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精)

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精)

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精)
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精)

1 02121289.9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2 02134788.

3 稀土高分子光致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3 01124165.9 一种纳米级超长余辉硅铝复合盐类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 01133301.4 电致发光材料包膜

5 02130973.

6 一种电致发光磷光材料及其应用

6 01136619.2 一种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7 02134210.5 含硒杂环化合物的聚合物及其在制备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8 02125386.2 一种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新方法

9 02155860.4 允许由给体转移有机材料以便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内形成层的设备

10 02124569.X 亚甲基吡咯金属络合物、使用该络合物的发光元件材料以及发光元件

11 02132760.2 含有高可见发光效率的CdTe纳米晶透明聚合物体相材料的制备方法

12 01804068.3 发光元件材料和使用该材料的发光元件

13 99816847.5 光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

14 02124757.9 脂环式环氧化合物、其制造方法和组成物及发光二极管用密封材料

15 02135615.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的制备方法

16 01138882.X 超长余辉高亮度蓝紫色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7 01138883.8 铝酸盐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8 02157031.0 用于转移有机材料以形成有机发光装置中的结构层的方法

19 03112784.3 纳米发光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 03113677.X 含镉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1 02103614.4 基于纳米材料的发光气敏传感器及纳米材料的成膜工艺

22 03104404.2 应用有机材料制作有机发光装置

23 03115546.4 发光多孔硅材料的制备方法

24 03115547.2 发光多孔硅材料的制备方法

25 03109879.7 长余辉发光材料磷酸锌的制备方法

26 03120516.X 有机材料从给予体转移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中的一层

27 01813596.X 高效率的发光材料

28 01812675.8 聚合物基质电致发光材料及装置

29 02123069.2 磷光发光材料

30 02115351.5 含有复合发光材料的白光发光器件及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31 03138205.3 通过真空紫外线激发的用于发光元件的无机发光材料

32 03138519.2 透明导电薄膜用靶、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造方法、显示器用电极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太阳能电池

33 03119170.3 非放射性环保蓄能纳米复合发光材料

34 03131068.0 传输型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35 03131075.3 能量转移型聚(对苯撑乙烯)类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36 03117872.3 拟薄水铝石晶种化稀土发光材料制备工艺

37 02116896.2 一种含稀土的氧族化合物红色长时发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38 03117828.6 杯芳烃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39 02117237.4 一种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组合物及其制备工艺

40 03122585.3 黄色硫化锌基无机发光材料,其制法和采用它的显示装置

================

由于资料太多,部分资料目录在此省略,需要可以联系我

================

221 200680020125.4 联苯基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材料及使用它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222 200680020598.4 包含不超过两层不同有机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223 200710140594.6 含氮化合物荧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发光装置224 200810045144.3 钒酸镁红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25 200710171904.0 判断多量子阱发光二级管材料中高效量子结构存在的方法226 200680021855.6 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发光器件

227 200710186617.7 脂环式环氧化合物、脂环式环氧树脂组合物及发光二极管用密封材料

228 200680022253.2 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发光元件

229 200710115349.X 新型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30 200680022708.0 电致发光材料用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前体

231 200680020320.7 用于发光的新材料

232 200680022904.8 使用发光标记物的痕量结合高分辨度地跟踪工业过程材料233 200610135391.3 稀土掺杂的含半导体量子点透明玻璃陶瓷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34 200710159164.9 一种绿色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35 200610135393.2 一种稀土掺杂氧化锌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36 200610135394.7 一种稀土掺杂二氧化钛纳米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37 200610171786.9 荧光材料、白光发光装置与防伪涂料

238 200680023829.7 包括黄绿发光材料的照明系统

239 200810032458.X 一种铝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40 200810032494.6 一种铕掺杂的磷酸锌铵橙红色发光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41 200810013750.7 一种Λ-型超格斯碱衍生物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242 200810033029.4 一种β-二酮功能化稀土介孔杂化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243 200710159944.3 发红光的氮化物荧光材料及使用其的白光发光装置

244 200810026063.9 一种无汞荧光灯用发白光碱金属稀土四偏磷酸盐发光材料

及其制备方法

245 200680025758.4 咔唑衍生物,和使用该咔唑衍生物获得的发光元件材料、发光元件和电子设备

246 200710062833.0 空穴传输型蓝色发光材料及制备和应用

247 200810017292.4 一种纳米六铝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248 200710003545.8 一种复合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作为发光材料前驱物的应用

249 200710306655.1 一种兼具磁性和稀土特征发光性能的纳米材料及制备方法250 200680026230.9 单胺化合物、电荷输送材料和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251 200810034022.4 一种蓝色发光有机-无机复合硅基材料的制备方法

252 200810034023.9 一种可见光区蓝绿光转换发光无机-有机复合硅基材料的制备方法

253 200810006659.2 一种Mg掺杂的ZnO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254 200680028658.7 转换波长的转换器材料,发光的光学元件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255 200810064133.X 蓝光有机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56 200680029691.1 含有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材料以及使用该材料的光电器件257 200680030277.2 用于防止等离子发光系统的灯泡内材料泄漏的装置

258 200810025690.0 一种氟磷酸盐绿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59 200810070671.X 一种Si基微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260 200680030981.8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新材料

================

由于资料太多,部分资料目录在此省略,需要可以联系我

================

441 200410018462.2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发光组件

442 03806689.0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以及使用该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43 200510072066.2 具有荧光材料的成型化合物和由其制造的发光器件

444 200380101772.4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材料,和使用该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445 200410047948.9 具有电荷转移结构的主体型红色发光材料及制法和应用446 200380102541.5 将UV-发光化合物结合至聚合材料中的方法

447 200410048300.3 豪华仿玉发光装饰材料

448 200380103253.1 有机发光器件材料和有机发光器件

449 200380103100.7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和使用该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50 200510035512.2 一种PDP用稀土红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51 02828095.4 用于提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452 200510012659.X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稀土铕有机金属配合物的制取方法

453 200510012222.6 一种制备超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方法

454 200510046920.8 配位络合型稀土激活的碱土铝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

