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苏州物理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Word版 含答案)

苏州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单元练习(Word版含答案)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如图,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相同的重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B中杠杆平衡了,若在杠杆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向______(选填“左”或”右”)倾斜;

(3)甲同学通过对一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乙同学发现,动力×动力臂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实验C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甲同学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右右等于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A中,杠杆左侧下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2]在图B中,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3G?2F=2G?3L

在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左右两边分别变成

4G?2F,3G?3L

4G?2F<3G?3L

所以杠杆向右倾斜。

(3)[3][4]由图C知,此时

4×0.5N×3×0.5cm=3N×1

2

×4×0.5cm

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此时,动力臂并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所以能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

2.小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用的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100g,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

离相等。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将杠杆安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选填 “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将杠杆调节水平平衡后,在杠杆上的B 点悬挂了3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应该在A 点悬挂 ________个钩码。

(3)若撤掉杠杆A 点的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该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______(选填 “A ”或“C ”)处竖直向上拉,当杠杆水平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N 。(g 取10N/kg ) 【答案】左 2 C 1.5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哪边高,平衡螺母像哪边调,所以应调节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 (2)[2]一个钩码重力

0.1kg 10N/kg 1N G mg ==?=

假设杠杆一小格为L ,A 点挂n 个钩码,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1N 331N 2n L L ??=??

解得n =2,所以应该在A 点悬挂2个钩码。

(3)[3][4]撤掉杠杆A 点的钩码,为使杠杆能够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该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A 处竖直向下拉或者在杠杆C 处竖直向上拉;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B B

C C F L F L =

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1N 3 1.5N 4B B C C F L L

F L L

??=

==

3.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发现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损坏了,聪明的小强同学利用刻度均匀的杠杆和钩码(每只重0.5N )替代弹簧测力计顺利地完成了该实验。以下是小强同学的实验操作,请你帮他完善该实验探究。

(1)将杠杆安装在支架上,静止时如图1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右”或“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2甲所示,将重2N 的物体G 挂在A 点,两只钩码挂在B 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将物体G 部分浸入水中(如图2乙所示),两只钩码移到C 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4)将物体G 浸没于水中(如图2丙所示),两只钩码移到D 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将物体G 浸没于盐水中(如图2丁所示),两只钩码移到E 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分析与论证:分析比较(2)、(3)、(4)可得:物体G 所受浮力大小与______有关;分析比较(2)、(4)、(5)可得:物体G 所受浮力大小与有______关;由题中信息计算物体G 的体积

V =______m 3,盐水的密度ρ=盐水______kg/m 3。(33

1.010kg/m ρ=?水,g =10N/kg )

【答案】右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液体的密度 1.0×10-4 1.125×103 【解析】 【分析】 【详解】

[1]杠杆在如图1位置平衡后,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步骤(2)、(3)、(4)是让物体未浸入、部分浸入和浸没于水中,而钩码逐渐靠近支点,说明物体G 所受的浮力逐渐变大,所以可得物体G 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步骤(4)(5)是让物体G 分别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所以比较的是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由步骤(4)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G 物-F 浮)?4L =1N ?4L ,(2N-F 浮)?4L =1N ?4L

所以

F 浮=1N

由阿基米德原理有,物体的体积

43

331N 10m 1.010kg/m 10N/kg

F V V g ρ-==

==??浮物排水

[5]由步骤

(5)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2N-F 浮')?4L =1N ?3.5L

所以

F 浮'=1.125N

由阿基米德原理有,盐水的密度

33

43

1.125N 1.12510kg/m 10N/kg 10m F gV ρ-=

==??浮盐水物'

4.小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钩码所受的重力G /N 钩码提升的高度h /m 拉力F /N 绳端移动的距离s /m 机械效率η 1 1.0 0.1 0.8 0.4 31.25% 2 1.0 0.2 0.8 0.8 31.25% 3 2.0 0.1 1.2 0.4

41.67%

4

3.0

0.1

1.5

(1)试验中应沿着竖直方向______(选填“加速”或“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弹簧测力计______时读数;(选填“匀速运动”或“静止”)

(2)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得出第4次实验时绳端移动的距离s =_______m ,机械效率η=_______;

(3)通过比较1、3和4三次实验数据得出: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

(4)在忽略摩擦力和绳重的前提下,通过第1次数据可算出动滑轮的重力为_____N ; (5)以下选项中不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______

