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

神经梅毒

【疾病名称】

【标准名称】

神经梅毒

【英文名】

neurosyphilis

【概述】

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该定义包括了有临床症状(有症状神经梅毒)和无临床症状(无症状神经梅毒)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苍白螺旋体对于中枢系统的侵入可以在梅毒的任何病期出现。大约4%一10%未治疗的梅毒患者都会发展成神经梅毒。

【发病机制】

【病因】

本病主要由于不洁的性交导致感染,也可经黏膜及接触带病原体之血液而感染人体。梅毒螺旋体进入血液后,历时1~3个月即可进入脑脊液并侵及中枢神经系统,如未经驱梅治疗,在3~20年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约10%的患者神经系统感染梅毒后,可能不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当螺旋体损害脑膜及血管时属间质性梅毒,若累及脑或脊髓则称主质性梅毒。

【病理】

1.无症状性神经梅毒(asymptomatic neurosyphilis) 脑部病理改变不详,由于本病患者不易获得尸解,但推测多数主要累及脑膜,另有少数可同时累及脑主质和血管。

2.脑膜神经梅毒(meningeal neurosyphilis) 病理改变:本病虽属脑膜炎症,但常同时存在轻度皮质的损害。肉眼可见软脑膜弥散性炎性反应,增厚或变混浊。在增厚的脑膜内或严重感染的脑膜上有时可见粟粒性树胶样肿(gum-ma),酷似粟粒性结核,但两者可借镜检相区别。镜检脑膜的纤维组织,主要系淋巴细胞浸润,也可查见少量浆细胞,另在脑膜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浸润。限局在脑凸面的炎症改变,可在Virchow-Robin间隙周围有淋巴及浆细胞浸润。限局在脑底部的脑膜炎症常使脑神经受损,可见动眼、滑车及面神经等呈现间质性炎性损害。脑底的渗出物堆积可堵塞脑脊液的循环,甚至堵塞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旁孔而导致脑积水的病理改变。脑室壁的室管膜层呈沙粒状或颗粒状,这是由于室管膜下星形细胞增生所致。在增厚的脑膜内如查见树胶样肿,镜下可见其中含有成纤维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其中心可有坏死组织,还可查见由网状组织而来的网蛋白(reticulin),借此可和结核结节相鉴别,因在结核结节的干酪样坏死组织中不含网蛋白。如果树胶样肿的直径大至数厘米时,可压迫邻近的神经组织。并根据其部位及大小,引起临床上出现不同的局灶性症候。在破坏的软脑膜处,有时可见脑皮质中纤维性星形细胞增生而伸入蛛网膜下隙。脑膜和脑的血管中,常见血管内膜炎及血管外层炎,有时导致脑软化。

梅毒性脑膜损害,如只局限在脊髓则称梅毒性脊蛛网膜炎,累及硬脊膜则称脊硬膜炎。

3.血管神经梅毒(vascular neurosyphilis) 病理改变:血管神经梅毒主要累及脑部及脊髓的中、小动脉,出现梅毒性动脉内膜炎及相应区域脑及脊髓组织软化。

常见受损的动脉有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回返动脉,该支主要供血尾状核头的前下部,邻近的壳核及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也可受累,后者供血壳核、尾状核,内囊前肢的下余部分,内囊后支的背侧部及苍白球等处。椎动脉、基底动脉及脊髓前动脉均可累及。

病变可局限于一个动脉或某个动脉的一段。受损动脉的外膜增厚,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中层变薄,其内肌层及弹力纤维破坏,但有时弹力纤维仍可保持完好。内膜下纤维增生变厚使血管腔变窄,受累的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并呈机化及再通。有的动脉形成闭塞性动脉内膜炎。较小的动脉可仅有内膜增生,仅使管腔狭窄而无炎性反应称Nissl-Alzheimer动脉炎。沿大血管壁的滋养血管周围可有炎性细胞浸润。由于梅毒性动脉炎发生的血管不同,故引起受损的神经组织位置不同,软化灶大小不一,并有时在脑内呈多数小梗死。

上述血管病变也可见于其他类型的神经梅毒,如脑膜血管梅毒和麻痹性痴呆等。如果梅毒性动脉炎侵犯脊髓前动脉或脊髓后动脉,可引起一个或几个脊髓节段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并和脊髓的侧支循环良好与否有关。软化区域均呈典型的梗死性病理改变。在极少数的病例中发生动脉瘤。

