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民用建筑分类

3.2 设计使用年限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4 建筑与环境

3.5 建筑模数

3.6 防灾避难

4 规划控制

3.6 防灾避难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2 建筑基地

4.3 建筑突出物

4.4 建筑连接体

4.5 建筑高度

5 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2 道路与停车场

5.3 竖向

5.4 绿化

5.5 工程管线布置

6 建筑物设计

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6.2 平面布置

6.3 层高和室内净高

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6.6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6.7 台阶、坡道和栏杆

6.8 楼梯

6.8 楼梯

6.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6.10 墙身和变形缝

6.11 门窗

6.12 建筑幕墙

6.13 楼地面

6.14 屋面

6.15 吊顶

6.16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6.17 室内外装修

7.4 声环境

7 室内环境

7.1 光环境

7.2 通风

7.3 热湿环境

7.4 声环境

8 建筑设备

8.1 给水排水

8.2 暖通空调

8.3 建筑电气

8.4 燃气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1.0.4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 术语

2.0.1 民用建筑 civil building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0.2 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供人们居住使用建筑。

2.0.3 公共建筑 public building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

2.0.4 无障碍设施 accessibility facilities

保障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与民用建筑工程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2.0.5 建筑基地 construction site

根据用地性质和使用权属确定的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场地。

2.0.6 道路红线 boundary line of roads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2.0.7 用地红线 property line

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用地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2.0.8 建筑控制线 building line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道路红线、建设用地边界内,另行划定的地面以上建(构)筑物主体

不得超出的界线。

2.0.9 建筑密度 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

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建筑物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2.0.10 容积率 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

在一定用地及计容范围内,建筑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11 绿地率 greening rate

在一定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总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比率(%)。

2.0.12 日照标准 insolation standard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规模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有日照要求楼层的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

窗获得的日照时间。

2.0.13 层高 storey height

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端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

2.0.14 室内净高 interior clear height

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

2.0.15 地下室 basement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 1/2 者为地下室。

2.0.16 半地下室 semi-basement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 1/3,且不超过 1/2 者为半地下室。

2.0.17 设备层 equipment floor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和电气等的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入操作用的空间层。

2.0.18 避难层 refuge storey

在高度超过 100.0m 的高层建筑中,用于人员在火灾时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

2.0.19 架空层 open floor

用结构支撑且无外围护墙体的开敞空间。

2.0.20 台阶 step

连接室外或室内的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的阶梯式交通道。

2.0.21 临空高度 the vertical height between two open space

相邻开敞空间有高差时,上下楼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22 坡道 ramp

连接室外或室内的不同标高的楼面、地面,供人行或车行的斜坡式交通道。

2.0.23 栏杆 railing

具有一定的安全高度,用以保障人身安全或分隔空间用的防护分隔构件。

2.0.24 楼梯 stair

由连续行走的梯级、休息平台和维护安全的栏杆(或栏板)、扶手以及相应的支承结构组成的作为楼层之间垂直交通用的建筑部件。

2.0.25 变形缝 deformation joint

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磁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2.0.26 建筑幕墙 building curtain wall

由面板与支承结构体系(支承装置与支承结构)组成的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受作用的建筑外围护墙。

2.0.27 吊顶 suspended ceiling

悬吊在房屋屋顶或楼板结构下的顶棚。

2.0.28 管道井 pipe shaft

建筑物中用于布置竖向设备管线及设备的竖向井道。

2.0.29 烟道 smoke uptake;smoke flue

排放各种烟气的管道、井道。

2.0.30 通风道 air shaft

排除室内不良气体或者输送新鲜空气的管道、井道。

2.0.31 装修 decoration; finishing

以建筑物主体结构为依托,对建筑内、外空间进行的细部加工和艺术处理。

2.0.32 采光 daylighting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光环境,使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取得的天然光照度满足使用、安全、舒适、美观等要求的措施。

2.0.33 采光系数 daylight factor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0.34 采光系数标准值 standard value of daylight factor

在规定的室外天然光设计照度下,满足视觉功能要求时的采光系数值。

2.0.35 通风 ventilation

为保证人们生活、工作或生产活动具有适宜的空气环境,采用自然或机械方法,对建筑物内部使用空间进行换气,使空气质量满足卫生、安全、舒适等要求的技术。

2.0.36 噪声 noise

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休息,甚至损害身心健康的外界干扰声。

2.0.37 建筑连接体 building connection

跨越道路红线、建设用地边界建造,连接不同用地之间地下或地上的建筑物。

3 基本规定

3.1 民用建筑分类

3.1 民用建筑分类

3.1.1 民用建筑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类。其中,居住建筑可分为住宅建筑和宿舍建筑。

3.1.2 民用建筑按地上建筑高度或层数进行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高度不大于 27.0m 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 24.0m 的公共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 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为低层或多层民用建筑;

2 建筑高度大于 27.0m 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 24.0m 的非单层公共建筑,且高度不大于 100.0m 的,为高层民用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 100.0m 为超高层建筑。

