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氏反应的危险性分析

格氏反应的危险性分析

格氏反应的危险性分析

v1.0 可编辑可修改

1 格氏反应的危险性分析

格氏反应的定义:卤代烃在无水乙醚或四氢呋喃中和金属镁作用

生成烷基卤化镁RMgX,这种有机镁化合物被称作格氏试剂。格氏试剂可以与醛、酮等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经水解后生成醇,这类反应被称作格氏反应。

本项目中是氯乙苯在四氢呋喃中与镁条反应后生成有机镁化合物,然后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再加盐酸水解制成苯异丙酸。

由于格氏试剂对水十分敏感。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如果物料和设备干燥性不够,则极可能造成反应失败,影响产品产量,进而可能引起反应失控,造成火灾、爆炸的后果。

因为格氏反应属于剧烈反应,因此对温度、加料速度有严格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制冷设施损坏、反应生成的热量不能及时的传导出去,或者是因为加料过快,造成反应加剧,发出大量的热量,制冷设备不能有效得将产生的热量传导出去,则可能造成反应失控,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格氏反应对物料、设备的干燥程度有严格的要求,另外对温度、加料速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自动控制系统不能有效得发挥作用,那么极有可能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另外因为在格氏反应中使用了四氢呋喃作溶剂,如果四氢呋喃泄露,在接触到明火、高温物体、激发能量后也会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格氏反应基本要求、反应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格氏反应基本要求、反应后处理及注意事项我看 1、无水(溶剂、底物都无水) 无水乙醚(THF)制备:加入钠屑回流3~5小时,用二苯甲酮做指示 剂(二苯甲酮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整个体系无水) 干燥后处理: 异丙醇与钠屑反应比较温和,生成的异丙醇钠可溶于水。 2、无氧条件 采用N2、Ar保护。 用乙醚做时可以不用氮气保护,因为反应放热,乙醚的沸点低,整个 体系充满乙醚。 2、反应后处理:采用饱和NH4Cl水溶液。 3、容器少量水处理:加入少量丙酮,吹干(丙酮和水混溶)。 特别提醒:需要进行加热时可以采用苯作为溶剂(加热温度以本的沸 点来定) 格氏反应注意事项 1、格氏反应 卤代烃在无水乙醚或四氢呋喃中和金属镁作用生成烷基卤化镁RMgX,这种有机镁化合物被称作格氏试剂(Grignard Reagent)。格氏试剂可以与醛、酮等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经水解后生成醇,这类反应被称作格氏反应(Grignard Reaction)。格氏试剂是有机合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试剂之一,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V.Grignard)发明的。 1871年,格林尼亚生于法国塞堡(Cherbourg Frace)。当他在里昂(Lyons)大学学习时,曾师从巴比亚(P.A.Barbier)教授。当时,巴比亚主要从事有机锌化合物的研究,他以锌和碘甲烷

反应得到二甲基锌,这种有机锌化合物被用作甲基化试剂。后来,巴比亚又以金属镁替代锌来进行尝试,也获得相似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不过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于是。巴比亚便让格林那继续对有机镁化合物的制备作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用碘甲烷和金属镁在乙醚介质中反应可以方便地得到新的化合物,不经分离而直接加入醛或酮就会发生进一步反应,反应产物经水解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醇。其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后来的研究表明,烷基卤化镁(即格氏试剂)可以用于许多反应,应用范围极广,因而很快成为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试剂之一。 格氏试剂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合成的发展,格林尼亚因此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通常,各种卤代烃和镁反应都可以生成格氏试剂。不过,不同的卤代烃与镁反应活性有差异。一般来讲,当烷基相同时,碘代烷最易反应,氟代烃活性最差(实际上还没有人用氟代烃制RI>RBr>RCI>>RF 当卤素原子不变时,苄基卤代烃和烯丙基卤代烃活性最高,乙烯基卤代烃活性最低: ArCH2X、CH2=CHCH2X>30RX>20RX>10RX>CH2=CHX 格氏试剂对水十分敏感。事实上,凡是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都可以和格氏试剂反应,例如醇、末端炔烃、伯胺及羧酸等。因此,在制备格氏试剂时,应该使用无水试剂和干燥的仪器。 此外,格氏试剂与空气中的氧也会发生反应,如: 2RMgX+O2==2ROMgX 不过,在以乙醚作溶剂的格氏反应中,由于乙醚的蒸气压较大,反应液被乙醚气氛所包围,因而空气中的氧对反应影响不明显。在格氏试剂制备中,溶剂的选择也是个关键。通常选用绝对乙醚作溶剂。这是由于乙醚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它可以和格氏试剂形成可溶于溶剂的配合物: 若使用其他溶剂,如烷烃,反应生成物会因不溶于溶剂而覆盖在金属镁表面,从而使反应终止。 除了乙醚外,四氢呋喃也是进行格氏反应的良好溶剂。尤其是当某些卤代烃,如氯乙烯、氯苯等在乙醚中难以和镁反应,若以四氢呋喃替代乙醚作溶剂,则可以顺利地发生反应。由于四氢呋喃的沸点比乙醚高,因而以四氢呋喃作溶剂进行格氏反应比用乙醚要安全一些。 2、格氏反应通法 (1)无水乙醚的制备 首先取少量待处理的乙醚,加入等体积2%碘化钾溶液并滴入几滴稀盐酸,振摇后若使淀粉溶液呈紫色,即表明乙醚中含有过氧化物(也可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过氧化物)。除去过氧化物的方法如下:将乙醚转入分液漏斗,加入相当于乙醚体积1/5的H2SO4亚铁溶液,剧烈振摇,静置分层,除去水相。然后,将除去过氧化物的乙醚分馏两次[1],每次都收集33℃~37℃馏分。 乙醚须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压入钠丝,盖上带有毛细管的瓶盖,以便让产生的氢气逸出。

