命军

第7军,并于1928年7月转移到大别山区光山县的柴家堡一带创

建革命根据地。此后不久,黄陂农民自卫军在徐海东的领导下,通过年关暴动和静山庙暴动,又建立了一支地方革命武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这些红色武装与商南(商城县南)、六(安)霍(山)起义部队及红十五军陆续会合,经过不断整编扩建,于1931年10月25日在安徽省六安麻阜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红二十五军贯彻党的六大所制定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总路线,继续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

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湖北红安)宣告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总兵力近3万人。红二十五军在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到第三次反“围剿”的斗争之中,打了不计其数的胜仗。

1932年10月,因张国涛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造成军事上指挥失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主力随之向川陕方向挺进。

红二十五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后,国民党以20万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和“清剿”,企图消灭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国民党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敌军所至,火光冲天,山林毁尽,田地荒芜,庐舍成墟,许多地方成为无人区,革命根据地大多丧失,形势十分危急。1932年11月

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安县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以七十五师和皖西部分红军为基础,将九军二十七师改编为七十四师,重建红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下辖七十四师、七十四师。

1933年4月上旬,红二十五军合编,吴焕先任军长,戴委英任政委,廖荣坤任副军长。下辖七十三师、七十四师、七十五师。

1933年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整编,吴焕先任军长,戴季英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下辖七十四师、七十五师。

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合编,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七十四师、七十五师。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整编,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23团、224团、225团、手枪团。

1934年12月11日,红二十五军缩编,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徐海东任副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223团、225团、手枪团。

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七十五师、七十八师、八十一师。

红二十五军重新组建后,肩负起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重任,经受了五次反“围剿”斗争的考验,使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大别山上。红二十五军长征北上抗日,长途跋涉,转战万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支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花山寨会议决定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9月,程子华携带中共中央文件和周恩来的指示,从中央苏区来到罗山县殷家湾与鄂东北道委会面,道委即派人去皖西向鄂豫皖边区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送信。11月4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来到罗、光边区。11日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程子华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精神。会议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通知》和周恩来的指示,并结合红二十五军的实际情况,就有关问题形成决议:

一、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而斗争;

二、以平汉铁路西的鄂豫桐柏山区、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目标;

三、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四、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戴季英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

五、留一部分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花山寨会议,是红二十五军重新组建后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决定红二十五军前途和命运的会议。当年,如果红二十五军主力继续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就会集中各种武装力量,出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兵力,集中火力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全面大举进攻,红二十五军就有可能被彻底消灭,革命根据地就可能彻底丢失。为了保存红二十五军主力,保留革命火种,巩固和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红二十五军向桐柏山区、伏牛山区挺进,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有利于红二十五军继续在深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继续宣传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进一步唤起民众的团结,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和其他三支长征红军队伍会合,壮大了红军的中坚力量,巩固和扩大陕甘宁边区。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吸引了敌军主力,减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压力,留下的部分武装就能长期坚持斗争,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红二十五军从何家冲出发长征花山寨会议之后,省委将罗山西路军补充红二十五军,然后西移到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

为了争取迅速实行战略转移,省委在何家冲又召开了会议,具体地讨论了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路线和红二十五军走后鄂豫皖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会议决定:

一、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师一级建制,军直属223团、224团、225团和手枪团及军部直属队。为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行动中部队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程子华任司令员、徐海东任副司令员。

二、留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个分队,原红七十四师两个连及皖西红八十二师两个营和各地武装约2000人,归高敬亭(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领导,并致信高敬亭,传达花山寨会议的决定,责成其组织鄂豫皖边区党的新的领导机构,并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三、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西征,目标是到达伏牛山区创立新苏区。

省委还根据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通知》精神,拟定了出发宣言。《宣言》指出了民族危机的深重,揭露了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义举,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全军进行了政治动员。宣讲北上抗日的意义和战略转移的重要性,结合当时的斗争形势,提出“创造新苏区”的战斗口号。部队实行轻装,减少马匹和挑担,对少数不能随军行动的伤病员

做了妥善安排。同时,省委还就近召集鄂东北地区党组织部署安排走后的工作。11月15日,完成了转移的一切准备工作。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全体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集结在古银杏树下庄严宣誓,从何家冲出发长征。17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朱堂店以南击退敌人“追剿队”第五支队,当晚于信阳城以南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迈出战略转移的第一步,开始了万里长征。

