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

使用手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目录

1.刮痧技术

2.拔罐技术

3.麦粒灸技术

4.隔物灸技术

5.悬灸技术

6.蜡疗技术

7.穴位敷贴技术

8.中药泡洗技术

9.中药冷敷技术

10.中药湿热敷技术

11.中药涂药技术

12.中药熏蒸技术

13.中药热熨敷技术

14.中药离子导入技术

15.穴位注射技术

16.耳穴贴压技术

17.经穴推拿技术

18.中药灌肠技术

刮痧技术

刮痧技术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类、砭石类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润滑剂等介质,在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出现瘀斑,通过其疏通腠理,驱邪外出;疏通经络,通调营卫,和谐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技术。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感性疾病所致的不适,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各类骨关节病引起的疼痛,如腰腿痛、肩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室温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妊娠或月经期。

3.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刮痧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刮痧的作用、简单的操作方法及局部感觉。

2.刮痧部位的皮肤有轻微疼痛、灼热感,刮痧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3.刮痧部位出现红紫色痧点或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可消除。

4.刮痧结束后最好饮用一杯温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

出痧后30分钟内不宜洗冷水澡。

5.冬季应避免感受风寒;夏季避免风扇、空调直吹刮痧部位。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牛角类、砭石类等刮痧类板或匙),介质(刮痧油、清水、润肤乳等),毛巾、卷纸、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遵照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检查刮具边缘有无缺损。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4.用刮痧板蘸取适量介质涂抹于刮痧部位。

5.单手握板,将刮痧板放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中指夹住刮痧板,无名指小指紧贴刮痧板边角,从三个角度固定刮痧板。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调整刮痧板角度,使刮痧板与皮肤之间夹角约为45°,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做有规律的移动。

6.刮痧顺序一般为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内侧后外侧逐步按顺序刮痧。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一般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或出现粟粒状、丘疹样斑点,或条索状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对一些不易出痧或出痧较小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

8.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调节手法力度。

9.每个部位一般刮20~30次,局部刮痧一般5~10分钟。

10.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穿衣,安臵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六、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了解病情,特别注意下列疾病者不宜进行刮痧,如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出血倾向疾病、感染性疾病、极度虚弱、皮肤疖肿包块、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2.空腹及饱食后不宜进行刮痧术。

3.急性扭挫伤、皮肤出现肿胀破溃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4.刮痧不配合者,如醉酒、精神分裂症、抽搐者不宜进行刮痧术。

5.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刮痧术。

6.刮痧过程中若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扑倒等晕刮现象,应立即停止刮痧,取平卧位,立刻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附 1:常用刮痧手法

2: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附1:

常用刮痧手法

1.轻刮法

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小,被刮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轻刮后皮肤仅出现微红,无瘀斑。本法宜用于老年体弱者、疼痛敏感部位及虚证的患者。

2.重刮法

刮痧板接触皮肤下压刮拭的力量较大,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本法宜用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下肢软组织较丰富处、青壮年体质较强及实证、热证、痛症患者。

3.快刮法

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上。此法宜用于体质强壮者,主要用于刮拭背部、四肢,以及辨证属于急性、外感病证的患者。

4.慢刮法

刮拭的频率在每分钟30次以内。本法主要用于刮拭头面部、胸部、下肢内侧等部位,以及辨证属于内科、体虚的慢性的患者。

5.直线刮法

又称直板刮法。用刮痧板在人体体表进行有一定长度的直线刮拭。本法宜用于身体比较平坦的部位,如背部、胸腹部、四肢部位。

6.弧线刮法

刮拭方向呈弧线形,刮拭后体表出现弧线形的痧痕,操作时

刮痧方向多循肌肉走行或根据骨骼结构特点而定。本法宜用于胸背部肋间隙、肩关节和膝关节周围等部位。

7.摩擦法

将刮痧板与皮肤直接紧贴,或隔衣布进行有规律的旋转移动,或直线式往返移动,使皮肤产生热感。此法适宜用于麻木、发亮或绵绵隐痛的部位,如肩胛内侧、腰部和腹部;也可用于刮痧前,使患者放松。

8.梳刮法

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从前额发际处,即双侧太阳穴处向后发际处做有规律的单向刮拭,如梳头状。此法适宜用于头痛、头晕、疲劳、失眠和精神紧张等病证。

