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陈才智整理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Histoire d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et des opinions Philosophiques en Chins depuis l'origine jusqu'a nos jours),法国神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河间府献县(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会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17年

《中国人的世界观:其天文学、宇宙论及自然哲学的思辨》(The W orld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Their Astronomical, Cosmological and Physico-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s),(德)佛尔克(Alfred Forke,1867-1944),伦敦:亚瑟·普罗赛因(Arthur Probsthain),普罗赛因东方文学丛书14(Probsthain's Orieintal Series,No. 14),1925年

《中国哲学》(Chinesische Philosophie),海克曼(H. Hackmann),慕尼黑(München):莱因海德出版社(V erlag Ernst Reinhaidt),1927年

《中国古代哲学史》(Geschichte der Alten Chillesischen Philosophie)、《中国中古哲学史》(Deschichte der Mittelalter Lich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中国近代哲学史》(Geschichte der Nouer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佛尔克(Alfred Forke),汉堡(Hamburg):Friederischen, de Gruyter and Co.,1927;1934;1938年。佛氏最受重视的著作。分别叙述先秦哲学;汉代到宋代哲学;明清至二十世纪的哲学。全书介绍了150多位中国哲学家,主要取材于中文原始资料,包含大量的译文和注释。傅海波(Herbert Franke)评价说: “这部书受到一些批评毫不奇怪,因为如此宏篇巨制,实非一人能力所及。但是佛氏的著作取材宏富,又对原文严加考辨分析,一些不太出名的思想家和作者也没有被忽视,故长期以来它都是西文著述中有关中国哲学史的最便利、完备的参考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后人难以企及的哲学史著作。”海尼诗(Erich Haenisch)也说: “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与嘎伯冷兹《中国文言语法》、顾路柏《中国文学史》和福兰阁《中国通史》一样,是代表德国汉学研究水平的巨著。他本人也因此而长期享名于东方学界。”《历史文献:儒释道》(Textes historiques: Confuciisme, Taoisme, Buddhisme),戴遂良(Léon Wieger),河间府献县(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会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0年。道教两卷集,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通藏》总目录,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戴密微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戴遂良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那三十几卷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中国思想论》(La Penseé Chinoise),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巴黎:图书复兴社(Albin Michel),1934;1938年,收入法国新史学运动大师白尔(Henri Berr)主编的“人类演化丛书”

《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The MacMillan Co.),1939;1940年;伦敦:乔治·爱伦和爱文(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1946年;纽约:Barnes and Noble,1953年;伦敦花园城(Garden City):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6年,275页;台北:金山图书公司(KinSAN Book Co),1970年;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2年。选译《庄子》《孟子》《韩非子》consists primarily of selections from Chuang-tzu, Mencius, and Han Fei-tzu, representative texts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of Chinese thought competing in the Late Chou period (fifth through third centuries B.C.).Arthur Waley selected the passages and translated them for the general reader, so the work is not only informative, but also enjoyable to read. The selections from the Chuang-tzu will appeal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the Mencius,to one's moral feelings; and readers are likely to find in the fewer selections from the Han Fei-tzu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ne might be tempted to compare with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century. This book is recommended as the first volume of translations to be read by the layman and for use in general introductory courses.

《中印智慧》(The Wisdom of India and China)(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林语堂(Lin Yutang, 1895-1976),纽约:蓝登书屋(Random House),“现代图书馆丛书”版(Modern Library Editions),伦敦、纽约:约翰·戴公司(John Day Co.),1942年,1103页。台北:经文出版社,1964年

The wisdom of India. Indian piety. Hymns from the Rigveda; The Upanishads; The Lord's song (The Bhagavad-Gita); The yoga aphorisms of Patanjali -- Indian imagination. The Ramayana -- Indian humor. The fables of Panchatantra; The enchanted parrot -- Buddhism. The Dhammapada; Three sermons by Buddha; Some Buddhist parables and legends; The light of Asia (Life of Buddha)/ by Edwin Arnold; The Surangama Sutra; What is nirvana? -- Glossary of Hindu words

后半部是有关中国的。分六部分,每部分之前均有作者之评述。除诗歌外的其他五部分是: (1)中国神秘主义(Chinese Mysticism),收有《道德经》和《庄子》11章的出色译文;(2)中国民主主义(Chinese Democracy),收有《书经》《孟子》(均为理雅各之译文)和《墨子》(梅贻宝之译文);(3)中庸(The Middle Way),收有《论语》《中庸》;(4)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收有屈原、李白之诗歌;(5)中国人生活之素描(Sketches of Chinese Life),收有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6)中国智慧(Chinese Wit and Wisdom),收有《列子》《郑板桥家书》(Cheng Pan-ch'iao's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Poet)