注: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有关建筑高度和层数计算的规定。

3.1.3 民用建筑等级分类划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

3.2 设计使用年限

3.2 设计使用年限

3.2.1 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 3.2.1 的规定。

表 3.2.1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注:此表依据《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并与其协调一致。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3.1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 3.3.1 的规定。

表 3.3.1 不同区划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3.4 建筑与环境

3.4 建筑与环境

3.4.1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应选择在地质环境条件安全,且可获得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等卫生条件的地段;

2 建筑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地理环境特征,集约利用资源,严格控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 建筑周围环境的空气、土壤、水体等不应构成对人体的危害。

3.4.2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应与基地所处人文环境相协调;

2 建筑基地应进行绿化,创造优美的环境;

3 对建筑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废气、废水等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并应有效控制噪声、眩光等的污染,防止对周边环境的侵害。

3.5 建筑模数

3.5 建筑模数

3.5.1 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 的规定。

3.5.2 建筑平面的柱网、开间、进深、层高、门窗洞口等主要定位线尺寸,应为基本模数的倍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的开间进深、柱网或跨度、门窗洞口宽度等主要定位尺寸,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 2nM、3nM(n 为自然数);

2 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主要标注尺寸,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 nM(n 为自然数)。

3.6 防灾避难

3.6 防灾避难

3.6.1 建筑防灾避难场所或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乡规划的总体要求,并应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

3.6.2 建筑设计应根据灾害种类,合理采取防灾、减灾及避难的相应措施。

3.6.3 防灾避难设施应因地制宜、平灾结合,集约利用资源。

3.6.4 防灾避难场所及设施应保障安全、长期备用、便于管理,并应符合无障碍的相关规定。

4 规划控制

3.6 防灾避难

3.6 防灾避难

3.6.1 建筑防灾避难场所或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城乡规划的总体要求,并应遵循场地安全、交通便利和出入方便的原则。

3.6.2 建筑设计应根据灾害种类,合理采取防灾、减灾及避难的相应措施。

3.6.3 防灾避难设施应因地制宜、平灾结合,集约利用资源。

3.6.4 防灾避难场所及设施应保障安全、长期备用、便于管理,并应符合无障碍的相关规定。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1.1 建筑项目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及其建筑基地的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等控制指标,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关规定。

4.1.2 建筑及其环境设计应满足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对所在区域的目标定位及空间形态、景观风貌、环境品质等控制和引导要求,并应满足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

施的设计控制要求。

4.1.3 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历史文化与传统风貌特

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与塑造,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物的形态、体量、尺度、色彩以及空间组合关系应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协调;

2 重要城市界面控制地段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筑界面等应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相协调;

3 建筑基地内的场地、绿化种植、景观构筑物与环境小品、市政工程设施、景观照明、标识系统和公共艺术等应与建筑物及其环境统筹设计、相互协调;

4 建筑基地内的道路、停车场、硬质地面宜采用透水铺装;

5 建筑基地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的室外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等宜相互连通。

4.2 建筑基地

4.2 建筑基地

4.2.1 建筑基地应与城市道路或镇区道路相邻接,否则应设置连接道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建筑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 3000m

2 时,其连接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 4.0m;

2 当建筑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 3000m 2 ,且只有一条连接道路时,其宽度不应小于7.0m;当有两条或两条以上连接道路时,单条连接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4.0m。

4.2.2 建筑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详细规则确定的控制标高进行设计;

2 应与相邻基地标高相协调,不得妨碍相邻基地的雨水排放;

3 应兼顾场地雨水的收集与排放,有利于滞蓄雨水、减少径流外排,并应有利于超标雨水的自然排放。

4.2.3 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基地及其建筑物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内建筑物的布局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筑控制线的规定;

2 建筑物与相邻建筑基地之间应按建筑防火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留出空地或道路;

3 当相邻基地的建筑物毗邻建造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的有关规定;

4 新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应满足周边建筑物的日照标准;

5 紧贴建筑基地边界建造的建筑物不得向相邻建筑基地方向开设洞口、门、废气排除口及雨水排泄口。

4.2.4 建筑基地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等城市、大城市的主干路交叉口,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沿线70.0m 范围内不应设置机动车出入口;

2 距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近边缘线不应小于 5.0m;

3 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 15.0m;

4 距公园、学校及有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最近边缘不应小于 20.0m。

4.2.5 大型、特大型交通、文化、体育、娱乐、商业等人员密集的建筑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基地与城市道路邻接的总长度不应小于建筑基地周长的1/6;

2 建筑基地的出入口不应少于 2 个,且不宜设置在同一条城市

道路上;

3 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设置人员集散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

4 当建筑基地设置绿化、停车或其他构筑物时,不应对人员集散造成障碍。

4.3 建筑突出物

4.3 建筑突出物

4.3.1 除骑楼、建筑连接体、地铁相关设施及连接城市的管线、管沟、管廊等市政公共设施以外,建筑物及其附属的下列设施不应突出道路红线或用地红线建造:

1 地下设施,应包括支护桩、地下连续墙、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各类水池、处理池、沉淀池等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等;

2 地上设施,应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凸窗、空调机位、雨篷、挑檐、装饰构架、固定遮阳板、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风及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烟囱等。

