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doczj.com/doc/0c8312358.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等方面,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并且不断发展着自己的 特有优势。小规模技术理论是由威尔斯(L.T.Wells,198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FDI提出的。威尔斯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对外国先进技术进行消化、改进和创新,从而使产品更适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需求。正是这种改进和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跨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J.Cantwell&P. T olent ino,1990)强调技术创新是一国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 学习特征。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认为,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F DI直接相关,它影响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F DI的形式和增长速度。

二、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总体来说,传统的FDI理论都不外乎是从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直接投资的动机与成因、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相关分析。这些分析突破了狭隘的国际贸易的视角,通过揭示跨国公司的动因和实现途径而对跨国公司进行FDI作了更直接的分析。但是,这些理论的共同特征是突出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缺乏理论分析应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难以全面解释纷繁复杂的跨国公司投资活动。

垄断优势理论较好的解释和推动了发达国家企业的FDI行为,并指出获得和使用垄断优势是企业国际化的一条主要实现途径。但这一理论不能解释不具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F DI行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拥有独占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进行F DI,而不是通过技术转让来获取利益,因而其对跨国公司国际化的解释与实现路径的分析依然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贡献在于使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投资区位两个因素,将跨国公司FDI的决策动态化。然而,该理论认为F DI是为保持其技术优势而进行的防御性行为,是一种被动性措施。而当今的F DI行为已变得相当主动,是一种主动性措施。因此,该理论既解释不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行为,更解释不了没有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F DI行为,特别是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行为。

内部化理论更直接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国际化的内部动因,并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跨国公司国际化边界与控制权等问题的决定。然而它却忽视了内部化的外部条件分析,忽视了其他诱发投资的因素对投资过程的作用,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使其对企业国际化操作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提出,使对FDI研究向比较全面的方向发展。然而该理论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没有说明三类优势变量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及重要程度;二是仅从微观上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国际直接投资与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关系;三是该理论集中于公司水平的战略而没有考虑因币值变动而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四是该理论没有动态地考察跨国投资门槛,无法考察由技术和制度变化对跨国投资的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FDI行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等发展中国家FDI理论阐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比较优势和进行跨国经营的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可能性,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企业的F DI具有重要意义。它们首次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活动,丰富了企业国际化的内涵,在理论上提供了新的分析空间,并对一直处于弱势中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起到了激励和指导作用。但小规模技术理论承认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其所进行的国际化的层次和规模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对外投资行为的一般均衡模型,其思路基本遵循于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但各流派的理论有其各自的背景与侧重。理论研究的思路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从贸易论、优势论、动因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不少学者从企业投资战略层面、企

业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等微观角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将国际贸易和FDI联系在一起研究方面,Helpman(1984)提出垂直型FD I的直接依据是全球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M arkusen等(1983)和Sv ensson(1984)对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或者直接投资与商品贸易之间不仅存在着替代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存在互补关系。另外Bhag wat i(1987)和Dino poulos(1991)等经济学家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将不是为了绕开关税壁垒而是为了化解潜在的贸易保护威胁而进行的投资成为 补偿投资。Belderbos和Sleuwaeg en(1996)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发现:在目标市场存在着贸易保护的情况下,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为解决横向与纵向F DI理论的互不兼容与实际共存状态的相互矛盾,M ar kusen(2002)允许总部服务和实际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把纵向和横向FDI 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建立了FDI的知识资本模型(K K模型),实现了横向和纵向F DI理论的统一。

迈克尔?波特(M.Po rter,1990)对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指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一国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激烈的竞争。O viat t和M cDo ug all(1991,1994)、M athew(2003)等人从竞争和战略的角度分析后认为,为了能够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抢先竞争和设立标准,并避免在国内某一行业内激烈竞争和国内市场惰性,企业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G rant(1991)、Etemad(1999,2002,2003)、M athew(2003)和Fay(2002)等人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角度出发,认为国内有限的资源会促使中小型企业向外寻求资源,而且国外的合作伙伴也会向企业提供其他的资源。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问题成为F DI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W?L ie sch和G?A?K nig ht的信息国际化理论。L iesch和Knig ht在分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从知识和信息角度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F DI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信息内部化的优势。信息国际化理论认为,网络联系和各种战略联盟关系正在代替传统组织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国内学者对FDI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孙建中(2000)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刘海云(2000)从理论思考的角度认为,海默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垄断优势对F DI的决定作用。冼国明等(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F DI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王洪亮、徐霞(2003)研究日本对华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发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中日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互补关系。许罗丹、谭卫红(2003)分析了聚集效应对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刘海云、余竑等(2005)在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楚建波、胡罡等人(2003)提出跨国投资门槛说,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一项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由企业的投资能力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投资门槛)共同决定,而具体投资项目的类型和投资内容,以及企业必须跨越的投资门槛的高度,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的动机和目的有关。