9.点压法(点穴法)

用刮痧板的边角直接点压穴位,力量逐渐加重,以患者能承受为度,保持数秒后快速抬起,重复操作5~10次。此法适宜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或刮痧力量不能深达,或不宜直接刮拭的骨关节凹陷部位,如环跳、委中、犊鼻、水沟和背部脊柱棘突之间等。

10.按揉法

刮痧板在穴位处做点压按揉,点压后做往返或顺逆旋转。操作时刮痧板应紧贴皮肤不滑动,每分钟按揉50~100次。此法适宜用于太阳、曲池、足三里、内关、太冲、涌泉、三阴交等穴位。

11.角刮法

使用角形刮痧板或让刮痧板的棱角接触皮肤,与体表成45°角,自上而下或由里向外刮拭。此法适宜用于四肢关节、脊柱两侧、骨骼之间和肩关节周围,如风池、内关、合谷、中府等穴位。

12.边刮法

用刮痧板的长条棱边进行刮拭。此法适宜用于面积较大部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

附2:

刮痧技术操作流程图

拔罐技术

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

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

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

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臵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常用拔罐手法:

(1)闪罐: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2)走罐:

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适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围疼痛等。

(3)留罐:

又称坐罐,即火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臵10~15分钟。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

其他拔罐方法

(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臵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臵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六、注意事项

1.凝血机制障碍、呼吸衰竭、重度心脏病、严重消瘦、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严重水肿等不宜拔罐。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3.面部、儿童、年老体弱者拔罐的吸附力不宜过大。

4.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

5.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

应立即起罐;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

6.起罐后,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7.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操作中防止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拔罐过程中注意防火。

8.闪罐: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

9.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

10.留罐: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或吸拔力较强时,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附: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附:

拔罐技术操作流程图

麦粒灸技术

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直接臵于穴位上施灸,通过其温经散寒、扶助阳气、消瘀散结作用,达到防治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如肺痨所致的咳嗽、咳血;慢性腹泻所致的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脾胃虚弱所致的纳差,呕吐;尪痹所致的晨僵、小关节疼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过程中不宜随便改变体位以免烫伤。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泡。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粒、油膏或凡士林、弯盘、消毒棉球、无菌敷料、镊子、胶布、线香、打火机或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一次性垫布、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关闭门窗,用隔帘或屏风遮挡。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

5.选择油膏或凡士林涂于施灸部位。

6.非化脓灸的施灸方法:将艾粒立臵于施灸部位,用线香点燃艾粒顶端,使其燃烧。当艾粒燃到剩余2/5~1/5左右,即用镊子将艾粒夹去,再进行下一壮操作。灸后将穴位处残留的灰烬和油膏轻轻擦拭干净。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

1.心前区、大血管处、乳头、腋窝、肚脐、会阴、孕妇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2.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3.施灸后如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用无菌纱布覆盖。

附: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青岛市中医医院)

附:

麦粒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隔物灸技术

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

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

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

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

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

艾炷、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臵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

(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臵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臵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4)隔附子饼灸: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 的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臵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

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2.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

3.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4.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

附: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青岛市中医医院)

中医各特色疗法

中医各特色疗法 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是以中医外治法为主,采用古老疗法的毫针体针疗法、艾灸、拔罐、火针、药物敷贴、推拿按摩、手法正骨,也包含了现代发展的头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皮内针、小针刀疗法以及各种高、中、低頻理疗仪器、骨科牵引床等医疗技术和设备。对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症采用特色医疗为主、辅以其它方法,具有疗效迅速、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等优点。 中医正骨特色:中医正骨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医疗分工上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周礼》中记载的“折疡”概括了击、堕、跌、仆所致的骨断筋伤等疾病的治疗。中医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目前正规的正骨术只在全国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不论从继承中华传统医术,还是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角度来看,重塑骨伤治疗原则——先用中医正骨,其次考虑手术治疗很有必要。 正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才被不少国家效仿。中医正骨术称得上我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国家政策也要扶持正骨疗法,保护传统医学技术。 中医正骨术能治疗绝大部分的骨折、脱臼、关节疾病。而且,不开刀、没有痛苦的治疗方法,能杜绝感染的可能性,大大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只有对于流血等开放性创伤骨折和关节囊内骨折这两类疾病,西医才具有优势,因为西医能迅速止血,解决骨关节大、夹板难固定等正骨术的不足之处。 除了开放性骨折(单纯皮肤刺破骨折)、多段骨折、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以及一些难以整复固定的关节内骨折、儿童肱骨外踝及肱骨内上踝翻转移位等骨伤手法不能整复的骨伤疾病外,其余的骨伤疾病都应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中医正骨以手法复位、中药外敷、小夹板固定、病人自觉练功为主的骨折治疗方法,具有骨折愈合快、疗程短、功能好、痛苦少、并发症少的治疗效果,收费低廉,符合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因此,治疗骨科疾病时,医生应该把握住一条准则——保守的正骨治疗先行,其次再考虑手术治疗,杜绝违背医疗规则的行为。 中药外敷特色: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研为细末,用酒、米醋、清水、鸡蛋青、蜂蜜等介质调匀,外敷局部或穴位上,通过药物的局部渗透等治疗作用和对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中医特色治疗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县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治疗及操作规范。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 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 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 熏洗疗法 康复训练 3.痴呆: 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 推拿疗法 4.眩晕:

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 推拿按摩 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 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二、急诊科: 1.外感发热: 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心病科: 1.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2.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四、精神科: 1.不寐(失眠): 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2.郁病(抑郁症): 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 五、肺病科: 1.风温肺病: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 针灸治疗 药物敷贴 砭术、刮痧、拔罐疗法 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 3.哮病(支气管哮喘): 针灸治疗 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六、骨伤科: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 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针灸疗法:针刺法、灸法。 牵引疗法

2007卫生部全国护士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项护理技术操作理论考试卷

2007卫生部全国护士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项护理技术操作理论考试卷 1. 打开无菌包之前应检查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2. 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 小时更换。已打开的溶液有效使用时间是24 小时。无菌盘有效期为4 小时。 3.测腋温的测量时间是5-10 分钟,测量口温时间是3 分钟,测量肛温时间是3 分钟。 4.测量血压计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5.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 毫升,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 6. 使用简易呼吸器时,氧流量应调节至8-10 升/分,每次送气400—600毫升,频率10—12 次/分。 7.心外按压时,按压幅度应使胸骨下陷4-5厘米;按压时间:放松时间为1:1 ;按压频率为100次/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为30:2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关于洗手的指征叙述错误的是:(E) A无菌操作前后。 B直接接触患者前。 C直接接触患者后。 D穿脱隔离衣前后。 E处理污染物品前 2.无菌持物钳的使用错误的是(B) A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 B取远处物品时,应当速去速回(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C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D标明打开日期及时间。 E不能夹取油纱布。 3.需要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测量1分钟脉搏的是(A) A脉搏短绌 B间歇脉 C洪脉 D奇脉 E速脉 4. 戴手套时的操作哪项不妥( D ) A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B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 C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另一手套的里面 D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应当立即再戴一只手套 E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

康复科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具体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中医药优势,传承中医技术操作,发挥中医特色,改进工作模式,改善服务品质,优化服务流程,全面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扎实推进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康复科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成立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工作小组: 组长:房洪波 副组长:焦金保、刘景荣、 成员:高瑞婷、王宏辉、王淑萍、王素香、毛仲歧、张东优、崔亭兰、范晓贝 职责: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考核、督导,评选。 二、实施中医特色疗法工作目标: 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实施优势,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 三:实施计划 (一)、加强中医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 开展组织科室讲座、进行晨间学习提问等方式,强化中医中医特色疗法实施的培训。并对学过的知识每月进行考核。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和各种形式函授学习,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修养。 每月进行中医特色疗法实施操作学习和考核两项,并通过参加中医传统疗法技术观摩和技术比赛等形式,积极开展中药灌肠、拔火罐、针灸、艾灸、推拿、穴位按摩、耳穴压豆、贴敷等传统技术疗法。 针对科室收治范围,制定了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病种。根据病种制定辨证诊疗及护理常规,并逐年进行评价、改进和完善。将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了病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情志、康复护理之中。将治未病的预防观贯穿于患者健康教育全过程,指导病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概念。重视情志对手术疾病的影响,食疗和药膳对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以及能使病人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理解治疗护理的措施和方法,自觉地在精神护理、生活起居、饮食均衡、

