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2012考纲解读】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

5.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包括( )

A.缫丝技术B.铸铁技术C.造纸技术D.制瓷技艺

【错误解答】B、C

【错解分析】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对同类知识的归类。我国制瓷技术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可能包括制瓷技艺。

【正确解答】D

2.唐朝时积极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其中包括( )

①天竺的医学、建筑艺术等②朝鲜的音乐③中亚的舞蹈、西亚的宗教④日本的服饰⑤西方的科学著作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西方的科学著作在明清时期才传入。

【正确解答】C

3.“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在发展进步之中。……也是通过同世界多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 )

①伊斯兰教、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②欧洲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③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贸易④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考生审题不准确,基础知识不牢固。所列四个选项都是中外交流中学习外国的史实,但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是在唐朝传入我国的,而题干要求是“明朝”的史实,可排除①,②③④均发生在明朝,可确定正确答案为C项。

【正确解答】C

4.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

A.佛教传人中国B.法显游历天竺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5.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对“闭关政策”的理解不透,把握不够准确。本题是最佳选择题。A、B、C、三项都成立,但不属于最大影响,从长远来看,闭关锁国隔断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这才是最大的影响。

【正确解答】D

【特别提醒】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相关史实繁杂,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落实基础,防止史实混乱;二是注意区分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注意前期的开放性和后期能闭关锁国及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三是注意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相关问题,注意古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注意一些层次较深的问题。解题时,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来认识和分析相关问题。

【变式训练】

1.元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较以前的最大进步表现在( )

A.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扩大

B.与非洲贸易关系的开辟

C.与中亚关系的发展

D.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活跃

1.A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元朝外交与以前朝代的主要不同之处,通过回顾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情况可以判断A项正确,因为元朝的疆域广阔,直接与欧洲接壤。

2 五代两宋时期,我国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萧条,其直接原因是( )

A.西北地区的动荡和战争的阻隔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统治者重视海上贸易

2.A解析:正是由于五代和两宋时期政权并立,战乱频繁,所以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影响,这是最直接的原因。B项不合史实,C、D两项不是直接原因。

3 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发生明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西方国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B.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国内政局的动荡

3.A解析: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的明显变化是指由开放走向锁国。统治者执行锁国政策的动机之一就是防止西方侵略势力的侵入。

4唐朝和明初我国对外交往活跃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力强盛B.疆域辽阔C.交通发达D.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A解析: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5 我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和平外交活动是( )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5.D解析:本题解题关键要抓住题于的关键词“空前”“主动外交、和平外交”,从“空前”来看B、C两项都是一个人,A项算不上空前,故都可排除。

6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广州、泉州等地,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要从国外输入

B.东南沿海未受少数民族的侵扰

C.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

6.D解析:D项表述更全面、更准确。

易错点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

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考生一般都能排除A、C两项,之所以误选B项,是因为他们把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混为一谈,把两个条约的内容相互混淆,根源在于基础不扎实,对教材不熟悉。

【正确解答】D

2.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势力最早侵入长江流域是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考生没有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好。本题属于史地综合性试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中,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属于长江流域。

【正确解答】A

3.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灭亡中国,故D项为最准确答案。

【正确解答】D

4.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错误解答】D

【错解分析】学生没有把列强的侵华活动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征相联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折射出的列强侵华的时代特征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缔结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因而条约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新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确解答】B

【特别提醒】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抓住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弄清每次侵华活动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在思考相关问题时,思路要开阔,须对知识进行迁移,联系世界史知识,结合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去认识相关的侵华活动,从社会制度的差异、实力的悬殊、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等方面认识中国当局的妥协外交,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所作的努力。

【变式训练】

1.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夷人”到“洋人”“西人”,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些人( )

①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②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③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④由愚昧闭塞到崇洋媚外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B解析:称外国人为“夷人”,反映了轻外仇外和自大的倾向,由“夷人”到“洋人”的变化,说明这一状况有所改变,说明在一定程度上能正视西方。④的错误在于范围太广,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崇洋媚外。