455 200410052799.5 稀土发光材料

456 200380105706.4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材料和使用它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57 200410070607.3 稀土/高分子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58 200510080473.8 材料制备成膜的方法及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459 200410070848.8 包含硅基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460 200410070849.2 包含硅基高效发光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

461 200380106105.5 有机发光材料和器件

462 200510036854.6 双核与分子筛组合的核壳型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463 200510028627.9 基于N-芳香基咔唑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

464 200510028907.X 一类纳米材料修饰的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65 200410011133.5 将紫光二极管的紫光转换成白光的稀土三基色发光材料466 200510098815.9 白杨素-6-磺酸钠的合成方法和制备光致发光性能材料的应用

467 200510029515.5 一类芴的寡聚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468 200510015128.6 吩噻嗪类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69 200510015129.0 吩噻嗪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70 200510036467.2 一种高度膨化的长余辉发光材料

471 200510015284.2 含噁二唑单元的聚芳醚非共轭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472 200510113365.6 有机发光材料及有机发光器件

473 200480004065.8 掺入发光材料的发光器件

474 200480004297.3 有机金属配合物、及使用其的场致发光材料和场致发光元件

475 200410051549.X 无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方法

476 200510113111.4 一种掺杂氧化铕的无机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477 200480004828.9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设备的材料及使用该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设备

478 200480006140.4 有机发光材料以及包含这些材料的发光器件

479 200510021878.4 方酸内鎓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80 200410083869.3 一种分子内电荷转移型红色发光材料及制备和应用

================

由于资料太多,部分资料目录在此省略,需要可以联系我

================

661 200610081830.7 发光二极管元件及其波长转换材料

662 200710035139.X 灯用壳层梯度红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63 200710035141.7 灯用壳层梯度绿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64 200710041647.9 一种低压发光宏观ZnO半导体单晶材料的制备方法

665 200580042085.9 包括辐射源和发光材料的照明系统

666 200710014820.6 一种硅酸盐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67 200580042418.8 有机化合物、电荷传输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668 200580022784.7 稳定和有效的电致发光材料

669 200610011992.3 一种有机电致磷光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670 200610082355.5 硅酸盐荧光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其的发光装置671 200610030921.8 基于三芳香胺和苯并噻唑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72 200610027485.9 双乙烯基双偶极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673 200610027486.3 含烯酸酯侧基的有机电致发光或电荷传输材料及其合成674 200580044718.X 有机化合物、电荷传输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675 200580038155.3 具有颜色转换材料的发光二极管排布

676 200710044112.7 一种铝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

677 200710055786.7 基于一价铜配合物材料的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

678 03824340.7 应用于制造发光显示设备的材料

679 200710044645.5 一种长波紫外激发的绿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680 200710044644.0 一种长波紫外激发的白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681 200710044646.X 一种短波紫外激发的蓝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682 200710045100.6 长波紫外激发的白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83 200710045108.2 宽带紫外激发的绿色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84 200710055946.8 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出暖白光的稀土荧光材料及应用

685 200680002950.1 有机化合物、电荷传输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686 200680002852.8 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

687 200710137055.7 荧光材料、其制造方法及发光装置

688 200710128962.5 白色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89 200710128969.7 白色电致发光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90 200710043830.2 一种硅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91 200710119774.6 一种氮化物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92 200710131384.0 一种蓝色荧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693 200580047804.6 包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复合材料、使用所述复合化合物的发光元件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发光元件的制造方......

694 200710016308.5 H-型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695 200610089018.9 一种氮氧化合物发光材料及其所制成的照明或显示光源696 200710201353.8 疏水性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发光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697 200680005355.3 密封材料树脂组合物、密封材料、密封方法及场致发光显示器

698 200710071048.1 一种掺镱稀土锡酸盐电子转移型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699 200710030229.X 一种等离子体平板显示用发绿光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700 200710045785.4 常压等离子体气相沉积制备纳米硅基多孔发光材料的方法================

由于资料太多,部分资料目录在此省略,需要可以联系我

================

881 200910022042.4 一种含铱磷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882 200910022043.9 一种含铱磷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883 200910022044.3 一种含铱磷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884 200910115534.8 主链上含咪唑结构单元的发光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用

885 200810011201.6 一种红色发光的发光材料以及使用其的发光装置

886 200910011954.1 纳米材料表面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

887 200910047742.9 一种有机无机杂化结构蓝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888 200910111358.0 发光材料与发光二极体元件

889 200910146139.6 有机-无机复合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890 200680043524.2 使用电压可变介电材料的发光设备

891 200910203148.4 基质材料和能够发光的有机半导体的混合物、其用途和含有所述混合物的电子元件

892 200910052612.4 一种量子点发光透明灌封胶复合材料

893 200910117182.X 上转换发光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894 200910117183.4 下转换发光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895 200910032071.9 有机发光材料9-(4-芳乙炔基苯基)咔唑类化合物、合成方法及应用

896 200810071095.0 一种稀土离子激活的镓酸钆新型白光纳米发光材料

897 200810071096.5 一种镝激活的镓酸钆新型白光纳米发光材料

898 200910203058.5 可固化树脂材料组合物,光学材料,发光器件,制备发光器件的方法,和电子器件

899 200910067208.4 萘并噻二唑发光中心的溶液加工高效率红光电致发光材料900 200910112064.X 一种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由于资料太多,部分资料目录在此省略,需要可以联系我

================

1021 201010101543.4 镓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22 201010017982.7 有机发光材料4,4’-双芳乙炔基偶氮苯类化合物、合成方

法及应用

1023 200810241177.5 耐高温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24 200910217552.7 三(8-羟基喹啉-5-磺酸根)合铝配阴离子插层水滑石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25 200910262035.1 有机发光材料以及使用该有机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器件1026 201010300120.5 基于纳米助熔剂制备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方法1027 200910214141.2 一种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28 201010042740.3 稀土硼酸盐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29 201010100340.3 一种荧光增白剂CBS插层水滑石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30 201010125140.3 一种含铱磷光聚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1031 200910200862.8 铌酸钙掺铋纳米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

