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综述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综述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综述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综述

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周欣

【内容摘要】

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之作,因为其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被公认为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着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真实”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

美洲黑暗的现实。

本文从该书的时空设置、象征、夸张、魔幻等方面入手,浅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带给我们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金庸创造了一个江湖,无数英雄好汉生生灭灭;福格纳创建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南方群落世代繁衍;马尔克斯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百年小镇马孔多。这三件事情无轻重比较,但是,后者带给我的别样经验和全新感受,是巨大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自己的故乡阿拉卡塔卡为创作原型,虚构出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它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这部作品成功地运用了魔幻、神奇的表现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轮回式的时空设置和人物命运

《百年孤独》被公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其中最具魔幻色彩

的当属它独特的时空设置。它既包含着许多现实的历史的真实成分,同时又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事物的界限,而且把许多非理性的幻想的因素搀杂进来,从而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等等,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似历史而非历史,似神话而非神话,似现实而非现实。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作家自由地放开自己的手笔,自如地总结哥伦比亚和拉丁美洲的历史,更便于寄寓深邃的内涵。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阿卡迪奥带领人们开辟马贡多,起初只有二十多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式的生活。自从吉卜赛人到来、乌苏拉发现向外的通途以后,马孔多的封闭状态即被打破。一批批移民不断涌来。吉卜赛人带来了火车、电灯、电影等使马孔多人惊讶不已的外部文明。从此它就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段历史显然暗示16世纪前后拉丁美洲的变化。美国公司到马孔多开办香蕉园,掀起了一阵“香蕉热”。他们在这里作威作福,大发横财。随之而来的是经济衰退和劳资矛盾的激化,香蕉工人大罢工,政府派军队来镇压,三千多名工人的尸体被火车拉走,扔进了大海。事后,政府却矢口否认。美国人一走了之,被糟蹋得破败不堪的马孔多却难逃最后毁灭的命运。这些事情虽经作家艺术处理而已经变形,却是哥伦比亚历史上确曾发生过的事实。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马孔多的历史,就是拉丁美洲的历史,哥伦比亚的历史。加西尔在描写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的百年历史时,把历史和生活构想为循环反复的过程。马孔多从最初的开发,经过内战、香蕉热、大罢工等等,后来一场大暴雨,又回到初建时的贫困落后和与世隔绝,最后被一阵飓风吹得无影无踪。这一百年,从零开始,又回到零,走了一个大圆圈。难怪布恩地亚家族的老祖宗乌苏拉在亲身经历了这百年历史后说:“时间像是在打圈圈”,“世界好像老是在打转转”。①

历史在画圈,人的生命也随之画圈。小说中若干人物个人的行为也在不断地重复、循环。布恩迪亚的子孙接二连三地降生,全部都被赋予了一成不变的名字,男人名字是奥雷良诺和阿卡蒂奥,女人名字是阿玛兰塔和雷梅黛丝。父子、祖孙不仅名字相同、外貌相似,而且连秉性、命运、语言都如出一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走出工作间,投入战争,晚年却又再次回到了工作间;奥雷良诺第二走出家庭,离开妻子同情妇住在一起,后来又回到家里,水灾后再次回到情妇身边;阿卡迪奥第二一开始就对羊皮书有着极大的兴趣,香蕉公

司成立后走出家门鼓动工人罢工,3000工人全部遇难而他却侥幸活了下来之后,他又回到了墨尔基阿德斯的那间房子开始继续破译羊皮书;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几小时几小时地反复洗澡;阿玛兰塔不停地缝制裹尸布,白天织,晚上又拆掉,然后又织,日复一日重复着同一劳动;乌苏拉的身体逐渐萎缩,变成了胎儿……他们自身在不断地画着圈儿。

这些不制造任何价值,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毫无意义的反复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写荒诞家庭的荒诞故事,但却恰恰是揭示了这个家庭注定要遭受百年孤独的原因。我们跳出来,很容易发现,此人既彼人,此事既彼事,此镇既彼镇。这是普适人群。人从无中出生,最终归于虚无。这一百年很有象征意味。人的寿命有多久?人的历史有多久?谁让人群出现?谁让人群消亡?我们会看到马尔克斯掩卷长叹,他也无法想出答案。

二较多的运用了象征手法

马尔克斯和那些在拉丁美洲文坛掀起巨浪的作家们一样,都有旅欧的经历,也对于欧洲的超现实主义推崇备至。他把传统文学创作手法和超现实主义流派柔和得通透,这在本文前面的论述中可见一斑。其中,他把象征主义的提炼和发挥,力量感很强地放到了《百年孤独》里。