在全国四路红军长征队伍中,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但这支队伍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适时转移,并在长征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长征途中,充分发挥小部队行动便捷的特点,坚持逐步转进,“走“、“打“、“蹲“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多次摆脱险境,长征中未受大的挫折。

长征期间,四支红军队伍都有创建新苏区的计划,但真正实现计划的只有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开创的豫陕根据地,建立了苏区政权,苏区约50万人。豫陕根据地北靠秦岭,南濒汉江,山峦连绵,丛林茂密,红二十五军在这里树立起一面红旗,牵制敌人几十个团的兵力两次前来“围剿“,对南面的川陕苏区、北面的陕甘苏区和长征中的中央红军,都起到了战略上的支持和配合作用。

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充分发挥“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作用,不断点燃革命烈火,继创建豫陕革命根据地

之后,又创建了陕南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主力从陕南撤离时,留下部分武装,在郑位

三、陈先瑞领导下,组建红七十四师,继续坚持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

红二十五军在陇东地区与敌周旋期间,一时难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便决定北上陕甘,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增强了陕北的革命力量,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扭转了陕甘苏区的严峻局势。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为2984人,抵达陕北后为3400人,加上创建的两个根据地留下的红军,保存和发展的红军共有7500余人。他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革命骨干,在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展成为一支支英勇善战的劲旅。

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的军部设在罗山县何家冲的何氏祠,医院设在何大湾。何氏祠,明初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共16间屋,分一进屋、二进屋和东西厢房。为青砖布瓦房,风格庄严古朴。何氏祠于2004年建成红二十五军纪念馆,纪念馆按原军部设置,一进屋为警卫室、机要室,二进屋为参谋处、首长室,东西厢房为政治部和会议室,各室内分别存放有红二十五军将士使用过的步枪、红缨枪、大刀、电话机、床、桌子、马灯、洗脸盆、洗脚木盆等文物。红军医院旧址,为4个相连的四合院。红军长征出发地集结标志――古银杏树枝繁叶茂,金秋果实累累。红军碾,是一副直径约2米的石碾,当年红军长征出发前,每人筹备3

天的干粮,靠的就是这副石碾碾出来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矗立在何氏祠东边的山坡上。徐向前、程子华、郭述申、刘震等为纪念碑题词,刘华清题写“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馆名。

作为全国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的何家冲,始终与红军精神连在一起,与爱国教育连在一起,与红色旅游连在一起。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集结标志――古银杏树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何家冲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等6家单位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xx年,何家冲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xx 年3月,何家冲被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三、红二十五军战斗在罗山1934年6月1日,鄂豫皖省委召开第八次常委会,讨论发展罗、光苏区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问题,决定“在光、罗北部进行最高度的军事行动。”6月2日,红二十五军之一部于光山县大竹园击溃敌四十四师1个旅后,向罗(山)光(山)北部进发,直插罗山、信阳之间,在罗山朱堂店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在罗山进行了十余次的战斗,其中有著名的长岭岗战斗。

1934年7月17日清晨,红二十五军从殷家冲出发,向何家冲方向转移。到达长岭岗南侧高地药鸡沟对面山上时,发现红军所处的位置极为有利,敌所占长岭岗地座孤岭。红军决定出其不意

歼灭该敌。上午9时,红二二四团第一营首先以迅猛的动作,将敌排哨消灭,又乘势将敌六四三团第一营打垮。与此同时,红二十五军二二四团第二、三营将敌连哨消灭。敌四三团二一三营急忙向药鸡沟以西增援,不料红二二四团第二、三营猛向其侧翼实施突击。此时,罗山西路军和杨店便衣队赶来占领长岭岗以北高地,配合主力作战。红军从药鸡沟、桃园、天田三个方面向敌夹击。红军猛打猛追,直捣敌军师部。敌师长见势不妙,忙令第六四四团派两个营占领长岭岗西端阵地,企图阻止红军追击。但在六四三团溃兵回窜和红军的冲击下,这两个营无法前进,只得仓惶逃窜。这时红七十四师两个营也投入战斗,向敌猛烈冲击,敌六四四团两个营匆忙后撤。于是红军5个营集中力量,乘胜追击,敌人只得缴械投降。战斗历时3个小时,歼敌东北军一一五师5个营、俘敌4000余人,缴迫击炮3门、轻机枪120余挺,长短枪800多支,还缴获很多其它军用物资。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作为一段历史,长征已渐渐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和长征途中发生的斗争故事将永远熠熠生辉,教育和启迪后人。红二十五军爱党爱民的光荣传统,不懈追求的革命信念,矢志不渝的高尚情操,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