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

编者按: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是改善肾损伤预后的关键,因此临床上需要能够更早发现肾功能损害和更早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同时需要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近年来许多更敏感更早期的生物标志物被开发出来,下面为大家概要介绍。

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

肌酐来源于自身骨骼肌和饮食中的肉类,正常情况下,肌酐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以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为例,常用诊断指标为Scr,但是,Scr水平受年龄、性别、种族、代谢、蛋白质摄入量及药物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H2阻断剂西咪替丁片、抗心律失常药决奈达隆、抗生素甲氧苄啶、HIV感染治疗药物可比司他等,其误差率可高达50%,Scr明显升高往往发生在对比剂使用48h后,不仅造成CIN诊断准确率低,也使得诊断滞后,意味着正在或已经发生CIN的患者失去了预防和减轻肾损伤的最佳时机,直接导致CIN病死率上升。

周期阻滞生物标志物(TIMP-2和IGFBP-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 loproteinase 2,TIMP-2)的组合似乎是目前一个有前途的同时具有临床和科研潜力的生物标志物,都是G1细胞周期阻滞蛋白,在缺血性和炎性刺激后,在受损肾小管细胞中合成和分泌,通过结合内皮细胞表面的α3β1 整联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G1细胞周期阻滞,避免带有受损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细胞分裂,阻断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维持这种状态直到DNA完全修复。TIMP-2和IGFBP7都在AKI早期表达,标志着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有研究称IGFBP7可用于预测肾功能恢复、AKI 评估、肾脏替代疗效观察,两种标志物都已在验证试验中进行了评估,TIMP-2×IGFBP7>0.3对AKI的发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factor 23,FGF23)

FGF23是一种调节磷和维生素D代谢的骨源性激素,在慢性肾脏病(CKD)早期参与血磷代谢调节,在正常人群,FGF23水平随磷摄入量增加而升高且在小范围内波动。FGF23的升高发生在肾病早期,与α-klotho 和骨化三醇水平降低平行,并先于PTH 以及血浆磷酸盐的升高,有学者发现AKI后,先于NGAL和肌酐,血FGF23迅速升高,且血FGF23高水平提示AKI不良预后。

另有大量临床数据显示,FGF-23浓度随CKD病情进展逐渐升高,目前认为,FGF-23是最早出现的CKD-MBD检测指标。透析患者中FGF23水平可以达到正常值的1000倍以上,血FGF23升高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截至目前,FGF23核心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非肾性贫血或心功能不全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因素也会造成FGF23水平升高。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当肾小管受到缺血再灌注等严重损伤时,活性IL-18由肾小管细胞释放进入血液和尿液,介导肾实质中性粒细胞浸润,促使AKI 进一步恶化,可以用于急性肾损伤的检测。Ling等分别对心脏手术后、肾脏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以及急危重症患者进行研究,发现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比Scr水平升高提早24-48h,提示IL-18具有诊断急性肾损伤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此外,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尿IL-18明显升高,但IL-18水平受脓毒血症、关节炎、炎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肝炎和多发性硬化等影响。

肾损伤分子-1(KIM-1)

作为1型跨膜蛋白,正常情况下KIM-1在肾组织的表达量很少,几乎不能被检测出,但在肾脏局部缺血或毒性损伤后,KIM-1在去分化近端小管细胞中表达上调,可能在上皮损伤修复的去分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也可特异性识别凋亡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磷脂酰丝氨酸抗原,进而吞噬小管腔中的凋亡和坏死物质。其在尿液中极其稳定,且浓度水平与肾损伤程度一致,研究表明,尿KIM-1可以用来鉴别急性缺血性肾损伤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特异度和敏感度都较高的早期急性肾小管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KIM-1可在Scr未升高前早前诊断术后患者AKI的发生。但是,目前KIM-1在肾损伤进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其在尿中上升缓慢,常滞后于肾损伤,并且可受持续性蛋白尿影响,致使其诊断肾损伤的特异性降低。

血浆胱抑素C(cystatin C,CysC)

对人肾脏免疫组化和Northern印迹研究发现,CysC在经过肾小球滤膜后,正常情况下,由近曲小管细胞降解。Scr作为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标志物受运动、肾小管分泌、肌酐重吸收、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由于这些显著的缺陷,研究者已开始寻找GFR更好的指示剂,发现,血清/血浆CysC可作为GFR标志物。一部分研究显示,CysC比Scr更能反映GFR的情况,尤其在GFR轻度到中度降低的病人中,另一部分研究显示两项参数指标作为GFR的标记物,意义相当。并且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强调血清CysC与Scr相比,不受性别和肌肉组织的影响。

CysC在肾移植术后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时明显优于Scr,即CysC比Scr提前(2.7±1.8)d升高;对于肾移植术后感染问题,CysC在肾移植术后诊断感染时虽然升高幅度与Scr无明显差异,但比Scr早(4.4±1.5)d出现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已有研究证实急性肾损伤中CysC水平增加可能比SCr提前1~2d。研究还发现血清CysC水平比其它低分子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更能反映GFR的情况。

但是,血浆CysC水平可能受甲状腺功能紊乱、吸烟、炎症、癌症和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影响。此外,当蛋白尿存在时可能竞争性抑制CysC重吸收,增加排尿,因此,对于蛋白尿患者,尿CysC诊断不可靠。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

作为一大热点研究对象,NGAL具有阻止羟基自由基和超氧物的形成、抗凋亡、促进肾小管

上皮细胞增殖的能力,其分子量小且不易降解,因此易于从血清或尿液中检出,在生理状态下肾组织的NGAL一般呈低水平表达,当近端肾小管细胞受到损害时,NGAL开始迅速大量表达,使血液和尿液中NGAL浓度均迅速增加,是辅助诊断肾毒性的强有力标志物,也被用于预测肾移植后肾功能延迟及儿童和成人造影剂肾病。有研究显示肾损伤3h后尿液中NAGL 浓度开始升高,损伤6hNAGL浓度达峰值,肾损伤5d后尿NAGL 仍持续处于高水平。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PCI)术后24h尿NGAL水平即显著升高,而Scr水平在术后48h才显著升高,可以早期诊断CIN。另有结果显示,uNGAL和uNGAL/UCC比值在(肝肾综合征,HRS)患者中最高,联合uNGAL/UCC比值和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可将诊断HRS 的灵敏度提高到93.33%,特异性提高到76.67%,曲线下最大面积为0.944(95%CI:0.879-1.0,P<0.001)。但是,血/尿NGAL受炎症感染影响。

