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复习思考题及要点

遥感复习思考题及要点

遥感复习思考题及要点
遥感复习思考题及要点

遥感复习题及要点

第一章

一.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二.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狭义理解: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广义理解: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三、遥感技术系统:

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四.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包括五个部分: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五.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1.大面积同步观测覆盖范围大、信息丰富。

2时效性重复探测,有利于进行动态分析。

3.多波段性波段的延长使对地球的观测走向了全天候。

4.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综合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信息和人文信息。不同的卫星传感器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以及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时间获得的同一地区的数据,均具有可比性。

5.经济性从投入的费用与所获取的效益看,遥感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局限性:信息的提取方法不能满足遥感快速发展的要求。数据的挖掘技术不完善,使得大量的遥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

第二章

一.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2。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Ф/dS,单位W/m2,S为面积。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不过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它们都与波长λ有关。

电磁波的特性

电磁波是横波

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粒子性,这就是电磁波的波粒二象性。

二.电磁波谱与大气窗口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短~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

遥感常用的电磁波波段的特性:

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可见光:0.4-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红外线(IR) :0.76-1000 μm。近红外0.76-3.0 μm。中红外3.0-6.0 μm;远红外6.0-15.0 μm;超远红外15-1000 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地物的反射率(反射系数或亮度系数):

地物对某一波段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ρ=(Pρ/ P0)x 100%

影响地物反射率大小的因素:

入射电磁波的波长 , 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度

根据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反射分为哪三种?

1)镜面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如平静的水面,平行入射时,只在反射方向上才能探测到电磁波。

2)漫反射(朗伯反射)不随入射方向变化的反射,且在任何角度探测的反射亮度是一常数。氧化镁、硫酸钡、碳酸镁表面在反射天顶角<=450时可近似看作朗伯面

3)方向反射(实际物体反射)介于镜面和朗伯面之间的反射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根据地物反射率与波长之间的关系而绘成的曲线。地物电磁波光谱特征的差异是遥感识别地物性质的基本原理。

三.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λmax?T = b,b为常数,b=2.898*10 ̄3m?K。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四.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五.试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转变为分子的内能,从而引起这些波段太阳辐射强度的衰减,甚至某些波段的电磁波完全不能通过大气。因此在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时,形成了电磁波的某些缺失带。出每种分子形成吸收带的位置,分别讨论水的吸收带、二氧化碳的吸收峰、臭氧吸收带和氧气主要吸收带。此外大气中的其他微粒虽然也有吸收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

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散射使原传播方向的辐射强度减弱,而增加向其他各方向的辐射。尽管强度不大,但从遥感数据角度分析,太阳辐射在照到地面又反射到传感器的过程中,二次通过大气,在照射地面时,由于散射增加了漫入射的成分,使反射的辐射成分有所改变。返回传感器时,除反射光外还增加了散射光进入传感器。通过二次影响增加了信号中的噪声成分,造成遥感图像的质量下降。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因此,这种现象只有当大气中的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

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如氮、二氧化碳,臭氧和氧分子等引起。特别是对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现象非常明显,因为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米氏散射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潮湿天气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如云、雾粒子直径虽然与红外线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白色,并且无论从云下还是乘飞机从云层上面看,都是白色。

散射造成太阳辐射的衰减,但是散射强度遵循的规律与波长密切相关。而太阳的电磁波辐射几乎包括电磁辐射的各个波段。因此,在大气状况相同时,同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散射。对于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对于大气微粒引起的米氏散射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当波长进入红外波段后,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六.阐述辐照度辐射出射度和辐射亮度的物理意义,其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Ф/dS,单位是W/m2。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Ф/dS,单位W/m2,S为面积。辐射亮度(L):假定有一辐射源呈面状,向外辐射的强度随辐射方向而不同,则L定义为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即L=Ф/Ω(Acosθ),L的单位:W/(sr?m2)。辐射源向外辐射电磁波时,L往往随θ角而改变。也就是说,接受辐射的观察者以不同θ角观察辐射源时,L值不同。

共同点: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 辐射亮度(L)都是描述辐射测量的概念。区别:辐照度(I)与辐射出射度(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描述的是辐射量的大小,不过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为物体发出的辐射。它们都与波长λ有关。

辐射亮度(L)描述的是辐射量的强弱。为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L随θ角的改变而改变。

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哪三种类型?

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

灰体(grey body):发射率小于1,常数

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

黑。

亮度温度:由于自然地物不是黑体,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亮度温度。

发射光谱曲线:按照发射率和波长之间的关系绘成的曲线。

什么是透射率,从可见光到微波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透射能力?

入射光透射过地物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百分比,用τ表示。

水体对0.45~0.56μm的蓝绿光波具有一定的透射能力,较混浊水体的透射深度为1~2m,一般水体的透射深度可达10~20m。又如,波长大于1mm的微波对冰体具有透射能力。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地物对可见光都没有透射能力。

红外线只对具有半导体特征的地物,才有一定的透射能力。

微波对地物具有明显的透射能力,选择适当的传感器来探测水下、冰下某些地物的信息。

大气的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读。

七.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此,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紫外线是红光散射的30倍,0.4微米的蓝光是4微米红外线散射的1万倍。瑞利散射对可见光的影响较大,对红外辐射的影响很小,对微波的影响可以不计。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对红外线的米氏散射不可忽视。潮湿天空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无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符合无选择性散射条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强度相同。水滴、雾、尘埃、烟等气溶胶常常产生非选择性散射。

对于大气分子、原子引起的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对于大气微粒引起的米氏散射从近紫外到红外波段都有影响。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它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直径大得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

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称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八.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称作大气窗口。

九.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

能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传输:部分被大气中微粒散射和吸收而衰减。波长位于大气窗口的能量才能通过大气层,并经大气衰减后到达地表

与地表相互作用:不同波长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反射,吸收,透射,折射。

再次通过大气层:包含不同地表特征波谱响应的能量,再次经大气吸收,散射衰减。不仅使传感器接收的地面辐射强度减弱,而且由于散射产生天空散射光使遥感影像反差降低并引起遥感数据的辐射,几何畸变,图像模糊,直接影像到图像的清晰度,质量和解译精度。

遥感系统:通过遥感系统记录辐射值。

十、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

对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0.4-2.5um)来说,在卫星上传感器入瞳孔处的光谱辐射亮度是大气层外太阳光谱辐射照度、大气及大气与地面相互作用的之和。

在辐射传输过程中,到达地面的总辐射能量主要是太阳直射辐照和天空散射辐照之和。

由于地表目标反射是各向异性的,从遥感器观测方向的地物目标反射出来的辐射能量,经大气散射和吸收后,进入遥感器市场中含有目标信息。

从太阳发射出的能量,有一部分未到地面之前就被大气散射和吸收,其中一部分散射能量也进入到遥感器视场。但这一部分能量中却不含任何目标信息。

此外,由于周围环境的存在,入射到环境表面的辐射波被反射后,有一部分经大气散射进入遥感器视场内;

还有一部分又被大气反射到目标表面,在被目标表面反射,透过大气进入遥感器视场。

十一、简述太阳和地球作为自然辐射源的电磁辐射特性

太阳辐射:是可见光和近红外(0.3-2.5μm)的主要辐射源;常用5800K的黑体辐射来模拟;其辐射波长范围极大;辐射能量集中-短波辐射。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太阳光谱相当于5800 K的黑体辐射;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0.76 μ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μm左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 ~ 3.0 μm波段,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

