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的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

2急诊医学专业特点:危重复杂性,时限急迫性,病机可逆性,综合相关性,处理简捷性。

3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典型表现包括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波动消失的“三联征”;诊断要点:1、意识突然丧失,面色可有苍白呈现发绀;2、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3、呼吸停止或开始叹息杨呼吸,逐渐缓慢,继而停止;4、双侧瞳孔扩大;5、可伴有短暂抽搐和大小便失禁,伴有口眼歪斜,随即全身松软;6、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心电活动

4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除颤

5心肺复苏有效的指证:心电波出现,大动脉搏动,循环体征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压大于15mmHg,,皮肤渐转正常颜色,瞳孔缩小,对光有反应。自主呼吸恢复。

6终止CPR的指标:又作30min以上,仍无自主呼吸、无心跳脉搏、深度昏迷生理反射消失、可以考虑病人真正死亡终止复苏;

7机械通气: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和辅助呼吸工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

8机械通气禁忌症:呼吸衰竭并大咯血、呼吸衰竭合并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肋骨骨折、低血压

9机械通气通气模式:控制通气(CV应用)、辅助通气、控制/辅助通气(A-CV)、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

10休克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根据病因分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11休克治疗原则:去除病因诱因、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脏功能

12常用检测指标:血压、脉搏、意识、尿量、肢体温度及色泽13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紧急处理:对心脏呼吸呼吸骤停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病情危急者采取边救治边检查边诊断,或先救治后诊断的方式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尽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2、吸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机械通气;3、检测脉搏、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心电图等生命指证;4、对开放性外伤立即行止血包扎固定;5、向患者或陪护着询问病史和受伤史,并做好记录;6、采血(查血型、配血、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7、留置导尿管,定时查体以查明伤情,必要时进行腹腔穿刺和床旁超声、X线片等辅助检查,在血压尚未稳定前限制搬动患者;9对多发性原则上按胸、腹、头、四肢等顺序进行处理;10、定手术适应症,作必要术前准备,进行确定性急诊手术。

20、低血容量微循环恢复灌注良好指标为:①尿量>0.5ml/kg

②SBP>100mmhg;③脉压>30mmhg;④CVP

5.1~10.2cmH2O

2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多种机型致病因素所

机体原发病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者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24、MODS治疗原则:控制原发病去除病因、合理应用抗

素、加强器官功能支持和保护、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氧、重视营养和代谢支持、免疫和炎症反应调节治疗、医药治疗;

25、中毒: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

损害;

26、中毒机制:局部腐蚀刺激作用、缺氧、麻醉作用、抑制

的活力、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受体竞争;27、中毒治疗原则:立即脱离中毒现场终止于毒物继续接触

迅速清除体内已被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如有可能尽使用特效解毒药、对症支持治疗、预防并发症;

清除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催吐、洗胃、导泻、全肠道灌注28、特殊解毒药的应用:金属中毒——氨羧螯合剂(依地酸

钠)高铁血红蛋白症——甲基蓝(美蓝)氰化物中——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疗法有机磷杀虫剂——阿品、长托宁、碘解磷定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毒——纳洛(阿片受体抑制剂)、氟马西尼(苯二氮唑类特效解毒药29、创伤: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

织结构完整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30、急救创伤医疗体系由院前急救、医院急救、后续专科治

三部分构成

31、创伤基本生命支持: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

32、多发伤:指在同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机体同时或相继

受两种以上解剖部位或器官的较严重的损伤,至少一次伤危及生命或并发创伤性休克,称为多发伤。CRAS PLAN顺序检查: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盆、四肢、动脉、神经

34、复合伤:两者或两种以上致伤因素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人

所造成的损伤;

35、挤压综合征:当四肢和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被外部重物

时间挤压,或长期固定体位的自压,接触压迫后出现肢肿胀、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为特点的急性肾功能衰竭;36筋膜间隔综合征:四肢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脉形成的间中,当筋脉间隔内压力增加,会影响该处血流循环机组功能,最后导致肌肉缺血坏死,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37房颤的典型表现心音强弱不等、心律快慢不等、搏动短拙;

41、颈内静脉穿刺术:(一)适应症:①短时间内需要快速输

或输血而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尤其是为抢救休克而建立静脉输液通道;②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插管,心血管造影,安装起搏器及血液透析临时通道的建立等;③须作静脉营养疗法及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液体;(二)并发症: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误伤动脉,神经损伤,感染;

42、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并发症:①如行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可损伤胸导管,照成乳糜胸;②其余同颈内静脉穿刺术;43、气管内插管术:(一)适应症①呼吸心脏骤停或窒息2、呼

吸衰竭,呼吸肌麻痹和呼吸抑制者③昏迷病人伴有胃内容物的反流,易导致误吸者;④呼吸道内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而需气管内吸引者⑤需要建立人工气道进行全麻手术者6.

