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解析几何经典例题

圆锥曲线的定义是“圆锥曲线方程”这一章的基础,对这些定义我们有必要深刻地理解与把握。这里就探讨一下圆锥曲线定义的深层及其综合运用。

一、椭圆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1. 如图1,P为椭圆上一动点,为其两焦点,从的外角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将F2P的延长线于N,求M的轨迹方程。

图1

解析:易知故

在中,

则点M的轨迹方程为。

二、双曲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2. 如图2,为双曲线的两焦点,P为其上一动点,从的平分线作垂线,垂足为M,求M的轨迹方程。

图2

解析:不妨设P点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延长F1M交PF2的延长线于N,

则,

故点M的轨迹方程为

三、抛物线定义的深层运用

例3. 如图3,AB为抛物线的一条弦,|AB|=4,F为其焦点,求AB的中点M到直线y=-1的最短距离。

图3

解析:易知抛物线的准线l:,

作AA”⊥l,BB”⊥l,MM”⊥l,垂足分别为A”、B”、M”

即M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2

故M到直线y=-1的最短距离为。

评注:上述解法中,当且仅当A、B、F共线,即AB为抛物线的一条焦点弦时,距离才取到最小值。一般地,求抛物线的弦AB的中点到准线的最短距离,只有当(即通径长)时,才能用上述解法。

四、圆与椭圆、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4. ①已知圆,M为圆上任一点,MP的垂直平分线交OM于Q,则Q的轨迹为()

图4

②已知圆,M为圆上任一点,MP的垂直平分线交OM于Q,则Q的轨迹为()

A. 圆

B. 椭圆

C. 双曲线

D. 抛物线

解析:①如图4,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知|QM|=|QP|,

而|QM|=|OM|-|OQ|=2-|OQ|

即|OQ|+|QP|=2>|OP|=

故Q的轨迹是以O(0,0)、P为焦点

长轴长为2的椭圆。应选B。

②同理,利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双曲线的定义,可知点Q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应选C。

五、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的综合运用

例5. 如图5,已知三点A(-7,0),B(7,0),C(2,-12)。

①若椭圆过A、B两点,且C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P的轨迹方程;

②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过A、B两点,且C为其一焦点,求另一焦点Q的轨迹方程。

图5

解析:①由椭圆定义知,|AP|+|AC|=|BP|+|BC|,

故P的轨迹为A(-7,0)、B(7,0)为焦点

实轴长为2的双曲线的一支,

其方程为;

②经讨论知,无论A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

总有|QA|+|QB|=|AC|+|BC|=28>|AB|=14

故点Q的轨迹为以A(-7,0)、B(7,0)为焦点

长轴长为28的椭圆,其方程为。

[练习]

1. 已知椭圆E 的离心率为e ,左、右焦点为F 1、F 2,抛物线C 以为焦点,为其顶点,若P 为两曲线的公共点,且,则e =__________。

答案:

2. 已知⊙O :,一动抛物线过A (-1,0)、B (1,0)两点,且以圆的切线为准线,求动抛物线的焦点F 的轨迹方程。

答案:

圆锥曲线中的方法与运算

1.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抛物线221y x =-,点(2,0)A , 问是否存在过点A 的直线l ,

使抛物线上存在不同的两点关于直线l 对称,如果存在, 求出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 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这是一个求变量(斜率k )的取值范围问题, 我们必须给出与变量(斜率k )相关的变量(根据题设寻找)的关系式(组), 显然,这个关系式(组)应由按题设揭示出的几何条件转换得到.

我们由题设揭示出的几何条件是: 抛物线上关于直线l 对称的不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必须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并且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在直线l 上. 相应得到一个不等式和一个等式组成的变量关系式(组). 解这个关于式组即可得变量k 的取值范围.

解: 设直线l 的方程为(2)y k x =-,若0k =,则结论显然成立,即

0k =可取.若0k ≠,

则直线PQ 的方程为1y x m k =-+, 由方程组21,

21,

y x m k

y x ?

=-+???=-?