1032 201010113853.8 一种可见光吸收型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033 201010022455.5 基于荧光纳米发光和磁性纳米材料的癌胚抗原的检测方法

1034 200880102306.0 发光材料

1035 201010107423.5 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硅基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36 200910300178.7 一种自发光材料及应用

1037 200880103120.7 金属配合物作为p-掺杂剂用于有机半导体基质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用途

1038 200880100370.5 具有散射器以修整发光二极管的空间发射图案和颜色均匀性的密封材料

1039 201010103078.8 8-羟基喹啉铝绿色复合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40 201010121915.X 一种杯芳烃功能化稀土介孔杂化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1041 200880105573.3 包括复合SiAlON基陶瓷材料的发光器件

1042 201010119889.7 发光透光水泥基材料

1043 201010131024.2 锡酸锶复合氧化物体系橙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44 201010153529.9 白钨矿发光材料的一种掺杂方法

1045 201010141180.7 镓掺杂钒酸钇白光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046 201010155976.8 纳米晶增强稀土掺杂碲酸盐发光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047 201010171891.9 一种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048 201010181110.4 一种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1049 201010145876.7 一种真空紫外激发的绿色发光材料

1050 200880111540.X 包括多相SiAlON基陶瓷材料的发光器件

1051 200880102474.X 用作发光材料的联吡啶金属络合物

1052 201010178393.7 一种铝酸锶发光材料及其可控合成方法

1053 200880113148.9 发光元件材料及发光元件

1054 200880113149.3 发光元件材料及发光元件

1055 201010134429.1 发光材料、发光材料复合体及其制备方法、荧光标记试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发光元件

1056 201010145989.7 噁二唑衍生物、发光元件用材料、发光元件及发光装置1057 200880111736.9 掺杂稀土的碱土硅氮化物无机发光材料,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这种无机发光材料的辐射转化装置

1058 201010157358.7 咔唑衍生物、发光元件用材料、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1059 201010142556.6 复合材料、使用所述复合化合物的发光元件和发光器件以及所述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1060 201010154281.8 一种纳米铝酸锶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付款方式:

1、本套技术资料380元

2、资料都为电子版的,部分资料包括专利和科研成果资料,可以打印。专利技术资料包括专利相关工艺流程,资料发明人专利批号都有,资料真实可靠,为你的创业保驾护航,资料可以邮箱发送或qq传送。也可以邮寄光盘技术资料。

3、本资料全面价格优惠,资料随时更新,免费为你两年内提供国内能有的相关技术!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合成》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材料合成 课程编号:0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材料化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无机材料合成》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单晶材料的制备、薄膜的制备、非晶态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结构陶瓷的制备、功能高分子的制备、催化材料制备、低维材料制备等,使学生获得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础知识,毕业后可适应化工材料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简单介绍有效数字和误差理论;介绍正确书写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方法以及基本操作和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无机材料的制备方法、薄膜制备的溶胶-凝胶法、纳米晶的水热合成法、纳米管的气相沉积法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的结果的正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深刻领会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无机材料合成(制备)方法与途径 实验仪器:计算机 实验内容:认识无机材料合成中的各种元素、化学反应;相关中外文摘、期刊的查阅方法。 实验要求:了解无机材料合成的基本方法、途径与制约条件 实验二晶体合成 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晶体的生长 实验要求:了解晶体的基本分类与应用;熟悉晶体生长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晶体合成的技术与方法。 实验三薄膜制备 实验仪器:压电驱动器、磁力搅拌器、烧杯 实验内容:薄膜材料的制备 实验要求:掌握薄膜材料的分类与应用;薄膜与基材的复合方法、途径以及制约条件; 实验四胶凝材料的制备

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材料制备技术(精)

1 02121289.9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2 02134788. 3 稀土高分子光致发光材料及其合成方法 3 01124165.9 一种纳米级超长余辉硅铝复合盐类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 01133301.4 电致发光材料包膜 5 02130973. 6 一种电致发光磷光材料及其应用 6 01136619.2 一种非放射性环保蓄能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7 02134210.5 含硒杂环化合物的聚合物及其在制备发光材料中的应用 8 02125386.2 一种合成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新方法 9 02155860.4 允许由给体转移有机材料以便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内形成层的设备 10 02124569.X 亚甲基吡咯金属络合物、使用该络合物的发光元件材料以及发光元件 11 02132760.2 含有高可见发光效率的CdTe纳米晶透明聚合物体相材料的制备方法 12 01804068.3 发光元件材料和使用该材料的发光元件 13 99816847.5 光致发光的半导体材料 14 02124757.9 脂环式环氧化合物、其制造方法和组成物及发光二极管用密封材料 15 02135615.7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的制备方法 16 01138882.X 超长余辉高亮度蓝紫色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7 01138883.8 铝酸盐高亮度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18 02157031.0 用于转移有机材料以形成有机发光装置中的结构层的方法 19 03112784.3 纳米发光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0 03113677.X 含镉氧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21 02103614.4 基于纳米材料的发光气敏传感器及纳米材料的成膜工艺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展及展望综述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展及展望综述 中文摘要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OLED)目前已成为平板信息显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OLED具有平板化、自发光、色彩丰富、响应快、视野宽及易于实现超薄轻便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可能替代液晶显示器和等离子显示器的一种新技术,同时可以用做照明和背光源。但是,其制作成本高、良品率低等不足有待解决。OLED显示技术与传统的LCD显示方式不同,无需背光灯,采用非常薄的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发光。而且OLED显示屏幕可以做得更轻更薄,可视角度更大,并且能够显著节省电能。 为了形像说明OLED构造,可以将每个OLED单元比做一块汉堡包,发光材料就是夹在中间的蔬菜。每个OLED的显示单元都能受控制地产生三种不同颜色的光。OLED与LCD一样,也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之分。被动方式下由行列地址选中的单元被点亮。主动方式下,OLED单元后有一个薄膜晶体管(TFT),发光单元在TFT驱动下点亮。主动式的OLED比较省电,但被动式的OLED显示性能更佳。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性能结构优化空穴阻挡 - I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Performance Overview tianjia (Class0413 Grade2006 in College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Siping 136000) Directive Teacher: jiang wen long(professor) Abstract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OLED) flat panel information displa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LED technology has a flat, self-luminous, rich colors, fast response, wide horizons and easy to implement the advantages of ultra-thin light, is considered the next best possible alternative to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and plasma displays, a new technology while can be used as lighting and backlight. However, its high production cost, low rate of less than good product to be resolved. OLED display technology with the traditional LCD display in different ways, no backlight, with a very thin coating of organic materials and glass substrate, when a current is passed, these organic materials will be light. OLED display screen can be done but lighter and thinner, larger viewing angle, and can significantly save power. To image shows OLED structure, each OLED element can be likened to a hamburger, light-emitting material is sandwiched in between