2.“三国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

A.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B.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C.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

D.中国政府成功地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A解析:三国的联合体现了“勾结”,迫使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体现了“斗争”。

3 近代中国政府外交软弱的原因包括( )

①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西方列强实力雄厚②中国国力贫弱,实力悬殊较大③反动统治阶级企图通过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延续自己的统治④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B解析:本题的易错点是④,不能说地主阶级天生就是卖国的。

4 1931年和1937年,日本两度大规模入侵中国,其共同因素不包括( )

A.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

B.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冲击

C.中国内战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D.日本力图摆脱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4.C解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国共两党已实现了停战。

5 19世纪中后期,沙俄践踏《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中俄边界划分的规定,主要是通过( )

①中俄《瑷珲条约》②中俄《北京条约》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④中俄《改订条约》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D.②③④

5.B解析:《尼布楚条约》所涉及的地区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从内容来看,只有①中俄《瑷珲条约》和②中俄《北京条约》涉及这些地区。

6 下列人物中,与维护中国新疆主权,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有关的是( )

①康熙帝②乾隆帝③左宗棠④曾纪泽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

6.A解析:由史实可知①不符合题意。

1.卷)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错误解答】D

【错解分析】考生对于中关关系改善的几个关键性步骤认识不清,误认为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标志。实际上两国关系正常化与建立外交关系是两码事,关系正常化是相对于不正常而言的,是指两国处于非敌对状况。发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一是对“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一说法认识不明确,二是对教材生疏。实际上教材中有“双方签订《上海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叙述。

【正确解答】C

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错误解答】A、B、C

【错解分析】考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认识不到位。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恢复的原因”,而《联合国家宣言》是为了共同对付法西斯而签署的,与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构不成因果关系,②③④既与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构成因果关系,又符合史实,故可用排除法排除①。

【正确解答】D

3.卷)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 A.担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在亚非会议中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错误解答】B、C、D

【错解分析】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四个选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的国际地位

和影响,要求在四个都不错的选项中,选取一个最正确最符合题意的选项。通过比较,A项最合适,因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的,而其他几项的影响是某一个方面的,是暂时的。

【正确解答】A

4.)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列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世界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新阶段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错误解答】A、C、D

【错解分析】考生审题不准及对历史事件的实质把握不到位。题干中的时间限定在1972年,而C选项出现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D选项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A、B两项从时间上说符合要求,但A项反映的是表象,B项才是实质。

【正确解答】B

【特别提醒】

这类题目,往往既考查具体的基础知识,又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解题时,一方面要依托教材,以教材中相关的史实为解题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要联系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注意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外交中的“实力”和“国家利益”这些最关键的因素,去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变式训练】

1 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第三世界的兴起B.中美关系的改善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社会主义

国家的支持

1.A解析:本题易错点为B项和D项。中美关系改善是1972年,发生于中国合法席位恢复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也不合史实,因为当时中苏关系恶化。

2 新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并运用“求同存异”方针解决国际争端是在( )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2.A解析:日内瓦会议上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C项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D项结束了中美长期以来的对峙局面,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均与“求同存异”的方针无关。结合万隆会议的内容可判断正确答案是A项。

3 中国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B.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D.有利的国际时机

3.A解析: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4下列事件中,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是( )

①抗日战争②抗美援朝③亚非会议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A.②③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4.B解析: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的精神,亚非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开拓了外交新局面。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无直接关系。

5 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

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

5.A解析:1953年底,中印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 对外开放巩固了我国的外交成果,这主要表现在( )

A.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B.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发展友好关系

C.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

D.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6.C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而A、B、D三项均发生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难点突破】1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

1.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A.开明的对外政策B.稳定的国内局势C.融洽的民族关系D.强大的综合国力

【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但只有D项是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唐朝时,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乃至于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强南力的后盾。

【答案】D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逐渐对外开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标志着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晚清的开放由南向北,由沿海向腹地推进

