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银行学讲义(4)

货币银行学讲义(4)

货币银行学讲义(4)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详细内容请参看教材386页

专栏12.1

通货膨胀与名义利率

二、货币供给与利率

表面上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似乎很简单:

因为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的右移,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请参看教材 图12.3)

1、几种可能的影响:

首先,在没有充分就业之前,货币的增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起需求的增加,从而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这将使利率上升。

其次,货币供给的增加还会引起价格水平上涨,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上升,从而使利率上升。

最后,当物价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上升时,人们往往会形成物价继续上升的预期,这种预期的通货膨胀同样会导致利率的上升。

1)流动性效应;

2)收入效应;

3)价格水平效应;

4)预期通货膨胀效应。

事实上,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就可以归纳成上述四种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货币供给与利率

2、利率变动的轨迹

可能出现的情况请参看教材《货币金融学》123页 图6-16。

虽然四种效应都会对利率发生作用,但是作用的时间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说来,流动性效应的作用是比较快的。

在流动性效应发挥作用之后,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所导致的产出和价格的上升开始慢慢的发挥影响。所以说,价格水平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有一个时滞。

预期通货膨胀效应的快慢取决于人们形成预期的方式。

如果人们形成的是适应性预期,那么预期通货膨胀效应的作用就会比较晚;如果人们形成的预期是比较理性的,那么预期通货膨胀效应就会在货币增加后立即起作用。

价格水平效应和收入效应一般是经过一段滞后时间才发挥作用的;流动性效应是马上产生作用的;预期通货膨胀效应产生作用的快慢取决于人们形成预期的方式如何,是否是理性的。

在现实中,当货币供给增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利率水平也跟着上升,显然 1)这种情况与现实不符。而 2)和 3)又很难判断究竟哪一种情况更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数据经常是年度或季度数据,这样的数据不能反映当期的情况。

第三节 利率的结构

在前面的研究中,为了方便我们假定只有一种生息资产,而现实中生息资产的种类繁多,各自的利率也不相同。要了解他们利率差异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就涉及到了利率的结构问题。

利率的结构问题大体分两类:

1、期限完全相同的各种债权的利率差异,即利率的风险结构;

2、特征相同而期限不同的各种债权的利率差异,即利率的期限结构。

一、利率的风险结构

利率的风险结构主要是由债券的违约风险,债券的流动性,以及税收等因素决定的。

1、违约风险:债券发行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风险补偿:有风险债券和无风险债券的利率差。

无风险债券:没有任何还本付息问题的债券。

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通常被认为是无风险的,因为中央政府总可以通过征税甚至发行货币等方式来偿付债券的本息。

美国的四家权威私人评级机构: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费奇公司,价值线投资调查公司。

以标准普尔公司为例,债券被分为:AAA、AA、A、BBB、BB、B、CCC、CC、C、D十个等级,其安全性逐次递减。

2、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变现的难易程度,流动性越高的债券,利息回报越低。

如果一种资产的流动性很低,那么持有这样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这部分资产被扣牢了。

3、税收因素

因为每一个投资者关心的是税后利润,所以如果利息所得税率越高债券发行者向投资人支付的税前利率就会越高。

如果债券利息收入的税收待遇因债券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必然要反映到税前利率上来。

相关例题请参看教材395页

上述内容是利率的风险结构,主要是由违约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因素决定的。此外还可能存在一些其它因素,例如:债券本身的附加权利。

二、利率的期限结构:

定义:不同期限的同种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关系,叫利率的期限结构。

收益曲线:又称收益率曲线,描述的是不同期限的同钟债券之间利率的关系,或者说是债券的期限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可能存在的关系:

1)各种期限的同种债券,它们的利率相同。即利率与期限无关,叫水平收益曲线。

2)债券的期限越长,债券的利率越高,称为向上倾斜的收益曲线。(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最常见)

3)债券的期限越长,债券的利率越低,称为向下倾斜的收益曲线。

利率曲线的特征:

(两个典型的事实)

(一)收益曲线一般向上倾斜。

(二)不同期限的债券,它们的利率往往是同向波动的。

三种理论:

1、预期理论:

优点:能够解释为什么各种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是同向波动的。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短期利率要低于长期利率。

2、分割市场理论:

优点:能够解释为什么收益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缺点:不能够解释为什么各种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是同向波动的。

3、优先聚集地理论:

该理论能够很好地同时解释前面的两个典型的经验事实。

1、预期理论:

假定条件: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给投资者提供的是完全相同的回报。

例1:讨论1年期债券与2年期债券之间年利率有什么关系。

结论:2年期的债券利率等于1年期债券利率和预期的一年以后的1年期债券利率的平均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1年期债券的利率上升,那么2年期债券的利率也会跟着上升。

n 年期债券的年利率:

通过这一理论将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同向波动,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长期债券利率会高于短期债券利率。

2、分割市场理论:

假定条件: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完全没有替代性。

这种理论的理由:

1)投资者可能对某种期限的债券具有特殊的偏好。

2)某些机构投资者的负债结构决定了他们在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之间的选择。

3)不同的借款人往往也只对某种期限的债券感兴趣。

分割市场理论的缺陷:

1)市场是完全分割的假设过于苛刻和理想化。

2)无法解释不同期限债券利率的同向波动。

3、优先聚集地理论:

该理论考虑到了投资者对不同债券期限的偏好,但它认为这种偏好并不是绝对的。

例2:假定投资者更偏好于1年期债券,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则:投资于2年期债券到期后的本利和为:

投资于1年期债券两年后的本利和为:

课后习题:

教材402页第3、4、6、9、10、11、12题。

第十五章 通货膨胀

本章的四部分基本内容: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影响;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的对策。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类型及影响

一、通货膨胀:

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较为明显的上升。

三个含义:

1)总体价格水平,而不是个别价格。

2)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某些暂时性的或一次性的价格水平上升不能算通货膨胀。

3)应该是较为明显的价格上涨,而不是轻微的上涨。

通货紧缩:

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的和较为明显的下降。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通货膨胀率是中体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

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三种指数:

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该指数是根据家庭消费的代表性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状况而编制的。

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度量的通货膨胀率:

这一价格指数的局限性就在于它不包括资本品、中间品的价格变动。

2)生产者价格指数:

该指数是根据企业,而不是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的价格变化状况编制的。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意义:

该指数所反映的生产成本的变化,最终会通过企业的定价行为反映到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中来。

3)国民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

该指数反映了一国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价格变化状况。

指数的计算方法:

就是将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乘以100。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优点:涵盖面广,能够全面地反映价格的变动情况。

缺点:编制该指标所需的数据不易搜集,难以经常性地统计公布。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把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通货膨胀、奔跑式通货膨胀和极度通货膨胀三类。

专栏15.1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

此外,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将它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根据通货膨胀是否在事先被公众预期,可以把它分为被预期道的通货膨胀和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根据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是否同比例上升,可将通货膨胀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和不平衡的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三方面影响:

1)对总体就业和产出的影响;

2)对财富和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3)对微观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与就业和产出: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有可能在短期内扩大就业和产出。同时理论和实践上也证明了,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就业和产出只能在短期有效。

2、通货膨胀与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

没有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会造成财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再分配。

通货膨胀造成的这种财富再分配,有时候规模是非常大的,所以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这种影响是不可以轻视的。

3、通货膨胀与效率损失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3、通货膨胀与效率损失:

首先,在高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持有现金的成本将大大上升。

皮鞋成本:指的是为了现金管理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在高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名义利率往往不能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进行充分调整,以呢日,人们储蓄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

第三、在许多国家,价格并不是充分放开的,政府往往对某些行业进行物价管制。这样,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那些价格放开的行业价格上涨、利润丰厚,而受管制的行业得不到发展,因而导致一些错误的资源配置。

第四、在高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不断变化,企业和消费者难以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造成税收负担的扭曲,许多国家实行的都是累进税,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和个人将因为名义收入的上升而承担较高的税率。

第一节要点回顾:

1、通货膨胀的定义。

2、通货膨胀的类型。

3、通货膨胀的影响。

4、通货膨胀的度量。

第二节 通货膨胀与失业

这里不作讲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学习。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这一节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1、论述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2、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根源。

一、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1、货币的持续扩张与通货膨胀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

当价格水平降低的时候,实际的货币余额就增大了,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而利率的下降会导致投资的增加,这就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这是凯恩斯主义对总需求曲线增加的论述。

货币主义认为:

在货币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MV=PY,Y就是总需求,当MV不变时,随着价格P的下降每个人所能购买得的商品和劳务就增加了,也就是需求Y 增加了,即价格和总需求成反向关系。

总供给为什么向上倾斜?