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

β2-MG在细胞内经过合成、脱落、脱离重链的过程进入循环,小分子物质极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β2-微球蛋白99.9%被近曲小管细胞重吸收并被降解为氨基酸,不再返流入血。

一方面,肾小球功能紊乱会导致血中β2-MG上升,因此血液β2-MG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2-MG 升高,其敏感度显著高于Scr,对Scr测定处于盲区而肾小球滤过功能已受损害的患者,血液β2-MG测定有利于早期发现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

另一方面,近端肾小管是重吸收代谢β2-MG的唯一场所,当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时,尿中β2-MG浓度明显升高,称肾小管性蛋白尿,有助于鉴别以白蛋白为主的肾小球性蛋白尿,尿β2-MG是肾近曲小管损害敏感而特异标志物,可用作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受损早期诊断敏感指标。

但是,血尿β2-MG升高与炎症、感染、肿瘤、血液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等多种疾病有关,不仅如此,其在尿液不稳定,在室温和pH值<6的尿中迅速降解。

尿白蛋白(urine albumin,u-ALB)

u-ALB作为人类心血管和肾脏风险标志物已经得到证实,其中u-ALB微量升高是糖尿病肾病一个早期且敏感的指标,且能预测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肾脏损伤的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估,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比如,在收缩期心力衰竭、炎症、剧烈运动或发烧等情况下,u-ALB水平也会升高,肾小球和(或)肾小管损伤患者可被检测到。但是,u-ALB在尿液中存在形式的多样性为其准确定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microRNA

micro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既往研究发现,microRNA参与调节与肾内稳态有关的血压、激素、水和电解质平衡,以及糖尿病

肾病、多囊肾、肾癌和肾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此外,有证据表明,miR-687、miR-489、miR-494、miR-24、miR-21、miR-126这几种microRNA 参与缺血再灌注诱导的AKI的发病机制,而组织缺氧是急慢性肾损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动物研究发现,缺血再灌注大鼠尿液中miR-30c-5p和miR-192-5p异常表达,可作为肾损伤的重要潜在诊断标志物。还有研究发现10种microRNA(miR-101-3p、miR-127-3p、miR-210-3p、miR-126-3p、miR-26b-5p、miR-29a-3p、miR-146a - 5p、miR-27a - 3p、miR -93-3p、miR-10a-5p)在诊断ICU患者发生AKI 方面价值极高(AUC:0.935-1.00)。

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linding protein,RBP)

由肝脏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半衰期较短,是血液中维生素A的特异转运蛋白,经肾小球滤过,由近端肾小管重吸收代谢。当肾脏疾病发生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障碍,血尿中RBP均显著增高,增加的RBP是肾小管损伤重要的特殊指标,在GFR 未下降或轻微下降时,能较敏感地反映机体的疾病状况,而且不受饮食干扰影响,所需标本可为随机新鲜尿或者晨尿,方便快捷,为无创性检测,且RBP在尿液中含量稳定、不受pH、血压等因素影响。但是,作为维生素A转运体,其在维生素A缺乏症患者中有所降低,对重度肾小球蛋白尿患者的特异性不高。

丛生蛋白(clusterin)

一种细胞外糖蛋白,肾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clusterin,发挥其抗凋亡、脂质再循环、细胞聚集和黏附的作用,有动物实验结果推论clusterin可能参与肾损伤的恢复过程。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NAG是一种溶酶体酶,又称尿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但在前列腺和肾脏近端肾小管含量最高,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泄。溶酶体是各种攻击因子(如生物毒素、化学毒素、自由基、免疫活化因子)容易侵犯的靶位,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形、肿胀、坏死,使尿液中NAG含量升高,

尿NAG是反映肾小管损害的敏感指标。比如,药物损伤及重金属(汞、铅)引起肾损伤时,尿NAG变化早于一般肾功能检测和尿常规检查。

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

γ-谷氨酰转肽酶是分解蛋白质酶之一,肾脏中最多,当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微绒毛结构丧失时,GGT释放到尿液中,尿GGT升高提示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肝脏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

既往已有研究证实尿L-FABP可预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随着研究深入,发现尿L-FABP是1型糖尿病患者卒中及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有研究建议,在Scr早期轻度变化时就可以进行尿液L-FABP检测,并可独立或联合其他临床指标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志物。但是,患肝病时,尿L-FABP失去特异性。

神经生长因子(Netrin-1)

一种神经元导向蛋白,在正常肾脏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几乎不表达,AKI患者尿Netrin-1升高,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早期检测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其他

还有一些研究提示包括尿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4(CCL14)、壳多糖酶3样蛋白1(urinary Chitinase3-Like1,CHIL3L1)、血浆前脑啡肽、骨桥蛋白(OPN)、尿调节素(又称为uromucoid 或tammhorsfall糖蛋白)、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对称二甲基精氨酸(SDMA)等相关研究也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biomarker of persistent acute kidney injury:another gemstone in the jewelry box.DOI: 10.1007/s00134-020-05957-z.

2. 李秀珍, 谭晓, 高逸冰,等. 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对对比剂肾病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 18(3).

3. Gomaa SH, Shamseya MM, Madkour MA. Clinical utility of urinary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 and serum cystatin C in a cohort of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 challenge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orenal syndrome.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9 Jan

4.

4. IsakovaT,etal.[J].CinJAm Soc Nephro,2011,6:2688-269

5.

5. J Am Soc Nephrol 29: ccc–ccc, 2018. doi: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0c19480358.html,/10.1681/ASN.2017121334.

6. 高娇肖敏李丹等,尿肾功能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评估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9,36(5):843-845

7. 张胜莹,尿微量清蛋白、血清胱抑素、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B],临床医学,2018,7(13):73

8. 戴婉如,游若兰等,尿液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8,29(1):14-17.

9. 尿白蛋白检测方法及标准化研究的新进展.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11): 904-908.

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 10(1):4-67.

