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XX万达深基坑施工组织设计

XX万达深基坑施工组织设计

荆州万达广场

深基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建二局有限公司(沪)荆州万达广场项目经理部

2013年1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编制原则 (1)

第二章工程概况 (2)

第一节概述 (2)

第二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4)

第三节水文地质情况 (6)

第三章施工部署和施工准备 (7)

第一节组织管理机构 (7)

第二节主要施工顺序 (7)

第三节施工准备 (8)

第四节主要劳动力配备 (10)

第五节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11)

第四章地下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12)

第五章施工方案 (17)

第一节基坑支护结构说明 (17)

第二节建筑材料要求 (17)

第三节基础工程、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之间的施工顺序和衔接方案 (18)

第四节支护施工方案 (18)

一、施工组织 (18)

二、旋挖机施工方案 (19)

三、单轴搅拌桩施工方案 (24)

四、钢筋工程施工主要技术要求 (33)

五、三轴搅拌桩施工工艺 (34)

六、高压旋喷施工工艺 (38)

第五节放坡土钉墙施工方案 (40)

一、施工总体方法及顺序: (40)

二、土钉墙施工工艺流程 (40)

三、土方开挖及坡面处理 (41)

四、土钉墙施工操作要点 (41)

五、雨季施工措施 (42)

第六节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43)

一、土方开挖要求 (43)

二、施工前准备工作 (44)

三、挖土工况与施工顺序 (46)

四、土方开挖施工方法及要求 (48)

五、交通组织 (49)

六、质量标准 (50)

第六章降、排水系统施工主要方案 (51)

第七章施工要点 (61)

第八章应急措施 (62)

一、应急响应组织管理 (62)

二、应急情况的预计和分类: (63)

三、应急措施 (64)

1、土体隆起防治措施 (69)

2、基坑整体或局部滑塌失稳防治措施 (69)

3、基坑周围建筑物和管线出现不均匀沉降处理措施 (70)

4、土方开挖组织措施 (70)

5、环境保护应急响应处理措施 (71)

6、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处理措施 (71)

7、应急警报处理 (71)

8、响应措施控制简表 (71)

第九章基坑监测主要技术要求 (73)

第十章各项保证措施 (75)

安全防护规定及注意事项 (79)

第十一章信息化施工 (80)

第一章编制依据、编制原则

一、编制原则:"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方便";

二、编制依据:

编制本工程施工方案主要依据国家、行业有关规定、规程,本工程的工程勘察报告、设计图纸等。

2.1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荆州万达广场项目初勘报告》;

2.2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

2.3 华迪工程勘察院关于荆州万达广场项目基坑设计初步方案;

2.4中建二局有限公司管理体系文件;

2.5相关的规范、规程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

○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8)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1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业及湖北省现行的其它有效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和标准图集。

○18《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程》(CECS96:97)

第二章工程概况

第一节概述

1、工程建设概况

1.1、工程名称:荆州万达广场项目

1.2、工程地点: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武德路以西、荆沙路以北。

1.3、建设单位:荆州万达广场投资有限公司

1.4、勘察设计单位:湖北华迪工程勘察院

1.5、监理单位: 四川西南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6、总承包单位: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1.7、总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1.8、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1.9、建筑限高:100米

2、工程概况

本工程施工共划分为四个区域,按照三号路和五号路分布将各区域区分开。

Ⅰ区包括购物中心:室内步行街地上3层,娱乐楼及百货地上4层;外街地上2层;甲级写字楼27/29层。其下设一整体两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12米)。

Ⅱ区包括嘉华酒店17层,酒店裙楼4层,酒楼7层,商铺2层。其下设一整体两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12米)。

Ⅲ、Ⅳ区包括11幢32层住宅:A-1#楼、A-2#楼、A-3#楼、B-1#楼、B-2#楼、B-3#楼、B-4#楼、B-5#楼、C-1#楼、C-2#楼、C-3#楼,2层商铺A-S1、A-S2、B-S1、B-S2、C-S1、C-S2。其下设一整体一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为6.6米)。