因为,在企业的生产成本中有很多是不能灵活调整的,当总体价格水平上升时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在增加,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总供给的增加,所以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分析货币的持续扩张是如何导致通货膨胀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只要有持续的货币扩张,就会有持续的物价上涨。

由于财政赤字的扩大是有限度的,所以单纯的一次性的财政扩张,如果没有货币政策配合是很难产生持续的物价上涨。

2、1)财政支出扩张与通货膨胀

由于财政支出不能无限制地扩张,这也就意味着它不能带来持续的物价上涨,这种财政支出扩张可能会引起一次性的物价上涨,但不可能引起持续的物价上涨,因此财长支出扩张不可能构成通货膨胀的根源。 2)减税与通货膨胀

减税与财政支出扩张一样也不具有持续性,因此也不可能构成通货膨胀的根源。

3、供给冲击与通货膨胀

结论:如果供给冲击发生后,即使政府不采取措施 也不会发生通货膨

胀,供给冲击虽然可以带来一次性的价格上涨,但这种价格上涨并不持续。因此,单纯的供给冲击也不能构成通货膨胀产生的理由。

4、结构性因素与通货膨胀

主要是劳动生率增长速度的差异造成的。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同会引起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实际上,在结构性因素的背后也仍然是货币的扩张在起作用。

这样,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货币扩张可以导致通货膨胀,除此之外的财政支出扩张、减税、供给冲击、结构性因素在没有货币因素的加入都不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货币扩张的情况下才成为可能,因此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二、通货膨胀性货币政策的根源:

1、高就业目标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这种持续的物价上涨,叫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它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制定了比充分就业水平更高的就业目标。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当政府制定了一个较高的就业目标或者政府的整体目标函数中具有一个维持就业量的目标时,那么成本方面的因素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

两种通货膨胀的区别:

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中,是政府制定了高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就业

目标;在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中,政府的目标是使经济尽快摆脱低于充分就业的状况。

2、持续的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这种财政赤字可能跟就业有关,也可能和其他因素有关,例如战争因素,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刺激经济等等。

通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

A、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的持续扩张。

B、采取通货膨胀性货币政策的原因是:

1)就业的目标

2)政府有持续的财政赤字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抑制总需求的政策

缺点:在抑制总需求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较高的失业。

1、抑制总需求的方法:

1)控制货币供给的增长。

例:减少贴现贷款,增加法定准备金率等。

2)提高利率。

此外,在某些国家还会通过直接控制银行的信贷量来实现对总需求的抑制。

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它通常采取增加税收或减少政府支出的形式。

牺牲比率:是为了使通货膨胀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所必需牺牲的年实际国民收入的百分比。

一般说来,这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是比较有效的,但是采用这种政策付出的代价也是比较高的;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施这种政策的成本并不向人们估计的那么高。

二、收入政策

确切地说,收入政策应称之为工资——价格政策更为合适。它是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上涨进行直接干预来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

1、收入政策的四种形式:

1)规劝。

缺点:没有太强的约束力,效率较低。

2)自愿的工资——价格指导线。

缺点:不能强制实施,效果有限。

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就是政府以税收作为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4)工资、价格管制

它是由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将工资、物价加以冻结。

利用收入政策对付通货膨胀的效果并不理想。

首先,温和的收入政策入如规劝及自愿的工资——价格指导线,往往收效甚微。

其次,严格的工资——价格管制将严重削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第三,即使是严格的工资——价格管制,在没有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长期奏效。

三、收入指数化政策

也就是各种收入,如工资、利息等,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

1、收入指数化政策的好处:

首次,指数化可以缓解通货膨胀造成的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从而消除许多不必要的扭曲。

其次,指数化和可能有利于通货膨胀率的最终下降。

2、收入指数化政策的缺点:

1)收入指数化政策只能部分地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不能全部消除。2)指数化可能强化工资和物件交替上升的机制,从而使得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四、物价稳定的制度基础

1、取消中央银行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改为按规则行事。

2、确立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规则。

3、使中央银行具有足够的独立性。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货币银行学学习资料

更多资料请访问.(.....)