4.3.2 经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既有建筑改造工程必须突出道路红线的建筑突出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人行道上空:

1)2.5m 以下,不应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等建筑构件;2.5m 及以上突出凸窗、窗扇、窗罩时,其深度不应大于 0.6m。

2)2.5m 以下,不应突出活动遮阳;2.5m 及以上突出活动遮阳时,其宽度不应大于人行道宽度减 1.0m,并不应大于 3.0m。

3)3.0m 以下,不应突出雨篷、挑檐;3.0m 及以上突出雨篷、挑檐时,其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 2.0m。

4)3.0m 以下,不应突出空调机位;3.0m 及以上突出空调机位时,其突出的深度不应大于 0.6m。

2 在无人行道的路面上空,4.0m 以下不应突出凸窗、窗扇、窗罩、伞凋机位等建筑构件;4.0m 及以上突出凸窗、窗扇、窗罩、空凋机位时,其突出深度不应大于 0.6m。

3 任何建筑突出物与建筑本身均应结合牢固。

4 建筑物和建筑突出物均不得向道路上空直接排泄雨水、空调冷凝水等。\4.3.3 除地下室、窗井、建筑入口的台阶、坡道、雨篷等以外,建(构)筑物的主体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4.3.4 治安岗、公交候车亭,地铁、地下隧道、过街天桥等相关设施,以及临时性建(构)筑物等,当确有需要,且不影响交通及消防安全,应经当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突入道路红线建造。

4.3.5 骑楼、建筑连接体和沿道路红线的悬挑建筑的建造,不应影响交通、环保及消防安全。在有顶盖的城市公共空间内,不应设置直接排气的空调机、排气扇等设施或排出有害气体的其他通风系统。

4.4 建筑连接体

4.4 建筑连接体

4.4.1 经当地规划及市政主管部门批准,建筑连接体可跨越道路红线、用地红线或建筑控制线建设,属于城市公共交通性质的出入口可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设置。

4.4.2 建筑连接体可在地下、裙房部位及建筑高空建造,其建设应统筹规划,保障城市公众利益与安全,并不应影响其他人流、车流及城市景观。

4.4.3 地下建筑连接体应满足市政管线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建设要求。

4.4.4 交通功能的建筑连接体,其净宽不宜大于 9.0m,地上的净宽不宜小于 3.0m,地下的净宽不宜小于 4.0m。其他非交通功能连接体的宽度,宜结合建筑功能按人流疏散需求设置。

4.4.5 建筑连接体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消防疏散

及结构安全方面的要求。\

4.5 建筑高度

4.5 建筑高度

4.5.1 建筑高度不应危害公共空间安全和公共卫生,且不宜影响景观,下列地区应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建筑高度有特别要求的地区,建筑高度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有关规定;

2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根据道路红线的宽度及街道空间尺度控制建筑裙楼和主体的高度;

3 当建筑位于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工程等设施的技术作业控制区内及机场航线控制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及施工设备高度;

4 建筑处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按规划控制建筑高度。

注:建筑高度控制尚应符合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规定。

4.5.2 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本标准第 4.5.1 条第 3 款、第 4 款控制区内建筑,建筑高度应以绝对海拔高度控制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

2 非本标准第 4.5.1 条第

3 款、第

4 款控制区内建筑,平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主入口场地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无女儿墙的建筑物应计算至其屋面檐口;坡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 1/4 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5 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1 建筑布局

5.1.1 建筑布局应使建筑基地内的人流、车流与物流合理分流,防止干扰,并应有利于消防、停车、人员集散以及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5.1.2 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规定及当地城市规划要求;

2 建筑间距应符合本标准第 7.1 节建筑用房天然采光的规定,有日照要求的建筑和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日照标准的规定。

5.1.3 建筑布局应根据地域气候特征,防止和抵御寒冷、暑热、疾风、暴雨、积雪和沙尘等灾害侵袭,并应利用自然气流组织好通风,防止不良小气候产生。

5.1.4 根据噪声源的位置、方向和强度,应在建筑功能分区、道路布置、建筑朝向、距离以及地形、绿化和建筑物的屏障作用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防止或降低环境噪声。

5.1.5 建筑物与各种污染源的卫生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5.1.6 建筑布局应按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对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进行保护,避免损毁破坏。

5.2 道路与停车场

5.2 道路与停车场

5.2.1 基地道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连接处的车行路面应设限速设施,道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安全出口;

2 沿街建筑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0m;

3 当道路改变方向时,路边绿化及建筑物不应影响行车有效视距;

4 当基地内设有地下停车库时,车辆出入口应设置显著标志;标志设置高度不应影响人、车通行;

5 基地内宜设人行道路,大型、特大型交通、文化、娱乐、商业、体育、医院等建筑,居住人数大于 5000 人的居住区等车流量较大的场所应设人行道路。

5.2.2 基地道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单车道路宽不应小于 4.0m,双车道路宽住宅区内不应小于6.0m,其他基地道路宽不应小于 7.0m;

2 当道路边设停车位时,应加大道路宽度且不应影响车辆正常通行;

3 人行道路宽度不应小于 1.5m,人行道在各路口、入口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相关规定;