平面位置详见总平面图。

Ⅰ区用地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主要为写字楼及购物中心,其中写字楼高27、29层,满堂布置2层地下室。该地块布置双排桩,开挖面积约为4.14万平方米,桩支护周长约789米。

Ⅱ区用地面积约为1.3万平方米,主要为豪华酒店及商铺,其中豪华酒店17层,满堂布置2层地下室。该地块布置双排桩,开挖面积约1.4万平方米,桩支护周长约432米。

Ⅲ、Ⅳ区用地面积约为6.89万平方米,主要为11幢住宅及商铺,住宅均为32层,满堂布置1层地下室。该地块设置单排桩与水泥土墙支护,开挖面积约为7.16万平方米,桩支护周长约893米。

基坑形状见下图

第二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原为住宅区及机械厂,现已拆除,场地已整平。场地采用33.100=±0.000,场地自然地面标高为0(33)~-2(31)。

(二)岩土层结构与分布特征

根据收集资料及实地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成果分析,拟建场区地层属长江冲积一级阶地冲积、冲洪积物,场地地层可分为九个单元层,详细描述如下:

场地岩土层工程地质性能如下:

场地1层为近期人工堆积杂填土,其结构松散、成份杂乱,均匀性差,透水性强且遇水软化,该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不宜作为拟建建(构)筑物基础持力层。

场地2层粉质黏土夹粉土,有一定厚度,层位尚稳定,软塑~可塑状态,强度较低,呈中压缩性,建筑性能一般,是构成基坑(槽)边坡的较好地层,当作为基坑侧壁土层时应注意层间夹有的粉土会产生透水及流土。该层厚度有限不宜作为建筑基础持力层使用。

场地3层淤泥质粉质黏土,是拟建场地主要的软土层,软塑~流塑状态,呈高压缩性,厚度大、强度低、建筑性能差。该层对桩基和基坑(槽)施工不利,应予重视。该层土作为基坑(槽)周边侧壁土体时,其自稳性差,易产生坍塌、蠕变滑移;作为基坑(槽)底土层时,其稳定性亦差,易发生隆起、引起深层滑移。

场地4、5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有一定厚度,层位尚稳定,软塑~流塑状态,强度较低,呈高压缩性,建筑性能较差,是构成基坑(槽)边坡的较好地层,当作为基坑侧壁土层时应注意层间夹有的粉土、粉砂会产生透水及流土、流沙。该层厚度有限不宜作为建筑基础持力层使用。

场地6层粉细砂,稍密状,强度不高,压缩性中,建筑性能一般。该层层位不稳定且局部分布,层中多夹有强度较低,厚度不大的(4-1a)。不宜作为桩基持力层。

场地7层粉细砂层,中密状,强度相对较高,压缩性中~低,建筑性能较好。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区,层位相对稳定且厚度较大,层中多夹有强度较低,厚度不大的(4-2a)。该层层位稳定地段可作为部分高层(高度≤75m)或商铺预应力管桩基础持力层使用。

场地8层砾卵石层,稍密状,强度较高,压缩性低,建筑性能良好,该层层位稳定地段可作为部分高层或商铺的桩基持力层使用,管桩可以落到该层顶面。

场地9层卵石层,中密状,强度较高,压缩性低,建筑性能良好,适宜作为拟建项目中各单体建筑桩基持力层使用。采用钻孔灌注桩辅以后压浆工艺,提高承载力消除沉渣影响。

第三节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初步勘察结果,结合现场踏勘,拟建场地区地下水类型可初步定为上层滞水、弱孔隙承压水和孔隙承压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浅部(1)杂填土层中,受大气降水、生产、生活排水影响。

弱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单元夹层及(3)单元互层饱和粉土。粉砂层中,受大气降水和长江水位影响,水量有限但当基坑开挖过程中多会以流土、流砂形式出现。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单元饱和砂土及(5)单元砾卵石、卵石层中,水量丰富,场区深层孔隙承压水的水头主要受长江水位影响,即随长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一般每年一、二、三、四、

