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概述

一、概念

1.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

职能。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和首要功能。

二、填空题

1.对于人类来说,遗传不是经验获得和智力发展的主要形式,人对

经验和智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

后天的__ __教育______和___学习_ ____的形式进行的。

2.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

验的形式,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三、选择题 ba

1.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a.社会功能 b.育人功能 c.经济功能d.政治功能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教书育人b.管理学生 c.教育学生 d.教学

四、辨析题

1.动物界也存在与人类本质上相同的教育现象。

错。这是“生物起源论”的观点,把人类教育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从根本上否认教育的社

会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

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五、简述题

1.简述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通过教育,加

速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人类文明的传承,不是靠生物遗传实现的,而是靠教育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选择和传承人类经验的精华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才选拔时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

六、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一,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第二,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第三,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第四,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2)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培养政治人才

第二,培养合格公民

第三,传播政治意识,培养那个主流政治价值观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原则

一、概念

1.教育规律:即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因素或自荐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教育原则:使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性准则二、填空题

1.教育的一般规律,即教育的基本规律、普遍规律,指存在于教育领域之内为一切教育共有的规律,这类规律有两条,即________教育与社会发展_______和____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_______。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__遗传____、___环境___、__教育____和__人的主观能动性_ 。

三、选择题ddc

1.教育的人性化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知识社会

2. 教育的国际化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知识社会

3. 教育的民主化是________的基本特征

a原始社会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知识社会

四、辨析题

1. “一两遗传胜过两吨教育”

错。这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固然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物质前提,但它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还要靠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错。这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着重要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但是,环境仅仅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3.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会任意地使他们加以改变,或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或是乞、小偷

错。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离不开遗传、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论述题

1.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内因,教

育是外因,教育只有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身

心发展。

第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根据顺序性和阶

段性特点,要求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阶段特征,注意各年龄阶段间的相互衔接,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教

育措施

第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不

同年龄阶段或在个别方面是不均衡的,存在着发展的关键期。根据

不均衡性特点,要求教育把握关键期,及时而教,促使其获得最佳

发展

第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性。根据差异性特点,要

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进

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要求教育

把握各个年龄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可变性则要求教育把握

学生身心发展时代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五,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人的身心发展是身体与心理、认

知和情意等发面整体的、统一的发展。根据整体性特点,要求教育

必须重视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并不是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要

适当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前面,以教育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整体上来看:一方面,教育发展受社会发

展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

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发展。

1、社会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

(1)国民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二,科技发展制约着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等变革和发展

第三,国民经济不平衡发展状况影响着教育发展

第四,教育优先发展是当代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

第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教育权和受教

育权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

(3)文化发展制约着教育

第一,文化知识发展状况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水平

第二,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第三,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传统与变革

(4)人口因素、地域环境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发展促进着社会发展

第一,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劳动者劳动能力再生产、科学

知识再生产等,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政治人才、培养合格公民、倡导主流政治

价值观等,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社会政治

经济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教育可以通过文化传承、选择、交流、创新等,发挥教育的

文化功能,存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教育可以通过改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发挥教育的人口功能,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力智力资源等促进经

济社会发展

第四章教育规律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概念

1.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达到一定的专业性职业标准,获得相应专

业地位的过程

2.教育机智:对一种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

变的能力

3.教育情境: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有目的地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包括学习活动、教学背景、教学氛围

二、填空题

1.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___教师____、____学生____和____教育影响______。

2.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民主平等___、____尊师爱生

____、___教学相长_。

3. 学生是教育的_____客体__________,又是自我教育发展的

_______主体________。

4. 教育影响包括_教育内容_、教育方法___、_教育技术_和__教育

情境______。

5. 广义的教育情境包括____物理环境___________和__心理环境

____两大范畴。

三、选择题 bcc 1. __________是传统的“师道尊严”的体现

a学生中心论b教师中心论c“主体—主导”论d“主体间性”论

2.师生关系是通过而形成的关系体系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c.教与学的活动 d.师生相互尊重

四、辨析题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错。这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观。新课程理念是“一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求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有知识拥有者转变为合作学习者;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

五、简述题

1.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需要、知识

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个性特点等,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视学生的主体