4 道路转弯半径不应小于 3.0m,消防车道应满足消防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5 尽端式道路长度大于 120.0m 时,应在尽端设置不小于 12.0m ×12.0m 的回车场地。

5.2.3 基地道路与建筑物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道路用作消防车道时,其边缘与建(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的相关规定;

2 基地内不宜设高架车行道路,当设置与建筑平行的高架车行道路时,应采取保护私密性的视距和防噪声的措施。

5.2.4 建筑基地内地下机动车车库出入口与连接道路间宜设置

缓冲段,缓冲段应从车库出入

口坡道起坡点算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出入口缓冲段与基地内道路连接处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 5.5m;

2 当出入口与基地道路垂直时,缓冲段长度不应小于 5.5m;

3 当出入口与基地道路平行时,应设不小于 5.5m 长的缓冲段再汇入基地道路;

4 当出入口直接连接基地外城市道路时,其缓冲段长度不宜小于7.5m。

5.2.5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地应满足排水要求,排水坡度不应小于 0.3%;

2 停车场出入口的设计应避免进出车辆交叉;

3 停车场应设置无障碍停车位,且设置要求和停车位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相关规定;

4 停车场应结合绿化合理布置,可利用乔木遮阳。5.2.6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停车数为 50 辆及以下时,可设 1 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2 当停车数为 51 辆~300 辆时,应设置 2 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3 当停车数为 301 辆~500 辆时,应设置 2 个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4 当停车数大于 500 辆时,应设置 3 个出入口,宜为双向行驶的出入口。

5.2.7 室外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于 300 辆停车位的停车场,各出入口的间距不应小于15.0m;

2 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4.0m,双向行驶的出入口宽

度不应小于 7.0m。

5.2.8 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在基地边界线以内,出入口不宜设置在交叉路口附近,停车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停车场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 2.0m;

2 停车数大于等于 300 辆时,应设置不少于 2 个出入口;

3 停车区应分组布置,每组停车区长度不宜超过 20.0m。

5.3 竖向

5.3 竖向

5.3.1 建筑基地场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基地自然坡度小于 5%时,宜采用平坡式布置方式;当大于8%时,宜采用台阶式布置方式,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基地临近挡墙或护坡的地段,宜设置排水沟,且坡排水沟的地面坡度不应小于 1%。

2 基地地面坡度不宜小于 0.2%;当坡度小于 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3 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城市的设计防洪、防涝水位标高;沿江、河、湖、海岸或受洪水、潮水泛滥威胁的地区,除设有可靠防洪堤、坝的城市、街区外,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 0.5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有内涝威胁的用地应采取可靠的防、排内涝水措施,否则其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内涝水位 0.5m。

4 当基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基地时,宜设置边沟或排(截)洪沟,有组织进行地面排水。

5 场地设计标高宜比周边城市市政道路的最低路段标高高 0.2m 以上;当市政道路标高高于基地标高时,应有防止客水进入基地的措施。

6 场地设计标高应高于多年最高地下水位。

7 面积较大或地形较复杂的基地,建筑布局应合理利用地形,减

少土石方工程量,并使基地内填挖方量接近平衡。

5.3.2 建筑基地内道路设计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3%,且不应大于 8%,当采用 8%坡度时,其坡长不应大于 200.0m。当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个别特殊路段,坡度不应大于 11%,其坡长不应大于 100.0m,在积雪或冰冻地区不应大于 6%,其坡长不应大于 350.0m;横坡宜为 1%~2%。

2 基地内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最大纵坡不宜大于 2.5%;困难时不应大于3.5%,当采用 3.5%坡度时,其坡长不应大于 150.0m;横坡宜为 1%~2%。

3 基地内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且不应大于 8%,积雪或冰冻地区不应大于 4%;横坡应为 1%~2%;当大于极限坡度时,应设置为台阶步道。

4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道。

5 位于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基地道路设计纵坡可适当放宽,且应符合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或经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的批准。

5.3.3 建筑基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式应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设施,采取雨水回收利用措施。

2 当采用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等确定。

3 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取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