操作规程格式

目录 1 岗位任务及职责 1.1 岗位任务 1.2 岗位职责 2 岗位操作范围 3 编制依据 4 产品及原辅材料耗量及产量 5 工艺流程简述(需附工艺流程简图) 6 操作过程 6.1 正常开停车操作要领(简述开停车的步骤,共几步以及每步的操作要点)6.2 原始(大修后)开车操作程序 6.3 正常开车程序 6.4 正常停车操作程序 6.5 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7 不正常现象及处理措施 8 工艺控制 8.1 主要工艺控制过程、运行参数及工艺指标及检测频率 8.2 工艺联锁、安全联锁值及报警值设定表 8.3 主要分析指标控制 9 岗位巡检 9.1 岗位巡检路线 9.2 岗位巡检重点及要求 10 安全、消防注意事项 11 危险源辨识 12 风险辨识 13 事故突发处理应急预案 14 附录1:设备清单一览表 15 附录2:原辅材料物化性质 16 附录3:原辅材料的毒性危害及防护急救 17 附录4:岗位操作运行记录样表

规程方案字体及格式要求 一、目录格式要求: 1、目录(居中;目录两字中间空一个格;三号;中文黑体); 2、采用“1”、“1.1”、“1.1.1”的形式,每层缩进半字;页码用Times New Roman(不加括号);页码前为连续的点,垂直居中。 2、目录正文全文1.5倍行距;小四号,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 二、标题格式要求(正文按章节内容划分标题,最多不允许超过四级) 1、一级标题 格式: 1. XXXX (三号宋体;加粗) 2、二级标题 格式: 1.1 XXXX (四号宋体;加粗) 3、三级标题 格式: 1.1.1 XXXX (四号;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加粗;段后0.5行) 4、四级标题 格式: 1.1.1.1 XXXX (四号宋体;加粗) 三、正文格式要求 正文首起空两格;全文1.5倍行距;正文文字小四号,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 四、表格格式要求 表格内容均为五号、宋体。 五、页码格式要求 小五号Times New Roman,下居中(例: -1-) 六、纸型及页边距纸型:A4纸 页边距:上2.0厘米下2.0厘米左2.5厘米右2.0厘米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编号: 5.9.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 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它由美国的格 雷厄姆 (K·J·Graham)和金尼 (G·F·Kinney)提出的,因此也称为格 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的三个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是: L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危险性的大小: D=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的特点是比较简便,容易在企业内部实行。目前,已在航空工业系统、部分铁路交通系统和石化系统试点使 用,效果较好。它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各危险点的危险状况,有利于 整改措施的实施。评价步骤如下: 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 2)由评价小组人员按照规定标准给L 、E、C 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 、E、C 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 D 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三个因素的分值和危险性分值及其对应的情况如下。 表 1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分值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会被预料到0.5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1 / 2

3不经常,但可能0.1实际上不可能 1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表 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E) 分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分值出现于危险环境的情况 10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暴露一次 6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3每周一次或偶然的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 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可能结果的分值 (C)分值可能结果分值可能结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严重,严重伤害 40灾难,数人死亡3重大,致残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表 4危险性分值(D) 分值危险程度分值危险程度 >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20~70可能危险,需要注意160~320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20稍有危险,或许可以接受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2 / 2