性特别是创造性,正视学生是整体的人、认知与情意发展的统一体,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先导

(3)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这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

体现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这是了解学生、促进学生

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径

(5)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这是影响师生关系、做好育人

工作的核心因素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概念

1.教育方针: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教育目的: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二、填空题

1.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是随生产力发展出现的____社会分工___________。

2.在确定教育目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__个人本位论__和____社会本位论_____。

3.确定教育目的反映出_____社会发展______需要和_____人的发展_____需要之间的关系。

4.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_____出发点_________,又是教育工作的______归宿______。

5.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___。

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选择题 bda

1.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a.孔德 b.卢梭 c.那托尔普 d.涂尔干

2.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a.卢梭 b.孔德 c.那托尔普 d.杜威

3.美育即______________。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四、简述题

1.怎样理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两个不同主张?

个人本位论主张:(1)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2)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个人的本性,增进个人价值;(3)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4)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主张:(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

社会化;(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4)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在处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关系的问题上,两种主张各执一端,割裂了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的关系,走向对立,因而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辩证统一起来,才是唯一科学的观点。

2.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篇二:教育学原理习题五】

、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的认识。

(1)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又迫切。我国中小学生起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特征提前;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不愿意学;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动力;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为难情绪徒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3)价值多元,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社会中,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相对单一,但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社会,相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不同的道德理解。理想的价值与日常生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为人民服务与拜金主义价值并存;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强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要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政治价值观程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注重自我与社会相结合。

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应当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在民主型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比较适中,学习成绩比较稳定。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尊师爱生。尊师爱生是指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教师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2)民主平等。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还要讲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表面

上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

争论质疑,允许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的每一束思想

火花。

(3)教学相长。教相长是指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教育的目的,才能

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智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育取

向时,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更好地

获得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教

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两者

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4)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

情感上的相互支持。

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

(1)教师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

的依据。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严于解剖

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据此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正如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

教育别人。”其次,教师又要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

个性差异等。教师既要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关怀备至,又要对他

们循循善诱,严格要求。教师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学生的

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师爱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在学校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社会主

义社会的师生关系则是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是建

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尊师和爱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

系又互相促进的。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就会产生光荣感,从而更

加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事业,更加自励自勉,处处身教言教都给学

生以良好的榜样影响。而学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又会更加尊重

和热爱教师并听从教师的教诲。

(3)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学生观是教师爱生的基础,而正确的教师观则是学生尊师的

基础。教师不仅应有正确的学生观,而且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教师观。学生的教师观往往是教师的学生观的反映。学生尊敬教师,是向师

性的反映,不能代表学生的教师

观。学生的教师观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两个极端:尊师

心理和轻师心理。师生双方都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冷静、客观、全面地考察分析对方,才能树立

比较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从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教师的民主作风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因素。

教师的民主作风对生关系的影响极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平等与

学生相处,教育教学中发扬民主作风,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蔼。要相信,师生之间是心相通、情相连的,学

生的心灵永远向他们的教师敞开着。

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同时,要求考虑各阶段

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求教育工作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

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

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要求教育工作: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

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篇三:教育学原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所研究的两大教育现象是__社会现象__和__认识现象__。

2.教育学所揭示的两大教育规律是__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_。

3.教育学的发展所经历的四个阶段是__萌芽_____、_独立形态__、__多样化__和__理论深化__。

4.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___论语__之中。

5.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学记》___。

6.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古罗马昆体良的 _《论演说家的教育》__。

7.在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__《大教学论》__被看作是第一本教育学。

8.在西方,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__《普通教育学》 _被看作是第一本教育学。

9.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__赫尔巴特__。

10.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是__杜威__。

11.前苏联__凯洛夫__等主编的教育学,是第一本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系统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

1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__杨贤江__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

13.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是__教育学__。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__赫尔巴特__撰写的__普通教育学__。

二、选择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a).

a.教育规律

b.德育规律

c.管理规律

d.教学规律

2.“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均出自(c).