5.3.4 下沉庭院周边和车库坡道出入口处,应设置截水沟。

5.3.5 建筑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取措施防止室外地面雨水回流。

5.4 绿化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完整版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5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 一般规定 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三、四类。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负荷等级 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范第3 章表3.2.2 常用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 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供配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内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剩余电流动作值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不大于250A 时,断路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宜为300mA。 2)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为250~400A 时,断路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宜为500mA。 3)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大于400A 时,宜在总配电柜的出线回路上分别装设若干组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的断路器,其剩余电流动作值按本款1)、2)项设定。 4)消防设备供电回路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不应作用于切断电源,只应作用于报警。 5)电源总进线处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报警除在配电柜上有显示外,还宜在小区值班室设声光报警。 7 住宅小区路灯的供电电源,宜由专用变压器或专用回路供电。 8 供配电系统应考虑三相用电负荷平衡。 9 单元(层)应设电源检修断路器一个。 10 只有单相用电设备的用户,其计算负荷电流小于等于40A 时应单相供电;计算负荷电流大于40A 时应三相供电。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护管理方便,并注意美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单体及群体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 1.0.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装备水平,应与工程在国民经济和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规模、功能要求及建筑环境设计相适应。认真考虑设备、材料的供应可能,以及施工安装和维护管理水平。 1.0.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应积极采取各项节能措施,努力降低电能消耗;注意节约有色金属,合理选用铜、铝材质的导体。 1.0.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应根据地区条件、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以近期为主,考虑发展的可能性。 1.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应积极采取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理论、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1.0.7 设计中应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定型产品及经过鉴定、检测的优良产品。 1.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符号、代号 2.1 术语 2.1.1 照明 (1)光环境——光(照度水平、照度分布、照明形式、光色等)和颜色(色调、饮和度、室内色彩分布、显色性能等)与房间形状结合,在房间内所形成的生理和心理的环境。 (2)工作面——指在其上面进行工作的平面。当没有特别指定工作位置时,一般把室内照明的工作面假设为距离地面0.75m高的水平面。 (3)照度——在一个面上的光通密度。它是射入单位面积的光通量。 (4)维护照度——在必须更换光源或在预期清洗灯具和清扫房间周期终止前,或者同时进行上述维护工作的时刻所应保持的平均照度。通常维护照度不应低于使用照度的80%。 5)使用照度——在一个维护周期内照度变化曲线的中间值。 (6)初期照度——在新装照明设备初始时的照度。 (7)标量照度——位于某一点的微小平面上的平均照度。标量照度又称平均球面照度。 (8)平均柱面照度——位于某一点的微小圆柱曲面上的平均照度,圆柱的轴线与水平面垂直。 (9)等效球照度——在球照明条件下,作业的可见度与在给定照明条件下该作业的可见度相等时球照明条件下的照度水平。 (10)照度均匀度——表示给定平面上照度分布的量。照度均匀度可用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或最小照度与平均照度之比表示。 (11)减光补偿系数——照明装置经过一定期间使用后,工作面上的平均照度和同一条件的初期值之比称为维护系数。维护系数的倒数称为减光补偿系数。 (12)色调——非彩色即黑、白、灰以外呈现的彩色名称。如红、黄、蓝、绿等视觉的颜色特性。 (13)色温——光源发射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的光色相同时,黑本的温度称为该光源的色温。 (14)相关色温——黑体辐射的色度与所研究的光源色度最接近时,黑体的温度定义为该光源的相关色温。 (15)背景——与物体相邻近并被观察的表面。 (16)视野——当头和眼睛不动时,人眼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 (17)可见度——人眼能够感知的物体清晰可见的程度。又称视度。 (18)视觉作业——在给定的活动中,必须观察的呈现在背景前的细节或目标。 (19)视觉环境——视野中除视觉作业以外的所有部分。 (20)视觉功效——用速度和精度来表示人的视觉器官完成给定视觉作业的定量评价。 (21)一般显色指数——系指在该光源照明下的物体颜色与色温类似的一个参比光源照明下,这些物体颜色的相符程度的量度。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一、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1、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2、《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4、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1092-(); 5、《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7、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33/1036-();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9、《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 7106-(); 10、《建筑幕墙》GB/T 21086-(); 11、《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禁止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浙建发【2014】284号); 12、项目编号为()的节能审查意见书及其附件: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和专家评审意见; 13、现行国家、行业、地方相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 二、建筑绿色节能设计主要内容: 1 工程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用地内单体建筑数量幢本次设计单体数量幢项目用地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建筑类型□新建; □改扩建 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 总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 建筑高度m 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设计使用年限年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度结构形式项目基准建筑规模倍 空调形式主楼:;裙房: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 (参照GB/T 50378-2014) □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 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太阳能;□风能;□水能;□空气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2 关键指标设计汇总 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备注用地面积万m2 建筑总面积万m2 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面积比R P1(地下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地下面积比R P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绿地率%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tce/a 单位面积能耗kWh/㎡a ;tce/㎡a 节能率% 可再生能源 及(余热或废 热)回收总量 可再生能源核算标准要求总量kWh/a 设计项目设置总量kWh/a 其 中 可再生能源kWh/a 余热或废热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 建筑总用电量万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建筑总用水量M3/a 非传统水量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主要 能耗 品种及 耗能量 年能耗设计总量(tce) 其 中 电力万kWh/a 其他耗能种类::□燃气;□燃油;□燃煤;□其他热力;万kWh/a 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 建筑 分项 能耗 耗能系统设计年耗能量(tce)分项能耗占总能耗百分比暖通空调系统 照明、插座 生活热水系统 新水 厨房炊事系统(燃气) 电梯运输系统 变压器损耗 其他 杭州市民用建筑绿色(节能)施工图设计专篇(公共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forelectrical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JGJ 16-2008 J 778-2008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008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告 第800号 现批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6-2008,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8、3.3.2、4.3.5、4.7.3、4.9.1、4.9.2、7.4.2、7.4.6、7.5.2、7.6.2、7.6.4、7.7.5、11.1.7、11.2.3、11.2.4、11.6.1、11.8.9、11.9.5、12.2.3、12.2.6、12.3.4、12.5.2、12.5.4、12.6.2、14.9.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1 总则

