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研究报告)》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研究报告)》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研究报告)》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研究报告)》

附件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XXXX-200X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编制研究报告)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Directive for Treatment and Disposal of Sludge

from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 Researching Report)

XXXX-XX-XX 发布XXXX-XX-XX 实施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 编制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的必要性和意义 (1)

1.2导则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依据 (1)

1.2.1 编制原则 (1)

1.2.2 编制依据 (2)

1.2.3 技术路线 (2)

1.3编制过程 (3)

1.3.1资料查阅和调研 (3)

1.3.2征求意见稿的完成 (4)

1.3.3正式稿的完成 (4)

1.4主要内容确定过程 (4)

1.4.1关于污泥处理调研 (4)

1.4.2关于污泥处置分类以及调研 (5)

1.4.3导则的主要内容 (8)

第二章 导则的相关术语及污泥相关定义 (9)

2.1导则的相关术语 (9)

2.2污泥相关定义 (10)

2.2.1关于“污水”的定义 (10)

2.2.2关于“污水处理厂”的定义 (10)

2.2.3污泥相关定义 (10)

第三章 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最佳环境管理 (12)

3.1有关污泥预处理的选择说明 (12)

3.2污水计量及产量的有关说明 (12)

3.2.1预处理工艺污泥产量计算 (12)

3.2.2带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工艺剩余污泥产生量 (13)

3.2.3不带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产生量 (15)

3.2.4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 (15)

3.2.5有关“污泥量的计量”说明 (16)

3.3有关污泥物料与能源消耗的说明 (16)

3.3.1污泥浓缩物料与能源消耗 (16)

3.3.2污泥脱水物料与能源消耗 (16)

3.4有关的关键环境问题及处理技术说明 (18)

3.5关于“污泥预处理最佳环境管理实践”的说明 (20)

第四章 污泥消化技术 (21)

4.1有关仅考虑污泥厌氧消化的说明 (21)

4.2污泥厌氧消化工艺应用现状 (21)

4.3 有关“污泥厌氧消化”的说明 (22)

4.3.1污泥消化目的、定义、过程 (22)

4.3.2评价污泥消化稳定的技术指标 (22)

4.3.3关于厌氧消化工艺的分类 (22)

4.4有关将“污泥中温厌氧消化”作为可行技术的说明 (23)

4.5污泥厌氧消化可行技术考虑的相关问题 (23)

4.6污泥厌氧消化的环境管理考虑的问题 (26)

第五章 污泥发酵技术 (27)

5.1关于仅考虑污泥好氧发酵的说明 (27)

5.2污泥发酵的基本理论 (27)

5.2.1污泥稳定化原理概述 (27)

5.2.2评价污泥好氧发酵稳定化的技术指标 (27)

5.2.3污泥发酵中的关键环境问题 (28)

5.3有关污泥发酵技术的说明 (28)

5.3.1污泥发酵产品用途的说明 (28)

5.3.2污泥发酵工艺 (28)

5.4有关污泥发酵相关指标及污染物排放水平的说明 (30)

5.4.1污泥发酵条件控制 (30)

5.4.2污泥发酵控制指标 (32)

5.4.3污泥发酵污染物排放及消耗水平 (33)

5.5有关污泥发酵可行技术的说明 (34)

第六章 污泥土地利用技术 (37)

6.1土地利用概述 (37)

6.1.1导则中不包含污泥农用的说明 (37)

6.1.2污泥土地利用的价值 (38)

6.1.3污泥土地利用的潜在风险 (38)

6.1.4污泥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 (39)

6.2污泥土地利用在国内外应用 (40)

6.2.1污泥土地利用在国内应用前景 (40)

6.2.2污泥土地改良在国外的概况 (41)

6.3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状况 (42)

6.3.1基本理化成分 (42)

6.3.2营养成分 (42)

6.3.3有机质 (43)

6.3.4重金属含量 (44)

6.3.5盐分及病原菌 (46)

6.3.6有机污染物 (46)

6.4污泥土地利用主要的环境问题 (47)

6.4.1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污染 (47)

6.4.2有机污染物污染 (48)

6.4.3病原菌污染 (48)

6.4.4恶臭及有害气体污染 (48)

6.4.5盐分(氮、磷、钾等)污染 (48)

6.4.6噪声污染 (49)

6.5关于可行技术的有关说明 (49)

6.5.1关于污染物限值的说明 (49)

6.5.2关于病原菌的说明 (50)

6.5.3污泥监测及管理 (52)

第七章 污泥干化焚烧技术 (53)

7.1国内外研究进展 (53)

7.1.1国外污泥干化焚烧技术的发展 (53)

7.1.2我国污泥干化焚烧技术的发展 (54)

7.2关于最佳可行技术部分的说明 (54)

7.2.1可行技术部分 (55)

7.2.2环境管理部分 (68)

第八章 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选择 (76)

8.1最佳可行技术应用范围 (76)

8.2BAT的确定原则 (77)

8.3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 (78)

8.3.1污泥处理最佳可行技术选择 (79)

8.3.2污泥处置最佳可行技术选择 (80)

第一章总论

1.1 编制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的污泥量(干重)约140万吨,且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污泥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环境压力和经济负担。污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病原菌等有毒有害物质,没有得到安全、环保处理处置的污泥对环境的危害较大。我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在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虽然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种类繁多,但是技术却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市场,技术上选取的偏差,导致成本的加大,更有甚者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好的可行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和方法得不到应用,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市场较为混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有效、客观、公正的最佳可行技术(BAT)导则是我国先进成熟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还处于无序的市场竞争阶段,使很多真正较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不能被有效的转化和推广,致使我国多数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技术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污水处理的污泥问题,污泥二次污染环境比较严重。

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科研成果管理松散、不规范,更为主要的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作指导,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国内先进成熟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有效的应用与推广,间接导致多数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上存在偏差和盲从性,污泥处理处置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显得很有必要。

1.2导则编制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依据

1.2.1 编制原则

要从国情出发,综合分析导则实现的环境、技术、经济的可行性,使导则具有可操作性。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污泥管理体系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国情,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依靠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考虑区域的环境特点,考虑与示范工程的衔接,提高导则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对我国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现场调研和测试,掌握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生产工艺与设备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水平等,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依靠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筛选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污泥处理处置BAT技术

本导则可以作为环境保护相关管理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管理等提供依据。

1.2.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5月24日)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992年6月28日)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1993年8月10日)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IS18918-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

《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城建[2000]124号)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CJJ17-89)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检测技术标准》(CJJ/T3037-95)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l8485-2001)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2年11月17日)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l8599-200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199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

《城市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厂技术评价指标》(CJ/T3059-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烧结普通砖》(GB5101-93)

1.2.3 技术路线

主要研究路线为:编制大纲—国内外资料调研—典型污泥处理处置现场考察和书面调研—召开座谈研讨会—调研数据、资料汇总和分析—编制导则初稿—经反复论证提出导则征求意见稿。具体为:

1)项目研究拟采用的方法为国内外资料调研、典型污泥处理处置现场调研及其他污水处理厂、科研院所、公司(如干化焚烧、发酵即指堆肥、污泥浓缩脱水公司)进行书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以资料调研为主,以现场调研和书面调研为辅;

2)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与国外有关专家座谈研讨;

3)我国不同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现场调研和测试,掌握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生产工艺与设备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水平等,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4)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依靠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筛选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污泥处理处置BAT技术;

5)对导则初稿进行反复论证后提出最终研究报告。

本项目程序如下:

1.3编制过程

1.3.1资料查阅和调研

2007年6月至12月,对典型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国内外有关导则编制的资料,对导则的编制进行研究:

(1)检索国内外最新发布的相关导则,对部分有关的内容进行翻译学习,消化吸收;

(2)调研污水处理厂等污泥产生、使用单位,重点考察污泥用于浓缩、脱水、消化、发酵以及污泥干化焚烧(包括掺混方式)、污泥土地利用。

(3)分析存在问题,整理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技术参数。

1.3.2征求意见稿的完成

2007年8月~2008年7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1)整理参编单位意见

(2)编制组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

(3)确定标准征求意见稿

1.3.3正式稿的完成

2008年月至06月完成导则讨论稿

(1)组织专家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

(2)搜集、整理专家意见;

(3)完成导则讨论稿。

2008年7月~10月完成导则送审稿

(1)召开专家审查会;

(2)整理专家进行审查;

