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10Oct.,2006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1,2

,徐中民1

,王新华1

,尚海洋

3

(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

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水文生态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40235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19);多地区和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AS25)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07-09;修订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龙爱华(1976~),男,湖南安仁人,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ahl ong@lz https://www.doczj.com/doc/0913079819.html,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No.40235053,40201019)and AS25Project of AIACC Received date :2005-07-09;Accepted date :2005-12-28

B iography :LON G A-i Hua,Ph.D.,mai nly engaged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E -mai l:ahlong@https://www.doczj.com/doc/0913079819.html,

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人均60913m 3P a 。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 曲线存在的论断。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 T IRPAT 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水足迹;人口;富裕及技术;环境影响;STIRPAT 模型;环境Kuznets 曲线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10-3358-08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s of popu 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LONG A-i Hua 1,2

,XU Zhong -Min 1

,WANG Xin -Hua 1

,SHANG Ha-i Yang 3

(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Froze n Soil Engine ering ,

CAREERI ,C AS ,Lanzhou 730000,China ; 2.W ater De part ment ,China Institute o f Wate r Resource and Hydropowe r Research ,Bei jing 100044,China ; 3.L abo ratory o f Wate rshe d Hydrology and Ecology ,C AREERI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Ac 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358~3365.

Abstract :Growing e vidence de monstrate d that humans have dra matically alter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nvironmental i mpacts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One key li mitation to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is the absence of a se t of refined analytic tools.

The water footprint inde x has bee n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mpact measure of wa ter use in relation to consumpt ion of pe ople,which indirectly reflec t anthropogenic pre ssure on the environment.Our e 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hina .s wate r footprint of China is 7678145@108in 2000,which is 60913m 3P (cap #a).The measure of wa ter footprint allows c omparison ac ross types of impacts by estimating the quant i ty of water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c onsumption of a nation or country.The difference be tween provinces (cities)is large:Qinghai province who has an average wate r footprint of 999m 3P (cap #a)is the largest one,while Guangxi province has the lowest a verage water footprint,which is 477m 3P (cap #a).

With a vie w to dismantling the anthropoge nic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foo tprint,the modified IP AT -c alled STI RPAT(S Toc hastic I mpacts by Re gression on Population (P),Affluence (A )and Technology (T ))-has been employed as a common analytic frame work.Since T represents all fac tors that influe nce impacts other than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the additional fac to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TIRP AT by disaggre gating T in the original I PAT identity.Our analyse s show that population is a major driver of wa ter foo tprint,and it has a propor t ional effect (appro ximately uni tary elasticity)onwa ter footprint,and affluence monotonically

increase d the water footprint with a relative less degree than popula tion.Natural location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ppeared to affect the water footprint.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in the e mpirical study is that there is no evide nce of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water footprint within the range of calculated data.So me potent ial improve ments in some further rese arches and suggestions to alleviate the water pre ssure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last section.

Key words :water footprint;popula 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i mpact;STI RPAT model;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人类能真正利用的淡水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126%,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扩大,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当前,全球有11亿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24亿人缺乏可靠的卫生用水,全球每年至少有1500万人死于食用污水而引起的疾病,与水污染有关的疾病每8s 就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水污染已使全世界20%的淡水鱼种濒临灭绝;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亿人口缺水,缺水难民将多达1亿人[1]

。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真实地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的占用状况。

水足迹指标是一个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真实占有量的简单而综合指标[2]

。传统的水资源利用指标数据通常仅呈现了居民家庭生活用水量、农业部门用水量和工业部门用水量等3个方面的水利用量信息,只记录了人类水资源利用的实体水数量或蓝水数量(蓝水一般指赋存于江、河、湖泊积含水层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数量,即通常所说的水资源[3]

),而忽略了通过作物等利用的/隐式0水量或绿水数量(绿水指赋存于土壤非饱和含水层中、仅可由植物以蒸散发形式利用的土壤水

[3]

)。事实上,这部分/隐式0水量对人类社会极其重要。

例如,全球谷类生产中,66%的作物需水来自有效降水,来自灌溉的作物需水量只占34%1。水足迹从消费角度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占用,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同时由于水足迹概念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

[4,5]

,因而是当前测度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环境影响的最好指标。

那么,人类活动中哪些因素是影响水资源的驱动因素?现有研究表明主要影响环境的人文因素有:1人口,o经济活动,?技术,?政治和经济制度,?态度和信仰

[6,7]

。为理解和解决面对的复杂环境问题,需要了

解每一种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影响水足迹大小的主要因素有:1受经济收入影响的物质消费量;o受消费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的消费模式;?受气候、技术水平和生产实践影响的水土资源生产能力[4]

。本文从中国2000年的水足迹衡量入手,以2000年中国31个省区的水足迹为观测指标,引入用于测算人口、富裕和技术条件变化对环境影响的随机回归模型)))STIRPAT 模型[8]