标准操作规程格式

标准操作规程(SOP)的格式 制定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审核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确认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批准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标准操作规程(SOP)的格式 1 前言 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实验室质量体系中重要的部份,SOP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规范,使SOP简洁明了、层次清晰、规范统一。 2 适用范围 本公司所用SOP的撰写。 3 正文 3.1 SOP应选用A4纸单面打印。 3.2 SOP的封面 3.2.1 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2.0 cm、左3.0cm、右2.5cm),方向为纵向,文档 网格每页42行,跨度为17.3磅。 3.2.2 中文字体采用“宋体”,英文字符的字体采用“Times New Roman”。 3.2.3 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1.5倍行距”。 3.2.4 第1行用四号字体空1行。 3.2.5 单元格左右边距为0.15厘米,插入1个2行2列指定宽度为14cm表格(表格 第1列宽度9.07cm,第2列宽度4.93cm),第1行第2列拆分为两个1.13cm的单元格,第2行第2列拆分为两个行高为0.85 cm的单元格,表格外边框设置为黑色2.25磅实线,内网格线设置为黑色1磅实线。第1列第1行表格里写“标准操作规程”,四号字,每字之间空2格。回车,写英文“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四号字,每个英文单词之间空1格。表格的第1列第2行居中写“杭州先导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第1列单元格格式设置为垂直居中。第2列表格单元格格式设置为左对齐居中,第1行写“编号:”,右侧为SOP编号,均为小四号字;第2行写“生效日期:”,为小四号字;第3行写“附录:”,右侧为该SOP的附录数量,均为小四号字;第4行写“代替:”,右侧为被代替的原SOP编号,均为小四号字。 3.2.6 用四号字体空2行后写该SOP的题目,居中,字体为宋体二号加粗加下划线。 3.2.7 用四号字体空2行,再空15格写“制定者(签名):”,“制定者”间每字空一格,

格氏反应注意事项

格氏反应注意事项 1、格氏反应 卤代烃在无水乙醚或四氢呋喃中和金属镁作用生成烷基卤化镁RMgX,这种有机镁化合物被称作格氏试剂(Grignard Reagent)。格氏试剂可以与醛、酮等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经水解后生成醇,这类反应被称作格氏反应(Grignard Reaction)。格氏试剂是有机合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试剂之一,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V.Grignard)发明的。 1871年,格林尼亚生于法国塞堡(Cherbourg Frace)。当他在里昂(Lyons)大学学习时,曾师从巴比亚(P.A.Barbier)教授。当时,巴比亚主要从事有机锌化合物的研究,他以锌和碘甲烷反应得到二甲基锌,这种有机锌化合物被用作甲基化试剂。后来,巴比亚又以金属镁替代锌来进行尝试,也获得相似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不过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于是。巴比亚便让格林那继续对有机镁化合物的制备作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用碘甲烷和金属镁在乙醚介质中反应可以便地得到新的化合物,不经分离而直接加入醛或酮就会发生进一步反应,反应产物经水解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醇。其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后来的研究表明,烷基卤化镁(即格氏试剂)可以用于多反应,应用围极广,因而很快成为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试剂之一。 格氏试剂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合成的发展,格林尼亚因此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通常,各种卤代烃和镁反应都可以生成格氏试剂。不过,不同的卤代烃与镁反应活性有差异。一般来讲,当烷基相同时,碘代烷最易反应,氟代烃活性最差(实际上还没有人用氟代烃制RI>RBr>RCI>>RF 当卤素原子不变时,苄基卤代烃和烯丙基卤代烃活性最高,乙烯基卤代烃活性最低:ArCH2X、CH2=CHCH2X>30RX>20RX>10RX>CH2=CHX 格氏试剂对水十分敏感。事实上,凡是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都可以和格氏试剂反应,例如醇、末端炔烃、伯胺及羧酸等。因此,在制备格氏试剂时,应该使用无水试剂和干燥的仪器。此外,格氏试剂与空气中的氧也会发生反应,如: 2RMgX+O2==2ROMgX 不过,在以乙醚作溶剂的格氏反应中,由于乙醚的蒸气压较大,反应液被乙醚气氛所包围,因而空气中的氧对反应影响不明显。在格氏试剂制备中,溶剂的选择也是个关键。通常选用绝对乙醚作溶剂。这是由于乙醚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它可以和格氏试剂形成可溶于溶剂的配合物: 若使用其他溶剂,如烷烃,反应生成物会因不溶于溶剂而覆盖在金属镁表面,从而使反应终止。 除了乙醚外,四氢呋喃也是进行格氏反应的良好溶剂。尤其是当某些卤代烃,如氯乙烯、氯苯等在乙醚中难以和镁反应,若以四氢呋喃替代乙醚作溶剂,则可以顺利地发生反应。由于四氢呋喃的沸点比乙醚高,因而以四氢呋喃作溶剂进行格氏反应比用乙醚要安全一些。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 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 产损失 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 失 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 产损失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

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下式计算: D=L×E×C 式中:D——危险性大小值;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 C——危险严重程度。 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对照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2的规定确定。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值对照表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宜按表3的规定确定。表3 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对照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D值大于70时为重大危险源。 表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b.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M按下式计算: DM=LM×EM×CM×M 式中:DM——危险性大小值;

LM——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EM——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 CM——危险严重度; M——管理因子。 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LM与作业类型和作业环境有关,最高分值为10分,最低分值为3分;取值标准宜参照相关标准确定。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5的规定确定。 表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对照表 危险严重度因素CM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 管理因子M值与工程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关,宜按表6的规定确定。全面查评10分至3分值的条款,列出每个分值所存在的全部问题,若同时存在高分区域和低分区域的数条问题,M值应取高分区域的分数。 表6 管理因子M取值表

