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说新语》叙事方法探究

《世说新语》叙事方法探究

《世说新语》叙事方法探究

摘要:《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其语言简洁明快,刻画人物生动形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中肯地概括了《世说新语》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就。本文通过分析《世说新语》各篇中有代表性的品评人物篇目,探究作者记言叙事的方法技巧:如语言的提炼;细节的刻画;品评人物或寥寥数语、恰到好处,或暗藏字里行间,构成了《世说新语》富有特色的叙事语言。

关键词:《世说新语》志人小说品评人物叙事语言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时期。正是这一特殊时期,赋予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正如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评价:“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多出身于士族,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具有示范意义,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潮流。社会的混乱,佛道二教的盛行,塑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意识,后人多用“魏晋风度”、“魏晋风流”评价。冯友兰在《论风流》中如此界定:“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魏晋士族个性鲜明,或狂放不羁,或淡泊名利,他们关注自我世界,崇尚玄言,沉迷于清谈,不管社会政治如何风云变幻,始终追求一种平和闲适

而又自我陶醉的生活。刘伶的嗜酒如命,王子猷的一日不得无竹,都是对魏晋风流很好的诠释。

魏晋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的相继出现,使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小说在形式上还不完善,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志怪小说多写神仙诡异之事,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志人小说则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中心,记述他们的逸闻趣事,表现他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志人小说以《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为代表,它为后来笔记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世说》的作者往往借助片段的言行,独特的细节刻画,以极其俭省的笔墨,记录士族阶层的生活风貌,塑造富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品评他们的处世态度和道德品质。《世说》可谓“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具有名士“教科书”(鲁迅语)的作用。

关于《世说》的作者,人们长期以来认为是刘义庆,实际上《世说》是由不同的编撰者共同完成的,而刘义庆在《世说新语》的整理完善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世说》大多以《魏氏春秋》、《语林》、《名士传》等为故事的材料来源。作者在编撰过程中,对原有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增加了一些描写的成分,如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以突出志人小说记人叙事的特点。《世说》是史传文学向小说过渡的开始。《世说》以及梁代刘孝标为《世说》作的注,对魏晋名士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小说起源于休息,用于消遣闲暇时光。西汉史学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将小说列为九流之末,认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小说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而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很大。《世说》大多记述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写法上往往直叙其事,不作过多的虚构和夸饰,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小说,但同样是借助语言传达主题思想。《世说》的作者结合魏晋时代的语言特点,在记述事件或品鉴人物时,进行了艺术加工和锤炼,形成了简练通达、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寥寥数语即能刻画出人物的独特性格。

《世说》共36门,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作者沿用孔子教授弟子的四科为上卷命名,体现了作者刘义庆崇儒的思想;中卷包括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等九门,通过简单记事,正面褒扬魏晋名士或淡泊名利,或率性不羁的品性;下卷共23门,有褒扬(如容止、贤媛、自新),也有贬斥(如简傲、俭啬、溺惑),更有自然情感的流露,后者不包含褒贬之义。

《世说新语》在品评人物时,有褒有贬,既有率直不羁的、愤世嫉俗的风流形象,也有狰狞可恶、贪婪吝啬的反面形象。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士僧侣,作者都能捕捉到人物最富有特征的一面,通过描写独特的言行举止刻画人物的独特性格。

《世说》在叙事记人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吝啬鬼的形象在中外文学画廊中并不少见,如《欧也尼·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悭吝人》中的泼留希金、《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小说作家往往用大量笔墨突出人物吝啬的本性。而《世说·俭啬》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16个字,就将王戎吝啬自私的性格展现得一览无余。如《任诞》篇: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连用“刺、举、掷、碾、取、啮、吐”等极富动作性的词语,记述了王蓝田吃鸡蛋的丑相。通过分析这一系列动词,我们可以窥视王蓝田的心理——急躁、偏执。

又如《世说·德行》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现。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本篇以华歆为衬,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表现管宁的淡泊名利、不慕荣华的品质,体现出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择友、交友原则。

《世说·夙慧》篇是专门记述聪慧儿童故事的篇章。如“何晏七岁,明慧若神”;如对陈纪幼年故事的叙述,既表现他的聪敏,更表现他懂得为人的特点,“无信”“无礼”二语为全篇核心。《世说

新语·雅量》中也有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个故事表现出王戎年少时善于思考、遇事冷静的性格。

《世说》对孝子、贤妻、良母、廉吏的事迹进行表彰,对贪残、酷虐、吝啬、虚伪的行为进行揭露和讽刺,符合基本的道德准则。《世说新语》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没有铺张扬厉或精描细刻,更没有夸张之处。作者善于采用“画眼睛”、“勾魂灵”的手法,删繁就简,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寥寥几笔,即能塑造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世说新语》或记人叙事,或品评人物,可谓语言精练,生动传神,为后期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评价《世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现代伟大作家鲁迅如此评价:“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宗白华的评价:“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

《世说》是品评人物的典范之作,它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运用精练传神的语言,塑造诸多富有特征的士族形象,为研究魏晋风尚提供了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袁济喜著.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李修建著.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第2卷)[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5]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刘成.《世说新语》人物塑造方法浅析[j].文教资料,2011,(12).

(吕金娥陕西西安西北大学在职研究生 710069;咸阳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 7120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