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节概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东方的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这里或为大洋所隔;或漫长的陆地、沙漠、高山所阻。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众多的人口,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遭受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异己卡被驱逐;或被同化,以到于像佛教这种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被加进了许多本地域、本民族的色彩,而趋向本土化。外来影响和冲击的减弱,必然带来内部发展的迟缓和衰落,甚至固步自封,所有这一切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延续而缓慢发展的外因。

中国古老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演变,并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中国木构架建筑也是中国古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别具一格,它不仅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也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

1、材料来源广泛

2、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

3、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

4、便于加工和运输

5、利于迁移和维修

二、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

1、大型材料逐渐减少

2、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

3、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

4、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

5、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

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明确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形式,底层人员活动多,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使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上面阁楼空间用于住人和储物,则可以使用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型构架在唐代非常盛行。与殿堂型构架平行发展的还有厅堂型构架。这种厅堂型在唐宋时期,等级上低于殿堂型,而整体构架的有机性、简洁性都优于殿堂型,因而成为当时先进的构架形式。

第四节中国古代要构架建筑的组成

一、台基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构成的三人组成部分之一,台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殿堂中,台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宽大的台基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台基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二、屋身

三、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征的重要元素。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独特做法和形象被誉为“盖世无比的奇异现象,”官式建筑的屋顶高度程式化,而且等级森严,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相对灵活一些。

第九章外来因素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第一节概说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时间断代是从19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与英、美、法等“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中国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因此,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西方建筑已经进入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化前期。特别是1911年清王朝覆灭后,官方系统的建筑活动全面终止,千百年积淀起来的一脉相承的建筑传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突然中断,由此带来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建筑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期(1840~1900)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现代转型的初始步伐,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二、繁荣期(1900~1937)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迫使清王朝彻底屈服,1901年清政府宣布变法,实行新政。至此,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潮流和时尚,1901年至1911年间清政府的官方建筑全盘西化。新的政变革带动了新式建筑的需要,政府机构、学堂等官办建筑应运而生,引进西方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这样,中国已从早期对西方建筑的被动输入过渡到这时的主动吸纳。这种全社会深层次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广州、武汉、北京、南京、天津等近代主流城市的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

期,我国赴欧美和日本留学的第一代建筑师相继回国。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在1923年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三、停滞期

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当时上海五千多家工厂就有两千多家工厂被炸毁。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趋于停滞。

第五节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建筑活动

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政府为保护所谓“龙兴之地”,便着手修筑东北的柳条边墙。柳条边依其建造年代又有“老边”和“新边”之分。顺治年间修筑的“老边”,北起辽宁威远堡边门,“一条向东南随山而行,修筑到鸭绿江边,另一条往西直向山海关。”今天残存于长春一带的柳条边,其修筑年代则是在康熙年间,又名“吉林新边”。按当年清政府的划分,“新边”以西为游牧地,东面就是满洲八旗的渔猎区。

1681年“新边”竣工以后,清政府严格规定:“在禁地内捕蛤蜊、抓水濑、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正是清初的封禁政策,使关外的东北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环境,这里树木繁茂,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当时民间就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来形容这里的自然风貌:“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1895年《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由此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索取了重金赔偿之后,被迫退还辽东半岛。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条约》,允许俄国从赤塔经黑吉两省修筑铁路,即中东铁路。1898年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海域租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