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概念结构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基础,人类认识自身及世界离不开概念化的过程,而概念化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抽象能力,二是想象能力。概念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语言。概念有它自身的结构方式,但是概念的存在和发展与语言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共生关系。外部世界表现为实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外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但是对外部世界的描写和刻画离不开人的概念系统。人们总是用自己所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实体。语言的形式和意义通过概念结构与外部世界建立起一种映射关系。

外部世界

像似关系映射关系

语言的形式语言的意义

表达关系

知识系统是人类认知经验之和。人类的知识系统涉及到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分类,涉及到人类对外部世界实体的认识,涉及到人类对实体属性的认识,以及实体与实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知识系统的表述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又必须依赖于知识系统的支持。

1.1 基于心理学的语言认知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基于心理学的语言认知研究从基本的认知系统的视野着手来研究语言,其中关于感知、记忆、注意和推理的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Talmy L. 2000)。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实验室实验或仪器探查为手段。传统的实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心理实验和脑神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大脑扫描及脑成像技术,可以为语言的感知提供直觉的证据,但是它们所能解决的语言学问题还很有限。

1.2 基于语言学的语言认知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

基于语言学的语言认知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的问题:

1.2.1形式类formal categories:语言形式类的研究是语言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范畴和范畴化问题是形式类研究的核心。认知语言学关注范畴是如何展现人类心智的这一基本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的。传统的关于范畴的理论是建立在共同属性的基础上的,这只是真相的一小部分。近年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范畴化的问题远远比这个复杂。其中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发现人类的范畴化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已经大大超出了共同属性的范围。不仅如此,Langacker(1987)提到两种范畴化的概念:一是基于原型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 by prototypes),一是基于图式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 by schema)。

基于原型的范畴化可以这样表述:一个类当中有一个最典型的成员,它就是这个类的原型。该类中的其它成员根据它们与原型的相似程度与原型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程度是有层次的,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多一些,有的成员与原型相似性少一些。

基于图式的范畴化理论与原型理论正好相反:图式是另外一个概念,一个图式可以涵盖该图式中的所有成员,图式是建立在所有成员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的,图式中的各个成员是不分层次的。

从亚里斯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著作,范畴问题都被认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它们被假定为一些抽象的容器,事物不是在范畴内就是在范畴外,当且仅当事物具有某些共同属性,它们才被归为一类。认知语言学关心的是我们范畴化的过程,而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思维、如何活动以及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类。事实上,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没有人能提供全部的范畴。范畴化是人类经验和想象的结果:一方面来源于感知、行为活动以及文化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来源于隐喻、转喻以及心理印象等认知途径。对范畴本身的认识将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词类问题是范畴化问题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它涉及到两个问题:一识词类是什么样的类,它本身的样态是什么样的;二是我们如何归纳或者分别词类。前者是范畴本身的问题,后者是我们的认识问题。理想的范畴应该是一个界限清楚的范畴,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某些普遍属性,他们与范畴外的成员形成鲜明的对立。

汉语的量词也涉及到说汉语的人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机制问题。每一个量词都是一个类的标记,它所管辖的成员在原型的基础上聚合在一起。

1.2.2意义meaning:要研究意义必须知道意义在哪儿。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在我们能够意识到的经验当中(Talmy2000a)。内省的方法是找到意义之所在的必由之路。当然,内省应该有一些严密的限制。意义以特定的结构形式存在,意义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映射关系。意义涉及到认知域的范畴,比如空间、时间等意义范畴。每一个意义范畴都包含着一些次范畴。意义所指设的认知域是一个层级系统,起始于一,终止于万物。语言中的意义除了规约意义之外还有语用意义。认知语言学关注意义中最基本的范畴。例如首先把事物(things)分成客体(object)和运动(motion)两大范畴,客体涉及到静态的事物,运动涉及到动态的事物。客体又可以分为具体(concrete object)的和抽象的(abstract object)两个次范畴,运动又可以分为行为(behavior)和活动(activity)两个次范畴,依此类推。

事物

客体运动

具体的抽象的行为活动

…… …… …… …… …… …… …… ……

每一个范畴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刻画,例如运动与场景相关,而场景又可以分为真实的场景(factive scene)和虚拟的场景(fictive scene)。运动通常可以分析为孤立的或连续的事件(event),而事件又可以分析为事件的使因(cause)和结果(effect)。事件的使因可以用力(force)的分配来解释,例如力的动力来源(source)、方向(direction)和目标(target)。所以意义的认知研究应该含盖以下一些内容:

空间和时间 space and time

场景和事件 scenes and events

实体和过程 entities and processes

运动和方位 motion and location

动力和致使 force and causation

意义的问题还涉及到语义的记忆、概念的社会性、范畴的结构性、推断归纳、语境知识等方面。意义可以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各级语义单位的形式属性,也可以从功能的角度研究意义的发展变化、意义的理解、意义与概念的关系、意义的心理结构、意义与形式之间的接口等等。

1.2.3形式与意义的操作operations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问题之一。每一个形式类都与一定的意义有对应关系。由于形式类的抽象程度不同,它所对应的意义也不相同。不同的语言在形式和意义操作界面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印欧语的语法范畴性、数、格、时、体、态等,每一个范畴类的意义都有相应的语法形式,但是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相同的范畴类,即使有相同的范畴类,也不一定有同样的语法手段。认知语言学要探讨人类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普遍规律,而这些普遍规律表现为类型学的型式(typological patterns)。

意义是语言三个要素的核心部分。意义可以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类,词汇意义是一个

开放的类,而语法意义是一个封闭的类,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有不同的认知表现(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CR)。语法意义的描述可以有不同的参照系,例如“事件”这一概念涉及到一些相关的意义范畴,这些意义范畴可以由拓扑学的和非拓扑学的语法元素来确定:

拓扑学的或类拓扑学的非拓扑学的

点point 单数性singularity 物质 material

延长线linear extent 复数性 plurality 空间 space

方位性locatedness 相同 same 时间 time

在内within 不同 different 运动motion

区域region 点的毗邻 "adjacency" of points 中介 medium

边side 一一对应one-to-one correspondence 实体的当前指示/交际entities currently indicated/communicating

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在形态学和句法学层面上有不同的内容。在形态学层面,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词汇语义问题包括单个语素的语义基础,但是关注更多的还是单独的或与其他类组合而成的某一类意义的系统形式。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引入图式系统的概念。因为图式是“构型的结构”(configurational structure),是更加概括的意义范畴。句法层面的意义与表达和功能联系在一起,表达和功能中的问题涉及到信息的结构和形式类的选择。表达与情景联系在一起,情景又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元素。例如:

运动事件motion event

同现实件co-event

态manner 施事性agency

使因cause 意图intention

运动情景motion situation 意志volition

驱动力force dynamics

1.2.4概念和概念化the concept and the conceptualization (Talmy 2000a)

概念结构的语言表现是认知语言学关心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概念和概念化是两个不同的侧面:概念结构研究的是概念的形式,而概念化研究的是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语言中概念的角度考察概念的形式类,一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句法结构从而了解概念结构的外在表现。如何理解人类语言的概念结构、人类语言是如何表现概念的、概念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什么样子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在概念组织的认知理解方面如何同合、现象学的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结构形态等等,构成了认知语义学的主体。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人类语言与心智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语言和心智的关系问题。关于心智的研究有很多角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哲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我们必须回答:什么是推理?我们的经验如何起作用?概念系统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组织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概念系统?如果是,这个系统是什么?如果不是,人类思维的共同方式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传统的看法与最新的研究有不同的回答。比如关于推理,传统的观点认为推理是抽象的,不能具体化的,而新的观点则认为推理有具体的基础。传统的观点认为推理是命题的朴实而又基本的客观上的真与伪,而新的观点则认为推理是以想象为中心的隐喻、转喻和心理意象。不管是传统的观点还是现在的观点,都同意范畴化是使我们的经验起作用的主要方式。因此范畴化的问题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问题。关于范畴化的问题,原型和基层范畴的理论有很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观点被称为客观主义范式(the objectivist paradigm)。他们认定理性的思维包括抽象符号和意义之间的运算,而意义客观地对应和注解外部世界,它独立于人的认知机

制之外。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推理不是这样的:思维是具体的,思维是想象和抽象的结果,思维具有完型性,不是原子主义的,思维具有生态结构,概念结构可以用认知模型来刻画(Lakoff,1987)。