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

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

地球的电磁辐射:小于3 μm的波长主要是太阳辐射的能量;地球自身发出的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部分,即6μ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3-6 μm之间,太阳和地球的热辐射都要考虑。

第三章

气象卫星的特点

轨道:低轨(800~1600km)和高轨(36000km)。

成像面积大(高轨卫星观测1/4地球面积),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

短周期重复观测:静止气象卫星30分钟一次;极轨卫星半天一次。利于动态监测。

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海洋遥感的特点:

需要高空和空间的遥感平台,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的观测;

以微波遥感为主;

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的结合是扩大海洋遥感探测手段的一条新路。

海面实测资料的校正。

传感器:是收集和记录地物反射或者发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是遥感技术的核心部分。

按工作方式分类:

1)主动式:人工辐射源向目标地物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从目标地物反射回来的能量。

如:侧视雷达、激光雷达、微波散射计等

2)被动式:接受自然界地物所辐射的能量。

如:摄影机、多波段扫描仪、微波辐射计、红外辐射计等

按照记录方式分类:

非成像方式:探测到地物辐射强度按照数字或者曲线图形表示,接收到地物的电磁波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

如:近红外、热红外、微波辐射计、微波高度计、散射计、激光高度计等。2)成像方式(最常见):传感器接收的地物电磁波(反射、发射或两个兼有)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又可分为:

摄影方式传感器(摄影机)

扫描方式传感器(光学-机械扫描仪、成像雷达)

航空相片比例尺:航空像片上2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相应2点距离之比。

(1)平均比例尺:以各点的平均高程为起始面,并根据这个起始面计算出来的比例尺。

(2)主比例尺:由像主点航高计算出来的比例尺,它可以概略地代表该张航片的比例尺。

一.像点位移与投影误差

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

点位在像片上的位置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其位移量就是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误差”

(1)位移量与地形高差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当高差为正时,像点位移为正,是背离像主点方移动;高差为负时,像点位移为负,是朝向像主点方向移动。

(2)位移量与像点距像主点的距离成正比,即距像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像主点无位移。

(3)位移量与摄影高度(航高)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的位移量越小。

二.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是什么?

a. 投影距离的影响

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

中心投影: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b. 投影面倾斜的影响

正射投影:表现为比例尺的放大

中心投影: 若投影面倾斜,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c. 地形起伏的影响

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

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

三.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与可见光至红外遥感的空间分辨率有何区别? 答:可见光至红外遥感的的传感器主要是摄影机、光机扫描仪和CCD ,其空间分辨率在平行于飞行方向和垂直于飞行的方向是相同的

而微波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在平行于飞行方向和垂直于飞行的方向是不同的,分别表示为方位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

:相邻两束脉冲之间,能够分辨两个目标的最. D 是天线孔径。

Pa=(入/D)/R, 发射波长越短、天线孔径越大、距离目标地物越近,则方位分辨力越高。但是,发射波长越短,穿透大气的能力越差。要提高方位分辨力,只有加大天线孔径、缩短探测距离和工作波长。

距离分辨力(垂直于飞行的方向):脉冲发射方向上。能够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 俯角越大,距离分辨力越低;俯角越小,距离分辨力越大。要提高距离分辨力,必须降低脉冲宽度。但脉冲宽度过低则反射功率下降,实际应用采用脉冲压缩的方法。

合成孔径雷达基本思想:

遥感平台作匀速前进运动,用一根小孔径天线代替大孔径天线,移动中选择若干位置,每个位置上发射一个信号,天线在不同位置接收回波信号并记录(振幅和相位)。当辐射单元移动一段距离Ls 后将储存的信息合成处理(对同一目标不同强度的信号进行叠加),效果相当于一根长天线

(合成孔径雷达:指利用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

的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提高方位分辨力的雷达。SAR的方位分辨力与距离无关,只与天线的孔径有关。天线孔径愈小,方位分辨力愈高。)

四.主要遥感平台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由服务内容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和海洋卫星系列。

分述特点

光机扫描仪工作原理:扫描镜在机械驱动下,随遥感平台的前进运动而摆动,依次对地面进行扫描,地面物体的辐射波束经扫描镜反射,并经透镜聚焦和分光分别将不同波长的波段分开,再聚焦到感受不同波长的探测元件上。

高光谱成像光谱仪:

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特点:高光谱成像仪是遥感进展的新技术,其图象是多达数百个波段的非常窄的连续的光谱波段组成,光谱波段覆盖了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区域全部光谱带。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和推帚式,可以收集200或200以上波段的收据数据。使图象中的每一像元均得到连续的反射率曲线,而不像其他一般传统的成像谱光仪在波段之间存在间隔。

五、叙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

答:(1)可见光遥感成像机理:可见光遥感的探测波段在0.38—0.76μm 之间,一般采用被动遥感方式,光源为太阳,地物反射可见光,传感器的收集器接受地物反射的可见光,由探测器将可见光信号转换为化学能或者电能,再由处理器对信号进行各种处理以获取数据,通过输出器输出为需要的格式。成像方式常见有推扫式的和扫描式的。在白天日照条件好时的成像效果好。

(2)热红外遥感成像机理如下:热红外遥感的探测波段在0.76——1000μm之间,其基本成像原理和可见光遥感成像机理大致相同,只是热红外遥感时地物即可反射能量(主要在近中红外波段),又可自身发射热辐射能量,尤其是远红外波段主要透射地物自身辐射能量,适于夜间成像。

(3)微波遥感成像机理如下:微波遥感的探测波段在1mm——10m之间,有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成像仪由发射机、接收机、转换开关和天线等构成,发射机产生脉冲信号,由转换开关控制,经天线向观测区域发射脉冲信号,地物则反射脉冲信号,也有转换开关控制进入接收机,接收的信号在显示器上显示或者记录在磁带上。由于微波穿透能力很强,可以全天候进行观测。常见的微波遥感成像方式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和相干雷达(INSAR)。

六、MSS、TM、ETM+影像各有何特点?

A、MSS多光谱扫描仪: MSS多光谱扫描仪常用于LANDSAT卫星系列。多光谱扫描仪的优点是:①工作波段宽,从近紫外、可见光到热红外波段,波长范围达0.35~20微米;②各波段的数据容易配准。这两个特点非其他遥感器所能具有,因而多光谱扫描仪是气象卫星和“陆地卫星”的主要遥感器。(2分)

B、TM专题制图仪:Landsat4,5上的TM专题制图仪是一个高级的多光谱扫描型的地球资源扫描仪器,与多光谱扫描仪MSS性能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好的频谱选择性,更好的几何保真度,更高的辐射准确度和分辨率。(2分)

C、ETM+增强型专题制图仪(P65):ETM+常用于Landsat6,7,它比TM灵敏度更高,与之相比,它做了三个方面的改进:

(1)增加了PAN(全色)波段,分辨率为15M,因而是数据速率增加;(1分)

(2)采取双增益技术使远红外波段6分辨率提高到60M,也增加了数据率;(1 改进后的太阳定标器使卫星的辐射定标误差小于5%,其精度比提高(1分)倍,辐射校正有了很大改进。

七.如何评价遥感图像的质量?P80

一、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地面分辨率取决于胶片的分辨率和摄影镜头的分辨率所构成的系统分辨率,以及摄影机焦距和航高。

二、图象的光谱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受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三、辐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每一像元的辐射量化级。某个波段遥感图像的总信息量与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有关。

四、图象的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时间分辨率对动态监测很重要。

第四章

一.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有什么区别?