气道梗阻(二)禁忌症:①急性喉头水肿,气道炎症咽喉部血肿或脓肿;②;胸主动脉瘤压迫或侵蚀气管壁③;咽喉头部烧伤肿瘤或异物残留者④严重出血倾向;

44、电除颤:(一)适应症:①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②无脉性

室速,;③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二)能量选择:①对心室颤动患者,选用360焦(单相波除颤仪)150J或200J(双相波除颤仪),对无脉室速可选用200J (单相波除颤仪)150J(双相波除颤仪)

47、创伤的固定原则:注意伤员全身情况,对外露的骨折端暂

不应送回伤口,对畸形的伤部也不必复位,固定要牢靠,松紧要适度;

48、急性腹痛的分类与临床特点:

(1)炎症性腹痛:腹痛+发热+压痛或腹肌紧张

(2)出血性腹痛:腹痛+隐形出血或显性出血(呕血、便血或尿血)+失血性休克

(3)脏器穿孔行腹痛:突发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气腹(4)梗阻性腹痛: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排泄障碍

(5)缺血性腹痛:持续腹痛+随缺血坏死出现的腹膜刺激征(6)损伤性腹痛:外伤+腹痛+腹膜炎或内出血症候群

(7)功能紊乱性或其他疾病所致的腹痛:腹痛无明确定位+精神因素+全身性疾病

49、胸痛的急危重症诊断包括:1、心血管(急性心肌梗死、急

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心脏压塞);2、胸肺(肺栓塞、张力气胸);3、消化系统(食道损伤)

5.简述创伤急救的原则?

(1)抢救生命第一,确保伤员安全(2)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3)用最简便和可靠的方法进行抢救,尽可能争取时

间,避免因进行抢救而引起新的创伤。

1.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心脏骤停的心脏机制为:心室颤动或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无脉心电活动。

2.急诊医学的范畴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危重病医学。

3、根据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徒手心肺复苏术中胸

外按压的频率为≥100 次/分,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成人为 30:2,深度为至少 5cm,按压后:胸廓应充分回弹,每次吹气时间至少1秒进行人工呼吸。2010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 C-A-B 代替A-B-C,胸外按压优先,肾上腺素用法为每次1mg 静脉推注,每3分钟一次。4、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

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血压降低,是克最常见、最重要的临床特征。迅速改善组织灌注,恢细胞氧供,维持正常的细胞功能是治疗休克的关键。

克恶化时一个从组织灌注不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至竭的病理过程。

6、端坐呼吸是左心衰竭典型表现,急性肺水肿是左心衰最

重的表现,咳大量泡沫样血痰,两肺布满湿啰音,血压下降,甚至心跳骤停。

1.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我国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体一位的发展模式。

2.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

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品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性的渗出性病变。

3. 大咯血:一次咯血量大于200ml,或24小时内咯血量大

400ml

1、答: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1)按压应平稳、有规律

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2)下压及向上松的时间大致相等;(3)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停顿;(4)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5)放松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必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1.答:诊断: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2分)依据:①中年女

患者,有明确的服用1605病史;②临床表现:M样、N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表现③体征:深昏迷,全身皮肤大汗肌肉颤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1.5mm,呼出气体蒜味,双肺布满湿啰音。

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措施⑴一般处理使患者脱离中毒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佩戴物,保持保持呼吸道通畅

⑵清除毒物:①彻底清晰污染部位②经口中毒者,催吐,2%

酸氢钠溶液或者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而后催吐,反复进行③洗胃后导泻

⑶应用特效解毒药物:①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②胆碱酯酶复

剂双复磷

⑷对症治疗,针对呼吸异常、心律失常、肺水肿、休克、脑

肿,抽搐等严重表现,应注意加强呼吸功能的支持措施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给予呼吸机治疗

简述心搏停止的诊断要点

1、突然意识丧失,面色迅速变为苍白或青紫

2、心音或大动

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3、心电图可以有3种表现-------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静止,五脉心电活动。4、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5.自主呼吸完全消失,或先呈叹息或点