首先,从书名——“百年孤独”来看,就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味,它象征着一个世纪的孤寂和与世隔绝,象征着拉丁美洲近百年的社会历史现实。这一百年是愚昧的、落后的,是贫穷的,而导致愚昧和贫穷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封闭和孤独。从此跳出,又何尝不是人本身的百年孤独呢?从全书的叙事手法来看,不断的循环、重复也象征着一百年的徒劳,一百年的虚幻、空白。

其次,从小说的具体内容来看,俏姑娘雷梅苔丝纯洁而美好,任何对她产生欲望或情感的人都会死于非命,“她总是赤身裸体在家里走来走去,因为她的天性抵制着一切常规习俗”,“她能看到一切事物外壳之外的本质”,②她原始而自然,最终抓着床单升天而离开了这个肮脏、龌龊的世界。在这里,她就是美的化身,与现实的污秽丑恶形成鲜明的对比;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有着狂热的对文明和科学的向往,他有着不竭的求知欲,为了科学甚至置自己生命于不顾。他可以仅仅凭着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靠理论而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也可以为了研制阳光武器而差点烧毁了房子。他不断地探索,竭力想替马孔多找到一条通向文明的道路,最终他

悟出了永远无法摆脱的事实而陷入了纯意识状态,人们认为他疯了。可梅尔加德斯回来之后,马上消除了大家的疑虑。梅尔加德斯在本书象征了一种高层的灵感,吉卜赛人甚至可以穿越各种不同的世界。

十六世纪,海盗弗兰西斯·德拉克围攻列奥阿察的时候,乌苏拉的曾祖母被当当的警钟声和隆隆的炮击声吓坏了,由于神经紧张,竞一屁股坐在生了火的炉子上。再也无法过夫妻生活。她只能用半个屁股坐着,而且只能坐在软垫子上,步态显然也是不雅观的;所以,她就不愿在旁人面前走路了。她认为自己身上有一股焦糊味儿,也就拒绝跟任何人交往。她经常在院子里过夜,一直呆到天亮,不敢走进卧室去睡觉:因为她老是梦见英国人带着恶狗爬进窗子,用烧红的铁器无耻地刑讯她。这实际上象征的是一种古老的文明。一种古老的、充满着遗憾的、备受摧残的文明。她被所谓现代科学残暴的打压。“无法过夫妻生活”意味无法在传扬。“拒绝和人交往”,一些传统文化的人,不被人理解,在与现代人沟通上问题重重。就像我们的中医,虽然将一部分保留了下来,但在之前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备受争议,尤其是西方国家认为这是伪科学。

此外,小说还用颜色来作了象征。就如同我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视黑色为不吉利一样,印地安民族传统却把黄色视为凶兆。在《百年孤独》中,黄色被用来作为了腐败、没落、死亡以及一切灾祸的象征。墨尔基阿德斯被淹死死前,假牙上已长出开有黄花的水生小植物,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死时,天下起了黄花雨,“镇上下了整整一夜,小黄花盖满了屋顶,堵住了门口,闷死了睡在露天的动物……”黄色的香蕉也正是马孔多衰亡的象征,美国人在马孔多成立了香蕉公司,马孔多沦为了被剥削、被压迫的殖民地;还有香蕉公司的黄色的火车头,黄玫瑰等等,黄色几乎无处不在,它一直贯穿小说始终,不断地、频繁地暗示着马孔多这百年历史的不幸和布恩迪亚家族命定的悲剧。

三极度夸张的表现手法

我们在《百年孤独》里面常常会看到,作家借助想象,抓住事物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强调,甚至达到荒诞离奇、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百年孤独》一开始就描写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手里拿着两块大磁铁,表演所谓世界第八奇迹:“围观者惊异地看着,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往外挣,还有一些早就丢失的东西竟然从曾找过多次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杂乱无章地跟在梅尔加德斯的魔铁