格氏反应及应用

格氏反应及应用 1、格氏反应 卤代烃在无水乙醚或四氢呋喃中和金属镁作用生成烷基卤化镁RMgX,这种有机镁化合物被称作格氏试剂(Grignard Reagent)。格氏试剂可以与醛、酮等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经水解后生成醇,这类反应被称作格氏反应(Grignard Reaction)。格氏试剂是有机合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试剂之一,它是由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V.Grignard)发明的。 1871年,格林尼亚生于法国塞堡(Cherbourg Frace)。当他在里昂(Lyons)大学学习时,曾师从巴比亚(P.A.Barbier)教授。当时,巴比亚主要从事有机锌化合物的研究,他以锌和碘甲烷反应得到二甲基锌,这种有机锌化合物被用作甲基化试剂。后来,巴比亚又以金属镁替代锌来进行尝试,也获得相似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不过反应条件比较苛刻。于是。巴比亚便让格林那继续对有机镁化合物的制备作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用碘甲烷和金属镁在乙醚介质中反应可以方便地得到新的化合物,不经分离而直接加入醛或酮就会发生进一步反应,反应产物经水解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醇。其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后来的研究表明,烷基卤化镁(即格氏试剂)可以用于许多反应,应用范围极广,因而很快成为有机合成中最常用的试剂之一。 格氏试剂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合成的发展,格林尼亚因此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 通常,各种卤代烃和镁反应都可以生成格氏试剂。不过,不同的卤代烃与镁反应活性有差异。一般来讲,当烷基相同时,碘代烷最易反应,氟代烃活性最差(实际上还没有人用氟代烃制RI>RBr>RCI>>RF 当卤素原子不变时,苄基卤代烃和烯丙基卤代烃活性最高,乙烯基卤代烃活性最低:ArCH2X、CH2=CHCH2X>30RX>20RX>10RX>CH2=CHX 格氏试剂对水十分敏感。事实上,凡是具有活泼氢的化合物都可以和格氏试剂反应,例如醇、末端炔烃、伯胺及羧酸等。因此,在制备格氏试剂时,应该使用无水试剂和干燥的仪器。 此外,格氏试剂与空气中的氧也会发生反应,如: 2RMgX+O2==2ROMgX 不过,在以乙醚作溶剂的格氏反应中,由于乙醚的蒸气压较大,反应液被乙醚气氛所包围,因而空气中的氧对反应影响不明显。在格氏试剂制备中,溶剂的选择也是个关键。通常选用绝对乙醚作溶剂。这是由于乙醚分子中的氧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它可以和格氏试剂形成可溶于溶剂的配合物: 若使用其他溶剂,如烷烃,反应生成物会因不溶于溶剂而覆盖在金属镁表面,从而使反应终止。 除了乙醚外,四氢呋喃也是进行格氏反应的良好溶剂。尤其是当某些卤代烃,如氯乙烯、氯苯等在乙醚中难以和镁反应,若以四氢呋喃替代乙醚作溶剂,则可以顺利地发生反应。由于四氢呋喃的沸点比乙醚高,因而以四氢呋喃作溶剂进行格氏反应比用乙醚要安全一些。 2、格氏反应通法 (1)无水乙醚的制备

格氏反应操作规程

格氏反应 N CN N O A stirred mixture of magnesium turnings (23.6 g, 0.98 mol) and Et2O (200 mL) under nitrogen is treated with a crystal of iodine and about 5percent of a solution of bromoethane (56.3 ml, 0.75 mol) in Et2O (375 mL). When the reaction starts, the remainder of the bromoethane solution is added, dropwise at a rate sufficient to maintain a gentle reflux. After the addition, stirring is continued for 1 hour. To this solution of ethylmagnesium bromide was slowly added a solution of 4-cyanopyridine (39 g, 0.375 mol) in Et2O (750 ml).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warmed at reflux for 12 hours, treated with concentrated H2SO4 (125 ml)/H2O (125 ml), and then washed three times with Et2O (250 ml). The aqueous portion was made basic (PH 9) with 15percent NaOH solution and extracted five times with 250 ml portions of Et2O. The combined Et2O extracts were dried (MgSO4), and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to afford a brown oil (48.4 g, 95percent).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①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②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 ③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L×E×C式中,D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具体方法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若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其概率为1。但在考察一个系统的危险性时,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的情况不确切。所以,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的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 此外,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因而人为地将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在这两者之间再根据可能性的大小相应地确定几个中间值,如将“不常见,但仍然可能”的分值定为3,“相当可能发生”的分值规定为6。同样,在0.1与1之间也插入了与某种可能性对应的分值。于是,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1)。 表1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值 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众所周知,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为此,K·J·格雷厄姆和G·F·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并对应地确定其分值。例如,每月暴露一次的分定为2,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的分值为3。当然,根本不暴露的分值应为0,但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毋须列出。关于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2。 表2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 3)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格氏反应