4.脊髓痨本病病理变化为选择性的神经纤维束退行性变,且以腰、骶段及下胸段脊髓后根及后索为主。大体可见脊软膜尤其背侧者变厚,混浊,脊髓下段的神经后根变薄且扁平。背侧脊髓受累显著,后索变窄小且皱缩,扪之较正常者为硬。视神经若受累,可见其颅内段及视交叉变薄,并与其周围的软脑膜粘连。

显微镜检查在疾病初期,脊软膜首先有炎性改变并且增厚,主要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多局限在后根的软膜及后根袖内。在后根内有间质性神经炎性改变,根内的神经纤维变性,纤维间可有炎性细胞浸润,脊髓后索脱髓鞘,以薄束尤为显著,可见髓鞘崩解,神经纤维萎缩;晚期神经纤维消失,而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其中也含部分结缔组织增殖,但无坏死及炎性反应。这些改变特别易于累及下胸段及腰骶段,有时也可侵及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及前角细胞发生变性。脊髓内其他传导束均不受累。

脑神经瘫痪者,其脑神经改变和脊髓后根者相同。一般以第Ⅲ、Ⅳ、Ⅷ脑神经较易累及。有视神经炎者,在视神经和视交叉的神经纤维髓鞘脱失,炎性浸润主要在其外周部位,蛛网膜和视神经紧密粘连呈视神经视交叉蛛网膜炎的改变。

极少数病例以累及颈段脊髓及其后根为主,称颈脊髓痨(tabes dorsalis)。本病选择性累及脊髓后根及后索变性的发病机制也未阐明,一般认为是一种中毒变性病变,同时伴以反应性炎性改变。至于本病和免疫学的关系,尚在研究中。

5.麻痹性痴呆病理改变以大脑皮质为主。大体观察可见脑膜变混浊、增厚,可与其下的脑皮质及其外的颅骨相粘连。脑体积缩小、脑回变窄,脑沟加宽,脑沟中有较多的液体,这在前额叶最为显著。其次易受损者为颞叶。大脑切面可能两侧脑室扩大,脑室系统室管膜壁上常呈颗粒状反应,系由颗粒性室管膜炎所致。

微镜检查:尤其在额叶前部及颞叶,沿Virchow-Robin间隙的血管周围及脑膜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吞噬细胞。炎性变化程度多依疾病的时期和感染程度而异。在皮质中的血管,其外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内膜有成纤维细胞增生

【诊断】

【症状要点】

无症状型神经梅毒

这种病例没有任何症状或体征,除在极少数情况下,有瞳孔异常(对光反射迟钝但调节反射正常,阿-罗氏瞳孔)。诊断是完全依靠脑脊液化验结果,其变化已在前文讨论过。

脑膜梅毒

脑膜症状可能发生在潜伏期后任何时间,但大多数发生在起病的最初2年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颈强,颅神经麻痹,抽搐,精神错乱。有时存在由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视乳头水肿、恶心呕吐等症状。与结核性脑膜炎不同的是,患者不发热。脑脊液全程呈淋巴细胞反应,发生率远超过无症状型梅毒性脑膜炎。显然,本病的脑膜炎症状是更剧烈,并可能与脑积水有关。经过恰当的治疗,患者预后良好。这些症状通常在几天到几周之内消失,但如果脑脊液异常仍然存在,而未能继续治疗,则可能随后发展为其他形式的神经梅毒。

脑脊膜血管梅毒

如前所述,这是大约是目前神经性梅毒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而在过去,则只占神经性梅毒患者的10%。、估计目前的发病率为35%。脑脊膜血管梅毒最常见的发生时间是初次感染后6至7年,但也可能是早至9个月或晚至10到12年。

脑脊液中几乎总有异常表现,通常为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和γ球蛋白含量增加以及血清学检测阳性。

