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

(2)D

(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

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李牟,或作李谟。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②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2)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②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解析】【分析】(1)“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是上阕的结尾句,承接上面中秋夜月景象,进一步写了从月亮上看人间江山的美好景致。联系作者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美景的用意:以江山之美反衬现实的丑恶与黑暗,从而表达复杂的感情。

(2)下片写归天意愿。“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带来了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

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

故答案为:⑴①“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②引出下文,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作者在苦闷中同样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⑵①化用李白诗句,拍手狂歌、月下起舞,表面上狂放不羁,但中秋之夜却只能邀月为伴,表达了因被贬谪而产生的落寞孤独之感。②化用李牟典故,表达了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抒发了內心的旷达豪迈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重要语句的基本含义和作用的基本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将诗句进行完整品读,可以从诗句的语言、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3.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郑准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岭上云

白居易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

A. 《云》郑准

B. 《云》来鹄

C. 《岭上云》白居易

D. 《云》郭震

(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答案】(1)A

(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解析】【分析】(1)①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②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③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④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

(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故答案为:⑴A;

⑵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感意图。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云”去联想,去思索。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1)寒;独

(2)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②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③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解析】【分析】(1)“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

故答案为:⑴寒;独;

⑵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②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③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①豫章:两种乔木。白日动: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②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③仲宣: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B.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C.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D.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全诗分析。【答案】(1)B

(2)同意。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解析】【分析】(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故选B。

(2)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穷”,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悲”和“喜”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如“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欲”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

又是由喜到悲;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故答案为:⑴B;

⑵同意。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

C. 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

D. 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

(2)这首诗的颔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C

(2)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

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解析】【分析】(1)C项,“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错,诗句“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句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故选C。

(2)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第二联的写法妙处,其实是考查诗句的表达技巧。而要赏析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答题模式:诗句是何种手法+手法在诗歌中的证据+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某句运用了……的手法,写了……的内容(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具有……的优点,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②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③“当时物议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④“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1)C

(2)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分析】(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故选C。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白”指倾诉。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故答案为:⑴C;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不同: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

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8.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释】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B

(2)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②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故选B。(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的欣喜与向往。据此整理答案。

故答案为:⑴B;

⑵①景致吸引。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②性格狂放。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答内容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内容,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蓬松。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前八句写松树塘万松,采用了以万松与天山万峰相映衬的构思。结合注释,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戍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景致迷人,所以忘掉自己被贬的身份。“好奇狂客忽至此”,意思是好奇而狂荡不羁的我忽至此。当作者即“好奇狂客”经过此地,意外见到如此奇境而满足了他的“好奇”的审美心理后,就不禁要“大笑一呼忘九死”了。“九死”指自己原本犯有死罪而被流放,现在居然忘掉自己的处境与身份,而忘情地大笑狂呼,这固然显示出作者豪放的胸襟、狂放的性情、刚直的品行,同时亦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之令人激动与陶醉。作者大笑之后,又策马在松树塘道上驰骋,欲饱览这松树云石,直到尽头,他是非常欣喜与向往的。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释】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闻道”一词表明诗人不愿明说的态度;“似弈棋”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2)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B

(2)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用衣饰代指文武官员。故选B。

(2)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因宦官程元振专权”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引发家园之思;如诗歌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前一句以“长安似弈棋”的比喻,写出长安局势如下棋一样,不甚明朗,再结合注释“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

故答案为:⑴B;

⑵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⑴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送别;秋季

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⑵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

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此诗乃此时所作。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暗点“夜坐”。“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B. 颔联写周遭的夜景。“洞龙熟睡”暗示南宋政权已不存在,“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

