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分析对曹操的评价

发送到手机| 收藏

全屏阅读模式字体:小| 大

一提起“三国”故事里的曹操,人们大都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一脸奸相的白脸。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有些戏剧或影视剧当中,曹操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究竟奸不奸?为什么有人说他是“奸雄”呢?

观众对曹操的认知和印象很多来自于文学作品,如果将曹操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又该如何对他进行评价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安徽亳州人。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父亲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后裔。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谥武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中国的史书如何评论曹操呢?《三国志》里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反面的奸诈?还是倾向于正面的英雄呢?

(用当代视角,审视三国纷争;用史家眼光,论说是非成败。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正说三国人物。

三国时期,像曹操这样的人物不少。也就是说,有不少英雄,或者简单地说,有许多“雄”。可是,曹操这个“雄”和别的英雄,别的雄,他的区别就在于:曹操奸。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我们在第一讲里面讲了刘备。刘备不也有人称他为奸雄吗?但是刘备这个奸雄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有人认为他是奸雄,甚至认为他是大奸雄,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第二点更重要,就是认为刘备是奸雄,刘备的奸其中一点就表现在他的虚伪。我们上次讲过,他到底虚伪还是忠厚。也就是说,有些“雄”,雄杰,豪杰,他的奸是出于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需要。他和曹操的奸雄有一个什么区别在什么地方?曹操的奸雄带有一点品质性问题,有品质性因素,而且这个品质性的因素,他小时候就这样,这小子小时侯就比较坏。《三国志》里面有记载:曹操少年的时候,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务正业。

曹操从小就有点坏,不过也反映出来他脑子快。曹操从小有点坏还出了名了。有一次他问起他的一个朋友,当然那时侯他已经成年了。他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他那个朋友笑着不说。说说说,他非要他说。子将(许邵)曰“子治世之能臣”如果赶上好的时代,你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有成就的大臣;“乱世之奸雄”要是赶上乱世,你就是大奸贼。曹操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特别高兴。他并没有觉得这是骂他。为什么?你肯定我的才干,你看在治世我是能臣,在乱世我成为奸雄,奸雄再奸也是雄啊,也是英雄!再说所谓奸,曹操理解为,在他心目中的奸就是机智,聪明,充满智慧。在乱世,太老实了那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曹操并不认为奸雄是一个贬义词,他反而感到高兴。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曹操文武双全,史书《魏略》中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曹操官至臣相,封魏王,享年65岁。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从古至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纷纭错杂,毁誉不一。那么,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偏重于“奸”还是偏重于“雄”呢?)

罗贯中笔下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固然有奸的一面。但是,主要是,突出了他雄的一面。就是说罗贯中他很好地解决了奸和雄的关系,这样就把曹操这个英雄和刘备,孙权其他等等那些英雄们,那些诸侯们区别开来了。就是说,曹操在《三国演义》里面尽管他有奸诈,甚至有些地方有残忍的一面,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胸怀宽广,目光远大,胆识非凡,善于用人。罗贯中并没有把曹操写得很坏或者无能,虽然在许多地方也写到曹操的奸,但是他有的地方着重写他奸,有些地方着重写他雄。那么,这二者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写其奸目的还是为了突出其雄。小说一开头,罗贯中就很注意这个问题,就是说从曹操这个形象一出现开始,罗贯中就写出曹操具有的那种过人的机智和远见卓识。比如说在小说第二回到第三回之间,当时,汗末已经大乱,太监专权,大将军何进,就是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很尖锐的情况下。你看曹操说的话,皇帝死了以后,他认为最重要首先是要立帝,而不是先除十常侍。

为什么?你先把皇帝立了以后你就名正言顺了。另外他说,宫中十常侍他们势力很大,你很难保守机密。你如果现在马上派人把他们抓了,杀了,根本办不到。第一最重要的,先得把新皇帝立起来,结果何进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十常侍权越来越大,控制不了了,京师军队已经不可靠了,就准备要召外军入京。曹操提出根本用不着,这个事情关键要做得机密,把那些宦官杀了就行了,抓了就行了,不要召外军,一召外军非大乱不可。结果呢?何进,袁绍,都没有听他的劝,后来召外军进京。董卓进京不就是这么来的吗?董卓进京以后整个就大乱