造成这种异常改变的不仅包括脑膜浸润,也包括炎症和小动脉纤维化(Heubner动脉炎),从而导致缩小动脉狭窄,最后造成动脉闭塞。大部分的梗死发生于起自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豆纹动脉的中型和小型分支的远端供血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内囊损伤,累及到相邻的基底神经节。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是邻近侧脑室存在多个小的、但不连续的病灶。尾状核和豆状核常见体积小、无症状的病灶。在我们的患者有中,有几例有短暂的神经先兆症状。神经系统病变体征持续6个月以上者,通常提示会成为永久性病变。但恰当的治疗可以防止进一步的脑血管事件。经充分治疗仍有频繁脑血管病意外发生时,应该考虑非梅毒性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麻痹型神经性梅毒(全身麻痹症,麻痹性痴呆)

此型脑梅毒的发生是脑膜炎长期存在的结果。正如前文所述,从初次感染到全身性麻痹出现,需要15-20年。本病的历史伴随着着在神经精神病学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1798年Haslam和Esquirol几乎同时首次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Bayle在1822年论述了相关蛛网膜炎和脑膜炎,Calmeil论述了在脑炎损害。Nissl和Alzheimer增加了病理描述的详细内容。

Lasegue提出梅毒感染可能与本病有关,此后Schaudinn等人发现了螺旋体,他的假说在1913年由Noguchi加以证实。Kraepelin在1913所著专著《全身麻痹》是本病的经典文献(见Merritt等人的历史参考文献)。

麻痹性神经性梅毒曾经是多种精神病主要成因,占约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4-10% (因此称为“麻痹样痴呆”,或GPI)。麻痹性神经性梅毒现在比较少见。因为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在青春期后期或成年人早期、中年(35至50岁)通常是全身麻痹症状的出现时期。在合并HIV感染的患者中,麻痹性神经性梅毒的发病率较低,这可能是免疫功能缺陷改变了人体对有机体的生物反应。

病变全面进展的临床表现形式包括:老年痴呆症、构音障碍、肌肉抽搐、震颤、痫性发作、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和阿-罗氏瞳孔。更为重要的是,在发病早期阶段,当几乎见不到以上异常的时候,及时做出诊断。隐匿性出现的记忆力减退、推理能力下降、对错误的鉴别能力下降-伴有轻微的行为异常、易激惹、缺乏个人兴趣等表现,与第21章中提到的痴呆症无明显差别。人们意识到在发病早期病变的演变过程是如难以捉摸的。事实上,目前怀疑本病的指征较少,在麻痹前期即作出正确诊断的,往往是偶然的。

虽然经典的著作都强调了妄想症的进展明确的指向躁狂症,但在早期或麻痹前期,妄想症状相对少见。更常见的症状是伴有智力活动障碍的单纯痴呆、健忘、言语和书写障碍以及对个人健康漠不关心。少数最早提示梅毒性脑炎的症状是面部颤抖、手部震颤、意识水平下降、语速快而不清晰、肌阵挛及癫痫发作,回忆性妄想或急性病毒性脑炎。随着继续恶化进入麻痹麻痹,智力功能进行性衰退,出现失语、失认和失用。

随之而来的躯体损害过程,包括站立和步态异常、乏力、走路不稳、构音障碍、舌和手震颤。所有这些残疾最终导致一个长期卧床的状态,也就是麻痹状态。其他症状有偏瘫、偏盲、失语和颅神经麻痹,并有明显的的额颞叶局灶性癫痫发作,即已知的Lissauer大脑硬化综合征。

躁动、谵妄、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是特殊的精神综合征,因其缺乏智力减退、神经系统体征及特征性脑脊液变化,可以与全身麻痹鉴别。我们已经强调本病的的神经精神特征,目前已经很罕见。但因为它具有独特的伴有脑膜脑炎的慢性额颞顶叶痴呆的表现,因此可以产生与第39章所讨论的大多数变性疾病所引发额颞叶痴呆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往形成的许多有关此病的脑和思维的观念也容易被记住。

病理包括脑膜增厚、脑萎缩、脑室扩大和颗粒性室管膜炎。在显微镜下,血管周围空间

充满了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神经细胞消失,神经元损失部位的皮层内有大量杆状小胶质细胞和肥胖的星形胶质细胞,单核细胞内有铁质沉积,使用特殊染色可在脑皮质内见到螺旋体。这些变化在额叶和颞叶最明显。脑室室管膜的表面布满了大头钉样突起突入室管膜细胞之间(颗粒状室管膜炎)。许多病例表现为脑膜纤维化伴梗阻性脑积水。

早期治疗的病例预后较好,有35-40%的患者调整职业后可以工作,在其他40-50%的疾病不再发展,生活可以自理。未经治疗的病例有进行性精神衰退,在3至4年内死亡。