《货币银行学》学习提要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明确货币的定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理解当代货币制度的形成背景及其主要特征,认识我国货币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和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和基本特点,为深入学习货币供给与需求打下坚实基础。学习要点: 一、货币定义:货币的种类,包括实物货币,纸币,信用货币。重点理解货币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与联系;认识货币的法律定义、本质定义和职能定义: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对货币定义的解释。 二、货币的职能与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西方经济学说对货币职能的表述,货币职能表述的比较;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作为经济变量和政策变量的作用。 三、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基本构成要素:铸币的定义,前资本主义社会铸币流通的特点;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重点);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复本位制的基本内容,“格雷欣法则”;金币本位制的内容、特点及其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四、当代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及其最终崩溃的原因;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货币的定义。 2、比较货币职能的不同表述。 3、试论货币在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4、试述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5、试用“格雷欣法则”说明复本制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6、试论纸币与银行券的区别及融合的原因。 7、试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8、试述当代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信用关系的形成及其本质,认识各种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方法,掌握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明确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学习要点: 一、信用的本质与形式:信用定义,信用关系和信用的本质,信用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直接信用与间接信用。信用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二、信用工具:信用工具的性质;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短期金融工具,长期金融工具。 三、金融市场的形成:金融市场的定义,对场所这一概念的理解,交易对象和供求关系;开放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前提和基础;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和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票据行为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作者:————————————————————————————————日期: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

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货币银行学讲义:货币政策(DOC 20页)

第21章(教材)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改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 这一章主要学习: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一节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一)最终目标的内容 最终目标主要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 鉴于通货膨胀各种负面影响,各国一般都把反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作为一项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 2、充分就业 较高的失业率不但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很容易导致社会和政治危机,因此各国政府一般都将充分就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政策目标。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以较大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失去的是物价的稳定。 从长期来看,要想实现经济的良好增长,必须保持物价的稳定。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由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货币政策在作目标选择时不能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难以统筹兼顾。 二、中介目标 1、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 2)可控性 3)相关性 2、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 根据以上三个标准,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有: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长期利率。 1)银行信贷规模 它是指银行体系对社会大众及各经济单位的存贷款总额。

就可测性而言,通过对各个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进行核算就可以得到该指标。 可控性方面,控制这一指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信贷管制;另一种是中央银行通过该改变准备金率、贴现率及公开市场业务来间接地控制信贷规模。 相关性方面,银行信贷规模与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银行信贷规模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与货币供应量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系相类似。 2)货币供应量 可测性,通过对流通中的现金和各银行的存款状况的观察,就可以知道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状况。 可控性,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中央银行有多种手段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从而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相关性,货币对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有规律的。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很多,所以指标口径的选择是它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 3)长期利率

货币银行学教学资料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 说明 1、本题库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承担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2、题库以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为蓝本,该教材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达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该教材于1997年、2002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是当前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权威性教材。 3、本题库的命题原则是:立足于考核学生对《货币银行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等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此,题库的题型灵活多样,覆盖面宽广,按照章节命题,突出试题的客观性,以减少教师授课时的随意性,保证该课程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题库的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不大,所列论述题主要供参考使用,给任课教师一定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自主出一些针对性强的试题,增强期末考试试题的检验功能。 4、本题库的题量充足,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计算、简答和论述共7种题型,按照《货币银行学》教材的17章内容的先后次序编列。除了第十四章因内容较少,命题数量受到限制外,其余各章至少有15道填空题、15道单项选择题、10道多项选择题、10道判断正误题、5道简答题和2道论述题,可以出计算题的章节至少有2道计算题。客观题附有标准答案,主观题附有参考答案。本题库主要供期末笔考教研室统一组题和流水评卷时使用。 5、本题库是开放式试题库,由于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题库试题不可能一成不变,而需要不断更新。主要渠道一是将各任课教师的自主性命题不断纳入题库,逐渐增加题库容量;二是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一般每2年进行一次,吐故纳新;三是在教材修改时及时调整。在本题库设计编写过程中,黄达教授主编的《货币银行学》第三版正在修订,新教材有望在明年出版,为使题库与教材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届时本题库也将根据新教材进行全面修订。 6、本题库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结束并不等于教改实践探索的停止。题库本身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也希望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第一章导言(略)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价值规律的角度看,货币是核算(一般等价物)的工具。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货币的起源与(交换发展)的联 系。