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表示的遥感图像,其最基本的单元是像素.像素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最小单元.像素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区别:数字图像是不可见图像,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都不连续,经计算机处理而成的。而模拟图像是可见图像,空间坐标和敏感程度是连续的,并且不能用计算机处理。

二、多波段数字图像的数据格式有哪些?

BSQ数据格式:是一种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IP数据格式:BIP格式中的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

BIL数据格式:是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格式

三.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方法有哪些?P100

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通过简单的方法去掉程辐射度(散射光直接进入传感器的那部分),从而改善图像质量。

1、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

基本思路:每幅图像上都有辐射亮度或反射亮度应为0的地区,而事实上并

不等于0,说明亮度最小值必定是这一地区大气影响的程辐射度增值。

校正方法:将每一波段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都减去本波段的最小值。使图像亮度动态范围得到改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了图像质量。

2、回归分析法:校正的方法是将波段b中每个像元的亮度值减去a,来改善图像,去掉程辐射。

原理:蓝光波段散射最强,红外波段散射最小。深大水体和阴影如果没有受到散射影响,各波段都是黑色的。选择最黑的目标做回归分析。选择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进行2维散点图,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四.什么是程辐射度?P99 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

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五.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

(1)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物体反射率越高,明度就越高。(2)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3)饱和度是色彩纯洁的程度,即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六.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1、颜色相加原理:P87

①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

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红(R)、绿(G)、蓝(B)。

②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

黄和蓝、红和青、绿和品红。油墨或颜料的三基色是黄、品红和青。

简称为CMY。

③色度图:可以直观地表现颜色相加的原理,更准确地表现颜色混合的

规律。

2、颜色相减原理:P90

实际生活中,如美术颜料的混合、彩色印刷、彩色相片的生成过程等,不遵循加色法原理,而是相反的减色法原理。

减色过程:白色光线先后通过两块滤光片的过程。

颜色相减原理:当两块滤光片组合产生颜色混合时,入射光通过每一滤光片时都减掉一部分辐射,最后通过的光是经过多次减法的结果.

减法三原色:黄、品红、青

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区别:颜色相减和颜色相加的区别主要是相减混合还是相加混合。如果用一束白光依次透过蓝、绿、红三个滤光片,当滤光片的透过率很低时,会发现几乎没有光线穿过三个滤光片,也就是呈现黑色,因为所有的光辐射依次被减光了。

适用条件:从显示上:彩色合成——加色法,适用于图像显示上。减色法——黄品青,适用于印刷。

七.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性,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标准假彩色即当4、3、2波段分别赋予红、绿、蓝色时,即绿波段0.52~0.6μm赋予蓝,红色波段赋予绿,红外波段赋予红色时,这一合成方案称为标准假彩色合成。

植被:对于2、3波段为吸收,对4波段表现为高反射,因此植被呈现4波段所赋予的颜色红色。

水体:水体在2波段有弱的反射,3、4波段表现为强烈吸收,因此在影像上表现为2波段赋予的蓝色同时还偏黑。

重盐碱地:盐碱地在这个波段具为较好的反射,因此在图像上表现为三者的合成颜色,为白色。

八.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

1、辐射畸变:地物目标的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实际测量时,受到传感器本

身、大气辐射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辐射畸变。

2、影响辐射畸变的因素:

传感器本身的影响:导致图像不均匀,产生条纹和噪音。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 大气影响的定量分析:大气的主要影响是减少了图像的对比度,使原始信号和背景信号都增加了因子,图像质量下降。

几何校正: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

几何畸变是平移、缩放、旋转、偏扭、弯曲等作用的结果。

若不做几何校正,引起遥感影像变形:

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

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③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

等,距星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

④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

⑤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

几何畸变校正基本思路:把存在几何畸变的图像,纠正成符合某种地图投影的图像,且要找到新图像中每一像元的亮度值。

几种采样方法的优缺点:

1)最近邻法:算法简单且保持原光谱信息不变;缺点是几何精度较差,图像灰度具有不连续性,边界出现锯齿状。

2) 双线性插值:计算较简单,图像灰度具有连续性且采样精度比较精确;缺点是细节丧失

3)三次卷积法:计算量大,图像灰度具有连续性且采样精度比较精确

任何一种都会产生信息丢失产生新问题——信息的损失。

九、多源信息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第五章

二.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色形位)

色调与颜色:是地物波谱在像片上的表现。在黑白像片上,据地物间色调的相对差异区分地物。在彩色像片上据地物不同颜色的差异或色彩深浅的差异来识别地物。

阴影:本影:是地物未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在像片上的构像。有助于获得地

物的立体感。落影:是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

形状:人造地物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清晰的边界,自然地物具有不规则的外形和规则的边界。

大小:不知道比例尺时,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相对大小;已知比例尺,可直接算出地物的实际大小和分布规模。

图型:是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揭示了不同地物间的内在联系。

纹理: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这种细纹或细小的图案在某一确定的图像区域中以一定的规律重复出现。可揭示地物的细部结构或内部细小的物体。

位置: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

三.对照一幅实际图像,指出目标地物识别特征在该图像中的表现,并说明你指出的特征是什么地物特征?

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颜色:是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阴影:是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据此可判读物体性质或高度。

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纹理: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大小: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面积与体积的度量。

图型: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位置: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

相关布局:多个目标地物之间的空间配置关系。

四、结合实例说明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

答:①直接判读法:依据判读标志,直接识别地物属性。如在可见光黑白像片上,水体对光线的吸收率强,反射率低,水体呈现灰黑到黑色,根据色调可以从影像上直接判读出水体。

②对比分析法:与该地区已知的资料对比,或与实地对比而识别地物属性;或通过对遥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对比分析,识别地物的性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如解译某区域时可用相邻区域已经正确解译的影像作为参考以提高解译速度。③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者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重合,根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如等高线与卫星影像复合可以提供高程信息,有助于划分中高山地貌类型(前提是必须要严格配准)。

④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影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如铁路延伸到大山脚下突然中断可推出有铁路隧道通过山中。

⑤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如可利用此法分析洪冲积扇各种地理要素的关系。山地河流出山后,因比降变小,动能减小,水流速度变慢,常在山地到平原过渡地带形成巨大的洪冲积扇,其物

质分布带有明显的分选性。冲积扇上中部主要由沙砾物质组成,呈灰白色和淡灰色,由于土层保肥与保水性差,一般无植物生长。冲积扇的中下段,因水流分选作用,扇面为粉沙或者黏土覆盖,土壤有一定保肥与保水能力,植物在夏季的假彩色图像上呈现红色或者粉红色。

什么是间接解译标志?举例说明摄影片常用的间接解译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推断与某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摄影片常用的间接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线状延伸的陡立三角面(断层)

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寒带针叶林指示寒带

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土壤含水量、河流水位等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微波影像的特点:

(1)侧视雷达采用非中心投影方式成像,与摄像机中心投影方式完全不同。(2)微波影像中的分辨率是由成像雷达的斜距分辨率和方位向分辨率决定的,它们分别由脉冲的延迟时间和波束宽度来控制的。

(3)随着地面由平滑表面向粗糙表面过渡,微波影像上的色调则逐渐由深变浅。复介电常数是描述物体表面电性能的。

(4)目标地物几何特征对微波影像的构像具有重要影响。阴影给微波带来很强的反差和立体感。

(5)比例尺在横向上产生畸变;地形起伏位移:透视收缩、倒置叠掩、雷达阴影。

五.微波影像的解译标志和判读方法。

影像解译标志

(1)色调:雷达回波强度在微波影像上的表现。

(2)阴影:微波影像上出现的无回波区。

(3)形状:目标地物轮廓或外形的雷达回波在微波影像上的构像。自然地物外形不规则,人造地物外形规则。

(4)纹理:微波影像上的周期性或随机性的色调变化。

(5)图型:是某一群体各个要素在空间排列组合的形状。

微波影像的判读

(1)微波与目标地物相互作用规律。

随着地面由平滑表面向粗糙表面过渡,波影像上的色调则逐渐由深变浅。目标地物几何特征对微波影像的构像具有重要影响。阴影给微波带来很强的反差和立体感。复介电常数是描述物体表面电性能的。

(2)微波影像的判读方法

采用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对微波影像进行投影纠正;与TM复合

对微波影响进行立体观察。

六.选择一幅遥感影像,按照书中介绍的基本步骤,试做遥感影像解译并作图,体会整个解译过程中的关键点。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

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

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

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野外考察:

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

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统筹规划、分区判读,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

野外验证的目的:检验目视判读的质量和精度。

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

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利用透图台

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第六章

一.什么是数字图像、模拟图像?二者的区别?