A .动滑轮的重力

B .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

C .物体上升的高度 【答案】缓慢 匀速运动 0.4 50% 越大 2.2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了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小等于绳端的拉力大小,试验中应沿着竖直方向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假设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测力计没有测出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测得的拉力偏小,即没有考虑到摩擦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所以需要弹簧测力计匀速运动时读数。 (2)[3]从图中可以看到,四条绳子托着动滑轮,第4次实验时,钩码提升的高度是0.1m ,绳端移动的距离是0.4m 。 [4]第4次实验时滑轮组做的有用功

3N 0.1m 0.3J W Gh ==?=有用功

滑轮组做的总功

1.5N 0.4m 0.6J W Fs ==?=总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0.3J

100%100%50%0.6J

W W η=

?=

?=有用功总功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50%。

(3)[5]通过比较1、3和4三次实验数据可知,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大。 (4)[6]忽略摩擦力和绳重,四条绳子托着动滑轮,那么

4G G F +=动

代入数据可得

1N 40.8N G +=?动

解得 2.2N G =动。 (5)[7]根据

Gh Gh G

Fs nFh G G η=

==+动

可知动滑轮的重力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物体上升高度不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将增加额外功的比例,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 故选C 。

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平衡螺母同时向______调,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能不能根据图甲的这一组数据得出探究结论?

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

(3)如图甲所示,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加上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_____(填“左”或“右”)端将下沉;

(4)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若杠杆仍然保持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右消除杠杆自身的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能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具备必然性右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杠杆右端下沉,应将杠杆重心向左移,所以应将两端的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均可)向左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街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3][4]用实验来探究物理规律时,要采用多次实验,用多组实验数据来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如果只有一次实验数据,总结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所以不能用一次实验总结实验结论。

(3)[5]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甲中杠杆两侧各添加一个相同的钩码时,杠杆的左端

?

53=15

G L GL

杠杆的右端

?

G L GL

44=16

故右>左,则右端将下沉。

(4)[6]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6.在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可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

(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并记录相关数据。改变钩码的数量及位置多次实验,小明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______。如图乙所示,A 、B 两点分别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______(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保持平衡”);

(3)如图丙所示,若不在B 点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B 点向下拉杠杆,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在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水平 左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L 1=F 2L 2 右端下沉 增大 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如图甲所示,杠杆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应该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

(2)[3]如图乙所示,假设一个钩码重力为G ,横杆上一小格为L ,调节平衡后,在杠杆两侧挂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并记录相关数据。得到

左边= F 2L 2=3G ×2L =6GL 右边= F 1L 1=2G ×3L =6GL

左边等于右边,改变钩码的数量及位置多次实验,左边依然等于右边,小明据此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L 1=F 2L 2 [4]如图乙所示,A 、B 两点分别增加一个钩码,则

428G L GL '=?=左边 339G L GL '=?=右边

各自增加一个钩码后,右边大于左边,所以杠杆右端下沉。

(3)[5][6]如图丙所示,A 点钩码数量不变,钩码对杠杆施加的拉力方向不变,现在将B 点的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则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减小,为使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则弹簧测力计拉力增大,即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渐增大。

7.小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如甲图所示位置,则此时杠杆是否平衡?____(选填“是”、“否”),杠杆的重心是否在支点上?________(选填“是”、“否”),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左边的螺母应向______移动;

(2)如乙图,杠杆调节平衡后,小华在B 点悬挂了3个钩码,若要使杠杆再次平衡,D 点应

该挂_____个钩码。如果此时两边再各增加一个钩码,则杠杆将向_______边倾斜; (3)如图丙所示,小华在A 、C 两点分别悬挂等重的载物盘,制作了一个天平,左盘放物体,右盘加减砝码,此天平是利用了哪一类杠杆制作而成的?________。假如支点O 因某种原因向右偏移,则天平的测量值____真实值(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是 否 右 4 左 等臂杠杆 大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静止在如甲图所示位置保持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则此时杠杆是平衡的。 [2]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左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而是在支点的左端的某一点。

[3]如图甲所示,此时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则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杠杆重新平衡。

(2)[4]如图乙所示,假设一个钩码重为G ,杠杆上一格为L ,在B 点悬挂了3个钩码,则杠杆左端为

3412G L GL ?=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有

1243GL

G L

=? 即需要在D 点挂4个钩码才能使杠杆重新平衡。 [5]如果此时两边再各增加一个钩码,杠杆左端为

4416G L GL ?=

右端为

5315G L GL ?=

左端大于右端,即杠杆向左边倾斜。

(3)[6]如图丙所示,在A 、C 两点分别悬挂等重的载物盘,即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则A 、C 两点到支点的距离即为力臂,由图可知两力臂相等,杠杆为等臂杠杆,所以此天平是利用了等臂杠杆制作而成。

