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的意见

关于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的意见

关于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的意见
关于适度提高居住用地开发强度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教发2010-7号)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现就“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增强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做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任务。强国必先强教,学校基本建设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和实施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建立和完善教育基本建设体制机制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各级政府对学校基本建设持续投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科学有序地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有利于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是教育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加速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结构调整、人口变化更加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紧密衔接,有利于促进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学校建设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名词解释

附录A:名词解释 1、城市规划区:南阳市区行政辖区全部;鸭河口水库及其周边镇平县的柳泉铺、遮山、彭营,南召县的南河店、太山庙、石门、皇路店,方城县的广阳、博望等乡镇范围;河南油田生活区及其周边新野县的施庵、沙堰、樊集,唐河县的桐寨铺、张店等乡镇范围。 2、中心城区:西至规划312国道城西段、长江西路南段;北至焦柳铁路引入宁西铁路连接线、独山北界;东至南阳机场、大楼子庄;南至兰南高速公路与宁西铁路交接处,范围面积297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65平方公里。 3、旧区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整治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城市更新建设活动。 4、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5、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6、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臵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7、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8、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9、居住用地: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当于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 10、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中为社会服务的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研及设计等机构或设施的建设用地。 11、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城市中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12、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13、物流仓储用地:物资储备、中转、配送等用地,包括附属道路、停车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站场等用地。

居住区名词解释

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社区发展原则: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核心内容。 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自我实现的需求:人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 生态优化原则: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和营造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 共享社区原则: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1)居民参与社区管理 2)社区发展决策3)社会后续建设4)社区信息交流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想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和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住宅街坊: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地块。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通常沿街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应于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用地规模是相对的。 居住密度: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服务半径: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居民的使用频率,二是设施的规模效益。 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户内空间和归属于住户自已的户外平台、阳台和院子空间。 半私密空间:一般指住宅群落围合的、属于围合住宅院落的住宅居民的住宅院落空间,一般包括其中的绿地、场地、道路和车位等。 半公共空间:一般指若干住宅群落构筑的街坊、居住小区或居民外部空间,一般包括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的公共场地。 公共空间:一般指归属于城市空间的居住区或城市外部空间。 实况调查:对居民当前居住生活状况的调查 意向调查:居民对期望的居住环境的调查。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 划设计规范 20XX年XX月 峯年的企业咨询咸问经验.经过实战验证可以藩地执行的卓越萱理方案.值得您下载拥有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002年版) 1总则 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 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表1.0.3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居住区一组团、小区一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基纳入规划;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1.0.6 居住区规划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代号 2.0.1 城市居住区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 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0.2 居住小区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

浅析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浅析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201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李巧11010118 指导老师:宋建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然而,现代教育存在着很大不足,不能够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些问题,这对农村中小学的孩子造成不利情况。此文章就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作出就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原因;影响;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属于是义务教育阶段,是基础性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十分不必要,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缩小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会不断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一些改善,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无法达到人们对孩子教育方面的要求。中小学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然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社会必须关注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校舍教学用房状况较差: 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房屋设计年限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用房建筑都已超过使用年限,普遍存在屋面漏水,门窗破旧不堪,墙体存在裂缝,电线老化等现象。另外,教学用房分布不合理,不集中,没有统一的规划。 (二)住宿用房条件简陋,设施不配套: 当前普遍农村中小学都只有一栋学生宿舍楼,通常是楼上住女生,楼下住男生,中间一扇铁门隔开。另外,学生宿舍房间小,而每个房间睡得学生很多,一般还是两个学生睡一张床,宿舍通风条件也不是很好。许多学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澡堂,学生们洗澡都是在每一层的公共卫生间。另外,出宿舍住房漏水,窗户破烂,下雨天气学生都无法正常就寝。 (三)部分学校配套设施基础薄弱: 很多学校操场、运动场、道路等等高低不平,跑道依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学校运动设施简陋,大部分的学校娱乐设施仅仅是操场上的几张乒乓球桌,学生几乎每天过着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课余生活

城市规划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16.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社会、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17.分质给水系统:取水构筑物从同一水源功不同水源取水,经过不同程度的交公过程,用不同的管理分别将不同水质的水供给不同的用户的系统。 18.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19.住宅群体空间组合: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 20.干道网密度: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在城市用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表示。 21.城市用地选择: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活动。

