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下册教案

细胞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本活动设计了一项内容,即查阅资料研究细胞是怎样生长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或采用其他研究方法,把对细胞的研究引向深入。

我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重点: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难点: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科书中展示了一幅学生交流所获得信息的场景,图中的三位女同学分别在介绍自己获取的信息:“医生阿姨说,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听妈妈说,我在妈妈肚子里时……”“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倒立着的……”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

活动二:你知道吗?

教科书中出示了两个资料卡,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

第一个资料卡是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胎儿的发育过程。图中分别展示了1个月、3个月、5个月、7个月、9个月胎儿发育情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

第二个资料卡是以文字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胎儿的形成—发育—出生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我还想知道……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科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学生们提出问题的场景。教科书中的两个问题:“我想知道双胞胎是怎么回事?”“什么是试管婴儿?”,只是一种问题的提示,而并非“唯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实际,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由活动: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指向:

一是体验活动。妈妈十月怀胎好辛苦!让我们做个游戏体验一下吧。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教科书中出示了一幅学生“做怀孕妈妈”的游戏场景图,图中的小朋友腹前都系上了一个沙袋,他们有的在爬楼梯,有的走路,

有的弯腰拾东西等,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二是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得到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教科书中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制作生命手册的场景:“我的生命手册要从胚胎的形成写起……”这句话只是一种提示,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生命手册的内容、图片、文字等。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拓展活动:

教科书中设计的拓展活动是“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人的一生

教学目标

1、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2、懂得青春期如何加强卫生保健。

3、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重点:学会整理数据,通过绘制青春期生长发育条形图和曲线图,能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难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知道青少年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及变化。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人的一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是教科书呈现一幅几名学生围坐讨论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生活中发现的自己身体的变化情况和了解到的周围人的身体特征,如“我从7岁开始换牙”、“我爷爷脸上有皱纹了”,两个学生在比较自己不同时期的照片,一生在分析整理体检表。学生交流语言和动作仅是一些提示,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学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结果的整理。教科书上留出一段空白,可以让学生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图表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并把自己的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是进行小结: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40岁)、渐衰期(40——60岁)和衰老期(60岁以后)四个发展阶段,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的一生分期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人的一生身体变化的规律。

活动二:从上学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活动展示了两名学生的活动情境图,图中一名学生说:“我用条形图表示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另一名学生说:“我能绘制自己的体重曲线图。其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图形表示人的身体发育变化情况,学会通过观察图形

了解青少年身体变化的规律。至于图形的选用可让学生自行确定,以体现自主和创新。另外,教科书呈现的两个图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图标出的是数字和单位,而第二个图只画出了坐标的横轴和纵轴,而且两位学生的语言不同,前者说:“我用条形图表示自己的身高变化情况”,后者说:“我能绘制自己的体重变化曲线图”,这样编排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科学探究思路。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如学生会知道自己在身高、体重、胸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教科书中没有出现表达与交流的文字,这正体现了本套教材空间大,开放性强的突出特点。

活动三:青春期如何搞好卫生保健呢?

教科书首先展示了一幅学生讨论图:一生说:“应当加强体育锻炼”,是指体育锻炼方面;一生说:“要和别人多交流”,是指心理素质方面;一生说:“还应该注意……”,是指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认识应当注意的事项。然后,教科书以资料卡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人在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特征及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差别等。

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推测我的未来”为主题,展现了几个学生自由活动场景图:一生边画图边说:“这是20年以后的我”,一生对另一生说:整理一下我们的照片吧,一生在模仿老年人走路。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围绕自己未来的身体变化情况自由开展推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在身体、心理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了让学生调查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外形特征的活动建议。目的是拓宽学生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特征认识的范围,知道人的生长发育变化是有差异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从事的劳动等方面的不同会具有不同的特征。

我像谁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珍爱生命,通过体验妈妈的辛苦感悟亲情。

3.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重点: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难点;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活动过程: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活动一:找找自己的身体特征与家人的异同点。

本活动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中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境图:一个学生对着小镜子说:“我的脸型像爸爸”,一个学生看着照片说:“我的眼睛不像妈妈”,另一个学生指着耳朵但没有出现语言,其中隐含着多个指向,她可能说自己的耳朵和姐姐相同,还可能说自己的耳朵和爸爸相同,或着在说自己的耳朵和爷爷的不同等,当然除了耳朵之外,还可

以比较其他的身体特征。学生交流的既有关于遗传方面的现象,也有关于变异方面的现象。既可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也可以是隔代之间和同代之间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这是本套教材空间大、开放性强特点的又一突出体现。图中的学生在利用小镜子、照片和自身(耳朵)交流,目的是启发学生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二是记录研究活动的情况。教科书先出示了四幅人的性状图,即:有耳垂、无耳垂、

能卷舌、不能卷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人常见的身体特征,初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的一些表现。在人的性状图下面出示了一个研究记录表,比较项目是:我与爸爸相似的特征,我与妈妈相似的特征。后面的省略号具有开放性,表中所列项目仅是个活动提示,只列出和爸爸妈妈比,隐含着还可以和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人比较,不仅比较相似的身体特征,还可以比较不同的身体特征。

活动二:动植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这一活动目的在于把人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扩展到植物和其他动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这一活动有三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设计了一幅学生活动图。通过图可以看出学生在交流个人对动植物的观察研究情况。有对动物的研究—我家的小狗的毛色和它妈妈的一样;有对植物的研究—同一棵苹果树上结的苹果大小和形状各不相同;一生说:“我还知道……”这一提示具有开放性,旨在让学生交流更多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另外,教科书隐含着研究方法的指导,即可以讨论交流,也可以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是教科书提出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指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目的是在学生研究完人和动、植物之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进行总结。

三是展示一个资料卡,题目是:为什么我们长得很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呢?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体遗传的原因。

自由活动:

以“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主题,展示了学生自由活动的两个场面:一是出示几名同学在辨认一对双胞胎姐妹的场景图,二是几名学生在研究比较同一株植物的叶子。两幅图也只是一种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动物和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活动。

拓展活动:

本活动共设计了两项内容:

1、举例说明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兴趣。

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通过本活动让学生自觉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不断提高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加深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懂得应该珍爱生命。

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1.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

2、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3.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重点:会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和综合处理加工信息。

难点: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活动一:

对于“克隆技术”学生可能比较生疏,教学引入时,教师可事先制作孙悟空拔猴毛变克隆猴的课件片段或选取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适当的一组镜头进行播放,吏学生能对“克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交流资料环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交流。教师可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选好组长,让小组长协调组织组内每位同学都能交流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信息,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由刁、组记录的同学适当进行综合整理。二是全班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班上交流,此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形式,为学生提供必备的多媒体传播手段,使学生手中的资料得以尽情展示,提高交流效果。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可在学生交流到相关资料时组织学生阅读补充。对于教科书涉及到我国也已掌握了的克隆技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搜集交流的情况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以最新确凿信息为佳,便于展示我国在克隆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比较,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活动二:

在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时,应紧密结合学生前面交流资料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手头已掌握的资料信息作用,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把握克隆技术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这种技术,初步建立对科学技术研究的正确态度。对于学生讨论中举到的例证和持有的观点,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加以合理引导。比如学生提到克隆人,教师可以让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但教师小结时一定要指出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的人也只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他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思想智慧,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活动三:

这一环节,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安排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热烈交流。对于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可由教师充实资料后参与学生的交流展示,丰富学生的资料信息,尽量给学生提供植物繁殖新技术这个概念领域的全面阐释。需要提醒的是,为了突显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极有必要交代杂交这种技术以及水稻杂交难度,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资料准备情况适时补充。

在组织教学时,也可以将活动一和活动二合为一个大活动;还可以将一、三活动合在一起,即将动物、植物克隆技术资料交流作为第一个大活动,组织讨论或辩论。总之教师可灵活使用本节教科书进行教学。

自由活动: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掌握的信息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畅想,大胆猜测预言,然后组织主题班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肯定性的表扬,保护孩子们的新奇想法。

拓展活动:

根据前面交流—讨论—畅想活动后剩余时间多少灵活安排,时间充裕就在课上分组完成制作,既能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也可放在课后完成,适当实际组织评比活动,反馈制作情况。

火山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们好处,也会带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教具准备

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水槽、小玻璃瓶、线绳、红墨水、冷、热水、三脚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智利柴腾火山喷发和美国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喷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火山喷发)。

2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火山喷发覆盖了城市,夺取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火山、研究火山。(师板书课题:火山)

二、提出问题

1带着刚才的观察与思考,你有什么想要研究的问题?

生:火山喷发是什么样子的?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火山喷发与我们人类有关系吗?火山喷发可以避免吗?……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说明大家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个最基本的问题呢?

生:我们首先研究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

师:准备怎样研究?

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电脑查询;可以看课本中的实验方法;……

3这些都是我们科学上研究问题的好方法。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火山的资料,下面同学们交流一下,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4小组讨论交流。

5生汇报讨论交流的结果。

6火山的形成,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一下。材料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水槽、小玻璃瓶、线绳、红墨水、冷、热水、三脚架、雪碧、啤酒,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7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方案说出来和大家共享一下?

生1:我们组想用番茄酱、土豆泥和酒精灯来研究。用酒精灯加热裹有土豆泥的番茄酱,看看有什么变化。

生2:我们组想在水槽里装满凉水,把线拴在小瓶颈上,在小瓶里装上热水,滴入几滴红墨水,把小瓶倒放入水槽里,观察现象。

生3:我们组想用啤酒来研究,观察开启啤酒时有什么现象。

8大家的设计很好,不过,在实验时该注意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生:注意安全。要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团结合作。

开始动手吧!

生汇报。

9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

生:我们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样从土豆泥的中间跑出来。

生:打开啤酒盖时,会看到有大量的泡沫涌出来。

生:我们把小玻璃瓶倒放入水槽时红墨水自下而上升上去,象岩浆从地壳中自下而上流出来。

10同学们利用实验的方法已观察到火山喷发的现象。火山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火山的形成视频。)火山喷发对人们又什么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生回答,

11师小结:火山喷发可在短期内给人类和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它是一种灾难性的自然现象。然而火山喷发后,它能提供丰富的土地、热能和许多种矿产资源,还能提供旅游资源

课下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火山的历程

地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地震,认识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并让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震的形成及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火山,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板书地震)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师: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

师:同学们搜集到了许多有关地震的资料,那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讨论

汇报交流

师播放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

师:看完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了。

生:地震时太危险了,太可怕了。

……

师:既然地震的危害性那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或了解哪些问题?

生: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想知道在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生:我想知道怎样把地震的破坏降到最低。

生:我想知道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能不能避免?

生:我想知道人类能不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同乡们你们猜一猜。(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生:我认为是地下的岩石发生了问题。

师:发生了什么问题?录像中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可能是岩石断了。

……

师: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

生:做实验。

师: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师: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设计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我们把毛巾当岩石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生:我们认为岩层石有好多层,应该把毛巾叠成几层,才更好。

生:用手握住木棒两端,用力压

师:大家设计的很好,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两点:安全最重要,别让木棍伤到了自己和同学,再就是小组要注意分工和合作。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汇报探究结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我们挤压毛巾,毛巾有的地方向上了,有的地方向下了,毛巾不平了,一褶一褶的。

生:我们发现越是用力,毛巾褶皱的越厉害。

生:当我们用力压木棍时,木棍弯曲,越用力,木棍弯曲越厉害。

师:再继续用力呢?试试看?