脊髓痨性神经梅毒(脊髓痨)

Duchenne在其经典专著《进行性运动共济失调》中描述了这种类型的神经性梅毒(1858年)。通常在感染15到20年后出现,主要症状是闪电样疼痛、共济失调及尿失禁。的主要体征是膝、踝反射消失,足和腿的震动觉、位置觉损害和Romberg征阳性。共济失调完全由感觉损害引起。相比之下,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病人肌力完全保留。90%以上的病例瞳孔都异常,通常为阿-罗瞳孔,大多数患者存在眼睑下垂或一定程度的眼肌麻痹。视神经萎缩常见。抽、撕裂样痛或闪电疼痛(目前见于超过90%的病例),正如其名,是一种尖锐的,短暂如闪电的疼痛感。多见于腿部,也从面部到脚全身性游走。有时疼痛持续出现在身体某一点,正如Wilson所说,“像小提琴发出的重复低音”。阵发性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小时到数天。“如坐针毡”的感觉、寒冷、麻木、刺痛感和其他感觉异常亦可出现,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障碍。膀胱感觉迟钝,张力下降,导致无感觉的溢出性尿失禁。骶神经根和神经节功能障碍导致便秘、巨结肠症以及阳痿。

在已建立阶段的疾病分其中,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共济失调是最突出的特征。病人站立和行走时踉跄或摇晃。轻型患者在障碍物之间行走、沿直线行走、急转弯或急停时最容易见到此体征。患者为保持平衡,要把两脚分开很宽,身体微微前屈,摇晃时不停地收缩脚部伸肌。前进时,患者猛抬僵直的腿,脚撞击地板的声音很响,这种走路方式与小脑疾病所致的共济失调截然不同。患者眼睛盯着地板,行走时发出噔噔的响声,如果他的视线受阻,则需要帮助。当共济失调严重时,即使腿部肌肉力量正常,患者亦无法行走。Romberg征明显阳性。

营养缺乏性病变,足穿孔性溃疡和Charcot关节是脊髓痨的特征性并发症。

不超过10%的脊髓痨病例出现失去传入神经支配的Charcot关节(最常见的病因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也是一种撕裂样疼痛的原因),髋、膝和踝关节最常受累,偶尔也见于腰椎或上肢。这个过程开始表现无感觉关节重复运动损伤导致的骨关节炎,进一步发展到发展到关节面破坏、骨结构破坏并伴有骨折,脱位和半脱位,有时有不适感。我们观察到的关节病常发生在病变晚期脊髓痨活跃状态,因此,它只与梅毒有间接关系。虽然基础病变出现于感觉缺失关节的反复运动性损伤,但此过程可以无痛。可能不完全的痛觉减退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丧失,足以干扰关节的保护机制。Charcot关节将在第46章-感觉型多神经病的部分进一步深入讨论。内脏危象是本病另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已很少看到。危象以胃最为显著。患者突然出现上腹疼痛,迅速向上蔓延到胸部,可有胸部紧缩感以及恶心、呕吐,后者反复出现,直到呕吐物出现血性粘液和胆汁。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天。钡餐检查,有时提示幽门痉挛。病变消退也很迅速来,病人感觉筋疲力尽,腹壁皮肤疼痛。肠危象伴有腹部绞痛和腹泻。咽喉危象伴有吞咽动作和呼吸困难。直肠危象伴有痛苦的里急后重。泌尿生殖危象伴有痛性尿淋漓和排尿困难,这些类型发作均很少见,仅见于文献报道。

现在所见的大多数病例,第一次腰穿时脑脊液检查是正常的(即burned-out tabes),本病患者脑脊液出现异常的几率低于全身型麻痹。

病理学研究提示提示脊髓后根显著变薄且灰暗,病变主要累及腰骶部,脊髓变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脊髓后索变性。在后根神经节可见细小的神经元出口,外周神经基本上是正常的。多年以来,有关螺旋体是否首先侵袭脊髓后索,存在很多争议,后根穿越软膜,在脊神经根远