The wisdom of China. Chinese mysticism. Laotse, the book of Tao;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Chinese democracy. The book of history: doucments of Chinese democracy (Shu Ching); Mencius: the democratic philosopher; Motse: the religious teacher -- The middle way. The aphorisms of Confucius; The golden mean of Tsesze 子思-- Chinese poetry. Some great ancient lyrics; Ch'u Yuan; Li Po; The tale of Meng Chiang: a "drum story" in five cantos; The mortal thoughts of a nun -- Sketches of Chinese life. Chinese tale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by Shen Fu -- Chinese wit and wisdom. Parables of ancient philosophers;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poet; The epigrams of Lusin; One hundred proverbs --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names -- Table of Chinese dynasties.

《中国智慧》(The Wisdom of China),林语堂(Lin Yutang),Michael Joseph, London. 1944, 1948, 1949, 1950, 1954, 1956, 1969年,London, Four Square Books, The New English Library Ltd., First Four Square Edition, 1963. 590页;台北:

金山图书公司

《中国哲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冯友兰(Fung Yu-lan),卜德(Derk Bodde)译,两册(455+783页),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37年初版,1952-1953年。下册书评:杨联陞(Yang Lien-sheng),《哈佛亚洲研究》(H arvard J ournal of A siatic S tudies)17:3-4(1954.12)

《中国哲学简[小] 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冯友兰(Fung Yu-lan),卜德(Derk Bodde)编译,纽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The MacMillan Co.),1948年,368页;独立出版社(The Free Press),1966年

《中国哲学精神》(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冯友兰(Fung Yu-lan),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译,伦敦:开根·宝罗(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47年,224页;波士顿:灯塔出版社(Beacon Press),1962年

《中国古代哲学》(Chinese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Times),修中诚(Ernest Richard Hughes),伦敦:J. M. Dent and Sons Ltd.,1942年;纽约:人人丛书973(Everyman's Library 973),杜冬出版公司(E. P. Dutton & Co. inc.),1954年

《中国思想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Thought),芮沃寿(Arthur F. Wright,1913-1976),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1975年《中国思想:从孔子到毛泽东》(Chinese Thought from Confucius to Mao Tse-tung),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3年;伦敦:Eyre and Spottiswoods,1954年;纽约:蒙特书屋(Mentor Books),1960年,292页

This most readable volume is the best introduction to a general survey of Chinese thought available. Especially useful is Creel's presentation of the material. Various philosophies are consider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s in which they arose.

Unfortunately, while the handling of the material up to the turn of the era is excellent, the last two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thought are not adequately covered: thirty pages are provided for both Buddhism and Neo-Confucianism, the predominant philosophies from the fourth through the seventeenth centuries; Neo-Taoism, important in the third through fifth centuries, is completely ignored. The work ends with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s, a bibliography, and textual references.

《中国哲学书目》(A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hilosophy),陈荣捷(Chan Wing-tsit),《东西方哲学》(P hilosophy E ast and W est)3:3(1953),241-256页。评及卜德(Derk Bodde)译、冯友兰(Fung Y u-lan)著《中国哲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书目解题》(Chinese Philosophy, A Bibliographical Essay),陈荣捷(Chan Wing-tsit),《东西方哲学》(P hilosophy E ast and W est)3:4(1953),337-357页

《中国哲学纲要与注释书目》(An Outline and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hinese Philosophy),陈荣捷(Chan Wing-tsit),纽黑文:耶鲁大学远东出版社(Far Eastern Publications),1959;1961;1969年,127页

《中国哲学原始资料/中国哲学文献选编》(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陈荣捷(Chan Wing-tsit)编译,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856页。附书目指南及索引。杨儒宾、吴有能等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This compendium of translations is a milestone in Western studies on Chinese philosophy. Chan Wing-tsit,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l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well aware of the great need for the work he has produced--translations of the basic Chinese philosophical works from the earliest texts to the present, including important works that have not previously been translated. The volume took Chan many years to complete, as all of the translations Me his own. This was not done for internal consistency alone; many past translations were either out-of-date or did not utilize the important Chinese commentaries to the works. Hence, the book is of value to both beginning and advanced students.

The introductions which precede each of the selections can, a whole, serve as an introductory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works translated were chosen for their importance with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ought an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various schools and periods of Chinese philosophy. Of course, in a work of this extent, some disagreement with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s is unavoidable. One criticism is that many of the translations of early texts follow Neo-Confucian interpretations. This is not surprising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Chan is one of the two foremost scholars of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in the West. Another criticism is that a number of selections from important works appear to have been chosen for their similarity to Western philosophical concepts rather than for their importance with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hought.