生:木棍断了。

师:断时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手感觉到有很大的力。

生:手感到了木棍的震动,手有麻的感觉。

生:还听到了"啪"的一声。

师:大家的发现可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想想看,在实验中,木棍,毛巾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

生:是地下的岩石。

师:对,一层一层的岩石重叠起来就构成了地壳中的岩层。那么,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生: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变成一褶一褶的,压力继续增大,岩层就会断裂。

生:断裂的时候,会像木棍一样有震动。

生:震动来到地面,就是我们说的地震了。

师:分析的对,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造成的。

活动三: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阅读资料卡:避震小常识

思考:如果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如果我们正在家中睡觉,突然发生了地震,应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

生:在教室里发生地震,应马上到空旷的操场上去。

生:要有序,要避免踩踏。

生:在家中发生地震,应切断电源,天然气源。

生:在家中,应躲在高大坚固家具的旁边。

四、拓展活动: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关于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前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你们的探究。

各种各样的矿物

教学目标:

1. 愿意合作与交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 了解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3. 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并知道他们的用处。

重点:了解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难点: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并知道他们的用处。

教学准备:

1. 矿物标本小刀未上油的瓷片描绘矿物硬度、光泽

2. 刻画矿物条痕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参观一个你们曾去过的地方—学校实验室。

(二)提出问题:

1. 矿物是怎样形成的?矿物有什么特征?

2. 矿物有什么用途?

3. 矿物是怎样提炼出来的?

(三)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矿物的特征。

2. 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认识矿物?

3. 引导学生确定矿物的硬度、描绘矿物的光泽的方法。

4. 学生分组研究几种常见的矿物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5.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总结出矿物的标本的特征。

小结:目前在地质学家鉴定的3000多种矿物中大约仅有100种是常见的,其它矿物则比金子还难找。

(四)1.人们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矿物,有的矿物直接被人们利用而更多的矿物则被间接利用。

2.小结;对人类来说,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矿物。

3.向学生进行保护矿产资源的教育。

四、拓展活动:

1.既然矿物在生产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用途,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

2.研究人类对矿物是如何加工和提炼的?

地表的变化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

过程。

2.能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知道流水、冰、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3.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产生了变化,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

合理的评判,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4.懂得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说。

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难点:了解家乡地表的改变情况。一导入新课:

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请看化石图片,你知道化石的作用吗?这节课来势带领大家走进神秘的化石世界,来研究化石好吗?

2.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情况。(板书课题)

新授:

(一)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

1.过渡:有人说在很久以前根本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

(二)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怎么造成的?是什么力量造就的呢?

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四)了解家乡地表的变化

1.提问:我们身边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变化吗?怎样才能知道?

2.学生讨论在流。

3.教师小结。我们的家乡地表肯定发生过变化。至于怎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询问老人、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咨询有关专家、上网搜索等方式来获得答案。

(五)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

2.学生发表意见。

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让我们通过小实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吧!

4.研究风化的作用。

(1)出示:沙子和泥土。提问:它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吗?

(2)交流推测的理由。

(3)做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4)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的?(风吹、太阳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

(5)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风化?

5.研究侵蚀作用。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2)演示实验。(水搬运)

(3)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4)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6.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六)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1.提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2.分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欣赏:人类的足迹。

做一块卵石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学生根据自然变化结果,推测自然变化原因,想象自然变化过程的能力。

3.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重点:卵石的成因,为什么都是光滑圆润的。

难点:通过研究卵石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地球表面在风化、搬运等地质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一种形态奇特的岩石,揭开它奇特形态形成的秘密。在考察时,我们不但要积极动脑、动口、动手,还要互相合作,遵守纪律。能做到吗?(设置悬念,提出学习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启发思考

(1)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你看到的岩石分布在哪里?形状像什么?

小结:我们把这种像鸟卵,像核桃,像豆粒一样的岩石,叫做卵石。(板书:卵石)

(2).卵石有什么特点呢?

请小组长打开1号盒子,每一个同学取一块卵石,用手摸摸看。(指导学生动手体验,引导从体验中发现)

(3).卵石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有相同的特点—光滑圆润的。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了解卵石的分布情况。

1、卵石是怎么形成的,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仍然得

“实地”考究一下。在“出发”前,我们先来看一份考察表。这份考察表要求我们考察些什么?

上游中游下游

岩石的特点个儿大,棱角分明个儿中等,光滑圆润个儿细小,粒粒砂子

岩石的分布规律从河的上游到下游,石块越来越小,形状越来越圆

(明确观看录像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看,做到图表结合)

2.放录像。

3.观后交流。

小结(边小结边在空表上合上文字):

4.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调动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你从上面这些现象中,想到了哪些问题?

三.卵石的成因。

1、刚才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1)河道中的岩石是从那里来的?

(2)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还要到河道两岸的高山去看一看,考究一下。

2.在“出发”前,我们一起把课文中的三小节课文读一下。

3.放录像。(利用课文内容和一些科学资料配上录像作适当讲解,即:使学生了解风化、搬运作用)

4.学生交流,老师择要板书。

(1)河道中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

风化作用

高山上的岩石碎石

温差

植物

(我们把这些温差、水、植物等破坏岩石的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长期的、缓慢的,各种风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山脚下堆积的碎石、砂、粘土就是长期风化作用的产物。)

那么,堆积在山脚下的碎石、砂、粘土怎么会到河道中去的呢?

搬运作用(河道)

碎石 ---------

山洪

雨水

(2)河道中的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会模拟磨圆作用的实验,由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观察进行合理推理,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A.请小组长打开2号盒子,看一看里面是什么?(碎砖块)

B.留二块碎砖块,把其余的小心地放进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瓶里事先放了一层砂),盖紧瓶盖。然后用力摇晃瓶子。(老师示范)

C.学生实验(每个学生轮流做),老师巡视指导。

D.请小组长打开瓶盖,用镊子取出碎砖块,放在瓶盖里。

请同学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砖块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砖块形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E.如果不停地摇晃瓶子,结果怎样?对你有什么启发?

(碎石在搬运过程中,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和互相磨擦,逐渐失去了棱角,这个作用叫磨圆作用。)

5.总结卵石的成因。(根据考察的资料、实验的结果,推想卵石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课堂延伸。(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卵石以它那玲珑圆润的身躯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伟力。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总是在不停地进行,因此,地球表面总是在变化着。请同学们想一想,今日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会怎样?

作业:

1、观察老房墙砖的风化作用。

2、除了海滩、河滩,还有哪些地方有卵石?想一想,它们从哪儿来?

摆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观察挂钟,初步明确摆钟的等时性,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不同的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并认识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即摆线越长,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多。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摆,通过自行设计对比实验了解摆的运动规律以及影响摆动

2快慢的因素,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建立对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为获得一个精确实验结果不断进行研究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活动中体会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乐于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摆动,知道摆动快慢的规律及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

难点:制定研究计划,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钟摆的运动,你们能用手模仿这个动作吗?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像钟摆一样运动?