了。所以罗贯中在把握曹操的形象上,他始终是在突出他的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胆识过人。

之所以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会显得越来越奸,这和《三国演义》是小说(有关系),而小说需要大量的生动细节,大量的生动细节出现的结果,就使得曹操在奸的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们再来剖析一个案例,就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那个过程。我们看《三国志》怎么写的:《三国志》非常简单,因为袁绍不重视许攸的意见,许攸看出来了,袁绍这个人是刚愎自用,早晚必败,干脆他就跑了,投奔曹操了。他原来跟曹操就是朋友,他投奔曹操的时候,《三国志》的正文,陈寿的正文是这么写的:(许攸)来奔,(投奔曹操),因说公(游说劝说,劝说曹操),击琼等(打击偷袭)。击谁呢?就是淳于琼,淳于琼是带了几千人马,押送军粮(袁绍)的押粮官。就那么十几个字,很简单。那么《三国志》里头许攸到底是怎么说的?怎么劝说曹操的没写,这个过程没写。裴松之的注就把这个说字,说就是劝说,把这个说具体化了。我们看它有哪些发展。

他(裴松之)的注这么写:公闻攸来(曹操听说许攸来了),跌足迎之(就是光着脚,他都来不及穿鞋),抚掌笑曰(高兴地说):“予卿远来(予卿就是许攸的字,许攸那么老远跑来找我),吾事济矣(我的事就成了,好办了)。”为什么他这么说呢?因为曹操那时侯军粮已经用尽了,所以他知道许攸这一次

来,不管他是真投奔还是假投奔,他肯定会带来很多对我有用的信息,哪怕他是假投奔,我可以让他带点假情报回去,所以我的事情就要好办了。然后呢?许攸就问他,说(许攸)谓公曰:袁氏军盛(袁绍的军队很强大,人数比你多多了),何以待之(你怎么对待),今有几粮乎(你现在还有多少粮食)?因为我们知道,有多少粮食才能打多大的仗。公曰:尚可之一岁(还可以支持一年)。攸曰:无是,更言之(不对,你再说说)。(曹操)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你不想打败袁绍,你为什么不跟我说实话?我是来帮你的,你怎么不跟我说实话)?公曰:向言戏之耳(我刚才和你开玩笑),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怎么办,你看怎么办,我就只能支持一个月,怎么办)?然后许攸就说,你现在孤军笃守,外面没有援助,粮食已经用完了,这是很危险的。

然后就建议他乌巢劫粮,官渡大战之间乌巢劫粮。这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章节。我们从这儿已经看得出来,裴松之注已经大大丰富了许攸的说的过程。这个地方已经可以看出,曹操老奸巨滑了。到小说《三国演义》把这个细节丰富了,它的丰富很重要一个就是加上了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两个人的心理活动。我们看它这么写的:第三十回——操曰:有半年耳(也就是半年而已,比“可支半年”就要正生动一点了)。攸拂袖而起(生气了),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我是诚心诚意投奔你的),而公见欺如是(而您如此地欺骗我),岂吾所望哉(哪里是我所希望的呢)。操挽留曰(曹操就挽留他说):子远勿嗔(子远,你别生气),尚容实诉(姑且让我跟你说实话),军中粮食实可支三月耳(加了一个“实”字)。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当今的人啊,都说你曹孟

德是个奸雄,现在一看,果然如此吧!你对我这个老朋友,你都这么不信任,你还蒙我)!这个细节写得非常地生动。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小说和史书的一大区别:是史书它提供了一个故事的核甚至是核里面的肉,小说通过这个核,把它变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故事。

(曹操从黄巾大乱,初露锋芒开始。讨董卓,诛吕布,伐袁绍,杀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南征北战,纵横乱世,威震四海。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史书《三国志》还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着实记录了曹操的诡异多变。那么,对于曹操的“奸”,周思源先生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曹操秉承豪杰之奸