头状呼吸,随后自主呼吸消失;6、可伴缺氧引起的抽搐

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

5、简述呼吸衰竭治疗原则:1、保持呼吸道通畅;2、改善缺氧、纠正CO2潴留和代谢功能紊乱;3、防治多器官功能损害;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 → 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

外按压

⒐简述休克的分类,常见病因及诊断治疗分类:失血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诊断要点:①有诱发休克的诱因②意识障碍③脉搏细速大于100/每分钟或者不能触之④四肢湿冷,胸骨不问皮肤指压征,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者发绀,尿量大于30ml每小时

⑤收缩压小于80mmhg⑥脉压差小于20mmhg⑦高血压患者收

缩压较基础血压下降30%以上(符合1及234忠的两项,和567中一项)

5、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出现“阿托品化”的表现有瞳孔扩

大,不再缩小、颜面潮红,皮肤干燥,口干、肺部罗音消失和心率加快 100次/分意识障碍减轻或苏醒,或轻度烦躁不安体温轻度升高(37.5~38℃) 。

⒓阿托品中毒——瞳孔扩大,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抽搐,尿潴留甚至昏迷

⒗中毒的治疗原则⑴一般处理:①边实施救治,边采集病史,留取含有毒物或者采血送检查②给患者取恰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咽鼻腔内分泌物,给氧③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

⑵消除未吸收的毒物:①口服毒物:催吐,洗胃(口服法、胃管

法),导泻,灌肠②皮肤黏膜吸收中毒:立即用清水或者能溶解度无的容积彻底洗涤接触毒物部位,持续冲洗至少15分钟以上③吸入中毒:立即移离现场,吸氧④注射中毒:止血带护着布条扎紧注射部位上端,注射部位放射状注射1%肾上腺素

⑶排出吸收的毒物:①利尿②吸氧③改变尿液酸碱度④血透,

血浆置换等

⑷应用特效解毒剂:a氯磷定、解磷定、双复磷;阿托品—有

机磷农药 b氟马西尼—苯二氮卓类 c纳洛酮—阿片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即可诊断):①T>38℃或T<36℃。②P>90次/min。③R>20次/min或PaCO2<4.0kPa。④WBC>12×109/L或<4×109/L

⒉简述心肺脑复苏过程的三阶段九步骤

三个时期:基础生命支持,加强生命支持,复苏后生命维护。九步骤:A开放气道B 呼吸支持C 循环支持D 电除颤+给药E 心电图G 监测H 保持和恢复人的智能活动I强化监护

3院前急救:指到达医院前急救人员对急症和或创伤患者开展

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

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为5-1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包括开放气道,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以及药物治疗。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环接链。包括: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期高及生命支持,以及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

11休克: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致器官和组织循环灌注不足,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

12心源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综合症。

14 SIRS(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当机体经受打击后,发

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

17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急骤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临床综合症,常见循环系统急症。

30急性中毒:一定量的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产生相应的性损害,起病急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

31慢性中毒:长时间反复接触小剂量毒物而引起的中毒,起隐匿病程长,

35中暑: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者强烈辐射环境中,引起机体温度调节中暑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及水电解质乱等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全的表现为特点的一组疾病。

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 第二章商品价格决定 1.需求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2.供给规律: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呈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3.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同时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4.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商品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5.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6.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7.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时,对该商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8.支持价格:亦称最低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商品规定价格的下限,防止价格下降,以示对该商品生产的支持。 9.限制价格:亦称最高价格,是指政府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上限,防止价格上涨,控制通货膨胀。 10.点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小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1.弧弹性:是指在自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时,因变量的变动率对自变量变动率的对比。 12.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13.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4.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曲线。 15.消费预算线:亦称消费者可能线、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组合的线。