格氏反应 格氏反应(发音为/ɡri?ar/)是一种有机金属化学反应中烷基-或芳基- 镁卤化物(格氏试剂)作为亲核攻击电碳原子存在于极性键(如在一个羰基本集团在例如图所示),以产生的碳碳键,从而改变杂交反应中心有关。[1]的格氏反应是形成的重要工具,在碳碳键[2][3]和形成的碳- 磷,碳,锡,碳,硅,碳,硼和其他碳杂债券。 亲核加成反应是不可逆的有机由于高峰 组件值的烷基(峰 一 =?45)。这种反应是 不是离子;格氏试剂作为有机金属簇(乙醚)存在。 格氏试剂的缺点是,他们随时反应质子溶剂(如水),或功能组别酸性质子的胺,如醇类和。事实上,该实验室的大气湿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功时,试图从镁合成格氏试剂转弯和烷基卤化物。用于排除在大气中的水反应许多方法之一是火焰干燥反应容器蒸发所有水分,然后将其密封,防止水分返回。然而,尽管仍然需要的试剂干燥,超声波可以让格氏试剂混合形成宽松的反应,这方面的量水在通过激活镁表面的,这样它消耗任何水存在。[4] 格氏试剂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不容易形成 的 N 2机理碳一,碳卤化物通过债券与烷基反应。 格氏试剂反应和发现并命名的法国化学家弗朗索瓦奥古斯特维克多格氏(南希大学,法国)谁是1912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对这项工作。 内容 [hide] 1 反应机理 2 准备 o启动 o工业生产 三格氏试剂反应 o化合物与羰基反应 o亲电反应与其他 o到B组债券,硅,磷,锡 o碳碳偶联反应

o氧化 o脂肪族亲核取代 o消除 四格氏退化 5 工业使用 6 参见 7 参考资料 8 进一步阅读 9 画廊 [ 编辑] 反应机制 此外试剂的格氏的羰基收益通常通过一个六元环过渡态。[5] 然而,随着阻碍格氏试剂,反应可进行单电子转移。 在格氏试剂反应有关,但重要的是要确保没有水存在,否则就会导致试剂迅速分解。因此,大多数发生在格氏反应溶剂,如无水乙醚或四氢呋喃,因为这些溶剂稳定氧镁试剂。该试剂也可与氧气发生反应,在大气中存在,插入一之间的碳基和镁卤化物组氧原子。通常,这种副作用反应可能是有限的挥发性溶剂蒸气上述反应混合物取代空气。但是,它可能是最好的这种反应是进行氮气或氩气环境尺度,尤其是对于较小。 [ 编辑] 制备 格氏试剂通过的行动形成的烷基或芳基卤化物的镁金属。[6]进行的反应是通过添加有机卤化物在暂停镁醚,它提供了配体所需的稳定organomagnesium化合物。典型的溶剂乙醚和四氢呋喃。如氧气和水或醇质子溶剂与格氏试剂不兼容。通过该反应进行单电子转移。[7][8][9] R - X的+镁→R - X的? - ?+ +镁 R - X的? -→R的?+ x的- X - +镁+→XMg?? ??+ XMg?→RMgX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由美国格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ey)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D=L·E·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也越大。 1 评价步骤 1.1以类比作业条件比较为基础,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 1.2 由专家组成员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集的平均值作业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 由于采用专家打分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专家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故聘请专家时应慎重,以避免评价结果失真。 2 赋分标准 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定性表达了事故发生概率。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1,规定对应的分值为10;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0,而生产作业中不存在绝对不发生的事故的情况,故规定实际上不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对应的分值为0.1;以此为基础规定其他情况相对应

的分值,见表1。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2.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分值为10,最小的分值为0.5,分0值表示人员根本不暴露危险环境中的情况没有实际意义。具有打分的标准见表2。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分数值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 10 完全会被预料到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完全意外、很少可能 0.5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表1-2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值E 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暴露一次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1-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分数值事故造成的后果 100 十人以上死亡

40 数人死亡 15 一人死亡 7 严重伤残 3 有伤残 1 轻伤需救护 表1—4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D 危险性分值D 危险程度 ≥320极度危险 ≥160—320 高度危险 ≥70—120 显著危险 ≥20—70 可能危险 <20 稍有危险 根据生产现状,选取等操作岗位,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进行分析如下: 表1-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1) 操作岗位L E C D=LEC 危险程度 3 6 3 54 3 6 3 54 3 6 3 54 3 6 4 72 1 6 4 24 1 6 7 42 1 3 15 45 表1-6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式样2) 生产单元序 号 评价对象潜在风险 风险值 D=LEC 备注 L E C D 1 高温蒸气烫伤 1 1 3 3 2 高压空气 高压气流 喷射伤害 1 1 3 3 3 车间平台高处坠落 1 6 3 18 4 高温蒸气烫伤 1 1 3 3 5 车间平台高处坠落 1 6 3 18