2讲述:像摆这样摆来摆去的运动叫摆动,摆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方式,那么你们注意过物体摆动的规律吗?(出示课件—伽利略发现摆的秘密的故事)

3设计意图:学生刚刚探究过日晷、水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这些时钟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摆钟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摆钟为什么比前面的计时工具都精确呢?这对学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带着这样的疑惑去观察摆钟的构造,注意到摆动在摆钟计时中的作用,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课件的引入,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故事,结合生活经验,对摆动的现象产生更进一步的思考。

二、探究活动

(一)通过模仿装置认识摆。

谈话:我们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摆?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模仿摆钟做一个摆动,并认识:摆线、摆锤、摆幅。

(二)师生共同探究摆的规律:

1.提问:我们知道伽利略观察到吊灯摆动的幅度随着风的大小而变化,你能猜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幅的大小与摆动快慢的关系吗?

学生预测:A.摆幅大时,就会摆得快。(或摆幅小时,就会摆得慢);B.摆幅大时就会摆得慢(或摆幅小时,就会摆得快)

2.出现意见分歧,师生共同提出:用演示的摆实际验证。

提问:怎么做实验?

学生提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教师启发学生考虑:时间和实验次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讨论,力争达成以下共识:

A.确定怎样算摆动一次。

B.进行对比实验,改变的因素是摆幅,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C.观察并记录摆动次数,分析数据

D.每次时间不要过长,10秒钟为宜。

E.重复几次,使获得的数据更趋于精确。

3.师生共同实验。教师应注意强调把摆锤拉到什么样的位置,改变摆幅大小的对比性,可先演示一组。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摆动幅度大小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

(三)学生自行探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

1.学生通过阅读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知道了他发现的秘密是—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2.谈话:摆还有什么秘密?让我们来继续研究。

3.教师计时10秒,学生分组测量10秒内摆的摆动次数。

4.学生汇报实验所获得的数据。

5.为什么各小组在相同时间内所测得摆的摆动次数不同?你们认为摆动的快慢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6.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与摆线长短有关;或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7.根据猜想,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8.交流实验方案,完善实验方案(教师通过不断质疑,追问,使学生认识到更好的完成实验要做到:改变一个因素,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要重复做几次相同的实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交流实验方案时,教师用交流补充的策略,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

9.学生按计划进行探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亲自介入并认真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10.交流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及根据数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三、小结:说说看,你知道了摆的哪些秘密?

四、拓展延伸

谈话:摆有这么多的秘密,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我们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看似平常却隐藏着很多科学秘密的现象,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就会有收获,有

发现。

钻木取火

教学目的

1、观看古人钻木取火的图片,对其原理进行猜想。

2、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模拟实验。

3、培养学生爱提问,想探索,动手获得科学道理的意识。

教学重点:钻木取火科学道理的探索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操作过程导入:

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

释其中的道理吗?

活动一:

师:同学们看,教师借着阳光用放大镜将报纸的一角点燃,同

学们感到惊讶。

师:老师用放大镜取得了火种,而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是怎样取得火种的呢?请同学们猜想。

生:钻木取火

师:好!请大家观看资料图片,观察古人取火用了那些工具?

2、请同学们总结并讲述钻木取火、阳燧取火的故事。

3、师:钻木取火蕴涵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我们来动手探索一下。(分组合作模拟实验)

生:用柳木进行模拟古人的取火方式。(注重合作意识,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二:

教师可以先直接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

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4、小组人员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填写“我的发现和记录”。

我的发现和记录:

5、小组汇报:

6、我的操作方法与收获(全班交流)

7、小结:钻木取火的科学道理(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8、举一反三,说一说生活中的例子。(正反论证)

课堂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评价。

通电的线圈(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性质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让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个磁极。

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做一个电磁铁。

4、培养学生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想动手制作电磁铁,探究电磁铁的性质。

器材准备:电磁铁装置、①号信封(铁钉、带绝缘皮的细导线)、②号信封(电池、电池夹、小螺丝钉、闸刀开关、条形磁铁、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新课

师: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想知道)

(出示装置)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装置,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①它主要由几部分构成?

②各有什么特点?

组内观察后交流。生:这个装置由一块金属、和铜丝组成。铜丝是缠绕在金属上的。师:铜丝是怎样缠绕在金属上的?

生:按同一个方向

生:……

师:其实中间的金属在这里叫铁芯;缠绕一圈一圈的铜丝在这里叫线圈。〔出示课件〕

〔师板书:铁芯线圈〕

〔齐读:铁芯线圈〕

师:铜丝不是一般的铜丝,外面有一层很薄的绝缘层,这种带绝缘层的铜丝叫漆包线。(出示漆包线实物,让学生认识。强调绝缘导线)

【制作装置】: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装置呢?(想) 2、设计交流制作方案师:打开老师给你准备的①号信封,选择合适的器材,同桌交流怎样制作这个装置?

3、同桌交流

4、汇报制作方案

生:这个装置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我们制作时将选用铁钉做铁芯,选择绝缘导线缠绕为线圈,把绝缘导线按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就可以了。

生:……

5、学生动手制作装置,教师巡回指导。

6、展示同学们制作的装置,及时作出评价(展台展示)。师:请各组的组长同学展示一下本组的作品。

二、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制作的装置都非常精美。制作好的装置连接电源之后科学上就称它为:电磁铁。〔板书:电磁铁〕

师:以前大家学习了磁铁,谁来还记得磁铁有哪些性质?

生:有磁性、有南北两极……

师:磁铁有这么多性质,“电磁铁”比“磁铁”多了一个“电”字,它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

三、猜想假设

生:可能能吸铁,有磁性。

生:也可能有南、北两个极。

生:……

四、实验验证

1、师:只有猜想是不够的,真正的科学需要得到实验的验证。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电磁铁有没有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性质呢?

生:想。

师:根据我们以前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考虑一下,你想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电磁铁的性质),说说你的想法?