Well-written, with lucid translations, and embodying excellent scholarship, this volume is highly recommended. The Source Book includes an interesting appendix on translating certain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rms, a helpful bibliography, and an extensive glossa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an index.

美籍华裔哲学家陈荣捷(1901-1994)在国外弘扬中国哲学60年,著作等身,还从事中国经典哲学的英译。除《道德经》外,他又译过《近思录》、《传习录》、《北溪字义》、《六祖坛经》。陈氏英译,不只是译文而已,为了推阐中国哲学于欧美,为了方便读者,凡与所译之书可能相关而又必要的知识,以及能增进读者对经典全面了解者,无不悉备。以英译《近思录》为例,除原文622条之外,有长篇引言详述《近思录》编纂及译注之经过,并选译出有关的言论及宋明清与朝鲜日本注家评论共600条,另有附录《近思录》选语统计表、《近思录》选语来源考、中日韩注释百余条,与后来仿造《近思录》选辑之书22种的书目。

在其英译著作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广的是《中国哲学原始资料》。此书编译了20年,自1963年出版后,一时佳评如潮,风行欧美各国,至今30年,无可取代。陈先生编译此书时,自定以下七个原则: 一、尽量参读多种经典注疏;二、所有的中国哲学名词须加以解释;三、所有的专有名词如“五常”等都必须详举其内容;四、所有引用书籍或论文均译其意为英文;五、所有地名或人名,均加考证或解说;六、所有原典之引文尽量溯其出处;七、对经典若干重要章句均指出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性。以第一项工作为例,如老子部分便参考历代注释300种以上,庄子也超过11种。至于《论语》理解之处,也将历代重要注释并列,可使读者得知我国思想之承先启后,古今一贯,而就原典中引文一一溯其原始,就多达以900条。参见韦政通《白鹿薪传一代宗师——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美】华霭仁整理、彭国翔译《陈荣捷(1901-1994): 一份口述自传的选录》,《中国文化》15-16(1997年12月)

《中国传统之本源/根源》(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陈荣捷(Chan Wing-tsit)、华兹生(华生Burton Watson)、梅贻宝(Mei Yibao)编辑,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0年(976页);书评:浦立本(Edwin

G. Pulleyblank),《太平洋事务》(P acific A ffairs)34(1961),197-199页。1964年第2版。从文化角度选译文献资料,收

入韩愈(《原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司马光等人的散文

《中国传统之本源/ 根源》新版卷1:先秦~1600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9年,狄百瑞、布卢姆(Irene Bloom)编;

卷2:1600年~20世纪,2000年,狄百瑞、Richard Lufrano编

This anthology, according to the compilers, "is meant to provide the general reader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especially as this is reflected in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which have survived into modern times." The book admirably

fulfills this purpose, but the heavy concentration on selections from philosophical works does not present a true or balanced pictur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work could more accurately be titled "Sources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work is well laid out and chronologically organized. Introductions to the chapters are of sufficient length to do justice to their subjects and each selection is further introduced, relating it to the other selections. Because of the excellence of these introductions, the work can be read alone without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translations, relatively recent at the time of publication, are by noted scholars and translators.

The book provides a descriptive table of contents, map, chronological table, and index.

While this anthology is not oriented toward literature, it is a major source of selections from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to a lesser extent, historical, writings. As is usual with anthologies of this type,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examples of Chinese essay writing; such prominent prose stylists as Han Yü, Ou-yang Hsiu, Wang An-shih, Su Shih and Ssu-ma Kuang are represented. There are also extensive selections from Chinese writings since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中国哲学故事》(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翟楚(Ch'u Chai)、翟文伯(Winberg Chai),1961年

《中国哲学入门》(Basic Writings of Chinese Philosophy),翟楚(Ch'u Chai),1963年

《中国的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和信仰》(The mind of China),Ben-Ami. Schartstein,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 1974年,181页

《中国古代的个人与国家:论四位中国哲学家的文章》(Individual and State in Ancient China: Essays on Four Chinese Philosophers),(苏)鲁宾(Vitaly Aronovich Rubinj)著,莱文(Steven I. Levine)英译并撰写导言,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撰写前言,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76年,149页。书评:(1)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太平洋事务》(P acific

A ffairs)50(4)(Winter 1977-78),684-686页;(2)《关心亚洲学者通报》(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9(1)