可得,22210y y kb +-+=.

∵ 直线PQ 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 244(21)0,k kb =--+>即 2120k kb -+>. 设线段PQ 的中点为G(00,x y ), 则12

02

y y y k +=

=-, ∴ 212

0(

)()2

y y x k km k k km k km +=-+=--+=+, ∵ 点G(00,x y )在直线l 上, ∴ k -=2(2)k k km +-, 由 0k ≠可得,

21k m k

-=,

∴ 2

12k k -+2

1k k

-0>, 21k < (0k ≠) , ∴ 10k -<<或01k <<.

综上所述, 直线l 的斜率k 的取值范围为1-1k <<.

2.

(与名师对话第51练)已知M 直线l 过点(1,0),且与抛物线

22x y =交于,A B 两点,

O 为原点,点 P 在y 轴的右侧且满足:11

22

OP OA OB =+.

(1)求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

(2) 若曲线C 的切线的斜率为λ,满足:MB MA λ=,点A 到y 轴的 距离为a ,求a 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1122

OP OA OB =+可知,点P 的轨迹C 就是弦AB 的中点的轨迹.

解(1) 显然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为k ,则直线l 的方程为:

1y k x =-()

,由方程组212y k x x y =-??=?(

),,

消去y 整理得2220x kx k -+=,设1122(,),(,)A x y B x y , 122x x k +=,

∴ 12

2

p x x x k +=

=, 21p y k k k k =-=-(), 消去k 得点P 的轨迹C 的轨迹方程为: 2y x x =-.

∵ 2480k k ->, ∴ 0k <或2k >,

∵ 点P 在y 轴的右侧, ∴ 2x k =>,故点P 的轨迹C 为抛物线

2y x x =-上的一段弧.

分析: 点A 到y 轴的距离为a 就是点A 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因为曲线C 的切线的斜率为λ,所以λ='21y x =-,由2x >知,3λ>,由此可知,我们必须建立点A 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关于λ的关系.

解(2): 设1122(,),(,)A x y B x y ,

则由MB MA λ=可知,22(,)(1,0)x y -=λ[11(,)(1,0)x y -], ∴211(1)x x λ-=-,21y y λ= ,

∴ 211x x λλ=-+, 2221x x λ=, ∴ 2211[(1)]x x λλλ--= ∵ 1λ≠,

∴ 211210x x λλλ-+-=,

方法(一) 11x =

=3λ>),

∴ 11(3)a x λ==>,

∴ a ∈(1,1)3-

(1,13

?+. 方法(二) 211

(1)x λ

-=, (3λ>),

∴ 1

103λ<

<, 0<21(1)x -1

3

<, ∴ 11x ≠且11133x -<<+

∴ a ∈(1,1)3-

(1,13

?+.

3.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抛物线的方程为22x py = (0)p >,过

点M (0,)m 且倾斜角

为θ(0<θ<2

π)的直线交抛物线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且212x x p =-.

(1)求m 的值;

(2)若点M 分AB 所成的比为λ,求λ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要求m 的值,必须给出关于m 的方程. 解(1): 设过点M (0,)m 且倾斜角为θ(0<θ<

2

π

)的直线的方程为y kx m =+.

由方程组22y kx m x py =+??=?,

消去y 整理得2220x pkx pm --=, 则

122x x pm =-,

∵ 212x x p =-, ∴ 2pm -2p =-, 2

p m =. 分析: 由2p m =

可知过点M (0,)m 且倾斜角为θ(0<θ<2

π

)的直线为2

p y kx =+.先建立关于k 的函数关系式,再转换为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解(2): ∵ 关于θ的函数关系式, ∴

AM MB

λ=,

1122(0,)(,)[(,)(0,)]22

p p

x y x y λ-=-,

1212,

(),22

x x p p y y λλ=-???-=-??

由(1)可知212122,x x pk x x p +==-,

由方程组1212212,

2,,

x x x x pk x x p λ?=-?+=??=-?可消去12,,x x p 得,22

2(21)10k λλ-++=.