按知识点整理-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四版)复习讲义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复习讲义(第四版): 1、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取决于3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3、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16世纪开始盛行)--->金银复本位(16-18世纪;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或银行券) 4、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存、储蓄、其他) 5、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国家信用、租赁信用、国际信用 6、商业信用: 定义: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延期付款形式或预付货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②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③信用资本和产业资本变动是一致的。 局限性:①信用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确定;②商业信用更具有严格的方向性; ③对象上的局限性。 7、银行信用: 定义:银行以货币形式提供给工商企业的信用。 特点:①贷出的资本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②属于间接信用;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 局限性:无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数量但银行信用不能完全替代商业信用,工商企业能在商业信用范围内解决的问题就不必求

助于银行信用。 8、国家信用: 定义: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 特点:①以国家政府为主体;②安全性最高;③资金主要用于财政方面,用途专一。 9、消费信用: 定义:由商业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信用机构以商品形态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①需要消费者个人具有偿还能力;②非生产性;③利息高,违约惩罚也高。 10、信用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支票、银行票据、股票、债券。 11、商业票据分为商业本票和商业汇票。特点:①抽象性;②不可争辩;③流通性。 12、银行票据:银行本票(同城);银行汇票(异地)。 13、信用工具的总特点:①偿还性;②可转让性;③本金的安全性;④收益性。 14、利率的分类: ①年、月、日;②固定、浮动;③实际、名义;④市场、官定、公定;⑤长期、短期; ⑥一般、优惠。 15、利率的作用: 宏观:积累资金;调整信用规模;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 微观: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作为资金计算基础的功能。 16、平衡国际收支详解:国际收支严重逆差时,将本国利率调整高于其他国家,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国短期资金;当国内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并存,降低长期利率,鼓励投资,提高短期利率,阻止资金外流,吸引外资流入。以此达到内外部平衡。 17、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储蓄取决于人们对消费的时间偏好,投资取决于资本的边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五版黄达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 名词解释 √1、信用货币: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2、信用: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3、本票:是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发出承诺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债权人的支付承诺书。 4、汇票:是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命令其在约定的期限内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的支付命令书。 5、金融:广义: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 狭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 中间说法: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 6、利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7、基期:是一个基础期、起始期的概念。() 8、现值:未来某一时点上一定的货币金额,把它看作是那时的本利和。() 9、即期利率:即期利率是指对不同期限的债权债务所标明的利率(复利) 10、远期利率:远期利率则是指隐含在给定的即期利率之中,从未来的某一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1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叫汇率。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1或100等)本国货币为标准,折成若干外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2、金融的特征: 1.流动性。金融资产的货币性质是指它们可以用来作为货币,或很容易转换成货币。 2.风险性。是指购买金融资产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3.收益性。由收益率表示。收益率有三种计算方法: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与票面额P的比率; 现时收益率——年收益额C与其当期市场价格Pt的比率; C/Pt 平均收益率——将现时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C﹢Pt﹣Pt-1)/Pt 13、远期:是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主要有:货币远期和利率远期两类。 √14、期货:是交易双方按约定价格在未来某一期间完成特定资产交易行为的一种方式,与远期合约相同。 区别在于:远期合约的交易双方可以按各自的愿望对合约条件进行磋商。而期货合约的交易多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合约的内容,如相关资产的种类、数量、价格、交易时间和地点等,都有标准化的特点。 √15、期权:是指合约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资产,也可以放弃行使此权利。(看涨期权的买方有权在某一确定的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相关资产;看跌期权的买方则有权在某一确定时间或确定的时间之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

2021年货币银行学讲义全

货币银行学 目录 绪论(学时:1) 1 何谓货币银行学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 3 何谓金融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 第一章货币(学时:3)2、1 货币概念及形成 2、2 货币职能 2、3 货币流通规律 2、4 货币类型 2、5 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学时:4)2、1 信用概念及形成 2、2 信用形成 2、3 信用工具 2、4 利息与利率

第三章金融市场(学时:4) 3、1 金融市场概念及形成 3、2 金融市场类型 3、3 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方略 第四章金融机构(学时:4) 4、1 金融机构概念及形成 4、2 商业银行 4、3 中央银行 第五章货币供求与均衡(学时:4)5、1 货币供应量概念 5、2 货币需求 5、3 货币供应 5、4 货币供求均衡 第六章通货膨胀(学时:4) 6、1 通货膨胀概念及测量 6、2 通货膨胀类型 6、3 通货膨胀成因 6、4 通货膨胀后果 6、5 通货膨胀对策 6、6 通货紧缩