发光材料制备方法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随着发光材料基质类型的不断发展,其制备方法也逐渐趋于多样化[7~10]针对各种基质的特点,相应发展出了溶胶-凝胶法、高温固相法、燃烧合成法、微波加热法、水热法、喷雾热解法、化学沉淀法、电弧法等制备技术。这些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有着显著的差别,适用性也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1、溶胶—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Sol-Gel)是低温合成材料的一种新工艺,它最早是用来合成玻璃的,但近十多年来,一直是玻璃陶瓷等先进材料合成技术研究的热点,其原理是将组成元素的金属无机或有机化合物作为先驱体,经过水解形成凝胶,这些凝胶经过烘干成为玻璃粉末并进行成型,再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烧结,形成玻璃陶瓷。溶胶一凝胶法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合成方法。它是采用特定的材料前驱体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形成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及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变成网状结构的凝胶,再经过适当的后处理工艺形成纳米材料的一种方法。 利用溶胶一凝胶法(Sol-Gel)制备发光材料时,把选好的基质材料制成溶液,配以激活剂、助溶剂等的有机化合物溶液或化合物的水溶液,混合均匀,溶液静化数小时后形成凝胶,经干燥、灼烧除去有机物后,再在一定气氛下烧结成产品,得到发光材料粉体。范恩荣[11]用溶胶一凝胶新工艺制备出硅酸锌、硅酸钙发光材料。 此方法制备发光材料具有均匀性好,烧结温度低,反应容易控制,材料的发光带窄,发光效率高等优点。但存在着要使用金属有机溶剂,成本高、操作繁琐、生产周期长,凝胶在烧结过程中收缩较大,制品易变形,对发光性能有一定影响等缺点。 溶胶-凝胶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具有反应温度低、对基材的尺寸与形状没有过高要求、仪器费用低、操作简单、材料性能调节余地大等特点,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改变参与反应的有机与无机组分的含量来实现纳米涂层性能的调节。 溶胶是分散介质中基本单元尺寸为1~100 nm的固体粒子而形成的分散体系。在Sol-Gel涂层制备中,溶胶的制备可分为有机途径和无机途径两种。有机途径是通过有机醇盐的水解与缩聚而形成溶胶;无机途径则是通过某种方法制得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新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新进展 唐杰 (湖南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湘潭,411101) 摘要: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最新进展,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进行分类和评述,重点介绍载流子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小分子发光材料,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和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发光材料;有机小分子;金属配合物;聚合物 Abstract:The recent progres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was introduced. Various kinds of organic molecular materials and polymer materials used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at present were mainly described. The future application of the materials was described. Key words: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luminescent material;small organic molecule;organometallic complex;polymer 前言 有机电致发光(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也叫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为OLED[1],是指有机物在电场作用下,受到电流电压的激发而发光的现象,是一种直接将电能转化光能的过程。该类材料具有低成本、制作简单、驱动电压低、体积小、响应时间短、重量轻、高导电性、良好的成膜性、视角宽、可大面积使用、柔韧性及可塑性好、自身可发光等显著优点,能够满足照明和显示技术高的需求,已经吸引了科学界和商业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国内外对OLE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光材料的研究,器件的制作和产品研发上。 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人类就开始对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进行研究了。最初的是1936年Destriau发现的,他将化合物不集中在聚合物中制备了薄膜。1963年,Pope、Lohmann、Helfrich和Willams等人都接连研究了稠环芳香族的蒽、萘等化合物,但大都由于诸多因素而使其发展受到限制。1982年,美国柯达集团的Vincett[2]等人,用真空沉积有机薄膜的这样方法得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从此,对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帷幕拉开了。1987年,C.W.Tang[2,3]利用超薄薄膜技术,得到了有机电致发光的材料这一进展对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影响很大,全世界都

发光材料的制备

实验三微波法制备蓝色荧光粉Ca1-x Sr x F2:Eu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共沉淀-微波法制备荧光粉的方法 2. 熟悉微波反应装置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 3. 制备纳米复合荧光粉 二、主要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烧杯,胶头滴管,瓷坩埚(100ml、20ml)各一个,分析天平,离心机,烘箱,微波炉,紫外灯 2、药品 硝酸钙,硝酸锶,三氧化二铕(Eu2O3),氟化铵,硝酸,活性炭(炭粒) 三实验原理与技术 共沉淀法是将沉淀剂加入到混合金属盐溶液中,促使各组分均匀混合沉淀,然后加热分解以获得产物的方法。化学共沉淀法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将原料提纯与细化,而且可以在制备过程中完成反应及掺杂过程。这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经济,反应物混合均匀,焙烧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产品性能良好等优点。但制备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过程中易引入杂质,形成的沉淀呈胶体状态导致洗涤和过滤方面的问题,如何选择适宜的沉淀剂和控制制备条件等。 微波合成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合成方法,应用于光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已获得了多种粒度细小、分布均匀、色泽纯正、发光效率高的荧光粉。这种方法是将原料按比例混合后研磨,装入特定的反应器,在微波炉中加热反应20—40min,取出后进行简单的后处理即得成品。微波热合成法的显著优点是反应彻底、快速、高效、节能、洁净、经济,使用方法和设备简单,只需家用微波炉即可。用此法合成的产品疏松.粒度小。分布均匀,色泽纯正,发光效率高,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氟化物性能稳定,不易潮解,透光率好,而且生产成本低,有着有机物和硫化物无法比拟的优点。通过对其进行稀土掺杂,可以制备出与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光谱相匹配的新型高效转光剂。但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大都是通过高温固相法