11. Diabetologia.2017 Sep;60(9):1782–1790.

12. Kidney Int. 2015 March ; 87(3): 640–648.doi:10.1038/ki.2014.301.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

20种肾损伤标志物大盘点(2020) 编者按: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是改善肾损伤预后的关键,因此临床上需要能够更早发现肾功能损害和更早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同时需要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近年来许多更敏感更早期的生物标志物被开发出来,下面为大家概要介绍。 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 肌酐来源于自身骨骼肌和饮食中的肉类,正常情况下,肌酐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以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为例,常用诊断指标为Scr,但是,Scr水平受年龄、性别、种族、代谢、蛋白质摄入量及药物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H2阻断剂西咪替丁片、抗心律失常药决奈达隆、抗生素甲氧苄啶、HIV感染治疗药物可比司他等,其误差率可高达50%,Scr明显升高往往发生在对比剂使用48h后,不仅造成CIN诊断准确率低,也使得诊断滞后,意味着正在或已经发生CIN的患者失去了预防和减轻肾损伤的最佳时机,直接导致CIN病死率上升。 周期阻滞生物标志物(TIMP-2和IGFBP-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7,IGFBP7)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 loproteinase 2,TIMP-2)的组合似乎是目前一个有前途的同时具有临床和科研潜力的生物标志物,都是G1细胞周期阻滞蛋白,在缺血性和炎性刺激后,在受损肾小管细胞中合成和分泌,通过结合内皮细胞表面的α3β1 整联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G1细胞周期阻滞,避免带有受损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细胞分裂,阻断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维持这种状态直到DNA完全修复。TIMP-2和IGFBP7都在AKI早期表达,标志着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有研究称IGFBP7可用于预测肾功能恢复、AKI 评估、肾脏替代疗效观察,两种标志物都已在验证试验中进行了评估,TIMP-2×IGFBP7>0.3对AKI的发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factor 23,FGF23) FGF23是一种调节磷和维生素D代谢的骨源性激素,在慢性肾脏病(CKD)早期参与血磷代谢调节,在正常人群,FGF23水平随磷摄入量增加而升高且在小范围内波动。FGF23的升高发生在肾病早期,与α-klotho 和骨化三醇水平降低平行,并先于PTH 以及血浆磷酸盐的升高,有学者发现AKI后,先于NGAL和肌酐,血FGF23迅速升高,且血FGF23高水平提示AKI不良预后。 另有大量临床数据显示,FGF-23浓度随CKD病情进展逐渐升高,目前认为,FGF-23是最早出现的CKD-MBD检测指标。透析患者中FGF23水平可以达到正常值的1000倍以上,血FGF23升高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截至目前,FGF23核心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非肾性贫血或心功能不全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铁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因素也会造成FGF23水平升高。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超全肾病相关临床检验指标解读来啦!

超全肾病相关临床检验指标解读来啦!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定义为肾功能突然快速下降,表现为血清肌酐上升或尿量下降。AKI涵盖了从生物标记物轻微改变到肾功能严重损伤、需要肾脏替代治疗等广泛范畴。AKI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正逐年上升,尤其对于重症患者,是其主要死因之一。对重症患者的AKI做出准确的早期诊断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寻找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以便在血肌酐开始升高之前就能够对AKI做出诊断十分重要。 传统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短时间内(7天内)血液肌酐水平增高的程度来判断。2012年发布的最新KDIGO分类定义:如果48h 血清肌酐增加0.3 mg / dL(26.5μmol/L)或更多或7天内上升到至少基线水平的1.5倍诊断AKI。 肌酐水平变化 并不能可靠地反映肾功能 确切地说,肌酐并不是一个肾损伤指标,而只是作为评估肾功能的替代指标。同时,对于AKI的诊断,尿量是一个重要的临床指标,但是和肌酐相似,尿量并不是肾特异性的。而且由于血肌酐和尿量的敏感性很差,往往在肾损伤很明显以后才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两个指标不能早期诊断AKI。 目前临床检验中的相关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映肾脏功能障碍的生物标志物:如血清肌酐、胱抑素C; 2、反映肾小球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如尿微白蛋白; 3、反映肾小管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如尿微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尿糖; 4、反映肾脏细胞/组织损伤适应性上调的生物标志物:如尿NGAL、尿KIM-1、尿IL-18等。这些肾损伤标志物在临床的运用有助于提高AKI 的诊断水平。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NGAL属于脂质运载蛋白家族,是最早被提出的急性肾损伤(AKI)

教您看懂化验单--肾损伤八项

教您看懂化验单--肾损伤八项 正常人尿液中,微量蛋白含量极少。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是早期肾小球损伤,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早期病变。 尿微白蛋白肌酐比(A/C) 参考值:0-20mg/l 是尿微量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测定,常用于反映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 尿转铁蛋白(TRF) 参考值:0--0.5g/l 转铁蛋白为血清中结合并转运铁的β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早期肾损伤时肾小球基底膜内外疏松层硫酸肝素糖蛋白(带负电)含量减少,使血液中带负电荷的分子蛋白TRF从肾小球自由滤过,尿中TRF浓度增高。相比于尿微白蛋白更能敏感地反映肾小球滤过膜电荷选择屏障的受损程度。 尿免疫球蛋白G(UIgG) 参考值:0--8mg/dl 正常尿液不会出现,当肾小球疾病时,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尿内才出现,临床上主要用于协助蛋白尿的分类及选择性评估。 02 肾小管损伤标志物 β2-微球蛋白(β2-MG) 参考值:0--0.1mg/l

广泛存在于有核细胞表面,尤其富含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其通过肾小球后会在近曲小管几近全部被重吸收,故尿中生理浓度很低。因β2-MG在酸性尿中极易分解破坏,故尿收集后应及时测定。尿β2-MG增多较灵敏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以及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 α1微球蛋白(α1-MG) 参考值:0--12mg/l 在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是早期近端肾小管功能损伤的特异、灵敏指标。α1-MG生理性增高:α1微球蛋白浓度随年龄增加有增高趋势。成年男性高于女性,运动后可增加。病理性增高:α1微球蛋白浓度升高见于糖尿病、药物或化学因子、感染等原因诱发的近端肾小管功能损害,也可见于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α1微球蛋白降低见于严重肝实质性病变所致生成减少,如重症肝炎、肝坏死等。与β2-MG比较,α1-MG不受恶性肿瘤影响,酸性尿中不会出现假阴性,故更可靠。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参考值:0.04--0.18mg/l 在肝细胞内合成,与视黄醇结合后进入血液,由肾小球滤出,大部分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见于糖尿病、高血压、药物或重金属毒性、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尿-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参考值:0.3--12U/L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含量丰富,一般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其活性不