设备操作规程编写格式标准

设备操作规程编写格式标准 1范围 本操作规程适用的设备名称、型号、规格 本操作规程适用的操作岗位名称 2设备使用前的准备 2.1根据设备的使用要求,在设备使用前应做的各项准备工作 (如:应准备的施工工具、油品、配套设施等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以及其他必要的配备设施) 3设备运转前的检查 3.1在设备运转前,需检查的部位项目名称、检查此项目的标准和依据(逐项说明),此项检查工作应由哪个岗位人员负责完成4设备的启动与使用 4.1哪个岗位人员进行设备的施工操作,第一步应操作设备的哪个部件、操作方法以及此项操作的标准 4.2第二步操作操作哪个部件,应如何操作以及操作标准 (比如:具体说明操作某个阀件的动作规范,把阀件由哪个位置推(拉)到哪个位置等) 4.3第三步操作……第N步操作(同上) 4.4各步操作中设备各部件的性能参数应为多少,若出现异常应处理的操作标准 4.5各操作步骤之间如有配合操作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共同操作,应写明如何配合,具体由哪个岗位人员负责等 4.6施工结束后,应由哪个岗位人员进行正常的停机作业,包括如

何操作设备各部件(说明各部件名称) (比如:泵车停机前,需进行卸压作业,应说明操作哪些部件进行卸压,如何观察压力已经卸掉,方可进行下步操作。) 5设备的安装(根据设备类型没有此项目则不编写) 5.1逐项说明所有需安装部件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安装前由哪个岗位进行检查,检查标准是什么 5.2第一步安装内容(在哪个部位安装以及安装部件的名称,用那种工具安装等),应由哪个岗位人员进行安装,安装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5.3第二步安装内容(同上),应由哪个岗位人员进行安装及安装合格的标准 5.4各步骤之间应如何衔接,应由哪个岗位人员如何配合完成 5.5安装完毕后应由哪个岗位人员进行检查、验证,检查的项目名称、检查的标准和依据 6设备的拆卸(根据设备类型没有此项目则不编写) 6.1根据设备类型确定并准备拆卸过程中需要车辆、工具、机具的名称、规格、数量,由哪个岗位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的指挥 6.2由哪个岗位负责拆卸前的检查工作,检查项目名称和检查合格标准 6.3第一步应由哪个岗位人员拆卸哪个部件,具体说明它具体的位置、名称,所用工具名称、规格、数量等 6.4第二步、第三步、…….的拆卸内容和拆卸顺序,每个操作步骤由哪个岗位人员具体负责,用哪种工具等做具体说明 6.5在各步骤之间的衔接、配合怎么完成,由哪个岗位人员具体负

设备操作规程格式

XXXXXXXX有限公司 设备操作规程 文件编号:ZY/HN/XX.CZ01-2011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受控标识: 受控号: 200 年月日发布 20 年月日实施

一、普通车床操作规程 1.操作者必须熟悉车床的一般性能结构,传动系统,严禁超性能使用。 2.工作前检查设备各部位是否完好,并加注润滑油,检查各手柄是否在规定的空位上。 3.开空车运转,确认运转正常,电气系统可靠,方可工作。 4.严禁戴手套、围围巾操作,长发者要将头发置于工作帽内。严禁擦拭旋转部件。 5.禁止隔着机床旋转部分传递或拿取工具等。 6.工、夹、刀具及工件必须装夹牢固,禁止在机床上重力敲击,在导轨上校直工件。 7.机床上各类部件及防护装置不得随意撤除,附件要妥善保管,保持完好。 8.调整机床速度、转向、行程,装夹刀具和工件,以及擦拭机床时都要停车进行。 9.工件未脱离刀具时严禁停车,遇到突然停电,必须将刀具脱离工件,切断总电源。 10.经常注意各部位运转情况,机床如有异常应立即停车,排除故障。 11.工作完毕或下班要切断电源,将拖板箱及尾座移到床身尾端,各手柄放在非工作的 位置,清扫铁削,擦拭机床,并在导轨上涂油防锈。 二、仪表车床操作规程 1. 使用前检查设备各部位是否完好,并加注润滑油。 2. 空车运转,确认电气系统是否可靠。 3. 使用操作手柄时,用力要平衡均匀。 4. 工件未脱离刀具时严禁停车,遇到突然停电,必须将刀具脱离工件,切断总电源。 5. 严禁戴手套、围围巾操作,长发者要将头发置于工作帽内。严禁擦拭旋转部件。 6. 经常注意各部位运转情况,机床如有异常应立即停车,排除固障。 7. 下班切断电源,刀架与卡盘间应有安全距离,清扫铁削,擦拭机床。 三、线切割机床操作规程 1. 操作者必须熟悉线切割机床的基本操作。开动机床前应按设备润滑要求对机床有关部 位注油润滑。 2.操作者必须熟悉线切割加工工艺。适当的选取加工参数,按操作规定的顺序操作, 防止造成断丝等故障。 3.装卸电极丝时,不能带手套,注意防止电极丝扎手。换下来的废丝应放在规定的容 器内,防止混入电器和走丝系统中,造成电器短路、触电和断丝等事故。 4.正式加工工件之前,应确认工件位置是否安装正确,防止碰撞丝架和因超程而切坏 工作台、螺母及压板等部件。 5.尽量消除工件的残余应力。防止切割过程中工件爆裂伤人。加工之前应安装好防护 罩。 6.机床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电火花引起事故。 7.在检修、清扫机床时,应将加工、控制电源切断,防止触电和损坏电路元件,打开 电器箱之前必须切断电源。 8.机器工作时,不可用手或手持导电工具同时接触加工电源的两个输出端(床身与工 9.件)防止触电。