无机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材料合成与制备复习纲要 我们不是抄答案,我们只做知识的搬运工。 ——无机复习提纲编辑协会宣言试卷构成:填空:15 分 选择:7*2=14 分(共7 题,一题2 分) 名词解释:5*3=15 分(共5 题,一题3分) 问答题:8+12*4=56(第一题8 分,其余四道题每题12 分)注:划线知识点为李老师审阅后所加,疑为重点,望各位复习时多加注意第1 章:经典合成方法 1实验室常用的加热炉为:高温电阻炉 2电炉分为:电阻炉,感应炉,电弧炉,电子束炉 3电阻发热材料的最高工作温度:硅碳棒1400C、硅化钼棒1700C、钨丝1700C 真空、 5氧化物发热体:在氧化气氛中,氧化物发热体是最为理想的加热材料。 6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1)反应物化学组成与结构,反应物结构状态(2)反应物颗粒尺寸及分布影响。 7化学转移反应:把所需要的沉积物质作为反应源物质,用适当的气体介质与之反应,形成一种气态化合物,这种气态化合物通过载气输运到与源区温度不同的沉积区,再发生逆反应,使反应源物质重新沉积出来,这样的反应过程称为化学转移反应。 8化学转移反应条件源区温度为T2,沉积区温度为T1:如果反应是吸热反应,则 r H m为正,当T2>T1时,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大,即从左往右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反应容易进行,物质由热端向冷端转移,即源区温度应大于沉积区温度,物质由源区转移至沉积区。如果反应为放热反应,r H m为负,则应控制源区温度T2 小于沉积区温度T1,这样才能实现物质由源区向沉积区得转移。如果r H m近似为0, 则不能用改变温度的方法来进行化学转移。 9低温合成中,低温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①恒温冷浴②低温恒温器 10高压合成:就是利用外加的高压力,使物质产生多型相转变或发生不同物质间的化合,从而得到新相,新化合物或新材料。 种类:①静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②动态高温高压合成方法 第2 章:软化学合成方法 1软化学合成方法: 通过化学反应克服固相反应过程中的反应势垒,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和缓慢的反应进程中,以可控制的步骤逐步地进行化学反应,实现制备新材料的方法。2软化学法分类:溶胶——凝胶法,前驱物法,水热/ 非水溶剂热合成法,沉淀法,支撑接枝工艺法,微乳液法,微波辐射法,超声波法,淬火法,自组装技术,电化 3绿色化学: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 ,即在获取新物质的转换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中的每个原子,实现化学反应中废物的“零排放” 。因此,既可充分利用资源又不污染环境。 4软化学与绿色化学的关系:两者关系密切,但又有区别。软化学强调的是反应条件的温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技术试题

选择 1、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应具备哪些性质(ABCD) A 在固态或溶液中,在可见光区要有较高效率的光发射现象 B 具有较高的导电率,呈现良好的半导体特性 C 具有良好的成膜特性,在几纳米甚至几十纳米的薄膜内基本无针孔 D 稳定性强,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2、1963年Pope等人报道了哪种材料的电致发光现象(D) A 苯 B 菲 C Alq3 D 蒽 3、下面哪些发光现象是OLED中经常出现的(ABD) A 磷光 B 荧光 C 上转换发光 D 激基复合物发光 4、1987年C.W.Tang等人利用Alq3成功制备出(B)OLED器件 A 单层 B 双层 C 三层 D 四层 5、高分子材料可以利用以下哪种方式制备薄膜(BC) A 热蒸镀法 B 溶液旋涂法 C 喷墨打印法 D 真空升华法 填空 6、OLED内量子效率是指器件中产生的所有(光子)的总数与注入(电子空穴对)数量之比 7、可以利用LiF等无机绝缘材料作为OLED的()层,是利用了电子的()效应 8、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噁二唑基团有(电子传输)性质,而咔唑基团具有(空穴)传输性质 9、如何实施()的有效注入,降低器件()是实现高效聚合物电致发光的关键 10、配合物发光材料主要有()发光()发光和电荷转移跃迁发光三种发光机制 判断 11、(错)发光是电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产生跃迁释放能量的过程 12、()有光辐射必然有热辐射 13、()一个发光物质有几种发光中心,他们的激发光谱都一致 14、(错)红光的发光波长比蓝光的发光波长长,所以红光光的辐射能量高 15、()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必须具有多层结构或者是掺杂结构 简答 16、OLED用ITO基片最常用的清洗方法 先用普通或专用清洁剂和中等硬度的刷子或百洁布刷洗,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将ITO基片置于丙酮中超声清洗,再换用清洁的丙酮,反复超声多次,再把丙酮换成乙醇.也反复超声清洗多次.再用去离子水反复超声清洗多次:然后用高速喷出的N2吹干基片上的去离子水。 17、还有一个或者多个乙稀基或者乙炔基不饱和基团的可交联硅氧烷作为刚性封装材料有哪些优点? (1) 允许封装剂覆盖发光部分,聚硅氧烷及硅氧烷衍生物对OLED的寿命和行为没有损害作用; (2)封装剂直接接触器件,可以阻隔性.隔绝水、溶剂、灰尘等外部污染; (3)封装剂不与OLED在高热条件下反应,有很好的强度; (4) 直接接触OLED,没有空气、溶剂和水封在器件中。 18、理想的小分子空穴传输材料应当具有哪些性质 (1)具有高的热稳定性; (2)与阳极形成小的势垒; (3)能真空蒸镀形成无针孔的薄膜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现状