急性肾损伤诊断和治疗指南规范

急性肾损伤诊断和治疗指南规范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因此,及早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至关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高钾血症、肺水肿和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 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1,000,000人中有200名患者需要 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80-8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1%,7%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患有急性肾

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为50%, 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75%以上。尽管在支持治 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急性肾损伤的分类方法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引入了RIFLE(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RIFLE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急性肾损伤分为三个递增的肾功能障碍水平,根据肾功能丧失的持续时间分为两个预后。RIFLE的分类方法已经通过验证,是有效的死亡预测因素。在2005年修订的RIFLE分类方法中,急性 肾损伤分为肾功能障碍的风险期和肾损伤期两个阶段,分别根据血清肌酐升高和尿量等指标进行分类。 在临床实践中,及早发现急性肾损伤的症状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避免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0%以上或每小时尿量小于0.5 ml/kg 持续12小时以上,都可以被视为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特别是 在肾功能衰竭期(即急性肾损伤阶段3)。在这个阶段,血清

早期急性肾损伤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研究进展

早期急性肾损伤标志物肾损伤分子1研究进展肾损伤分子1(Kim-1)是一种Ⅰ型跨膜糖蛋白,在正常肾脏中不能检测出, 但在肾脏缺血或者毒性损伤后在近端小管细胞的细胞膜顶端表达增强,能够促进损伤的上皮细胞修复。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Kim-1可能是代表急性肾损伤早期、无创的近端小管生物标志物。 标签:急性肾损伤;肾损伤分子1;生物学标志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个常见而又严重的临床问题,最新的调查显示,每年近200万人死于AKI,就算有幸存活其发生慢性肾脏疾病的风险将增大[1]。AKI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可能是到目前为止仍缺乏一个可靠的早期损伤生物标志物,以至于不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是早期发现AKI的一种近端小管损伤生物标志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Kim-1分子在早期检测AKI比其他分子更有优势,尤其是在24 h内血清肌酐增加之前。本文将对Kim-1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AKI及其生物标志物 AKI是指肾功能突然或者持续下降,导致含氮废物与非含氮物质在体内潴留以及水电解质平衡调节失调。尽管AKI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其临床的早期检测和诊断仍存在争议。目前AKI的诊断主要根据RIFLE标准[2],即主要依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以及有无少尿,分为5个等级:风险期(risk)、损伤期(iniury)、衰竭期(failure)、丧失期(loss)、终末期(end-stage)。但是由于血肌酐升高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常常在肾损害48~72 h后才升高,因此其不能全面早期准确地反映肾损伤。而且,血肌酐升高与否及其升高的幅度还受其他一些因素,如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以及是否合并慢性肾衰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寻找更为准确、有效的临床早期诊断指标,及时早期治疗,已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之一[3]。 由于急性腎小管坏死代表了AKI主要的病理变化,所以AKI可以通过检测不同的指标来确定。第一,可以检测尿中近端小管损伤后分泌增加的蛋白,如结构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抗原、肌动蛋白)和近端小管中的酶(N-乙酰氨基糖苷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4]。其次,由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功能障碍,使其对自由滤过的小分子(比如β2微球蛋白、溶菌酶和胱抑素C)重吸收减少导致尿中上述分子增加。第三,作为对损伤的反应,AKI时一些小管基因和蛋白表达可立即上调而在尿中可检测出来,这作为早期诊断AKI的指标受到了至今最大的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包括Kim-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以及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iver-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L-FABP)[5-7]。很多研究表明尿NGAL、L-FABP、白介素-8、胱抑素C、Kim-1等其他分子都是诊断AKI的潜在标志[8-9],但至今尚没有一个能代替血肌酐。

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麻醉、重症监护和大手术的急性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从临床研究到临床实践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常见于大手术和约36%的ICU患者,它增加死亡率、治疗费用和延长ICU住院时间,目前虽然正努力发展预防或减轻AKI的治疗措施,但收效甚微。其中主要原因是缺乏早期诊断AKI的措施。传统的AKI生物标志物(肌酐和尿素氮)不能早期诊断损伤。所以,急需寻找可靠、可早期预示AKI的生物标志物。创新技术如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已帮着发现了几种有前景的,可早期提示AKI的生物标志物,如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C)、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介素48(IL-18)和肾损伤分子1(KIM-1)。这些生物标志物在麻醉科和ICU中有很多潜在的应用。它们可用于评估新技术和治疗在肾功能上的影响,监测中毒程度和治疗效果。比如,NGAL和CyC已经用于一心脏手术期间羟乙基淀粉治疗安全监测试验以及早期预测AKI。临床应用将很快推广。 关键词:肾衰竭肌酐尿素氮生物学标志物脂质运载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脂肪酸结合蛋白白介素18 急性肾损伤常见于重大手术和危重症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个共识性名称,目前用于描述以前叫急性肾衰竭的连续性过程。AKI被报道发生于约36%重症患者和常见于如开放性心脏手术等大手术后患者,它按FIFLE 标准分级(首字母缩写于风险、损伤、衰竭、肾功能丧失和终末期肾病)。虽然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标准是基于RIFLE分级系统正被更多应用及可提高诊断AKI的敏感性,但无法改善预后的能力。RIFLE标准在几个人群累积研究超过250000课题中已广泛应用并有效分级肾功能。并且,近期研究发现RIFLE比AKIN在诊断入ICU后前48小时发生AKI 更有效。所以,我们更喜欢用RIFLE急性肾损伤分级系统。 急性肾损伤与死亡风险增加和延长住院时间有关。需昂贵治疗的严重病例将导致长时间肾功能紊乱,增加监护人力和成本。所以,尽早诊断AKI有助于发展或实现保护性治疗。 为什么治疗效果不佳 发展预防或减轻AKI治疗的努力显示无法持续保护作用。利尿剂的应用并没有证明有效。Fenoldopam(非诺多泮),血管扩张剂,在特定人群中有作用,而其他人群则无。利钠尿肽在大手术中可能有作用,在其他情况则无。预防造影剂引发的AKI的乙酰半胱胺酸的作用被证明不确定,在心脏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的静注碳酸氢钠的益处也未被确定。目前广泛预防或治疗AKI的措施(虽然未被对照试验证明)依然是及时补充液体恢复血循环的复苏以及适度应用强心剂/血管加压素以维持充足的心输出量和灌注压。除了这些措施外,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或液体负荷过重的病例对液体复苏无反应,此时多需接受肾脏替代治疗/透析。 至于为什么没有可再生的持续性的有效的对AKI的治疗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急性肾损伤可由多因素诱发并可存在于疾病过程中。即使某些治疗可能对部分亚组有益,由于疾病的多样性致使特定的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AKI。第二,目前对AKI的发病机制的认识仍是有限的。它将导致预防或治疗上的困难重重。第三,介入治疗实施迟疑。由于我们依赖传统生物标志物(肌酐,尿素氮,尿量)来诊断AKI才出现治疗上耽搁。这些生物标志物既不能及时提示损伤,而且多在损伤后好几小时才出现异常(肌酐,尿素氮),也缺乏特异性(尿量)。比较下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大家能想象如果缺乏心肌肌钙蛋白,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的生物标记物