(3)完成导则送审稿。

2008年10月~12月完成导则报批稿

(1)完成导则报批稿;

(2)课题验收。

1.4主要内容确定过程

1.4.1关于污泥处理调研

在2004年底~2005年,我院对我国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状况开展了调查。主要采用发放信函、网上搜集和电话咨询的方式进行的。结合不同地区的污水处理厂及典型研究区的调查和资料收集,初步掌握了210个污水处理厂的情况。

调查发现,多数污水处理厂都是采用浓缩脱水来处理污泥,而采用稳定化处理的污水处理厂不到20%,具体见表。

表1-1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统计表

处理工艺 脱水 浓缩 浓缩+脱水 稳定 脱水+稳定 浓缩+脱水+稳定

污水厂个数(个)84 7 25 16 2 5

所占比例(%) 60.43 5.04 17.98 11.51 1.44 3.60

目前国内污泥的处理技术主要有:浓缩、脱水、消化、发酵、干化等。本导则关于

污泥处理技术基本包含以上几种。

1.4.2关于污泥处置分类以及调研

1.污泥处置分类

(1)土地利用

美国EPA技术文件中所提到的污泥专用处置场(Dedicated disposal site)和污泥专用有效利用场(Dedicated beneficial use site)在我国应用不多,所以未包括在本分类内。污泥专用处置场(Dedicated disposal site)作为污泥土地处置方式的一种,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程度的污泥施用率(可高达220~900 Dt/(ha.a))。由于大量地、重复地施用污泥,专用处置场上一般不适宜进行种植。污泥专用有效利用场(Dedicated beneficial use site)则是属于污泥土地利用的一种形式,但其污泥施用率较其他的土地利用形式高得多(第一年的施用率可高达150~200Dt/ha)。在污泥专用有效利用场上,通常用来种植不进入人类食物链的植物,如玉米(用作生产工业酒精等燃料),或用来种植草皮及树木以达到防蚀保土和改善环境(生态林)的作用。

在本导则污泥土地利用是指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应用于园林、绿地、土壤修复及改良等。为区别污泥农用,特别规定污泥土地利用中不包括污泥农用。

(2)焚烧

本导则认为污泥焚烧属于污泥处置手段,这是因为,污泥在焚烧过程中利用了污泥本身的热量,且经过焚烧后有机物完全矿化,自身性质已完全改变。

(3)填埋

单独填埋(monofill)指污泥在专用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又可分为沟填(trench)、掩埋(area fill)和堤坝式填埋(diked containment)三种类型。混合填埋指污泥与生活垃圾混合在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置,首先将污泥堆积在固体废物的上层并进行尽可能充分的混合,然后将混合物平展、压实,然后像通常的固体废物填埋一样进行覆土。

(4)建筑材料利用

污泥建筑材料利用目前一般包括用作水泥添加料、制砖和制轻质骨料等,另外,污泥建筑材料利用还有污泥制生化纤维板、路基材料、围栏等工艺,这些工艺目前还存在技术不够成熟或者消纳量太小等缺点。

2.污泥处置调研

在污泥处置技术中,多数污水处理厂采用土地填埋处置污泥,占调查污水处理厂的63.03%,污泥发酵+农用约占13.51%,污泥自然干化综合利用占5.41%,污泥焚烧约占1.8%。而污泥露天堆放和外运各占1.8%和14.42%。

表1-2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法调查统计表

污泥处置工艺 填埋 外运 自然干化综合利用 发酵农用 露天堆放 焚烧

污水厂个数(个) 70 16 6 15 2 2

所占比例(%) 63.03 14.42 5.41 13.51 1.80 1.80

从调查发现,多数污水处理厂污泥主要的处置方法是土地填埋,其次是污泥土地利用。污泥填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由于填埋场大多为露天,经过雨水淋滤后,没有稳定和无害化的污泥很快恢复原形,对填埋场地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危害。处理不到位的污泥还造成填埋场渗滤系统的严重堵塞,严重污染附近的地下水。尤其是污泥和垃圾混合填埋时,使得不少垃圾填埋场的寿命大大缩短,给城市垃圾处置带来很大的麻烦。污泥作为建材利用所占比例很小。

3.对部分污泥处置方式没有列入本导则的说明

(1)对“污泥投海”没列入本导则的说明

污泥投海(ocean disposal)指将生污泥或处理后的污泥直接投弃在海洋中,利用海洋的自净与稀释作用处置污泥。

早在1988年时,美国便禁止污泥向大海倾投,而1998年12月31日欧盟也作了类似的规定,并建议成员国逐步减少污泥水体消纳量,并于1998年底停止这种行动。污泥海洋倾倒己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对。

我国没有明确禁止污泥排海,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 3025-93)》有这样的条文:“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海时应按GB 3097及海洋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根据《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 GWKB 4-2000》中的控制指标,污泥排海工程实际上是很难满足《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97》中的控制标准。因此,在本导则中不将其作为最佳可行技术进行介绍。

(2)对“污泥农用”没列入本导则的说明

污泥土地利用,尤其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完善的情况下,将发酵后的污泥作为园林绿化、苗圃、土壤改良以及覆盖土在本导则中是较好的处置污泥的方法,当污泥作为园林绿化、苗圃、土壤改良的基质以及覆盖土时,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置途径。在本导则特别将污泥农用从土地利用中区分开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污泥农用的产品将直接和人类的食物链发生关系,而目前国内对污泥农用的风险性研究还不够深入,重金属从土壤到农作物的迁移和重金属、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可用数据不充分,这些数据通常是基于短期(1-3年)的实验获得,而长期(10年以上)的田间实验数据较为缺乏。

二、对污泥农用的周围相关暴露人群的消费资料,可用数据几乎为零;

三、污泥农用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政策。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污泥农用比例约44.8%,是主要的处理方式之一,污泥农用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风险。而目前,我国关于污泥农用风险的研究体系尚不健全,对于污泥处置的风险研究可用数据不充分。若用短期的实验数据预测长期的影响,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其试验的土地上连续施用污泥达10年后,土壤中镉、锌、铜含量均很高,种植的水稻、蔬菜受到严重的污染。并且污泥施用越多,污染情况越严重。施用污泥的农田,虽然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土

壤酸度基本无变化,但土壤中的汞、镉污染严重,能引起小麦、玉米的污染。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污泥农用规范,对风险性缺乏研究,污泥农用可能造成的污染问题还没引起应有的重视。多数研究表明,污泥的有害成分进入土壤后,一般不会立刻表现出其不利影响,但若长期大量使用,其负面效应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基于以上的分析,导则编委决定将污泥农用这种处置方法定为限制性使用,在本导则中不定为最佳可行技术,所以本导则中的污泥土地利用不包含污泥农用。

(3)对“污泥填埋”没列入本导则的说明

从调查发现,我国多数污水处理厂污泥主要的处置方法还是土地填埋,且多数是和生活垃圾混和填埋。但是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填埋问题最突出。一是消耗大量土地资源,不少城市很难找到新的填埋场;二是产生大量渗沥液,由于含水率较高,污泥加剧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污染,大部分和垃圾混合填埋的垃圾场存在拒收污泥的现象;三是对填埋气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填埋场较少,填埋气体污染大气,并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资料调查,污泥填埋在国外在逐渐被限制和淘汰使用。截止1992年,欧共体国家通过填埋处置的污泥量占总处置量的40%左右,但在填埋前必须经过稳定化处理。而到2005年,欧盟国家的污泥卫生填埋场所仅能容纳污泥总产量的17%。美国环保局估计在未来十几年内,将被关闭近80%的填埋场。所以在本导则中经过导则编委的调研和反复讨论,决定不将污泥填埋编入本导则。

(4)对“污泥综合利用”没列入本导则的说明

污泥综合利用主要是指污泥作建材利用,污泥建材利用包含了利用污泥及其焚烧产物制造砖块、水泥、陶粒、玻璃、生化纤维板等。

污泥作建材利用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污泥回用方法,较农业利用、能源化利用具有经济效益明显、无处置残留物等优势,是污泥资源化处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污泥建材利用发展方面有些落后,虽然在污泥制砖方面的研究确实不少,但缺乏实际的工程应用。总的来说,污泥建材利用在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大多还处于研究及尝试的阶段,技术成熟和推广应用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由于污泥综合利用技术法律法规以及技术应用等都不成熟,所以在本导则中没有涉及污泥综合利用技术。