,分解了人口、富裕及技术等人文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各省的水资源技术效率问题。1 2000年中国水足迹111 计算路线及数据来源

当前,国际上计算水足迹的方法主要是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自下而上法将所有消费的商品、服务与它们各自的虚拟水含量相乘加和得到,采用该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的虚拟水含量会随地域和生产条件函数变化而变化。采用自上而下法时,区域水足迹等于总的区内水资源利用量加上区内虚拟水的净流入量。

水足迹核算的关键是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衡量,包括农作物产品及其加工品、动物及畜产品、工业品的虚拟水含量的计算,具体计算方法见文献

[2,5]

。理论上,各省区水足迹计算应包含因产品贸易而带来的虚拟水流

动,但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省际间商品贸易记录,因此本文采用自下而上法计算各省的水足迹,即假设各省消费的产品均由本省生产,全国水足迹为各省水足迹之和。

FAO 推荐并改进后的Penman -Monteith 方程当前计算作物蒸散量方面最成熟、可靠的方法之一。实例核算

335910期龙爱华 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1

Chapagain,A.K.,Hoekstra A.Y.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6.IHE DELFT.Nove mber,2004

中,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计算采用上述方程并结合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其中气象数据为各省各气象观测站点的多年平均数据。由于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计算十分复杂,因此实例分析中采用当年工业耗水量作为一种粗略的替代1;居民实体水消费(即城镇生活和农村生活服务)也采用耗水量数据;数据均取自各省(区、市)2000年水资源公报。112 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

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

,人均60913m 3

(表1)。水资源足迹的前10位分别是河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河北、湖南、安徽、湖北和辽宁;水足迹最小的是西藏,仅16199亿m 3

。其中北方省份o消费了3558185亿m 3

,占全国水足迹总量的46181%,高于其人口比例(42165%),与1999年中国的生态足迹分布类似

[9]

。人均水足迹的前10位分别是青海、内蒙古、天津、黑龙江、新疆、宁夏、辽宁、甘肃、上海和山

西,人均最低的是广西;总体上表现为北方省(区、市)高于南方省(区、市);超过全国平均量的14个省份中(表1)有10个在北方,这可能与北方气候干旱、蒸腾蒸发需求较高有关;河北、河南、山东3个北方省份的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与它们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单产较高有密切关系。

表1 2000年中国水资源足迹*

Table 1 Water footprint(WF )of China in 2000

省市Provinces 总足迹

Gros s WF (108m 3)人均水足迹

WF Per capi ta #year

(m 3P (person #a)水足迹强度

Intensi ty of WF

(m 3P 万元)

(m 3

P 104RMB)

省市Province

总足迹Gross WF (108m 3)人均水足迹WF Per capita #year (m 3P (pers on #a)

水足迹强度Intens ity of WF (m 3P 万元)(m 3P 104R M B)

北京Beijing 96107695310湖南Hunan 3731595801029天津Tianjin 79184798443福建Fujian 211136609525河北Hebei 395119586765广东Guangdong 439176575446山西Shanxi 2571977161393广西Guangxi 2141024771104内蒙古Inner Mogolia 2311289731658海南Hainan 44183570826山东Shandong 527177581

608重庆Chongqing 166186540

1047河南Henan 5491335641037四川Sichuan 4211845061059辽宁Liaoning 320159756674贵州Guizhou 1871085311994吉林Jilin

161184593866云南Yunnan 2591946061307黑龙江Heilongjiang 291120789922西藏xiz ang 161996481422上海Shanghai 123118736213陕西Shaanxi 2101545841284江苏Jiangsu 467108628533甘肃Gansu 1911207461944浙江Zhejiang 251133537399青海Qi nghai 511759991964安徽Anhui 3651356101254宁夏Ni ngxi a 431507741599江西Jiangxi 2221995391110新疆Xi njiang 1501777831049湖北Hubei

353140

586

816

全国China

7678145

609

807

*受数据限制,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As limited to data available,the calcul ation didn .t include the dis tricts of Chi na:Hong Kong,M acao and Tai wan

据5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6,2000年全国蓝水利用量(即统计用水量)为5470157亿m 3

,扣除1997~2001年的平均净进口虚拟水量100亿m 3

,2000年全国绿水利用量为2107188亿m

3?

,是当年农业用水量3671167亿

m 3

的015741倍,是农业耗水(当年农业耗水率为63%)的019123倍。实际上,由于蓝水利用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灌溉损失,因此我国的绿水利用比例会比上述结果还要大,可见绿水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极其重要。113 2000年中国水足迹强度分析

为反映各省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用2000年各省(区市)总人口的水足迹除以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得

3360 生 态 学 报26卷

1

o?