安全风险分析表

说明 1、安全风险分析组织形式 由项目现场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安全风险分析活动,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及讨论确定安全风险分析表中有关内容。 2、安全风险分析步骤 (1)划分作业活动及区域; (2)分析每一项作业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导致的伤害; (3)通过直接判断法或LEC法评价危险等级; (4)制定管控措施,对于重要危险源应特别重视,在常规措施之外,还应采取确定责任人、操作人员指名作业、定期点检、悬挂警示标识、制定应急预案并演练等措施; (5)确定管控措施责任人并落实措施。 3、直接判断法 3.1对下列场所、设备,可直接判定为重要危险源 (1)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贮罐区 (2)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库区 (3)具有火灾、爆炸、中毒危险的生产场所 (4)企业危险建(构)筑物 (5)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 (6)变电站、空压站 3.2当危险源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符合下述四种情况之一者,则直接定为重要危险源 (1)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规、标准的 (2)直接观察到存在潜在的重大风险的

(3)曾发生过事故,尚无合理有效控制措施的 (4)相关方有合理的反复抱怨或迫切要求的 4、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LEC法) 4.1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D=L*E*C法)是作业环境危险半定量的评价方法,用三种因素分数值之积来表示危险性的大小。 4.2评价人员伤亡风险的三种因素是:事故或危险源事件的可能性大小(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C)。 4.3上述三个分值的乘积D表示危险性的大小,D值大说明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当D值≥70时,该危险源就是重要危险源。当D值﹤70时即是一般危险源。 4.4评分标准

格氏试剂的制备注意事项

格氏试剂 1.氯苯活性没溴苯强,可能引发较慢,可以加一些引发剂。 能反应就不加引发剂,用上次制好的格式试剂或者小样做一点格式试剂也可以作为这次投料的引发剂。关键醚要干燥,先加入5%左右的卤代物看能否引发,不行再加引发剂。由于引发时反应剧烈,所以我们一般开始不加热的,否则有冲料的危险。如果在加完全部的卤代物后再加引发剂得到的格式试剂质量不好,副产物比较多。一般等摩尔,Mg稍过量。反应体系用氮气保护就可以,或者用溶剂蒸汽保护也可以。 注意:1 反应时最好也能隔绝CO2和O2,反应体系用氮气保护 2 溶剂不用乙醚,乙醚中不能反应;用THF可以。 2.常用方法 镁屑和THF置于烧瓶底部,恒压滴掖漏斗内装卤代物的THF溶液,一般1-2M,先放少量(2-5%)溶液进入烧瓶低部,加入一粒碘,对烧瓶低部加热至回流,保持加热直到颜色消失。然后撤去加热从滴液漏斗开始滴加卤代物溶液,速度控制在刚好保持烧瓶内回流。如滴完以后烧瓶内仍有大量镁屑没反应完,可在加热回流1-2小时。这是我做格式试剂的方法,从未失败过,做过很多底物了。希望对你有帮助,也有的底物不容易引发,可以考虑加入少量1,2-二溴乙烷做引发剂。当然主要控制溶剂的无水处理和反应过程中空气中的水分,最好通氮气保护。至于你的两个问题,1,引发剂的用量一般不用过大,1-2粒碘能看到明显颜色既可,关键是你刚开始加入印发的低物量要控制好。2,引发就是引发,本身不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两个控制:a,引发时浓度不能过大。b,引发后迅速撤去加热,开始滴加底物,所以建议加热用电吹风或高温枪。(照我的方法做,闭着眼都没问题,加一粒碘就行。我以前做溴苯格式试剂,买来的THF直接用都不用处理。格式反映一般镁屑会稍稍过量一点) 3.如用乙醚做溶剂,引发发时,室温下先加少量的溴苯,启动搅拌,如果温度升高或有回流,说明已经引发了.不用碘也可以 4.注意无水条件,氯苯滴加慢一点,可以防止体系中积累原料,和已经声称的格式试剂反应。 5.在绝大部分格利雅反应中甲基四氢呋喃和四氢呋喃是通用的。但由于甲基四氢呋喃的沸点高,水溶性低,使得它比四氢呋喃有很多明显的优点。甲基四氢呋喃的沸点为80 C. 四氢呋喃沸点为66 这样就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同时降低了溶剂冷凝回收时的损失。甲基四氢呋喃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四氢呋喃低,因此可以更容易地将格利雅反应产物独立地包含在其中,同时回收干燥的甲基四氢呋喃也更容易。甲基四氢呋喃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有更清晰的分相能力,通常使用四氢呋喃置换甲苯时出现的乳浊液层或者混合层在换用甲基四氢呋喃后就可以避免。 6.以下几点也可以做参考: a,做格氏反应不通氮气也可以,格氏试剂对水很敏感,其次为CO2,最后为O2,所以冷凝管上端的干燥管里应装无水CaCl2和无水NaHCO3。整个装置一定要密封,干燥。在烘箱里头把仪器,搅拌子,和镁装好。用针筒加溶剂到反应瓶中,针筒加原料到恒压分液漏斗中。 b,引发剂不能加多,加多了副产物多,工业上是用目标格氏试剂做引发剂的,我们做小试的时候加一两粒碘就可以。 c,我建议你先点个板看看原料纯不纯,我曾经遇到和你一样的情况,镁溶解一小部分,查原因后得知原料相当不纯,大意了。所以做格氏试剂之前蒸一下原料。 d,关于镁的量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镁应大大过量,防止生成的格氏试剂和原料发生偶联反应,我见过此类文献,镁的量为3.7eq。但大多资料上说镁的量为1eq,反应完全为镁全