2、分组交流。

3、汇报实验方案。

生:用大头针或小螺丝钉等金属进行判断是否磁性,如果通电的电磁铁靠近大头针等金属时,大头针等金属被吸起来,则有磁性。

生:用磁铁进行判断电磁铁是否有磁极,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如果电磁铁的一端靠近磁铁的两个磁极时会发生相吸或相斥现象,则判断电磁铁也有磁极。

生:……

3、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非常科学、合理。你觉得实验操作中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呢?

生:组内成员注意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生:不要直接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

生:要爱惜实验器材,作好记录…………

师:很好。那就请各组组长打开②号信封,用里面的器材动手验证,并请记录员同学及时填好实验记录表,好吗?

4、分组实验,并填写记录表(出示课件)

探究电磁铁性质实验记录表

探究方法我的发现结论

验证是否有磁性电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螺丝钉通电时

断电时

验证是否有两极通电时电磁铁的一端靠近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

靠近条形磁铁的另一个磁极

5、汇报实验结果。(要求按实验记录表汇报)师:请各组把实验过程中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一下,好吗?哪组先来?

生:我们发现电磁铁在通电时能吸起小螺丝钉(有磁性),断电时吸起小螺丝钉又掉了下来(没有磁性);电磁铁一端靠近磁铁的一个磁极时互相吸引,靠近磁铁的另一个磁极时互相排斥,根据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电磁铁也有两磁极。(本组组员可以优先补充)

生:……

五、总结提炼

师:同学们探究得真好,你们都快成小科学家了,根据你们的发现: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它有南、北两个磁极。从能量转化角度来说,电磁铁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的装置。

【板书:通电有磁性、断电无磁性、也有两极】

六、拓展延伸

1、师:生活中,电磁铁被人们广泛应用,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运用了电磁铁?

生:马达、喇叭……

生:……

〔师出示课件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电磁铁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师:课后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制作一个电磁起重机,看谁的吸起的小螺丝钉多。

通电的线圈(二)

教学目的

1、认识电磁现象、制作电磁铁、认识电磁铁构造、设计电磁铁正负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的实验方案及验证实验。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良好情感态度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具有利用对比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对学生实验设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使探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一、导入新课

1、师:这是什么?(出示一块条形磁铁)你都知道关于磁铁的哪些知识?(板书:有磁性、有南北极、磁力大小、两端磁力大、很小的东西掉到地上可以用磁铁来吸应用)

2、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板书:线圈)将它通电后,你仔细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吸铁,有磁性)断电后呢?(磁性消失)你能给这个小装置起个名字吗?生答。利用电流通过绕制的线圈产生磁性的装置叫做电磁铁(板书:通电的、电磁铁)

3、猜想:同学们推测一下,这个电磁铁可能有什么特性?(学生回答)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同学们试着用手中的材料自制一个电磁铁,玩一玩,瞧一瞧。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下册教案

细胞 教学目标 1、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 2、知道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志趣。 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重点:在观察细胞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会查阅有关细胞的书刊及其他资料获取信息。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并用它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研究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利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实物来研究认识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观察研究活动。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学生观察研究情景图。在左边图中,一生正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旁边展现了洋葱表皮细胞放大图,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对于用肉眼看不到的物体应当借助一定的仪器(如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在右边图中,一生边观察边说:“我观察到的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的小格子组成的”,还展示了一生观察后用笔画图的情景,他边画图边说:“我把细胞的样子画下来”,目的是启发学生用语言和图画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的样子描述出来。两幅图仅是学生研究细胞的活动指向,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进行研究。 二是得出研究结论: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对于本结论,应在学生观察研究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而得出。 三是出示一个资料卡。教科书出示了一幅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显微镜各主要部分名称,具体使用方法可不要求学生掌握。 活动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 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教科书提供了一幅学生交流情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搜集的材料有细胞的发现—我知道细胞是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的;有细胞的种类—我知道草履虫是由单细胞构成的;也有关于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关系的资料—我知道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就是细胞不断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一名学生在打手势但没有出示提示语,是指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很多。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认识的范围,激发学生研究细胞的兴趣,为学生的后续研究埋下伏笔。 二是展示了几组细胞图谱。展示的有动物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和口腔细胞;有植物细胞:叶子的薄壁细胞、鸭跖草的下表皮细胞和水藻草细胞。目的是通过展示这些图谱,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生物、不同部分的细胞是不同的,以扩大学生对细胞的认识范围。 自由活动: 教科书的自由活动指向是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教材展示了一幅学生制作场景图。图中一生说:“把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制成模型吧”,目的是提示学生可根据自己用显微镜所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来制作模型。另一个学生说:“我来制作一个……”意在是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兴趣,自主选择制作对象。教科书没有展示某种成型的细胞模型,意图是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制成平面的,也可以制成立体的,可以制作某种动物器官的细胞模型,也可以制作植物某一部分的细胞模型等。 拓展活动: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 信息窗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方程的含义。 2、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重难点:经历从等式到方程的过程有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师:大家喜欢动物吗?知道哪些国家保护动物? 生:喜欢……大熊猫…… 师:老师这有几副大熊猫的图片(大屏幕),本节课我们以大熊猫爱吃的米粉为题材研究数学问题。(生读资料) 师:通过资料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二、能说出米粉重量与碗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生:米粉重量+碗重量=总重量 学生根据以上等量关系列式子。X+20=70 师:像这样左右相等的式子叫等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等式,我们用天平来研究一下。 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知道这包方便面是多少克吗? 生:120克 师:观看图片2天平平衡吗?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平衡?图片3根据天平列等式 师:现在我们知道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相等的关系。 生:练习巩固。 资料二:(生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资料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人工养殖只数与野生只数之间的关系,用文字表示。 2、在天平上如何表示出这个数量关系。 3、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出这个数量关系。 师:呈现资料2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资料3:东北虎 师: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关系。 师: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想法。 生总结出:2003年只数乘3+100=2010年只数。 生: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数量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得到5个等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等式有什么特点?在数学上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什么是方程? 三、大家现在知道什么是方程,我们来做练习。课后自主练习1、2、3 四、师:通过研究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备课教案 各单元板块主体: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地层.化石.卵石.地震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本单元由〈〈地球内部有什么〉〉.〈〈火山〉〉.〈〈地震〉〉.〈〈做一块卵石〉〉.〈〈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六课组成。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本单元以声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让学生经历各种探究活动,理解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知道影响声音大小和声调高低的因素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第三单元秋冬星空; 本单元从学生刚入新年级的秋季入手,依据〈〈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构建了这一研究体系。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本单元通过对常见材料特点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性能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第五单元水循环 本单元遵循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内容标准构建了〈〈水循环〉〉这一单元。由《蒸发》〈〈沸腾〉〉〈〈.凝结〉〉.〈〈水的三态变化〉〉.和〈〈小水滴的旅行〉〉五课组成。 课时安排: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1.地球内部有什么 2课时 2.火山 1课时 3.地震 1课时 4.做一块卵石 1课时 5.各种各样的矿物 1课时 6.地表的变化 1课时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7. 声音的产生 1课时 8. 谁能传播声音 1课时 9. 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 10. 各种各样的声音 1课时