1.0.1 为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整体美观、维护管理方便,制定本规范。 1. 0. 2 本规范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不适用于人防工程、燃气加压站、汽车加油站的电气设计。 1. 0.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对电磁污染、声污染及光污染采取综合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相关标准的要求,确保人居环境安全。 1.0.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的装备水平,应与工程的功能要求和使用性质相适应。 1.0.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应采用成熟、有效的节能措施,降低电能消耗。 1.0.6 应选择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产品。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产品。1.0.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应采取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1 术语

表J.0.1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附录J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J.0.1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填写表J.0.1。 表J.0.1 项目编号: 浙江省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盖章) 设计单位(盖章) 设计负责 项目设计 项目校对 项目审核 填表时间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 二〇一三年九月 1

一、工程基本情况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地点 建筑类型□住宅?公建 建筑面积m2?新建□改扩建 地上建筑面积m2地下建筑面积m2建筑高度 m 建筑容积率 建筑层数地上层地下层 公建节能分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结构安全等级 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形式 空调形式 项目投资(万元) 可达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等级(参照GB/T50378) ?无□一星级 □二星级□三星级二、关键指标设计汇总 指标单位填报数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用地面积万m2 建筑总面积万m2 地下建筑面积m2 地下面积比% 透水地面面积比% 建筑总能耗tce/a 单位面积能耗kWh/m2a 节能率% 非传统水量M3/a

用水总量M3/a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建筑材料总重量t 可再循环材料重量t 可再循环材料利用率% 可再利用材料重量t 可再利用材料使用率% 绿地率% 可再生能源总量tce/a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M3/a 建筑生活热水量M3/a 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比例%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万kWh/a 建筑用电量万kWh/a 可再生能源产生发电比例% 主要能耗品种及耗能量变压器总容量(kVA) 主要场所照明功率 密度值(W/m2)燃气种类 燃气设计总耗量 (Nm3/h)燃油种类 燃油设计总耗量 (t/h)燃煤种类 燃煤设计总耗量 (t/h)热力种类 热力设计总耗量 (t/h)年能耗设计总量(tce) 单位面积能耗设计指标(tce/(m2.a)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范文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 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5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 25.1 一般规定 25.1.1 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5.1.2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 三、四类。 25.1.3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25.1.4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5.1.5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25.2 负荷等级 25.2.1 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范第3 章表3.2.2 常见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25.2.2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 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25.2.3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25.3 供配电系统 25.3.1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内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

建筑设计主要引用的国家及行业规范、规程、标准

建筑设计主要引用的国家规范、规程、标准要紧规范: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年版 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制图规范: 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 50001-2010 5.《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 6.《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10 建筑专业设计规范: 7.《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90 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试行) 9.《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64-89 11.《餐厨垃圾处理技术规范》CJJ184-2012 12.《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2010 13.《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14.《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 15.《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58-2008 16.《电影院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21048-2007 17.《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堂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T50356-2005 18.《展览建筑设计规范》JGJ218-2010 19.《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10 20.《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 21.《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 22.《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41-87(试行) 23.《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CJ156-2008 24.《交通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T60-2012 2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 26.《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 27.《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JGJ/T280-2012 28.《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 29.《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试行) 30.《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 31.《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试行) 33.《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 CJJT 87-2000 34.《科学实验建筑设计规范》JGJ91-83 35.《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36.《电磁屏蔽室工程技术规范》GB/T50719-2011 37.《食品工业洁净用房建筑技术规范》GB50687-2011 38.《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 防火规范: 39.《高层民用建筑没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报批稿)GB50016-201*(待执行) 42.《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报批稿) 4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44.《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GB50222-95 (2001年版) 45.《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JGJ289-2012 46.《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公字通【2009】46号 47.《关于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公消【2012】350 号 48.《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CECS200:2006 49.《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90 50.《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CECS154:2003 51.《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2009 52.《建筑用安全玻璃第1部分防火玻璃》 GB15763.1-2009 53.《电梯层门耐火试验完整性、隔热性和热通量测定法》GB/T27903-2011; 54.《门和卷帘耐火试验方法》GB 7633 55.《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 56.《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 人防规范: 5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 58.《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 59.《城市居住区人民防空工程规划规范》GB50808-2013 综合类规范: 6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61.《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62.《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2012 63.《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9664-1996 6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CJ/T229-2010 6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6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6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68.《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住宅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XX住宅项目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一项目简述 二绿色建筑设计目标 三编制依据 四场地环境现状 五建筑专业绿色设计 六结构专业绿色设计 七给排水专业绿色设计 八暖通专业绿色设计 九电气专业绿色设计

一项目简述 XXXX。 二编制依据 1、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 2、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 3、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4、上海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沪建管〔2015〕83号 5、《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2010 6、《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7、《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8、《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9、《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10、《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1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 1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 三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与技术组合方案 本次绿色设计策划依据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进行设计,通过本次绿色设计,1、使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达到或者超过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GJ08-2139-2014规定的二星级★★。 本项目拟定的技术措施如下表。本策划后续篇章对于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简要措述。具体的技术措施将在本项目深化设计阶段进行落实。 标“■”为本项目所有单体均拟采用的技术措施,“□”为本项目所有单体备选的技术措施,“?”为本项目不参评项或不适用本项目的技术措施。