政治名词解释1

政治学习名词解释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名词术语较多,为了让大家学习方便,归纳几个重要的。 一、“两学一做”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具体指的是:1. 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2.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3. 做合格党员。 二、“支部主题党日”即“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支部主题党日”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本载体,包含两个活动内容,一个是每周五下午为固定学习活动时间,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学习的。二个是“主题党日”,每个月25日全体党员必须开展“一活动、两学习、两汇报、两讨论”。把按月交给党费、奏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词、诵读党章为规定动作,不能随意变通或者掉项。新的要求是“三统一两全程(统一时间上午九点、统一模式分六个阶段、统一内容学习内容讨论内容;全程纪实音像记录、全程指导)。” 三、“四讲四有”即从5月份开始开展“四讲四有”专题讨论 讲政治、有信念 讲规矩、有纪律 讲道德、有品行 讲奉献、有作为 四、“四整四强化” 一是深入开展组织整建,强化基层党组织。 二是深入开展思想整顿,强化理想信念。 三是深入开展作风整肃,强化纪律规矩。 四是深入开展问题整改,强化知行合一。 五、“五项专项治理” 一是党费收缴工作专项检查;二是党代表和党员违纪违法未给予相应处理情况排查清理。三是关于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四是关于开展党员信教问题清理整顿。五是组织整建工作。 六、主题实践活动 1、“不忘初心、永跟党走” 按照州委“四访两会一参加”的要求,开展五个一活动。 2、“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内容:信念坚定、向我看齐;服务群众、向我看齐;岗位奉献、向我看齐;推动发展、向我看齐;和谐共建、向我看齐。 七、“三个先进县、四个鹤峰” 三个先进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省山区小康建设先进县、全州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进县。 四个鹤峰:生态鹤峰、富裕鹤峰、文明鹤峰、幸福鹤峰。

西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经(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1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 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 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 静态分析方法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 比较静态分析方法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高中政治全部术语

政治术语归类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 名词解释1.吉芬难题(人大2001研)2.收入—消费曲线(人大2000研)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人大2001研)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人大2000研;上海财大2000研) 5.消费者均衡(人大2001研;人大1999研;东北大学2003研) 6.价格—消费曲线(人大2002研;武大2002研)7.劣等品与吉芬品(北大1997研)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大2002研;中国海洋大学2000研) 9.无差异曲线(人大2001研;人行1993研;上海财大1999研;武大2001研) 10.预算约束线(人大2002研;中南财大2003研) 11.效用(人行2002研;人行2001、2002研) 12.边际效用(武大2002研;复旦大学1998、1999研;上海财大1999研) 13.负效用(中央财大1999研)14.戈森定律(中国海洋大学2000研)15.消费者剩余(上海财大2001研;复旦大学1999研;武大2002研) 16.社会无谓损失(北大2002研) 第四章 1.总产量2.边际产量 3.平均产量4.等成本线 5.等产量曲线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大1998研) 7.生产函数(人大1998研)8.扩展线(武大2002研;人大2000研)9.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北大1997、1998研) 10.齐次生产函数与欧拉定理(北大2002研) 11.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北大1999研) 12.规模报酬(复旦大学1997研;中南财大2000研) 13.外在经济数(复旦大学1999研)1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复旦大学2000研)1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武大2001研) 16.边际技术替代率(中南财大2003研;武大2002研) 第五章 1.总成本2.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 3.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北大1997研)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北大1999研)

政治术语归类大全(上)

政治术语归类大全(上)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西经名词解释

比较静态分析边际效用吉芬物品边际产量规模报酬边际成本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 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预算线:又称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边际效用(M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总效用=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总效用(TU):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总和。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的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该要素增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所以,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递减的特征。 等成本线: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成本函数: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机会成本: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经济利润: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西经名词解释(全)

微观: 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多样性的需要而言,经济资源数量总是相对不足的,取用时要付出代价。 规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的。 实证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水平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 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示范方向的变动关系。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刻和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 供给定律——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 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即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的价格。 均衡数量——需求价格等于供给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称为均衡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因其本身需求量的变动程度。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或劳务价格变动引起另一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引起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变动的程度。 蛛网模型——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 蛛网稳定条件——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影响相同。效用——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某商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量。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消费者偏好——影响和制约消费者行为的重要主观心理因素。 消费者均衡——在一定收入、一定价格条件下,共卖各种商品的一定数量的消费者所能获得的总效用最大的状态。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所有组合的点的轨迹。 边际替代率——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恩格尔系数——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价格-消费曲线——连接所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形成的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的变化轨迹。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吉芬品——指需求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的特殊的低档物品。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收入效应均衡价格经济租金准租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规模经济需求价格弹性边际产品价值隐性成本效用机会成本公共物品外部性无差异曲线外部性科斯定理 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制造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3.机会成本:(择一成本) 生产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6.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7.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又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10.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11.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12.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3.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 14.经济利润: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 15.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16.生产函数: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7.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8.经济成本:投入生产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19.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增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题库答案整理(名词解释部分) 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一般而言,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运动。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供给: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反之,则提供的产量越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受到生产该商品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3、均衡价格:使得供给量恰好等于需求量时的市场价格水平。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超额供给使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超额需求使市场价格趋于上升直至均衡价格。因此,市场竞争使市场稳定于均衡价格。 4、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 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弹性的大小通常用 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依照于所考察的需求曲线上区间范围的不同,需求弹性可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 5、边际效用: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边际效用量的大小在消费者的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 6消费者均衡: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且不再变的一种状态。基—论的消费者均衡是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函数值最大,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购买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MU i/P i二MU2/P2??MU n/P n=h其中,入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在序数效用理论条件下,当无差异曲