a.《礼记》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3.“教学相长”、“及时而教”、“长善救失”、“不陵节而施”、“禁于未发”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均出自(d)

a.《礼记》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4.普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d)

a.幼儿教育规律

b.成人学校教育规律

c.高等学校教育规律

d.普通学校教育规律

5.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是(c)

a.《大教学论》

b.《教育论》

c.《教育漫话》

d.《爱弥儿》

6.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a)

a.《爱弥儿》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7.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

a.《人的教育》

b.《教育论》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教育过程》

8.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的教育代表作是()

a.《人的教育》

b.《教育论》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教育过程》

9.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人的教育》

b.《教育论》

c.《林哈德与葛笃德》

d.《教育过程》

10.被誉为当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目标分类学》

b.《教育过程》

c.《教学与发展》

d.《教学过程最优化》

1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目标分类学》

b.《教育过程》

c.《教学与发展》

d.《教学过程最优化》

12.前苏联当代教育实践家赞科夫的教育代表作是()

a.《教育目标分类学》

b.《教育过程》

c.《教学与发展》

d.《教学过程最优化》

1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人是教育的对象》

d.《教育诗》

14.俄国教育心理学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人是教育的对象》

d.《教育诗》

15.前苏联无产阶级教育家加里宁的教育代表作是()

a.《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人是教育的对象》

d.《教育诗》

16.较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诗》的

作者是前苏联的()

a.马卡连柯

b.赞科夫

c.加里宁

d.苏霍姆林斯基

17.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

b.《教育学》

c.《新教育大纲》

d.《大教学论》

1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9.《德国教师教育指南》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福禄倍尔

d.第斯多惠

20.《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作者是()

《帕夫雷什中学》和《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

22.创造出“范例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23.《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的作者是()

24.20世纪初,中国从()最初引进了西方“教育学”。

a.苏联b.美国c.日本d.德国

25.1901年,《教育世界》1901年第9、10、11号上,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被翻译出来,成为第一本国人翻译的教育学,其译者是()。

a.王国维

b.严复

c.谭嗣同

d.孙中山

三、简答

1.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教育学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第2-4章教育的产生、发展、本质及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

育的生产性;人的发展;环境

二、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狭义

的教育则专指_____。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_______。

3.教育不仅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而且也是人的生

产与再生产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_______。

4.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具有_______。

5.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具有_______。

6.教育是受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但它一旦形成为独

立的社会部门,就具有_______。

7.教育是一种_______的社会活动。

8.教育起源于人类的_______。

9.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二大基本功能,即_______和_______。

10.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至今为止,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历

史形态: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艺”。

12.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的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________和

__________。

13.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___________朝。

14.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______,其教育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等“三科” 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四学”,合称“_______”。

15.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________和_______。

16.现代社会教育的两种类型是_______和________。

17.决定教育性质的是________。

1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来实现的。

1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不起_____作用,只起_____或

______作用。

2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

所形成的一些____________。

2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的__________。

23.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

了_____,但必须反对“________”。

24.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但必须反对“_______”。

25.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_________作用,但必须反对

“___________________”。

26.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观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7.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_________地促进人的发展。

28.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___________,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29.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__________,既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充分挖掘其发展的潜力。

3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________。?

3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_____、______以及相对独立性。?

32.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______起源论,一是______起源论。

33.教育既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_______规律的制约。

3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______范畴。

35.封建社会的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______。

36.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同______的本质联系;二是教育同______的本质联系。

37.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既是______斗争的工具,又是______斗争的工具。

38.经研究表明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有二个高峰期,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具有________性。

39.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是_______;骑士教育的内容是

_______。

三、判断并简述理由

1.学校是与教育同时产生的。()

2.动物照顾后代和儿童对成人的模仿都属于教育现象。()

3.由于教育具有阶级性,因此现代社会主义教育和现代资本主义教育毫无共同之处。()??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区别的分水岭。()

5.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6.教育等于发展。()

7.“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8.“给我一打儿童,我可以任意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成为乞丐、盗贼??”()

9.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思想品德教育。()

1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

12.教育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13.少年期是容易犯错误的时期,有人称为“危险期”,值得引起家长

和教师的重视。()

1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教育。()

15.教育活动没有规律。()

16.教育理论不能达到直接应用的水平就意味着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

17.凡是能够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

展的各种活动都是教育。()

18.康德说过:“人惟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决非人所创造的教

育以外的产物。”()

四、选择?