中医特色疗法(水突穴注射)治疗操作规范

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中医特色疗法 水突穴穴位注射操作常规 0.5mg +2% 利多卡因3ml) (一)名称: 水突穴穴位注射(维生素B 12 (二)适应症: 中风病(缺血性脑卒中),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等)等 (三)禁忌症: 1·不愿接受此方法治疗者 2·局部组织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 3·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体质特别虚弱者 4·晕针病史者 5·局部皮肤感染、破损、糜烂 6·对该类药物有过敏史者 (四)器械准备: 1.2×30TW LB号5ml注射器1支、局麻药(利多卡因100mg)、维生素B12 0.5mg、碘伏棉签、砂轮1枚。 (五)术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史。 2.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 3. 向患者和(或)法定监护人说明水突穴注射的目的、意义、安全性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简要说明操作过程,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配合。 4. 确保穿刺部位正确,核查器械准备是否齐全。 5.术者常规洗手,戴好帽子和口罩。 (六):操作步骤 定位: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口微张开,使颈前部肌肉放松。常规皮肤消毒,术者位于左侧,先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在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6颈椎横突处用5号长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

食指尖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1~3cm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达第6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药液,拔出针头,按压针眼5分针,缓慢出针,观察有无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出现以确定治疗方法成功与否。 (七):注意事项: 1·定位必须准确 2·进针不宜过深,一般超过3cm 可能位置有误,过深易引起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脊髓麻痹, 3·进针方向不宜向下,以防损伤肺尖,引起气胸 4·术中和术后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及时抢救 5·术前准备心肺复苏等抢救设备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记录文档(1)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记录 1、护理人员业务考核制度 2、全年医院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计划(1 )护理技 术操作培训计划(2 )护理三基训练制度措施(3)护理三基三严培训计划 3 、科室专科护理培训计划 4 、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记录 5 、护理操作评分标准、操作缺陷登记表

6、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登记表 护理人员业务考核制度 护理人员业务考核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 一、医院考核:由护理部负责 (一)护理理论 1 、毕业一年以内的护士,转正定级前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延期转正。 2 、毕业五年以内的护士,考核的重点以三基为主,每季度一次。 3、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除熟练掌握三基内容外,重点是专科理 论,每年考核 2 次。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对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 引进,护理科研及护理管理知识进行考核。每年撰写护理论文 1 篇。

4、护士长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基础理论+专科理论+护 理管理知识)。 (二)护理技能操作 护理部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人员(包括护士长)进行常见护理技能操作考核,护士以基础护理操作为主,护师以上除基础护理操作外还要涵盖常见的专科护理操作。 (三)考试成绩记入技术档案。 二、病区考核:由护士长负责 (一)护理理论 护士基础理论每月考试 1 次,内容涵盖基础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 理论。 (二)护理技能操作 各级护理人员技能操作每月考核 1 次,护士以基础护理操作为主,护师以上除基础护理操作外还要涵盖常见的专科护理操作。 三、基础护理操作合格率95% ,合格分数90 分,专科护理操作合格率95% ,合格分数85 分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讲课稿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 4篇

中医药知识培训计划4篇 (345字) 为加强我院中药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充分发挥中药在预防、医疗、保健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优势,进一步提高中药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定本院中药知识学习培训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中药知识培训学习,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药剂科及中医药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业的业务能力,培养中药技术骨干,发挥中药防病治病的优势。 二、培训内容 学习中药的性能、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中药的炮制,中药调剂,常用中药的功能用量等。 (797字) 为进一步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提高运用传统中医防病治病能力,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

护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中医病症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及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

3.有计划分期选派有一定年资的护理人员参加上海护理学会组织的各类学习班、培训班、适任班、中医基础提高班等。 4.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基础操作八项:耳穴埋豆、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 (2)专科操作技能:各病区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科考核项目。 (二)病区 1.月组织2次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知识。 2.理查房每月1次,有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主查。 3.操作总带教对本病区护士进行科内培训,每月1次。

中医特色诊疗操作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 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 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 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 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护理专业技能考核试卷