[7]支点O 因某种原因向右偏移,杠杆不再是等臂杠杆,变成了费力杠杆,则C 点的力臂减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C 点需要更大的力,即会导致天平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8.小彬和小萌同学在学完浮力和杠杆的知识后,初步设计了两种方案,去分别测量待测液体(食用油、酱油)的密度:

块的位置于B处,杠杆再次在水平方向平衡,若OB1、OB2的

长度分别为L1、L2(B1、B2图中未画出)

(1)若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则在小彬的方案中F1______F2(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2)小萌通过对比数据发现L1小于L2,可初步推断出酱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

(3)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结合两种方案中现有的测量数据,能得出待测液体密度的是

__________的方案(选填“小彬”或“小萌”),其密度表达式为ρ=________。

【答案】小于大小彬2

1

()

()

G F

G F

ρ-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大,产生的浮力大,故完全浸

没时在水中的浮力大于在食用油中的浮力;测力计的示数为铁块重力与浮力之差,故在水

中的示数F1小于在食用油中的示数F2。

(2)[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OA1

G G L G L

+=

桶水

()OA2

G G L G L

+=

桶酱

又L1小于L2,故可得

()()

OA OA

G G L G G L

+>+

桶桶水

G G

>

V g V g

ρρ

>

水水

酱酱

又水的体积和酱油的体积相同,故

ρρ

>

(3)[3][4]由(2)可知小萌的方案可以比较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却不能求得

具体值,小彬的方案可以求得待测液体密度大小;在小彬的方案中,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

浮力为

1

-

F G F

=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1

-==

F G F V V g g

ρρ=

浮铁排水水 铁块浸没在待测液体受到的浮力为

2-F G F '=浮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22

11--===--F G F G F G F V g G F g g

ρρρ'浮水排水

9.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滑轮安装了如图甲、乙所示的滑轮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的重力G /N 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 /m 拉力F /N 绳端移动的距离s /m 机械效率η 1 2 0.1 1 0.3 66.7% 2 3 0.1 1.4 0.3 71.4%

3 4 0.1 1.8 0.3

4

2

0.1

1.5

0.2

66.7%

(1)使用图甲的滑轮组实验时,应该要沿____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3次实验数据是用图____(选填“甲”“乙”)所示的滑轮组测得的,其机械效率是_____(结果精确到0.1%);

(3)通过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_(选填“高”“低”),通过分析第____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4)同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弹簧测力计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该同学认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选填“合理”“不合理”)。 (5)实验中多次改变提升钩码的重力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其目的是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 .减小摩擦力

B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 .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答案】竖直向上 甲 74.1% 高 1、4 不合理 C

【分析】 【详解】

(1)[1]使用图甲的滑轮组实验时,应该要沿竖直向上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第三次实验时,绳端移动的距离是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三倍,那么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是3条,那么图甲的动滑轮合适。 [3]第三次实验时,其所做的有用功

4N 0.1m 0.4J W Gh ==?=有用功

其所做的总功

1.8N 0.3m 0.54J W Fs ==?=总功

其机械效率是

0.4J

100%100%74.1%0.54J

W W η=

?=

?≈有用功总功

(3)[4]通过分析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都是使用同一滑轮组,随着钩码重力的增加,机械效率也在变大,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5]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观察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和第四次的重物重力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相同,再根据绳端移动的距离和钩码被提升的高度关系可知,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条数不同,可知道通过分析第1和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4)[6]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了数据,由于不会克服绳与轮之间摩擦,所以测得的拉力偏小,这个想法是不正确的,没有考虑到摩擦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5)[7]实验中多次改变提升钩码的重力来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其目的是获得多组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故选C 。

10.如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__N ,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 ,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______cm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 (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他这样得出的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_____;(选填“偏小”、“偏大”或“相等”)

(3)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

【答案】匀速 2.4 24 83.3 % 偏大 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实验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大小。 [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 ,所以其为2.4N ,即拉力的大小为2.4N 。 [3]由图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根数为3根,当钩码上升8cm ,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的距离为