四、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简单评述

FDI理论的发展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现实紧密呼应,相关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所研究对象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这种理论发展的特点是,针对性强,能较好的解释当时的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作用;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即解释范围过于狭窄,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随着对理论研究的深入,理论解释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普遍适用于世界范围、合理阐释和预测所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严格的一般均衡模型尚未形成(该模型可以在一个一般均衡的理论框架内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解释、说明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从理论上说,这样一个一般均衡理论可以通过在经典的贸易理论和增长理论中引入一些特定的因素,如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东道国的某些区位因素、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因素等得到,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尝试并未产生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同国际贸易理论相比,F DI理论仍处于不完备、不发达的状态。

从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来看,当前的F DI理论更多的是在产业、地区层面上论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注重于解释跨国公司FDI的基础、动因、优势和区位选择等。不足的是,他们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跨

国公司在对外投资之后的战略行为,对东道国的行为机制和特征分析也是间接而模糊的,但这些方面却是动态发展的。另外,目前的理论对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也极少涉及。企业实施F DI并不难,困难的是投资之后如何在东道国立足,如何维持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行为机制和自身的约束条件,这种利益和行为机制相互依赖,说明F DI行为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显然,理论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A liber,R.Z., A T heor y o f F or eign D irect Inv est ment,T he Internatio nal Co rpor at ion.Cambr idge,

M ass.:M IT P ress,1970,pp.17-34.

[2]Buckley,P.J.and Casson,M.C., T he F ut ur e o f the M ultinational Enter prise.Lo ndon:M acmillan,

1976.

[3]Dunning,Jo hn H.,M c Q ueen,M atthew, T he Eclect ic T heo ry of International P roduct ion:A Cas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Ho tel Industr y,M anag erial&Decision Econom ics;1981,Vo l.2Issue4, pp197-210.

[4]H elpman, E., A Simple T heor y of T rade w ith M ultinatio nal Co rporat ions,Jo ur na l of Political Econ

omy,1984,92,pp.451-71

[5]Bhag wati,J.E.Dinopoulo s&K.W ong, Q uid pro quo F oreign Investmen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 merican A sso ciatio n A nnual M eet ing,New Or leans.

[6]M ar kusen,James R.,V enables,A ntho ny J. F or eign direct inv estment as a cataly st fo r industr ial de

velo pment.Euro pean Eco no mic Review,F eb99,V ol.43Issue2,pp335-356.

[7]方建裕,#FD I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献综述?,#商业研究?,2003,(23).

[8]许罗丹,谭卫红,#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世界经济?,2004,(3).

[9]胡国恒,#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的一体化发展及其最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7).

[10]刘海云,#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11]肖麟,#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评析?,#国际政治研究?,2005,(1).

[12]孙艺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KK理论评述?,#商业研究?,2006,(9).

[13]楚建波,胡罡,#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新探索!!! 跨国投资门槛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

(7).

[14]余竑、刘海云,#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趋势分析及评述?,#金融经济?,2006,(2)

[15]崔新健,#F DI微观理论:OL模型?,#管理世界?,2001,(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doczj.com/doc/0c8312358.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在国家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以及企业日益主动对外直接投资之时,理论学界仍存在反对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声音,在如何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是观点各异。究竟应否大规模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其未来发展的具体趋势又如何?本文将以我国国情为依据,在评价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剖析。 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问题 目前学界有一种消极观望的观点认为,不宜大规模发展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其理由是:目前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于国内急需建设资金的状况,如果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减少这种国内资金的存量,从而不利国内经济建设;同时,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较低的水平,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我国将长期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即起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负值,且负值有扩大趋势”,而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将人为超越这种经济规律。此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制度并不