C.晚清的开放,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

D.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清政府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解析】解答本题时,须对各个选项逐一审查,从多角度去认识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既然开放了口岸,自然意味着放弃锁国,这种开放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通商口岸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推进。尽管通商口岸的开放便利了列强侵华,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引起其他方面的变化,

H A、B、C三项都是正确的。由传统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故D项不正确。

【答案】D

3.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的参加国和主要内容。这四次会议中,只有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答案】A

4.)1943年11月,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④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急剧恶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1943年11月,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是由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贡献决定的,也是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成果,①②③正确。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急剧恶化是事实,但抗日敌后根据地正在恢复发展,中国仍是世界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故原因与④无关。

【答案】A

【特别提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明清以前,中国国力强盛,处处领先,成为亚洲中心。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以至于受到西方殖民侵略。晚清和民国时期,更是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新中国,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今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己、,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难点突破】2 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

1.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交方针有所调整,主要体现在( )

①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②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③支持和援助亚非拉各国人民的独立解放斗争④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制定出来的,它必须服务于社会现实,服从国家利益。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敌视围困中国,中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政府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实行“一大片方针”,故①②③正确。解题时可使用排除法,与美日关系的重大突破是在20世纪70年代。

【答案】 A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它( )

A.是新中国首次阐明自己的外交方针

B.为新中国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找到衡量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据,那就是

看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务实、理性,并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制定外交政策,别人根本不能接受,那么这种外交政策肯定不能说是成熟的。

【答案】D

3.当今,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一系列调整,更加务实和成熟。现阶段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睦邻政策③不结盟政策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现阶段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形势而制定出来的,它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些政策是沿袭过去的,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对外开放,有些是对原来外交政策的调整,如睦邻政策和不结盟政策。答题时,既要分析理解,又要依托教材,因为教材在“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一节中有所交代。

【答案】D

4.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影响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C.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逐步缓和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建国初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争取,以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大力发展同亚、非、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

(3)20世纪70年代,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坚持对外开放,实行不结盟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2012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三韩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B光武帝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

C.甘英出使大秦出色完成使命

D.汉代文明远播欧非

1.C解析:甘英没能到达大秦。

2 隋唐时期同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 )

A 科学技术B.佛教C.商品D.艺术

2.B解析:隋唐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3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充分体现出唐文化( )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

C.泽被东西的影响

D.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特征

3.D解析:鉴真是向外传播唐文化,而玄奘是吸取外国文化。

4丝绸之路的开通,源于( )

A张骞通西域B.西域都护设置C.班超经营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

4.A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5 唐朝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抵达( )

A印度半岛南端B.波斯湾C.红海沿岸D_非洲东海岸

5.B解析:注意结合地图落实知识点。

6 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外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 )

①甘英②法显③鉴真④义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A解析:注意历史人物与其事迹的充分结合。

7 郑和下西洋时,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属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 工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赚取利润维持航海巨大开支的需要

D.扩大交往影响的手段

7.D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旨是进行政治交往,其贸易是为这一主旨服务的。

8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根本原因是( )

A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B.明政府国力衰退C.亚非国家的竞争D.倭寇封锁我国东南沿海

8.A解析:中国是自然经济,不能为航海的持续提供内在驱动力。

9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 )

①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修建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B解析:白马寺的建造、敦煌莫高窟的修建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原的结果;《农政全书》是受西方传教士影响介绍了西方文化;而唐朝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朝代都城建筑的特色,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10 以下不属于明清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

A.西方传教士带来新科技

B.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

C.外国殖民势力威胁边疆

D.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10.D解析:留学生来华学习在唐朝很普遍。

11 近代前期,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包括( )

A.《望厦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1.C解析:1860年,清政府分别同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没有与美国签订。

12 《马关条约》与以往的侵华条约相比,·工前所未有” 的是( )

①开辟租借地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开辟内河新航线之长④开辟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2.B解析:开辟租借地是在1897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时,①错;《马关条约》(4个)开放通商口岸不如《天津条约》(10个)多,④错;赔款白银2亿两,数额之多是前所未有的,②对;开辟内河新航线尤其是长江航线深入内地远达沙市、重庆,航线之长是前所未有的,③对,故选B项。