后头。”还有,小说中描写何塞·阿卡蒂奥被枪杀后,他的鲜血从门下流出,竟然穿过客厅,流到街上,在土耳其人大街上奔流。然后左拐右拐,径直流向他母亲乌苏兰的房子。还有,描写连日阴雨导致空气潮湿,“甚至鱼儿也竟然可以从门里进来,从窗户里出去,在房间的空气中畅游。”再有,写奥雷连诺第二当家以后,他家的牲畜竟然抑制不住地神奇地繁殖起来,这是因为他的情人佩特娜·柯特,她的爱情具有刺激动物繁殖的功能,能使他养的母马一胎下三崽,母鸡一天下两次蛋,肉猪不停地长膘,几只兔子一夜之间就在院子的地上繁殖了一层;乌苏拉死的那天镇上的鸟儿像得了瘟疫一样一群群死去;姑母同侄子乱伦,生下的长有猪尾巴的男婴被一群蚂蚁活活吃掉;马孔多被一阵飓风刮走……作者通过荒诞夸张的描写,将这一系列光怪陆离的景象同马孔多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他用拉美大陆的魔幻现实揉以现代派技法去铺陈描述,让人们浮游于荒诞的境遇之中却又觉得似曾相识,真实可信。而事实上,这一切的看似非现实的东西恰恰正是拉丁美洲的现实,小说作者只是借用了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将拉美人的意识形态、信仰融入了其中。

四现实与神话、传说、梦幻的巧妙融合

在《百年孤独》中,魔幻事件比比皆是,充满了小说每个角落,其中不乏对神话和传说的模拟。加西亚·马尔克斯以独特的现实和人民的审美习惯为基础,又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将人们所熟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融入拉美大陆的现实生活中去。作者笔下的幽灵并非是青面獠牙的魔鬼,它们外貌似人,且善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鬼同行同往、互相交谈的场面,有熙熙攘攘的人声及神鬼穿行的村庄,有鬼魂低语又有凡人居住的城镇,人间的湖光山色和冥界阴森晦暗相混,形成奇特怪异的景象。比如,书中描写的马孔多就是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地方:神父喝一杯巧克力后竟能离地12公分,在一次对歌中一个叫弗朗西科的人战胜了魔鬼,一锅冷水不烧自沸,人可以乘飞毯在村庄上兜几圈,一位美丽的姑娘被一张床单卷上天空便从此消失,无疑是源于《天方夜谭》中关于飞毯的古老传说。

在这个地方阴魂亡灵时隐时现,人、鬼不时交谈,吉普赛人首领梅尔加德斯可以死去多年后,重得以还生……这些看似荒诞、不合理的描写,给作品披上了一层魔幻、神秘的色彩,使马孔多小镇呈现出一片光怪陆离的景象,如传说中的神话世界。同时,暗示了哥伦比亚百年孤独的根源,神源。用神鬼混杂

的荒诞描写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魔幻气氛,以便表现马孔多原始、落后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进而反映拉美的民族特性和这一地区的文化混杂性。又如,乌苏拉的孙媳妇发现玫瑰花发出蒺藜的气味,掉在地上的小扁豆和份子排成了正规的几何图形,就知道是乌苏拉即将的预兆;吉卜赛人梅尔加德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将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写在羊皮书上等待,这些预示、预兆是根据印第安人“万物有灵论”的传统观念来描写的。这些鬼鬼神神的东西,有些是把人的幻觉当作真实描写,有些是人的幻想,有些是宗教意识的传达,有些是原始、迷信意识的形象表现,有些是东西方神话民间传说的再现。这种化现实为魔幻的手法营造了一种神奇氛围,使作者无拘无束地设置许多具有象征寓意的事件人物,这样,对表达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百年孤独》中还有着许多东、西方神话的影子。比如,作者在讲布恩迪亚父子去看冰块时写道:“那里有一个浑身长毛、剃了光头的巨人,他鼻子上穿着一个铜环,脚踝上拴着一条沉重的铁链,正守护着一只海盗箱。巨人一打开箱子,里面就冒出一股寒气。”这里就是引用的阿拉伯神话。阿玛兰塔不停地织着裹尸布,白天织,晚上拆,这又是对《奥德修记》中奥德修斯的妻子拒绝求婚者行动的模仿。

作者巧妙地对神话和传说进行了模拟,将人们所熟知的故事通俗化,把读者很自然地引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魔幻世界。精妙之处比比皆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浩瀚的魔幻文化长廊,在众多似曾相识的细节中感受着一个全新的整体。透过它们,人们会意识到,这并不是单纯的传说与魔幻,而且还是拉丁美洲饱含因果的命运与现实。

综上所述,《百年孤独》不仅具有深刻凝重的历史内涵,而且成功地运用了奇特的表现手法,这一切都典型地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反映了当代拉丁美洲所具有的魔幻色彩的社会现实。从中思考着民族的命运,也思考着全人类的命运。

魔幻现实主义,它一方面作为映照现实的镜子,另一方面却成为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阶梯。这也正是其独特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2011 第509页。

②《番石榴飘香四章》转引自《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柳鸣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第488页。

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范晔译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2011

2、《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柳鸣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毛信德/朱隽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4、《诺贝尔文学奖全集》陈映真主编远景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1年

5、论《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张春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