(1977. 1/3),68-69页;(3)F. Podgorski《中国语文教师学会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ociation)12(3)(1977. 10),268-270页;(4)马绎(John Stephen Major)《美国历史评论》(A merican H istorical R eview)82(2)(1977. 4),409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Language and Logic in Ancient China),陈汉生(Chad D. Hansen),密歇根中国研究系列(Michigan Studies on China),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83年。书评: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哈佛亚洲研究》(H arvard J ournal of A siatic S tudies)45:2(1985),692-670页。中文本,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11

《中国古代宇宙论》(Uranographie Chinoise),薛力赫(Gustav Schlegel),莱顿(Leiden):布雷尔出版社(E. J. Brill),1975年

《中国宇宙论之兴衰》(The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hinese Cosmology),亨德森(John B. Henderson),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4年

《古代中国思想的世界》(The W 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哈佛大学出版社Belknap分社,1985年。A thoughtful and sustained reappraisal of major thinkers of the late Zhou. 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哲学及哲学文献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葛瑞汉(Angus Charles Graham,-1991.3),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简称IEAP),1986年;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0年An excellent collection of essays on many topics, including the notion of "human nature" in both early Chinese thought and in Neo-Confucianism, and the "White Horse Paradox."

《中国的伟大思想:造就文明的三千年智慧》(The Great Thought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Wisdom that Shaped a Civilisation),梁聪杰(Liang Congjie),纽约:John Wiley & Sons Ltd.,1996年。附索引

《中国哲学经典读本》(Readings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艾文贺(Philip J. Ivanhoe)、万白安(Bryan W. V an Norden),七桥出版社(Seven Bridges Press),2000年This anthology will include translations from all the major early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s: the Analects, Mozi, Mengzi, Zhuangzi, Dao de jing, Xunzi and Hanfeizi. Among the features of this translation are the following. (1)In-depth coverage. Some anthologies try to cover all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one volume, or (worse yet)all of "Asian philosophy." In contrast, this anthology provides more extensive selections from 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philosophers from the "Classical Period" of Chinese philosophy. (2)Reflects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 Most translations on the market were done decades ago, and even some published more recently do not reflect the best contemporary research. The selections in this anthology were translated by a team of cutting-edge scholars. (3)Consistency of translation. When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ions are used in a class, students must struggle with varying romanization schemes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s of key terms. In contrast, this translation will use Pinyin romanization (the current standard)and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s throughout. Want to order this book?