2020年(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规划)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含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3]542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J137-90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二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六日 一、总则 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5、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3)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研究报告

专题三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研究 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给城市土地供应及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带来很大压力,仅靠新增用地发展城市建设难度很大。因此,改变目前城市土地粗放开发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城市由外延扩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是解决杭州市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对建设用地需求及土地供应不足矛盾的基本途径。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益研究是达到上述目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基础。 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使用效益的内涵界定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其土地的使用效益较高;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其土地的使用效益较低。总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中、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是指现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而土地的使用效益一般指土地使用活动所取得的各种有用成果的总称,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并且认为,后两者难以用量化指标表示,对其全面评价目前尚有困难。可以说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土地的使用效益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结合,相互包容的,具体关系可见图 1 。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实施方案(编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PPP项目实施方案是指政府为实施PPP项目编制的计划性文件,由于PPP项目涉及的政府部门较多,专业性较强,实施周期漫长,为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或其授权主体有必要针对PPP项目拟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的内容逐步推进PPP项目的实施。 根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社会情况发展需求,以及有关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特许经营项目建议等,提出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因此,项目实施方案一般是由政府确定的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负责编制。而实施方案的内容,参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特许经营项目实施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项目名称;(二)项目实施机构;(三)项目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实施进度,以及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标准等基本经济技术指标;(四)投资回报、价格及其测算;(五)可行性分析,即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效率的分析估算等;(六)特许经营协议框架草案及特许经营期限;(七)特许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条件及选择方式;(八)政府承诺和保障;(九)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后资产处置方式;(十)应当明确的其他事项。”虽然特许经营属于PPP模式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操作模式,但其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的内容涵盖了PPP项目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即实践中PPP项目实施方案一般包括项目概况、风险基本分配框架、项目运作方式、项目合作期限、交易机构、合同体系、监管架构及采购方式选择等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考研).

1. 详细规划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地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修建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 衡量城市大小的数量概念,包括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地域规模两种指标,通常人口规模是衡量城市规模的决定性指标。 4. 城市人口规模 在城市地理学研究及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所指的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后者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5. 历史地段 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较完整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6. 历史街区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7. 文物保护单位 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法确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面、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 8. 七通一平 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9. 中央商务区 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 城市绿地 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区别于面积较大、设施较为完善的“公园”。 11. 城市景观规划 满足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审美的需要,对城市各项景观要素采取保护、利用、改善、发展等措施,为城市发展提供从全局到个案,从近期到远期的总体性政策要求。 12. 绿地指标(三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 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 13. 城市用地 指按城市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各类用地的总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用地一般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化用地、水域、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14. 城市规划区

(整理)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

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 一、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 人均绿地面积:批绿地与常住人口的比值 道路宽度:指道路红线的宽度。 快速路:若承担有其他城市交通功能时,道路宽度可适当增加。 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调整系数不得超过1.5; 人口在200万以内的城市调整系数不得超过1.2。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公共绿地与常住人口的比值。 3、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指标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 (一)城市郊区及乡(镇)所在地,每户面积不得超过166m2; (二)平原地区的村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200m2。村庄建在盐碱地、荒滩地上的,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m2; (三)山地丘陵区,村址在平原上,每户面积133m2;在山坡薄地上的,每户面积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266m2。人均耕地面积666m2以下的,每户宅基地面积可

注:A指青岛、烟台、威海市; B指济南、淄博、潍坊、东营、日照、泰安、莱芜、济宁市; C指德州、滨州、聊城、菏泽、临沂、枣庄市。

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1、工业用地控制指标 1.1指标解释 (1)投资强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 计算公式:投资强度=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项目总用地面积 其中: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厂房、设备和地价款。 全省城市划分为7个类别。工业项目按照其行业类型和城市类别,不得低于规定的投资强度控制指标。 (2)容积率:项目用地范围内总建筑面积(包括地下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其中:当建筑物层高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采用国土资源部规定的指标。工业项目按照其行业类型不得低于相应的指标值。 (3)建筑系数: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种建、构筑物和堆场占地面积之和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建筑系数=(建筑物占地面积+构筑物占地面积+堆场用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x100% 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一般不得低于35%。(工业流程或生产安全上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4)厂前区比例:项目用地范围内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或分摊土地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厂前区比例=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占用土地面积或分摊土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x100% 工业项目的厂前区比例不得超过7%。 (5)绿地率:项目用范围内绿化占用土地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计算公式:绿化占地面积÷项目总用地面积x100% 工业项目的绿地率一般不就超过15%。