(5)对“污泥干化焚烧”的说明

污泥干化焚烧是今后我国提倡的方向,尤其是采用有焚烧后余热干燥污泥体现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思想。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土地资源比较紧张的大城市,使用焚烧法处置应该是经济有效的。

由于污泥干化焚烧在国内运行的工程不多,所以多数参数是参考国外的成功运行工程实际数据。可以预见未来污泥干化焚烧是今后污泥处理处置发展方向。

(6)本分类可能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污泥处置技术研究的深入,未来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工艺不能包括在本分类内。

1.4.3导则的主要内容

前言:概述本导则的使用、最佳可行技术的定义应用范围、BAT的确定原则以及如何使用本导则等。

第一章为概述,主要介绍污泥的特性和危害,介绍了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流程以及产污环节,对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境问题(污染物:水、气、声、渣排放状况)等也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对污泥产生、产量和计量进行了介绍,并对预处理技术环节和辅助设施作了相关规定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主要介绍污泥厌氧消化技术,在确定污泥消化工艺技术时,将综合考虑其污染物的排放和消耗,同时从节能减排角度考虑对其产生沼气的利用,能源回收效率提出了相关技术要求。

第四章主要介绍污泥好氧发酵技术,特别关注污泥好氧发酵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以及由其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重点关注重金属和臭气排放两个方面。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污泥干化焚烧技术,在确定污泥焚烧最佳可行技术时,本导则更多的是关注污泥干化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灰飞、灰渣的排放和处理处置。

第六章污泥土地利用(不包括污泥农用)。在确定污泥土地利用最佳可行技术时,本导则将更多的关注污泥土地利用存在环境风险和如何保护污泥土地利用施用者的权益。

第七章对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进行评述,主要从最佳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工艺流程、运行参数以及污染物排放水平等方面确定最佳可行的技术。

第八章为结论和建议。

相关信息将作为管理部门制定污泥处理处置相关的技术政策、规范、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的参考依据。

第二章导则的相关术语及污泥相关定义

2.1导则的相关术语

由于最佳可行技术导则在国内是第一次编制,所以编制的第一步就是对国外相关导则进行翻译和学习,在此基础上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导则。

国外的最佳可行技术英文和中文翻译为:

The term“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is defined“the most effective and advanced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 and their methods of operation which indicate the practical suitability of particular techniques for providing in principle the basis for emission limit values designed to prevent and, where that is not practicable,generally to reduce emissions and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s a whole。”

“最佳可行技术”:代表了各项生产活动、工艺过程和相关操作方法发展的最新阶段。它表明了某种特定技术在满足排放限值基础上的适用性,或者当无法满足排放限值时,又无其他指定技术的情况下,采用此种技术可以使得向整个环境中的排放量达到最小。

“techniques”includes both the technology used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installation is designed,built, maintained,operated and decommissioned;

“技术”:应包括技术的应用和设施的设计、建造、维修、操作和拆除等;

“available”techniques are those developed on a scale which allows implementation in the relevant industrial sector, under economically and technically viable conditions,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costs and advantages,whether or not the techniques are used or produced inside the Member State in question,as long as they are reasonably accessible to the operator。

“可用”技术:指那些在一定规模水平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在经济和工艺许可的条件下,同时考虑成本和利益,能够在相关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某项技术是否被采用并投入到生产中,取决于它们是否能被经营者合理接受。

“最佳”:指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能够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对于这些相关术语的定义,导则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在合理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最佳环境效益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根据国内外最佳可行技术的定义以及导则编委的多次讨论给出了本导则的有相关定义:

“技术”: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设计、建造、维修、运行和关停等环节涉及的相关的工艺、设备和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运行管理措施;

“最佳”:指与我国在一定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相适应,综合和整体地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污染防治设施能够实现处理设施的达标排放,同时达到高水平的整体的环境保护效果。

“可行技术”:指在经济和技术许可的条件下,同时考虑成本和效益,已经在我国

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中得到一定规模应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新的、特定的污染防治技术,至少已通过工业性工程示范验证,证明其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

最佳可行技术的作用:

⑴在技术上提供指导,污泥处理、处置环境保护滞后于污水处理厂规划和建设,为

转变与污水处理厂同步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提供技术上有效的、经济上可行的技术指导参考文件;

⑵分类参考,针对现有源及新源对技术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最佳可行技术参考;

⑶从重视污水处理轻污泥处理处置转变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并重,加强对污

泥处理处置的管理;为标准制/修订提供依据,根据最佳可行技术治理达标效果,制/修订有关环境标准;

⑷为鼓励采用能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污泥处理处置最佳可行技术提供技术支

持。

对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最佳可行技术(BAT)”的选择,由于涉及污泥预处理和处理技术或较为单一,不宜单独设备和环节作为最佳可行技术。因此,本导则中所指是即符合“可行技术”的设备和工艺要求,同时又满足污泥处理处置“最佳环境管理实践”的技术路线。

2.2污泥相关定义

2.2.1关于“污水”的定义

界定“污水”所指范围是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定义做铺垫。根据资料调研和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污水是指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机构及各种公共设施排水,以及允许排入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等。 2.2.2关于“污水处理厂”的定义

根据资料调研和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污水处理厂是指对进入污水收集系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的污水处理厂。

2.2.3污泥相关定义

对污泥相关的定义导则编委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对不同专家对污泥处理、处置中相关术语的解释进行了分析总结。在比较大量定义的基础,得出本导则有关污泥的定义。

由于我国对污泥处理处置中有关术语及定义还没有准确的解释,造成了概念的不清以及责任的不明确,尽而影响了污泥的环境管理。而污泥相关定义的明确可以便于读者有效地理解和使用本导则。经过详细论证,根据国家环保部发布的有关污泥的相关文件,本导则提出了有关污泥处理处置中相关术语及定义,作为导则编制的基础和业内同行的

参考。

污泥处理: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单元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通过减容、减量、稳定以及无害化的过程称为污泥处理。污泥处理工艺单元主要包括污泥浓缩、脱水、消化、发酵、干化等工艺过程。

污泥处置:以自然或人工方式使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污泥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污泥处置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污泥农用、填埋和焚烧以及综合利用(建材利用)等。

污泥减容:是通过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来减小污泥的体积,而污泥中生物固体量几乎没有改变的过程。减容化主要包括浓缩、脱水和干化等工艺。

污泥减量:一般包括污泥减容和污泥减量。污泥减量是指采用适当的工艺过程和处理方法,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和污泥产量减少的过程。

污泥稳定:污泥稳定主要是针对污泥中有机质而言,可以通过物理、化学或生化反应,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发生分解或降解为矿化程度较高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稳定方法包括碱(石灰)稳定、消化、发酵、化学稳定和热稳定等过程。

污泥无害化:通过化学氧化、高温分解等杀灭污泥中病原菌和蠕虫卵等的过程。

消化: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较稳定物质的过程。

厌氧消化:一般是在密闭的消化槽内(即在无氧条件下),在30℃下贮停30d左右,主要是通过兼性厌氧细菌和厌氧细菌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最终生成以甲烷为主的沼气。相对于污泥好氧稳定过程,污泥厌氧消化可以达到很好的污泥稳定效果,能最大限度地降解污泥中的有机物。

好氧消化:好氧消化主要有两个有阶段组成:一是生物能降解的物质直接氧化;二是微生物的内源呼吸阶段。好氧消化是指在一个敞开或密闭的容器或污水池中(一般都在曝气池中)进行,曝气时间长达10-20d左右,依靠有机物的好氧代谢和微生物的内源代谢稳定污泥中的有机组成。氧化率根据负荷不同可以达40%-70%。通过处理,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氮以及硫酸盐、磷算盐等。

发酵:是指在一个控制污泥堆大小和空隙度的环境中,用微生物来分解有机质,从而使温度升高(一般在55℃~60℃之间)来消灭多数病原体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同时控制湿度和氧气含量以降低产生气味的可能性。常用的三种发酵方法是:条垛式发酵、通气静态槽式发酵、容器发酵。