∵ 0<θ<2

π

, ∴ 1λ<, 故

2

2

2121k k k λ=+-+=22

2

2

(1sin )2tan 12tan tan 1cos θθθθθ-+-+==1sin 1sin θ

θ

-+. 4.

(与名师对话第51练) 已知方向向量为(1,3)v =的直线l 过点

(0,-2)和椭圆C:22

221x y a b

+= (0)a b >>的焦点, 且椭圆C 的中心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在椭圆C 的右准线上. (1)求椭圆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E(-2,0)的直线m 交椭圆C 于,M N ,满足:OM ON ?=

463

cot MON ∠ 0(O ≠为原点) 若存在,求出直线m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

说明理由.

6.(与名师对话第52练20) 椭圆C 的方程为

22

1189

x y +=,F 是它的左焦点,M 是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

O 为坐标原点.

(1) 求OFM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

(2) 若OFM 的重心G 对原点和点P(-2,0)的张角OGP ∠最大, 求点G 的坐标.

解(1): 设点)y ,x (G (y ≠0) , M(x 1,y 1)由题设可知

,F(-) 则11333

x y

x y -=

=,, ∴ 1333x x y =+=1,y , ∴ OFM 的重心G 的轨迹方程为2

2112

x y ++=()

(0y ≠). (2) 由(1)可知, 原点和点P(-2,0)是椭圆2

2112x y ++=()

的两个焦点.下面证明当点M 与椭圆2

2112

x y ++=()

的短轴的端点重合时张角OGP ∠最大.

方法(一) 用椭圆的定义

设椭圆C 上的一个动点M 到椭圆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为1r 、2r ,则由椭圆的定义可知1r +2r =22.

MOP

?中

,

2122

22

12r r OP r r OGP COS -+=

∠=212

22

124r r r r -+=2

12

1221224)(r r r r r r --+

=

2

1

2 1

2 2

2 4

)2

2(

r r

r r -

-=

2

1

4

2

r r

+

-≥

4

)

(

4

2

2

2

1

r

r+

+

- (当且仅当2

1

r

r=时,等于

号成立)

=0

∴当

2

1

r

r=,即点M与短轴的端点重合时张角OGP

∠最大, 最大角为0

90,这时点M的坐标为(-1,1)、(-1,-1).

方法(二) 用椭圆的焦半径公式

将椭圆22

1

1

2

x

y

+

+=

()平移到中心在原点的位置,这时椭圆的方程

为221

2

x

y

+=,原张角OGP

∠就是在点P处的两条焦半径的夹角.设点P

的坐标为(

00

x y

,),则

22

00

12

00

22

24

22

cos

22

222

22

x x

F PF

x x

++--

∠=

+-

(2)()

()()

=22

02

11

[02]

121

2

22

22

x

x

x

x

=?∈

--

2

()

x=时,12

cos0

F PF

∠=, 当2002]

x∈(,时, 12

cos01]

F PF

∠∈(,,

12

cos[01]

F PF

∠∈,, 12

F PF

∠的最大值为0

90,这时相应点P的坐标为(0,±1),在椭圆的原位置相应点P的坐标为(-1,±1).

7.(与名师对话第52练21) 已知动点P与双曲线

22

123

x y -=的两个焦点12F F ,的距 离之和为定值,且12cos F PF ∠的最小值为19

-.

(1) 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 若已知点D (0,3),点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且DM DN λ=,求实

数λ的取值范围;

(3) 若已知点D (1,1), 点M N ,在动点P 的轨迹上,且MD DN =,求直线

MN 的方程.

分析: 由题设可知, 动点P 的轨迹是以双曲线22

123

x y -=的两个焦

点12F F ,为其焦点

的椭圆,因此动点P 的轨迹方程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得.

解(1): 由题设可知, 动点P 的轨迹是以双曲线22

123

x y -=的两个

焦点12F F ,为其焦点

的椭圆,设其方程为22

221x y a b

+= (0a b >>).