农村基础教育调研材料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教育调研材料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我市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与全省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大环境密切相关。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之后逐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1993年国家开始进行“两基”评估验收,2004年我省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在每个历史时期,我市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推进了我市教育的全面提升发展。 早在2002年,孝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战略口号,教育基础设施投资连年增长,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一系列专项工程。农村学校校舍标准由低到高,由随意性建设到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2002年办学情况为例,我市共有农村中小学402所,其中小学365所,中学37所。37所中学包括完全中学1所,高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级中学30所。小学总占地面积10299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2089平方米,在校学生42602名。中学总占地面积5983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6400平方米,在校学生21765名。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当时我市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平均水平低于国家标准。小学生均占地24.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4.97平方米,而国家标准分别为30平方米和6平方米左右,低于国家标准20%,中学情况基本类似。农村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不足主要表现在运动场

地不达要求,生均建筑面积不足主要表现在单间教室面积低于国家标准,实验室、专用教室和生活辅助用房短缺。框架结构占全部校舍的比重很低,仅为10%左右,个别学校仍有土木结构校舍在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市现有有农村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74所,中学23所。23所中学包括完全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级中学16所。小学总占地面积54547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6041平方米,在校学生21612名。中学总占地面积4365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562平方米,在校学生12315名。小学生均占地25.2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9.5平方米,中学生均占地35.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4.9平方米。框架结构校舍占全部校舍比重为61%,砖混结构校舍均进行抗震加固,D级危房全部消除,学校成为周边最安全的场所。 10年来,我市农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是数字指标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新建学校精心规划,规范建设,从选址、设计、施工各个环节均遵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新建校舍功能完善,教学、办公、生活用房齐全,运动场地、绿化用地配足配齐。 孝义市农村中小学校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的契机,集中力量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高。其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房面:

城市规划考试试卷和答案

一.名词解释: 雅典宪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 城市人口城市绿地城市用地区划 城市用地热岛效应城市空间系统 三类用地城市景观规划对外交通用地 居住用地城市公共中心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开敞空间分质给水系统 居住小区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干道网密度 城市用地选择城市设计城市更新 二.问答: 1.“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2.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4.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5.城市用地的属性。 6.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7.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 8.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9.工业用地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0.居住用地组成的内容。 11.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要求。 12.城市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13.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 1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如下: 15.山区城市布局的形式及其特点。 16.水源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7.城市管线工程的分类。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19.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20.合理、选择住宅类型应考虑的因素。 21.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22.城市广场的类型和广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2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内容。 24.城市设计的内容和类型。 三.填空:交易场所 1.从汉字字义看,城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场所。 2.城市化可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4.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休息和交通。 5.1978年12月秘鲁的利马集会后发表的马丘比丘宣言,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的问题。

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开题报告范文格式

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开题报 告范文格式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短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土地资源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空间和环境压力。与此同时,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外延扩张的思想抬头,导致用地粗放、效率低下,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中央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要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在当今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当前土地管理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方法和意义进行论述,提出了挂钩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建议,为积极稳妥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对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土地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属性,不同国家的土地等自然资源状况千差万别,并且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也不同,因此,国内外对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的研究在方法、侧重点上都不尽相同。 1.国外研究 国外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从经济角度、地理空间区位论角度、城市规划角度、可持续发展论角度等进行研究。 上世纪末,新制度经济学派兴起,罗纳德·科斯、巴泽尔等人从市场经济下土地产权角度研究了资源配置效率问题[1];本世纪初美国著名土地经济学家理查·伊利在其名著《土地经济学原理》中,阐明人口、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价等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2];其他经济学家如柏克曼、阿郎索对城市居住性用地、厂商用地竞标曲线进行了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对土地利用进行研究,反映的是土地成本与产出的关系[3]。 农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工业区位理论等区位理论主要从地理学空间角度研究产业发展的最佳布局,虽然本质上也反映如何使厂商成本最小化,但他们使国家对土地的集约利用的管理有了一定方向[4]。 在城市土地规划方面,“田园城市”理论代表霍华德主张以人为本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土地不能过度开发利用[5];《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土地利用做出了全新和比较完善的诠释,主张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保证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种主要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强调城市的有机组织,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6]。因此反映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具体内涵[7]。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角度,土地资源被认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合理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景观环境必须满足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土地集约利用作为土