曹操奸不奸?那绝对奸,但是奸得可爱,奸得合理。为什么?因为曹操和许攸尽管是多年的朋友,可许攸是袁绍的主要谋士,而袁绍是现在是曹操的主要对手,他来投奔我是真是假这个还不得而知。因此虚虚实实,互相刺探这是出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需要。曹操这个奸是有道理的,有水平的。如果说曹操派出的那个信使,没有被袁绍抓住的话,许攸如果不知底细,可就被曹操出色的表演给蒙了。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罗贯中在把握写曹操的奸的时候,他是虽奸尤雄,以奸现雄,奸而不丑,奸得可爱。让人感到在这个乱世当中,你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你不能太老实。曹操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让读者感到不讨厌。这个人物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是极具个性的,

是他不会和别的那种奸诈的人混淆的。因为奸有豪杰之奸,有小人之奸,而曹操就属于豪杰之奸。

(曹操好兵法,自注兵书十万余言。他所著的《孙子略解》开创了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曹操用兵灵活,赏罚分明,长于选将用将。作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在用人方面又有哪些值得玩味的故事呢?)

唯才是举的曹操

曹操爱惜人才,这是出了名的。咱们读书过《三国演义》的人,印象都很深。你看徐庶,徐庶入曹营不出一计,曹操没有杀他。但是徐庶找个借口,离开他身边了。《三国演义》十四回:曹操带了汉献帝,从洛阳迁都到许昌去的路上,结果呢,当时徐晃奉命劫杀曹操,要把汉献帝夺回去。这时候,曹操派大将许褚迎战徐晃。许褚也是勇烈过人,跟徐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曹操下令鸣金收兵,别人就不明白了,说,“咱们如果再打一会儿,再派人上去,就可以把徐晃杀了。”曹操说徐晃是个人才,我不忍心杀他。结果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满宠。满宠就说,我跟徐晃有一面之交。他说,我想办法劝说他投降。结果,满宠就扮成一个小兵,小卒,连夜赶到徐晃那儿。徐晃就归降曹操。后来徐晃在曹操手下成了一员大将,给他立了很多功劳。在曹操决定不杀徐晃要收服他这个地方,点评家毛宗岗批了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他说:曹操见才便爱(这个“见”就是发

现,只要发现是人才他就爱),哪得不成大业!你看看,正是说到点子上。所以曹操最后能够统一北方,奠定了最后三国归晋,统一天下这样一个基础。关键之点就在于他善于发现人才,他爱惜人才,善于用人。

(曹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曾在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有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既然曹操唯才是举,宽以待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背负着“奸雄”的评价呢?)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说到曹操带着汉献帝迁都许昌,那么自然就令人想起另外一句名言,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天子以令诸侯”历来被认为是曹操奸雄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是他称霸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把它夸大一点,曹操如果想当皇帝又该怎么看?过去,人们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批评曹操的奸。奸贼,所谓汉贼不两立。实际上,我们评价一个政治人物,更多的,要从他的社会效果着眼,也就是对国家,民族,人民是否有利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如果我们从封建正统观念来看的话,那么,曹操当然是一个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当时东汉末年,皇帝无能,皇室软弱,根本无力支撑这座

庞大帝国的大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饿殍遍野,人口大大减少。因此,当时的社会需要有一个强势人物和以他为核心的强势集团出来收拾这个局面,统一中国。

因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一个正确的战略决策,这是曹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属于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强势人物,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有才学的文臣武将。所以,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和清代一对比就比出来了。清代是不是也需要人才,历朝历代都需要人才。但是清代它所需要的人才,你首先要甘心当奴才,你在当奴才的情况下我就用你,你只要有一点不听话我就杀你。所以,三国时期,真是群星灿烂,民间过去就有这个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凭什么皇帝只能让姓刘的做?所以曹操如果他当时想当皇帝都是好事。但是曹操很聪明,他不当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他就成了众矢之的了,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不当。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有利于他来统一天下。我们这样想一想,董卓岂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吗?袁绍不也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吗?他没有成功啊!所以,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上,反映了曹操非常果断地抓住了时机这个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后世学者认为:贬低曹操是有意地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曹操唯才是举,军事上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