土地利用:经处理后的污泥或污泥产品应用于园林、绿地、土壤修复及改良等。为区别污泥农用,特别规定污泥土地利用中不包括污泥农用。

第三章污泥预处理及辅助设施最佳环境管理

3.1有关污泥预处理的选择说明

污泥预处理的方法较多,如调质(或调理)、热解、化学除磷等在浓缩脱水前均属于预处理,但是在本章节中,污泥预处理指的是污泥浓缩脱水及其相关辅助设施。本导则将污泥处理处置过程分为:污泥预处理阶段(浓缩脱水)、污泥处理阶段(发酵、消化)、污泥处置阶段(干化焚烧、土地利用)。

对于污泥预处理工艺,国内外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条依据厂界要求和工艺性质,将污泥浓缩、脱水及辅助设施(集泥池、污泥泵房、污泥堆储场等)均定义为污泥预处理。

3.2污水计量及产量的有关说明

污水处理厂目前对污泥基本没有计量,对污泥产量的估算也不统一。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和计量没有统一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污泥处理处置的有效管理,也影响了污泥全过程管理要求。要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必须对污泥的产量有全面的把握,无论是对于规划、审批,还是技术的选择以及应用都是比较重要的。在本章中给出了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的计算和计量的要求。

由于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多样,且污水处理工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污泥的产量,根据调查发现带污水处理预工艺和不带污水预处理工艺,污泥产量是不同的。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工艺污泥产量较大。为此本导则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根据污泥产生和稳定处理方法的不同将不同污水处理工艺分为三种:

(1)带预处理系统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如:带有初沉池的传统活性污泥法、AB 法的A段、水解-好氧工艺的水解池、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等。

(2)不带预处理系统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如延时曝气的传统活性污泥法(包括氧化沟、SBR等)和高负荷的活性污泥工艺。

(3)以上两种工艺中因污泥在系统内未达到稳定而后续带有污泥处理(稳定化)的工艺,如不带预处理系统的高负荷氧化沟工艺,稳定化可采用消化等工艺。

3.2.1预处理工艺污泥产量计算

污水预处理工艺一般有初沉池、水解池、AB法A段、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等。这些预处理工艺多数是通过自然沉淀或絮凝吸附沉淀等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大部分SS和部分悬浮颗粒态或溶解态COD与BOD的工艺。

污水预处理工艺的污泥产生量主要与污水流量和进出水悬浮物浓度有关,通常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ΔX= a ·Q·(SS i-SS o)

式中:ΔX为预处理系统污泥产生量,kg/d;a为系数,根据经验,一般初沉池a=

0.8~1.0,AB法A段a=1.0~1.2,水解工艺a=1.2,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工艺a=1.5~2.0;Q为污水流量,m3/d;SS i和SS o分别为进出水悬浮物浓度,kg/m3。

3.2.2带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形工艺剩余污泥产生量

对于带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法污泥产量的计算不同的参考书显示均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具体见表3-1。

表3-1 带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不同的计算公式

序号公式符号意义备注

1 ΔX 2=(aQLr-bX V V)/f ΔX 2:剩余活性污泥量(kg/d);f:混合液挥发性

悬浮固体与混合液悬浮固体的比值,即

MLVSS/MLSS之比值。对于生活污水,一般在

0.5~0.75;Q:污水量(m3/d);Lr=La-Le:有机物

浓度降解量(kg /m3),La、Le曝气池进水,出水

有机物(BOD)浓度(kg/m3);V:曝气池容积(m3);

X V:为混合液挥发性固体浓度(kg/m3);a:污泥

产生率系数(kg挥发性悬浮固体/kgBOD),一

般可取0.5-0.65;b:污泥自身氧化率(kg/d),一

般可取0.05~0.1;对于生活污水或部分接收工业

废水的生活污水,污泥龄长,a值取小,b值取

大;污泥龄短,a值取大,b值取小。引自部分教科书中的计算公式

2 a)按污泥龄计算的公式:

ΔX 2=(V×X)/θC

b)按污泥产率系数、衰减

系数及不可生物降解和惰

性悬浮物计算:

ΔX2=YQ(S O-S e)-K d VX v

+fQ(SS O-SS e) ΔX:剩余污泥产量,kgSS/d;V:生物反应池

容积,m3;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浓

度,gMLSS/L;θC:污泥泥龄,d;Y:污泥产

率系数(kgVSS/kgBOD5)20?C时为0.4~0.8;

Q:设计平均日污水量,m3/d;S O:生物反应池

内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3;S e:生物反应

池内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3;K d:衰减系

数,d-1;X v: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

固体平均浓度,gMLVSS/L;f:SS的污泥转化

率,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

0.5~0.7 gMLSS/gSS;SS O:生物反应池内进水

悬浮物浓度,kg/m3;SS e:生物反应池内出水

悬浮物浓度,kg/m3;

引自室外

排水设计

规范给出

公式

a )Δ=YQL r -K d VN wv =YQL r /(1+K d θC )

Δ:系统每日产泥量,kg/d ;Y :污泥产率系数

(kgVSS/kgBOD5)20?C 时为0.4~0.8;K d :衰

减系数,d -1,20?C 时为0.04~0.75;L r :去除的BOD5浓度,kg/m 3,生物反应器进出水BOD5浓度差;V :生物反应池容积,m 3;N wv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物浓度,kgMLVSS/m 3; 3 b )氧化沟剩余活性污泥产

生量计算公式:

ΔX 2=Q ΔS [Y/f(1+K d θc )]

+Q(X I -X e )

ΔX :总的剩余污泥量,kg/d ;Q :污水流量,m 3/d ;ΔS :进出水BOD 5浓度差,mg/L ;Y :污泥产率系数(kgVSS/kgBOD 5);f :MLVSS/MLSS 之比;θc :设计污泥停留时间,d ;X I :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 ,为进水总悬浮物浓度(TSS )

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VSS )之差;X e :随出水

流出的污泥量,mg/L 。

引自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

册城镇排

水 由表3-1可知,公式2中的算式b)与公式2中的算式b)两者本质相同,既考虑了有机物降解产生污泥之外,也考虑有部分悬浮固体会转化为污泥。不同之处在于“f ”值的含义。公式2中的算式b) “f ”是指“MLSS/SS ”,即悬浮物转化为污泥的转化率,而公式2中的“f ”是指“MLVSS/MLSS 之比”,即混合液悬浮物中的挥发性有机固体浓度,即悬浮物中的可降解部分。

公式3中的算式a)Δ是仅仅指可降解有机物(即BOD 5)转化为污泥的量,公式1中是指污水中有机物转化为污泥的量,包括可降解有机物和不可降解有机物。

在理论上计算不同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泥产量,需要详细考察污泥产率系数、衰减系数、污泥龄及进入好氧生物处理系统的悬浮物中不可降解和惰性组分占总悬浮固体的比例。但通常情况下,在污水处理厂计算带预处理系统的好氧生物污水处理工艺的好氧部分污泥产量时,都假设在预处理部分无机物已经被完全去除,而仅有有机物进入好氧生物处理部分。由此,在通常情况下,如设置初沉池等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工艺剩余活性污泥产量的计算公式采用公式1比较合适。即采用以下公式:

()2r V aQL bX V X f ?Δ=

式中:2X Δ:剩余活性污泥量(kg/d);

f :MLVSS/MLSS 之比值。对于生活污水,一般在0.5~0.75;

r a e L L L =?:有机物浓度降解量(kgBOD 5/m 3),a L 、e L 分别为曝气池进水,出

水有机物(BOD 5)浓度(kg/m 3);

V :曝气池容积(m 3);

V X :为混合液挥发性污泥浓度(kg/m 3);

a :污泥产生率系数(kg 挥发性悬浮固体/kgBOD 5),一般可取0.5~0.65;

b :污泥自身氧化率(kg/d),一般可取0.05~0.1;

3.2.3不带预处理系统的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产生量

当活性污泥法不设置沉淀池预处理设施时,仅产生剩余活性污泥,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给出得公式进行计算,即:

()()3o e d v o e X YQ S S K VX fQ SS SS Δ=??+?