北京大学哲学系推荐应读书目

推荐应读书目(30本) ● 《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亨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 《诗经》参读《诗经译注》江阴香编注 ● 《老子》参读《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著 ● 《论语》参读《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 《孙子兵法》参读《孙子译注》郭化若译注 ● 《孟子》参读《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 《庄子》参读《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 ● 《史记》参读《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 《坛经》参读《坛经》张文修编著 ●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 ● 《宋词三百首笺注》朱古微重编唐圭璋笺注 ● 《红楼梦》曹雪芹、高鄂著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 ● 《鲁迅选集》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 ●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 《神曲》<意> 但丁著王维克译 ●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 ●《思想录》<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 ●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 ●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康德著何兆武译 ●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 《科学史》<英>丹皮尔著李衍译 ●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 ● 《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著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译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 ● 《毛泽东选集》 ● 《邓小平文选》 推荐选读书目(30本) ● 《礼记》 ● 《左传》 ● 《荀子》 ● 《韩非子》 ● 《论衡》<东汉>王充 ● 《三国志》<晋>陈寿 ●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 《李太白集》<唐>李白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 《明夷待访录》<清>黄宗羲 ●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西文中国哲学研究书目哲学著作 陈才智整理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Histoire d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et des opinions Philosophiques en Chins depuis l'origine jusqu'a nos jours),法国神甫戴遂良(Léon Wieger,1856-1933),河间府献县(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会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17年 《中国人的世界观:其天文学、宇宙论及自然哲学的思辨》(The W orld Conception of the Chinese: Their Astronomical, Cosmological and Physico-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s),(德)佛尔克(Alfred Forke,1867-1944),伦敦:亚瑟·普罗赛因(Arthur Probsthain),普罗赛因东方文学丛书14(Probsthain's Orieintal Series,No. 14),1925年 《中国哲学》(Chinesische Philosophie),海克曼(H. Hackmann),慕尼黑(München):莱因海德出版社(V erlag Ernst Reinhaidt),1927年 《中国古代哲学史》(Geschichte der Alten Chillesischen Philosophie)、《中国中古哲学史》(Deschichte der Mittelalter Lich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中国近代哲学史》(Geschichte der Nouer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佛尔克(Alfred Forke),汉堡(Hamburg):Friederischen, de Gruyter and Co.,1927;1934;1938年。佛氏最受重视的著作。分别叙述先秦哲学;汉代到宋代哲学;明清至二十世纪的哲学。全书介绍了150多位中国哲学家,主要取材于中文原始资料,包含大量的译文和注释。傅海波(Herbert Franke)评价说: “这部书受到一些批评毫不奇怪,因为如此宏篇巨制,实非一人能力所及。但是佛氏的著作取材宏富,又对原文严加考辨分析,一些不太出名的思想家和作者也没有被忽视,故长期以来它都是西文著述中有关中国哲学史的最便利、完备的参考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后人难以企及的哲学史著作。”海尼诗(Erich Haenisch)也说: “佛尔克的《中国哲学史》与嘎伯冷兹《中国文言语法》、顾路柏《中国文学史》和福兰阁《中国通史》一样,是代表德国汉学研究水平的巨著。他本人也因此而长期享名于东方学界。”《历史文献:儒释道》(Textes historiques: Confuciisme, Taoisme, Buddhisme),戴遂良(Léon Wieger),河间府献县(Ho Kien Fou: Hsien hsien):天主教会印刷所(Imprimerie de la Mission Catholique),1930年。道教两卷集,第一卷是当时最新《通藏》总目录,第二卷是《老子》、《列子》、《庄子》法汉对照本,据戴密微说,戴遂良的“译文与原文相去甚远。”(《法国汉学研究史概述》)戴遂良是在中国河间府传教的多产作家,他留给后人不少重要汉学著作。那三十几卷作品,既无所不包,又浅尝辄止 《中国思想论》(La Penseé Chinoise),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巴黎:图书复兴社(Albin Michel),1934;1938年,收入法国新史学运动大师白尔(Henri Berr)主编的“人类演化丛书” 《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方式》(Three Ways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亚瑟·韦利(Arthur Waley),伦敦:麦克米兰出版公司(The MacMillan Co.),1939;1940年;伦敦:乔治·爱伦和爱文(George Allen & Unwin)出版社,1946年;纽约:Barnes and Noble,1953年;伦敦花园城(Garden City):Doubleday Anchor Books,1956年,275页;台北:金山图书公司(KinSAN Book Co),1970年;加利福尼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2年。选译《庄子》《孟子》《韩非子》consists primarily of selections from Chuang-tzu, Mencius, and Han Fei-tzu, representative texts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hools of Chinese thought competing in the Late Chou period (fifth through third centuries B.C.).Arthur Waley selected the passages and translated them for the general reader, so the work is not only informative, but also enjoyable to read. The selections from the Chuang-tzu will appeal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the Mencius,to one's moral feelings; and readers are likely to find in the fewer selections from the Han Fei-tzu a political philosophy one might be tempted to compare with 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century. This book is recommended as the first volume of translations to be read by the layman and for use in general introductory courses. 《中印智慧》(The Wisdom of India and China)(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林语堂(Lin Yutang, 1895-1976),纽约:蓝登书屋(Random House),“现代图书馆丛书”版(Modern Library Editions),伦敦、纽约:约翰·戴公司(John Day Co.),1942年,1103页。台北:经文出版社,1964年 The wisdom of India. Indian piety. Hymns from the Rigveda; The Upanishads; The Lord's song (The Bhagavad-Gita); The yoga aphorisms of Patanjali -- Indian imagination. The Ramayana -- Indian humor. The fables of Panchatantra; The enchanted parrot -- Buddhism. The Dhammapada; Three sermons by Buddha; Some Buddhist parables and legends; The light of Asia (Life of Buddha)/ by Edwin Arnold; The Surangama Sutra; What is nirvana? -- Glossary of Hindu words 后半部是有关中国的。分六部分,每部分之前均有作者之评述。除诗歌外的其他五部分是: (1)中国神秘主义(Chinese Mysticism),收有《道德经》和《庄子》11章的出色译文;(2)中国民主主义(Chinese Democracy),收有《书经》《孟子》(均为理雅各之译文)和《墨子》(梅贻宝之译文);(3)中庸(The Middle Way),收有《论语》《中庸》;(4)中国诗歌(Chinese poetry),收有屈原、李白之诗歌;(5)中国人生活之素描(Sketches of Chinese Life),收有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6)中国智慧(Chinese Wit and Wisdom),收有《列子》《郑板桥家书》(Cheng Pan-ch'iao's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Poet) The wisdom of China. Chinese mysticism. Laotse, the book of Tao; Chuangtse, mystic and humorist --Chinese democracy. The book of history: doucments of Chinese democracy (Shu Ching); Mencius: the democratic philosopher; Motse: the religious teacher -- The middle way. The aphorisms of Confucius; The golden mean of Tsesze 子思-- Chinese poetry. Some great ancient lyrics; Ch'u Yuan; Li Po; The tale of Meng Chiang: a "drum story" in five cantos; The mortal thoughts of a nun -- Sketches of Chinese life. Chinese tale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 by Shen Fu -- Chinese wit and wisdom. Parables of ancient philosophers; Family letters of a Chinese poet; The epigrams of Lusin; One hundred proverbs -- The pronunciation of Chinese names -- Table of Chinese dynasties. 《中国智慧》(The Wisdom of China),林语堂(Lin Yutang),Michael Joseph, London. 1944, 1948, 1949, 1950, 1954, 1956, 1969年,London, Four Square Books, The New English Library Ltd., First Four Square Edition, 1963. 590页;台北: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 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虚灵者动相也。动则可以违本也。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后文有“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即是心灵在认识到“至善”的意义之后就有定力;静,指心灵能不受外来刺激的干扰而安静;能不受刺激的干扰,当然就自安于其所处的任何环境和条件;安而后能虑,能够安定,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虑而后能得,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去思考,才可能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朱子认为是讲三纲领的关系的。所谓“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6其实,可以将其意思扩展到八条目乃至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说法。 格物:格,形声。从木,各声。本义:树木的长枝条。郑玄释“格”为来,朱子解为“至”,王阳明训为“正”,越来越具有主观性。格物就是要能通过对事物的隐显,阴阳全方位的观察推究,而观察其基本规律与道理。在八条目之中“格物”和“致知”又是其中的基础。 八条目则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式上看前者都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有些人可能会慨叹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只要我们理解了“近道”的思想,以及道德成长的历程,也就理解了为何《大学》会有如此的概括。 “近道”即接近道,近于道。虽不即是道,但于道为近。要求一切人都自觉地在道上是不现实的。然而,不论人们自觉与否,他们都不离道。所有努力即是能够使不自觉变成自觉。就自觉的方面言,只能是近道。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1)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1.老子: 《老子校释》(朱谦之) 2.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译注》(杨伯峻) 3.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4.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本义》(朱熹) 5.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经校注》(高亨) 6.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7.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8.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 9.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 10.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11.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论衡校释》(黄晖) 12.南北朝 《弘明集》 13.韩愈 《昌黎集》 14.柳宗元