走进认知语言学

走进认知语言学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它是在新的哲学观和认知观基础上,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新兴语言学科。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定义、基本假设、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五个方面浅谈了对该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认知;认知语言学;现代汉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思维的工具,为了让语言更好的为人类的交际活动服务,我们必须要研究语言,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的方方面面,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在读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我需要掌握各种语言理论知识,不仅要了解旧的语言理论,更要关注最新的学术问题,为以后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语言理论的课堂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解了一种新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 一、我对认知语言学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经过了七八十年代的发展,形成的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是一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这其中也包括了认知语言学。 (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 认知语言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自80年代中期以来,它的研究范围已扩展到了语言学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最初是针对“语义”的研究提出来的。美国生成学派以Langacker为首的语义学家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他们从底层语义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结论,认为自然语言的句法不是自主的,不能独立于语义,而语义也不能独立于人的认知。至此,他们摆脱了乔姆斯基的句法形式研究,走上了认知语言学的道路,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英文文献综述样本 威尼斯商人

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 (中文小二号黑体居中或英文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居中或日文明朝体小二号加粗)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班级学号 年月日

(标题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Mystery of Antonio’s Sadnes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正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1.5倍行距,各段首行空4个字符,书名用斜体加粗) Written sometime between 1596 and 1598,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s classified as both an early Shakespearean comedy (more specifically, as a "Christian comedy") and as one of the Bard's problem plays; it is a work in which good triumphs over evil, but serious themes are examined and some issues remain unresolved.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Shakespeare wove together two ancient folk tales, one involving a vengeful, greedy creditor trying to exact a pound of flesh, the other involving a marriage suitor's choice among three chests and thereby winning his (or her) mate. Shakespeare's treatment of the first standard plot scheme centers around the villain of Merchant, the Jewish moneylender Shylock, who seeks a literal pound of flesh from his Christian opposite, the generous, faithful Antonio. Shakespeare's version of the chest-choosing device revolves around the play's Christian heroine Portia, who steers her lover Bassanio toward the correct humble casket and then successfully defends his bosom friend Antonio from Shylock's horrid legal suit. Antonio, as the title character, is sa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play but never names the cause of his melancholy even when his friends ask him. Antonio plays the role as an outcast in the play. Shakespeare uses Antonio’s sadness simply as the device to set the tragic tone in the comedy or make Antonio be one of his melancholic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Or Antonio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omplicated human nature? Antonio's unexplained melancholy is a significant ele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lay. 1. Studies on The Merchant of V enice(Times New Roman + 四号+首缩进4字符,下同) Karl Marx once cited that Shakespeare is the greatest playwright in the world.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_回顾与反思_束定芳

2009年8月August 2009第32卷第3期Vol.32No.3 现代外语(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本文数据统计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唐树华、黄洁、田臻和唐晓磊等的帮助,特此致谢。1 该文章的英文原文“Temporal Sequence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于1985年载于Haiman 主编的Iconicity in Syntax ,由 John Benjamins 出版公司出版。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传播肇始于20世 纪80年代末。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最初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在回顾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背景、主要特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简要勾勒和分析,旨在对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1.中国认知语言学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如果把James H.Y.Tai (戴浩一)1988年由黄河翻译并发表于《国外语言学》上的“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1一文作为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传播和应用的开端的话,中国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已历经整整二十载。为呈现这期间的总体发展轮廓和趋势,我们对1988 年至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语言类刊物上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向的论文和引进、出版的主要著作做了统计(见下页图1和表1)。 其中论文数据来源于六种语言学类主要学术期刊:《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当代语言学》。前五种是我国汉语和外语界引用、转载率较高的刊物,《当代语言学》则是一份侧重国外语言学成果引进并与汉语研究结合的重要刊物。 从图1可以看出,这二十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数量、范围、水平都在大幅提高,其主要发展趋势在各刊物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最初约十年的稳步增长及本世纪以来的全方位迅速发展。 对认知语言学相关著作的检索主要通过北京图书馆馆藏书目中含“认知”或“语言”的书目查找,并手工缩小范围,同时利用上海外教社、北京外研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网站进行搜索和补充,统计结果见表1。 国内专著和引进著作呈现出与期刊论文 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 ———回顾与反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提要: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肇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和思想最初引进我国并非针对形式主义的反动,而是为适应语言学界寻求语法描写和解释充分性的需求,为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初步引进、应用、多方位发展到反思与国际化,中国认知语言学在语法研究、翻译、文学、诗学、外语教学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概述中国认知语言学二十年发展的历程,总结其发展背景和特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解释的充分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9)03-0248-09

0903012234陈绿清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外语系 年级专业:09英语 姓名:陈绿清 学号:0903012234 题目名称: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