式中:3X Δ:剩余活性污泥量,kg/d ;Y :污泥产率系数,kgVSS/kgBOD 5,20?C 时为0.3~0.6;Q :设计平均日污水量,m 3/d ;o S :生物反应池内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

kg/m 3;e S :生物反应池内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kg/m 3;d K :衰减系数,d -1,一般可取

0.05~0.1;V :生物反应池容积,m 3;v X :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

度,kgMLVSS/m 3;f :悬浮物(SS )的污泥转化率,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取0.5~0.7 gMLSS/gSS ,带预处理系统的取小,不带预处理系统的取大;o SS :生物反应池内进水悬浮物浓度,kg/m 3;e SS :生物反应池内出水悬浮物浓度,kg/m 3。

3.2.4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

根据将污水处理工艺分为带预处理和不带预处理,污泥产量的计算可以通过各工艺段相加得出。

1)带预处理工艺

带预处理工艺的污泥产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预处理阶段产生的污泥和活性污泥法等工艺产生的污泥总和。

2)不带预处理工艺

一般指具有污泥稳定功能的延时曝气活性污泥工艺(包括部分氧化沟工艺、SBR 工艺),污泥龄较长,污泥负荷较低。该工艺只产生剩余活性污泥,其总污泥产生量就等于

()()3o e d v o e X YQ S S K VX fQ SS SS Δ=??+?

3)消化工艺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带预处理系统还是不带预处理系统的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在系统内污泥未达到稳定的情况下,工艺后面会带有消化稳定化处理系统。进入消化池的污泥是初次沉淀污泥和浓缩后的剩余活性污泥。消化池的污泥量决定于新鲜污泥的种类、有机物的降解程度等。计算公式采用下式进行计算:

()1212=1-f W W f η???????

式中:W1-消化后污泥质量,kg/d ;W :原污泥质量,kg/d ;η:污泥挥发性有机固体降解率;1f :原污泥中挥发性有机固体含量百分比;2f :消化污泥中挥发性有机固体含量百分比。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

污水处理工程,除了需要净化水质,还有一个部分是水泥的处理,目前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主要处理技术是从液体污水中除去较少量的固体物质。 初级污泥包括在初级澄清器中初级处理期间除去的可沉降固体。在二级澄清池中分离的二级污泥包括来自二级处理生物反应器的处理过的污水污泥。污泥处理的重点是减少污泥重量和体积,以降低处置成本,并降低处置方案的潜在健康风险。除水是重量和体积减少的主要手段,而病原体破坏通常通过在嗜热消化,堆肥或焚烧期间加热来实现。污泥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产生的污泥量,并比较可用处置方案所需的处理成本。风干和堆肥可能对农村社区具有吸引力,而有限的土地供应可能使有氧消化和机械脱水成为城市的首选,规模经济可能会鼓励大城市地区的能源回收替代方案。 污泥主要是水,从液体污水中除去较少量的固体物质。初级污泥包括在初级澄清器中初级处理期间除去的可沉降固体。在二级澄清池

中分离的二级污泥包括来自二级处理生物反应器的处理过的污水污泥。 污泥处理的重点是减少污泥重量和体积,以降低处置成本,并降低处置方案的潜在健康风险。除水是重量和体积减少的主要手段,而病原体破坏通常通过在嗜热消化,堆肥或焚烧期间加热来实现。 污泥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产生的污泥量,并比较可用处置方案所需的处理成本。风干和堆肥可能对农村社区具有吸引力,而有限的土地供应可能使有氧消化和机械脱水成为城市的首选,规模经济可能会鼓励大城市地区的能源回收替代方案。 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或通过焚烧干燥的污泥,可以通过甲烷气体生产从污泥中回收能量,但是能量产量通常不足以蒸发污泥水含量或为脱水所需的动力鼓风机,泵或离心机提供动力。粗一级固体和二级污水污泥可能包括通过吸附在澄清池污泥中的固体颗粒上而从液体污

东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手册

东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手册东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本市污泥处置工作的管理,预防和减少污泥二次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第三条本市辖区内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含樟村水质净化厂,下称污泥产生单位)产生的污泥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工业污泥的处理处置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第四条本市污泥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化、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的原则。 第五条市环保部门负责对污泥处置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水务部门配合市环保部门对污泥产生单位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财政部门按程序对污泥处置费进行拨付。上述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污泥处置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污泥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污泥产生单位应当将污泥交由有严控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处置。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泥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防止由污泥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第七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污泥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并报市环保部门备案。 第八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污泥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 第十七条在特殊情况下,污泥产生单位按照规定设置的贮存点不足以容纳产生的污泥的,污泥产生单位应当及时通知污泥处置单位收运,处置单位应当增加收运频次或者车次,保证污泥的及时收运。 第十八条污泥运输车辆需依法取得相关道路运营资质后,方可进行污泥运输。 第十九条污泥产生单位在转移污泥前,应向市环保部门报批污泥转移计划,并申领严控废物污泥转移联单。污泥产生单位可委托污泥处置单位办理转移联单申报手续。禁止污泥运输单位、处置单位接收无转移联单的污泥。 第二十条污泥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如实填写严控废物污泥转移联单,并加盖公章。联单一式五联,并交由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存档留底。 第二十一条运送污泥,实行《污泥运送登记卡》管理制度。《污泥运送登记卡》按照一车(次)一卡,由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

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一、强化污水处理厂主体责任。污水处理厂应对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含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和混合污泥)承担处理处置责任,其法定代表人或其主要负责人是污泥污染防治第一责任人。污水处理厂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对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管理,制定并落实污泥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设置专门的监控部门或专(兼)职人员,确保污泥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 二、加快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污泥稳定化和脱水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应当在本通知发布之日起2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 三、加强污泥环境风险防范。鼓励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污染控制标准及技术规范。污水处理厂以贮存(即不处理处置)为目的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污水处理厂应当对污泥农用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应当进行修复和治理。禁止污泥处理处置单位超处理处置能力接收污泥。

四、建立污泥管理台账和转移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应当建立污泥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污泥产生量、转移量、处理处置量及其去向等情况,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报告。 参照危险废物管理,建立污泥转移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转出污泥时应如实填写转移联单;禁止污泥运输单位、处理处置单位接收无转移联单的污泥。 五、规范污泥运输。从事污泥运输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关的道路货物运营资质,禁止个人和没有获得相关运营资质的单位从事污泥运输。污泥运输车辆应当采取密封、防水、防渗漏和防遗撒等措施。 六、实施信息公开。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应当参照《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导则》(原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33号),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本地区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理处置等信息。 七、加强组织实施。各级地方环保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污泥产生、转移、处理处置等全过程的环境监管,坚决打击非法倾倒和违法处置污泥行为。要因地制宜,推动通过填埋、焚烧、建材综合利用,现有工业窑炉(如电厂锅炉、水泥窑等)共处置等方式,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置率。 各省(区、市)环保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本辖区上一年度污泥污染防治情况(包括产生和处理处置情况)上报环境保护部。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

真实姓名:是连阳 用户名:shilianyang0 所属服务站:大连教学服务站 指导教师:高苗 对我国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问题的探讨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问题 【摘要】: 目前国内的污泥处理处置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缺少成熟的经验,并且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要求各污水处理卡厂考虑污泥处理处置经济可行性、技技术适用性,促使各污水处理厂摸索出适应当地实际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文中简述污泥处理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 【正文】: 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概述 (一)什么是污泥?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非均质体。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达99%以上),有机物含量高,容易腐化发臭,并且颗粒较细,比重较小,呈胶状液态。它是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浓稠物,可以用泵运输,但它很难通过自然沉降进行固液分离,所以大多数污水处理厂使用污泥脱水机或污泥离心机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固液分离。(注1) (二)什么是污泥处理处置 1、什么是污泥处理 污泥处理:污泥经单元工艺组合处理,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目的的全过程。 2、什么是污泥处置 处理后的污泥,弃置于自然环境中(地面、地下、水中)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三)污泥处理处置的方法 二、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理现状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附属品,由上所述,污泥是一种由有机残片、细菌菌体、无机颗粒、胶体等组成的极其复杂的均质体.我国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着重废水轻污泥的倾向,污泥的处理处置起步较晚。早期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尽可能简化甚至忽略了污泥处理工艺,近几年新建、在建的污水处理厂,特别是中小型污水处理厂都朝着简单化方向发展,但一些污泥处理方式太过简单,只是将生污泥浓缩、脱水、外运,省去了消化过程,更没有指出其他稳定、消除危害的方法,一旦像这样的大批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行起来,产生的大量腐败污泥和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类食物链,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种污泥处置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处理处置方法有农用、填埋、焚烧和排海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GJ3025-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3-07-17批准 1994-01-01实施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污泥的标准值及检测、排放与监督。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地方可根据本标准并结合当地特点制订地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如因特殊情况,需宽余本标准时,应报请标准主管部门批准。 2、引用标准 GJ18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428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J26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 GJ31 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3、引用标准 3.1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其值不得超过GJ18标准的规定。 3.2城市污水处理厂,按处理工艺与处理程度的不同,分位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 3.3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质排放标准,应符合表1的规定。 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排放标准(mg/L) 表1