绿水不能直接被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利用

本文的北方省份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北京、天津、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共15省(市、区)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以各种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这里同时暗含着各省当年的工业耗水全部为本省消费

到各省(区市)万元GDP 水足迹)))水足迹强度指标(表1)。水足迹强度越大,表明单位水消费的GDP 产出率越低。结果表明(表1),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强度为807m 3

P 万元,但各省(区市)的水足迹强度差别很大,其中贵州最高,青海、内蒙古、甘肃、宁夏、西藏5个省份的水足迹强度超过1400m 3

P 万元。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能源基地,火力发电等高耗水工业比重较大(2000年以火电为主、同时包括蒸汽、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的工业增加值仅次于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不含火电为57m 3

、含火电为86m 3

),导致了较高的水足迹强度(1393m 3

P 万元)。强度最低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福建、江苏,其中上海为213m 3

P 万元;需要说明的是,受资料和当前研究水平的限制,本次核算的水足迹中未考虑水污染的水足迹,但显然这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总体而言,水足迹强度差异基本反映了各省(区、市)在水资源利用效益方面的明显差异,较好地表明了水足迹强度与自然条件状况、土地生产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沿海低于内地,南方低于北方,东部低于西部,西北地区最高;经济发达省(市)低于欠发达省(区),城市化率高省份低于城市化率低的省份。

影响水资源足迹大小的因素很多,Chapagain 和Hoekstra 的有关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水足迹的影响十分复杂,例如人均水足迹与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反向关系,即人均水足迹随经济发展逐渐减小;人均水足迹与气候、农作物产量、食物消费量及饮食模式、进口与国产比率等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并不直接明显。可见,影响水足迹大小的各因素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单调关系,尤其与人类活动交织在一起后更加复杂难解。因此,为理解和解决面对的复杂水问题,十分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了解每一种人文驱动因素对水资源系统影响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可能的水资源利用对策。

2 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STIRPAT 模型分析211 STIRPAT 模型简介

经典的IPAT 等式(I =PAT )指定环境影响(I )为人口(P )、富裕(A ,人均消费或生产)和技术(T ,单位消费或生产的环境影响)的乘积,建立了人文因素与环境影响之间的账户恒等式

[7,8,10,11]

。尽管IPAT 等式概念上

也只是一个简单框架,但由于其简单性(融入了关键的人文因素,如人口、富裕和技术)、系统性(指定了环境影响的人文驱动因素与环境影响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和健全性(捕获了自然、社会科学的基本规律),自提出以来,以其为基础的应用非常广泛

[12]

。由于经典的IPAT 等式将人文驱动因素和环境影响之间简单地处理为单

调关系(即驱动力与环境影响之间只存在同比例的变化),因而经典的IPAT 等式并不十分适合衡量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并引起了较多的争论。为此,York 和Die tz,Rosa 等将IPAT 等式改造成随机形式的模型,即人口、富裕和技术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简称为STI RPAT 模型,其形式通常如下[8]

:

I =aP b

A c

T d

e

(1)

式中,a 为标度该模型的常数项,b ,c ,d 是P 、A 和T 的指数项,e 是误差项。显然如果假设a =b =c =d =e =1,STI RPAT 模型就还原成IPAT 等式。由于当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测量指标,实际应用中一般将T 归于残差项,而不是单独估计。为测试人文因素对环境I 的影响,通常将方程(1)转化为对数形式

[8]

:

ln(I )=a +b ln(P )+c ln(A )+e

(2)

式中,a 、e 为方程(1)中a 和e 的对数。以对数的形式,驱动力的系数(b 和c )表示如果其它的影响因素维持不变时,驱动力影响因素(P 或A )变化1%引起的环境影响变化百分比,这与经济学中的弹性分析方法类似。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在方程(1)或方程(2)增加社会或其他控制因素来分析他们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增加的变量需要与方程(1)指定的乘法形式具有概念上的一致性。例如,如果综合的T 中有一些可以测量,就可将等式(1)中的T 分解成T 1、T 2、,、T n ,由此等式(1)可相应扩展为:

I =aP b

A c

T d

1T f

2e

(3)

同理,可对(3)式进行类似等式(2)的变换。

从方程(1)可知,方程(2)或(3)的残差项的逆对数是维持基本的驱动力变量(P 、A 或T )不变时的环境影响。由于残差项包含了除P 、A 和能观测到的技术以外的其它影响因素,如经济结构、贸易能力、管理制度、消

336110期龙爱华 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3362生态学报26卷

费结构改善等广义的技术因素,因此残差项的逆对数可解释成技术的环境影响乘子[8],本文将之理解为技术水效率,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技术的环境影响乘子大表明技术水效率差,反之亦反。