C. 颔联化用诗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眷念故国故君和决不屈服于元朝的情怀。

D. 尾联叙写了诗人高楼独坐、望断征鸿、深夜吹箫等行为,同时化用屈原“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的诗意,含蓄表达对故主的思念。

(2)本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借“梦”与“剑”来表达情感,两首诗歌借此表达的情感内蕴有何异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解析】【分析】(1)B项,“颔联……‘云归岫’化用陶潜‘云无心以出岫’形象地表现出遗民闲居的情态”错误,选项对“遗民闲居”中的情态界定不准,这里的“云归岫”既不是隐居的悠闲之情,也没有闲人的聊赖之意,表达的是诗人避世隐居的痛苦。故选B。

(2)本诗中说“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意思是“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前尘梦”是对过去读书生活的回顾,“匣中孤剑”是现状,现实是书不能读、剑不能舞,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结合尾联目断征鸿可知,还有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前一句“挑灯看剑”是现实生活,“剑”代指词人报国的志向,而词人只能醉酒之后挑灯看剑,说明他空有报国志向却无法施展,流露出壮志难酬之感,后一句“梦回连营”是梦境,从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悲愤之中又含有壮怀。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可以发现两首诗歌中都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都有壮志难酬之悲愤,但分析两篇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本诗中最后说“征鸿目断”流露出的是复国无望的绝望,而辛弃疾对早年生活的回顾中更让我们看到词人的壮怀激烈。

故答案为:⑴B;

⑵同:在两首诗歌中,诗人都借“梦”表达了对前尘往事的追忆,以“剑”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异:何诗在悲愤中见绝望,辛词于悲愤中显壮怀。何诗借“前世梦”“匣中剑”表达自己一身才华于世无济的悲愤,满心抱负无力回天的绝望。辛词借“挑灯看剑”,“梦回”沙场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悲愤中有壮怀。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1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②端须:只该。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起句奇绝。“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

(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

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然而这只是铺垫,是作者刻意地压抑感情,接着“端须”一句就开始高扬——梅花之清高孤绝唯有月亮能与之相配。这感情和气势已丝毫不让陆游之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全词结构显得很精致。故选B。

(2)诗歌中,直接描写了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的花色、清幽的花香。也通过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明沙水”和高远、幽冷的仙境来衬托了梅花的高洁。同时还借百花与梅花对比,来突出它的高洁。

故答案为:⑴B;

⑵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技巧,再释运用,即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最后分析效果,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惑等方面的作用分析。译文:春风最先试着让梅花吐出嫩嫩的花蕊。花瓶中的梅花姿色美丽,冷韵幽香,伴随着它的是明沙净水。它不卑不亢,从容自如,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应当与月亮约定日期来作伴。它的香气清幽淡雅,传得很远,总是先在女子们的钗头上出现。大雪过后。梅花被王母宴请到瑶池,这是人世间报春的第一枝花。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辛弃疾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案】(1)C

(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故选C。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故答案为:⑴C;

⑵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

(宋)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驿:古代专供递

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2)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解析】【分析】(1)本题为填空题型,比较简单,从“朝云”可知是早晨。第二问,考查对词的上阙抒情手法的理解,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从“朝云横度,白草黄沙,月照孤村”可知用的是情融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2)本题“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就是结合下阙分析诗中蕴含的凄恻之情。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故答案为:⑴早晨情融于景(借景抒情)

⑵①“飞鸿过也”,写北雁南飞,反衬自己被掳北上,突出了对故乡的留恋。②“百结愁肠无昼夜”,用夸张手法写北上途中的愁苦之深,突出了被迫远离故乡,前途难测的凄恻。

③“渐近燕山”,一个“渐”字既描写接近金人领土的过程,又突出了内心的煎熬,离故乡越来越远,离敌国越来越近,可谓步步留恋、步步凄恻。④“回首乡关归路难”,写北上途中,不断南望,再次抒发对故乡的留恋,想起归路艰难,更突出了南归无望的凄恻。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白话译文:早晨,阴云突然弥漫过来,车声辘辘如流逝的河水。遍地都是白草和黄沙,月光照着只有三两户人家的孤村。看到大雁飞过,我愁肠百结,日夜不能断绝。眼看着离燕山越来越近,回首遥望故乡,(深叹以后)要想踏上归路便是难如登天。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D