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表示的遥感图像,其最基本的单元是像素.像素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最小单元.像素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

模拟图像的概念:?

二者的区别:遥感数字图像属不可见图像,灰度值不连续,模拟图像属可见图像,灰度值是连续的

(应该说是图像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为简单起见,仅粗略解释声音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吧,图像类似。

声音被话筒拾音,声波变成电波,电波可以通过耳机再还原为声波。这种声音的电子信号就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的优点是自然、纯朴,缺点是在传输、保存等环节中容易受干扰和衰减。如早期的录像带翻录几代后,质量变差很多,甚至没有彩色、雪花(噪点)很大,就是这个缘故。

为解决这一问题,将模拟信号通过数学方法,用方格形数字信号去“逼近”曲线形模拟信号,就可以将模拟信号几乎全部的缺点都一扫而光,诸多数码产品的涌现就是这种技术优势的明证。

当然,模拟信号有比数字信号不可代替的优势。许多音响发烧友现在还在陶醉于唱盘、电子管功放,就是其淳朴自然之原音风格。再夸张一点:电子钢琴永远不能取代传统钢琴。)

二.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

只考虑多光谱特征,没有利用到地物空间关系、图像中提供的形状和空间位置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如湖泊中的岛屿;

统计模式识别以像素为识别的基本单元,未能利用图像中提供的形状和空间位置特征,其本质是地物光谱特征分类.水体的分类,湖泊或河流无法区分。

2、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大气状况的影响:吸收、散射。

下垫面的影响:下垫面的覆盖类型和起伏状态对分类具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因素的影响:云朵覆盖;不同时相的光照条件不同,同一地物的电磁辐射能量不同;地物边界的多样性。

三.试述遥感图像的计算机解译过程。

根据图像分类目的选取特定区域的遥感数字图像,需考虑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成像时间、图像质量等。

根据研究区域,收集与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数据。

根据分类要求和图像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像分类方法和算法。制定分类系统,确定分类类别。

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

为了测定总体特征,在监督分类中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进行采样,测定其特征。在非监督分类中,可用聚类等方法对特征相似的像素进行归类,测定其特征。

对遥感图像中各像素进行分类。

分类精度检查。

对判别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检验。

四.多波段遥感图像像初分发时,通常采用哪三种数据存贮格式?P190

BSQ数据格式:是一种按波段顺序依次排列的数据格式。

BIP数据格式:BIP格式中的每个像元按波段次序交叉排列。

BIL数据格式:是逐行按波段次序排列的格式

五.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监督分类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

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即相似度的像元归为一类)的方法。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监督分类中常用的具体分类方法:

(1).最小距离分类法:

以特征空间的距离作为像素分类的依据。

包括最小距离分类法和最近邻域(Nearest Neighbour)分类法。

最小距离分类法原理简单,分类精度不高,但计算速度快,它可以在快速

浏览分类概况中使用。

(2)、多级切割分类法(平行管道法)

通过设定在各轴上的一系列分割点,将多维特征空间划分成分别对应不同分类类别的互不重叠的特征子空间的分类方法。要求训练区样本的选择必须覆盖所有类型。

对于一个未知类别的像素来说,它的分类取决于它落入哪个类别特征子空间中。

多级分割法分类便于直观理解如何分割特征空间,以及待分类像素如何与分类类别相对应。

(3)、特征曲线窗口分类法

特征曲线是地物光谱特征曲线参数构成的曲线。

以特征曲线为中心取一个条带,构造一个窗口,凡是落在此窗口内的地物即被认为是一类,反之,则不属于该类。

(4)、最大似然比分类法(Maximum Likelihood)

通过求出每个像素对于各类别的归属概率,把该像素分到归属概率最大的类别中去的方法。

假定训练区地物的光谱特征和自然界大部分随机现象一样,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非监督分类中常用的具体分类方法:

(1)、分级集群法过程(Hierarchical Clustering)

确定评价各样本相似程度所采用的指标

初定分类总数;

计算样本间的距离,据距离最近的原则判定样本归并到不同类别;

归并后的类别作为新类,与剩余的类别重新组合,然后再计算并改正其距离。

(2)、动态聚类法

在初始状态给出图像粗糙的分类,然后基于一定原则在类别间重新组合样本,直到分类比较合理为止。

六.什么是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的专家系统组成部分中,哪部分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

专家系统:把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知识与经验形式化后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模仿专家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是代替专家解决专业问题的技术系统。由

1.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包括图像处理、地形图数字化、精纠正、特征提取,结果存贮在遥感数据库内。

2、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获取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知识,并把专家知识形式化表示,存贮在知识库中组成。

推理机是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核心,其作用是提出假设,利用地物多种特征作为证据,进行推理验证,实现遥感图像解译。推理机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第七章

一.比值植被指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

比值:RVI= 近红外/红如TM4/TM2

增强植被与土壤背景之间的辐射差异(土壤1,植被2),是植被长势、丰度的

量度方法之一。

归一化(NDVI):。即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NIR-R)/(NIR+R) (RVI=(近红外-红)/(近红外+红)),或两个波段反射率的计算。在植被遥感中, NDVI 应用最广泛,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是反映生物量和植被监测的指标,主要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和消除部分辐射误差等。二.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对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影像进行识别?

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与岩石本身的矿物成分和颜色密切相关。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颗粒细小表面平滑,反射率高。岩石表面湿度的影响,表面湿色深。

岩石表面风化程度的影响。

覆盖物影响。

沉积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沉积岩最大特点是成层性沉积岩常常形成不同的地貌特点,较大范围呈条带状延伸;

沉积岩的解译应着重标志性岩层的建立;

疏松的陆相碎屑岩直接与形成的地貌有关。

残积物:分布在分水岭

坡积物:高分辨率影像上坡麓地带坡积群

洪积物:冲沟或暂时性小溪出口,扇形或锥形

冲积物:河流沉积

湖泊堆积物:湿润色深有芦苇等,干燥色浅盐碱地

冰积物:大小混杂,无分选,色深。

风积物:沙丘和黄土

岩浆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岩浆岩呈团块状和短的脉状,与沉积岩在形状结构上明显不同。

酸性岩以花岗岩为代表,色调浅,易与围岩区分,形态常显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

基性岩色调深容易风化剥蚀成负地形:方山,台地.

中性岩介于二者之间。

新喷发的火山岩最易识别。

变质岩的影像特征及其识别:

与原始母岩的特征相似,由于变质作用,使得影像特征更复杂。

三.如何进行地质构造识别?