第七章货币政策(学时:4) 6、1货币政策概念及形成 6、2 货币政策目的 6、3 货币政策手段 6、4 货币政策效果 第八章国际金融体系(学时:2) 7、1 国际金融基本概念 7、2 国际货币体系 7、3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7、4 国际信用 7、5 金融与经济 绪论 1 何谓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本课,业经济金融学科。它研究货币、信用来源发展及其规律,

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形成,发展及其动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微观及宏观经济金融领域通货膨胀现象及其调控以及宏观经济领域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最后研究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及金融市场机构体系。对整个金融基本概念及其客观,主观规律做了完全阐述。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对经济金融理论有了主线理解和掌握,从而给进一步学习有关金融学科打下基本。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3 何谓金融 货币流通和信用总和。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 为了做自然人,法人,社会人。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 纵横学习发。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

货银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金融部门(financial sector):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合称经济中的金融部门。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有关规则四个方面组成金融体系。 配置效率(allocate efficiency):考察的是在对证券的风险和其他特性的差异进行调整后,资金被引导到的是否为承诺支付最高利息回报的部门。“正确”的金融证券被创造出来,并以“正确”的价格从“适当”的DSUS向“适当”的SSUS转移,这一过程越顺利,配置效率越高。 运行效率(operational efficiency):考察资金转移是否在维系市场正常运行所需的最低可能成本下进行。从储蓄者流向借款者用于投资的全部资金流量越大,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越大。非中介化(disinter mediation):资金从中介金融市场转到私人金融市场,也叫脱媒。每当市场利率超过对主要存款类中介机构的次级证券所规定的利率上限时,非中介化现象就会时常出现。 初级证券(primary security):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由最终的DSUS创造的证券,这种DSUS 是的资金最终使用者,用来购买非金融的商品和服务。 次级证券(secondary security):由于许多初级证券缺乏SSUS所需的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初级证券转换为适合SSUS特性的证券,即次级证券。次级证券是银行的负债,而不是最终DSUS的负债。 存续期(duration):将到期前的现金流及现金流发生的时间均考虑在内的债券时间特征,反映债券的平均寿命。在描述现金支付流的主要时间特征方面优于到期期限,既考虑了到期前的时段长短,又考虑了提前支付。 收益曲线(yield curve):不同年限的债券在相同时点的相应的市场到期收益率所连成的线,横轴表示的是各种未清偿债券从某一既定时点至到期日间的剩余年限,纵轴则表明各种债券在相同时点的相应的市场收益率。收益曲线表明了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的收益关系。 流动性溢价(liquidity premium):为了防止利率比投资者原先预期的要高,那些购买长期固定息率债券的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对长期债券要求的高于短期债券的部分称为流动性溢价或期限溢价。 违约风险溢价(default premium):对一直有违约风险的债券,在假定其他条件全部相同的情况下,对它的利率要求高于一直无违约风险的部分,称为违约风险溢价。 市场折价(market discount):市场利率上升到票面利率以上导致债券价格下降到票面价格以下。 初始发行折价(original discount):初始发行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是债券以低于平价的价格出售。 IPO:公司或企业首次在社会上公开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是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也被翻译为“新股发行。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s):为客户寻找和筹集资金以使其新投资项目能获得所需的资金的银行,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投资银行并不是证券投资者,其基本业务是在私人金融市场上充当经纪商和自营商。 银行(bank):对为购买其他人所发行的初级证券而非购买非金融商品劳务服务而对自身发行证券的金融中介的一种笼统称呼。 银行挤兑(bank run):大量的钞票持有者同时想将钞票换成铸币的情况,它的标志通常表现为排成长龙的钞票持有者在银行外轮候兑换钞票