13最早破坏中国领土、司法、内河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

①《南京条约》②《南京条约》附件③《天津条约》④《望厦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A解析:注意对应。

14近代下列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南京②广州③天津④重庆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14.B解析:注意把条约与被开放通商口岸对应记忆。

15列强相互勾结侵略中国的同时,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下列争夺与日本侵略中国有关的是( )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日俄战争③华盛顿会议④府院之争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5.B解析:注意掌握列强的侵华史实,可分专题把握,如日本侵华史、美侵华史等。

16大革命失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列强侵华的格局是( )

A.始终是美日两国争夺中国

B.从美日两国争夺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独霸中国

C.从美日两国争夺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

D.从日本独霸中国到美国独霸中国

16.B解析:注意把中国史融入到世界史中去掌握,并抓住阶段特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美日争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独霸中国;抗战胜利后,美独霸中国。故列强侵华格局是B项。

17最早说明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C.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D.实行“无敌国”的外交策略

17.A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18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无关的事件是( )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B.在联合国中亚非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美国操纵联合国的能力削弱

18.C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之后。

19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力增强,威胁苏联的大国地位

B.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激化

C.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中国未能满足苏联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19.C解析:中苏关系恶化的责任在于苏联,故B项不能选。

20新时期我国推行对外开放的国策,目的在于( )

A.扩大对外贸易

B.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创造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新格局

20.C解析:A、B、D三项都是C项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二、非选择题

21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古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采,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

21.(1)①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②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①天朝上国(华夏至上)。②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①由鄙夷到师夷。②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①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②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_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

③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22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战场是二战中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及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并领导中华民族进行不屈的抗争直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材料一: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劫难。”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彪炳千古的历史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

材料二: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假如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

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1931、1935、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不断扩大的三年。中国共产党分别及时提出了怎样的策略方针?

(3)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30年代因“我们没有采取共同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而使世界走向战争、灾难降落的主要原因。

(4)世界各国“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始于何时?列举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为联合作战举行过的重要国际会议及重要战役并概括该联盟在二战中的作用。

(5)面对当今世界的反恐怖斗争,二战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启迪?

22.(1)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争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日俄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制造七七事变,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中国的巨额财富。

(2)策略和方针: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②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③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同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德、意、日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英、法、美、苏等国奉行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而纵容德、意、日法西斯对中国等的侵略扩张(或答出制造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亦可);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初期静坐战争等导致法西斯势力的嚣张并对法、英等国发动进攻,法国投降等。

(4)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重要会议: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4年雅尔塔会议、1945年波茨坦会议等;重要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柏林战役等。促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5)世界和平来之不易,战争悲剧绝不能重演。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任何形式的反人类势力的纵容将会自食恶果。

23 汉朝和唐朝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和大国,对外交往都很发达。

(1)试分析汉唐对外交往发达的共同原因。

(2)汉唐对外交往的特征有何不同?

(3)分析汉唐对外交往特征不同的原因。

23.(1)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开明的对外政策(或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2)不同特征:①主要路线不同:汉朝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重。②交往的内容有差别:汉代以商贸为主,唐代除商贸外,有很多政治交往。③双方互动程度不同:汉代商贸主要是对外输出,而唐代的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兼收并蓄,积极吸取外来文明。

(3)产生不同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汉唐不同的社会条件而造成的。汉代江南地区较落后,且造船、航海技术不发达,商品经济程度较低;而唐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国力更强盛,经济文化居于更领先的地位,所以在对外交往方面呈现出与汉代不同的特征。

24一个国家的外交地位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象征。“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时期中国的外交地位和新中国外交地位最大的不同。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晚清70余年屈辱外交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概括说明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国际地位。

(3)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以外交方面的成就加以说明,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4)与晚清的外交政策相比,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哪些新的变化?

(5)针对近来的国际热点问题,我国外交政策增加了哪一项新的内容?