端处获得蛛网膜和硬膜鞘,后根神经节细胞也是如此。我们对较少处于活动期的病例的观察证实,沿脊神经根有炎症存在、轻度的后根神经节细胞丢失和后索变性。

肌张力下降,反射消失,共济失调与感觉根的本体感觉纤维纤维破坏有关。膀胱张力减低与感觉迟钝是由于S2和S3水平的脊髓神经传入阻滞所致,这同样是阳痿和顽固性便秘的原因。闪电疼痛和内脏危象目前虽不能完全解释,但可能是由于不同水平的后根不完全损伤造成。痛觉缺失和感觉迟钝与相应部位脊神经根部分A、C纤维缺失有关位联合麻木不仁涉及到的部分损失

治疗如果脑脊液呈阳性结果,病人应给予青霉素治疗,具体方案将在后文详述。但如果脑脊液细胞计数正常,蛋白质含量正常,且没有心血管或其他类型梅毒的证据,则是没有必要给予抗梅毒治理。我们还不能确定合并HIV感染的长期脊髓痨患者的恰当疗程。其他症状入闪电样疼痛,胃危象,Charcot关节或小便失禁等在所有神经性梅毒感染的活动性症状消失后仍可能长期存在,对于这些症状,应给予对症治疗而不是抗梅毒治疗。

梅毒性视神经萎缩

本病开始于单眼的进行性视力减退,而后波及另一只眼睛。通常可以发现视野所缩小,但较少出现暗点。视乳头呈灰白色。偶尔合并其他形式的神经性梅毒,尤其是脊髓痨。脑脊液通常存在异常,但在某些病例仅有轻度异常。如果双眼视力均严重下降,则预后不佳。如果只有一侧视力减退严重,则另一侧视力通常可以保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在脑脊液结果转阴后,视力减退仍可进展。本病病理变化包括眼周脑膜炎伴软膜下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纤维化取代了退化的视神经纤维。偶尔会有有血管性病损伴神经中间部分坏死。

脊髓梅毒

除脊髓痨外,还有几种脊髓梅毒。其中两种分别为梅毒性脊膜脊髓炎(因为以双侧皮质脊髓束征为主,过去称为Erb痉挛性截瘫)和脊髓脑脊膜血管性梅毒,其发病率虽低于脊髓痨,但在临床仍可见到。脊髓脑脊膜血管性梅毒有时会导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形式。脊膜脊髓炎可以出现软膜下有髓纤维缺失及慢性纤维化脊膜炎导致的神经胶质增生。偶尔会出现脑膜或脊膜梅毒瘤。在Merritt 和Adams的有关研究中,这种病例并不少见。进行性肌肉萎缩症(肌萎缩梅毒)非常少见,梅毒在本病病因学方面的作用还存在疑问,其常见的病因是神经元退变。(见第39章)。其他少见的情况还有是梅毒肥厚硬脊膜炎或蛛网膜炎,可引起根性疼痛,手部肌肉萎缩及下肢长束征(梅毒肌萎缩伴强直-共济失调性性截瘫)。除非神经性梅毒已经消灭,否则所有这些症状的患者均有脑脊液异常,(见第44章)。

脊髓神经性梅毒的预后不确定。虽然有少数患者可能在治疗开始后症状仍有进展,但大部分患者均有所改善或至少疾病停止进展。脑脊液检查阴性而疾病仍逐步进展,通常意味着已经出现继发性狭窄性脊髓病或初始诊断有误,患者可能患有其他类型的脊髓病,如多发性硬化。梅毒性神经性耳聋和前庭病变

本病这可能出现在梅毒性脑膜炎的早期或晚期,也可以合并其他梅毒综合征。本病所导致的前庭综合征包括眩晕、伴或不伴听力减退,由于本病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改善,所以对于隐匿性前庭个功能减退的患者,应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前庭神经性梅毒的部分特点与梅尼埃病相

似,包括听力丧失(Baloh和Honrubia)。奇怪的是,患者很少有明确的梅毒感染史。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迷路和耳蜗动脉内膜炎,这与相对更为常见的先天性梅毒性耳聋的病理改变相同。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梅毒的血清学诊断主要依赖于两种类型抗体之一的表达:非特异性或非密螺旋体(反应素)抗体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常见的反应素试验是采用补体结合技术的Kolmer试验和性病研究实验室检查(VDRL)使用絮状反应技术的玻片检查法。在这些反应素检测中,如果在脑脊液呈阳性结果,应诊断为神经梅毒。仅血清反应,表明过去感染过但并不意味着现有神经梅毒。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晚期梅毒的患者尤其是神经梅毒患者,这些试验为阴性,对这类患者(疑似患者,怀疑血清学检测假阳性者),有必要应用直接特异性抗密螺旋体抗原进行试验。实践证明,后者在每一例神经性梅毒患者血清中均呈阳性。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 ABS)是常用方法之一,可以满足大部分临床需要。梅毒螺旋体固定试验(TPI)是最可靠的检测方法,但它价格昂贵,很难推广,目前只有少数实验室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影像学检查】