急性肾损伤诊断与治疗的生物标记物 卢嘉琪 急重症世界出品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以肾功能和结构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2019年肾脏疾病:改善全球预后(KDIGO)会议回顾了AKI的阶段和AKI相关术语的定义,并讨论了过去十年的进展。随着血清肌酐水平和尿量的增加,用于预测AKI的更准确的新生物标志物正被应用于肾功能障碍的早期检测。在PubMed、Scopus、Medline和ClinicalTrials上使用术语AKI和BioMarker结合诊断、治疗或预后进行文献检索。由于2005年至2022年间发表了大量的研究(160篇文章),因此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根据急性疾病质量倡议共识会议的建议,许多研究表明,在某些人群中检测AKI时,新的生物标志物比血清肌酐和尿量更敏感。具体地说,在AKI进展到需要肾脏替代治疗之前,有一个长期未解决的需要,即早期发现AKI患者。生物标记物指导可能有助于识别进展为重度AKI的高危患者组,并决定肾脏替代治疗的开始时间和最佳随访期。然而,未来生物标志物的全球临床应用需要解决一些限制,如对某些研究人群的数据偏倚和缺乏临界值。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个基于生物标记物的AKI诊断和治疗的全面回顾,并重点介绍最近的发展。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诊断;处理;预测;预后 1 引言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约有5.0%-7.5%的住院患者和50%-60%的危重患者会发生。目前AKI的标准是肾小球滤过率(GFR)急剧下降,表现为血清肌酐(Scr)水平的急剧上升或一定时期内

尿量(UO)的下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来规范AKI的定义和诊断,以及提高对AKI的认识。正在研究用于预测AKI的生物标记物,并在PubMed、Scopus、Medline和ClinicalTrials上检索2005年至2022年发表的文献,使用术语AKI和BioMarker,结合诊断、治疗或预后。在160篇文章中,选择的研究限于随机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或研究与脓毒症或手术相关的成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生物标记物或肾脏替代疗法(RRT)在的系统综述。未发表的研究被排除在外。在检索到的数据中,一些生物标志物被建议用于诊断AKI和评估AKI 的进展。由于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尽管AKI需要一个风险分层系统,但只有少数分级模型得到了临床验证。基于生物标记物的AKI严重程度或进展评估可能有助于预测预后,并为每个患者设定治疗方向。这篇综述综合了一些AKI生物标记物的最新数据,这些标记物目前正在使用或正在不同的临床情况下进行研究。 2 AKI的诊断2.1 定义和诊断标准2.1.1 AKI的定义和生物标志物的类型AKI通常是在过去7天内Scr水平升高到基线水平的1.5倍以上或GFR下降>25%时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测量、肾脏活检和影像评估对于分类病因、分期和预后可能至关重要。AKI与慢性肾脏病(CKD)是相关的疾病。虽然肾脏疾病的持续时间不是目前AKI定义的主要因素,但它与AKI的预后有关。“急性肾脏病”一词最近被用来描述延长的急性肾损伤,定义为持续7天以上但不超过3个月的肾脏损伤。最近,尽管这些术语有了定义,但与生物标记物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以弥补AKI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不足。根据急性疾病质量倡议共识会议对AKI生物标记物的建议,存在三种类型的生物标记物(图1)。应激标志物反映细胞应激,这种应激可能缓解或加重。损伤标记物表示可能导致或不导致肾功能下降的结构性损伤。功能标记物与肾小球滤过改变相关。综合考虑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一种比单独测量SCr 水平或UO更准确的方法,并可能建议最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2.1.2 用于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在AKI进展为需要RRT的肾功能障碍之前,有一个尚未解决的需求,即在AKI进展之前进行早期检测。与AKI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已经被识别并进行了临床研究,以有助于该疾病

肾内科常见新型生物标志物盘点及应用

肾内科常见新型生物标志物盘点及应用 近年来,随着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多个生物标志物越来越受到肾脏病领域研究者的重视,阅读文献或是聆听大咖讲课时也经常会见到他们的身影,本文即摘选在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以及膜性肾病等方向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物标志物做一盘点。 NGAL 名称:neutrophil gelatinase associated lipocalin;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简介:NGAL 以低表达状态广泛存在于肾脏、肺、大肠等,肾缺血或肾毒性损害时,NGAL 可在受损肾小管显著表达。 作用: NGAL 是早期诊断急性肾损伤(AKI)较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不论是尿 NGAL 还是血清 NGAL,其在早期 AKI 的诊断中都具有很好的准确性,对比一些其他标志物,其准确性更好。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中监测肾功能改善情况;可以预测AKI 院内死亡率。但NGAL 对不同病人并发AKI 的诊断效果不同,未来的研究应该具体探讨其对不同AKI的诊断能力,以确定其在临床应用的效果。 FGF-23 名称: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简介:FGF-23 属于内分泌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中的一员,FGF23 是近年来明确的磷调节激素。主要由骨骼中骨细胞合成分泌,少数由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分泌。FGF23 最初发现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磷软骨病,后来在肿瘤导致骨软化病和X 伴性低磷软骨病中被进一步研究。 作用:血清FGF23 水平是 CKD 患者磷代谢紊乱中一个敏感的早期指标,FGF23 升高还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可以通过降低 FGF23 水平提高患者生存率。 Klotho