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货币与经济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 信用货币:是一种信用凭证,主要依靠银行信用和政府信用而流通,又称为债务货币。。 格雷欣法则:当金银币的法定比价与其市场比价背离时,市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即法定比价上被低估的货币必然被人收藏、熔化或者输出国外,而法定比较被高估的货币则独占货币流通市场,这种规律又称为“格雷欣法则”。 1 、货币职能: 1 . 交易媒介职能:货币以普遍接受物的形态(通货、支票等)在商品买卖者之间进行交易或劳务支付时发挥媒介作用 2 价值标准职能:指货币在计算、表现、比较各种商品与劳务的价值量时,充当计值单位的职能 3 货币价值贮藏职能: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即“购买力的暂栖所” 4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指货币清偿债务时充当延期支付的工具,是货币交易职能在延期执行时派生出来的 2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1 货币是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推动力 2 货币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先决条件 3 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 4 货币是经济核算和收入分配的主要工具 3 、货币制度可分为两类; 金属本位和信用货币本位。 金属本位又可以分为三类: 银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细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 金本位制(细分;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4 、掌握货币层次划分: 1 按货币的最基本只能划分货币 狭义货币M1 = 通货 + 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2 按货币资产的流动性程度划分货币层次 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大致划分情况 M0 = 通货 M1 = 通货 +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 = M1 + 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 = M2 + 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 = M3 + 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高品质商业票据等) 3 货币结构 货币机构也叫货币流动性结构,指流动性较高的货币与流动性较低的货币余额之间的比率。考察货币结构的主要指标是M0 /M2 和M1 /M2 。该比率关系的变动反映了经济环境的变化,通常在高通胀时,货币流动性比率会上升;在通缩时,存款收益增加,货币流动性比率会下降。 第二章信用与经济 1 、信用:是一种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第 2 3 页) 2 、信用工具: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约,一般规定了资金盈余者向资金短缺者转让金融剩余的价格、期限和条件。(第2 7 页) 3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时以延期支付和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信用的基础之一。 4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消费品为对象,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第2 6 页) 5 、金融相关比率:反映某一时点上现存全部金融资产存量与实物资产存量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第3 1 页) 1 、信用的要素和行为特征;( P 2 3 ) 答:( 1 )五大要素:第一,信用的主体。这些部门可能是企业、政府、个人以及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货币银行学讲义人大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货币,这个连绵不断的货币收支系统就是货币流通,是现实运动着的货币的集合。 货币在本国表现为本币,在外国相对于他国表现为外汇。 第二节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货币产生前是直接的物物交换:效率极其低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直接的物物交换已经不适合交换的需要,因此,人们先把自己的商品交换为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再拿这个商品去交换其他自己需要的商品就方便多了,当这种商品慢慢固定在某种商品上以后,贝壳、皮革、农具、布匹都曾经充当过这种中介商品,这种商品就慢慢成为货币。 举例: 直接的物物交换:我是一名教师,以讲课谋生,我要去食堂买饭,就要给食堂的大师傅讲货币银行学,从而交换他的食物。可是食堂的大师傅并不一定想听课。这样就造成了交换不能成功。 通过货币的交换:我通过讲课而获得货币收入,再去买饭,食堂的大师傅通过卖饭获得货币收入,再去购买他想要的其他商品。 二、物物交易和通过货币交易的社会成本比较 物物交易: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相交换。 通过货币交易: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和货币交换,但商品之间不能交换。 2个交易网点 物物交易的社会成本:需要C n 通过货币交易的社会成本:需要n-1个交易网点 2就大于n-1,所以物物交易的社会成本大于通过货币交易只要n>2,C n 的社会成本,所以通过货币交易优于物物交易。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货币 一、作为货币的商品要求有四个特征 价值比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二、货币的发展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电子货币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 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购买和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第五节货币的界说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20春东财《货币银行学X》综合作业参考资料

20春东财《货币银行学X》综合作业-参考资料 请仔细阅读下面说明再下载: 预览的题目和您自己的作业顺序必须完全相同再下载百!!!! 第1题(单选题)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多于流动负债,即外汇应收多于外汇应付时,则会()。 A、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 B、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下跌 C、外汇供给小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下跌 D、外汇供给小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上升 参考答案:B 第2题(单选题)()属于外资银行。 A、招商银行 B、大连银行 C、民生银行 D、汇丰银行 参考答案:D 第3题(单选题)在影响基础货币增减变动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 B、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 C、国外净资产 D、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参考答案:B 第4题(单选题)货币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过程经历了()。 A、实物货币、纸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B、实物货币、信用货币、金属货币、纸币 C、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D、价值符号阶段、商品货币阶段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货币危机大多发生于非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当这些国家出现本币汇率()时,投资者会在外汇市场上()本币,迫使该国金融当局在外汇市场上动用大量外汇储备进行对冲。 A、低估,卖出 B、低估,买入 C、高估,卖出 D、高估,买入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题)中央银行的负债来自()。 A、一国政府与工商企业 B、一国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 C、工商企业与家庭个人 D、一国政府与金融机构 参考答案:D 第7题(单选题)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关于期货期权合约的阐述正确的是()。 A、距离到期日越近,看涨或看跌期权的期权费越高