注:1、pH、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标准值系指24h定时均量混合水样的检测值; 其它项目的标准值为季均值。 2、当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悬浮物,生化需氧量或化学需氧量处于GJ18中的高浓度范 围,且一级处理后的出水浓度大于表1中一级处理的标准值时,可只按表1中一级处理的处 理效率考核。 3、现有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根据超负荷情况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标准值可适当 放宽。 3.4 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应排入GB3838标准规定的Ⅳ、Ⅴ类地面水水域。 4、污泥排放标准 4.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应本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原则进行妥善处理和处置。 4.2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应因地制宜采取经济合理的方法进行稳定处理。 4.3 在厂内经稳定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宜进行脱水处理,其含水率宜小于80%。 4.4 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用于农业时,应符合GB4284标准的规定。用于其它方面时,应符合相应的有关现行规定。 4.5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不得任意弃置。禁止向一切地面水体及其沿岸、山谷、洼地、溶洞以及划定的污泥堆场以外的任何区域排放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海时应按GB3097及海洋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5、检测、排放与监督 5.1 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在总进、出口处设置监测井、对进、出水水质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应按GJ26的有关规定执行。 5.2 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设置计量装置,以确定处理水量。 5.3 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泥的质和量的检测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5.4 城市污水处理厂化验室及其化验设备应按GJJ31的规定配备。 5.5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检验人员,必须经技术培训,并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后,承担检验工作。 5.6 处理构筑物或设备等到发生故障,使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的污水污泥排放时,应及时排除故障,做好监测记录并上报主管部门处理。 5.7 当进水水质超标或水量超负荷时,必须上报主管部门处理。

《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157号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文件 环办[2010]157号 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 “十一五”期间,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污泥产生量也显著增加。但多数污泥未得到妥善处置,随意抛弃、倾倒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引起的二次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抵消了部分“污染减排”的成果。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安全出发,充分认识污泥环境管理的重要性。为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污水处理厂主体责任。污水处理厂应对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含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和混合污泥)承担处理处置责任,其法定代表人或其主要负责人是污泥污染防治第一责任人。污水处理厂应当切实履行职责,对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实施全过程管理,制定并落实污泥环境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设置专门的监控部门或专(兼)职人员,确保污泥妥善处理处置,严禁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污泥。 二、加快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污泥稳定化和脱水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应当在本通知发布之日起2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 三、加强污泥环境风险防范。鼓励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污泥产生、运输、贮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污染控制标准及技术规范。污水处理厂以贮存(即不处理处置)为目的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污水处理厂应当对污泥农用产生的环境影响负责;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应当进行修复和治理。禁止污泥处理处置单位超处理处置能力接收污泥。 四、建立污泥管理台账和转移联单制度。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单位应当建立污泥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污泥产生量、转移量、处理处置量及其去向等情况,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报告。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 策(试行) ( 建城[2009]23号 2009-02-18实施) 2009-02-18 1.总则 1.1 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所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1.3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污泥的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选择,指导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 1.4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1.5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

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1.6 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 1.7 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 2.1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符合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 2.2 污泥处理处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相对集中设置,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处置。 2.3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污泥产生量,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近期建设规模,应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充分发挥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效益。 2.4 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应加快整改、建设,确保污泥安全处置。 2.5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减少污泥产生量,节约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对于污泥未妥善处理处置的,可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城镇污水处理厂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

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及处理情况

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及处理情况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环境质量标准的日益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程度也日益得到提高和深化,污泥的产量也因此而大大提高,如何加强污泥处置和利用,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我厂所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经反应池沉淀后的剩余污泥进入储泥池进行厌氧硝化,硝化后的剩余污泥进脱泥间压滤脱水。我厂污泥脱水设备为带宽1米的宜兴格力压滤式脱水机,一用一备,每天运行8小时。经带式压滤机脱水处理后,污泥含水率在70%~80%,含水率仍然很高,给填埋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露天堆置的污泥散发出恶臭给大气造成了污染,为解决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并降低含水率,我厂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了加钙干化处理。 加钙干化处理工艺基本流程:带式压滤机脱水后含水率约为70%~80%的脱水污泥,经原有的水平螺旋输送机和污泥提升输送机经计量后进到混合反应器,同时,生石灰从储料罐中通过输送机精密投加至混合反应器,密闭的混合反应器中安装有特殊的犁耙混合原件,通过机械力将污泥抛起并使其分散,形成一个流化床的效果,在疏松的状态下与氧化钙相混合,两者充分混合后进入回转式干燥器进行干化脱水,混合反应器、旋转式干燥器上方配置有气体出口,可将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氨气引入除臭系统进行除臭处理,处理后的废气达标排放。成品污泥通过链板式输送机输出后在应急堆放场堆放,晾晒后装车外运。 我厂的剩余污泥经加钙干化后达到了以下效果:一是脱水污泥进

一步脱水;含水率由80%左右已降到30%左右,满足污泥混合填埋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泥质》的要求。二是杀菌;温度和PH的升高起到了杀菌的作用,从而保证在利用或处置过程中的卫生安全性。三是钝化重金属离子;投加一定的氧化钙使污泥成碱性,结合污泥中的部分金属离子形成的化合物钝化重金属离子。我厂加钙干化后的污泥经普尼公司检测,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符合卫生填埋标准。四是改性,颗粒化;进一步改善了储存和运输条件,避免二次飞灰,渗滤液泄漏。五是含水率的降低便于不同的再利用或填埋。 我厂加钙干化的污泥量日均为6吨左右,全部运往香河安洁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与处置污泥泥质标准

政策法规及标准: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GB24188-2009)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的控制指标及限值;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居民小区的污水处理设施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分类(CJ/T239-2007)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方式的分类和范围;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的建设、运营河管理。 土地利用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CJ/T309-2009)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用泥质指标、取样与监测等要求,其中要求含水率≤60%; 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时污泥农用的泥质要求。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CJ/T291-2008)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土地(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土壤)改良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准入标准,规定了污泥施用时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其中要求含水率<65%; 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规划、设计和管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GB/T23486-2009)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园林绿化利用的泥质指标及限值、取样和监测等,其中要求含水率<40%; 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和污泥园林绿化利用。 ?填埋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混合填埋用泥质(GB/T23485-2009)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进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混合填埋处置和用作覆盖土的泥质指标及限值、取样和监测等,其中提到,混合填埋时含水率应<60%,作覆盖材料时含水率应<45%;

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和污泥与生活垃圾的混合填埋。 建材利用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制砖用泥质(CJ/T289-2008)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制烧结砖利用的泥质指标、取样和监测等技术要求,其中要求含水率≤40%; 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和污泥制烧结砖利用。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水泥熟料生产用泥质(CJ/T314-2009)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用于水泥熟料生产的泥质指标及限值、取样和监测等,其中要求含水率≤80%,窑头喷嘴添加要含水率≤12%; 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和污泥水泥熟料生产利用。 焚烧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单独焚烧用泥质(CJ/T290-2008) 本标准规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单独焚烧时的泥质指标、取样和监测等技术要求;适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计方案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计方案 1 项目介绍 1.1项目编制单位简介 1.2 项目编制原则 1.3 项目编制范围 1.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2 污泥处理技术的比较与选择 2.1污泥的处置方法概述项目 2.2、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简述 2.3、国内、外污泥处理和处置简述 1.1项目编制单位简介 1.2 项目编制原则 在污泥处理有关文件的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并在调研国内外污泥处理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处理方案。做到工艺合理、运行可靠、管理方便、环保节能,实现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目标; .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政府制定的有关法规和相关标准,根据城市污水厂污泥的特点、当地气候条件、地形情况、水文地质特征做好各项环境保护措施,使工程周围的环境卫生受到的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

. 在确保环保达标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投资及运行费用。 1.3 项目编制范围 本系统处理污水处理厂经过浓缩后的污泥。 本方案编制范围从污泥浓缩池开始,到干化成品送出处理区为止,包括处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处理区的设计、建设、处理装置的购置和安装、脱水固剂的选择、以及污泥处理设施的调试运营。 1.4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本报告采用的规范和标准为: 1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l7—2001); 2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1); 3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101号); 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03); 5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 6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 10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1992); 11 《建筑设计防火设计设计规范》(GBJ16-1987); 1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1998);