NAGL,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NAGL,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NGAL是个啥?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eutrophil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 ,是人脂质运载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急性肾损伤(AKI)时NGAL表达明显增高并分泌释放入体液中,尤其是尿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脏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NGAL在急、慢性肾脏疾病中的生物学预警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什么是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指突发(1-7d内)和持续(>24h)的肾功能突然下降,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全身各系统症状,可伴有少尿或无尿。为了将这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提前,并进行及早干预,国际肾脏病学会(ISN)、美国肾脏病学会(ASN)、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及急诊医学专业引入了AKI的概念。 传统的急性肾损伤标志物 急性肾损伤早期症状隐匿,可被原发疾病所掩盖,即使尿量开始减少,也容易被忽视。传统的急性肾损伤生物标志物为肌酐、尿素氮和尿量。但肌酐是人体肌酸的代谢产物,易受年龄、体重、性别、种族、营养状态、蛋白质摄入量等许多非肾脏因素的影响;尿素氮是人

体水溶性低分子的蛋白质终末代谢产物,亦受循环血量、蛋白质摄入、胃肠道出血等的影响。 同时,我们的肾脏有着强大的代偿能力,往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出现在病程的中、晚期,如肾小球滤过率降到50%以前血清肌酐可正常,继而将延误治疗时机。而尿量会受饮水量的直接影响,尤其住院患者亦会因药物干扰影响。那么怎样可以像用肌钙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塞般及早诊断AKI,达到尽早治疗,预防、减少损伤的目标呢? 何为NAGL?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又称人脂质运载蛋白2( lipocalin 2,Ln2) 或噬铁蛋白( siderocalin) ,是1993 年Kjeldsen 等研究中性粒细胞时发现的一种特殊颗粒组分,是人脂质运载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在生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黏液细胞等分泌少量NGAL,而脑和周围神经、结肠、子宫和卵巢、胎盘、甲状腺等组织细胞中NGAL 的表达呈阴性。 NAGL作为 急性肾损伤标志物的优势 NGAL是在包括肾小管在内的一些组织器官的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小分子蛋白。NGAL在肾脏中的表达会因不同原因的肾损伤而显著升高,并释放到尿液和血液中。NGAL水平可在肾损伤的2小时内升高,而血肌酐、尿酶等传统指标往往要在24-72 h 才后明显升高,因此近年来NGAL 作为一种新的肾损伤生物标志物倍受关注。 过去研究认为,NGAL 促进细胞凋亡,但近年来研究发现NGAL 是一类应激蛋白,在外界有害物质刺激下,细胞分泌NGAL 是一种机体自身防御机制,使组织细胞免于凋亡。NGAL 还是一类新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介导铁离子向胞内运输的新型载体,通过竞争性夺取螯合物中的铁来阻止细菌对铁的吸收,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急性肾损伤新的标志物NGAL的临床检测意义

急性肾损伤新的标志物NGAL的临床检测意义 【摘要】急性肾损伤(AKI)以往的诊断标准通常使用血清肌酐浓度和尿量两个指标,其诊断的敏感度不高。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作为急性肾损伤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NGAL;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1 急性肾损伤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肾功能下降可发生在原来无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发生在原已稳定的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据报道大概有5%~30%的疾病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给临床的治疗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主要发病原因就是肾灌注量减少导致血流动力学介导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引起。肾脏局部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但不存在肾实质损伤。如果能及时纠正肾灌注量减少,则能逆转血流动力学损害,使肾功能迅速恢复。否则可发生细胞明显损伤而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ATN)[1]。随着科技的发展,临床的治疗及监护水平均有了很大提高,但AKI及其由此引发的并发症发病率仍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早期特异性生物指标[2]。 在现有的医学模式中,对AKI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监测氮质废物血肌酐的含量,但血肌酐在急性肾功能改变期间却往往并不可靠,因为它常常要等到肾功能下降50%以后才会发生改变[3]。另有研究显示,肾脏受损因子(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在肾功能受损后24~48 h期间,其在血液中的表达会明显升高,并且在因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引起肾脏供血不足的患者的尿液中也能被检测到。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指标在患者处于稳定的缺血性肾损害时改变却并不明显[4]。理想的AKI的诊断标志物要求能及时反映肾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实时监测肾损伤的变化,对肾损伤有高特异性、高灵敏性,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等;过去常用的标记物在评估肾功能上缺乏特异性或不准确、不可靠,促使全球的专家、学者不断的探索、研究,以寻求新的更加可靠、简便、快捷的标志物。 2 NGAL-新型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志物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是lipocalin家族的新成员,是1993年在人中性粒细胞中被发现的,现已证实是细胞化学趋化物N一甲基蛋异亮苯丙肽的受体之[5]。NGAL为一种分泌性糖蛋白,正常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肝实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研究显示,NGAL的表达是由活性氧化剂诱导的,因此,NGAL 也被作为一种鉴别机体内氧化强度的一种生物指标[6,7]。 NGAL蛋白的分子量为25kD,在中性粒细胞的一些特殊颗粒中NGAL蛋白与明胶酶(MMP-9)共价结合,形成1351kD的异二聚体,而在中性粒细胞另一些

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早期肾损伤的检查 肾小球功能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一)蛋白尿概念 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即尿蛋白定量大于0.15g/24h。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血液中蛋白质被肾小球滤过,产生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产生的蛋白尿。 血浆性(或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低分子量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大量进入原尿,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时,产生的蛋白尿。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 决定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①滤过膜的通透性;②有效滤过压;③肾血浆流量。 肾小球的滤过量大小可以用肾小球滤过率表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在肾的排泄功能中占重要地位。 肾脏有很大后备潜力,一般状态下肾单位并非全部处于工作状态,因此部分肾单位损伤不足以反映在目前常用的肾功能试验的结果中。 肾小球滤过功能试验滤过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指标评价。 1.肾小球滤过率(GFR) 2.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简称肌酐清除率) 3.血肌酐测定 4.尿素测定 5.尿酸(UA)测定 6.血清β2微球蛋白测定 7.肾血流量测定简述 8.胱抑素C(cystatin,Cys C)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称肾小球滤过率。即单位时间内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单位是ml/min)。 肾小球滤过率可作为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标志。 肾小球滤过率临床通常以某些物质的肾清除率来表示。 肾清除率表示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某物质从一定量血浆中全部清除并从尿排出时被处理的血浆量。