212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基于以上考虑,选取人口、人均真实GDP(采用2000年各省市的名义GDP除1990年以来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得到的真实GDP数量)、单位面积粮食蒸腾需求量(粮食、作物是虚拟水消耗的最大类别[2],因此用单位面积粮食需水来检验气候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单方水产粮量T1(用该指标表征农业实践和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位粮食产量土地需求T2(表征土地生产能力)作为水足迹的影响因素,构成STIRPAT模型(1)。

由于STIRP AT模型是随机形式,如果理论上合适,可在(2)式上增加人文驱动因素(如代表富裕的人均GDP)对数形式的二项式或多项式来验证是否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8]。为此,在STIRPAT模型(1)自变量中增加了人均真实GDP的二次平方项,构成STIRPAT模型(2)。为避免引入人均真实GDP的二次项与人均真实GDP的共线性问题,对人均真实GDP的二次项进行标准化处理。人均真实GDP二次项的具体处理过程为用人均真实GDP的对数减去人均真实GDP对数的平均值,然后平方来减少与人均真实GDP的共线性。

具体分析中,安徽、四川和贵州3省缺乏1990年来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数据,因此在分析中剔除了这3个省份。同时,由于单方水产粮与其他因素存在共线性问题,在分析中进一步剔除了该指标。

213模型结果和分析

对上述模型采用最小二乘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水足迹与各影响因素间的STIRPAT模型见表2。模型(1)拟合优度9813%,说明所选择的指标能解释的指标能解释中国2000年各省(市)水足迹的9813%,各系数均在0105水平上显著不为0,方程拟合非常好。人口数量对以水足迹为指标的水系统影响成正比,系数为01927,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增加1%导致总的水足迹增加01927%;从模型(2)看,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弹性也接近1,说明人口数量与对水系统的影响间存在同比例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对减轻我国自然资源系统压力十分关键。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01103,并没有显示出水足迹与人均GDP有反向关系,而是随人均GDP提高1%而增加01103%;这可能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单位面积粮食作物蒸腾需求与水足迹的系数为01458,表明我国水资源利用对气候条件的依赖度很大,农业系统的气候脆弱度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因此增强农业部门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对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另外该系数也解释了我国北方省份(市)水足迹比南方省份(市)高的原因,即北方单位面积粮食作物的蒸腾需求较高,从而使单位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高于南方。单位粮食产量土地需求系数01382表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1%,将使水足迹降低01382%,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粮食产量是适应我国未来水资源需求增加和减轻水资源系统压力的重要手段。

表2人口、富裕及技术水平等环境作用因子对水足迹影响估计结果

Table2The parametric model of anthropogenic imp acts on water footprint and estimated res ults

模型(1)Model(1)模型(2)Model(2)常数项Constant51771(81253)51755(81009)

人口Populati on01927(391902)01925(351092)

人均GDP Per capita GDP01103(21144)01110(11872*)

人均GDP平方项Quadratic of per capi ta GDP-0137(-01199)

单位面积粮食作物蒸腾需求Crop transpi ration demand per area01557(31376)01556(31296)

单位粮食产量土地需求Land demand per food yield01309(31361)01307(31255)

R20198301985

F统计量F statistics39716683041857

Durbin-Wats on统计量D urbin-Watson statis tics1190211891

样本量Sample quanti ties2828

*表示在011水平显著;其他均在0105水平显著;括号内是t检验数*Represents the si g.level at011,the other are all remarkable at0105;the numbers i n the bracket are the values of t test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人均真实GDP的二次项,尽管回归系数为负(-0137),但系数的

t 检验值显示该系数显著为0,因而不能说明存在环境Kuznets 曲线,表明经济发展并不是解决我国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事实上,一些有关环境Kuznets 曲线的实证研究中也没有出现预期的所谓环境压力转折点,相反,环境压力随经济同步增长

[13,14]

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构建了多种表征消费结构差异的指标,试图分析水足迹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但分析结果并不支持二者之间具有直接关系。例如,由于粮食、肉类是全部虚拟水消费中的主要部分,也能较好地反映消费模式和消费数量的差异,因此用粮食与肉类消费虚拟水占全部虚拟水消费数量比例分析消费结构对水足迹的影响。尽管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1412,0105水平上显著),但在STIRPAT 模型中系数显著为0,因此有关消费结构与水系统压力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表3是基于STIRPAT 模型(1)计算的各省残差项的逆对数。其中,海南、陕西、河北、吉林、广西、北京、宁夏、河南、天津、重庆、云南、浙江、湖北、山西的环境影响乘子低于当年全国的平均值(11005),因此这些省(区市)的技术水效率好于平均状况,而其它残差项的逆对数大于11005的省份则差于平均状况。在低于平均残差值的14个省(区、市)中,北方省(区、市)占8个;其中,水资源极度紧缺(或紧缺)的陕西、河北、北京、宁夏、河南、天津、山西等省(区市)