十、十一、十二月为地下水枯水期,水位低。而五、六、七、八、九月为丰水期,尤其七、八两月正值长江汛期高水位期地下水位亦较高。经查阅沙市市环境地质及地下水资源保护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内区测资料,在场区近10年历史最高水位约为29.51m,最低水位为29.47m。

据调查,周边环境不存在污染源,不具备地下水受污染的条件。结合武汉地区对地下水腐蚀性多年研究资料判定,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同时可不考虑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第三章施工部署和施工准备

本工程贯彻周密组织,精心施工的原则,施工部署如下:

从总体部署上分四个阶段进行施工: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进行施工水电的接通、道路铺设以及测量放线等。

第二阶段为支护桩与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应业主对工期节点的要求,Ⅰ、Ⅱ、Ⅳ区先施工,其中双排桩区域先施工灌注桩,再施工桩间的水泥土搅拌桩;单排桩区域先施工灌注桩,再施工外围水泥土搅拌桩。

第三阶段为工程桩的施工阶段,施工顺序为先施工Ⅰ、Ⅱ、Ⅳ区,Ⅳ区又分1、2小区进行。

第四阶段为基坑开挖阶段。该阶段遵循“先打桩先开挖”的原则,开挖Ⅳ、Ⅰ、Ⅱ区,最后穿插土方、基坑内被动区加固、边坡土钉及喷锚施工,施工全面展开,工程量较大,工序多,机械设备多,是按期完成任务的决战阶段。

要解决好工作面与日产量、工序间工作面相互制约的矛盾,各工序间需采用交叉流水作业。每个工作面都要采用定机械设备、定日产量、定工期等三定措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第三节施工准备

一、现场准备

(1)根据业主提供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场地控制网测设、自然地面标高的测量,并做好初测记录及监理验收记录。

(2)确定行车路线,开设现场出入口。

详见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附图一)及交通组织图(附图二)

按照施工区域划分形式,在施工场区内布置15米宽十字形施工道路,作为场地内车辆、设备出入和材料运输的通道。

施工道路及施工坡道做法(由上至下):

a.300mm的C30混凝土路面

b.换填1m厚拆迁建筑垃圾夯实

(3)施工用电准备。

现场已安装8台630KW变压器,可满足。

(4)施工用水准备。

目前业主提供2个水源点,在场区临荆沙路东西角处各一个,管径为100mm。由我司将水源点水引入现场(管径100mm)形成供水主干管,再由主干管引至临时用水地点。

(5)加工场地及试块养护准备

我司将设立专门的试验室,供试块养护。

钢筋及木工加工区: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在施工现场东侧搭设加工车间。并且现场Ⅲ区为后施工区域,暂可搭设加工车间。每个固定钢筋加工区设弯曲机3台及切断机2台,钢筋调直机1台,直螺纹套丝机2台,负责全场钢筋的加工。

在钢筋加工车间的两侧,分设钢筋原材及成品堆放区。钢筋加工区场地地面须要硬化处理,原土碾压平整后,铺300厚石渣碾压,浇筑150厚C30混凝土。

加工车间按照原材区、加工区、成品堆放区来布置。木工加工区场地地面须要硬化处理,原土碾压平整后,铺300厚石渣碾压,浇筑150厚C30混凝土。

Ⅲ区可铺设200厚碎石硬化。

库房、机修房、标养室:

设材料库房和机修房及试块标养室,其中材料库房至少六间,每间20平方米,电工库房一间,机修房一间各20平方米。

其它生产临建:

每个大门处设置值班室各一处,通道硬化。

(6)为了保证汽车上路不污染路面,在现场的3个大门出入口均设置洗车槽,并在侧面修建配套的泥沙池及三级沉淀池,以备在施工时,保持路面环境的清洁。

(7)及时办理好交通、城管、市政、市容、环卫等有关手续。

(8)预先选好六个卸土点,并办理相关手续。(其中有三处为备用)