24.(1)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先后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国际地位低下。

(3)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 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③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④1 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在会议上起到了积极作用。⑤万隆会议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⑥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⑦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同时中国又发展了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变化原因: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诞生,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增强,在国际上威望不断提高。

(4)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主张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反对恐怖主义。

25.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以及美、日关系在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定地区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9世纪末以来,伴随美国和日本的争夺,列强侵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和美国对中国的侵略在目的、政策、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试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3)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回答: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这次历史性的握手意味着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5.(1)侵略格局变化:①19世纪末,列强共同支配中国;②一战期间,日本暂时独霸中国;③20世纪20年代,再次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④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⑤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独控中国。

(2)不同的原因:①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经济实力强大,可以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侵略;日本经济实力弱于美国,仅靠经济手段侵略不占优势。②两国对外侵略扩张的目标不同:美国以争夺世界霸权,尤其以西半球霸权为主要目标,而日本则以建立东亚霸权为主要目标。③两国与中国的地缘关系不同:美国远离中国,不便于大规模军事入侵,而日本靠近中国,便于大规模军事入侵。④两国资源因素不同:美国领土广大,资源丰富,而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急于抢占原料和市场。

(3)①拒绝的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②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地位下降。③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二)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25——220年) 1、王莽篡汉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年),西汉灭亡 2、绿林、赤眉起义 A原因:为缓解社会矛盾(土地兼并、贫富悬殊、流民奴婢),王莽“托古改制”(沿用西周法制、脱离实际改革),但不合时宜,引发更大的混乱。 B结果:在绿林军、赤眉军打击下,新朝覆灭 3、刘秀建立东汉25年 (1)刘秀反新:刘秀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后来加入绿林军。 (2)刘秀建立东汉:25年,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5——220),刘秀就是光武帝 联系罗马由共和国变为帝国,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4、光武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 同: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都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异: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建设,重视文化教育等;休养生息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补充:豪强地主的发展历程 战国以来,地主阶级除去经营土地(兼并)以外,要想加速上升,必须采取其他途径:一种是做官致富,一种是经商放债,一种是暴力掠夺。由此而发家致富的人统称为豪强。一郡,甚至一乡、一里都有大小豪强。地方豪强势力膨胀,有碍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法家主张打击豪强)所以秦、西汉两朝都曾经迁徙天下富豪到京城,削弱他们对地方的控制。 豪强地主,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以经营土地为主,在朝廷有官爵,称为“上层豪强”;一类以经营工商业为主,兼营土地,被称为“下层豪强”。秦、汉都不允许下层豪强作官,在社会上也不被人尊重(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重农抑商)。 武帝以后,豪强势力一直增长,西汉末年,朝廷对他们完全丧失了控制能力王莽代汉后,想用改制的办法削弱部分豪强(主要是下层豪强)的财富,结果失败。 刘秀称帝,主要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的势力增长起来。不过光武帝凭借着自己的权力和农民战争对豪强的打击,部分地恢复了对豪强地主的管束。 到东汉后期,封建王朝的权力完全被豪强地主集团的代表所操纵。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高考_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知识归类 Ⅰ农业篇 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 1、奴隶社会 ⑴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⑵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农具 ⑶春秋晚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 2、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动,石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⑵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⑶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楼车。 ⑷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⑸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二、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⑵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⑶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⑷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茼蒿开始引种。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中指。明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薯、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三、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和大江大河的治理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 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②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修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提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 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立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了不少水利工 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⑥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南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⑦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⑵赋税制度 ①初税亩:时间、内容和意义 ②租赋制——编户制度:时间、内容和作用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状元笔记历史

高考状元历史纠错笔记 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整理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历年高考状元笔记语文