(2)①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孤城”“落日”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京华”,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D;

⑵①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高考语文病句辨析易错题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病句辨析易错题考点分析 高考语文病句辨析易错题考点分析一松柏 高考语文病句辨析易错题考点分析 【考点解析及预测】这一考点是高考的必考点,大纲要求辨析并修改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试题具有突出的时代性,重点考查病句辨析。其中结构性错误(前四种)的辨析和语义性错误(后两种)的辨析考查的比例约为5:1。除个别省市(如2004年全国卷和2005年全国卷)将语意性病句的辨析单独考查外,多数省市将两大类病句同题考查。 (一)客观题 例1.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B.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了,值得北京乃至全中国思考的是,能否把我们在奥运会期间各方面的优异表现持续下去是个问题。 C.申先生十年前来上海打拼,凭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成功后的他没有忘记穷困的故乡的孩子。 D.问责庸官毫无疑问值得叫好,但它是不是一个新的政策,政策力度到底有多大,仅凭媒体提供的单一数据很难作出定论。 【考点】考查病句的辨识,包括语义性病句和结构性病句两种。 【答案】D 【解析】A语序不当,改为“不仅让世界更全面地……”;B句式杂糅,“是个问题”去掉;C歧义句,“穷困”的是“故乡”还是“孩子”? 【思路分析】语感审读法是辨析病句的前提;对于结构性错误,宜采用“压缩法”查找病因。语义性病句,要从句意、逻辑、修辞入手。有些病句从语法上看没有问题,就得从逻辑事理上进行分析,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前后顺序、句间关系等;表意不明可分为“歧义”(两种解释都可能)和“费解”(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两类。 练习44.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对三鹿奶粉事件中负有重要责任的质检总局、农业部、卫生部、工商总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有关人员作出处理。 B.如果一味地升级南海问题并诉诸于武力,“两会”提出的关注民生、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等一系列富民强国的大政方针就无法落实。 C.省国资委围绕以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为目标,以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变发展方式为重点,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D.随着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业务量明显增加,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公司领导很着急。 练习4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班长心地善良,总是想着其他同学的困难,并能够随时随地地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同学,他的确是同学们的好表率。 B.2008年5月24日,中国总理,站在汶川映秀镇的废墟上,举行了一次特别的记者招待会,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许多问题。 C.事情已过去许多年,但每当夜深人静,独自坐在黑暗中,我还记得那天我坐在路边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分析】(1)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2)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 B. 三个 C. 四个 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 含蓄委婉 B. 雄奇瑰丽 C. 高亢豪放 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 (2)D (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2020-2021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怪不得。②使风;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B.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C.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D.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B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两首诗对儿童稚态的描摹都很生动有趣,既表明了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又可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解析】【分析】(1)B项分析不当。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语都张伞”;“树头花落未成阴”,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由此可知,《夜》诗描写的是暮春农村的景色。选项说“初春时节”是错误的。故选B。 (2)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他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夜宿徐公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2020-2021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图文转换练习题

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 1.下面是自然选择过程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分点概述自然选择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 (注)基因型,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型,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特征的总和。 【答案】①环境变化使得物种中成员之间为获得资源而产生竞争。②各种不同表型的成员中只有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得以生存繁衍。③能繁衍的才能使基因传递下去,进入下一轮竞争。 【解析】【分析】第一步,找好图示框架的流程:环境压力(环境的变化)→成员间竞争(为了获得资源)→最适表型的选择(从各种表型中)→繁殖成功→基因型(和表型)增加的频数(在下一代中)→成员间竞争(为了获得资源); 第二步,分析流程框架中的文字,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环境压力(环境的变化)→成员间竞争(为了获得资源):可以得知随着环境的变化,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种间成员为了获得资源,产生了竞争; 最适表型的选择(从各种表型中)→繁殖成功:可以知道各种不同表型的成员中,只有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得以生存繁衍; 基因型(和表型)增加的频数(在下一代中)→成员间竞争(为了获得资源):可以推知能繁衍的才能使基因传递下去,进入下一轮竞争。 故答案为:①环境变化使得物种中成员之间为获得资源而产生竞争。②各种不同表型的成员中只有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应付环境的变化,得以生存繁衍。③能繁衍的才能使基因传递下去,进入下一轮竞争。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汇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汇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

