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能理清并且说出文章的大致思路。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能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和字词进行简要赏析。

4.能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述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以枣核设置悬念构思文章的巧妙之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先请你们听一首歌曲,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歌声一起品味一段温馨美好的情感。

(幻灯投影,并放歌曲《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同学们,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情不自禁地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听来让人感叹不已啊。

2.同学们,在你们不长的人生旅途中,有没有过离家的经历呢?比如住校读书,比如外出旅游,比如参加军训等,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请你们先回忆一下,然后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发言,视发言情况,决定发言人数,一般三四位即可,教师针对学生发言内容和语言组织等作适当点评。)

3.同学们,虽然你们还没有过背井离乡的经历,然而,对家的依恋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共同的情感。是啊,家乡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家乡是我们心中永远割舍不掉的血脉。从古自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赞美过它,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有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名句,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吟咏故乡的诗词歌赋呢?

(请学生背诵几句古诗名句,教师尽量作肯定评价。)

4.同学们,古人用这么美妙的诗句来赞美故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萧乾的《枣核》,再来看看一个离开家乡很久,又远在海外的游子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

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此段材料视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可以适当删减,可用幻灯投影。)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在书上作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2)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的枣核。

2.学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大组交流。

(1)幻灯检查字词:

嫣红()揣()山坳()篱笆()掐()蹊跷()玛瑙()

(让学生板书注音,全班朗读两遍。)

(2)文章内容归纳:“我”的同窗离开故土五十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内容大致完整即可,也可以让学生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评点是否符合要求,不恰当的地方让学生进行修改完善。)

(3)“凝聚了深情”、“挚爱家乡”“心系故土之情”等,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精读研讨

1.一颗小小的枣核,牵动了游子多少浓浓情谊。作者是如何用一颗枣核来串联全文的呢?请再仔细读课文,结合示例,在方格内填入合适的词语。

索枣核——用途蹊跷。

——

——

——

2.学生读书,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大组交流完成填空。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学生填表完成后,可让学生板书,然后组织学生评价,同学归纳比较好的尽量肯定,精彩的更要鼓表扬和鼓励。教师的答案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也可以把它作为学生评点的对象,让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良好的对话氛围。)

四、教师总结

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思考:这位美籍华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好旁批。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既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具体思路,今天我们要来继续研究几个重要的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你们有这个信心完成任务吗?

(和学生交流对话,肯定学生的积极性。)

二、问题研讨

1.身居海外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可是,远在大洋的彼岸,他们是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请你细读课文,分别用四个动宾短语来概括。

(1)学生再读课文后概括。

(2)学生代表上黑板板书。

(3)学生评价。

(4)教师小结。

索枣核、堆北海、植睡莲、栽垂柳(学生如有更好的回答就用学生的答案。)

2.你看,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他们采用的思念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还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你认为课文设置了哪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把这些悬念找出来,并说说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

(1)学生读书,思考,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2)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

(3)大组汇报。(根据班级情况决定发言的人数。)

(4)教师小结: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她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她”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她“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她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好处: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三、揣摩联想

1.“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

(1)学生再读思考,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大组交流。

(3)教师小结。(倾听学生发言,肯定他们的分析,适当指导点拨。)

参考分析:

“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

“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透过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2.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体会美籍华人的内心世界,现在让我们以美籍华人的身份,替她给远在国内的老同学写一封航空信,借此抒发一下浓浓的乡情吧。

要求:用书信形式;字数100左右;语言真切富有感情;如果能用古诗名句或者修辞手法最好。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让我们同唱一首《我的中国心》,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我们这一课的学习吧。

(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写一则读后感。

2.查阅资料,再向同学介绍一个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的事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