三个方面内容:识别构造类型;有条件测量产状要素;判断构造运动性质

1、水平岩层的识别:

硬岩的陡坎与软岩的缓坡呈同心圆状分布(p231fig7.6)。

2、倾斜岩层的识别:

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根据顺向坡有较长坡面,逆向坡坡长较短的特性判断岩层的倾向。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上常出现岩层三角面,据此可确定岩层的产状(p232fig7.7,7.8,7.9,7.10)

3、褶皱及其类型的识别

注意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综合应用。

选择影像上显示最稳定、延续性最好的平行色带作为标志层。

标志层的色带呈圈闭的圆形、椭圆形、橄榄形、长条形或马蹄形等,是确定褶皱的重要标志。

4、断层及其类型的识别:

断层在遥感影像上有两种表现:一是线性的色调异常;二是两种不同色调的分界面呈线状延伸(p234fig7.11)。

地质构造标志、地貌标志、水系标志等影像特征也是判断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

5、活动断层的确定

除了具备断层的影像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山形、沟谷的明显错位和变形;

山形走向突然中断;

山前现代或近代洪积扇错开;

震中呈线形排列,活动频繁。

四.水体的光谱特征是什么?水体识别可包括哪些内容?

水体的光谱特征:传感器所接受的辐射包括水面反射光、悬浮物反射光、水底反射光和天空散射光。

不同水体的水面性质、水中悬浮物的性质和数量、水深和水底特性的不同,传感器上接收的反射光谱特性存在差异,为遥感探测水体提供了基础。

五.植物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区分植物类型,监测植物长势?

植被的光谱特征:

1、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两个反射峰、五个吸收谷。

2、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组织结构;叶子的含水量;植物的覆盖度

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分:

1、不同植物由于叶子的组织结构和所含色素不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在近红外光区,草本植物的反射高于阔叶树,阔叶树高于针叶树。

2、利用植物的物候期差异来区分植物。

3、根据植物的生态条件区别植物类型(树木阴坡,草地阳坡,海拔高度温湿组合与植被类型p224)。

植物生长状况的解译:健康的绿色植物具有典型的光谱特征。遭受病虫害的植物其反射光谱曲线的波状特征被拉平。

六.简述近红外遥感特点及其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

答: (1)近红外遥感机理:在近红外波段,地表物体自身的辐射几乎等于零。

地物发出的波谱主要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物体除了反射作用外,还有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作用。电磁辐射未被吸收和反射的其余部分则是透过的部分,即: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反射能量+吸收能量+透射能量

传感器主要接收经过衰减后的反射能量成像。(3分)

(2)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植被的反射波谱曲线在近红外波段(0.7μm—0.8

μm)有一反射的”陡坡”,至1.1μm附近有一峰值,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利用此特征可用于植物监测和植物生物量评估。通常利用各种植被指数作为监测指标,即近红外波段与红外波段的各种组合运算:

①比值:RVI= 近红外/红如TM4/TM2

②归一化:RVI=(近红外-红)/(近红外+红)

③差值:DVI= 近红外-红

④正交植被指数(对NOAA数据和LANDSAT数据分别为):

NOAA数据:PVI=1.622 5(NIR)-2.297 8(R)+11.065 6

LANDSAT数据: PVI=0.939(NIR)-0.344(R)+0.09(3分)

七.作物估产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

1、根据作物的色调、图形结构等差异大的物候期的遥感时相和特定的地理位置等的特征,将其与其他植被分开。获得植被分布图。

2、利用高时相分辨率的卫星影象对作物生长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得到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归一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正交植被指数。

3、建立农作物估产模式,用选定的植物灌浆期植被指数与某一作物的单产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

八.土壤的光谱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土类的识别?

土壤的光谱特征:地表植被稀少的情况下,土壤的光谱曲线与其机械组成和颜色密切相关.如颜色深浅、颗粒的粗细、有机质含量、含水量。

土壤表面有植被覆盖时,覆盖度小于15%,光谱特征与裸土相似;在15%-70%,表现为混合光谱.大于70%,表现为植被的光谱特征。

土壤类型的确定:确定土类;确定亚类;土属的的确定;土种的确定;土壤类型综合分析和间接解译。

九.何为高光谱遥感?它与传统遥感手段有何区别?

高光谱遥感:在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高光谱成像光谱仪可以收集到上百个非常窄的光谱波段信息。

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的区别:

①高光谱遥感从几十到数百很窄波段;一般遥感从几个到十几个波段

②高光谱遥感每个波段小于10nm;一般遥感每个波段大于100nm

③高光谱遥感从可见光到热红外范围电磁波谱连续;一般遥感电磁波谱不连

第八章

一.什么是“3S”集成技术?

在“3S”技术集成中, GIS是核心,RS和GPS为GIS提供快捷高效的数据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GPS主要是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则是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他们既可以是三种技术的集成,也可以是其中两种技术的集成。

1.RS与GIS的集成:遥感数据作为GIS的信息来源。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

提供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2.GPS与GIS集成:作为实时提供空间定位数据的技术,GPS可以与地理信

息系统进行集成,以实现不同的具体应用目标。1)定位 2)测量 3)监控导航

3.RS和GPS的集成:从GIS的角度看,GPS和RS都可看作为数据源获取系

统,然而GPS和RS既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又可以互相补充完善对方,这就是GPS和RS结合的基础。

二.RS、GIS、GPS,在“3S”技术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3S技术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预测预报等任务所需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从计算机实现的技术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用于对地理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查询、计算、分析与可视表现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①地理信息采集功能

②地理数据管理功能

③空间分析与属性分析功能

④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功能

(二)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在3S技术中的作用:

1.全球定位系统:空间定位系统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进行导航的技术系统。

2.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在3S技术中的作用:精确的定位能力;准确定时与测速能力

(三)遥感技术及其在3S技术中的作用:

1 .GIS的数据源

2. 利用遥感数据影象获取地面高程,更新GIS高程数据

三.“3S”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在车辆导航与车辆监控系统中;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中;在精细农业中;土地研究中;全球变化研究中。

四.简述“3S”技术支持下的“精细农业”。P276

1、精细农业与3S的关系

2、R 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3、G I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4、G PS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

5、3S在精细农业中的综合应用

6、3S技术在精细农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附:试题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4分,本大题共20分/5)

二、填空题:(每空 1分,本大题共10分/10)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10,本大题共10分)

四、多项选择:(每空 2分,本大题共10分/5)

五、判断题(每小题1分/10,本大题共10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5分/2)

遥感导论考试题A和B及其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

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 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互

《心理测量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076)《心理测量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 一、解释 1.测量:按照一定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2.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3.量表: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用以测量某种事物以确定其数量的连续体。 二、填空 1./ 2.无论是物理特性的测量,还是精神特性的测量,都必须具有(参照点)和(单位)两个要素。 3.量表可以分为(类别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四级水平。 4.要求被试按平时的习惯作出反应而无正确答案的测验称为(典型行为测验)。 5.以预先确定的教学内容为标准,考查被试对于指定的教学目标中的内容或技能掌握程度的测验称为(目标参照测验)。 三、单项选择 1.心理测量的参照点是(①)。 ①人定零点②绝对零点③人定零点和绝对零点④不能确定 2. 一般而言,心理测验的分数属于(②)。 ①类别量表②等级量表③等距量表④比率量表 3.狭义的心理测量是指以(②)为工具的测量。 ] ①调查②测验③实验④口试 四、判断分析 1.心理测量主要用于对人的精神特性的直接测量。(×) 分析:人的心理行为变化无法直接测出,只能通过个人在活动中(具体讲就是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间接推断人的某种精神特性的状况。 2.由于心理测量属于等级量表,因而在应用中只能使用等级量表适用的统计方法。(×) 分析:虽然心理测量属于等级量表,但在应用时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①假设量表上的单位是相等或近似相等,其前提是常态分布的假设;②把测验分数转换到一个有相等单位的量表上,即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这样就