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历年高考语文易错题汇编-古诗词默写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语文默写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3)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句子默写。本题易错词语有:(1)弘毅、己任(2)砾、掷、逦迤(3)哀、须臾、挟、遨(4)辰、千(5)芙蓉。 故答案为: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⑵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⑶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⑷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⑸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连用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后,得出的推断是________,________。以此阐明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 (2)李白《蜀道难》中用自然景象中的“鸟”和“树”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悲凄胆寒氛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王维《使至塞上》中巧借自然物象以自比,既勾勒出诗人的万里行程,又暗示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区别试题类型,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劝学》中连用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后,得出的推断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悲凄胆寒氛围的两句是”“《使至塞上》中巧借自然物象以自比”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知”“雄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 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5 分) 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6 分) 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6 分。每点 3 分) 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当年他与李白也是在洛阳相识。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 9.请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 10.本诗尾句“诗成吟咏转凄凉”,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都有哪些“凄凉”之情。(5分)

2020-2021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图文转换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中图文转换专题训练 1.下面是一幅漫画,请根据这一幅漫画,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 (2)请描述该漫画所蕴含的寓意。 【答案】(1)漫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垃圾箱里堆满了(绿色的)军训服,垃圾箱的左边是一个身上有著“大学生”三个字样的年轻人,他正做着一个扔衣服的动作,在他的头上方有一行字“军训结束”。 (2)对于大学生来说,军训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开导每一个学子,要磨砺意志,吃苦耐劳,厉行节俭。大学生刚军训完就丟弃军训服,等于丢弃了全部军训的价值,这是对军训极大的讽刺,也是对军服的不尊重,长此下去,也会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有负面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图文转换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道漫画题,小题一要求描述漫画的画面,解答时抓住漫画的构图要素来写答案即可,要注意描述时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图中画面的构图要素有左边一个写有大学生的人物,右边一个写有垃圾箱的仍满了衣服的箱子,左上方一句大学生的语言军训结束。小题二要求描述寓意,从画面来看,学生可以结合军训结束,大学生将自己的军训服丢弃这个行为上来思考。从这一行为中去发现作者的讽刺对象,和讽刺内容。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随意丢弃军训服是一种浪费;二是对军服的缺乏尊重。 故答案为:(1)漫画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垃圾箱里堆满了(绿色的)军训服,垃圾箱的左边是一个身上有著“大学生”三个字样的年轻人,他正做着一个扔衣服的动作,在他的头上方有一行字“军训结束”。 (2)对于大学生来说,军训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开导每一个学子,要磨砺意志,吃苦耐劳,厉行节俭。大学生刚军训完就丟弃军训服,等于丢弃了全部军训的价值,这是对军训极大的讽刺,也是对军服的不尊重,长此下去,也会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有负面影响。 【点评】解答漫画题,读懂漫画、理解其寓意是核心。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1.仔细观察画面。漫画的重要特点是用笔简洁,但不会缺少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只有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才能形成特定情景,从而表现主题思想。所以,画面上的每一个“要素”都对表达寓意起着提示作用。审读试题时,一定要仔细察看画面,注意各个“要素”所提供的信息(比如看看画中有几个人、几件物,看清人物的神态、动作,把握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等);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2018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诗歌鉴赏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