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技能考核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75分) (请将答案填在方格内,其余位置无效) 1.生命体征评估不包括 A.体温 B.脉搏 C.瞳孔 D.呼吸 2.腋温的参考值是 A.35~36℃ B.36~37℃ C.35~36.5℃ D.36.5~37℃ 3.体温生理性变化下列哪个说法不正确 A.老人体温偏高 B.清晨体温较低 C.下午体温偏高 D.服用镇静剂后体温下降4.脉搏测量方法正确的描述是 A.剧烈运动后可以立即测量 B.偏瘫患者选择在患侧测量 C.以大拇指指端按压桡动脉,压力大小以能清楚触及脉搏为宜 D.一般病人测量30秒,脉搏异常者测量1分钟 5.呼吸测量描述正确的是 A.告知病人,让病人注意力集中在胸部 B.观察病人的胸腹部,一起一伏为1次呼吸 C.异常呼吸测量2分钟 D.危重患者或呼吸微弱者,用棉花置于口腔边缘,观察被吹动的次数 6.血压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伸直肘部,掌心向上,手臂位置(肱动脉)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B.剧烈运动后可立即测量血压 C.听诊器放于桡动脉处,并用手固定 D.听诊器应放于袖带内 7.测肱动脉血压,缠袖带的部位正确的是 A.袖带应覆盖听诊器 B.袖带下缘在肘窝正中间 C.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 D.袖带下缘距肘窝4~5cm 8.成人正常脉率为

A.60~100次/分 B.60~90次/分 C.90~100次/分 D.60~80次/分 9.正常成人静息时呼吸频率为 A.13~15次/min B.16~20次/min C.20~25次/min D.26~28次/min 10.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高血压是指 A.收缩压≦120mmHg及(或)舒张压≦80mmHg B.收缩压130mmHg及(或)舒张压85mmHg C.收缩压120~125mmHg及(或)舒张压70~80mmHg D.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 11.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 A.第五肋间左锁中线内2~2.5厘米 B.第五肋间左锁中线内0.5~1厘米 C.第四肋间左锁中线内0.5~1厘米 D.剑突下 12.属于浅反射的是 A.肱二头肌反射 B.肱三头肌反射 C.膝腱反射 D.角膜反射 13.属于深反射的是 A.角膜反射 B.腹壁反射 C.提睾反射 D.肱二头肌反射 14.下列属于脑膜刺激征的是 A.巴彬斯基征 B.颈项强直 C.膝腱反射 D.跟腱反射 15.下列属于病理反射的是 A.巴宾斯基征 B.颈项强直 C.瞳孔对光反射 D.跟腱反射 16.常规心电图导联共有 A.9个导联 B.12个导联 C.15个导联 D.18个导联 17.心电图机上分别标有红、黄、绿、黑四种不同颜色的电极,其中红色电极应安放在 A.右上肢手腕部 B.左上肢手腕部 C.右下肢足踝部 D.左下肢足踝部 18.心电图机上分别标有红、黄、绿、黑四种不同颜色的电极,其中绿色电极应安放在() A.右上肢手腕部 B.左上肢手腕部 C.右下肢足踝部 D.左下肢足踝部 19.胸导联V 1 电极应放在 A.胸骨左缘第4肋间 B.胸骨右缘第4肋间 C.胸骨右缘第3肋间 D.胸骨左缘第3肋间 20.胸导联V 2 电极应放在 A.胸骨左缘第4肋间 B.胸骨右缘第4肋间 C.胸骨右缘第3肋间 D.胸骨左缘第3肋间 21.在心电图上测得R-R间隔时间为1.0s,则被检者的心率应为 A.50次/min B.60次/min C.70次/min D.80次/min 22.二尖瓣区听诊区位于 A.胸骨左缘第2肋间 B.胸骨右缘第2肋间 C.胸骨左缘第3肋间 D.胸骨左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心尖搏动最强处 23.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有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法 1.定义: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的粘贴于耳穴外,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 2.中医理论基础:古代医著中就有”耳脉”、耳与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借耳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等记载。其一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奇经八脉考》一书还从奇经八脉角度,阐述了耳和经络的关系。其二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黄帝内经》言:”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等。后来医家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大大丰富完善了这一原理。《厘正按摩要术》在汇集前人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耳背与五脏的关系,指出”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的生理联系。与病理相关的如《素问·脏器法时论》说:“肝病者,.......虚则目荒荒无所视,耳无所闻”,《证治准绳》说:“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现代实验电针耳穴胃区,对胃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如此产生阳性反应,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3.现代研究基础:其一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有学者认为这些结构组成很大程度上与其作用机制密切联系。其二生物体是一个大系统,构成整体的全息胚分属于不同的层次,大全息胚包含着小全息胚,层次我们用级来表示,整体以下的全息胚的级由高向低由大向小依次称为第1级、第2级,......,第n级,...。全息胚的级越高(n越小),全息胚与整体的联系就越密切,全息胚与整体的全息相关度就越大,整体各部位在这样的全息胚可以有较精确的缩影定位。其三全息质是全息胚与整体,全息胚与全息胚之间全息相关的内容。全息质相关内容相同,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也最大。其四人体耳穴电特性是经穴特性的一种表现由于耳穴具有反映病变的特异性,电特性测量能给出比较准确、可靠的定量观察指标。人的体表电位由恒定电位和瞬变电位迭加成。耳廓以软骨为支架,由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和结缔组织等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也有汗腺。耳穴电位反应病变的特异性存在差异,不同穴位鉴别不同疾病的临界指标不同。这种耳穴特异性的差异是电特性测量中的共同特点。正因为有这种特点,使得在临床应用中如何正确诊断病位和病症变得较为复杂,人们不易在耳穴电特性检测中,由获得的特征参数简便地得到临床印象。 总之,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外形似肾,而肾阴肾阳又是元阴元阳之本。因此耳穴具有疗效高应用广的特点。耳穴中的肾、肾上腺、内分泌、睾丸、卵巢等穴位具有中医肾的内涵,因此这些穴位与中医“肾”的全息质较高。 4.耳穴诊疗的取穴法: ①中医辨证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进行治疗。如呃逆跟胃气上逆有关,治疗时可取耳穴胃区。 ②相应取穴:就是身体某一部位有病,在耳区相应部位上取穴。 ③特定取穴法:根据每个穴位所具有的特殊性能,按照某一疾病,可选取某一穴区进行治疗。高血压病,取降压点。 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法:耳穴有两套,一是国内的,一是国外的。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神经、体液等理论,如月经不调取内分泌穴,消化道溃疡皮质下、交感穴等。 ⑤时间取穴法:人是一个整体,体针的处方取穴原则同样可以运用于耳穴治疗上。如时间治疗学上的子午流注,《针灸大成》十二经络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进行配穴,即十二个耳穴与十二个时辰相配,依据这种配穴方法,如寅时针刺耳穴肺,卯时针刺耳穴大肠。 5.操作程序: ①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精深中医特色康复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