经过多处调查,弃土场距离施工现场约15-16公里。

材料准备:

本工程单层结构面积大,工期紧,流水施工很难形成,即须大面同时展开施工。按此情况,我部须储备的物资相当大。钢筋须大批量的进场,钢管扣件、模板木方等周转材料须大批量进场,且难以周转。

基坑周边安全防护:

防护栏杆采用Φ48钢管搭设,高度1.2米,基坑边布置两道。基坑第一道防护栏杆沿挖土边线自然放坡的坡顶布设一周,第二道防护栏杆沿基坑边布设一周,遇出土口处断开。

浇筑土钉墙及坑外硬化面层的同时埋设第二道防护栏杆埋件(-5×100×100@1500)。

防护栏杆立杆间距1.5米焊接在埋件上。

搭设扶手水平栏杆、拦腰水平栏杆、踢脚水平栏杆,水平栏杆连接必须良好,采用对接接头的对接扣件必须锁紧,采用搭接接头的每个搭接点必须设置3只直角扣件或旋转扣件。水平杆与立杆连接必须牢靠。

抛撑间距3米,与水平面成45度角,与水平撑构成稳定三角形体系,采用旋转扣件连接。抛撑底设置纵向水平杆件,使其构成立体结构。

栏杆杆件底刷防锈漆两道,面刷红白油漆色带。

满挂安全网防护。

与外界及周围居民协调:

基坑施工期间,街道、市容、环卫、交管、公安、居委会等工作由我部主管项目副经理牵头由

分包单位或施工队配合与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并要求分包单位或施工队保障文明施工,特别是要求挖土单位采取必要措施(车辆冲洗、铺麻袋,防扬尘、减噪音),避免外界原因影响工程施工。

二、技术准备

(1)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以便指导施工。

(2)组织对各工序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交底及安全交底,并有详细的交底记录,方可进场作业。

(3)定位放线所用的经纬仪、水准仪、钢尺等测量仪器,都要做好计量检测,并取得检测合格证。

(4)进场后根据基坑支护总平面图及剖面图进行定位放线,做好轴线控制桩和基准水准点,并进行妥善保护。定位放线经自检后,请监理复验,合格后再撒槽口灰线挖槽。

三、材料机械准备

(1)组织相关材料和机械设备进场。机械设备应做好检修和保养,保证完

好率。

(2)钢筋、水泥、外加剂等需复试的材料,提前7天进场,进场后立即取样送试,确保使用合格的材料。

(3)喷射混凝土的配比要经过实验室的确定后,方可进行施工。

第四节主要劳动力配备

为了保证每天施工进度,需配备如下劳动力:

第五节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按以上的人员安排及总工程量,需配备如下的机械设备才能满足工期的要求。

支护桩与搅拌桩施工阶段

土方、边坡土钉及喷锚施工阶段

第四章地下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本工程为超大型综合工程,施工测量要求较高,为此我们将配备先进的测量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测量人员,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建立合理的测量控制网络,对地下结构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满足工程的设计要求。

1、测量设备

注:仪器均经质量技术监督局检验且在准用期内。

2、测量基线的复核

在进入现场后,我们将立即会同业主、监理着手实地校核红线和基准点。待校核交接完毕后,我们将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严谨细心地开展施测的各项工作。限制控制网的各项误差,保证测距、测角、标高精度。在延长直线时采用正倒镜取中法,测水平角时采用测回法观测。在整个施工测量过程中,将误差严格控制在标准允许的范围以内,始终遵循“先整体后局部,先控制后

细部”的原则。

测量工作是一项重要、谨慎的工作,操作人员必须按照操作程序、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经常进行仪器、观测点和测量设施的检查验证,配合好各工序的穿插和检查验收工作。

3、测量控制网

3.1平面控制网

控制网布设:

进场后,根据业主提供的基准点在施工现场布置轴线控制点,形成平面控制网。施测时,结合全站仪自身的功能,采用坐标测量,进行控制点的坐标定位,然后进行全圆方向观测、平差、定点,形成既满足测量精度,又方便施工的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采用《施工测量规范》GB50026-2007P100图D.1.1-2,不锈钢,顶面刻出十字凹槽,槽深2mm,槽宽2mm。

埋设方法见《施工测量规范》GB50026-2007P101图D.2.1,C35砼。

轴线控制:

工程开工前,根据已建立的平面控制网,利用全站仪对各轴线关键点进行坐标定位,并采用第三点复核,确定各轴线关键点,亦即轴线控制点。依据轴线控制点,利用全站仪定向、量平距的方法,依次放出该工程的各细部轴线。

3.2高程控制网

根据现场情况,布设10个首级高程控制点,形成该工程的高程控制网。依据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二等闭合水准测量,经过平差后,确定各高程控制点的高程。

待基础承台施工完毕,根据高程控制点,利用水准仪将高程引测至基础承台上,做为用钢尺向上传递高程的依据。

4、地下工程的轴线控制

4.1轴线控制点的校测

在建筑物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点每半月复测一次,以防点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采用高精度全站仪,根据首级控制进行校测。校测无误后,再根据轴线控制网对控制点进行检测,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下步工作,否则应将检测结果报于相关上级部门。

4.2轴线投测的方法

首先依据场区平面轴线控制点和基础开挖平面图,测放出基槽开挖上口线及下口线,并用白石灰撒出。当基槽开挖到接近槽底设计标高时,用经纬仪分别投测出基槽边线和集水坑控制轴线,并打控制桩指导开挖。

待垫层、底板施工完毕,根据轴线控制点,将经纬仪架设在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点(轴线标志),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上,在同一层上投测的纵、横轴线不得少于2条,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一经校核无误后,方可在该平面上放出其它相应的设计轴线及细部线,并弹出墨线作为轴线控制标识。模板支设完毕,应用两经纬仪架设在两条相互垂直的轴线上检查上口的位置。在各楼层的轴线投测过程中,上下层的轴线竖向垂直偏移不得超过规范规定。对电梯井位的平面控制,在测量放线中是一个该注意的问题,在电梯井位附近设置纵、横控制线各一条,确保电梯井平面位置的准确。

在施工过程中,每当施工平面测量工作完成后,进入竖向施工时,在柱浇筑成形拆掉模板后,应在柱侧平面投测出相应的轴线,并在墙柱侧面抄测出建筑0.5米线或结构0.5米线,以供下道工序的使用。

当每一层平面或每段轴线测设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单,报送报验单必须写明层数、部位、报验内容并附一份报验内容的测量成果表,以便能及时验证各轴线的正确程度状况。

5、地下工程的标高控制

5.1标高控制点的校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场区内水准点是否变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5.2标高传递的方法

对于较浅的基坑,可直接利用水准仪将标高传递到基坑内,一人观测,两人立尺,要保证两个方向塔尺的垂直度。向基坑内引测3~4个水准点,然后将水准仪拿到基坑内,先复核水准点,无误后即可以此为基准进行施工;对于较深的基坑,必须结合钢尺作精确的竖向传递,即在基坑上时,后视控制标高,再前视钢尺,然后把水准仪搬到坑底后视竖直传递下来的钢尺,这样就将标高传递下来了。为保证竖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对每层所需的标高基准点,必须正确测设,在同一平面层上所引测的高程点,不得少于三个,并作相互校核,取平均值作为该平面施工中标高的基准点,基准点应标在支护桩(或塔吊)的立面位置,根据基坑情况设置在近桩体侧面,所标部位应先用水泥砂浆抹成一个竖平面,在该竖平面上测设定施工用基准标高点,用红色三角“▼”作标志,并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以便施工中使用。