[15]

,近年来在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改革和实用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用水

效率明显提高。例如,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甘肃省张掖市从2000年开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着手,通过明晰各级水权、引入市场机制、推行水票制度、建立用水协会、推进公众参与、强化制度改革等水务一体化改革,单方水GDP 已从2000年的2181元P m 3

提高到2003年的3172元P m

31

。对其他14

个残差项的逆对数大于11005的省份而言,在不改变人口、富裕和土地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进管理制度、转变消费结构和加强公众教育等手段改善制度水效率的空间还较大;其中,青海、内蒙古、新疆、湖南、黑龙江、甘肃等省(区市)的经济结构调整、水管理制度改革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具有重要作用。仅从水资源利用方面考虑,文献[5]

分析表明,调整经济结构(采用虚拟水贸易改变用水结构),甘肃省水资源配

置效率将大大提高;文献

[16]

研究表明,消费结构的不断多样化可降低水资源系统压力、提高水资源效率。

表3 模型(1)中样本省份(28)及残差项的逆对数

Tab le 3 Provinces in the Sample and the antilog of res iduals for model(1)

省份和直辖市

Province and City 逆对数Ant-i logarithm

省份和直辖市

Province and City 逆对数Ant-i logarithm

省份和直辖市

Province and City 逆对数Ant-i logarithm

北京Beijing 01907辽宁Liaoning 11036湖北Hubei 11003天津Tianji n 01945吉林J ili n

01905湖南Hunan 11148河北Hebei 01868黑龙江Heilongjiang 11111福建Fujian 11035山西Shanxi 11004上海Shanghai 11024广东Guangdong 11051内蒙古Inner Mogolia 11192江苏J iangsu 11097广西Guangxi 01899山东Shandong 11007浙江Zheji ang 01962海南Hainan 01818河南Henan 01942江西J iangxi 11051重庆Chongqi ng 01958云南Yunnan 01978西藏Xi zang 11037陕西Shaanxi 01837甘肃Gansu 11048青海Qi nghai

11219

宁夏Ni ngxia

01931

新疆Xi njiang

11126

3 结论与展望311 结论

作为一个综合反映水资源利用信息和测度人类对水资源系统压力的简化指标,水足迹方法从消费角度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占用,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并将水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因此水足迹指标是当前衡量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环境影响的最好指标,可检验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综合环境影响。本文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

336310期龙爱华 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1

张掖市人民政府.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与实践专题报告之六:综合效益评价报告.2004.8

3364生态学报26卷

素,分解了人类活动对中国水系统的环境影响。

(1)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3,其中绿水利用量为2107188亿m3,分别是农业用水量、农业耗水量的01574和01912倍,绿水利用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0年,全国人均水足迹60913m3P a,占全国人口的42165%的北方省份消费了全国水足迹的46181%,人均水足迹高于南方,其中青海省最大(999m3P a),广西最小(477m3P a)。

(2)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表明,影响中国水资源压力的主要人文因素是人口、富裕、土地生产能力和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人口数量是当前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其对水足迹的影响几乎同比变化(人口数量对水足迹的弹性系数接近1)。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还较小,脆弱性问题比较突出;2000年,我国土地生产能力的水足迹弹性约为0131,因此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能力是降低我国水资源系统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3)本文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的论断。其中可能与本研究采用的是截面数据有关,且样本只有28个,数据变化范围不大,不足以检测出所选人文因素对水足迹的影响。另一个原因可能与本研究的水足迹计算是从消费角度测算的水利用状况有关。按照Rothman的推断,区域富裕程度的增加主要是提高了该区域通过贸易转嫁其环境影响的能力,即环境影响的外部化,因此从消费角度分析,环境的Kuznets并不存在[17]。限于资料,本研究未考虑蕴涵在省(区)际贸易中的水贸易问题,而在当前的经济生产格局下,东部、南方省份在技术方面的相对先进性进一步放大了它们将其环境问题外部化的能力。因此,本文的分析还不能验证Rothman的推断。

312展望

从本文构建的STIRPAT模型及实证分析看,减轻水资源系统的压力可以从控制人口、改变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培育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水管理制度及转变消费模式等入手。在现行体制下,需要实现各级政府的政绩考评体系由数量增长为中心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中心,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效率;既关注灌溉农业对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更要重视农业生产中绿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积极开展抗旱、高产、优质作物的培育和推广;倡导合理的膳食结构,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肉类的消费;在大的宏观尺度上,通过贸易方式将水足迹外部化。

从当前的研究看,水足迹研究尚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一是在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面值得完善;二是当前的水足迹研究将焦点仅集中在表征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数量影响方面,进一步的研究应将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也包括进来;最后,需要进一步挖掘水足迹概念的深层意义,将它作为一个现实工具进行深入研究,如:消费模式如何影响水利用,未来的消费模式改变将会如何影响到水资源,如何将水足迹外部化以减轻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等等[16],这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安全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References:

[1]Slobodan P Si monovic.World water dynamics:global modeling of water res ources.Journal of Envi ronmental Manage ment,2002,66:249~267.