护理基本技术操作试卷及答案.

护理基本技术操作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A型] 1. 铺备用床时下述哪项不必要() A.评估同室病友有无进餐、治疗或换药B.按便于操作的原 则折叠好各被单C.按使用先后摆放好各单D.核对床 号、姓名E.扫净床上渣屑 2.床上擦浴适宜的水温是() A.32~34℃ B.36~40℃ C.41—45t℃ D.47~ 50℃ E.55~60℃ 3. 口臭患者应选择的漱口液是() A.1%~4%碳酸氢钠溶液B.1%~3%过氧化氢溶液 C. 0.1%醋酸溶液 D.2%一 3%硼酸溶液 E.0.02%呋喃 西林溶液 4.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关于手消毒错误的叙述是() A.双手浸泡于消毒液中,并相互揉搓2分钟 B.双手浸于消 两遍 D.烘干或擦干双手 E.消毒液应每天更换 5. 取用无菌溶液时,先倒出少量溶液的目的是() A.检查瓶口有无裂缝 B.冲洗瓶口 C.查看溶液的颜色 D.检查溶液有无沉淀 E.嗅察溶液有无异味 6.男,42岁,发热2周,伴进行性贫血,全身乏力,急诊入院。体 温39.2℃,脉搏98次/min,B超检查提示脾大,初诊为亚急性心内膜炎,需做血培养过一步明确诊断。该患者应取血() A. 2~ 3 mL B. 4~ 5 mL C. 6~ 8 mL D. 10~ 15 mL E. 18~20 mL 7.患者王某,静脉补液 1000 mL, 50滴/min,从上午 8时20分开始,估计何时可滴完() A.上午11 时 B.中午12时20分 C.下1是时20分 D.下午2时 E.下午2时20分