可以证明(仿例6)当动点P 在椭圆的短轴的端点时12cos F PF ∠的值

最小,这时2122222010cos 12a F PF a a -∠==-, ∴ 2

101

19

a -=-, 29a =. ∴ 24

b =,

∴ 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22

194

x y +=.

分析: 由DM DN λ=可知, 点,,D M N 共线, 直线MN 的变化可以用其斜率表示(直线的方程为3,y kx =+这时要k 作讨论),也可以用t 表44z 示(直线的方程为(3)x t y =-,这时不需要对t 作讨论).下面用直线方程3y kx =+求解.

解法(一): 由DM DN λ=可知, 点,,D M N 共线. 若直线MN 的斜率不存在,则155

λλ==或.

若直线MN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MN 的方程为3,y kx =+则由方程组

22

3,

4936,

y kx x y =+??+=?可得, 22(94)54450k x kx +++=,

设1122(,),(,)M x y N x y ,则1212

225445

,9494

k x x x x k k -+=

=++. 又由DM DN λ=可得, 12x x λ=,

∴ 12

225454,(1)94(1)94k k x x k k λλλ--==++++, ∴ 2222(54)(1)(94)k k λ

λ=++24594

k +

2(1)λ

λ=+222

59454(9)324324k k k +?=?+. ∵ 22(54)445(94)0k k ?=-?+≥, ∴ 25

9

k ≥.

25136(1)4λλ<≤+, ∴ 115,555

λλ<<≠且, 综上所述, 1

55

λ≤≤.

分析:用点,M N 的坐标表示直线MN 的变化. 解法(二): 由DM DN λ=可知, 点,,D M N 共线.

设1122(,),(,)M x y N x y ,则2211194

x y +=,22

22194x y +

=. ∵ DM DN λ=, ∴ 12x x λ= , 1233y y λλ=-+,

22

222(33)19

4

x y λλλ-++=, 2222

22294x y λλλ+=. ∴ 22(33)4y λλ-+-222214y λλ=-, 223(233)(1)

14

y λλλλ-+-=-,

∴ 1λ=或

23(233)14y λλλ-+=+, 2135

22,06y λλλ

--≤=≤>解得

1

55

λ≤≤. 8.

抛物线C 的方程为2(0)y ax a =<,过抛物线C 上一点00P x y (,)

(00x ≠)作斜率

为12k k ,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C 于1122(,),(,)A x y B x y 两点(P A B 、、三点各不相同),且满足210k k λλλ+=≠≠(0且-1).

(1) 求抛物线C 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 设直线

AB 上一点M 满足:BM MA λ=,证明线段PM 的中点在y

轴上;

(3)当1λ=时,若点P 的坐标为(1,-1),求PAB ∠为钝角时点A 的纵坐标1y 的取值范围.

分析: 将a 看作常量.

解(1): 抛物线C 的方程为21(0)x y a a

=<, 故抛物线C 的焦点坐标为(1

04a

,),准线方程为14y a

=-

. 分析: 从形式上看, 线段PM 的中点坐标与12k k λ、、相关,而实际上肯定横坐标可以消元为0.

解(2): 由题设可知,直线PA 的方程为:100y k x x y =-+()

,由方程组1002

y k x x y y ax =-+??=?(),,

可得,211000ax k x k x y -+-=,即22

11000ax k x k x ax -+-=, ∴ 110k x x a =-, 同理 220k

x x a =-, ∵

BM MA

λ=, ∴

21M M x x x x λ-=-()

,

121M x x x λλ

+=

+=12001k k

x x a a λλ

-+-+(

)()

∵ 210k k λλλ+=≠≠(0且-1), ∴ M x =-0x ,

∴ 线段PM 的中点横坐标为0, 即线段PM 的中点在y 轴上. 分析:

解(3): 由题设和题(2)可知, 抛物线C 的方程为2y x =-,

111x k =-+(),又1λ=,故211x k =-,

∴ 21111A k k -++((),-()), 2

1111B k k --(,-())

∴ 1124AB k k =(,),211122AP k k k =++(,)

, ∵ PAB ∠为钝角, P A B 、、三点各不相同, ∴ 0,AP AB ?<即有

1124k k ?