1.从根本上说,教育产生于()

a.心理模仿

b.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需要

c.生物本能

d.人的理性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利托尔诺

d.孟禄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利托尔诺

d.孟禄?

4.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就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来说,都与以往时代有一定的共同性,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继承性

b.历史性

c.永恒性

d.阶级性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二者并不总是同步的,或前或后的情

况总是经常出现的。这说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

a.历史继承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不平衡性

6.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

a.分离的

b.融合的

c.无联系的

d.有联系的

7.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是()

a.分离的

b.融合的

c.无联系的

d.有联系的

8.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进一步分离了,同时又更紧密地结合了,其结合的基础是()

a.现代生产

b.现代大工业

c.科学

d.现代社会

9.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a.哲学家

b.航海家

c.商人

d.武士

10.雅典教育目的除培养武士外,还培养商人和()

a.哲学家

b.军事家

c.文学家

d.手工业者

11.人的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高了可能性,而没有提供()

a.现实性

b.物质基础

c.生物前提

d.生理条件

12.环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内容;同时,社会环境也为人的发

展提出了要求,从而推动着人的发展,因此,环境又构成人的身心

发展的()

a.生物前提

b.生物基础

c.可能性

d.动力

13.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a.智力训练

b.军事体育训练

c.艺术训练

d.文法修辞训练

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

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5.古希腊的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a.军事体育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

c.天文数学教育

d.多方面发展教育

1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起()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17.在青少年学生的年龄阶段分期中,少年期一般是指()

a.10、11岁-11、12岁

b.11、12岁-14、15岁

c.13、14岁-15、16岁

d.12、13岁-15、16岁

1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

a.阶级性特点

b.学校脱离生产劳动的特点

c.等级性

d.崇尚书本,呆

读死记

19.教育生物起源论和教育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

共同特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a.阶级性

b.社会性

c.永恒性

d.继承性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

b.必然性

c.可能性

d.方向性

21.年轻一代的发展要经过乳、婴、幼、少、青几个时期,这表明了身心发展的()

a.稳定性

b.可变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22.封建社会官学的最显著特点是()

a.等级性

b.全民性

c.垄断性

d.阶级性

23.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c.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24.“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对人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家庭

25.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心理现象

d.生理现象

26.原始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全民性

b.等级性

c.生产性

d.阶级性

27.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制度

b.政治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人口

28.资本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a.科学性

b.二重性

c.等级性

d.全民性

29.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30.特狭义教育是指()

a.智育

b.美育

c.德育

d.体育

五、简答

1.古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2.现代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为什么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六、论述

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2.论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5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素质教育;

二、概念辨析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

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

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教学内容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 及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对其解释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即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效法;育,即使受教育者向好故方向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的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瑞土的教育家裴斯特洛齐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是准备完善的生活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法国教育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纵观中外许多思想家、教育家的诸多说法,虽然对教育的概念表述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即都把教育说成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入的身心发展的过程。这一共识正确地反映了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的属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属性是不会改变和消失的,所以.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是同人类共始终的。 广义的教育,其定义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教育。”它包括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系统的和零碎的,外在的灌输和内在自