状元道路之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世界。 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让高考“状元”激励我们,走向成功,通往大学殿堂。 一、走进高三,快速适应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首周杰伦的《蜗牛》也是我在高三冲刺阶段的“战歌”。是的,高三会很苦,高考是挑战。但有苦才有甜,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高考,不必畏惧,而应感激,只有它能让人生在最短时间内增值,只有它能使我们磨炼出坚强的意志。“用一年,换一生。”这是我的高三宣言;“信念坚定+持之以恒。”这是我恪守的学习准则。(刘涵,20XX年云南高考文科状元) 那么,如何快速适应高三紧张而又繁重的学习生活呢? 1.准确定位,做好规划 认真分析,给自己的学业水平出初步定位,结合实际,树立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学习才会有追求的动力。 可以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检测目标,并在一定的时间后对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 2.抓牢基础,形成网络 高三的学习一定要抓基础,并把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为现在的高考正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 3.主动学习,善于总结 高三的学习其实是对十年苦读的一次总复习,在这个高二转折到高三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转变身份,主动学习,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梳理者,把自己的所学尽可能地全部整理一次,发现薄弱之处,及时有针对性地补漏补缺,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 分析总结对高三同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遇到新问题,学到新方法,都应及时记下来;每次考试,对于新题型的解法思路、典型试题等都要及时整理分析。得失心中有数,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二、缓解压力,从容应对 非智力因素往往左右结果,摆正心态吧。当我因成绩波动而焦躁时,我会选择用安静的音乐来平静自己;当我意志消沉时,我会用榜样来激励自己;当我情不自禁开始胡思乱想时,我也会给自己放个假,留出时间来天马行空地幻想。我用各种方法来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永远乐观、积极,调整最佳心态来应对每一次人生的挑战。(李小龙,20XX年宁夏高考理科状元) 面对高考,压力肯定会有的。面对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做一只最好的轮胎。气不足,就打点儿;气太足,就放掉一点儿,无论在哪里使用,什么样的路面,轮胎都能够适应,并且跑得轻松愉快。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只最好的轮胎,还要有“备用轮胎”——这就是面对压力的平常心。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 第一,压力适度,举重若轻。就是以适度的紧张面对生活压力,镇定自若,学会使自己“心静如水”。 第二,适应性好,生活、学习有条不紊。感到学习有压力时,最好是给自己列出一个清单:你有多少事情要做?做什么?有哪些知识还不熟悉,原因是什么?针对每一门课程,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外界有什么干扰因素?最后制定月、周、日的具体行动计划,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成效的。 第三,承受力强,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自己。不要因一次考试成绩落后而气馁。只要我们把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体验到成功,看到希望。第四,变压力为动力,建立适当的目标。在考试前可以制定一个基本目标,但不要把分数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高考前选择题专练之中国古代史(可编辑修改word版)

【题组24】 名校模拟题之中国古代史 1、据《周礼》记载,大司马的属官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ft林川泽之阻”;大司徒的属官土训“掌道(解释)地图,以诏地事”,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这一记载反映出西周 A.中央集权开始萌芽B.分权制约意识巳经出现 C.国家专营局面形成 D.地图绘制已有相当水平 2.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3.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集权政治的趋向B.宗法观念的消亡 C.生产技术的进步D.礼乐制度的完善 4、《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5、白狄鲜虞建立的中ft国处于赵、燕、魏三国之间。在河北平ft中ft 1 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ft王方壶铭文中也说“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由此可知中ft 国文化 A.认为民生是影响统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B.体现了其对华夏先进文化的认同国 C.反映出分封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D.将教化民众作为治国的主要内容好 6、.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 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快B.宗法观念的增强 C.变法运动的推动D.自然科学的进步 7、《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 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 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 【题组25】 1.图4 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2014年河南高考文理科状元揭晓 成绩面前很淡定