(,)211122k k k ++(,)

<,

112(2)k k ++

21114(2)0

k k k +<,

111(2)(21)0k k k ++<

∴ 111

202

k k <--<<或,

∴ 211(1)y k =+, 111202

k k <--<<或, ∴ 111114

y y <--<<-或.

9.已知椭圆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一条经过点3-(,且方

向向量为25a =-(,的直线l 交椭圆C 于A,B 两点,交X 轴于M 点,又

2AM MB =.

(1) 求直线l 的方程;

(2) 求椭圆C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

解(1): 直线l

的方程为3

y x

=-)

分析: “直线l与椭圆C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可以转化为一个关于a b

,的不等式,

向量等式2

AM MB

=可以转化为一个关于a b

,的等式.

解(2):

由方程

222222

3

2

,

y x

b x a y a b

?

=--

?

?

?+=

?

()

得2222222

4

5

b a y y b a b

+-+-=

().

设设

1122

(,),(,)

A x y

B x y,

则222

1212

2222

4

55

b a b

y y y y

b a b a

-

+==

++

,.

由2

AM MB

=可知,

12

2

y y

= ,

1

22

5

y

b a

=

+

,

2

22

5

y

b a

=

+

, ∴

2

222

32

5

4

5

b

b a

=

+

()

222

22

4

5

b a b

b a

-

+

,∴22

2

2

51

40

9

a a

b

a

-

=>

-

()

∵2222222

4

()4()()0

5

5

b b a b a b

=--+->, ∴22

545

a b

+>,

∴ 2

2

2

225(1)0,9545,a a a a b ?->?-??+>? ∴ 22222

225(1)

0,95(1)55,9a a a a a a a ?->??-?-?+>?-?

219a <<. ∵ 2

2

,b a < ∴ 2

22

22

51449a a b a a -=<-(), ∴ 2

24199

a a <>或, ∴ 241

19

a <<

, 4113a <<,

∴ 241

223

a <<

,即椭圆C 的长轴长的取值范围为241(2,)3. 10.自点(0,1)A -向抛物线C:2y x =作切线AB,切点为B ,且点B 在第一象限,再过线

段AB 的中点M 作直线l 与抛物线C 交于不同的两点E,F,直线AE,AF 分别交抛物线C 于P,Q 两点.

(1) 求切线AB 的方程及切点B 的坐标; (2) 证明()PQ AB R λλ=∈.

解(1): 设切点B 的坐标为00(,)x y ,过点B 的切线的方程为

20002()y x x x x =-+,

∵ 切线过点(0,1)A -, ∴ 200012()x x x -=-+, 01x =, ∵ 点B 在抛物线上, ∴ 01y =,

∴ 切线AB 的方程为21y x =-, 切点B 的坐标为(1,1).

分析: 即证明AB ∥PQ .

(2) 证明: 由(1)可知, 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1(,0)2

,设直线

l 的方程为1

()2

y k x =-, 222211223344(,),(,),(,),(,)E x x F x x P x x Q x x .

由方程组21(),2

,

y k x y x ?

=-?

??=?

可得2102x mx m -+=, 故12121

,2

x x m x x m +==.

2243434343(,)()(1,)PQ x x x x x x x x =--=-+.

∵ A,E,P 三点共线, ∴ 2331x x +=211

1

x x +,131x x = , 同理241x x =,

∴ 21211111

(

)(1,)PQ x x x x =-+=12121212122()(1,)(1,2)x x x x x x x x x x m

-+-= 由(1,2)AB =可知, 122()

()x x PQ AB R m

λλ-==

∈其中.

11. 设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的右顶点为A, P 为双曲线上异于

点A 的一个动点, 从A 引双曲线的渐近线的两条平行线与直线OP 分别交于Q 和R 两点.

(1) 证明:无论P 点在什么位置,总有2

OP OQ OR =?(O 为坐标原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