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

(附答案)(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5)文章来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

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

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1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

【答案】12.⑴穿戴⑵偏爱13.B14.满一年以后,就

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

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15.切身经历齐王纳谏16.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

而愉快地接受意见。(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章来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

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

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1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

【答案】12.⑴穿戴⑵偏爱13.B14.满一年以后,就

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

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15.切身经历齐王纳谏16.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

而愉快地接受意见。(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章来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

(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

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

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

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

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下视

其辙

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

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1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答:

【答案】12.⑴穿戴⑵偏爱13.B14.满一年以后,就

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

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15.切身经历齐王纳谏16.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

而愉快地接受意见。(2008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章来自:

(二)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C.能谤讥于市朝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闻寡人之耳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2分)

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9.“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2分)

10.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

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答案】6.A、C7.D8、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9、“蔽”,指受蒙蔽。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的效果:在内,“虽

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忠之

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2009年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章来自:

(三)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

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

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

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王之蔽甚矣()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⑶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⑷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

有关句子。(6分)

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⑵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2分)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2分)

【答案】12.⑴蔽:蒙蔽、受蒙蔽、被蒙蔽⑵刺:指责⑶反:同“返”,返回⑷期年:满一年13.BA.“以”:介词,用/相当于“而”,表顺承;B.都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或者“向”;C.“其”:代词,它的/表反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D.“且”:尚且/将近。14.⑴这就

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⑵燕昭王为郭隗建造宫舍并且拜他为老师。⑶(村中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5.礼贤下士,才能广招人才,国家才能强大。(2009年江苏

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章来自:

(四)

甲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

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

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

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

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

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

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⑤十金:当时齐国二

十两为一金。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

吉凶。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⑧为大事:这里指

造反。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⑴门庭若市:⑵面刺:⑶期年:

⑷不相说:⑸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5分)

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⑵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3分)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

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

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

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答案】17.⑴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⑵当面指责、当面挑刺⑶满一年,或

“一年”⑷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⑸跑、逃走、逃跑、出逃。(共2分。对2~3个得1分,对4~5个得2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

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⑴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⑵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共5分,第一句

2分,第二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C(2分)20.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

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

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3分。答清楚一点得

2分,答清楚两点再得1分。如果有学生将重点放在说明

齐王性格差异的原因上的,最高给2分。而如果只分析邹忌的行为的,判为审题错误,0分。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意对即可)

【乙文翻译】

成侯邹忌担任齐国的相国,田忌是齐国的大将,两人感情不和。公孙闬对邹忌说:“阁下何不策动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呢?打了胜仗,那是您策划得好,您可以立功;一旦战败,田忌就不能再威胁到您;即使不战死在疆场,田忌也必定枉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有理,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

谁料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赶紧找公孙闬商量对策。公孙闬就派人带着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问吉凶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逮捕为人占卜的人,在齐王面前验证问卜者讲的话。

田忌闻言大恐,逃亡他乡避祸。(2009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章来自:

(五)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

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

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

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

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

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

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

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

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②

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

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

不知足者患处之⑤。”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

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⑦,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贾谊传》)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老父:指老人。③吊:哀悼,吊唁。④垢(gòu):通“诟”,辱骂。⑤患处之: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⑥意益下:

指为人更谦恭。⑦心益小:思想越谨慎小心。

23.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粗衣B.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吾孰与徐公美

C.朝服衣冠有一老父衣粗衣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D.敬受命,愿闻余教()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26.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

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

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5分)【答案】23.C(2分)24.A.闻:使……听到B.私:偏爱C间:间或,偶然。D.余:其余的。(4分)25.⑴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2分)⑵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会

离开他。(2分)26.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1分)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

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

贤者,恐有祸患。(1分)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1分)二是劝人者要敢于

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1分)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1分)(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语文试题)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刘向 原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魁梧,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啊。”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注释 (1)本文选自西汉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中考历年语文考题——文言文阅读(课内)真题与答案解析

中考讲义 文言文阅读(课内) 学习课内文言文阅读。 1. 能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 能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 能对文本的整体、部分或细节的有关内容进行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一、考纲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能力层级:理解)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理解)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能力层级:理解)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能力层级:理解) 二、具体内容 (一)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就是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两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现象,二是重点文言实词的释义。从近三年中考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一词多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是所选文段的重点词语,题量一般为 1 题,分值为 3 分。 【答题指导】文言实词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命题人往往将考查范围锁定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 1.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 w 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梳理

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2.古今异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3.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如“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充当谓语,表示“打洞”。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另外,在具体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看清题干要求,明确是要找出“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还是“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采用:1.代入法即以选项中左句词语的意思代入右句,看是否解释得通,以此来判断异同。2.排除法把自己有把握的选项进行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中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找到答案。3.词性法根据两个词语在句子(成语)中的词性,判断两个词的意思是否相同。 (二)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考点内容及题型特点】“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就是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中的句子,考查考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一般是一句话,主要是文段中的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特殊句、特色句、主旨句等。 【答题指导】 1.翻译的标准和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要求可概括为“信”“达”“雅”。 (1)信。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误解、歪曲,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 (2)达。所谓“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3)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的翻译有其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集锦