健全,若放开对外直接投资,将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如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有资产大幅流失等等。对此,笔者则认为我国无论当前还是以后都应大规模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由如下: (一)符合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21世纪前10年,国际直接投资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其规模将会继续扩大。理由有二:一是尽管遭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反对,经济全球化仍会继续向前推进,各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将会继续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根据WTO有关协议,在21世纪前10年,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过渡期也将基本结束,这将进一步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二是一些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如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成员之间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不断扩大。既然国际直接投资的未来趋势是继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组成部分,也应适应这种发展趋势。 (二)未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 前文消极观点称我国未来仍应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的定位并不十分准确,它不是在科学预测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诚然,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在1300美元左右,但我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如果能保持在8%左右,21世纪初期的20年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望超过2000美元,并进而达到30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处于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则可能处于第三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 (二)、内部化理论 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提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3个阶段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1.在创新阶段,创新国垄断技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对生产区位影响不大,最有利的是安排在国内生产。企业主要靠产品差别或技术垄断占领市场。此阶段需求主要在国内,对于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主要靠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 2.在成熟阶段,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地位被削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生产价格成为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此时企业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利用价格竞争维持和占有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劳动力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c8312358.html,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作者:冯福升 来源:《商情》2015年第39期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但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改革有待深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多方面问题的出现,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资本输出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是小国。因而,本文对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针对其发展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探索摸索阶段(1984-1991):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国有企业才可以进行直接投资,而且每一项都要经过国务院的严格审批。从1984年开始,政府逐步取消了一些限制,包括非国有企业在内的更多的企业可以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但是1991年8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出台了一项规定,不允许我国企业到除到港澳地区和苏联、东欧之外的其他国家开展境外投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自主权受到复杂的审批程序和资金的限制。在上述政策环境下,我国1991 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0亿美元。 逐步起步阶段(1992-200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实施外向型战略,海外投资获得肯定。1992年9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 鼓励企业拓展跨国业务的政策目标。1997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新规定,标志着我国限 制境外投资的政策开始松动,逐渐向鼓励境外投资转变。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前夕,中央政府开始鼓励企业从事促进出口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加工贸易项目;鼓励纺织品、机械设备和电子设备等轻工行业到海外设厂,促进中国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出口。为此,国务院相关部门给予了出口税收减免、外汇协助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并且逐渐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稳定发展阶段(2005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失时机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法规和配套措施,涉及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资金支持、扩大进出口经营权范围、财税管理、外汇管理、外派人员审批、海外经营保险等,为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基础,这标志着国家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延伸和体现。2009年,商务部发布多条规定,旨在多管齐下进一步继续推进和完善对外投 资的便利化,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同时放松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外汇管制。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国际投资学 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 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 (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 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所有权优势: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包括结构型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和自然性市场不完全)区位优势: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对投资国所产生的吸引力。(包括要素禀赋性优势和制度政策性优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 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

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国内外学者对中国ODI 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中国ODI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诸多学者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投资路径、投资方式等几个问题上。基于所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外文文献的研究成果 外文文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起初由于缺乏足够的分类数据,大多为描述性研究,一些对少数高知名度的中国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如华纳之后的研究才逐渐应用数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一些文献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情况。伯克利指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需要将特殊的所有权优势和制度因素纳入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才能解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利用1984~2001年中国企业对49个国家的ODI流量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发现市场规模大、文化相似性强、政治风险高的国家或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东道国具有的资源禀赋和专利注册情况影响不显著。另外,母国的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流向起了重大作用。得到类似结论的研究还有程、冯,他们运用引力模型对2003~2006年中国企业的ODI流量和存量数据进行分析,选取中国对90~98个国家或地区(考察三个样本:总样本、剔除避税港样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略

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策 略 提要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565.3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五位,发展中国家第一位。2010年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流量),对外投资流量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10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88亿美元(存量)。图1显示了从1990年到2009年这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图1)可以看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从2002年到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包括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从27亿美元上升到565亿多美元,增长20多倍,年均增长速度超过65%,从世界第26位上升为第5位,发展速度相当可观。但是,

