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命题角度1 :毛泽东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把实际斗争中累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吸取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反对李立三“城市中心论”及党内革命悲观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在毛泽东1928-1930 年写的一系列报告,特别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得到系统阐述。

命题角度2 :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1928 年6 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面对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城市中心论”,毛泽东等人在领导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对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为争取民主权利,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而中国革命中敌强我弱的态势与敌我实力分布状况确定了我们必须到农村去,团结广大农民方有可能取得革命胜利,逐渐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束缚。

命题角度3: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有条件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深刻分析和论证了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前三个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后两个是主观条件。

命题角度4:在中国革命中,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如何坚持革命、发展壮大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

这一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基本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命题角度5:中国革命道路开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2018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2018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3)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2018考研政治 你必须知道的“人民政协”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你必须知道的“人民政协”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很多同学不清楚什么是人民政协,或者是人民政协的职能有哪些、其实,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都涉及到过人民政协的相关知识点。今天,文都小编就人民政协的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先从宏观上把握人民政协,希望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及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而不是国家机构。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及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对宪法、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及国家机关等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参政议政(对国家各个方面涉及到的问题及与人民相关的问题反映人民的需要,提出建议)。这就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同时广泛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人民政协与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三个文件也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领导阶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外交工作等。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致公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界代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旨在密切联系区中,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进而推动实现最广泛且有效的民主。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小编给考生划重点!劳动价值理论是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考前要加深记忆,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看看你疏漏了哪些要点: 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①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②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③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①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        ②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真题示例】 (201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二、劳动二重性        内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8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分析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018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分析之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2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就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必背9个重要凯程 考研政治凯程很多,复习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平均分配,所以需要大家来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重点内容要熟记,会用。下面9个重要凯程,希望考生背下来。 考点一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根据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理解,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考点二意识观 1.意识产生的条件:(1)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三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的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四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3.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考点五实践和认识

11 2018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018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柢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3)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

2018考研政治重要考点解析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18考研政治重要考点解析之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领导力量。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做了完整的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考什么

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考什么 考研政治是越到后期花时间越多,建议早上晚上进行反复朗读和背诵默写,反复记忆!考研政治的投入产出是很高的。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考什幺,希望对你有帮助。 ? ?2018年考研政治必背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 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幺样的世界观就有什幺样的方法论。4.哲学基本 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小编推荐:2018年考研政治时政热点:一带一路 ?2018年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 1.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 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4.可知论与不可知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唯物史观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小编给考生划重点!唯物史观是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考前要加深记忆,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看看你疏漏了哪些要点: 唯物史观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内涵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史观内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主要缺陷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②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二、社会结构论 1.人类社会=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含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构成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生产方式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③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意识含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结构主体划分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层次划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辩证关系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真题示例】 (201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0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力含义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基本要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基础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渗透要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含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16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2018考研政治:必背考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科学社会主义中那些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可以作为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对于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逻辑结构。这样来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或原则,包括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价值。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恩格斯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的“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基本特性。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是马克思恩格斯将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经验,也是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所谓“现实基础”、“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必须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即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出现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以及人与社会都得到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体的功能和积极意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最高社会理想,是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反映。社会主义价值是人类价值目标追求的延续和发展。在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富有、快乐、幸福、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生生不息的追求。