11. 噪声声的危害与防治1课时 第三单元秋冬星空 12. 秋季星空 2课时 13. 冬季星空 2课时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14. 木材 1课时 15. 纸 1课时 16. 陶瓷 1课时 17. 金属 1课时 18. 玻璃与塑料 1课时 19 . 材料的分类 2课时 第五单元水循环 20. 蒸发 1课时 21. 沸腾 1课时 22 凝结 1课时 23. 水的三态变化1课时 24. 小水滴的旅行 1课时 活动安排:1.活动主题:纸与我们的生活;活动内容:纸在生活中的应用,造纸业的负面影响。 2.活动主题: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活动内容:塑料在生活中的 应用,白色垃圾的危害。 3.活动主题:一次性物品与我们的生活;活动内容:一次性筷 子的利弊。 4.活动主题:陶瓷与我们的生活;活动内容:陶瓷在生活中的 应用,陶瓷的处理。 5.活动主题:木材与我们的生活;活动内容:木材在生活中应 用,人造木材。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不同的问题需要应用不同的探究方 法;能利用简单的物品和器材做一些模拟实验,会利用有限的条件制作简单模型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能应用已有知识 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并能对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

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期末数学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姓名: 一、请你填一填。(每空1分,共25分) 1、 9的4倍是()。两个因数都是7,积是()。 2、每套衣服需要布料3米,25米布料最多可以做()套衣服。 3、()里最大能填几? 60 ﹥ ( )×8 7×()﹤34 ( )×7 ﹤ 50 62 ﹥ ( )×9 6×()﹤ 44 32 ﹥( )×5 4、有24个球,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个人;如果分给8个组,平均每组分()个。 5、 25÷6这个算式商是(),余数是(),25叫做(),6叫做()。 6、一个周有7天,其中5天上课。王刚在生病之前上了35天课,一共是()周。 7、在括号里填“一定”、“可能”或“不可能”。 太阳()从西边落下。 张明扔硬币,正面()朝上。余数()比除数小。 8、你佩戴的红领巾上有()个角,分别是()角和()角。求6条红领巾一共有多少个角,计算时用的口诀是:。 9、杨洪站在校园的操场上,面向西方,他的后面是()方,右面是()方。二、请你选一选。(把下面各题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目后面的括号里,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4分) 1、下面算式中,4是被除数的是:……………………………………() ①24÷4 = 6 ② 4÷2 = 2 ③ 31÷9 = 3……4 ④24÷6 = 4 2、一套尺子2元钱,一个笔记本4元钱,小明带的钱正好够买一个笔记本和8套尺子,小明带了多少钱?……………………………………………() ① 6元② 16元③ 20元④ 34元 3、一个盒子里放着6个黑球和3个黄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可能摸到黑球。②可能摸到黄球。 ③可能摸到红球。④黑球和黄球都有可能摸到。 4、马小虎做错了哪道题?………………………………………………()① 3×5+6=21 ② 7+2×3=13 ③54÷6-3=6 ④ 5+4×2=18 三、请你算一算。 1、直接写结果。(每题1分,共10分) 7×6 = 0×9 = 5+6 = 15÷3 = 9×3 = 8×3 = 41-18 = 5× 1 = 2×6 = 56÷7 = 2、列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12分) 8×9 = 48÷6 = 65÷7 = 76÷9 = 51÷6 = 6×7 = 3、计算下面各题。(每题2分,共12分) 9×9-70 56-32÷8 16÷4×2 54÷6+9 8—72÷9 60—8×7 4、看图列算式。(每题1分,共4分) □+□+□+□=□□÷□=□

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汇总

三年级下册科分组实验操作基本要求 (参考资料) 1、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测力计的示数。 2、用测力计在铺上毛巾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3、步骤同第一步。 4、向物体上加放钩码,用测力计在光滑的木板上匀速拉动物体,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在光滑的木板上摩擦力小,在粗糙的木板上摩擦力大。 2、物体轻摩擦力小,物体重摩擦力大。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轻重有关。 2、平衡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边不同刻度位置上,挂钩码。 3、在杠杆尺的右边合适刻度位置上,挂钩码,使其左右平衡。 【实验现象】: 在杠杆尺两边合适的刻度位置上挂钩码,杠杆尺能平衡。 【实验结论】:

的钩码个数。 3、磁铁的性质 【实验步骤】: 4、用一块磁铁的N、S极分别去靠近另一块磁铁的N、S极。 5、在许多平摊的小铁钉上放一块磁铁。 【实验现象】: 1. N极靠近N极时,相互排斥;靠近S极时,相互吸引。 2、磁铁的N、S极两端,铁钉多;磁铁的中间部位,铁钉少。 【实验结论】: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同一块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 4、热空气上升 【实验步骤】: 1、点燃酒精灯,用不漏气的塑料袋口朝下罩在酒精灯火焰上方。 2、塑料袋罩到火焰上后,我们看到塑料袋慢慢鼓胀。用手摸一摸塑料袋,热乎乎的,手还感到塑料袋要往上跑似地。松手后,塑料袋上升,升到空中翻转口向上,变瘪飘然下落。 【实验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先看到塑料袋在火上方慢慢鼓胀,这是塑料袋内空气膨胀引起的,松手后又看到塑料袋上升,这是塑料袋内热空气带动的。【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5、风的形成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毕业总复习资料