它是衡量肾脏清除血浆中物质,生成尿液能力的指标。 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试验是清除试验。 肾对某物质的排出量同时受该物质血中浓度的制约。 清除率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P×GFR=U×V GFR=V/P×U P-某物质血浆(清)浓度 U-该物质尿中浓度 V-单位时间(min)内尿量 尿中任何一种物质都可用此公式计算清除率。 清除实验是最能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试验。 在清除率中所用物质应基本具备如下条件: (1)能自由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屏障。 (2)不通过肾小管分泌或被重吸收(血浆清除率等于肾小球滤过率)。 (3)该物质在血及尿中的浓度测定方法较简便易行,适于常规操作,有较好重复性。 (4)试验过程中该物质血中浓度能保持相对恒定。 血浆清除率小于肾小球滤过率,说明肾小管对该物质有重吸收作用,血浆清除率大于肾小球滤过率,说明肾小管对该物质有分泌作用。 目前能满足上述(1)、(2)两项要求的试验主要有: ①菊粉清除率(Cin) ②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菊粉清除率测定是最能准确反映GFR的标准方法。但菊粉是一种外源性物质,仅用于研究领域。(参考方法) 2.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简称肌酐清除率) 内生性肌酐在体内产生速度较恒定(每20g肌肉每日约生成1mg),因而血中浓度和24小时尿中排出量也基本稳定。 肌酐主要从肾小球排出外,还有小部分从肾小管分泌,肾小管分泌肌酐不仅个体差异较大,而且在GFR下降时由肾小管分泌所占比例也将代偿性加大。 【测定】 (1)标本采集 1)为排除外源性肌酐的干扰,试验前应给受试者无肌酐饮食3天,并限蛋白摄入量,避免剧烈运动,使血中内生肌酐浓度达到稳定。 2)准确计量24小时尿量V(ml)记录身高、体重。 3)在收集尿液的同时,收集血样。 4)测尿肌酐(U)和血肌酐(P)。 (2)计算 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 V:每分钟尿量(ml/min)=全部尿量(ml)÷(24×60)min U:尿肌酐,μmol/L P:血肌酐,μmol/L 为消除个体差异可进行体表面积矫正。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是两种与肾功能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它们在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重点介绍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并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1. 胱抑素C 胱抑素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由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不受肌肉质量或饮食影响。其主要作用是在肾小球滤过后,通过肾小管重吸收。胱抑素C的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肾小球滤过率指标。临床上,胱抑素C已被广泛应用于肾功能监测、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以及肾病患者的预后评估。特别是在肌酐浓度受肌肉量和饮食影响的情况下,胱抑素C更具有优势,成为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2. 视黄醇结合蛋白 视黄醇结合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在肾脏中被滤过并从尿液中随后重吸收。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也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临床上,视黄醇结合蛋白与血清尿素氮、肌酐等指标相比,对早期肾损伤的监测更为敏感和具有独特的意义。研究表明,尿液中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可以作为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尤其在肾小管损伤的诊断与监测中具有更大的价值。 1. 早期诊断 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在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发现,当肾小球滤过率降低10-20%时,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已经显著增加。在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中,结合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进行判断,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 2. 肾功能监测 随着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也随之增加。通过监测其浓度可以实时了解肾功能的变化,预测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特别是在肾病患者的长期治疗和随访中,通过监测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浓度,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肾功能的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三、胱抑素C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1. 早期肾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筛选

急性肾损伤_诊断与治疗指南

简介 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且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急性肾损伤通常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学会如何发现具有发病风险的患者并开始预防性治疗很重要。在急性肾损伤的初期或者中期得到迅速地诊断和治疗,可以防止患者发生不可逆的肾损害。 现在已经使用术语急性肾损伤代替了术语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包括肾功能障碍的所有阶段(从肾功能的微小改变至依赖透析的阶段)。急性肾损伤的特点是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导致尿素和肌酐突然并且持续升高。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包括: •高钾血症 •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 急性肾损伤有多常见? 急性肾损伤越来越常见。它每年影响成年患者的比例为 500/1,000,000,其中每年每 1,000,000 人中有 200 名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肾损伤的发病率升高,尤其以 80-89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每年 1,000,000 人中占 950 人)。 急性肾损伤占入院诊断的 1%,7% 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其中大部分是原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死亡率 患有急性肾损伤且需要透析治疗的患者,其住院期间死亡率约是 50%,在重症或者败血症患者中可能达到 75% 以上。尽管在支持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几十年里该病的存活率仍然没有得到改善。这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越来越多的年老、基础疾病严重的患者得到了转诊治疗。 分类 直至最近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这造成比较和解释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评估临床干预措施时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 年引入了 RIFLE (肾功能障碍风险期、肾损伤期、肾功能衰竭期、肾功能丧失期和肾脏疾病终末期)分类系统。RIFLE 根据临床参数(尿量)和实验室检查(肌酐)将急性肾损伤分为三个递增的肾功能障碍水平,根据肾功能丧失的持续时间分为两个预后。