2018考研政治20条实用复习建议

2018考研政治20条实用复习建议 1.不管你何时开始复习考研政治,第一遍看书务必细致、完整,切记不可跳过“自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 2.每部分重要的章节一定要动手抄写或总结,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形成知识体系最重要,知识体系是复习和答题思路的中心轴。 4.看书和总结的时间应该是做题时间的两倍以上;本月开始,每天的政治复习时间分别为2小时(10月)、2.5小时(11月)、3小时(12月)为保底。 5.做题一定先从模拟选择题开始,每天不要超过40题,且逐题搞懂。 6.不要急于做真题,必须要在每部分模拟选择题单选正确率达到70%、多选正确率达到50%后,才能开始做真题。 7.做真题要保证质量,错题不能忽略,弄清楚错在了哪里。 8.每个月务必总结二个时政热点,并结合人民网和新华网的官方评述思考。 9.材料分析题11月再开始训练,先从真题开始,一定要动手写出来。 10.如果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复习政治,务必保证马原和毛中特部分第一遍复习的完整性,史纲和思修部分可直接浏览重点章节,然后做题进行补充。 11.不要寄希望于押题,押题只能押中方向,具体内容还得要自己作答,会答才是硬道理,关键要靠语言积累。 12.主观题背诵要找准知识点,不做无用功,从真题总结考试重点。 13.主观题背诵要找到好的资料,跟研友多做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知识点全面但不拖沓的。 14.背答题的时候,要善于根据自己的语感做调整,该删的无用之处可以手动删除,只背最精华的部分。 15.答题技巧可以看,但不能迷恋,以基础和背诵为主 16.选择题最易拉开差距,单选的很多知识也需要记忆。不是一字不落地背,而是多读,掌握基本的知识。 17.大题的重点章节准备大题,细节知识点通过多做选择题来巩固,重点在多选题。 18.12月份务必整套训练至少三套试卷,很多问题和感悟做了以后就出来了。

2020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0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8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8考研政治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马原 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前三个性没有变化,第四个“条件性”为新增内容。 [条件性的含义是]第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第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第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怎中失误发展的客观规律。 2.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系统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起来就是:关系思维、矛盾思维、整体思维、规律思维。 二、毛中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六个原则: 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五是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六是坚持党的领导。 2.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第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第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第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纳于新常态

3.新常态下应该怎么办 第一,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实 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 期目标;第三,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意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第四,推进城镇化,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第五,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第六,重点实施“一 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第七, 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八,保 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是他 们有现实获得感。 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第二,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第三,要把握好基本要求:要紧跟全球 科技发展方向、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积 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第四,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 的地位。 5.“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 济增长供给侧管理。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6.“供给侧改革”应该怎么做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常考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常考凯程:新民主 主义革命 毛中特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两部分,整理了考研政治毛中特的高频考点,同学们务必要看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领导力量。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做了完整的概括,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矛盾的精髓

2018考研政治:马原凯程之矛盾的精髓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指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毛泽东同志对事物矛盾的实质的概括。他认为:“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的。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共性和个性又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了的。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可能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学说,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理论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又是矛盾的个性和相对性,共性概括了事物矛盾的共同本质,个性则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本质,绝对性从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总体说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性、无限性和无条件性,相对性则从事物发展的具体方面说明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暂时性、有限性和条件性。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01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框架梳理简要版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框架梳理简要版 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要按照一条主线、二个基本理论、三件大事、四个基本问题、五大建设进行,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梳理梳理知识点框架。 1.一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2.二个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 4.四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2)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 5.五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学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首先必须了解的重要名词。这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一条主线。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厘清这15章内容的脉络。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足够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重点掌握提出的时间、人物、会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背景,有助于加深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顾名思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具体实际。重点记住一个数字——3。也就是说,内涵具体包括3各方面,即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至于对内涵的理解,可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在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主要掌握两个数字——2和4。2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也即两大理论成果。就是我们这门课程的题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指的是两大理论成果中的具体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个数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将会不断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纵深下去,就是体系内3个重要理论的细化内容。今天的这篇文章知识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大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怎么去学习这一知识点。理论的细化内容,后续的将会为同学们一一讲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意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这个知识点主要掌握一个数字3。指的是意义的3个重要方面: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3个方面注意理解记忆,无需死记硬背。

2018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总结

2018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总结摘要:总有些知识点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让人迷惑不已,各位考研er也是一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摔跟头,帮帮为大家整理了考研政治中马原易错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各位考研er~ 考研政治复习内容繁杂,马原部分还不容易记忆和理解,这让18年考研的同学焦头烂额。帮帮小编提醒大家在全面复习考研政治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的知识点是需要大家周知的,下面小编就把这些马原的易错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 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以上是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的10个易错知识点,希望大家在答题过程中能够慧眼识破这些陷阱,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