<有机化学进展>结课论文 题目: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摘要:本文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展历史,器件结构、工作特征、发光器件(OLED)的优点、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都做了简要的概括。详细介绍了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状况,包括小分子发光材料、高分子(聚合物)发光材料,以及新材料的开发。最后总结了国内外OLED 技术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电致发光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bstrac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having excellent properties of low driving voltage and brightemiss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due to their possible applications for flat panel color displays.At the same tim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have been made with an outstanding progress.And thestatus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including evaporated molecules and polymers)we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OLED,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evaporated molecules and polymers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技术被誉为具有梦幻般显示特征的平面显示技术,因其发光机理与发光二极管(LED)相似,所以又称之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2000年以来,OLED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 一、发展历史 1936年,Destriau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在聚合物中制成薄膜,得到最早的电致发光器件。20 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有机材料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探索,A. Bernanose等人在蒽单晶片的两侧加上400V的直流电压观测到发光现象,单晶厚10mm~20mm,所以驱动电压较高。1963年M. Pope等人也获得了蒽单晶的电致发光。7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eeger探索了合成金属[1]。1987年Kodak 公司的邓青云首次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低驱动电压(<10V,>1000cd/m2)OLED 器件(Alq作为发光层)[2]。1990年,Burroughes及其合作者研究成功第一个

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发光材料的制作流程

本技术涉及发光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制备的发光材料,所述方法包括:(1)按照化学计量比称取原材料La2O3、4MgCO3·Mg(OH)2·5H2O、H3BO3、Er2O3在研钵中充分研磨,使材料混合均匀;其中,Er3+掺杂的含量为330%;(2)放入坩埚中,在马弗炉中400600℃预烧结1.53h;(3)取出研磨2060min;(4)放入坩埚,置于马弗炉中9001000℃烧结610小时;(5)冷却后,取出烧结体,充分研磨,得到Er3+掺杂的 LaMgB5O10荧光材料。本技术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所制备的发光材料粒径小、稳定性好,而且发光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技术要求 1.一种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按照化学计量比称取原材料La2O3、4MgCO3·Mg(OH)2·5H2O、H3BO3、Er2O3在研钵中充分研磨,使材料混合均匀;其中,不同化学计量使Er3+掺杂的含量为3-30%; (2)放入坩埚中,在马弗炉中400-600℃预烧结1.5-3h; (3)取出研磨20-60min; (4)放入坩埚,置于马弗炉中900-1000℃烧结6-10小时; (5)冷却后,取出烧结体,充分研磨,得到Er3+掺杂的LaMgB5O10荧光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研磨时间为40-9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坩埚为氧化铝坩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预烧结的温度为50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预烧结的时间为2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烧结的温度为90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烧结时间为8小时。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 《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36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课程是介绍现代材料制备技术的原理、方法与技能的课程,是材料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制备过程中涉及的材料显微组织演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途径、方法和技能;掌握目前几种常见新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原理、及制备工艺;培养学生树立以获取特定材料组成与结构为目的材料科学研究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的材料科学相关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先修相关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 主要参考书: 1. 朱世富,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许春香,材料制备新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李爱东,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科学出版社,2013 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引言 1.1 材料科学的内涵 1.2 材料科学各组元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材料科学学科的产生、发展、内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四个基本组元: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与性能、材料的使用效能;材料科学四组元的相互关系。 【掌握】:材料科学学科的内涵、材料科学学科的四组元、四组元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几个材料合成与制备导致不同组成与结构并最终决定性质与性能的科研实例。 【难点】:树立以获取特定材料组成与结构为核心的学科思想。第二章材料合成与制备主要途径概述 2.1 基于液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3 基于固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2.4 基于气相-固相转变的材料制备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2学时。

粉末电致发光材料晶体生长和发光特性(精)

粉末电致发光材料晶体生长和发光特性 本论文研究了Cu~+对ZnS:Cu电致发光材料发光特性的影响;讨论了晶体生长过程中灼烧温度、助熔剂的作用及对发光材料结构、粒度、发光特性的影响;采取相变技术和采用掺入两种激活剂的方法较大地提高了粉末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研究表明,随着Cu+掺入量的增加,材料发光亮度随之增加,Cu+掺入浓度为0.15%时,发光材料的亮度达到最大,但发光亮度并不会随着Cu+掺杂浓度的增加一直增大。同时借助光致发光光谱进一步研究了ZnS:Cu的发光机理及发光特性,Cu+浓度小于0.15%时,光致发光光谱的峰值随Cu+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当Cu+浓度为0.15%时,光致发光光谱的峰值达到最大, Cu+浓度大于0.15%时,光致发光光谱的峰值开始迅速下降。通过改变灼烧温度及灼烧气氛达到改变晶体粒度的大小,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ZnS:Cu的平均粒度增大,在800℃到1250℃之间可以获得平均粒度在5/μm-22/μm的发光材料,发光材料的亮度也呈增大的趋势。虽然助熔剂Br-、Cl-的加入对发光材料的粒度影响较小,但Br-、C1-起电荷补偿作用,可增加Cu+在晶体中的溶解度。我们采用晶体相变技术,获得了以立方相结构为主、结晶好、亮度高的绿色发光材料。本文提出在ZnS基质材料中同时掺入Cu+、Au+两种激活剂,通过改变掺杂比例来探索提高粉末电致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方法,在ZnS晶体中它们以一价阳离子形式进入ZnS晶格中,形成更多的发光中心。通过在基质ZnS材料中掺入Cu+和Au+两种不同浓度的激活剂,在不影响材料颜色的前提下,较大地提高了电致发光材料的亮度。论文的完成对改善绿色交流粉末电致发光材料ZnS:Cu的发光特性,获得优质的ZnS:Cu绿色发光材料及拓宽材料的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同主题文章 [1]. Aron ,Vecht ,朱自熙. 八十年代粉末电致发光(EL)技术' [J]. 发光学报. 1981.(03) [2]. 近期外文资料索引' [J]. 液晶与显示. 1986.(06) [3]. 周连祥. 一种研究粉末电致发光(EL)器件频率特性的新方法' [J]. 发光学报. 1992.(01) [4]. 王金忠,杜国同,王新强,闫玮,马燕,姜秀英,杨树人,高鼎 三,Chang ,R ,P ,H. 退火对ZnO薄膜结构及发光特性的影响' [J]. 光学学报. 2002.(02) [5]. 谢伦军,陈光德,竹有章,汪,屿. ZnO薄膜表面和边缘的发光特性(英文)' [J]. 发光学报. 2006.(06)