最新整理xxx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规定.docx

最新整理 xxx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规定xxx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本市污泥处置工作的管理,预防和减少污泥二次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xxx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xxx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污泥,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第三条本市辖区内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含樟村水质净化厂,下称污泥产生单位)产生的污泥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及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工业污泥的处理处置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第四条本市污泥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化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的原则。 第五条市环保部门负责对污泥处置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水务部门配合市环保部门对污泥产生单位进行日常监督管理,财政部门按程序对污泥处置费进行拨付。上述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污泥处置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污泥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六条污泥产生单位应当将污泥交由有严控废物经营资格的单位处置。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污泥管理责任制,切实履行职责,防止由污泥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第七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制定与污泥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方案,并报市环保部门备案。 第八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污泥收集运送贮存处

置等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培训。 第九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执行严控废物管理制度污泥转移申报制度联单管理制度和备案制度。 第十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建立污泥管理台账。登记内容包括污泥产生量处理处置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资料保存时间为5年。 第十一条污泥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下列情形发生: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贮存污泥或贮存的污泥裸露的; (二)丢失污泥的; (三)将污泥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污泥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处理的; (四)运送中发生意外情况,导致污泥溢出散落的; (五)在污泥处置地点外抛弃填埋污泥的; (六)造成污泥流失泄漏扩散的其他情形。 发生污泥流失泄漏扩散时,污泥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市环保部门报告。 第十二条污泥产生单位和污泥处置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为从事污泥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第十三条污泥处置单位应建立健全泥质及污泥处置副产品检测和检验制度。每季度至少一次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污泥泥饼泥粉等的含水率重金属等指标进行检测,检测报告定期报送环保部门备案。 第三章污泥收集运送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GJ3025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GJ3025-93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污水污泥的标准值及检测、排放与监督。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地方可根据本标准并结合当地特点制订地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如因特殊情况,需宽余本标准时,应报请标准主管部门批准。 2、引用标准 GJ18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4284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J26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 GJ31 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3、引用标准 3.1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其值不得超过GJ18标准的规定。 3.2城市污水处理厂,按处理工艺与处理程度的不同,分位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 3.2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质排放标准,应符合表1的规定。

城市污水处理厂水质排放标准(mg/L) 表1 序号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处理效率%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1 PH 值 6.5~8.5 6.5~8.5 2 悬浮物 <120 不低于40 <30 3 生化需氧量(5d,20℃) <150 不低于30 <30 4 化学需氧量(重铬酸钾法) <250 不低于30 <120 5 色度(稀释倍数) — — <80 6 油 类 — — <60 7 挥发酚 — — <1 8 氰化物 — — <0.5 9 硫化物 — — <1 10 氟化物 — — <15 11 苯 胺 — — <3 12 铜 — — <1 13 锌 — — <5 14 总 汞 — — <0.05 15 总 铅 — — <1 16 总 铬 — — <1.5 17 六价铬 — — <0.5 18 总 镍 — — <1 19 总 镉 — — <0.1 20 总 砷 — — <0.5 注:1、pH 、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标准值系指24h 定时均量混合水样的检测值; 其它项目的标准值为季均值。 2、当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悬浮物,生化需氧量或化学需氧量处于GJ18中的高浓度范围,且一级处理后的出水浓度大于表1中一级处理的标准值时,可只按表1中一级处理的处理效率考核。 3、 现有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根据超负荷情况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标准值可适当放宽。 处 理 分 级 标 准 值 项 目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

方法探究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探究 引言 水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的大环境问题之一,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进入水体,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泥。近年来,为了改善污水处理现状,在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许多新的污水处理项目也在规划和建设中,这使得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之污泥的产生量也在不断的增大。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重金属、多氯联苯以及致病菌和病原菌等。这些污泥未及时处理或者随意堆放、抛弃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要根据“无害化、资源化、稳定化、减量化”的原则,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过程实行全面管理,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采用切实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对污泥进行综合利用,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达到循环经济的目的。 1、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的基本情况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必然产生污泥,而随着城市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泥的产生量也在不断的增大。据了解,目前我们国家每年的污泥产生总量约为900万吨,在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的方法中,污泥的农用约占44.8%,污泥的卫生填埋约占31%,其他处置约占10.5%,没有处置的约占13.7%。但这些污泥处理或者处置的数据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估算得出来的,严格来说会有较大的变动。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投资在污水处理厂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为20%-50%,可以看出,污泥的处理处置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 对于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来说,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处置是两个紧密关联又同等重要的系统。在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污泥的处理处置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其投资在污水处理厂总投资中所占比例为50%-70%,远远高出国内投资力度。在国外,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也包括污泥卫生填埋、焚烧、土地利用和填海等。但由于填海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各国也基本都遵从国际海洋法废止了。相比较而言,污泥焚烧所需要的技术难度较大,其投资成本也较高,并且还有尾气等有害气体产生;污泥卫生填埋存在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土地利用存在重金属和病原菌污染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但二者从技术难度和投资成本来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因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法,使污水处理能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2、污泥处理处置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2.1污泥的土地利用 污泥中含有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钾、钙等营养物质,可以应用于农田、果园、草地、市政绿化、林地等,而且污泥直接利用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能耗低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处置方式。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使污泥作为一种资源从而减少其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市政绿化、林地的污泥使用不会引起食物链的污染成为污泥土地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尽管污泥的土地利用有循环经济、能耗低、养分回收利用等优点,但是污泥中重金属(如:铜、锌、铬等)、病原菌等有害物质的存在,使其在土地使用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农用污泥重金属浓度标准及单位面积徒弟污泥的应用量各国政府都做了严格的限制。 2.2污泥卫生填埋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分析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25T10:33:06.4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上作者:杨翔鹏 [导读]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带来了污水处理副产品污泥产量的增加杨翔鹏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同时也带来了污水处理副产品污泥产量的增加,如果污泥处置不当,将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都造成污染和危害,导致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制造出新的更为严重的污染。但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可研和环评阶段普遍存在“重水轻泥”现象,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论述均过于简单;本文通过对污泥处理经济方面,技术可行性,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比选分析,得到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污泥处理污泥干化比选城镇污水处理厂 1 调研背景 据估算,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的污泥量(干重)大约为130× 10? t,而且年增长率大于10%,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几个城市与地区,污泥出路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如果城市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则将产生污泥量(干重)为840× 10? t,占我国总固体废弃物的3.2%。因此,对处理厂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进行处理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随着国家对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视,污泥处理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实现污泥处理多元化,但各种处理工艺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各项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所在。 2 污泥处理基本工艺及处置方法 2.1 污泥处理 (1)污泥浓缩。 污泥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含水率高,体积大,对于输送、处理或处置都不方便。污泥浓缩可使污泥初步减容,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或处置压力。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的主流工艺是传统的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对于重力浓缩工艺,适用于单独处理初沉污泥,而对剩余污泥的浓缩效果不理想,由于占地面积大、操作维护简单,比较适用中小城市新建的污水处理厂; 离心浓缩和气浮浓缩比较适合处理剩余污泥及剩余污泥与初沉污泥组成的混合污泥。这两种工艺占地面积小、易于改造,比较适合大中城市新建或改扩建的污水处理厂。 (2)污泥脱水。 污泥经过浓缩后,其含水率依然较高,一般在 97% ~99. 6% ,是流动的粒状或絮状的疏松结构,体积庞大,难以处置消纳,为此需要进行污泥脱水处理,降低后续污泥的处置难度,污泥脱水的方法,一般有机械脱水、污泥干化污泥烘干及焚烧等方法。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常用的污泥脱水方式为机械脱水,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一般只能达到 78% 左右。污泥经过化学药剂调理后再通过板框压滤机处理,泥饼的含水率下限可达60% 以下。但仅靠单独的机械脱水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长期发展。 (3)厌氧消化。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级过程阶段,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进行厌氧生化反应,分解污泥中有机质,并产生可以再次利用的甲烷气体,实现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污泥厌氧消化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污泥生物处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厂中较为经济的污泥处理方法。 (4)污泥好氧消化污泥。 好氧消化实质上是活性污泥法的继续,其工作原理是污泥中的微生物有机体的内源代谢过程。传统污泥好氧消化工艺主要通过曝气使微生物在进入内源呼吸期后进行自身氧化,从而使污泥减量。剩余污泥好氧消化具有稳定和灭菌的双重作用,而且具有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工艺简单等优点,多用于一些小型的污水厂。 2.2 污泥处置 (1)卫生填埋。 污泥填埋分位单独填埋和混合填埋,目前我国经常采用的是脱水污泥和城市垃圾混合填埋。填埋是一项具有投资少、容量大、见效快和适应性强等优点的污泥处置技术。但是其需占用土地面积大,渗滤液很容易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体污染,再次,污泥含有的很高有机物量,极易散发恶臭,同时自然发酵会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而且污泥填埋费用高。 (2)污泥焚烧。 污泥焚烧是一种有效且较为成熟的处理城市污泥的方法,污泥焚烧过程的核心设备是焚烧炉。污泥焚烧后不仅有机物全部碳化,而且还杀死了各种病原体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泥体积,其最终产物为含固率 99%以上的无菌、无臭的无机灰烬。但污泥焚烧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二噁英、酸性气体等大气污染物和焚烧后的飞灰、炉渣等固体污染物都会再次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焚烧设备能耗和运行费用高,投资大,不适合我国国情。 (3)土地利用。 污泥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污泥农用。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有硼、钼、锌、锰等对植物生长有利的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能有效的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生长。然而大量施用污泥必然产生高浓度重金属所带来的问题,一般认为污泥农用会出现重金属下渗污染地下水和连续使用导致重金属累积超标等问题。 (4)综合利用。 因为污泥成分和建筑材料常用原料成分相近,利用污泥中含有硅、铝、铁、钙等无机物,可作为替代原料制造建筑材料。污泥制砖是污泥烧成焚烧灰后,在焚烧灰中加入一定量的骨材,注入模具,在 900-1000℃下烧结成砖。把污泥作为建材产品的掺合料一起焚烧,可以充分利用污泥中有机物辅助燃料,减少煤耗,同时充分利用污泥中无机物,可补充当前水泥生产紧缺的泥源。