格式反应安全操作注意事项[1]

格式反应安全操作规范(通则) 格式反应(格式试剂)类型是精细化工生产中较常见的反应类型,无论从安全和质量角度来讲,尤其以格式试剂的制备尤为关键,下面以制备苯基硼酸类产品为例,说明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 基本工艺流程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第六步) 二、 操作人员要求 1. 人员必须有一个是能够熟悉操作格氏反应的,并具有判断格氏反应是否引发的能力。 2. 格式反应必须要有两人在岗位,且滴加过程中严禁离岗。 3. 根据工艺规程如实记录各工艺参数,尤其是格式试剂的制备,如不引发,应及时报告给项目经理或生产经理,严禁擅自处理。 三、 原料控制 1. 格氏反应的各个物料必须要按照QS 的要求进行检测,尤其是其中的水分,还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引起问题的醇类的含量,如溶剂中的甲醇乙醇等,对于四氢呋喃中的过氧化物,需要特别注意,还有就是THF 中的BHT 含量 2. 在操作投料前,对如溶剂类的原料必须要重新每桶取样检查。 3. 对于固体原料,不能在热水池中融化,防止包装破损后水分进入体系。 4. 硼酸三甲酯有条件的话,现精馏现用,储存期不要超过半个月,否则时间长容易水解。 5. 金属原料镁应选择镁屑,内用PE 袋包装,外用纸板桶,放干躁处储存。每

次用后,如有剩余,及时扎紧袋口,放入纸板桶密闭保存,镁屑应用公司指定的供应商 6.氮气系统,无论是用液氮还是瓶装氮气,都应符合质量要求,且供应商一定要有资质。如是经销商代理,应现场查看是否符合QA要求。 四、各步操作要点 (1)格式试剂的制备 设备及管道要求: 1.用不锈钢反应釜,反应体系密封性好,试压,无泄露 2.搅拌效果较强,设备最好没有死角,如大法兰等,避免局部的水分影响反应。 3.溴苯滴加阀门要用双阀门控制,防止其中一只有内漏 4.反应釜必须有防爆片等安全装置 5.回流冷凝器的冷却液宜选用非水介质,防止管程破裂,冷却水进入反应釜。 6 高位槽的真空系统应是单独的真空系统,切忌和反应釜真空混用。 7.抽溶剂使用不锈钢软管抽料,溶剂桶要接静电夹; 8.温度计显示要准确(校准),且物料搅拌起来后,能碰到料液。 9.要设计有冷冻盐水的进出管,防止放热过大,冷却水降不下来。 操作注意事项: 1.禁止用氮气压桶装溶剂进反应釜(或高位槽),抽溶剂使用不锈钢软管抽料,溶剂桶要接静电夹;宜使用气动隔膜泵进料,比较安全。 2.首次投料前要彻底洗釜(含高位槽及管道)并烘釜(带真空),去除水份。溶剂进入反应釜后,氮气置换二次,并保持氮气保护状态。 3.首次投料应预热至比工艺温度低10℃左右,此时温度恒定,夹套内多余蒸汽排尽。高位槽先抽入7~8kg溴苯,打开高位槽底阀,一次性加入引发反应。反应引发后,抽入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