[2]Long A H,Xu Z M,Zhang Z Q.Es ti mate and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in northwes t Chi na,2000.Journal of Gl aciology and Geocryology,2003,25(6):

692~699.

[3]Rockstriiml J,Gordon L.Assess ment of Green Water Flows to Sustai n Major Biomes of the World:Implicati ons for Future Ecohydrological Landscape

Management.Phys.Chem.Earth(8),2001,6(1-l12):843~851.

[4]Cheng G D.Virtual water A strate gic ins trument to ac hieve water security.Journal of Ch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2003(4):260~265.

[5]Xu Z M,Long A H,Zhang Z Q.Vi rtual water cons umption calculation and anal ysis of Gans u Provi nce in2000.Acta of Geographica Si nica,2003,58(6):

861~869.

[6]Coatanza R,Jorgensen S E.Unders tanding and solvi ng environmental proble ms i n the21th century,toward a new,integrated hard problem science.

Amsterdam:Elesiver,2002.

[7]Xu Z M,Cheng G D.Impact of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 on environment i n China.Journal of Glaci ology and Geocryol ogy,2005,27(5):767~773.

[8] York R,R os a E A,Die tz T.STIRPA T,IPA T and ImPACT: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 ving forces of envi ronmental i mpacts.Ecological

Econo mics,2003,23:351~365.

[9] Xu Z M ,Zhang Z Q,Cheng G D,et al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analysi s of China i n 1999.Chi 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3,14(2):280~285.

[10] Ehrlich P R,Hol drens J P.The i 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Science,1971,171:1212~1217.

[11] Dail y G C,Ehrlich P.Population,s ustainabili ty and earth .s carryi ng capaci ty.Bioscience,1992,42:761~771.

[12] Di etz T,Rosa E A.effects of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 on CO 2emis https://www.doczj.com/doc/0913079819.html,A,1997,94:175~179.[13] Li Y W,Xu Z M ,Wang Y,et al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EKC)s tudies.J ournal of Ecological Ec onomics,2005,3(1):59~65.

[14] Jordi Roca,Emilio Padilla,Mariona Farre,e t al .Econo mic gro wth and atmos pheric polluti on in Spain:discu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 nets curve

hypothes is.Ec ological Economics ,2001,39(1):85~99.

[15] Xu Z M,Long A H.The pri mary study on ass es sing s ocial water scarcity in Chi na.Acta of Geographica Sinica,2004,59(6):982~988.

[16] Long A H,Zhang Z Q,Xu Z M ,et al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and c onsumpti on pattern i n Gansu Province.Advance in Water Science,2005,16(3):418

~425.

[17] Rothman D S.Envi ronmental Kuz nets Curves

real progress or pas sing the buck?A case for cons umption -based approaches.Ecol ogical Economics,

1998,25:177~194.

参考文献:

[2]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冰川冻土,2003,25(6):692~699.[4] 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0~265.[5] 徐中民,龙爱华,张志强.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地理学报,2003,58(6):861~869.

[6] 徐中民,张志强,张齐兵,等译.理解和解决21世纪的环境问题)))面向一个新的、集成的硬问题科学.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1~

23.

[7]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冰川冻土,2005,27(5):767~773.

[9]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计算.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13] 李玉文,徐中民,王勇,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研究进展.生态经济学报,2005,3(1):59~65.[15] 徐中民,龙爱华.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地理学报,2004,59(6):982~988.

[16] 龙爱华,张志强,徐中民,等.甘肃省水足迹与消费模式分析.水科学进展,2005,16(3):418~425.