西经名词解释微观名词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品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的需求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各种价格水平所对应的该商品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列序列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品的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各种商品价格相对应的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得到数字序列表 局部均衡:指对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一般均衡:对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于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则它们互为替代品,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正值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则它们互为互补品,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为负值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一般目的是为了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一般目的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的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对付通货膨胀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用弹性概念来表述即为:对于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越小;反之越大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的价格分析模型,用以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价格和产量一旦失去均衡时所发生的波动情况,该某型因为其表述价格运动图形类似于蛛网而得名 效用的概念: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 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消费者均衡: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完全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直角形状 偏好的假定:1.偏好的完全性2.偏好的可传递性3.偏好的非饱和性 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品 边际替代率: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高考政治全部术语

高考政治术语归类 一、基础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商品交换要求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5、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 6、商业保险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上,是参与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 7、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9、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10、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 11、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 12、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 1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1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16、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7、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基础和必经阶段。 18、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19、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20、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21、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基础。 22、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3、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进行个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24、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 25、我们应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现象进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6、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27、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28、民主是专政的基础。 29、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 3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 32、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 3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4、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5、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6、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二、前提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言 1、经济学(P7) 指研究在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得科学。 2、西方经济学(P7) 指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 3、微观经济学(P8) 指采用个量得分析方法,以市场价格为中心,以主体利益为目标,研究单个 居民户,单个市场,单个生产要素得所有者得经济行为,以怎样通过市场竞 争达到资源得最佳配置得经济学。 4、宏观经济学(P12) 指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研究产品 市场,货币市场,公共财政,国际收支得协调发展,研究怎样通过宏观 调控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得经济学。 5、实证经济学(P17) 指企图通过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得内在规律,并 根据这些规律,分析与预测人们经济行为得效果. 6、规范经济学(P17) 指以一定得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得标 准,树立经济理论得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得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 这些标准。 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 1、需求(P33) 指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商品量。 2、需求定理(P38) 指在假定影响需求得其她因素不变得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 量之间得关系. 3、需求函数: A、线性需求函数:D=a-b*p B、非线性需求函数:D=a*p﹣a(就是负a次方) 4、替代效应(P38) 指实际收入不变得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得影响. 5、收入效应(P39) 指货币收入不变得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得影响。6、供给(P41) 指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供应得商品量。 7、供给定理(P45) 指在假定影响供给得其她因素不变得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得关系.

高考政治大题术语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术语 一、高考政治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角度和术语 第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 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 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 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 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 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 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 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第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 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②(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 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 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 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

西经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西方经济学 名词解释 1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2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该种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3价格上限: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价格上限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4价格下限: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价格下限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6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和实际支付总价格之差。 15生产者剩余:是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意愿接受的最小支付之间的差额。 7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生产过程中,当这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超过这个特定值时,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8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9市场失灵:指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并不现实,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 10均衡国民收入(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国民收入或均衡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1.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流动性偏好决定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12.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指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降低。 1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减弱。 14自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

政治术语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新民主主义革命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reforms in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社会主义制度 socialist system 社会变革 social transformation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the basic theory, line and program of our Part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改革开放政策 the polici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马克思主义政党 Marxist political Party 党的第一(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the collect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first (second\third)generation 人民民主专政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国民经济体系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综合国力 aggregate national strength 国内生产总值 the annu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China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strengthen and improve Party building,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reativity, rallying power and combat capability of the Party, and always maintain its vigor and vitality “三个代表”就是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Three Represent’s” shows that o ur Party must always repres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Party, the cornerstone for its exercise of state power and a source of its strengthen,only by doing so can we really ensure that our Party always stand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 and maintain its advanced nature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