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也是检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也是检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 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也是检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原创汪宗军医生2020-11-21 23:42:46 α1、β2微球蛋白(α1-MG,β2-MG)正常情况下,两者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后被完全代谢。血中α1-MG和β2-MG含量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而尿中α1-MG和β2-MG 含量升高反映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受损。 测定血、尿β2MG已被公认为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血清β2-微球蛋白极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β2-微球蛋白99.9%被近曲小管细胞重吸收和降解,不再返流入血。β2-微球蛋白每天在体内生成率较为恒定,从而使β2-微球蛋白含量保持稳定水平,和血清肌酐一样,β2-微球蛋白和GFR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测定血β2-微球蛋白可作为肾小球滤过率的指标,用于肾功能的检查。但是许多疾病,如肝炎、肾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等,均可使血β2-微球蛋白升高。血β2-微球蛋白的参考值:2.4~2.7mg/ml 尿β2-MG检测主要用于评估肾脏早期损伤时肾小球和近端肾小管功能。尿β2-MG增高见于:1、肾小管-间质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继发性肾损伤的早期以及药物或毒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汞、镉、铬、金制剂等的肾毒性)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2、肾移植术后:若持续出现尿β2-M增高,表明排斥反应未得到有效控制;尿β2-微球蛋白参考值:<0.2mg/L,或370μg/24h 血β2-MG的临床意义: 1、血β2-MG反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或体内合成增多,多见于免疫性疾病,某些肿瘤等。 2、血β2-MG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灵敏指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病变如累及肾小球滤过功能,均可致血β2-MG升高。 3、血β2-MG是反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肾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NGA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一种新的肾损伤标志物—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 ,又称人脂质运载蛋白2( lipocalin 2,Ln2) 或噬铁蛋白( siderocalin) ,是人脂质运载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近年来,NGAL 作为一种新的肾损伤标志物倍受关注。 1、NGAL 的生物学特性 NGAL 是1993 年Kjeldsen 等[1]研究中性粒细胞时发现的一种特殊颗粒组分,与明胶酶B 即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 密切相关。人类NGAL 基因定位于第9 号染色体长臂( 9q34) ,全长5 869 bp,包括1 695bp 的5'端非转录区、178 bp 的3'端非转录区及由7 个外显子和6 个内含子构成的3 696 bp 的原初转录区;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 bp。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白三烯-B4( LT-B4)和N-甲酸基-甲硫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N-formyl-Met-Leu-Phe) 等是NGAL 的配体[2]。在生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上皮黏液细胞等分泌少量NGAL,而脑和周围神经、结肠、子宫和卵巢、胎盘、甲状腺等组织细胞中NGAL 的表达呈阴性。 NGAL 的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可能参与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涉及胚胎发育、细胞分化、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凋亡、炎症免疫应答、脂质代谢等。在胚胎期,NGAL 发挥类似生长因子的作用,参与各类组织发育、生长及分化,促进乳腺癌、食管癌等肿瘤细胞增殖。NGAL 与MMP-9 以二硫键形成12 500 bp 的复合物,延长MMP 的蛋白水解活性,促进MMP-9 对细胞基底膜的降解,从而浸润周围基质,介导癌细胞转移。过去研究认为,NGAL 促进细胞凋亡,但近年来研究发现NGAL 还是一类应激蛋白,在外界有害物质刺激下,细胞分泌NGAL 是一种机体自身防御机制,使组织细胞免于凋亡[3]。NGAL 还是一类新的急性期反应蛋白,作为介导铁离子向胞内运输的新型载体,通过竞争性夺取螯合物中的铁来阻止细菌对铁的吸收,从而抑制细菌生长。 2、NGAL 是急性肾损伤的标志物 2.1 早期诊断急性肾功能损伤( AKI) 时血、尿NGAL 浓度通常会迅速升高,2 h 最为明显( 比临界值升高几十至几百倍) ,血清肌酐( sCr) 、尿酶等传统指标往往要在24 ~72 h 才后明显升高,因而NGAL 可用于AKI 的早期诊断。Mishra等[4]在体外循环术并发AKI 患儿的队列研究中发现,2h 尿NGAL 诊断AKI 的AUCROC 为0.998,其临界值为50 μg /L( ELISA 法) 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8%,而血清NGAL 诊断AKI 的AUCROC 为0.906,其临界值为25 μg /L 时,敏感性、特异性为70%、94%;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 h 尿NGAL 水平是预测AKI 的强有力预测因子。也发现成年患者2 h 尿、血清NGAL 水平是诊断AKI 的可靠的早期诊断指标。meta 分析表明,NGAL 对AKI 的诊断效能受到标本类型、年龄、检测方法等因素影响,但NGAL 对儿童AKI 的诊断效能优于成年人,可能是成年人受到其他慢性疾病等因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脓毒血症等危重疾病患者,因受到炎症反应等因素影响,NGAL 可能并不适用于AKI 的早期诊断,诊断特异性欠佳。北美地区研究发现,143 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后24 h 内,血清NGAL 诊断AKI 的AUCROC为0.677,在临界值为139 ng /mL 时,敏感性为86%,特异性仅为39%。经多变量分析后发现,血NGAL 并不是发生AKI 事件的预测指标[5]。在成人患者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结论。另有研究表明,危重患儿48 h 内尿液NGAL 水平可以准确预测AKI 的发生( AUCROC 为0.79) 。但当sCr 升高后,AUCROC降至0.63[6]。ICU 中的AKI 成人患者血浆NGAL水平在48 h 后与正常对照组亦无显著性差异[7]。但李萍珠等[8]发现尿NGAL 可作为脓毒血症后并发AKI 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准确性达0.968,这可能与种族间水平差异有关。 2.2 监测病情进展NGAL 还可以反映肾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Kusaka 等[9]在接受

恶性高血压的肾损伤

恶性高血压的肾损伤 一、引言 恶性高血压,又称为急进型高血压,是一种血压急剧升高的罕见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恶性高血压可能导致肾功能受损,甚至肾衰竭。本文将探讨恶性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以及如何诊断和治疗这种并发症。 二、恶性高血压与肾损伤的关系 恶性高血压的特征是血压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80/120毫米汞柱。这种高血压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因为高血流压力可能导致肾脏血管的损伤和炎症。恶性高血压还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因为肾脏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过滤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三、肾损伤的表现 恶性高血压引起的肾损伤通常表现为以下症状: 1、肾功能下降: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减少、尿频、尿急等症状。 2、蛋白尿:患者可能发现尿液中出现泡沫,这是由于蛋白质在尿液 中泄漏。

3、血尿:患者可能发现尿液呈红色或褐色,这可能是由于肾脏中的微小血管破裂所致。 4、疲劳和虚弱:由于肾功能下降,患者可能感到疲劳和虚弱。 5、腰痛:患者可能感到腰部疼痛或不适。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通过测量血压、尿液分析、血液测试和其他影像学检查(如肾脏超声或CT扫描),可以诊断恶性高血压和肾损伤。 2、治疗:治疗恶性高血压和肾损伤的目标是降低血压和保护肾功能。这通常包括以下措施: a.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多种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抑制剂、ARBs等,以降低血压并保护肾脏。 b.非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如减少盐的摄入、戒烟、适当运动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和保护肾脏。 c.透析治疗:如果肾功能严重受损,可能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d.原发病的治疗:对于导致恶性高血压的原发病,如肾血管狭窄等,

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五、结论 恶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肾脏损伤。了解恶性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以及如何诊断和治疗这种并发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恶性高血压,可以降低肾脏损伤的风险并保护患者的肾功能。 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 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它是由于长期的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导致的。这种病症会导致肾脏功能的逐渐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恶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是一种罕见的高血压类型,它通常由肾脏疾病引起。这种高血压的特点是血压突然升高,并且经常伴随着一些严重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视力模糊、胸闷等。当恶性高血压持续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它会逐渐导致肾脏硬化,这就是所谓的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这种病症会导致肾脏功能的逐渐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恶性高血压肾硬化症的症状包括高血压、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