336510期龙爱华 等: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不合理、新增人口数量下降的现状。 依据国际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远远达到老龄化的定义,并且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在这种现状下,我国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提出了延迟退休的政策,通过增加老年劳动力来填补年轻劳动力的缺少。 另外,男女比例失调也是我国人口的重要问题,在性别比例中,男要远远大于女。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意味着会有大量的男性单身,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男性的就业压力。要使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首先要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促使我国男女比例失调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所以,我们要加强教育,抵制性别歧视。政府也应当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以此控制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人口同样面临着新形势及对策。 其中,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生育基础。中国结婚率2013年见顶后持续回落,离婚率持续攀升;晚婚晚育现象日益突出。生育决定着人口的多少,而人口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要实现我国的复兴就要采取积极的人口生育政策,所以,鼓励“二孩”,是促进我国人口发展的政策保障。 其次,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大、养老负担重、机会成本高抑制生育行为。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高是抑制生育行为的“三座大山”。要推翻“三座大山”,就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要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始终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注重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和生活保障,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也要大力提高人口的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制度到位,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大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响应我国的政策。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浅论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浅谈中国人口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开了一门课《社会》,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的人口,民族,语言,省份等常识。当初对数字还没什么印象,当老师提及中国有数十亿人口时,我们在老师的惊呼中在脑海中留下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浅浅的印象。至于这个“大”所折射的含义,当初根本没有概念,随着中国人口的发展,现在也只能对这个“大”做浅浅的分析和理解。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口问题的重要性毋庸赘言,既然如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认清中国到底存在哪些人口问题,也即中国人口的现状是怎样的。 现就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一窥中国人口的现状。 一、人口数量。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热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净增数仍很大。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在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带来沉重的压力。二、人口素质。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平均预期寿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明显下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从总体上讲,中国人口健康素质仍然不高。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防治艾滋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中国普及九年义务制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粗文盲率等数据均显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受高层次教育的人数大幅度增加,受小学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但是中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三、人口结构。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第一,当前中国人口社会抚养比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未来一、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红利期。但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近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多。并且,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增长态势。这对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中国老龄化呈现速度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对未来社会抚养比、储蓄率、消费结构及社会保障等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四、人口分布。从城乡分布来看,全国城镇人口低于下面缓存人口比重。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却严重滞后,亟待完善。庞大的流动迁移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受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着人口的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面临困难。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10Oct.,2006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1,2 ,徐中民1 ,王新华1 ,尚海洋 3 (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 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水文生态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40235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19);多地区和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AS25)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07-09;修订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龙爱华(1976~),男,湖南安仁人,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ahl ong@lz https://www.doczj.com/doc/0913079819.html,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No.40235053,40201019)and AS25Project of AIACC Received date :2005-07-09;Accepted date :2005-12-28 B iography :LON G A-i Hua,Ph.D.,mai nly engaged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E -mai l:ahlong@https://www.doczj.com/doc/0913079819.html, 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人均60913m 3P a 。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 曲线存在的论断。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 T IRPAT 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水足迹;人口;富裕及技术;环境影响;STIRPAT 模型;环境Kuznets 曲线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10-3358-08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s of popu 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LONG A-i Hua 1,2 ,XU Zhong -Min 1 ,WANG Xin -Hua 1 ,SHANG Ha-i Yang 3 (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Froze n Soil Engine ering , CAREERI ,C AS ,Lanzhou 730000,China ; 2.W ater De part ment ,China Institute o f Wate r Resource and Hydropowe r Research ,Bei jing 100044,China ; 3.L abo ratory o f Wate rshe d Hydrology and Ecology ,C AREERI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Ac 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358~3365. Abstract :Growing e vidence de monstrate d that humans have dra matically alter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nvironmental i mpacts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One key li mitation to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is the absence of a se t of refined analytic tools. The water footprint inde x has bee n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mpact measure of wa ter use in relation to consumpt ion of pe ople,which indirectly reflec t anthropogenic pre ssure on the environment.Our e 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hina .s wate r footprint of China is 7678145@108in 2000,which is 60913m 3P (cap #a).The measure of wa ter footprint allows c omparison ac ross types of impacts by estimating the quant i ty of water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c onsumption of a nation or country.The difference be tween provinces (cities)is large:Qinghai province who has an average wate r footprint of 999m 3P (cap #a)is the largest one,while Guangxi province has the lowest a verage water footprint,which is 477m 3P (cap #a). With a vie w to dismantling the anthropoge nic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foo tprint,the modified IP AT -c alled STI RPAT(S Toc hastic I mpacts by Re gression on Population (P),Affluence (A )and Technology (T ))-has been employed as a common analytic frame work.Since T represents all fac tors that influe nce impacts other than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the additional fac to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TIRP AT by disaggre gating T in the original I PAT identity.Our analyse s show that population is a major driver of wa ter foo tprint,and it has a propor t ional effect (appro ximately uni tary elasticity)onwa ter footprint,and affluence monotonically