回顾整理----总复习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1、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如:0、1、 2、3 ······都是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 正整数 自然数 整数 零 负整数 整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数时,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属于亿级和万级的要读出级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写数时,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个数位上写0。 3、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 分数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假分数还可以写成带分数的形式 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记作0.1、0.01、0.001 ······ 有限小数 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最大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有几个数位,就叫做几位小数。 6、正、负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7、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因数和倍数:如果数a 能被数b 整除(b ≠0),a 就叫做b 的倍数,b 就叫做a 的因数. 9、 2,3,5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 注意:有一些数能被7,9,11,13整除,但是不容易看出来,这是大家在约分中容易忽略的. 10、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最小的偶数是0,最小的奇数是1。 11、质数和合数 质数(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的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12、质因数:每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短除法 把30分解质因数 13、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例:4和28,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28 (2)如果两个数互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积。 (3)短除法 14、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 30 2 15 3 5 30=2×3×5 分数 百分数 小数 分子除以分母 先把小数改写成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 再化简 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 是100的分数,再化简 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百分号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2019-2020年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材编写的特点: 1、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 均分食品、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在有趣的、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练习形式多样化,生动有趣,开放性强。本单元的练习方式有摆一摆、 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还有综合性的题目—快乐星期天。这些练习都是通过有趣的、学生喜欢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呈现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作用,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的写法。 学与教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从情境的创设到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必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开展其它数学活动,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3、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水平不能作统一要求。

(完整版)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体活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各有功能,食物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知道消化器官在人体内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能在原有经验的基础图画上,不断补充自己的想法,最后画出比较完整正确的消化过程图。通过三次强而有力的查找资料的指导,能很好的掌握方法。能正确体验胃的蠕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快乐的与同伴合作交流,善于观察信息,完善自我认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大家知道,我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消耗大量能量,知道我们用什么办法补充能量吗?(食物) 知道食物进入我们人体后要经过哪些地方吗? 学生答,教师重要的记板书(改为已经事先准备好的贴纸: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肝胆.口腔腺。胰) 老师:还有补充吗? 他们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经过讨论以后的决定,或者还有意见的那有什么办法呢?引入下面) 二、消化系统的认识 老师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那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知道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

学生:查资料 老师:课堂上,觉得资料比较方便,所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小组长分发资料) 投影2 教师指导,先别忙动手,先明确目标,再快速查阅,抓住重点,圈出关键词。 学生查找。老师:看哪个孩子查的最快最好 2分钟后学生举手示意。 老师:事物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地方,你圈的关键词是? 学生答,教师指导查阅资料的过程。 老师:食物经过依次的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贴出几个关键词: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 这些消化器官是孤立的吗?不是,用粉笔加以连接。连起来形成的通道叫做消化道。 老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有几个消化器官中有一些帮助消化的结构,你能找到这些结构并把他们圈出来吗? 老师:板书口腔腺,肝(胆),胰。叫消化腺(教师将贴的字调整顺序) 板书唾液,胃液,胆汁,胰液,肠液 消化道和消化腺共同组成消化系统。食物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人体内部的能量就是在整个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三、消化气管位置的认识 老师: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整个消化系统,那你知道?这些器官人体的位置?他们又是怎么连接的吗??楼老师这里有一些器官的模型,请你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位置和形态?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套单元试卷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连一连。 二、填一填。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 )计算比较简便。 2.4×3=(),读作( ),用口诀( )来计算。 3.2个5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其中( )和( )是因数,( )是积。 4.在里填上“+”“-”或“×”。 55=10 13=5 2 26=12 5.根据口诀“三五十五”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是( )和( )。 6.4+4+4+4+4=()×()1+1+1+1+1+1=()×() 三、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四( ) ( )十五( )四十二( )一十 ( )得四一三( ) 四、算一算。 1.直接写出得数。 5×3=4×2=1×3=3×2=4×4= 2×1=2×3=5×5=3×3=3×4=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4×()=20 ( )×3=123×()=3 ( )×5=152×()=8 4×()=16

五、看图列式计算。 1. ()()=()(个) ()()=()(个)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 2. ()()=()(个) ()()=()(个)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 3. ()()=()(个) ()()=()(个)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 4. ()()=()(个) ()()=()(个) 口诀: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画图表示算式。

七、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只蚂蚁在过河? ()()=()(只) 2.一共有多少人在做操? ()()=()(人) 3.买文具。 3元4元2元5元(1)买4个文具盒需要多少元? (2)买5盒蜡笔和1本笔记本需要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解答出来。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知识点一:数的意义和分类 自然数、整数、正数和负数、分数、百分数、小数 (一)整数 1 、整数的意义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像-1,-2,-3……这样的数也叫整数。 2 、自然数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无论是整数还是小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数位及数位顺序表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 如果数a能被数b(b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

数(或a的因数)。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因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例如:10的因数有1、2、5、10,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10。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3的倍数有:3、6、9、12……其中最小的倍数是3 ,没有最大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被3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最小的质数是2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4、6、8、9、12都是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因数的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28=2×2×7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例如12的因数有1、2、3、4、6、12;18的因数有1、2、3、6、9、18。其中,1、2、3、6是12和1 8的公因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小 学 科 学 五 年 级 上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导入2: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