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是相当弱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金额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比较小;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主体规模较小,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另一方面是投资的资金量较小。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绝大多数的投资规模仅为几百万、几十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有待改善。首先,从对外投资区域结构来看,存在着投资区位相对集中的问题。其中,亚洲是我国对外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地区的流量则相对较少,造成企业之间为了争客户互相压价、封锁消息,致使海外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其次,从对外投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行业。这样的行业结构既不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也不尽依据FDI理论的学习动机。中国拥有低廉劳动力、大国规模经济和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FDI投资存量中的比例偏低,高新技术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Choe(2003)则基于8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的数据,对FDI和国内投资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基于格兰杰检验表明,FDI 与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国内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是国内投资的格兰杰原因。Trevor Campbell(2012)使用1979—2008 年相关数据,对巴巴多斯FDI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FDI 流入量每增加1%,GDP 就增长0.10 个百分点,而在短期内,FDI 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 国内学者,何洁(2000)用1993—1997 年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部门共140 个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 在各省市工业部门中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外溢效应。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 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FDI 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与FDI 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谢兴龙、师萍、李晓峰、潘胜利(2005)用不同的数值测量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在中国、印度和巴西3 个经济转型国家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印度的吸收能力最好,巴西最差,中国位于二者之间,而不同类型的FDI 对这3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同。尹翔,王英(2006)采用中国1984—2003 年、印度1991—2004 年的GDP、FDI 数据,把FDI 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对两国FDI 和GDP 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认为规模巨大的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印度数量极少的FDI 也能高效地作用于印度经济。赵奇伟、张诚(2007)对中国1997—2004 年3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 溢出效应为负。徐婷(2009)使用1985—2005 年的数据,选取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的依据,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FDI 与GDP 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 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高效吸收和合理利用外资是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的研讨目标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跟着发达国家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敏捷开展,西方专家开端从不一样视点、不一样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进行理论笼统和实证剖析,论述其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决议要素和行动方法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着重跨国公司有必要具有独占优势才干进行对外直接出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而在此之后,跟着开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应战。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拟,并没有所谓的独占优势,可是他们仍然在进行对外直接出资活动,并且出资一起散布于开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的研讨成果在理论上开展了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使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美国专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对外直接出资的研讨》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独占竞赛的原理来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动因,提出了“独占优势论”,指出大公司凭仗其特定的独占优势从事对外直接出资,开了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研讨的先河。该理论后通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补偿开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独占优势论初次提出对外直接出资大概从不彻底竞赛动身,在商场不彻底的状况下,公司才干够以个人的各

种独占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出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讨的目标仅仅实力雄厚、具有显着独占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依据该理论,没有独占优势的公司无法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独占优势的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别的,独占优势理论也无法解说产物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出资三种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尔后的专家在此根底上或许进行理论的争辩反驳,或许进行理论的推动,或许联系个人所在国家的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实际状况进行研讨。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其提出的产物周期理论中解说了发达国家在啥状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出资。产物周期理论提醒了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和根底不只取决于公司具有的特别优势,并且还取决于公司在特定东道国所可以取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在对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行批评的根底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以为国际商场的不彻底性和中心产物(特别是常识产物)的性质决议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动。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战胜外部商场妨碍或补偿商场机制的内涵缺点,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买卖来代替外部商场买卖。 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好像都可以得出这样的定论:只要具有雄厚本钱和高技术的大型公司才有独占商场的优势,才有才能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日本的状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出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由各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他们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 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涉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第一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 理论认为,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二、基本观点 海默通过对美国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确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尤其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能够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 (一)市场不完全性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企业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这就是国际企业对外投资的直接原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 ●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3、在企业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 ●4、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二)垄断优势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这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 1. 资金优势 ● 2. 技术优势 ● 3. 规模优势 ● 4. 组织管理优势 ● 5. 信誉和商标优势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认为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以此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一回顾,然后综述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理论抽象和实证分析,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在此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并没有所谓的垄断优势,但是他们依然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而且投资同时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发展了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雄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垄断优势论提出后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垄断优势的来源,丰富了该理论。如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Johnson(1970)、Magee(1977)和Hirsch(1976)的占有能力论,Magree(1977)的信息占有论分别从产品差异、占有管理和信息来解释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而Knickerbocker(1973)和Graham(1975,1978)的寡占反应论,则从寡头之间的博弈行为来分析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行为。更有其他学者,如Teece(1976,1977)、Wolf(1977)和Lall(1980)等从企业规模、技术的动态变化、要素投入等角度解释企业垄断优势的形成。[!--empirenews.page--] 此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或者进行理论的辩驳,或者进行理论的推进,或者结合自己所处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维农(Ver non,1966)在其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中解释了发达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够获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认为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为。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交易来替代外部市场交易。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似乎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型企业才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日本的情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并不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垄断技术优势,而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小岛清(Kojima,1978)就此提出了具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