最新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资料

中国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人口质量;解决策略;完善制度 一、当今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一)人口基数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上,居住着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2001年底,中国总人口(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为12.7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2%。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实行计划生育,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同时,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为63%(2001年),城市化水平较低。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8.16 亿人)。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 (二)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我国人口质量从总体讲,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了较大的提高,无论是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或思想道德素质都是如此。但是,同发达国家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比,则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于人口群体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1、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 全国现在约有各类残疾人口5164万人,残疾人口中,各类遗传病患者约有2200多万人,而主要问题是人口的耐力、精力不足,不能坚持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劳动中的紧张度不够,散漫松弛,精力集中度不够。 2、思想素质方面的问题 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思想素质基本上是适应自然、半自然经济旧体制的观念,对新的市场经济体制总是适应不好,商品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必要劳动时间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劳动生产率观念也很薄弱。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一、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特征 胡焕庸先生在20 世纪50 年代曾提出:以黑河—腾冲线为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经过近50 年的发展,通过图1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仍然存在,中国人口仍然集中在东南半壁,西北则相对较少。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更显著。 图1 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 若以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来看;东部人口稠密、西部较小、中部居中。东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18%,西部占到22.91%,中部占35.91%,东西差异显著。若从人口密度来考察(表1)东西差异更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77人,是中部的2倍多,是西部地区的7倍还强。若从东部的上海向西部的西藏划条直线,则由东向西横跨这条直线的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四川、西藏6省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分别为(1996年):2138、677、431、313、196和2,由东向西,人口密度从低到高的阶梯降低趋势十分明显。若从中国的三大地形阶梯来考察,中国人口则主要集中在第三阶梯上,我国一、二、三阶梯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0.76%、28.36%、70.8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3 人,75.4人,313.4人。①由东向西,人口密度呈断层式下降,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第三阶梯。从中国的人口重心来看, 1990年, 我国人口重心为东经113°22′, ②,东距长江口770 公里,西距国镜最西端达3660 公里,南距三亚164 公里,北距漠河2470 公里,清楚地反映出人口分不均衡状况,人口的地域分布明显地偏向国的东南方。 二、成因分析 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中又以自然环境的影响为最大,二者对人口地域分布影响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③除此之外,气体因素,如历史因素也对人口的地域分布有一定影响,只是贡献度较小而已。 首先,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受自然环境条件的深刻制约。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形和海拔高程,对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起着直接影响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同世界人口的分布区是大致相同,具有三大趋向,即:趋向沿海,趋向地平地势以及趋向暖湿气候。正是这三种趋向姓的结合,再加上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形成了中国东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异。地形和海拔还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制约中国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目前,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约占27 % ,社会劳动者总数中,农业占60 % ,这说明中国乡村人口分散的分布模式仍占绝对优势,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仍受着各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耕地的地域差异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据研究发现,人口密度与垦殖指数正相关, ④说明农业耕地是目前制约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最基本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李凤莲 佳大附中

浅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具实践意义的战略对策。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及综合国力、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GDP更是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迫切希望寻找一条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人类不能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对那些同样影响人们长期生存和整体生活质量的有关健康、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的追求。其次,发展应该是协调的。不仅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内部要协调,系统之间也要协调。第三,发展应是可持续的。人类应该努力维持自然资源的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改进,使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实质就是承认环境和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在发展中融入资源和环境因素,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贯彻发展的思想。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发展吗?当前,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当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严峻的人口问题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1370536875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尽管中国已经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依然过快,其中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城乡人口结构等依然存在失衡,问题突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造成各种压力,环境承载量过大,生态系统有失平衡并导致恶性循环,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人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日前,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40%以上的受访者指出,非常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问题涉及到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所以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上总是争议不断。生物伦理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人口问题则自然成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所有的生物伦理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转基因、克隆、人体实验等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让人得到基本有利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谈经济发展、医疗发展、科技发展等相关问题。人口与环境的和平共存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警示我们:人口应当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不能因为贪图国家国力及经济发展而不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我们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处理人口问题。就中国而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资源不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该结合处理让中国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资源;发展;和谐 目前,不少人士提出请国家放宽已经施行多年且取得不菲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国民目光重聚人口问题。要谈人口问题,首先要聚焦目前我过的人口现状。 一、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至2007年7月,世界人口已达66亿,我国人口达1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5,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中国人。我国的人口数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9倍,超过非洲、拉丁美洲两大洲人口的总和。 二、新增人口多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每天净增人口3.5万人,每分钟约有30人出生。 三、农村人口多。目前,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5.68%;农村人口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5.32%。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年增长率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而且,我国人口95%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上海为2657人,北京为823人。而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西藏每平方公里为2.1人,青海为7.2人,新疆为12人。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五、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一些省份超过13 0,严重超过自然比值104,也超过规定的预警线107。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500万——4000万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有几千万男子无适龄婚配对象而打光棍。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众多的阶段。主张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基本是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其他个人因素。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放宽政策的需要。首先,中国人口数量目前仍然十分庞大,但资源储量及利用前景却不容乐观。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 2004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青海的湟水河谷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内蒙古的巴盟河套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河南的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总耗水量的27.3%。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 2004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 2015年公布了施行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数量是少了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了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一起来了解吧。 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2.1亿 2015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7‰,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1‰,比上年提高0.2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079万人,女性人口66703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6(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88。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491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 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8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44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53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00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人60周岁老龄人口2.1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大陆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等各种因素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从1969年开始,中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中国政府宣称国家大、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是基本国情,决定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这一政策实施后,人口出生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