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7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目内容。三目内容分别讲述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三目内容相对独立却又关联,把握三目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需要特殊注意的。

考纲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通过对于考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的中心在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的讲解。

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内容较为简单,主要讲解的是引起“工业革命”的几个条件,而因为这些个条件,促使市场扩大,而市场扩大则引起了需求增加,需求增加也就使得生产力提升、技术提升。但是教师需要在第一目向学生灌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理念,教师在概括工业革命的背景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和“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五个因素来阐发概括。

第二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讲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两块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棉纺织业与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讲述的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等。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着重于“承接”这一关键词。

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讲述的是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需要教师利用史料逐一讲解。此处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阶级关系点明。

总的来说,《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内容较为专一,三目内容也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体现在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某一行业迸发(棉纺织业)拓展到其他行业拓展到其他国家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其次,内容虽然相较于以前的教材缩减了将近二分之一,但是需要教师注意把握课堂拓展的“度”。

本课内容涉及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阶段,教师在本课讲解时要注重利用马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推演讲解工业革命。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对该段历史略有了解。但由于中考开卷的考试形式,且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思维尚不成熟,难以准确把握“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课内容涉及范围专一,但时间跨度大,相应的知识点零散且繁多,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下降。其次,初中教材中并未涉及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是直接跳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也是需要教师注重的一个点。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1本课内容在探讨工业革命背景问题时,学生应该学会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内容去分析问题。

2在探讨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利用马恩《共产党宣言》中的观点进行教学。

时空观念

1本间跨度较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历经三个世纪,学生应学会利用时间段来进行分阶段的学习,大致可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2在空间上分布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后遍布整个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德国与美国,即工业革命遍布了全世界。学生应该学会从地域的角度对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学习。

史料实证

1对于课堂的诸多引题,需要使用精辟以及深刻的史料。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时间段在世界中世纪史,可以选用通史类的文书(例如吴齐本的《世界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哈巴库克、波斯坦主编的《剑桥欧洲经济史》)等史料,利用不同史观进行比较(吴齐本的《世界古代史》主要运用唯物史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主要选用全球史观)。

2也可选用一些专门史书、原始史料、经典著作进行国别史、专题史的讲解,例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评价;帕尔默在《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对工业革命的描写;史料的选择确保客观性、准确性、代表性,第一手史料最佳。

历史解释

1本课内容名词解释较多,例如“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垄断资本主义”等,学生应该学会将这些名词放入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这些事件的作用。

2在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缺点时,学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而并不只看见资本主义的优点。

家国情怀

1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由资产阶级发展产生的市场、原材料、财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学生在学习本,也应该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

2准确把握情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工业革命的背景。

2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3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

1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学生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进而通过这个问题,将两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

2工业革命的影响分为利弊两个方面,我们的学生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工业革命,

是教师之引导、学生之学习的一个重要点。通过这个点,我们才能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把握“家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资源及工具视频、、板书、以及各类史料实证。

六、教学设计

创设环境,引入新课

(展示珍妮纺纱机的图片,教师利用珍妮纺纱机的起源故事进行导入。同时,利用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背景进入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学习,并引出资产阶级成长的概念。)

展示

教师同学们看上这幅图画,大家猜一下这是什么机器?对,这就是珍妮纺纱机。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科普一下珍妮纺纱机的起源。

1764年在英国有一个叫做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纺织工,一天他下班回来,一不小心把妻子的纺织机踢倒了。当他弯下腰想要扶正纺纱机的时候,看到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了直立的。他忽然想到如果将纱锭竖着排列,不就可以一次性只用一个纺锤纺很多的纱了吗?于是珍妮纺纱机应运而生。那为什么这台机器叫做“珍妮纺纱机”呢?对!是因为他女儿叫做“珍妮”。珍妮纺纱机比原先老式的纺纱机可以增加十倍的量,而工业革命也由此正式开始。大家来思考一下,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后,纺纱行业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的这样,机器生产使得劳动效率成倍的增加。而这种机器的变

革升级一定是在一定的具体背景下进行的,那接下去就跟着老师一起进去那个时代,去看看工业革命前的时代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小故事来进行导入,便于吸引学生兴趣以及增进学生的理解。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珍妮纺纱机的出现使得纺纱这一环节快速便捷了很多,而纺纱环节的快速引起了整个产业的变革,而从棉纺织业开始,英国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而不是法国或者德国呢?我们一起来看几则材料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般来解决背景问题,都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思考的呢?对!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那首先我们先来看政治角度。

那在看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可以分三个角度与五个因素(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怎么样将这三个角度与这五个因素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

同学选取两位一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农奴制度在14至15世纪已经瓦解,说明农村地区的束缚关系已经逐渐消亡。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得到了政权,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所以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政治角度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环境,那接下去我们从经济角度去看这个问题。那资产阶级是怎么样通过政治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呢?我们通过圈地运动来了解一下。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的圈地运动,然后说明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了什么?