可以使用等距量表的统计方法。 3,在对心理测验进行区分时,应主要看编制者的目的和测验的实际内容。(√) 分析:由于测验的编制者给要测量的特性所下的操作性定义不同,因而区分测验时不能只看测验的名称,而应主要看编制者的目的和测验的实际内容。 五、简答 1.心理测量的特点是什么 & 答案要点: ①心理测量没有绝对零点,只有人定零点。 ②心理测量的单位不一定相等。 ③心理测量是间接测量。 ④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 ⑤心理测量只能测出欲测心理特性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而不能测 出其全部。 ⑥心理测量强调客观性。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心理测量的功能。 答题要点: ~ ①理论研究功能:收集研究资料、建立和检验理论假设、实验分组。②应用功能:选拔人才、人员安置、心理诊断、描述评价、心理咨询。③要有实例。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答题要点: ①论点:避免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神化心理测验,二是认为心理测验 无用。②应有的认识与态度:心理测验是一种工具、心理测验尚需完善、要严肃慎重对待心理测验。③要有实例。 第二章心理测量的编制 一、解释 1.测验的标准化:在心理测验中,误差因素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使测验情境对所有人都相同或相似来完成的,进行这种控制的过程就称为测验的标准化,它包括测验内容、实施过程、计分方法和结果解释等方面的标准化。、 } 2.双向细目表:是编制测验的计划表。详细说明测验的内容、测验目标及其水平,以及它们在整个测验中所占比重。它是确定测验题目的内容、覆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ENVI下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容易与植被覆盖度混淆的概念是植被盖度,植被盖度是指植被冠层或叶面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植被区总面积的比例。两个概念主要区别就是分母不一样。植被覆盖度常用于植被变化、生态环境研究、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 植被覆盖度的测量可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估算两种方法。地面测量常用于田间尺度,遥感估算常用于区域尺度。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 估算模型 目前已经发展了很多利用遥感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较为实用的方法是利用植被指数近似估算植被覆盖度,常用的植被指数为NDVI。下面是李苗苗等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 VFC = (NDVI - NDVIsoil)/ ( NDVIveg - NDVIsoil) (1) 其中, NDVIsoil 为完全是裸土或无植被覆盖区域的NDVI值,NDVIveg 则代表完全被植被所覆盖的像元的NDVI值,即纯植被像元的NDVI值。两个值的计算公式为: NDVIsoil=(VFCmax*NDVImin- VFCmin*NDVImax)/( VFCmax- VFCmin) (2) NDVIveg=((1-VFCmin)*NDVImax- (1-VFCmax)*NDVImin)/( VFCmax- VFCmin) (3) 利用这个模型计算植被覆盖度的关键是计算NDVIsoil和NDVIveg。这里有两种假设: 1)当区域内可以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公式(1)可变为: VFC = (NDVI - NDVImin)/ ( NDVImax - NDVImin) (4) NDVImax 和NDVImin分别为区域内最大和最小的NDVI值。由于不可避免存在噪声,NDVImax 和NDVImin一般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置信度的取值主要根据图像实际情况来定。 2)当区域内不能近似取VFCmax=100%,VFCmin=0% 当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取实测数据中的植被覆盖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VFCmax和 VFCmin,这两个实测数据对应图像的NDVI作为NDVImax 和NDVImin。 当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取一定置信度范围内的NDVImax 和NDVImin。VFCmax和 VFCmin根据经验估算。 实现流程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2. 根据你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 什么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 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 (3)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他因素的

影响。 6.谈谈你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和心滩的形态特征,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和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 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相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复习思考 题答案要点 第1章 1.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上以资源配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资源配置和公平分配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以及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规律性。 具体来讲,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如下含义:(1)研究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如何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以便发挥其更大的效用;(2)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等;(3)研究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体制问题,即研究影响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要素,包括市场经济的宏观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微观体制;(4)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问题,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则、市场经济运行的场所和规律、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5)研究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包括市场经济的开放效应、对外开放的方式与途径以及WTO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等;(6)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包括市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等。 2.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学术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深层次的理论探讨,解决四个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问题: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解决了社会主义要不要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两大任务。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任务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怎样发展市场经济;如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化”。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遥感原理试题及其答案

A卷参考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绝对黑体:指能够全部吸收而没有反射电磁波的理想物体。 2.大气窗口:大气对电磁波有影响,有些波段的电磁波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的波段。3.图像融合:由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难以满足应用需要,而不同传感器的数据又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以及不同的极化方式,因此,需将这些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这个过程即图像融合。 4.距离分辨力:指测视雷达在发射脉冲方向上能分辨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脉冲宽度有关,而与距离无关。 5.特征选择:指从原有的m个测量值集合中,按某一规则选择出n个特征,以减少参加分类的特征图像的数目,从而从原始信息中抽取能更好的进行分类的特征图像。即使用最少的影像数据最好的进行分类。 二、简答题(45) 1.分析植被的反射波谱特性。说明波谱特性在遥感中的作用。 由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各类绿色植物具有相似的反射波谱特性,以区分植被与其他地物。 (1)由于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色反射作用强,因而在可见光的绿波段有波峰,而在蓝、红波段则有吸收带; (2)在近红外波段(0.8-1.1微米)有一个反射的陡坡,形成了植被的独有特征; (3)在近红外波段(1.3-2.5微米)受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大大下降;但是,由于植被中又分有很多的子类,以及受到季节、病虫害、含水量、波谱段不同等影响使得植物波谱间依然存在细部差别。 波谱特性的重要性: 由于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有着不同的反射率这一特性, 1使得地物的波谱特性成为研究遥感成像机理,选择遥感波谱段、设计遥感仪器的依据; 2在外业测量中,它是选择合适的飞行时间和飞行方向的基础资料; 3有效地进行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的前提之一; 4用户判读、识别、分析遥感影像的基础;定量遥感的基础。 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图像文件管理——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图像或其他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文件管理等;2)图像处理——包括影像增强、图像滤波及空间域滤波,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等; 3)图像校正——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 4)多图像处理——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5)图像信息获取——包括直方图统计、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等; 6)图像分类——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等; 7)遥感专题图制作——如黑白、彩色正射影像图,真实感三维景观图等地图产品; 8)三维虚拟显示——建立虚拟世界; 9)GIS系统的接口——实现GIS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等。

遥感答案

遥感导论梅安新课后思考题答案 2012-06-29 13:11:28| 分类:地理学习|举报|字号订阅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