《河东集》 15.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16.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17.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18.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 19.陆九渊 《象山集》 20.叶适 《习学记言》 21.王守仁 《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22.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23.方以智 《物理小识》 24.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25.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 26.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27.魏源 《魏源集》 28.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29.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30.章炳麟 《訄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31.熊十力 《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 32.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 33.冯友兰 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 34.唐君毅 《中国哲学原论》、《哲学概论》、《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35.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道德的理想主义》、《圆善论》 36.罗光 《儒学形上学》、《儒家生命哲学》、《中国哲学思想史》 37.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38.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新闻专业参考书目

《新闻采访学》参考书目 1、《创造性的采访》,(美)梅茨勒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2、《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3、《新闻采访学新论》,罗以澄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4、《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周胜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5、《专业采访报道学》,蓝鸿文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周海燕著,新华出版社,2003年6月版 7、《深度报道采访与写作》,刘勇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8、《当代西方财经报道》,(美)安雅·格芙琳,格雷海姆·瓦茨著,张倞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9、《报道如何深入》,张志安著,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0、《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胡润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1、《调查性报道》,(美)盖恩斯著,刘波,翁昌寿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2、《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13、《新闻报道新教程:视角、范式与案例解析》,林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0 14、《新调查:新京报调查报道精选》,新京报编,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5、《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新世纪传媒大视野》赵世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16、《军事新闻的采写与制作——专业新闻采写与报道丛书》,温国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7、《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与报道丛书》,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8、《揭开真相:《南方周末》知名记者报道手册》,谢春雷编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9、《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陈燕,刘东平主编,外文出版社,2007年4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北大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专业)

中国哲学史必读书目 老子: 老子集解(奚侗)老子校诂(马叙伦) 老子古本考(劳健)老子正诂(高亨) 老子校释(朱谦之) 论语 论语集注(朱熹)论语正义(刘宝楠) 论语集释(程树德)论语译注(杨伯峻) 管子 管子集校(郭沫若)管子学(张佩纶) 商君书 商君书注译(高亨) 孟子 孟子集注(朱熹)孟子译注(杨伯峻) 墨子 墨子间诂(孙诒让)墨子校注(吴毓江) 墨辩发微(谭戒甫)墨经校注(高亨) 庄子 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集解(王先谦) 庄子义证(马叙伦)庄子补正(刘文典) 南华经解(宣颖) 周易 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 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