JGJ《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 G J16-2008 3供配电系统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看条文说明: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第十页) 电源及供配电系统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看条文说明: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第11页) 4配变电所 配电变压器选择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看条文说明: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 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第17-18页) 低压配电装置 对土建专业的要求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看条文说明: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负荷下列规定: 1变配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2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3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的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4变配电所位于地下一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变配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6变配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第25页) 7低压配电 导体选择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看条文说明: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DBJT 15-83-2017示范文本)

一、设计依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2.《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5-83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 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 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 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 8.《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 9.《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1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 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13.《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 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1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 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 1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19.《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 20.《建筑幕墙》GB21086 21.《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15-133 22.《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6 23.《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0151 24.《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 2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6.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 二、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建筑类型:建筑功能: 项目用地面积:㎡ 项目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地下:㎡ 建筑高度: m;建筑层数:,其中地上:层,地下:层 三、绿色建筑设计自评表 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1、节地与室外环境(设计参评分合计分,实际得分分,折算后得分分) 必须说明内容(控制项) 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对场地保护方面的技术措施,包括原有地形地貌的维持、森林及古树的保护、水系湿地的保护)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对场地内部潜在危险源的检测评估结果及避让措施)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避免场地内存在排放超标污染源的措施) 4.1.4日照间距等相关指标满足所在城市(地级以上)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和已经批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措施,以及是否对周边住宅、幼儿园、学校、老人、医 院、疗养院建筑的日照产生影响) 4.1.5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场地无障碍设计情况) 4.1.6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及以上的居住小区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应达到人均0.3㎡。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共㎡,人均体育设施室外用地面积㎡。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自选说明内容(评分项) 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用地面积m2,居住人数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m2;项目容积 率。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绿地面积m2,绿地率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公共建筑的 绿地对公共开放(说明开放管理措施)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总用地面积 m2,地下建筑面积m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m2。居住建筑 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比率,公共建筑地下面积与总用地面积比例 ,地下一层面积总用地面积 比例。 4.2.4-1避免产生光污染——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控制。(4.2.4条拆分为2个子项, 本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是/否)玻璃幕墙建筑,玻璃幕墙反射比。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属于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噪声值 和夜间噪声值。 噪声测试或预测报告 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的自然通风。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场地内冬季人行区风速m/s,放大系数 ;建筑迎风背风面风压差 Pa; 过渡季、夏季活动区(是/否)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的比例为 %。 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采取的遮阳措施包括,遮荫面积m2,遮荫比例 % ;超 过 % 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场地内设置景观水体与自然水体的面积共 m2,达到用地面积的 %。 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m,轨道交通站的距离 m;场地出入口800m 范围内设有条线路的公交通站;(是/否)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4.2.9场地设置避雨防晒的走廊、雨棚。 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对外开放策略。) 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公共建筑说明功能类型、共享及对外开放策略。) 4.2.12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 技术措施说明:(说明场地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措施) 4.2.1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 1.本项目共种植乔木株,平均每100m2种植乔木 株或榕树株(居住填写);采用 垂直绿化比例为,屋顶绿化比例为(公建填写)。2.项目(是/否)采用复层绿化,(说明选用的绿化 植物及其绿化方式,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的形式及其配比)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4.2.1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 技术措施说明:1.本项目绿地面积共m2,有调蓄雨水功能绿地和水体面积共 m2,占绿地面积的 比例为;2.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3.(说明如何衔接和引导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采取 径流污染控制措施)。 证明材料:□场地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场地超过 10万m2时)或综合利用方案专项说明;□设计图纸(专业、 4.2.14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控制方式是:(说明控制雨水外排总量控制方式) 证明材料:□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4.2.4-2避免产生光污染——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控制。(4.2.4条拆分为2个子项,本条 技术措施说明:(说明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内容,是否符合光污染限制规定。)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2、节能与能源利用 (设计参评分合计分,实际得分分,折算后得分分) 必须说明内容(控制项) 5.1.1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详节能设计说明部分 证明材料:□节能设计文件 5.1.2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5.1.3对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如冷热源、输配系统、照明和集中热水等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5.1.4 采用区域供冷、集中供热的建筑应设置冷量计量装置。 5.1.5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得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建筑照明系统采用高效光源、附件及控制系统,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 5.1.6建筑的用电指标(负荷)不超出当地用电规划要求,并符合本省及本城市的相关规 技术措施说明:(应说明建筑用电指标的设计值,用电指标(负荷)规划要求等)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自选说明内容(评分项) 5.2.1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 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幕墙透明部分开启面积比例(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 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 幅度。 5.2.4采取措施增强建筑通风、隔热效果。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采取屋顶绿化措施的面积达到可采用面积 %;东西外墙绿化的面积达到可采用面 积% ;住宅墙面采用浅色外饰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ρ小于0.4)的面积达到墙面面积 % ; %以 上的窗户进行有效的外遮阳。公共建筑非空调公共空间占公共空间面积的 % ;主要功能空间(是/否)采 用电风扇;建筑东、西面外窗和幕墙(是/否)均采取外遮阳措施;玻璃幕墙、采光顶采用遮 阳措施。 证明材料:□设计图纸(专业、图号) 5.2.5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的规定,以及现行有关标 准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技术措施说明:本项目(是/否)设计空调采暖系统;相对于能效限值提高(降低)幅度为。 5.2.6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1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 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规定值低20%。 广州市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DBJ/T 15-83-2017示范文本)附件3