虽然在影像学上神经梅毒很少能被特异性发现,但是由于抗生素的治疗,神经梅毒可以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大约三分之二的神经梅毒病人可以有正常的CT、MRI和/或血管造影。轻至中度的萎缩,白质损伤,皮质和皮质下梗死,树胶肿,柔脊膜增厚和动脉炎都曾有报道。树胶肿比较少见。它们常位于大脑半球皮质周围。在CT图上,它们相对于皮质异衰减,呈周围性分布的损伤。在MRI上,在T1W上与灰质同强度,在他w上增强。这些损伤在对比剂下会增强。上层的柔脊膜也常可见到增强。此外,在白质还可见到非特异性的f12增强。有神经梅毒报道证实双侧颞前部或者中部的T2信号增强,一般在单纯疱疹性脑炎和边缘性脑炎中常见,可以提示神经梅毒,尤其在有麻痹性痴呆的病人中作为鉴别诊断。各年龄段都可以在影像学上发现梗塞证据,在HIV感染者出现脑梗塞时脑膜血管梅毒应始终作为鉴别诊断考虑。梗塞灶典型的位于脑干和基底神经节的穿动脉周围。中脑周围是另外的一个常见部位。脑神经中,视神经和听神经最易受累。总而言之,在影像学上,神经梅毒可以模仿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进程表现,如单纯疱疹性脑炎、边缘性脑炎、中颞硬化、脑白质缺血、脑积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治疗】

【治疗原则】

青霉素仍然是治疗各期梅毒首选且研究最多的抗生素。

【药物治疗】

青霉素G,静脉给药,剂量为每日1800-2400万单位(300-400 万单位q4h),连用14天。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给予四红霉素和四环素,剂量为在0.5g q6h 疗程20-30天。所谓

Jarisch -Herxheimer应,出现在首次应用青霉素之后,在治疗原发性梅毒时,应给予关注,在治疗神经性梅毒过程中,此反应引起的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发热和白细胞增多。

某些神经性梅毒的治疗效果往往难以预测,尤其是脊髓痨,青霉素治疗几乎不起作用。这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加巴喷丁或卡马西平对闪电的疼痛有效,止痛药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但应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神经病性(Charcot)关节需要行支撑或融合手术。阿托品和吩噻嗪衍生物可应用于治疗内脏危象。

【预后】

血清梅毒试验阳性者,应在感染后1~2年内定期随访其脑脊液的变化,即使患者经过初期感染治疗,也应追查,以便获得早期防治,以免转成症状性神经梅毒。

梅毒性动脉炎可致梭状动脉瘤及脑血栓形成。脊髓痨潜伏期长久,平均发生在初染梅毒后8~12年,病变选择性的侵犯脊髓后根及后索并引起变性;导致共济失调,营养障碍,大小便失禁及阳痿等。

麻痹性痴呆结局为痴呆状态、痉挛性瘫痪或去皮质状态;晚期则表现为精神衰颓,全身无力,终于死亡;也有患者历时2~3年死于全身肌肉麻痹。

先天性神经梅毒多死产;妊娠早期感染者可导致脑积水及脑发育畸形而难以生存;出生后早期可有脑膜血管感染;青少年慢性发展者可呈麻痹性痴呆及脊髓痨型病变。

【随访】

推荐3年内每半年重复脑脊液检查或者直到脑脊液指标恢复正常。Marra等14指出经过标准治疗后脑脊液中细胞数平均在12.4个月内恢复正常。脑脊液VDRL滴度在治疗后应该4倍下降或恢复阴性。但仍有6%的患者在治疗后14.2个月保持阳性。若治疗后1年,脑脊液VDRL滴度4倍或4倍以上的增长或脑脊液中细胞数未恢复正常,则被认为是治疗失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