现代仓储与配送管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现代仓储与配送管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仓储管理概述 1.简述仓储的概念、基本功能与主要功能。 (1)概念:仓储是指通过仓库对暂时不用的物品进行储存和保管。 ●仓储是物质产品生产的持续过程,仓储也创造产品的价值; ●仓储既包括静态的物品储存,也包括动态的物品存取、保管与控制的过程; ●仓储活动发生在仓库等特定的场所; ●仓储的对象:必须是实物动产。 (2)仓储的基本功能:创造物品的时间效用 (3)仓储的主要功能 ①储存功能②保管功能 ③加工功能④整合功能 ⑤分类与转运功能⑥支持企业市场形象的功能 ⑦市场信息的传感器⑧现货交易的场所 2.简述仓储对现代物流的贡献与作用。 (1)仓储对现代物流的贡献 ●降低运输和生产成本 ●调节物品的供求 ●生产需要 ●营销的需要 (2)仓储对现代物流的作用 ●仓储是现代物流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仓储能够保证进入下一环节前的物品质量 ●仓储是加快流通、节约流通费用的重要手段 ●现代仓储树立了一种全新观念:库存是一种负债和浪费 3.什么是仓储管理?仓储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现代仓储管理具有什么特点? (1)仓储管理是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存储以及由此带来的商品包装、分拣、整理等活动的经营管理。 —主要功能:通过对货物储存管理,创造货物的时间价值。 —辅助功能:货物包装、货物分拣、货物整理、货物简单装配等 (2)原则:效率原则、服务原则、效益原则 (3)特点: ●运用“零库存”管理的基本理念 ●实施整合化管理的策略:把社会的仓储设施,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造商、批发商, 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 ●实现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遥感原理与应用》试题2

《遥感原理与应用》试卷(B) 一、名词解释(15): 1.大气窗口 2.监督法分类 3.传感器定标 4.方位分辨力 5.特征变换二、简答题(45) 1.遥感的基础是什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影响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判读方法? 3.为何要进行图像融合,其目的是什么? 4.叙述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5.写出SPOT多光谱,ETM,MODIS三类传感器获取图像的植被指数计算公式。 6.写出SPOT图像的共线方程(旁向倾斜θ角),在其纠正模型中涉及到的未知参数有哪些? 7.写出ISODATA的中文全称和步骤。 8.写出MODIS中文全称,指出其特点。 9.请你说出与遥感有关的书和专业杂志(至少各3种)? 三、论述题(40) 1.写出利用多时相图像来进行变化检测的流程图,写出相应的步骤和方法。2.比较SPOT多光谱CCD,LANDSAT的ETM以及SAR三类传感器以及获取的图像的特点。

B卷参考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透过大气时,要发生反射、散射、吸收,从而使辐射强度发生衰减。对传感器而言,某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衰减较小,透过率高,对遥感十分有利,成为遥感的重要探测波段,这些波段就是大气窗口。 2.监督法分类:根据已知的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其中利用一定数量的已知类别函数中求解待定参数的过程称之为学习或训练,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的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准则对该样本的所属类别作出判定。 3.传感器定标:指传感器探测值的标定过程方法,用以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4.方位分辨力:在航向上所能分辨出的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称为方位分辨率。 5.特征变换:将原始图像通过一定的数字变换生成一组新的特征图像,这一组新图像信息集中在少数几个特征图像上。 二、简答题 1.遥感的基础是什么,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遥感的基础是地物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的性质不同。根据地物的发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的不同,可以传感器成像获取图像,利用遥感图像来进行地物分类、识别、变化检测等。 2.影响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判读方法? 答:影响遥感图像目视判读的因素有: 1)地物本身的复杂性,如存在同谱异物和同物异谱现象及地物纹理特性的复杂性。 2)传感器特性的影响,如几何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 3)目视能力的影响,不同的人视力和色彩分辨力不同,影响目视判读。 为了很好的克服上述问题,有这么些常用判读方法:直接判读法、对比分析法、事项动态对比分析法、信息复合法、综合推理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3.为何要进行图像融合,其目的是什么? 答:单一传感器获取的图像信息量有限,往往难以满足应用的需求,通过图像融合可以从不同的遥感图像中获取的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补充单一传感器的不足。图像融合是指将多元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图像融合可以分成像素级,特征级和决策级。像素级融合对原始图像及预处理各阶段上产生的信息分别进行融合处理,以增加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成分,改善图像处理效果。特征级融合能以高的置信度来提取有用的图像特征。决策级融合允许来自多元数据在最高抽象层次上被有效利用。 4.叙述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答:遥感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具体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幻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得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遥感有如下特点: 1)波谱辐射量化性;2)宏观性:探测范围大,可以进行大面积同步观测;3)多源性:多平台、多时性、多波段(多尺度);4)周期性、时效性,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变化情况;5)综合性和可比较性;6)经济性;7)获取信息的手段灵活;8)应用广泛;9)遥感信息的复杂性遥感的发展趋势: 1)传感器分辨率的大幅提高;2)遥感平台有遥感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有一定时间间隔的短中期观测发展为以国际空间站为主的、多平台、多层面、长期的动态观测;3)光谱探测能力急剧提高,成像谱段范围拉大,光谱分辨率提高;4)遥感图像处理硬件系统从光学处理设备全面转向数字

遥感导论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就是遥感?国内外对遥感的多种定义有什么异同点? 定义: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与识别的综合技术。 平台: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传感器:各种光学、电子仪器 电磁波:可见光、红外、微波 //2、根据您对遥感技术的理解,谈谈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3、什么就是散射?大气散射有哪几种?其特点就是什么?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大气散射有三种:分别为瑞利散射:特点就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既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米氏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云雾对红外线的散射主要就是米氏散射 无选择性散射:特点就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4、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就是什么? (1)遥感平台位置与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2)地形起伏的影响;(3)地 球表面曲率的影响;(4)大气折射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 5、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 (1)未充分利用遥感图像提供的多种信息;(2)提高遥感图象分类精度受 到限制:包括大气状况的影响、下垫面的影像、其她因素的影响。 6、谈谈您对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理解。 为了提高摄影像片解译精度与解译速度,掌握摄影像片的解译标志很有必要。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指能够反映与表现

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与间接解译标志。直接判读标志就是指能够直接反映与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的色调、色彩、形状、阴影、纹理、大小、图型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间接解译标志就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与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她现象。遥感摄影像片上经常用到的间接解译标志有:目标地物与其相关指示特征。例如,像片上呈线状延伸的陡立的三角面地形,就是推断地质断层存在的间接标志。像片上河流边滩、沙咀与心滩的形态特征,就是确定河流流向的间接解译标志;地物及与环境的关系。任何生态环境都具有代表性地物,通过这些地物可以指示它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根据代表性的植物类型推断它存在的生态环境,“植物就是自然界的一面镜子”,寒温带针叶林的存在说明该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一些目标地物的发展变化与季节变化具有密切联系。了解成像日期与成像时刻,有助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7、何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简要回答三者之间的 相互关系与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支持下,运用地理信息科学与系统工程理论,科学管理与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提供管理、模拟、决策、规划、预测与预报等任务所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技术系统。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复习要点及思考题答案(计)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接口复习要点及思考题答案(计)

各位:根据掌握要点认真复习,后面附有作业题答案。 第1章掌握要点 1.1.1节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1.1.3节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3节嵌入式处理器 1.4节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看课件,有补充的内容) 补:1.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 2.嵌入式系统调试常用的基本方法 3.交叉编译和交叉调试 4.嵌入式操作系统 第2章掌握要点 2.1节计算机体系结构分类 2.3.1节 ARM和Thumb状态 2.3.2节 RISC技术 2.3.3节流水线技术 2.4.1 ARM存储系统 2.4.2 Cache:写通、写回、读操作分配cache、写操作分配cache、工作原理、地址映像 2.4.3节 ARM存储系统 补充: (见课件) 1. ARM简介:ARM的命名方式、5种变形