8cm×3=24cm

[4]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

W 有=Gh =6N×0.08m=0.48J

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总功

W 总=Fs =2.4N×0.24m=0.576J

则机械效率

0.48J

83.3%0.576J

W W η=

==有总 (2)[5]实验中,若在静止时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造成拉力比实际的拉力小,因为静止时绳子与滑轮间没有摩擦,那么求出的总功也会偏小,而有用功的大小不变,那么机械效率会偏大。

(3)[6]实验中仅增大钩码的个数,那么有用功随之增大,而额外功不变,那么机械效率会增大。

11.某实验小组进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 (如图甲),再按图乙所示的连接方式组装好滑轮组,并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

(1)图乙中,为了测量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A 同学在缓慢匀速提升时读数,B 同学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那么A 同学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B 同学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2)按照A 同学的测量方法,测出的拉力F 与钩码所受重力G 的大小关系为F 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

3

G ; (3)实验中要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是为了____________。

【答案】小于 大于 测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应该沿竖直方向缓慢匀速提升物体上升,这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测力计示数等于拉力大小,若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则没有测量出机械之间的摩擦,测量值偏小,求出的总功偏小,而有用功不变,根据100%W W η=?有用总

可知,A 同学测量滑轮组机

械效率小于B 同学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2)[2]从图乙可以看到,托着动滑轮的绳子有三条,如果不计摩擦和绳子重及动滑轮的重

力,拉力13F G =

,但是实际上,这些力是存在的,所以1

3

F G >。 (3)[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00%100%W Gh

W Fs

η=

?=

?有用总

因为要测量h 和s ,所以要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起始位置,这是为了测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12.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示装置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用轻绳悬挂杠杆一端的D 点作为支点,在A 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 的钩码, 在占点用轻绳竖直悬挂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保持水平;

②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保持0点位置不变),在此过程中弹 簧测力计的读数为F ,利用刻度尺分别测出A 、B 两点上升的高度为h 1、h 2。 回答下列问题:

(1)杠杆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____________.(用已知或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本次实验中,若提升的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3)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 移至C ,O 、B 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

2

100%Gh Fh ? 杠杆的自重 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有用功为W有=Gh1,总功W总=Fh2,则机械效率的表达式

η=

W

W

×100%=1

2

Gh

Fh×100%.

(2)有用功是提升钩码所做的功,额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杆重力做的功,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总功所占的比例;提升的钩码重一定说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杆自身的重力.

(3)钩码的悬挂点在A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G?OA=F?OB;悬挂点移至C点时,由杠杠的平衡条件得G?OC=F?OB,经对比发现,由OA到OC力臂变大,所以拉力F也变大,杠杆提升的高度减小,额外功减小,因此杠杆的机械效率变大.

13.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小强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得第1、2组数据,用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测得第3、4组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序号物重G物/N动滑轮重G动/N动力F/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10.50.747.6

220.5 1.160.6

341 1.4

44250.0

(1)根据“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的过程,画出图甲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_________)

(2)在实验中,测量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________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第4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其动力为________N;第3次实验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___%.

(3)由第3、4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___有关.

(4)在第3次实验中,若钩码升高10cm,克服摩擦所做额外功为_____________.

【答案】

竖直 1.6 57.1 动滑轮的重 0.2J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量的探究实验。 【详解】

(1)[1]从表格的1、2次数据可得,

11

()()32

G G F G G +<<+物动物动 所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根数是3根,画图如下

(2)[2]测量绳端拉力时,应尽量竖直匀速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因为动滑轮相当于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二倍的杠杆,其支点在滑轮的边缘(如下图)。

当动滑轮两边的绳子都竖直向上时,在忽略摩擦和绳重时,动力等于阻力的二分之一,若动力绳子不是竖直向上,那么即使忽略摩擦和绳重,动力也会大于阻力的二分之一,因为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二倍。

[3]从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知,其动力为1.6N

[4]结合表格数据和滑轮组的绕线可知,滑轮组的承重绳根数是5根

4N

57.1%5 1.4N

G nF η=

==?

(3)[5]比较第3、4组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不变,动滑轮的重力变大,机械效率变小,所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有关

(4)[6]若钩码升高的高度为h =10cm=0.1m ,则绳子端移动的距离

s =5h =5×0.1m=05m

提升钩码所做的有用功

4N 0.1m 0.4J W Gh ==?=有

拉力所做总功

1.4N 0.5m 0.7J W Fs ==?=总

克服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

1N 0.1m 0.1J W G h ==?=动动

克服摩擦所做的额外功

0.7J 0.4J 0.1J 0.2J W W W W =--=--=额总有动

【点睛】 机械效率的求法:

W W η=

Gh Fs

η=

G nF

η=

14.某实验小组利用图中装置探究杠杆机械效率,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1)用轻绳悬挂杠杆的一端使其能绕O 点转动,O 点即为杠杆的_______点,在A 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 的钩码,在B 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水平,弹簧测力计所给方向为_______向上;

(2)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上升,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利用刻度尺测出A 、B 两点上升的高度分别为h 1和h 2.