8.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前应重点评估的内容是() A.用药史和过敏史 B.意识状态与合作能力 C.目前诊 断与病情 D.注射局部有无红肿硬结 E.目前心理状态与 家庭经济状况 9.成人通过胃管鼻饲喂食时,其胃管插入的深度为() A. 15~ 25 cm B. 25~ 35 cm C. 35~ 45 cm D. 45~ 55 cm E. 55~ 65 cm 10.尿蛋白定量测定,尿标本中应加人何种防腐剂() A.甲苯 B. 浓盐酸 C.甲醛 D.碳酸 E.高锰 酸钾 11.有关生命体征的概念下列哪项正确() A.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 B.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瞳孔的总称 C.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 D.体 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的总称 E.体温、脉搏、呼 吸、血压和神志的总称 12. 物理降温后半小时测得的体温记录应() A.在降温前的同一纵格内用红点红虚线表示 B.在降温前的同一纵格内用红圈红虚线表示 C.在降温前的同一纵格内 用蓝点蓝圈表示 D.在降温前的下一纵格用蓝圈蓝虚线表示 E.在降温前的下一纵格用蓝圈红虚线表示 13.插胃管时,患者出现呛咳、发绀时,护士应() A.嘱患者深呼吸 B.立即拔出胃管重插 C.嘱患者作吞 咽动作 D.让患者休息一会再插 E.请患者坚持一下 14.膀胱高度膨胀又极度虚弱的患者,首次导尿量不得超过() A. 100 mL B. 500 mL C. 1000 mL D. 2000 mL E. 3000mL 15.乙醇拭浴时头部置冰袋的目的是() A.防止感冒 B.防止腹泻 C.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 D.防止表皮血管收缩、头部充血 E.预防血压下降

中医特色疗法

乐至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传统疗法 中药外敷法 一、概述: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末加辅形剂调匀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功效。 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多种病证。 三、操作流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油膏刀、棉垫或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 2.1敷药局部作清洁处理。 2.2将调制好的药物平摊于棉垫上或纱布上,并在药物上面加一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 2.3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3.1调制的药物须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须超出病变处1 —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3.2用水或醋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适量凡士林一起调制,一般1?2天后更换一次。 3.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忍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

1.在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的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行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堕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防止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如局部出现水疱,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8.进行热敷时应把握好温度,以免烫伤皮肤。 9.敷药疗法虽然相对安全,但对一些特殊病人,如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者,要密切注意其敷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感应及时中止治疗,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0.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11.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12.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

2015年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为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并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 3.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中医基础护理操作八项: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耳穴压豆。 (2)专科操作技能:各科室根据本科特点,确定本科培训项目。 三、根据我院护理团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一)护士:取得注册护士执业证书的护士 1.培训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2)加强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培训,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注重专科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4)逐步掌握危重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技术操作规程; 2.培训内容 (1)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则等; (2)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4)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 3.培训计划 (1)巩固“三基”知识,扎实基础理论的掌握。 (2)有计划安排≥100学时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护理操作的培训及考核 (3)进行危重技术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为重病人的抢救能力。 (3)鼓励支持年轻护士参加各类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二)护师:已取得护师职称者。 1.培训目标: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3)注重专科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2.培训内容 (1)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则等; (2)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4)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 3.培训计划: (1)护理部有计划安排100学时中医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的专题业务讲座,聘请院内专家讲授新业务、新技术、适宜技术。 (2)选送外出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专题交流等,加强中西医专科知识培养。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操作规范及流程

肛肠科中医特色技术 一、艾灸法 艾条灸操作技术要求: 1、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性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3、禁忌症:凡实症、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注意事项:(1)、治疗室及病房要求安静、舒适、光线充足,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必要时关门窗或屏风遮挡病人。(2)、采用直接灸或间接灸时,操作者应认真守护在病人身旁,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热感,以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因体位不适引起的肢体痛苦。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施灸时体位要平而稳,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烧伤衣被。灸时余灰应用弯盘接取。(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者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按常规消毒,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灸应装入小口玻璃瓶或铁罐内,以防复燃而发生火患。(5)、病人局部知觉减退或病儿及昏厥病人对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操作者可用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以测知病人局、艾)6(部皮肤的受