同学选取两位一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从历史纵横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圈地运动”。那什么是圈地运动呢?我们说一般农村经济都是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但是随着英国制昵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增加,羊的养殖数量不断增加。那羊的养殖需要土地,大量贵族就将农民的土地购买、强征过来来养羊,正是因为用栅栏圈起了土地,而得名为“圈地运动”。考试一般会用“乌托邦”、“羊吃人”来形容这一知识点,大家需要注意。

刚刚我们的同学为我们分析几个要素。首先,材料中“新式农场主或牧场主经营”说明了原先的自耕农自给自足形的经济方式变成了大牧场、大农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也就说明了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更高。由此得出第一个要素在于“农业资本”。其次“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出卖劳动力”说明农民为了生计必须进入城市工作,这也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要素。

教师说完了国内市场,那国外市场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一则材料来看。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从第一则材料中呢,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海外殖民有直接掠夺与商业两种方式,而直接掠夺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从材料二中呢,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海外殖民有“一本万利”的特点,这种一本万利通过在殖民地获得原材料,再把商业制品卖给殖民地人民,使得英国人“一本万利”。

教师分析完经济角度,接下去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工业革命的背景。通过预习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文化角度主要集中在技术这一因素。那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分析。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与技术之间的某种关系。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促使需求增加,而有限时间内的需求增加促进了技术的升级要求。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发现手工工场的劳动分工促进了技术的专门化,这也就间接的促进技术的升级。

教师从第一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角度与五个因素之间会有很多的重合,大家能自己画一个思维导图,来进行梳理吗?

同学给同学几分钟画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重点在于怎样讲解三个角度与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材料分析与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这一知识。

小结第一目内容的重点在于怎样讲解三个角度与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并列的。其次,五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需要教师注意的,这种关系可以体现在政治保障是基础,政治保障促进劳动力的产生,资本与市场互相作用,市场需求是技术升级的内在动力。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教师我们一般说工业革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工业革命(1860年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同学们先看上的这一幅图,同学们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事件吗?对!就是在第一次世博会中英国建造的“水晶宫”。

当时啊,英国为了展示自己工业革命的成果,就举办了这一次的世博会,而这一届食博会上展示的许多发明,也的确让世界为英国而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届的世博会,走进第一次工业革命。

展示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课堂导入,同时创设历史背景,便于学生接受。

教师那首先,我们先来探寻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刚刚我们讲解“工业革命的背景”时讲到“珍妮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属于棉纺织业,那工业革命率先起源于哪一个行业啊?对!就是棉纺织业。我们说棉纺织业需要经历织布—纺纱—织布三个阶段。那我们先来看看“纺纱—织布”这一环节。

展示

材料一在此前,织工织布时,只是用手把梭子在经线之

间掷来掷去…如果要织较宽的织品,就需要两个或更多

的工人。凯伊的飞梭改用手拉动绳子,使得梭子在滑槽

上来回滑动,省力也加快速度。

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教师同学们看这则材料,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原先的织布是怎么样织的?而经过改革之后,织布又有什么样的提升呢?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就能发现原先的织布环节需要人力,甚至需要两个人来回拉动,而经过改良之后呢,只需要一个人,且人力参与少机器参与增加。“纺纱—织布”环节效率大大提高,就使得对纺纱的需求,也就是这一种需求使得我们前面说的“珍妮纺纱机”应运而生。而珍妮纺纱机与原先的纺纱机相比,也是增加了机器力而减少了人力。那随着产业的发展,机械力有没有发展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师随着机器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动力的转变已经从机械力转变到自然力水力。而接下去啊,随着整个产业的壮大,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出现。而整个产业的继续发展,也就使得产业主体的慢慢壮大,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成为近代的开端。自此,采用机器生产的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动力不断发展,从人工至机械力至自然力,那自然力是不是到达最高点了呢?阅读过书本的同学啊就知道肯定不是这样的,那接下去我们通过一则材料来了解接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就是蒸汽。1782年,徒工出身的瓦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科学知识,经过不断改进,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还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1785年,经过进一步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使用。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利用一张表格来概括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同学们试着填一下。