(3)杠杆机械效率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用所给物理量和符号表示);

(4)若在杠杆的承受范围内,将A 点钩码重增加,杠杆的机械效率将会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本次实验中,若不更换杠杆,且提升钩码重一定,则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

(6)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 移至C ,O 、B 位置不变,仍将原来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会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若某同学用此装置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发现不挂钩码时弹簧测力计仍有示数,这是因为杠杆有_______。 【答案】支 竖直 1

2

%100Gh Fh ? 变大 摩擦力的大小 变大 自重 【解析】 【详解】

(1)[1]杠杆绕固定点O 点转动,所以O 点为杠杆的支点;

[2]当在A 点用轻绳悬挂总重为G 的钩码,在B 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使杠杆水平,为了保证杠杆能处于水平位置,弹簧测力计最小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3)[3]杠杆机械效率为:

12

%=1%10000Gh

W W Fh η=

??有总 (4)[4]根据(3)得到的杠杆机械效率表达式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A 点钩码重,有用功增大,机械效率变大;

(5)[5]若不更换杠杆,且提升钩码重一定,即物体做的有用功不变,额外功影响机械效率,额外功是杠杆克服摩擦力和本身自重做的功,所以当提升钩码重一定时,摩擦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

(6)[6]杠杆提升钩码时,对钩码做有用功,克服杠杆做额外功,

W W W +=有额总,

设杠杆重心升高的距离为h 1,所以

Gh 1+G 杠h =Fh 2,

G 不变,h 1不变,G 杠不变,钩码从A 点到C 点,钩码还升高相同的高度,杠杆上升的角度减小,杠杆升高的距离h 变小,所以Gh 1+G 杠h 变小,所以Fh 2也变小。根据1

2

=Gh Fh η,分母变小,分子不变,所以机械效率变大;

(7)[7]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不能忽略杠杆自身的重力,在不挂钩码时,弹簧测力计也会有示数。

15.如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静止时,发现右端下沉。此时,小明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接着,小明在杠杆上A 点处挂4个钩码,在B 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____________。小红认为小明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小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小明所得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杠杆不处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小红认为能平衡。于是她让每次杠杆倾斜时静止,做这个实验也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小红这种方案与小明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好?________实验方案好;理由是____________。 (5)实验中,小红利用乙图将杠杆提升,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 为1.2N ,钩码总重G 为1.5N ,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_%.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____________.

(6)将钩码向右移动一格后,拉力作用点及拉力方向都不变,此时把相同的钩码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所测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左 1122F L F L = 一次实验存在偶然性 杠杆自重对平衡有影响 小明 便于直接读出力臂 83.3% 动力克服杠杆的自重做额外功 变小 【解析】 【详解】

(1)杠杆静止时发现右端下沉,说明杠杆右边沉,小明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小明在杠杆上A 点处挂4个钩码,在B 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因为每个钩码质量相同,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 L F L =。小红认为小明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小明通过一次实验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应多次实验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3)因为没有考虑杠杆自身具有重力的因素,所以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小明所得的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

(4)小明的方案好于小红的,因为小明的力臂便于测量,杠杆水平平衡时杠杆的力臂在杠

杆上,而小红的方案中,力臂并不在杠杆上,不便于测量,不方便准确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中,小红利用乙图将杠杆提升,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 为1.2N ,钩码的总重G 为1.5N ,设杠杆每一小格的长度为l ,测力计上升的高度H 和钩码上升的高度h ,根据几何相似三角形关系可知

42

63

h l H l ==,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6N

=

100%100%100%83.3%7.2N

W G h W F H η??=?=?≈?有总;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是杠杆本身存在重力,在提升时要对杠杆做一部分额外功。

(6)将钩码向右移动一格后,拉力作用点及拉力方向都不变,此时把相同的钩码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所测机械效率

1.5N 3=

100%100%100%62.5%1.26W G h l

W F H l

η???=?=?=??有总,所以所测机械效率将变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