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导学案 一、真题预习 1,(2010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2、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二、知识解说 (一)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大致分类?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画面、意境。 (3)事物形象: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感知形象。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要了解“老马识途”这个典故。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形象描写,通过其语言、肖像、动作,特别是细节描写,体悟情感,定格形象。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将形象定格为: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就要联系作者的身世来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唐代诗人,官至右拾遗,参与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降职。幽州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师的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概括为: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 (1)答题步骤分三步: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地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地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地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人物形象.诗中地诗人形象“我”,一般指地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地“我”(非作者本人). .景物形象.诗中地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地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地联系. .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地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地角度来把握事物地特点. 人(诗中塑造地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地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地物象) 二、鉴赏指导: .具体要求:把握形象地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地思想感情,理解形象地典型意义. .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地.虽不是考查他们地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地.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地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地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抓抒情主人公地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地塑造离不开人物地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地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地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地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地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地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地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地细节等等.通过精当地描写,以简练地笔法刻画人物地形象,表现人物地性格,反映人物地思想感情..答案构成: ()什么形象 ()分析形象地基本特征 ()形象地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地形象地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地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地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地文字中写到各方面地内容.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地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地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地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地一部分内容,扣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分. .例题分析: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地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精]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考点解读★★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 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7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解析版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 基础过关 一、[2019·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指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专题教案

专题(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情与景的关系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答题时可用术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2)反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题时可用术语:以乐景衬哀情 意象的作用 1、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如《枫桥夜泊》 2、塑造环境或背景,一般表现为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如《寻陆鸿渐不遇》 3、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了基本固定的作用,如松梅竹菊寓高洁 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如《石灰吟》 5、结构上的线索,贯穿始终,如《春江花月夜》 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这首诗是怎样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题步骤:1、描绘图景 2、概括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沉寂、雄奇瑰丽、清新明丽、朦胧淡雅等) 3、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具体,切忌空洞。只答“表达作者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要 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梳理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3、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事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 讲授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30秒)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等级为D。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鉴赏诗歌形象,主要涉及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查形式为概括和分析。现就事物形象鉴赏题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技巧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让我们走进诗歌中的形象。 二、什么是事物形象。(1分30秒)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的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所以所谓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三、备考锦囊(1分钟) 1、在高考中,鉴赏景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提问形式: ①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意象? ②说一说这一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③诗人通过诗中塑造的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2、答题步骤解析 答题思路是怎样的?下面就给大家分步骤讲一下。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是什么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内在品性; ③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020年高考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考点解读★★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高考中对景物描写的考查一般有两种考查方式:即意象类和意境类。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它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技巧点拨★★ 分析景物的特点或者作用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意境类题目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5.“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学习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试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②家鹦鹉洲③边住。 【注】①也么哥:感叹词,无实义。②侬:我。③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既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又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鹦鹉洲”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词相关意象的内涵 2、掌握景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预习】 知识储备:《导学P226---267常见诗歌意象》 三、教学过程 ㈠理解概念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㈡考点分析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㈢、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㈣、理解探究 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②明确意象的作用: A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B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C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全89780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大纲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二、鉴赏诗歌中的物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抒情诗。 1.抓物象的特点。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鉴赏诗歌作品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新化一中高三语文公开课萧燕 一、考纲解读 1、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2、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二、导入 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五: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③楹:房屋的柱子。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27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7)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见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而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在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鉴赏形象的目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容,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 例2: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题讲解

古代诗歌鉴赏之形象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那些咏物诗中描绘的形象。诗中的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解答此类题目的步骤与要点: ①找到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 ②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④紧扣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请简要赏析诗歌中“山客”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试分析诗中梅的形象。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试分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①,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②家鹦鹉洲③边住。 【注】①也么哥:感叹词,无实义。②侬:我。③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既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又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鹦鹉洲”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景物形象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景物形象的设题类型 2.掌握鉴赏景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考试方向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5)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完整版)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体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3、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教材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明确诗歌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诗人形象) 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让同学们初步感知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二、鉴赏分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通过学生分析诗歌,教师补充说明,让学生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即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二、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同时明确答题三步骤: (1)步骤一: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人物形象特点(身份、性格),即一句话“盖帽” (2)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如有表现手法,也可概括)

(3)步骤三: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通过明确诗歌中人物形象三种做题方法以及答题三步骤,进而突出人物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这一教学重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试分析人物形象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张水部,张籍。朱庆馀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推荐提拔后辈。因而朱庆馀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②舅姑,公婆 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请简要分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三、高考实战演练 找到近几年的各省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体型,加强做题,进而突破训练学生解题思路与准确表述的教学难点。 诉衷情陆游

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高考诗歌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诗鉴赏 0201 1312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作品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近两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融会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立题的,但是许多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似乎还不曾入门,往往答非所问,甚至全然牛头马嘴,因此这里试图采用由分而总的方法,帮助考生提高基本的鉴赏能力。 一、什么是作品的形象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个方面。人物形象又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凄凉、压抑,令人心地茫然的意境,显示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不过,就具体的诗歌而言,其形象是各有侧重的,有的侧重于抒情主人公即的形象,有的侧重于描写客体的,也有全是写景的。 例1: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这首诗风格豪放,意境阔大,而且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问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她不满于“学诗漫(徒)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