材料合成与制备

第1章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 ?胶体:分散相粒径很小的胶体体系,分散相质量忽略不计, 分子间作用力主要为短程作用力.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的粒子 是固体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凝胶(Gel)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 质形成连续的网状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的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间。 ?溶胶-凝胶法: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 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水解度:是水和金属醇盐的物质的量之比。 ?老化时间:从凝胶开始到凝胶干燥前的时间称为老化时 间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陶瓷粉体材料所具有的优点? 1.工艺简单,无需昂贵设备; 2.对于多组元系统,该法可以大大增加化学均匀性; 3.易于控制,凝胶微观结构可调控; 4.掺

杂范围广,化学计量准确,易于改性;5产物纯度高,烧结温度低. 第二章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水热法(Hydrothermal Synthesis),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 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 ?溶剂热法(Solvothermal Synthesis):将水热法中的水 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例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原为结晶:当选用常温常压下不可溶的固体粉末、凝胶 或沉淀为前驱物时,如果前驱物和晶相的溶解度相差不是很大时,或者“溶解-结晶”的动力学速度过慢,则前驱物可以经过脱去羟基(或脱水),原子原位重排而转变为结晶态。 ? 一。溶剂热合成的优点: 1.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物的氧化过程或水中氧的污染; 2.非水溶剂的采用使得溶剂热法可选择原料范围大大扩

有机光电材料综述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在OLED的发展与应用的综述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指发光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受到电流或电场激发而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过程。能够产生这种电致发光的物质有很多种,但目前研究较多而且已经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还是无机半导体材料,无机 EL 器件的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困难,发光效率低,发光颜色不易实现全色显示,而且由于很难实现大面积的平板显示,使得这种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严峻的局限性。由于现有的显示技术无法满足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制备工艺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的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就是指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根据所使用的有机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 OLED;而将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即 PLED。不过,通常人们将两者笼统的简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OLED。 一.原理部分 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光程范围大、易得到蓝光、亮度大、效率高、驱动电压低、耗能少、制作工艺简单以及成本低。综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薄膜晶体管、

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发光材料、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目前科学界和产业界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之一。虽然,世界上众多国家投入巨资致力于有机平板显示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但其产业化进程还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主要原因是器件寿命短、效率低等。目前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1. 光电材料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电子能级与发光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材料合成的可能性、调控材料发光颜色、色纯度、载流子平衡及能级匹配等关键问题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2. 光电材料和器件的退化机制、器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器件中的界面物理和界面工程等,这是提高器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也是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的根本依据。 1.基态与激发态 “基态”在光物理和光化学中指的是分子的稳定态,即能量最低的状态。如果一个分子受到光或电的辐射使其能量达到一个更高的数值后,分子中的电子排布不完全遵从构造原理,这时这个分子即处于“激发态”,它的能量要高于基态。基态和激发态的不同并不仅仅在于能量的高低上,而是表现在多方多面,例如分子的构型、构象、极性、酸碱性等。在构型上主要表现在键长和二面角方面,与基态相比,激发态的一个电子从成键轨道或非成键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上,使得键长增长、键能级降低;同时,由于激发后共轭性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二面角即分子的平面性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2.吸收和发射

材料合成与制备_复习资料(有答案)

第一章溶胶-凝胶法 名词解释 1. 胶体(Colloid):胶体是一种分散相粒径很小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短程作用力。 2. 溶胶:溶胶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是指微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分散在液相中,不停地进行布朗运动的体系。分散粒子是固体或者大分子颗粒,分散粒子的尺寸为1nm-100nm,这些固体颗粒一般由10^3个-10^9个原子组成。 3. 凝胶(Gel):凝胶是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网络骨架,骨架孔隙中充满液体或气体,凝胶中分散相含量很低,一般为1%-3%。 4. 多孔材料:是由形成材料本身基本构架的连续固相和形成孔隙的流体所组成。 填空题 1.溶胶通常分为亲液型和憎液型型两类。 2.材料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3.化学方法制备材料的优点是可以从分子尺度控制材料的合成。 4.由于界面原子的自由能比内部原子高,因此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若无其它条件限制,胶粒倾向于自发凝聚,达到低比表面状态。 5.溶胶稳定机制中增加粒子间能垒通常用的三个基本途径是使胶粒带表面电荷、利用空间位阻效应、利用溶剂化效应。 6.溶胶的凝胶化过程包括脱水凝胶化和碱性凝胶化两类。 7.溶胶-凝胶制备材料工艺的机制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传统胶体型、无机聚合物型、络合物型。 8.搅拌器的种类有电力搅拌器和磁力搅拌器。 9.溶胶凝胶法中固化处理分为干燥和热处理。 10.对于金属无机盐的水溶液,前驱体的水解行为还会受到金属离子半径的大小、电负性和配位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简答题 溶胶-凝胶制备陶瓷粉体材料的优点? 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昂贵的设备;对多元组分体系,溶胶-凝胶法可大大增加其化学均匀性;反应过程易控制,可以调控凝胶的微观结构;材料可掺杂的范围较宽(包括掺杂量及种类),化学计量准确,易于改性;产物纯度高,烧结温度低等。 第二章水热溶剂热法 名词解释 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的一种有效方法。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超临界流体:是指温度及压力都处于临界温度或临界压力之上的流体。在临界状态下,物质有近于液体的溶解特性以及气体的传递特性。 4、微波水热合成:微波加热是一种内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无温度梯度,无滞后效应等特点。微波对化学反应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个方面是反应物分子吸收了微波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