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 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 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 孙子兵法 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 荀子 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 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 贾谊 贾谊集 董仲舒 春秋繁露注(凌曙) 春秋繁露义证(苏舆) 王充 论衡集解(刘盼遂) 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 南北朝 世说新语 弘明集 韩愈 昌黎集

柳宗元 河东集 周敦颐 太极图说通书 张载 正蒙横渠易説 程颢程颐 程氏遗书 朱熹 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 陆九渊 象山集 叶适 习学记言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王廷相 王廷相哲学著作选集 方以智 物理小识 黄宗羲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王夫之 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 思问录黄书老子衍庄子解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 魏源 魏源集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谭嗣同 谭嗣同全集 章炳麟 訄书章氏丛书章太炎政论选集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王倩老师推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倩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传媒业务 使用传播文体写作毕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媒介新闻评论学殷俊殷瑜汤丽萍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和电视制作:第四版美国-林恩.s.格罗斯拉里w沃德华夏出版社2001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兰-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新闻媒介通论袁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重组话语频道罗伯特.C.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新媒体艺术张燕翔科学出版社2005 传播制度与实务肖燕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二:传媒法规与媒介伦理 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美-帕特森威尔金斯 中外广播电视法规比较马庆平 道德恐慌与媒介克里彻 媒介文化中的罪与法布朗 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刘易斯.阿尔文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克里斯蒂安 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泽莱兹尼 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陈绚 传播法学田磊编 传播法:解决信息部队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雷润琴 传播法概论夏晓鸣 三: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皮卡德 媒介管理:案例研究法索恩等 媒介经济学赵曙光 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柯林 媒介组合策略周鸿铎 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包国强 媒介产业案例分析周鸿铎 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新体系胡正荣 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 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曹鹏 报业的变局与方略:中国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顾涧清 传媒区域化发展方略古保邦 传媒集团运营机制周鸿铎 媒介ceo:广播电视网络实务伊斯曼 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张志安 传播产业研究陈炳宏 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严三九

中国文学推荐必读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推荐必读书目 作者:本科生教育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74 更新时间:2009-11-1 1 1. 《古神话选释》,袁珂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名家品诗经》,朱自清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3. 《楚辞选》,马茂元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 《论语译注》,杨伯俊著,中华书局 5. 《名家品庄子》,梁启超等著,中国华侨出版社 6. 《史记选注集说》,韩兆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 7.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中华书局 8.《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9.《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中华书局 10.《杜诗镜铨》,(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或者《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 11.《李太白全集》,李白著,王琦注,中华书局 12.《韩昌黎文集校注》,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13.《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4.《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缪钺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 15.《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 16.《元杂剧史》,李修生著,江苏古籍出版社 1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 18.“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 21.《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2.《静志居诗话》,朱彝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3.《中国审美文化史》,陈炎主编,山东画报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 825中国哲学史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825中国哲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中国哲学史》作为全日制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的专业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入中国哲学专业学习所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专业理论特别是哲学素养的考试。考试范围包括中国哲学涉猎的古代文化基础、古文理解通读、基本概念理解、专业基本问题和专业中相关重大问题的分析掌握与应用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具有良好的古汉语基本功,能够识别字词句及通篇主旨涵义,能够诠解相关原著的意义、具备相关背景知识。 2. 能熟练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以及这些概念问题的源流变化和学术价值。 3.具有较强的专业问题分析和辩解能力,能够结合现实提出见解。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概念测试与综合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一览表”。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以下部分:句读、原著理解、简答辨析和综合论述等。总分为150分。 I.句读 1. 要求 句读要求考生能够通读缺标点的经典文献资料,根据文意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白话文。考生必须掌握运用古汉语知识阅读相关资料,解决某些问题。 2. 题型: 古汉语经典文献加标点并翻译理解。 II. 原著理解 1. 要求: 能读懂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相关资料,既能理解其主旨和大意,又能分辨出其中的观点和正误,并能对其中的观点和隐含意义进行评析批判。 2. 题型: 从古代经典中摘取相关文献段落,考生阅读后结合文献内容提出其出处、作者、主要