建筑规范大全.pdf

到2012年上半年止的规范有以下规范: 第一部分土建类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 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 2.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 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6.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0.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 1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 13.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1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5.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1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 17. 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 18.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19.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2002 20.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2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22.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23.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24.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 25.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规范GB50098-2009 26. 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10 27. 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28.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2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30.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程GB 50113-2005 31.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 32. 人防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33.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GB 50135-2006 3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35.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1-2008 36.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50146-90 37.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50152-92 38.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 39.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40.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深圳市实施细则 Detailed rules for application in Shenzhen for civil buildings gree n desig n code (征求意见稿) 2017深圳

、八 前言 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执行《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进一步提高深圳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6年标准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主要技术内容为: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 绿色设计策划; 5. 场地与室外环境;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7. 建筑材料;8. 给水排水;9. 暖通空调;10. 建筑电气。 本细则中以黑体字标识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细则由深圳市住房与建设局负责管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细则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上梅林梅坳三路29号建科大楼,邮编:518049),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

目次 1 总则 0 2 术语 (1) 3 基本规定 (3) 4 绿色设计策划 (4) 4.1 一般规定 (4) 4.2 策划内容 (4) 5 场地与室外环境 (8) 5.1 一般规定 (8) 5.2 场地要求 (8) 5.3 场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9) 5.4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11)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16) 6.1 一般规定 (16) 6.2 空间合理利用 (17) 6.3 日照与自然采光 (18) 6.4 自然通风 (19) 6.5 围护结构 (20) 6.6 室内声环境 (23) 6.7 室内空气质量 (24) 6.8 工业化建筑产品应用 (25) 7 建筑材料 (27) 7.1 一般规定 (27) 7.2 节材 (27) 7.3 选材 (30) 8 给水排水 (33) 8.1 一般规定 (33) 8.2 非传统水源利用 (33) 8.3 供水系统 (3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 25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 25.1 一般规定 25.1.1 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5.1.2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三、四类。 25.1.3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25.1.4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5.1.5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25.2 负荷等级 25.2.1 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第3 章表3.2.2 常用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25.2.2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 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25.2.3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25.3 供配电系统 25.3.1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2015年常用结构设计规范目录汇总

1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 2GB/T 706-2008热轧型钢 3GB/T 1228-2006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 4GB/T 1229-2006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 5GB/T 1230-2006 钢结构用高强度垫圈 6GB/T 1231-2006 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7GB 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8GB 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9GB/T 1499.3-2010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3部分:钢筋焊接网 10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11GB/T 3274-200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12GB/T 3632-2008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 13GB/T 4842-2006氩 14GB/T 5117-2012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 15GB/T 5118-2012热强钢焊条 16GB/T 5293-1999埋弧焊用碳钢焊丝和焊剂 17GB/T 5313-2010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18GB/T 5780~5782-2000六角头螺栓 19GB/T 8110-2008气体保护电弧焊用碳钢、低合金钢焊丝 22GB/T 10045-2001 碳钢药芯焊丝 23GB/T 10433-200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 24GB/T 11263-2010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 25GB/T 12467-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 26GB/T 12470-2003低合金钢埋弧焊用焊剂 27GB/T 14957-1994 熔化焊用钢丝 28GB/T 14958-1994气体保护焊用钢丝 29GB/T 17493-2008低合金钢药芯焊丝 30GB 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31GB/T 19879-2005建筑结构用钢板 32GB 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33GB 50005-2003木结构设计规范(2005年版) 34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35GB 50009-201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36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7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8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9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40GB 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 41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 42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43GB 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44GB 50038-2005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45GB 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年版) 46GB 50046-2008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47GB 50051-2013烟囱设计规范 48GB 50067-201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49GB 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50GB 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51GB 50077-2003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 52GB 50078-2008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53GB/T 50080—2002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54GB/T 50081-2002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55GB/T 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56GB/T 50083-2014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57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58GB 50096-2011 住宅设计规范 59GB/T 50103-2010总图制图标准 60GB/T 50105-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61GB/T 50107-2010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62GB 50108-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63GB 50112-2013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64GB 50117-2014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 65GB 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66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67GB 50128-2014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规范 68GB/T 50129-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69GB/T 50132-2014工程结构设计通用符号标准 70GB 50134-2004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71GB 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72GB 50144-2008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73GB/T 50145-2007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74GB/T 50146-2014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75GB/T 50152-2012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76GB 50153-200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77GB 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 78GB 50164-20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79GB 50191-201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80GB 50201-2012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