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7)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条灸施灸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使用过的物品均浸泡消毒后,清洗备用。:艾条灸操作规程 1、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洗手。、评估:全身情况、局部情况、对疼痛的耐受性、心理状态、健2 康知识、环境。、备物:治疗车、治疗盘、艾条、火柴、酒精灯、棉签、弯盘、3 小口玻璃瓶、必要时备小毛巾、大毛巾、屏风。、患者准备:核对床号、姓名、部位、方法、解释过烫或疼痛4请告诉我。按施灸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5、定穴:根据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6、施灸:温和灸,手持灸条点燃一端后,对准腧穴,距皮肤2-3cm 垂直进行熏烤,问病人感到温热舒适但无疼痛感为度,随时弹去艾灰,一般每处5-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 7、观察: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衣被。 8、灸毕:将艾条投入小口玻璃瓶内彻底熄灭艾火,根据情况清洁局部皮肤。 9、整理:协助病人整理衣着,合理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用物及床单元,归还原位,洗手。 10、记录:护理记录单上相应时间栏内记录床号、姓名、施灸腧穴、部位、方法、反应、无烫伤、皮肤稍起红晕、时间、签名。.

护士技能大赛理论考精彩试题库-50项护理技术操作理论

护士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50项护理技术操作理论 1. 打开无菌包之前应检查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2. 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 小时更换。已打开的溶液有效使用时间是24 小时。无菌盘有效期为4 小时。 3.测腋温的测量时间是5-10 分钟,测量口温时间是3 分钟,测量肛温时间是3 分钟。 4.测量血压计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5.尿潴留患者一次导出尿量不超过1000 毫升,以防出现虚脱和血尿。 6. 使用简易呼吸器时,氧流量应调节至8-10 升/分,每次送气400—600毫升,频率10—12 次/分。 7.心外按压时,按压幅度应使胸骨下陷4-5厘米;按压时间:放松时间为1:1 ;按压频率为100次/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为30:2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关于洗手的指征叙述错误的是:(E) A无菌操作前后。 B直接接触患者前。 C直接接触患者后。 D穿脱隔离衣前后。 E处理污染物品前 2.无菌持物钳的使用错误的是(B) A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 B取远处物品时,应当速去速回(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C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D标明打开日期及时间。 E不能夹取油纱布。 3.需要一名护士测脉搏,另一名护士听心率,测量1分钟脉搏的是(A) A脉搏短绌 B间歇脉

C洪脉 D奇脉 E速脉 4. 戴手套时的操作哪项不妥( D ) A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 B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 C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另一手套的里面 D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应当立即再戴一只手套 E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 5.取用无菌溶液时最先检查的是(A) A名称 B是否变质 C有效期 D是否浑浊 E瓶盖有无松动 6. 使用无菌容器时,那种做法不妥(D) A不可污染盖面。 B不可污染容器边缘。 C不可污染容器边缘面。 D记录开启的年月日(日期、时间) E有效使用时间为24小时 7. 长期观察血压的患者做到“四定”:正确的是( C ) A定人员、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B定时间、定部位、定次数、定血压计。 C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

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15年各级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计划为提高本院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护理部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并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制定本院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计划如下: 一、目的 通过对全院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分层学习,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确保本院各级护理人员都能运用中医药的知识与技能服务患者。 二、培训要求 (一)护理部 1.组织安排业务培训,专题讲课等6次/年以上。 2.强化《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 3.中医操作培训项目 (1)中医基础护理操作八项:艾条灸法、拔火罐、穴位按摩、刮痧法、湿敷法、涂药法、熏洗法、耳穴压豆。 (2)专科操作技能:各科室根据本科特点,确定本科培训项目。 三、根据我院护理团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一)护士:取得注册护士执业证书的护士 1.培训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2)加强急、重症患者的抢救护理培训,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使其具备独立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注重专科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4)逐步掌握危重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技术操作规程; 2.培训内容 (1)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则等; (2)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4)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 3.培训计划 (1)巩固“三基”知识,扎实基础理论的掌握。 (2)有计划安排≥100学时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护理操作的培训及考核 (3)进行危重技术操作技能的学习,提高为重病人的抢救能力。 (3)鼓励支持年轻护士参加各类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二)护师:已取得护师职称者。 1.培训目标: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3)注重专科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2.培训内容 (1)国家卫生、中医药工作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则等; (2)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3)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4)急、危、重、疑难病基本知识和中医护理技能。 3.培训计划: (1)护理部有计划安排100学时中医知识、中医专科专病的专题业务讲座,聘请院内专家讲授新业务、新技术、适宜技术。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精讲.doc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