青岛版科学五上怎样听到声音教案及反思

9.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 【教学目标】: 1.能对耳朵的内部构造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 2.知道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3.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了解耳朵的卫生保健知识;关爱听力有障碍的人。【教学重点】:耳的构造及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途径。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耳廓、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耳朵剖面模型、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圆筒、橡皮膜、火柴棍、棉线、小镜子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游戏引入: (1)指一名学生蒙住眼睛,班内其他同学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唱一句歌,背一首诗等,蒙眼睛的学生猜猜是谁,并判断方位。 (2)询问蒙眼同学:你在游戏中能判断这么准确,哪个器官起了重要作用。(耳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耳朵能让我们听到声音,功能这么强大的耳朵,值不值的我们去研究?你们想知道关于耳朵的什么秘密?对耳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 (1)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耳朵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 3.明确探究主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特别有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评价质疑。 (一)认识耳朵的构造。 1.提出问题:要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家觉得我们先解决哪些问题比较合适呢? 预设: (1)先研究耳朵的构造 (2)还要知道耳朵各部分的作用。 …… 2.同学们的想法很有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认识耳朵的构造。(1)提出探究指任务:耳朵,我每个人都有,就请同学们借助自己的耳朵摸一摸,也可以两个同学合作,相互摸摸、看看对方的耳朵,观察它的形状等。(2)学生相互观察。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对耳朵可能有以下的感知: ①耳朵的形状好像一个大“C”。 ②耳朵软软的有耳垂。 ③耳朵往里有一条黑黑的洞。 …… 3.同学摸到软软的,这个大“C”形状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耳朵,它的科学名称叫做“耳廓”,那条黑黑的弯弯的洞叫“外耳道”。这只是我们能观察到的耳朵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知道?(想)(1)课件出示探究指导: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提纲 第一章 土壤与岩石 第1课 土壤的成分 一、 填空题 1.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土壤。土壤的形成过程很漫长。 2.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3.把土块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4.抓一把土壤,我发现土壤有点湿,说明土壤里有水。 5.土壤加水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土壤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细粒的黏土,下层是粗粒的沙子。 6.土壤放在铁盘上烧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或焦臭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7.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物质,主要是由土壤里的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土壤中含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8.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是反思。 9.使用酒精要注意安全。 二、实验题 1.右图,把土块放入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2.左图,把土壤放在铁盘上烧会闻到 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因为土壤中有腐殖质。 3.右图,土壤加水搅拌,静置后,土 壤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细粒的黏土, 下层是粗粒的沙子。 第2课 土壤的种类 一、填空题 1.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是沙质土; 含沙量少的是黏质土;含沙量适中的土壤是壤土。 2.沙质土渗水快,说明它保水性能差,透气性能好;黏质土渗水慢,说明它保水性能好,透气性能差;壤土渗水快慢居中,说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透气性能也居中。 3.最适合种植的土壤是壤土。最适宜捏泥人、做陶瓷的土是黏质土。 4.不同的土壤适宜不同的植物生长。沙质土适宜花生、红薯、西瓜、仙人球等植物生长;黏质土适宜荷花(莲藕)、水稻、芦苇等植物;壤土适宜小麦、玉米、大豆等植物。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课 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3 累计课时:35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 算。 教学难点: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 算。 教 具:学具袋、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布艺手工劳动吗,会做什么呀?看我们布艺小组同学做的书信袋,既环保又实用,多么有创意。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的第一幅图:兴趣小组的同学用2米布做书信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51 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52 米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问: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 引导学生自己观察。 师:要求2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就是求2米里面有多少个51米。怎样列算式?生:512÷ 师: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2里面有几个51。 2、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5个51,2里面就有(2×5)个51。也就是1010。 3、那么2米布能做几个大书信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522÷=2×2 5=5 从而我们也可以得出:2除以25 也就是2乘25的倒数。 4、教学绿点部分。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算式的意义和算法。 比较“512÷” 、“522÷”和“54524 ÷”,他们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归纳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的第1题。 2、自主练习的地2—4题。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注意什么? 五、作业:自主练习第5、6、7题。 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5 12÷=2×5=10 522÷=2×25=5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 课 题: 一个数除以分数 课 型:练习课 课 时:4 累计课时:36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 数的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 的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 的计算。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第2题。本题是应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道题可以用一种数量关系解决两个不同的问题。 二、第6题。本题是一道用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导入2: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 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材编写的特点: 1、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 均分食品、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在有趣的、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练习形式多样化,生动有趣,开放性强。本单元的练习方式有摆一摆、 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还有综合性的题目—快乐星期天。这些练习都是通过有趣的、学生喜欢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呈现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作用,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的写法。 学与教建议: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本单元属于计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所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有体验的情境中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本单元中,从情境的创设到练习的设计,都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体会到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必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地组织和开展其它数学活动,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3、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土壤与岩石》单元知识点 1、《土壤的成分》 1、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腐殖质主要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变成的。 2、在加热土壤的实验中,思考哪些做法是成功的,哪些做法是需要改进的,就是在反思。 3、土壤上种植着很多农作物。土壤能固定植物,为植物提供水分、养分等,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4、土壤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土壤中还生活着很多小动物,土壤是它们的家。 5、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土壤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提供了居住的环境等,人类的生存也离不开土壤。 6、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其形成过程很漫长,保护土壤势在必行。 7、如何观察土壤?一是直接观察土壤,用手捻、捏、搓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用放大镜可以细致地观察土壤的颗粒的大小。 8、把块状的土壤放进水中,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9、把土壤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的分层现象:颗粒大的在底层,细小的在上层,说明土壤中含有沙和黏土。 10、酒精灯以酒精为燃料,由灯体、灯芯、灯帽组成。酒精灯的加热温度为400℃―500℃,适用于温度不需太高的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

中常用的加热工具。 11、酒精灯侧翻易引起火灾,如果操作不当,会有一定的危险性。使用酒精灯时,切勿往燃烧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点燃酒精灯时,应注意从下往上点,这样会比较安全,切勿用一个酒精灯靠近另一个燃烧着的酒精灯去点火,以免流出酒精引发火灾。 12、酒精灯里酒精的量应多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3部分,建议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用完酒精灯后,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要用灯帽盖灭,盖灭后打开盖检查火是否熄灭再次盖上。切记不能用嘴对准酒精灯吹,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发生危险。使用酒精灯时,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酒精洒出引起燃烧,要用湿抹布扑盖或者用沙土盖灭。在做使用酒精灯的实验时,要在实验桌上准备好湿抹布,做好安全防范。 14、【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活动目的】探究土壤的成分 【活动材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铁盘、土壤。【活动步骤】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 (2)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进行搅拌,然后静置沉降。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3)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酒精灯加热,有什么现象发生?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活动现象及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