本工程基坑面积较大,预挖至基底时,将标高控制点引至基底,依控制点制作出标高10m×10m 的基底开挖高程控制网,以保证整体基底标高的准确性,严禁超挖。

第一个结构层的柱和板施工完毕,从柱子下面的已有标高点向上用钢尺沿柱身量距。待模板支好检查无误后,用水准仪在模板内壁定出设计标高线。拆模后,抄测结构标高控制线(相对于每层

设计标高而言),并注明其相对高程和绝对高程,在此基础上,用钢尺作为向上传递标高的工具。每栋建筑物应不少于三处(选择三个内控点)分别向上传递,以相互校核。

6、沉降观测

6.1沉降基准点埋设

沉降基准点布设原则

①布设的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

②为了对沉降基准点进行相互检查,沉降基准点的数目应不少于三个,以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③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观测精度。

④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

沉降基准点埋设方法

沉降基准点选用测量控制网距建筑结构较远的控制点。

6.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根据设计图纸中明示的沉降观测点埋设方法进行沉降点的布置。

①建筑物的主要墙角及沿外墙每10~15m 处或每隔2~3 根柱(基)上。

②沉降缝、伸缩缝、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接壤处的两侧。

③建筑物不同结构分界处的两侧。

④基础底板的四角和中部。

⑤当建筑物出现裂缝时,布设在裂缝两侧。

⑥沉降观测标志应稳固埋设,高度以高于室内地坪0.2~0.5m 处。

6.3沉降观测方法及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的有关沉降观测的规定,按《工程测量规范》

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作业要求进行。观测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配合塔尺作业,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有专门的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6.4沉降观测周期及期限

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测量规范》要求,确定沉降观测周期及期限如下:

无特殊要求时,主体每施工一层或间隔七日观测一次,建筑物封顶后,应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如果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稳定为止。沉降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5 次。

各观测日期、施工进度、沉降数据应记录并绘成图表存档,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业主及设计单位。

6.5沉降变形资料的提交

垂直位移量成果表;

观测点位置图;

施工阶段、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变形分析报告。

7、质量控制标准

8、质量保证措施

测量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进场的测量仪器、钢尺要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内业计算坐标时,应做到一人计算、一人复核,确保计算结果无误。

所有测量工作完成后,测量人员先自检合格后,再由质检员和工长检验,最后向监理报告。

滞后施工的测量成果应与超前施工的测量成果进行联测。

加强现场内的测量桩位的保护,并做明确标识,防止用错和破坏。

第五章施工方案

本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支护方式为:悬臂灌注桩、单排桩钢绞线锚索、双排桩支护结构,降水方案采用深井降水井配合明沟降水。

第一节基坑支护结构说明

1. 本设计图所有标高皆为相对高程,建筑物±0.000相对于绝对高程33.000。

2. 本工程包括三个基坑,1号、2号基坑为地下二层,外侧自然地面标高为32.000m,开挖面标高为20.000m,基坑开挖深度为12m。

3. 3、4号基坑为地下一层,外侧自然地面标高为31.000m,开挖面标高为2

4.400m,基坑开挖深度为6.6m。

4. 根据本基坑的挖深、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及《深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42/159-2004)》的规定,确定1、2号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3、4号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5. 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挖深等诸方面因素,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方便施工"的原则,本基坑采用的支护形式为:

5.1. 1号、2号坑:双排桩方案,桩间高压旋喷搅拌加固兼止水帷幕、坑内被动区土体采用变厚度水泥搅拌桩加固。

5.2. 3号、4坑:单排悬臂桩方案,坑内被动区采用土体变厚度水泥搅拌桩加固,外侧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

5.3. 1、2号基坑之间及1、2号与3、4号基坑之间施工道路的基坑支护,采用单排桩,两排桩间采用钢绞线互锚,桩外侧采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

6. 整体基坑外围应形成完整的止水帷幕。

7. 基坑内侧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方法进行明排,使基坑有一个干燥的施工环境;坡顶设置截水沟或3%反向坡进行梳排,及时排除雨水及地面流水;对于下部承压含水层采用深井降水。

第二节建筑材料要求

1.混凝土材料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