2014年河南高考文理科状元揭晓成绩面前很淡定理科 高考成绩揭晓,本报多路记者在第一时间分别采访了我省6名高分考生,与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喜悦、学习经验、兴趣爱好与人生感悟—— 阅读提示|“我总是往好的方面想,就像生活处处有阳光!”6月25日凌晨,高考成绩公布后,开封女孩曹林菁以裸分706的分数创造了今年我省的理科最高分。在接受采访时,她说,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一直保持的好心态。 曹林菁: 考生档案 姓名: 曹林菁(18岁)学校: 开封高中分数:706(理科) 成绩面前很淡定,706分出自好心态 “语文138分,数学139分,英语148分,理科综合281分,总分706分!”高考成绩公布后,从开封高中传来喜讯: 该校应届毕业生曹林菁取得了706分的好成绩。此前,她还因成绩优秀而进入校长实名制推荐名单,前去北大参加面试。 昨晚,大河报记者见到了曹林菁,她穿着牛仔裙,扎着马尾辫,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不时会抿嘴一笑,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这是一个婉约而有灵气的女孩。 “考试的时候就感觉比较顺,状态也不错。”说起自己的高考成绩,18岁的曹林菁并没有记者想象中的那种兴奋,“主要还是心态,就跟平常考试一样”。 - 1 -

曹林菁的英语成绩是148分,除作文被扣了2分外,其他题一分没丢。 她说,她学英语从来没有给自己规定每天要背多少单词,“有早读就背半个小时,没早读就随缘了”。说着,曹林菁笑了起来: “我是一个比较没有计划的人。” 学习中善于总结,基础打得也牢 “我在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开始学着总结一些东西,做题的思路,找一些共同点,平时多跟同学们交流,最后再去问老师。”曹林菁说,在平时的考试中,考得好与坏她都不会很介意,“下次考好就行了”。 “她把课本上的知识吃得比较透,基础打得很牢。”班主任王萌萌告诉记者,曹林菁看起来文静,其实比较活泼,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同时追求完美,她做过的卷子,从头到尾没有一处涂改,就是一个字母的错误,她都不允许出现。 由于不懈努力,她还曾获得过第八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二等奖、第三十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全国生物学联赛省二等奖等很多奖项。 自小养成良好作息,不让爸妈多操心 由于妈妈是中学老师,曹林菁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她不住校,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9:30到家,到家后会看半个小时的书,只有在饭桌上,才能和爸爸妈妈说说学校的一些趣事。 在妈妈眼中,曹林菁是一个懂事的女儿。“有时候也会犯错,我都是稍微点拨一下,不用说透她就明白了。”曹林菁的妈妈说,由于- 2 - 平时工作比较忙,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关心女儿的学习情况,但女儿一直很争气,从来没让自己担心过。 兴趣广泛,最爱古筝、国画和硬笔书法 说起兴趣爱好,曹林菁说,她喜欢古典的东西,古筝、国画、硬笔书法等她都非常喜欢,就连给北大的自荐信她都是用文言文写的。