发感化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社会上一切教育都属于广义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讲是从学校产生以后出现的,因此,我们把狭义的教育也称为学校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话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1)遗传素质就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①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不仅影响人的智力,也影响人的个性特征;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它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③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不但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还能主动地改造世界,人可以通过改造环境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而专业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使学校走向准专业科层制或专业科层制则是可能的,也正是改革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 学校结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在国外,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法律、政策和相应的制度是家长参与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其主要精神是藉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重建学校的结构,以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与校长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发展。 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1结合实际述评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2从知识观的角度解析“王钟之争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日常生活的理解 (1 )“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 (2)“知识”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3)“知识”是个褒义词; (4)“知识”是后天习得的; (5)“知识”一词与“科学知识”一词等同。 辞典的定义 (1)《辞海》(1989)的定义:“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②相知、相识,指熟识的人。” (2)《英汉双解教育辞典》的定义:“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我们的理解 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化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王老先生对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轻视书本知识的现象表示出巨大的担忧,因此奋笔疾书,写下《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在文中老先生反复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在理论上、历史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王老先生反驳说这是轻视知识的表现,是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反的,注定要失败的。通过重申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以此说明传统教育并不是改革派眼中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传统教育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它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习题解答 【注:据学本科课程的大三同学反映,老师只给他们画了四个论述题,所以第五道题大家可选择性背诵】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接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的实现 4.教育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中的一个基本功能,与人类教育共始终。(不确定是否确切) 5.德育:即品德教育的简称,对人的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的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指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的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 6、教师: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7、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思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8、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运动。 10、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几种起源学说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物万事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这种学说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三)教育的心里起源说:教育的心里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认为,原是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但没有回答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2.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精品文档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是指儿童现有 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分析、综 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的 形成或改组。 6、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育论》 D、《普通教育学》 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生理前提 D、外部条件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 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A卷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刘换霞 单位:河南省中牟一高 专业:数学 考试科目: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0年 7 月24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4、终身教育 答: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教育规律是在众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事物本质特点的东西。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摆脱了教育实践的具体形式、地点、时间、类别的种种限制,而使其概括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永恒性。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2)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3)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4)教育的个性性。人的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5)教育的多样性。教育的个性性必然要求教育的多样性。(6)教育的变革性。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变革。(7)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8)教育的科学性。(9)教育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组成。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智育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答案补充版

教育学原理的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教育你是如何理解的你关于教育的困惑主要有哪些 (1)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2)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3)教育即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4)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 (5)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就成特别的器皿。——蔡元培 (6)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7)教育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 ①本能与社会化的内容 ②个体的直接经验与类的经验 ③适应与改造 (2)教育的特殊性 ①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它不同于其他以物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 ②教育与其他有意识地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3)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①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 ③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缺乏的是哪些方面近期准备如何完善自己 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情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性向 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智慧 (1)专业知识: 知识结构: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知识 (2)专业情意:爱学生、爱工作 ①没有这一条,什么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育技术都是一句空话。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 ②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学生温和的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如果加以爱护是教育的一种境界,那么不加伤害应该成为教育的底线。 (3)专业性向:成功教育的人格特征 (4)专业自我:教师个体对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肯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影响 (5)教育理念: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和信念 ①确信与坚守 有教育思想,即便是零散的教育看法,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要通过抗争来坚守它,承诺它,实践它。是什么因素在干扰着教师的信念,消磨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的意志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方式、知识授受主义的教育倾向、功利主义的教育评价、控制主义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混血儿。 ②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发展观是其中的核心 (6)能力结构 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心理辅导的能力 (7)教育智慧: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教育可以预设,但不可以预定 3.你周围存在哪些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你如何看待它们 我国教育不平等的表现: (1)城乡教育的差距: (2)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

教育学原理重点总结

1 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把他们努力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2 教育的根本属性(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活动,实质上承认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即肯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 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4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教育实践。 5 教育现象泛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矛盾,问题等等。 教育规律就是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6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7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概括文艺复兴以来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公开出版了《大教育学论》,这是近代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8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其基本观点是:(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改造(3)学校即社会(4)课堂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

为中心(5)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9 在我国,1930年出版了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0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历史法,调查法,统计法,行动研究 11 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能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能为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作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作用;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作用

2020年整理《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内容.pdf

大二上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单选、多选、判断、判断简析)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各种教育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及观点: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他们的观点“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在原始社会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指导下形成的。观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不能与动物的某些本能活动相混淆,而抹煞它的社会性特点。(2)、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不是或主要不是有意识的模仿,有意识和有目的性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之一。(3)、在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不仅因为生产劳动是制约其他社会活动的决定因素,而且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4)、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并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教育。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 (四)、教育的形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独立标志: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三)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单选、判断) (一)教育的功能: 1、理论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2)、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3、教育的政治功能:(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能力使用。(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 5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单选、判断)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这决定了教育必须兼顾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发展。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适时进行。4、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 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 1.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法:作为一种“影响”;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或工作领域 2.日常生活中“教育”概念的内涵:(1)“教育”意味着一种影响,但它常意味着好的影响,即“教育”的目的具有“正当性”、“向善性”。(2)“教育”的对象是人,实施教育的主体通常也是人,通常具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但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施教方则不仅限于人,也未必具有教育意识。(3)虽然“教育”常指是“想对人实施好的影响”,但“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4)“教育”的意义有广有狭。 3.不同外延下的“教育”内涵: 广义的“教育”:对人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施加影响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根据积极的价值取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施加影响的活动。 又称“学校教育”; 最狭义的“教育”:在我国,根据积极的价值取向,对人的政治、宗教、民族等方面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施加影响的活动,又称“思想道德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1.中文“教育”的词源 (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2)《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但这两个字没有构成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4)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