英语诗歌象似性的语用分析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意在研究象似修辞在诗歌当中的运用,研究象似性修辞的运用给诗歌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本文将具体从象似修辞的不同方面,语音象似性,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等等入手,着重研究某个诗人的诗歌。在前期资料的搜寻中,发现王寅先生在象似性这方面,做的研究相较其他学者的多。对于象似性的研究,在句法,方面研究的较多,在诗歌方面,研究的人相较于前者还是比较少的。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语用分析 导言 本文意在研究英美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的对象似性修辞的应用。本人旨在着手分析某个具体的诗人。从这个诗人诗歌的篇章,用词,句法结构的对称加以分析。象似性是许国璋先生首先从英文的iconicity翻译成象似性。最先涉及到象似性的研究的有C.S.Peirce,peirce首先提出了象似符这个概念,Haiman对象似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而索绪尔认为语言的能指和所指是任意性的。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说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具有任意性,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他还进一步解释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地联系,两者的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可理据的。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发现语言间存在着象似性。即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Haiman,J.(1980).The iconicity of grammar: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Language,56:。515-516Haiman, J.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Proceedings of a Symposium on Iconicity in Syntax, Stanford, June 24-6,1983.stanfold: John Benjamins Haiman,J.(1 985a). Iconicity of sequenc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the positioning of temporal adverbial clauses in English.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 3, 468Zhou Siyan [周思言],2012, on the iconicity in John Keats’ poetry ,西南大学硕士论文,10 Hong Qi [洪琪],2009,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6,1:13Hu Zhuangling [胡壮麟],2011,《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Huang Qinggui [黄清贵],2009.《从语言到语用: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Li Han[李涵],2009,iconicity in E.E.Cumming’s Poetry,四川师范大学,16Lu Weizhong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_认知文体学_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_介绍

2004年9月 第36卷 第5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 eign L 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Sept.2004 Vol.36No.5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介绍 重庆大学 刘国辉 E.Semino&J.Culpeper(eds.).2002.Cognitive Stylistic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 t A nalysis.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 pany.Xvi+ 333pp. 一 认知文体学 语篇分析中的语言与认知 由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两位学者Semino和Culpeper主编并作序,汇集12位作者在认知语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而成。其目的是展现认知文体学的研究现状和文体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认知文体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既新也旧。旧是因为文体学一直关注语篇与读者的语篇解读,语言形式与效果的关系。比如M ukar ovsky(1970)的 前景化 理论(F oregrounding theor y)在当代英美文体学的发展过程中就起过重要作用,它特别关注语言选择和语言模式的认知效果。不过,认知文体学与传统的文体学还是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传统文体学倾向于用语言理论或框架来解释或预测语言材料的解读,而认知文体学则关注语言分析或语言形式选择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这就为语篇及其解读的关系提供了更系统、更详尽的描述。 二 该书前三章涉及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在特定具体语篇中的应用。在第一章,Cr aig Hamilton阐释了 概念整合 或 复合 理论如何解释隐喻、类比和讽喻在Christine de P izan15世纪的语篇T he Book of the City of L adies中的运用。他的分析系统地解释了读者对这本书的直觉理解,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群对此解读的相同性和差异性。最后,他声称: 今天很多学者都明白文学批评需要转向认知,以免它成为一种完全伪造而又无意义的事业。 他还说,像 女性读者 和 性别记忆 等时髦概念缺乏合适的科学基础。第二章,M arg ar et F reeman认为对思维和语言体验认知的关注必然导致语篇,尤其诗歌物理结构形态的重新评估。他分析了Emily Dickinson原创的两首诗歌手稿,由于多次印刷,评论家认为它们已经模糊不清了。他展现了人们如何用认知手法来获得这两篇文章的合适解读,以及Dickinson个人概念宇宙中的知识域和概念隐喻。他强调: 认知诗学有较强的解释力在于它能够解释语篇意义的产生和合适理解。 第三章,Yanna Popova讨论了Henry James的T he Fig ure in the Carpet,这个故事有歧义,引起了文学批评者的不同解读。Popova在此并不是想解歧,而是想利用认知语言学概念来洞察歧义存在的原故所在。她还考察了James神话大约三十个不同的版本,并分析了其中的两种主要解读。她认为利用认知语言学方法可以区分基本的 原型 解读和其它非基本的解读,即解读的变异。这些不同的解读并非同样可以接受,因此她提出: 在解读理论中需要提出一个介于多元化和客观存在之间的中间地带。 第四章到第八章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和其它理论方法的折中应用。同时第七章和第八章还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不足。第四章Peter Stockw ell分析了M il ton四首不同篇章结构的商籁体,从指示语、句法结构、否定以及概念隐喻、吸引(attraction)、分心(distr ac 39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