货币银行学讲义

《货币银行学》讲课提纲 暨南大学金融系萧松华 参考书目 1、萧松华、朱芳:《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 2、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 3、见考试指南所附参考书目 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第一节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概念 1、从货币需求主体的角度来看,货币需求可分为微观货币需求与宏观货币需求。 微观货币需求: 个人、家庭或企业(或称各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从自己的利益、动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考虑保持多少货币在手边最合算或称放用最大(即机会成本最小,所得效用最大)。可见,这是研究微观主体的行为及其对货币持有量的影响,故也有将其称之为个人货币需求的。 宏观货币需求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要求考虑的货币需要量。可见,这是研究宏观主体的行为。也有人将其称之为社会货币需求。 2、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Nominal Money Demand)与实质货币需求(Real Money Demand)是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在说明货币数量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过程时使用的一对概念。 名义货币需求: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或地区对名义货币数量的需求,即不考虑价格变动时的货币持有量即M d。 实质货币需求:对名义货币数量除以物价水平的货币数量的需求,即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M d)扣除物价因素之后的余额,即M d/P。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非常强调这个货币需求。由上可见,名义货币需求与实质货币需求主要是从微观主体上来研究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理论 主要是从微观上依据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其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需求稳定性的思路进行。 (一)传统货币数量说的货币需求理论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MV=PT 方程式的基本含义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然与流通中的商品交易总额相等,因为人们手上不论有多少货币,都用于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故货币支出量与商品交易量的货币总值一定相等。 这个方程表明,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即影响P的因素有此三变量。但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即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次数,它取决于社会支付制度、技术发展或交通条件、社会习惯、工业结构、金融制度等长期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即使在长期也变动非常缓慢,也不受M的影响,因此,可将V视为常数;T取决于自然条件和技术因素,尤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变动极微,也不受M的增减影响。因

货币银行学最新完整自考资料

货币:在商品与劳务的支付中以及在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欧洲货币:在原发性国领土之外流通、交换、存放、借贷和投资的货币。 货币流通:在商品交换或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 现金流通(狭义:金属货币和货币符号的流通。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借贷的总称。 高利贷:这种信用的利率水平很高,贷者要收取较高的利息,借者往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利息:它是借贷资本或信贷资金的“价格”,是借入者付给贷出者的报酬,或者说代价。 利息率:在一定时期内所获的利息额和所贷金额之比率,简单地说即利息额与本金之比。 单利法:仅对本金部分计算利息,对本金所产生的利息部分不再计算利息的计算方法。 复利法:在整个借款期限内,每个一段时限计算一次利息,并将此利息转入本金加计利息的计算利息的方法。 外汇:国际间未清偿债权债务关系进行的汇兑活动所使用的手段与工具,或者说适用于国际汇兑活动的支付手段与工具。 官方汇率:在外汇管制较严格的国家中,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的本国货币与其它各种货币之间的外汇牌价。 市场汇率:在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中,自由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交易的汇率。

外汇风险:一个经济实体或个人,因其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价格上升或下跌所造成的损益。 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 金融市场:货币借贷和金融工具交易的总称。 拆借市场:各金融机构之间短期资金拆借所形成的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间专门经营各种境外货币存放、借贷和投资业务的市场总称。 票据承兑市场:汇票到期前,汇票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证明事项,在票据上作出承诺付款的文字记载、签章的一种手续。 中央银行:一国金融机构的核心和领导,它集中全国的货币发行,执行国家或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集中经营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支付准备金,对经营性银行等进行资金支持。 商业银行:集中了社会上工商企业绝大部分的活期存款,有些国家的商业银行还集中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作为自身放款的资金来源,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 投资银行:对工商企业办理长期投资、长期贷款、报销或代销新发行的有价证券业务的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专业从事某项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 风险投资:像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的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通过提供创业管理服务参与所投资企业的创业过程,以期在所投资企业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等形式,实现资本增值收益的资本运作方式。交易工具:金融市场上据以进行交易的合法凭证,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介意转让的工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