展示

材料一1768年,钟表匠凯伊在木匠海斯的协助下发

明了水力传动的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

水力织布机,把织布的速度提高了40倍。

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动力的变革解放了人力,也影响了社会各方面。例如交通运输业,19世纪初,汽船、蒸汽机车相继问世,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随着生产机械化的推进,机器工业迅速成长、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各国政府通过税收、立法、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工业发展。由此啊,我们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动力变化这一条线,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串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

教师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那我们一起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去看看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的成果。首先我们先看,上显示了三幅图画,大家来总结一下他们有哪一个相同点?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这三幅分别向我们展示的是电灯、电喇叭、电影放映机,所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用电。那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利用的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教师动力的每一次改变都使得生产力得到解放,从蒸汽动力转变到电力为动力,人类的生产关系得到极大的解放。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那动力方面除了电力,还有什么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我们来看下一则材料,大家分析一下是什么呢。

展示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图一展示的是汽油内燃机,图二展示的是迪塞尔柴油内燃机,图三展示的是最早的福特汽车。所以这三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了油作为燃料,即动力。内燃机的创制与应用,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我们说蒸汽机的动力原料来源于煤炭,那内燃机的动力原料是什么呢?对!是石油和柴油这些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原油提取这些的去求增加,也使得化学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展示

教师大家看,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制品都是从那个时候发明出来的,例如塑料制品、人造纤维等。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人们不仅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而且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由新的技术反哺旧的产业体系也成为一种很明显的特点。;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教师学习了这么多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我们通过一张表来对两次工业革命做一个比较。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填表

教师那通过这张表,我们来简要的分析一下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我们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从“发明者”与“发明基础”两项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及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多、更重要的成果。其次,从“范围”一项我们也能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

进展更迅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但是,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有特色。

最后,我们在这一目还有一个疑问,大家看课本第61页的学思之窗,然后小组讨论思考一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创新起到了什么作用?

同学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取三组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技术进步使得拥有技术的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而这也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金钱来进行科技研发。

设计意图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将第二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同时利用一张图表来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小结第二目“工业革命的影响”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上。利用动力因素去串联起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串联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来完成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第二目内容繁多,是本课知识的重点。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社会面貌、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这种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那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行接下去的学习。首先,我们先来阅读一则材料了解工业革命在经济方面有什么影响。

展示

材料一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从材料一的两张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的总贸易额与工业发展指数是呈逐年递升的趋势,这也就说明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发现20世界初的美国,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数量不成正比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垄断企业的产生。从手工工场到资本主义大到垄断企业,生产力不断发展。

教师大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数量不成正比,那是否也意味着社会财富的不均衡,那我们通过两幅图来比较分析当时的社会阶层。

展示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正如这两幅图表显示的这样,第一张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1841年第一产业占比20%,而到图二第一产业占比只剩14%,绝大多数都转向了二三产业。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十六年时间内,农民减少了,而工人人数增加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社会矛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这种矛盾我们在下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中就会学习到。

教师工业革命在造成社会阶层分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那让我们通过几则材料来分析一下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例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教师工业革命在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一幅图画来了解一下。

展示

同学随机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从这幅图画中我们能发现世界的联系加强了许多。

设计意图第三目的讲解主要利用材料分析法,史料结合便于学生的理解。

小结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分为“政治、经济、社会”与对“世界”两方面四角度,教师主要利用史料结合来进行讲解。本目的知识点内容较为枯燥,教师可以多讲一些历史小故事让课堂更加有趣。

总结与反思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讲解的主体十分明显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这一特点使得本课知识点呈现出内容跨度小但是内容多的特点。在整课内容上完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时空观念”是本课知识难处理的一个点。即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史料的选择究竟是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目与第三目之间,事件发生与影响隔绝了,怎么去处理“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之一。

巩固练习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力的发现及其应用

B、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C、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D、电力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属于简单题,由题干可知,时间段属于19世纪70年代,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故选“B”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七、课后练习

问题探究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议一议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学习拓展

问题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浪潮。我们能够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2)小试卷一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