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5)“教”左上部读为“yao”,《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表明“教”是让人学习以占卜算卦为内容的知识。“教”左下部为“子”,意为“教”的对象。“教”的右侧是手执物,是一个动词记号。 (6)“学”的含义,《礼记·王制》中解释为:“学者,觉也,以反其质”。“反”同“返”。即是领悟与觉醒,以回归人的本质。 2.西文“教育”的词源 (1)英文的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动词形式为e ducêre。 (2)在拉丁语中,“e”表示“出”,“ducêre”表示“引”,“educêre”表示“引出”。 (3)可以看出,其意为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 (4)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的教育思想 ?哲学基础:灵魂不灭与轮回。灵魂是单一的本原,它不朽、不可分解、永恒不灭、无形无影,为自动、自由者、运动的本始。“一切无灵魂的物体由外力而动,但有灵魂者则自己动,因为这是灵魂的本性。”(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认识你自己”;“培养专家” ?教育方法:“产婆术”。 三.“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教育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解放,知识不是核心,解放才是灵魂; ?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教育通过关注人的生命而为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和平事业提

福师大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整理

《教育学原理》 一、在您看来,当好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10分) 答:教育是一项与人的心灵、精神相关联的伟大事业,当一名好教师需要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精神世界。具体上讲,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需要拥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其中,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这四者是教师美好心灵的标志,也是其专业精神的四大支柱。 1)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 教师职业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都可视为谋生的手段,在择业时人们会权衡不同职业的利益。而其实任何职业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特性,对于任意的从业者而言,都可能受外驱力和内驱力影响。其中普通的从业者,往往会因外驱力而工作,特别在意的职业待遇;而勤恳的、优秀的从业者,往往因内驱力而工作,特别在意是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乐趣,特别看重的是职业特性、职业理想及该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选择教师职业,从内驱力看,教师给予我们平静、变化、挑战、思考以及保持学习的机会,单纯的喜欢教书的节奏,做自己的主人的感觉,以及看着学生成长,并体验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在我看来,一个教师对“成长”、“发展”、“变化”、“爱”等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其教育理想的高度和对待本职工作的整体态度,而不应受金钱和权力等外驱力影响,应全面体现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价值,这是表征教师职业内驱力的核心词汇。 我们明白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一所没有理想的学校,一种没有理想的教育,都不可能走得很远。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充满热情、不断创造。一个失去了教育理想的教师会在思想上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安于现状,失去了超越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激情活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自身职业的独特性和价值,才可能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才可能获得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 2)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理想一旦上升为坚定的教育信念,热爱上本职工作,自然会焕发出澎湃的教育激情。所谓教育激情,即对于教育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着。它是一种活力、朝气、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烈心境。它也是一种事业心和生活追求,在本质上体现了个体生命的自觉和自省。可以想象,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一个充满自信,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人;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人。一个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喜欢自己职业,那么工作就不会是机械、繁琐的负担,相反会成为其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是一项心灵感召心灵、精神召唤精神的事业。它出于对知识、真理的热爱,对晚学后辈的关心呵护。它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情是教育理想的行动化、立体化,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勤勤恳恳地履行各项职责,并在激情中体现有实质内容的创造性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要知教、会教、乐教等不同层次,以此为前提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触动。一个有激情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欢快愉悦、阳光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也很难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难以化育人格和开启心智。 如果教师缺少激情,教育倦怠,那么学生厌学情绪将会愈演愈烈。而且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各种物质诱惑下,部分教师产生职业轻忽的消极心理,这使得教育活动,教师职业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意义被严重忽视和遮蔽。 3)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