观点,并进行分析,结合现实问题展开评论和批判。 本部分题材广泛,体裁多样,选材一般为经典文献中的代表性段落,反映作者的主要观点。重点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其背景知识、理解观点的能力。 III.简答辨析 1. 要求: 考生能对专业所具备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断代史中思想源流中的关键问题能够辩证分析,掌握其内涵、文化价值和功能指向。 2. 题型:名词解释或者是简答题 Ⅳ.综合论述 1. 要求: 考生能对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著名人物的思想观点、学科发展源流中的重大事件熟悉掌握,并能够展开对比研讨、论述分析。 2. 题型:论述题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读书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基础阅读书目 一、专业类 1.《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 2.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3.《百年中国新闻人》李彬、涂鸣华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4.《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美]彼得"兰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5.《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6.《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 7.《名记者清华演讲录》方芳、乔申颖遍,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8..《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乌拉圭]加莱亚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德]茨威格,三联书店,1986. 10.《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11..《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美]索尔兹伯里,解放军出版社,1986. 12.《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13.《混沌:开创新科学》[美]格雷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巴黎烧了吗》[美]克林斯、[法]拉皮埃尔,董乐山译,译林出版社,2002. 15.《新闻:政治的幻象》[美]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6.《关于电视》[法]布尔迪尼,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7.《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8.《东方学》[美]萨义德,三联书店,1999. 19.《麦克卢汉:媒介与信使》[加]马尔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组织传播》[美]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 21.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威廉斯,三联书店,2005. 22.《人类传播理论》[美]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3.《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2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6.《传播政治经济学》,[加]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27.《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28.《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9.《娱乐至死》[美] 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0.《富媒体穷民主》[美] 麦克切斯尼,新华出版社,2004. 二、通识类 1.《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三国演义》罗贯中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6.《水浒传》施耐庵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哲学系本科阅读书目

哲学系本科阅读书目 一、文选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 列宁:《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甲种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一、二、三),人民出版社,1993年。 冯契主编:《中国历代哲学文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忻剑飞、方松华:《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7年。 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汤姆.L.彼切姆:《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二、哲学经典(1) 《周易》:黄寿祺等译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论语》、《孟子》、《荀子》:《诸子集成》本。 《老子》、《庄子》:《诸子集成》本。 《大学》、《中庸》:朱熹《四书章局集注》本,中华书局版。 《坛经》:郭朋校释本,中华书局版。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罗依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版。 笛卡尔:《第一哲学的沉思》,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版。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版。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版。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版。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版。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版。 一些哲学著作(如《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历史哲学》、美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的序言和导论。 马克思:《1858—1859年政治经济学草稿》,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载《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59年。 穆勒:《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版。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论》,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版。 詹姆斯:《实用主义》,陈羽纶等译,商务印书馆版。 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版。 罗素:《哲学问题》,何明译,商务印书馆版。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哲学考研参考书目

哲学系 初试参考书目: 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出版。 2 、《中国哲学简史》( 295 页),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北京-新世纪出版社, 2004 年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年版。 3 、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或其他西方哲学史教科书。 复试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中国哲学专业:《新编中国哲学史》(古代部分),詹石窗主编,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外国哲学专业:《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北大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2003 年第7 版。 逻辑学专业:《普通逻辑概论》,姜国文、潘世墨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 伦理学专业:《伦理学原理》,王海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美学专业:《美学》,杨春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宗教学专业:《中国宗教通论》,詹石窗、盖建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自然辩证法概论》官鸣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年出版。 1、任继愈版本《中国哲学史》(1—4); 2、北大哲学教研室版本《中国哲学史》; 3、北大哲学教研室版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下卷); 4、赵敦华版本《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5、赵敦华版本《西方哲学简史》; 6、苗力田、李毓章版本《西方哲学史新编》; 7、刘放桐版本《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8、罗素版本《西方哲学史》(上卷下卷); 9、梯利版本《西方哲学史》; 10、黑格尔版本《哲学史讲演录》(1—4);

新闻专业学生必读书目(100部))

新闻专业学生必读书目(100部)1.《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山西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3.《新闻理论教程》,成美、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新华出版社 5.《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6.《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高等教育出版社 7.《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8.《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 9.《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世界新闻传播100年》,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2.《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三联书店 1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采访行为学概论》,熊高,人民出版社 15.《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 16.《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三联书店 17.《报刊的四种理论》,[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新华出版社 2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父子,展江译,新华出版社 21.《舆论学》,[美]沃尔特"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2.《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 23.《新华新闻传播书系——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马 胜荣等新华出版社 24.《新华新闻传播书系——西方新闻写作概论》程道才新华出 版社 25.《新华新闻传播书系——隐性采访记》顾理平新华出版社 26.《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27.《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杰里"施瓦茨,中央编译出版社 28.《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电卷》 29.《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卷》 30.《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 31.《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蔡雯 3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33.《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34.《世纪转折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尹鸿,北京出版社1997 35.《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melvin mencher 华夏出版社 36.《当代叙事学》,华莱士"马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