文档学习方法报数学答案

小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徘徊在写作业和玩之间,想去玩吧又觉得作业没做完;到高中了,我们仍然在徘徊,到底是选文科还是理科?选文科,我历史,政治学不好,选理科,我物理,化学学不好.都是最总选择理科.就这样我们就得一条道走到黑,即使前面伸手不见五指,就在这一边不满父母替自己做决定,一边还想着如果选择了文科会是怎样的情况下,强迫自己背物理,化学方程式,做生物练习题. 文科主要靠的就是:多读,多背,多看, 《建议:语文多学文学,英语:多记语法与单词,短语,多练听力,与他人进行英语对话,多看书,收集课后的精髓,例如:新单词、短语、语法····《其中政治与语文连接》》.文科和理科都要注意的事项: 信不信由你.1、学校发展不均衡!2、A\D\K为省重点高中;N为复读学校→→→好的笑不起来,差的欲哭无泪!3、大学在扩招,二本有蛮高,千军过木桥,牺牲无数了!多数学校游击队胜于正规军==新的抗战?6、父母含辛茹苦,倾全家之财力的择校生啊,高中三年不努力,要考好大学不容易!8、人才的出路本有千万条,为何社会只盯大学门?2010届高考某县各普通高中二本上线情况数据表【2010.6.28统计】69%信不信由你. 高一新生请走好你高中的第一步对于新高一的同学们而言,刚刚开始高中生活,刚刚接触高中学习,一切都是未知的.其次我想谈一谈文科的科目特点.文科生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人数较少,并且文科在传统印象里属于是不太被重视的学科,高分学生学文科的比例相对会低一些.高一是高中学习的开始,高中三年最难的知识不在高一,最疲劳的时期不在高一,但高一一年你投入的程度,决定了你未来三年学习的姿态. 高一怎样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三文科数学学习方法指导高一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期,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一新生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6、必须正确估计自己的数学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确立自己切实可行的数学复习起点和数学成绩的学习目标,对高三文科班的绝大部分同学而言,数学基础不如理科生,毕竟文理科的思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数学复习必须要狠抓基础复习. 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现在很多同学错误的认为理科学习方法就是做题,文科学习方法就是一个字"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往往事倍功半.显然第一种方法代表着理科的学习方法.理科的学习方法(四句歌谣):四个层次是相对应四个程序的,只有"专心听课"才能把老师讲的"听懂了",听了课后再"认真看书",才能把老师所讲的"记住了",然后盖住例题的答案自己再"做例题"才能是"学会了",最后通过"做习题"来检验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状元谈理综学习方法:学会编织知识网(五)状元谈理综学习方法:学会编织知识网 .大家不妨计算一下,高考中物理考课本原文的题目涉及光学、热学和近代物理初步,至少会考到2个这样的选择题,化学有涉及无机硅酸盐工业、石油化工等"冷僻知识"的至少1个选择题,生物也至少会有1个考课本原文的题目,因此理科综合中至少有4个考背书的选择题,按现在的高考题型设置,每题6分,总共有24分,这些分数拿起来很容易,丢起来也很容易. 高二文理分科我们应该怎么选择高中生到高二的时候就要开始分文理科.在这个时候高中生一般觉得自己的文科有些优胜于理科,或者说理科优胜于文科,哪个科自己学的好就要选择哪科.但是也有的高中生有偏科的现象,到最后不知道自己是选择文科好还是理科好,选择了又怕自己学不好,这是学生的选择文理科的一大苦恼.如何选择文理科? 初中生学习过程管理及方法(2)_初中物理交流谭从辉_百度空间初中生学习过程管理及方法(2)2009年04月17日星期五21:20.关于理科类科目与文科类科目的笔记的不同做法:(二)理科类科目笔记.理科类科目的简便划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暂把数学放在理科类中)理科类各科目的笔记重点:如果把题型的难易程度分为基础题、中档题、攻尖题,那么基础题就是消化基本概念,学习运用所学公式,变通不大的就叫做基础题. 二,从书生的眼光看,世人只有四种:有钱有书的是高人,有钱没书的是庸人,有书没钱的是笨人,没书没钱的是俗人.四,书之中,最珍贵的永远是经典书.八,我一生有"五书",为之度过生平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C.③ D.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古代史1)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 (1) 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禹是夏朝的建立者。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定都阳城。 (2) 夏朝是我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原因):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夏朝统治者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武装、官职、监狱、刑法)。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 行专政。更多 (3)夏朝的灭亡:夏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汤灭亡。 二、商朝的兴衰: 1、商朝的建立:商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以亳为都城。 2、盘庚迁都:商朝前期,屡次迁都(原因是政局动乱),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3、残酷的商朝奴隶制度:“人牲”和“殉葬”: 4、商朝的灭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三、西周的政治和经济: 1、武王伐纣 性质: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战争。 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发动了讨伐商纣的战争,牧野之战,商纣武装阵前倒戈,商朝灭亡。周朝把都城建在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取胜原因:(1)商纣王的残暴统治 (2)周部落的强盛。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1)时间:公元前841年。(2)爆发的原因:周厉王的暴政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反抗。(3)经过:镐京的平民和奴隶举起武器攻进王宫,赶跑周厉王,政权暂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历史上称为共和。 2、西周的灭亡——(1)原因:国人暴动沉重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王室衰微,诸侯经常不来朝贡。(2)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五、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1)性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内容: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有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专题三整合训练 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的特征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3、清朝时期,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腐败 C.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人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情形( )

A.缓和了明清的人口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D.说明当时耕作农具已经成熟 6、明末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这说明当时(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7、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陚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9、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1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