第一章 1、1 溶胶凝胶 1、什么是溶胶——凝胶? 答:就是用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前驱体,在液相下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2、基本原理(了解) 3、设备:磁力搅拌器、电力搅拌器 4、优点:该方法制备块体材料具有纯度高、材料成分易控制、成分多元化、均匀性好、材料形状多样化、且可在较低的温度下进性合成并致密化等 5、工艺过程:自己看 6、工艺参数:自己看 2、1水热与溶剂热合成 1、水热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闭反应器(高压釜)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对反应体系加热、加压(或自生蒸气压),创造一个相对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 2、溶剂热法:将水热法中的水换成有机溶剂或非水溶媒(例如:有机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类似于水热法的原理,以制备在水溶液中无法长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对水敏感的材料。 3、优点:a、在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反应能够有效地抑制产物的氧

化过程或水中氧的污染; b、非水溶剂的采用使得溶剂热法可选择原料范围大大扩大; c、由于有机溶剂的低沸点,在同样的条件下,它们可以达到比水热合成更高的气压,从而有利于产物的结晶; d、由于较低的反应温度,反应物中结构单元可以保留到产物中,且不受破坏。同时,有机溶剂官能团和反应物或产物作用,生成某些新型在催化和储能方面有潜在应用的材料 4、生产设备: 高压釜是进行高温高压水热与溶剂热合成的基本设备;(分类自己看),高压容器一般用特种不锈钢制成, 5、合成工艺:选择反应物核反应介质——确定物料配方——优化配料顺序——装釜、封釜——确定反应温度、压力、时间等试验条件——冷却、开釜——液、固分离——物相分析 6、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存在的问题:1、无法观察晶体生长和材料合成的过程,不直观。2、设备要求高耐高温高压的钢材,耐腐蚀的内衬、技术难度大温压控制严格、成本高。3、安全性差,加热时密闭反应釜中流体体积膨胀,能够产生极大的压强,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7、水热生长体系中的晶粒形成可分为三种类型: a、“均匀溶液饱和析出”机制 b、“溶解-结晶”机制 c、“原位结晶”机制

有机电致发光综述

有机电致发光综述 本文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发展历史,器件结构、工作特征、获得彩色显示的方法以及所具有的优缺点、发展现状和趋势等都做了简要的概括。详细比较了小分子OLED与聚合物PLED、OLED与LCD性质上的比较,对OLED显示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此外,对获得彩色显示的无源驱动电路和有源驱动电路的结构进行了总结,认为有源驱动将是最终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国内外OLED技术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无源驱动有源驱动 (作者:姚华文,上海华嘉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嘉定区招贤路928号,201821)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技术被誉为具有梦幻般显示特征的平面显示技术,因其发光机理与发光二极管(LED)相似,所以又称之为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2000年以来,OLED受到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 1.发展历史 1936年,Destriau将有机荧光化合物分散在聚合物中制成薄膜,得到最早的电致发光器件。 20 世纪50年代人们就开始用有机材料制作电致发光器件的探索,A. Bernanose等人在蒽单晶片的两侧加上400V的直流电压观测到发光现象,单晶厚10mm~20mm,所以驱动电压较高。1963年M. Pope等人也获得了蒽单晶的电致发光。70年代宾夕法尼亚大学的Heeger 探索了合成金属[1]。1987年Kodak公司的邓青云首次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低驱动电压(<10V,>1000cd/m2)OLED器件(Alq作为发光层)[2]。1990年,Burroughes及其合作者研究成功第一个高分子EL(PLED)(PPV作为发光层),更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实用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97年单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首先在日本产品化,1999年月,日本先锋公司率先推出了为汽车音视通信设备而设计的多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面板,并开始量产,同年9月,使用了先锋公司多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摩托罗拉手机大批量上市[3]。这一切都表明,OLED技术正在逐步实用化,显示技术又将面临新的革命[4]。 2.器件分类 按照组件所使用的载流子传输层和发光层有机薄膜材料的不同,OLED可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 一是以有机染料和颜料等为发光材料的小分子基OLED,典型的小分子发光材料为Alq(8-羟基喹啉铝);另一种是以共轭高分子为发光材料的高分子基OLED,简称为PLED,典型的高分子发光材料为PPV(聚苯撑乙烯及其衍生物[5]。 3.基本结构和发光机理 OLED是基于有机材料的一种电流型半导体发光器件。其典型结构是在ITO玻璃上制作一层几十纳米厚的有机发光材料作发光层,发光层上方有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当电极上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1.1引言 有机光电材料(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是具有光子和电子的产生、转换和传输等特性的有机材料。目前,有机光电材料可控的光电性能已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1,2,3],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ge,OPV)[4,5,6],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FET)[7,8,9],生物/化学/光传感器[10,11,12],储存器[13,14,15],甚至是有机激光器[16,17]。和传统的无机导体和半导体不同,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可以由不同的有机和高分子化学方法合成,从而可制备出大量多样的有机半导体材料,这对于提高有机电子器件的性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近十几年来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有机电致发光主要有两个应用:一是信息显示,二是固体照明。在信息显示方面,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显示产品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它基本在这个世纪初取代了阴极射线管显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息显示,如电脑屏幕,电视,手机,以及数码照相机等。但是,液晶显示器也有其特有的缺点,比如响应速度慢,需要背光源,能耗高,视角小,工作温度范围窄等。所以人们也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显示技术来改变这种局面。有机发光二级管显示器(OLED)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代显示器。因为其是主动发光,相对于液晶显示器有着能耗低,响应速度快,可视角广,器件结构可以做的更薄,低温特性出众,甚至可以做成柔性显示屏等优势。但是,有机发光显示技术目前还有许多瓶颈需要解决,尤其是在蓝光显示上,还需要面对蓝光显示的色度不纯,效率不高,材料寿命短的挑战。目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的发展显示出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起头并进的局面。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合成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并研究其光电性能,本章将介绍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以及有机材料的发光机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1.2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 Destriau于1936年首次观察到了电致发光现象[18],而有机电致发光现象要追溯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