贵阳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3497154.html, 贵阳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 作者:潘祖艳李莉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为例,以2014年的土地变更和社会发展数据为基础,研究目前贵阳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状况,分析贵阳市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多因素综合法贵阳市 一、贵阳市概况 贵阳地处东经106°07′至107°17′,北纬26°11′至26°55′之间,位于贵州省中部。行政区域包括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白云区、乌当区、观山湖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根据“二调”资料显示,贵阳市土地总面积804336.60hm2。其中农用地面积 674336.48hm2,占土地总而积的83.84%;建设用地面积78177.8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9.72%;其他土地40586.2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4%。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中:居民点及工 矿用地:面积61846.50hm2,占建设用地的79.11%。其中城镇面积10359.29hm2、农村居民点31869.50hm2、独立工矿用地16958.31hm2和特殊用地2659.39hm2,分别占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16.75%、51.53%、27.42%和4.30%(贵州统计年鉴(2015))。交通用地:面积13079.16hm2,占建设用地的16.73%。其中铁路用地1464.87hm2、公路用地4567.24hm2、农村道路用地6398.32hm2、民用机场648.73hm2,分别占交通用地面积的11.20%、34.92%、48.92%和4.96%。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048.39hm2,占建设用地的3.9%,其中沟渠 2875.45hm2、水工建筑物172.94hm2,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的94.31%和5.69%。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03.81hm2。 二、贵阳市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存在问题 1.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贵阳市建设用地中居住点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大,主要是农村居民点过于分散,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扩展,而基本农田和耕地不断减少,造成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度低。 2.城乡偏重向外延开发利用,建设用地效率低。近几年,观山湖区、花溪大学城、贵安新区、双龙经济区、清镇职教城等一系列新区的建设,带动了贵阳市乃至贵州省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使贵阳市的整体面貌发生了不太乐观的变化,逐渐形成新旧城区之分。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同时,一栋栋空楼就地矗立。新城区不断向外延伸,旧城区不断的形成“空城”,大量农民往城市迁移,农村也随之呈现了“空心村”。这很大程度上降低贵阳市城乡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教育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摘抄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整体设想框架,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已经成为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前所未有。他在会上提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设想,将推进四大任务,如下: 第一,以网络覆盖为基础,以能力达标为关键,以示范引领、培训提高为保障,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及使用能力的全覆盖; 为实现此,设立了三个计划: 计划之一:组织实施国家教育宽带网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以CERNET为网络,以基础电信网络为住手的省级教育网络为接入网络,以教育宽带卫星为补充,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及边远地区中小学的、可管、可控、安全的国家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规划。超前部署、整合资源、整体推进,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宽带接入网络环境。

计划之二: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能力达标计划。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实际进程和发展规律,基于设施装备、课件资源、软件工具、教师应用能力四个方面,按照各类教育的不同特点,分级分阶段建立标准。按照“强制最低标准,鼓励跨越发展”的要求,组织推进分段达标。不断推进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水平和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 计划之三:组织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在各级各类、各区域学校中,遴选一批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学校建立示范培训基地。在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并承担培训任务。在师范院校中建立教育信息化培训示范基地,并将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标准能力作为相应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引领支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分段达标。 第二,以填平补齐为基础,以优化提高为核心,以平台和机制建设为保障,推进国家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及共享服务能力的建设。 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进程。以现有资源开发主体为基础,以执行现有标准为原则,征集需求、统一规划、填平补齐,完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进一步丰富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资源优化提供基础。 组织实施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计划。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分级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建立政府补助开发和政府采购推广应用相结合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机制,推动社会资源参加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工具软件的开发。整体规划、分头实施,加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组织实施教育资源云建设计划。以云计算技术为技术手段,以整体规划、区域示范为原则,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第三,坚持顶层设计、建立标准,以实现数据互通、形成基本管理构架为目标,加快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集成现有的业务信息系统,抓紧建设一批新的业务信息系统,统筹建设教育部统一网络信息门户,初步形成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构架。为建设统一的国家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打下基础。 建立国家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整体数据规划,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数据标准与编码规范,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分级管理、规范有序、来源可靠、充分共享的国家教育资源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 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要求,分类指导,推动各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