2.理解片内Flash的3种编程方法。 3.理解ARM7芯片存储器存储空间分布。(8个bank,每个bank32MB)第3章掌握要点 3.1节ARM编程模式:处理器模式、处理器工作状态、寄存器组织、 异常中断 3.2节指令格式和寻址方式 3.3节指令系统:掌握和熟练应用课件所讲的指令、可编程序段 第5章掌握要点 5.1节键盘接口:行扫描法原理、掌握编写驱动程序 5.2节 LED显示器接口:理解工作原理,掌握编写驱动程序 5.5.1节 UART异步串行接口:异步通信格式、接收的4种错误类型、初始化、发送程序、接收程序 第1章作业题答案: 1.什么是嵌入式系统? ?第一种,根据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定义:嵌入式系统是“用于控制、监视或者辅助操作机器和设备的装置”(原文为devices used to control, monitor, 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 equipment, machinery or plants)。 ?第二种,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 用计算机系统。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答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名词解释 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 纹理特征: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光机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目视解译标志: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直接标志是地物本身的有关属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间接标志是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目视解译过程:是解译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等)识别所需地物信息的过程。遥感制图:通过对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并加以识别、分类和制图的过程。 ·问答题 阐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具体工作步骤 答: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②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③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①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②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 ①统筹规划、分区判读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③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 ①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 ②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 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 答:可见光成像是对目标的反射率的分布进行记录。热红外成像原理:红外热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微波成像原理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接收机的方向,被天线获取。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 答:方法:直接解译法/对比法/综合解译法/逻辑推理法/地学分析法

遥感导论考试题A及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非监督分类指事先对分类过程不施加任何先验知识,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规律进行分类,即按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目”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1、2、3)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3、4)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 (3) 红色波段; (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1、2)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1、2、3)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 (3)叠掩; (4)阴影 5.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1、3)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 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 (10分) 求解过程如下: 对窗口数值由小到大排序: 115 <119<120<123<124<125< 126<127<150 取排序后的中间值:124 用中间值代替原窗口中心象素值,结果如下:

遥感复习题详细答案

一名词解释(2分×10) 1电磁波谱:把电磁波按其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以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列所得图谱 2 主动遥感:运用人工产生的特定电磁波照射地物,再根据接收到的从目标物反射回来的电磁波特征来分析目标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遥感技术 3 被动遥感:运用遥感器接收来自目标物的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谱,并根据其特征对目标物探测的遥感技术 4紫外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的不同,可以把遥感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其中,探测波段在0.05——0.38微米之间的遥感称为紫外遥感 5可见光遥感:可见光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0.76微米)之间的遥感技术 6 红外遥感: 红外遥感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红外波段范围(0.76——1000微米)之内的遥感 7 微波遥感:是传感器的工作波长在微波波谱区(1-1000mm)的遥感技术,是利用某种传感器接受各种地物发射或者反射的微波信号,藉以识别、分析地物,提取所需地物信息的技术 8镜面反射:光滑平面的反射波有确定方向,满足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反射称为镜面反射 9漫反射:粗糙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就是漫反射,当表面粗糙度h与入射电磁波波长λ同数量级时尤为明显 10混合反射:表面粗糙度h中等(相对λ而言)的实际地物表面由于地形起伏,在某个方向上反射最强烈,这种现象称为混合反射,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结合11瑞利散射:q < 1,当粒子的直径小于波长1/10或更小时发生的散射即r<<λ,∝1/ λ4,主要由大气分子引起,对可见光影响较大。 散射系数k r 12米氏散射:q=3,当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1/10到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散射系数k ∝1/ λ0~λ1,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气溶胶等引起,主要为向前 m 散射。 13非选择性散射:q>3,当粒子的直径大于波长时发生的散射,r>>λ,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14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15线性构造:指在各种遥感图像上,被认为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直线、弧线、折线状的线性影像特征。(包括:1 各种直线状或微弯的弧线状的地质界线2 断裂构造成因的线性构造3 线状应变带4 由地形、影纹结构或色调的线状变化反映出来的、暂时无法确认其具体地学成因的线性形迹) 16反射率:地物反射辐射与入射总辐射的比值。(反射率=地物某微小波段反射辐射通量/入射辐射通量×100%,与波长、入射角、物体电学特性、表面粗糙度和质地有关) 17地物反射波谱:为表示地面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供应链管理》思考题答案要点

《供应链管理》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 第1章导言 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它是在多个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基础上形成的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不仅是联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种增值链。 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浪费,提高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绩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化。 第2章供应链的构建 1. 举例说明供应链设计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供应链成员及合作伙伴选择 (2)网络结构设计 (3)组织机制和管理程序 (4)供应链运行基本规则 2. 以某一企业为例,说明供应链设计的步骤。 (1)分析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 (2)分析企业的现状 (3)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 (4)明确供应链设计的目标 (5)分析组成供应链的各类资源要素 (6)提出组成供应链的基本框架 (7)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 (8)设计供应链 (9)检验已产生的供应链 第3章供应链管理方法 1.QR战略的优点是什么?实施QR战略有哪几个步骤? 对供应商来说,成功实施快速反应战略可以获得如下优势: (1)增加市场份额。 (2)降低库存。 (3)降低管理费用。 (4)更好的生产计划。 对于零售商来说,成功实施快速反应战略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1)提高服务质量。 (2)减少了削价的损失。 (3)降低了流通费用。 (4)加快了库存周转速度。 (5)降低了管理成本。 快速反应的实施步骤 (1)运用条形码和EDI技术 (2)建立固定周期的自动补货系统 (3)建立先进的预测、补货联盟 (4)实施零售空间管理 (5)联合开发商品 (6)快速反应的集成 2.通过服装业应用QR战略,你得到什么启示? (1)在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为了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增加销售额,选择和实施QR战略。 (2)必须有良好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3)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意识。 (4)开发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5)与供应链相关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3.信息技术在QR战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是快速反应战略实施和发展的技术前提。只有在标准化信息技术支撑下,才能实现信息共享,使制造商能够直接、快速地获得市场信息,并加以利用,从而减少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降低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福师《遥感导论》在线作业二-0004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常用的锐化方法有() A.罗伯特梯度 B.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 C.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D.罗伯特梯度、拉普拉斯算法 正确答案:C 2.遥感研究对象的地学属性不包括() A.地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B.地物的性质 C.地物的光谱特征 D.地物的时相变化 正确答案:B 3.遥感数据处理常运用K-L变换作数据分析前的预处理,它可以实现() A.数据分类和图像运算 B.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 C.数据分类和图像增强 D.数据压缩和图像运算 正确答案:B 4.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遥感图像() A.像元的数量 B.像素的大小 C.像元的维数 D.像素的相似度 正确答案:D 5.遥感按平台分类可分为() A.地面和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谱段遥感 C.主动式遥感、被动式遥感 D.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 正确答案:A

6.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气象卫星系列 B.陆地卫星系列 C.海洋卫星系列 D.冰川卫星系列 正确答案:D 7.颜色对比是() A.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B.视场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 C.彩色纯洁的程度 D.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正确答案:B 8.下列关于光谱成像技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波长范围内,被分割的波段数越多,波普越接近与连续曲线 B.光谱成像可以在取得目标地物图像的同时获得该地物的光谱组成 C.高光谱成像光谱仪成像时多采用扫描式或推帚式 D.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图像是由数十个波段的狭窄连续光谱波段组成 正确答案:D 9.遥感数字图像的特点不包括() A.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 B.图像信息损失低 C.逻辑性强 D.抽象性强 正确答案:C 10.地物单元周长为P,以链码形式记录面状地物单元边界。设相邻像素间采用链码表示的长度为:Li=2n(2的n次方),式中n=Mod(2,ai),i=1,2,3,…,7。i为链码的方向。提取该地物周长表示为() A.P=∑4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B.P=∑3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C.P=∑2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D.P=∑Lj(j表示地物边界像素点的个数) 正确答案:D 11.如果一个物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 A.灰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