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和利用

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和利用 一般来说,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是指污泥的脱水和稳定,而污泥的处置是指将污泥的堆肥、填埋、干化和加热处理及最终利用。对于污水厂的污泥,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处置方法: 1、干化焚烧 污泥干化可使污泥含水率控制在10%~40%,减少了污泥的体积和重量,降低了运输费和填埋费,而且污泥的臭味大为减少。干化的装置可分直接干化和间接干化,其能量消耗与污泥成份和水分有关。间接干化(利用沼气通过热交换器)一般推荐用立式干化装置,并选用流化床工艺。干化与焚烧串联工艺中,干化的程度取决于污泥的热值和回收焚烧炉的热能,使干化的能量尽量平衡,不另外添加燃料。污泥脱水机 污泥焚烧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迅速和较大程度地使污泥减容,并且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不需存储设备,能够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充分地处理不适宜于资源化利用的部分污泥。污泥的焚烧处置不仅是一种有效降低污泥体积的方法,设计良好的焚烧炉不但能够自动运行,还能够提供多余

的能量和电力,因此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均期望通过焚烧处置污泥来解决日益增长的污泥量和以前通过填理处置的部分污泥。 2、卫生填埋 污泥卫生填埋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是在传统填埋的基础上从保护环境角度出发,经过科学选址和必要的场地防护处理,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和科学的工程操作方法。目前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污泥处置技术。基本方式是城市污泥经过简单的灭菌处理,直接倾倒于低地或谷地制造人工平原。它对前期的污泥处理技术要求较低,一般进行消化减容即可。如不进行消化处理,也可让其自然干化。因此它需要大面积的场地和量的运输费用,且地基需作防渗处理以免污染地下水,故近年来污泥填埋处置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但填埋并不能最终避免环境污染,而只是延缓了产生时间。 3、制复合肥 按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对多数污水厂(特别是大量小型污水厂)来说,污泥用于农田是比较可行和现实的方案。污泥中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农作物有增产作用;污泥中的有机质、腐殖质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污泥经适当浓缩、脱水后运至市郊或邻近省份作为农肥,是许多污水厂采用的方

广州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管理办法

广州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管理办法

广州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 处理处理管理办法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理的监督管理,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名词解释】 本办法所称污泥是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净化处理过程中含水率不同的废弃物,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池砂砾。 本办法所称污泥处理,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脱水、厌氧消化、好氧消化、堆肥、干化和焚烧等。 本办法所称污泥处理,是指污泥处理后的消纳过程,一般包括填埋、建筑材料利用和焚烧等。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理活动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行政管理部门】 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理活动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组织实施本办法。 各区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理活动的统一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国土规划、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污泥处理处理相关工作。 第五条【污泥处理处理目标和要求】 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理应当实现“无害化、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确保污水处理厂厂内干化减量处理后污泥含水率达到30%至40%,并采取外运焚烧方式进行处理。 经干化减量处理的污泥应当满足直接焚烧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具体技术规范由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经公开征询公众意见并按程序报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污泥处理处理设施的规划和要求】 编制本市行政区域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应当明确污泥处理处理要求。 第七条【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用地】 城乡规划在确定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时,应当包含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用地。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技术 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城镇污水厂的建设和运营。体量巨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也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副产物污泥。污泥作为水处理产业链的末端,污泥问题难以向产业下游推进,污泥问题的爆发,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文章就污泥处置及利用途径加以重点研究。 一、污泥的处置目标 (1)减量化: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水分,污泥处置的减量化就是通过各种脱水措施将污泥中的水分有效分离,从而减小污泥体积,便于运输和处理。 (2)稳定化:污泥处置的稳定化,就是通过热解、堆肥、填埋和固化等方式,使污泥中的恶臭、病原菌、持续性有机物等污染物不再进一步扩散,达到稳定的状态。 (3)无害化:污泥处置的无害化,就是通过固化、焚烧、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使污泥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或者不再对环境产生危害。 (4)资源化: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就是将污泥进行适当的处理后,使其从废弃物变为可利用资源,一般包括焚烧发电,制成肥料等。 二、污泥的处置方法 当前,我国污泥的处置技术多种多样,主要都是以实现污泥的减量、无害、稳定和资源化为目标,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指填埋、焚烧和资源化利用。文章就较流行的深度脱水+填埋、干化焚烧+填埋/再利用、好氧发酵+土地利用和厌氧消化+干化+土地利用4项主要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2.1 深度脱水+填埋技术 深度脱水+填埋技术是我国污泥行业应用最多的技术,其技术关键部分在于脱水技术的选择和填埋防渗的处理。此种处理方法具有前期建设费用低、技术简单的优势,但存在占地面积大,渗滤液二次污染的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禁止。 2.2 干化焚烧+填埋/再利用 污泥干化焚烧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污泥的处置工程。首先,污泥中含有大量可燃烧的有机物和定量纤维木质素,热值满足焚烧发电。焚烧后,灰渣中含有灰为SiO2,CaO,Al2O3和Fe2O3等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组分,可用于建筑材料生产。其次,污泥干化焚烧可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污泥,并能回收焚烧热量,清洁无污染。在一些人口密集、污泥产量集中而无害化处置压力大、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缺的沿海城市,往往倾向于选择该技术。但由于我国污泥有机质含量低、含水率高,往往焚烧成本较高,同时缺乏技术衔接标准,邻避效应严重,成为污泥干化焚烧的限制因素。 2.3 好氧发酵+土地利用 对污泥进行测试分析,发现污泥中含有大量可持续性有机物、多种微生物菌群和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非常适合好氧堆肥后用于肥料生产。首先,污泥经好氧发酵,有机物经好氧菌群生物降解,腐熟后污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效;其次,腐熟污泥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可提高土壤对酸碱的缓冲能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和通透性。最后,污泥经高温发酵,可杀死污泥中的病原体,实现污泥的无害化。但此技术实施道路也是障碍重重,首先,污泥肥料一旦进入土地,就属于农业部和林业部的监管范围,各部监管范围和执行方式不同,造成土地利用困难。其次,污泥肥料永远绕不开的重金属问题,一直是困扰污泥土地利用的重要难题。 2.4 厌氧消化+干化+土地利用 厌氧消化是污泥处置的另一重要消纳方式。污泥通过厌氧消化后,产生大量沼气,可用于照明、做饭、供暖等;沼液沼渣可作为肥料用于土壤改良。污泥的厌氧消化技术同好氧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