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题集锦(二) 三十一、(兰州)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从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扶苏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 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 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发闾左谪戍渔阳闾左: (2)度已失期度: (3)会天大雨会: (4)宜多应者宜: 11.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偶然性: 必然性: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纳: (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4.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_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史记》作邹忌,齐人。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②、形貌昳丽:容貌光艳美丽。昳:通“佚”,美丽。③、朝:早晨。服:动词,穿戴。④、窥镜:照镜子。⑤、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徐公,人名。⑥、君美甚:你美极了。⑦、及:赶上,比得上。⑧、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⑨、复:又。⑩、旦日:明日。⑾、与坐: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⑿、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同“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⒀、弗如远甚:远不如徐公美。⒁、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15)之:助词。美我:赞美我。美,用作动词。(16)私:动词,偏爱。(17)诚:确实,实在。(18)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以”“我”。(19)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20)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以及左右侍从的人。莫:没有谁。(21)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22)王之蔽甚矣:大王受蒙蔽很厉害。甚:厉害。(2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24)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指责;讥,讽刺。市朝,指人众会集的地方。(市朝:公共场合) (25)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26)门庭若市:宫门和庭院里人挤得象集市一样。(27)时时:有时,不时地。间:间或,偶然。进:进谏。(28)期(jī)年:满一年。期,满。(29)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邹忌讽齐王纳谏翻译

邹忌(zōu jì)/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 镜,谓(wèi)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qiè)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fú)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li)民/能面刺寡(guǎ)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1、重要实词 (1)修:长,这里指身高。 (2)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23.1cm,相当于184.8cm,今1米等于3尺,一尺等于0.33m。 (3)形貌:形,形象;貌,外貌。 (4)昳丽:光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穿戴,在句中作 状语。)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历年中考文言文

近4年江西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彩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敌骑数千四面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优()(2)备()(3)遁() 1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2分) 1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2分) 1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013)(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 -13题。(10分)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日:“王之伐越,何也?”日:“政乱兵弱。”庄子日:“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日: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A.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B.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D.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 ) ②明( )[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0b920141.html,]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2.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3.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2分) (201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戴胄犯颜执法 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眹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祯趣同知行,不应。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既渡,两人见贼即走。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注】①同知:官名。②淖(nào):烂泥。③鬻(yù):卖。④榇(chèn):棺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面数之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②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答案】(1)责备(数落);首领;逃跑;价值 (2)①(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一是勇于担当。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二是不惧生死。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分析】⑴① 面数之。句意:(王祯)当面责备了他。数:责备,数落。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句意:王祯反击杀死了他们的头领,其余的人都逃跑了。魁:首领 ③两人见贼即走。句意:(曹能、柴成)两人看见反贼就逃跑了。走:逃跑。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句意:王同知得到了那匹战马,给的钱与马的价值不想当。直:同“值”,价值。 ⑵①至:到。方正。句意是:(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②骤:突然。前项: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翌日:第二天。句意是: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新序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9分)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④宫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 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 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⑤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选自《新序》) 【注】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 ④鞔(mán):鞋子。⑤折冲:制敌取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司城子罕止.而觞之止.露尻尾(《狼》) B.为.鞔者也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C.荆适兴兵.欲攻宋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B.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C.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D.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2.士尹池根据哪两件事认为子罕“仁”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案: (二)(9分) 9.(2分)B 10.(2分)D 11.(2分)(我们)攻打宋国会无功而返,被天下人耻笑。 12.(3分)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字词翻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自视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忌不【自信】 【旦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孰】视之 又【{弗}如远甚】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王之【蔽】【甚】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有:通“又” 昳丽:光艳美丽 朝:早上 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孰与:用于比较。谁与谁相比,谁怎么样孰:谁 及:比得上 自信:即“信自” 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不若:不如 明日:即上文中“旦日”的后一天 孰:同“熟”,仔细 弗如远甚:远远地不如。 弗:不 美我:“以我为美”,认为我美。 私:偏爱 欲:想 于:向 朝:朝廷 诚:确实

如:比得上 以:认为 地方:土地方圆 宫妇:宫里的妃子 左右:近臣 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蔽:受蒙蔽 甚:极点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 谤:指责别人的过错 讥:讽刺 市朝:公共场所 闻:使……听到 门庭若市:宫门前和庭院里像集市一样 时时:有时候 间进:偶尔进谏。间:偶尔 期年:满一年 皆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须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2020年最新近五年徐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近五年徐州市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2009【甲】《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3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唐雎不辱使命》全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故不错意也:( 2 )长跪而谢之曰: 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B.①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_________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__________ 4.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二)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俄顷立就__________ ( 2)日沃汤数次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2 分)如是者六七始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