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教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教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教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教案)

苏州市职业大学

网络工程设计

课程教案

单位计算机工程系

姓名刘昭斌

课程名称网络工程设计

授课班级09网络技术1、2、班

2009 -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课

第二课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

教学提示:本章概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方法和内容、网络工程与设计的步骤和原则、网络工程体系结构、网络工程设计过程模型与网络工程的组织。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了解网络系统集成的内容,掌握网络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步骤。能根据网络用户的需求,确定客户有效完成工作所需的网络建设服务和性能水平,明确网络工程设计的目标、项目范围和网络工程设计要求。

重点知识:能根据网络用户的需求,确定客户有效完成工作所需的网络建设服务和性能水平,网络工程集成的体系结构,网络工程设计规模与实施的步骤。

本章是对网络系统集成的概览性介绍,是全书的先导。阅读本章能使读者对系统集成有一个基本的、全貌性的认识,并为后续章节的阅读和学习提供总体上的指导。

1.1 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基础

近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网络系统集成商和系统集成工程师作为网络系统集成工程的实施者和设计者,成为网络工程建设实践中的生力军,正不断与用户合作完成各种类型的网络系统集成项目。而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基础是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基础知识之一。

1.1.1 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

1、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随着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把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系统及数据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支持下,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让我们先粗略来看一看: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可分为:星形网络、环形网络、总线型网络,还有树形网、簇星形网、网状网等。其他类型拓扑结构的网络都是以前3种拓扑结构为基础的。

按传输介质分类。可分为采用线缆做传输介质的有线网和采用空气做传输介质的无线网。有线网可进一步细分为铜缆网络、光纤网络、远程接入网。无线网主要有微波网、卫星网等,目前无线网连网费用较高,还不太普及。但由于其连网方式灵活方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连网方式。

按通信传输方式和使用的链路协议分类。可分为令牌环网、以太网、FDDI、ATM网。其中以太网按数据传输速率又可分为以太网、高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等。

按通信信道分类。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网络和广播式传输网络。

按网络所担负的职责。可分为骨干网、外围网、边缘网、接入网。

按服务方式分类。可分为客户机/服务器网和对等网。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机是用户计算机。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并获得服务的一种网络形式,叫客户机/服务器网。多台客户机可以共享服务器提供的各种资源。这是最常用、最重

要的一种网络类型。这种网络安全性容易得到保证,计算机的权限、优先级易于控制,监控容易实现,网络管理能够规范化。网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器的性能和客户机的数量。对等网不要求文件服务器,每台客户机都可以与其他每台客户机对话,共享彼此的信息资源和硬件资源,组网的计算机一般类型相同。Windows 95/98组成的网络是对等网的最典型例子。这种网络方式灵活方便,但是较难实现集中管理与监控,安全性也低,较适合于部门内部协同工作的小型网络。按网络规模和所跨越的地理位置划分,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广域网的典型代表是Internet网。如表1-1所示。

表1-1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分类

(1)局域网(LAN)

局域网的分布范围一般在2km以内,最大距离不超过10km。它是在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大量推广使用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它容易管理与配置;另一方面,它便于构成简洁整齐的拓扑结构。局域网速率高,延迟小,传输速率通常为10Mbps~2Gbps。

(2)校园网和园区网(CAN)

校园网(如图1-2所示)和园区网是网络系统集成中最常见的工程案例。它不仅起源于局域网,而且在概念上也属于局域网的范畴。但在校园网和园区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无论从通信子网还是从资源子网的角度来考虑,都不应简单地纳入局域网。原因有以下几点。

图1-2 一个典型的校园网实物图

从通信子网的角度看。CAN尽管也采用广播通信方式,但它所包容的主机数多达上千台。为了避免广播风暴,通常根据应用层次和地理位置将整个CAN划分成多个虚网(VLAN),VLAN之间的互通存在寻径问题,必须使用路由或网络层(IP的第三层)交换机来转发信息。而且,CAN都面临接入Internet的问题。从网络安全角度考虑,一般都采用内网(Intranet)+外网(Extranet/Internet)格局,需要配置路由器、防火墙、远程访问服务设备等,如图1.2所示。CAN采用的网络通信协议众多,设计、安装、配置和管理均非常复杂,尤其是建筑群网络布线系统十分有难度。这都是作为标准LAN的楼内网和室内网无法比拟的。

从资源子网的角度看。CAN有分布全校区(园区)的资源服务器,为整个CAN提供信息服

务。首先,CAN运行着丰富的应用系统,如数据库、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办公自动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和在线阅读等,通常要分出数百个网络用户角色,并为这些角色提供身份认证服务。其次,CAN必须要接入Internet为校内外提供DNS、WWW、E-mail、FTP和News 等服务。LAN很难有CAN这么多的应用层次和资源系统。

至于LAN和CAN要不要严格区分开,这个问题只能留给大家在方案设计、工程施工实践中再去认识、体会了。

(3)城域网(MAN)

城域网是介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的一种大范围的高速网络。它的覆盖范围通常在100km 范围内,传输速率为2Mbps~数Gbps。随着使用局域网带来的好处,人们逐渐要求扩大局域网的范围,或者要求将已经使用的局域网互相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城市范围内的网络。因此,城域网设计的目标是要满足几十km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与社会服务部门的计算机连网或Internet接入的需求,实现大量用户、多种信息传输的综合信息网络。城域网主要指大型企业集团、ISP、电信部门、有线电视台和政府构建的专用网络和公用网络。城域网服务主要由当地电信部门提供。

城域网多层面的技术构筑的架构如图1-3所示。

图1-3 城域网技术架构

(4)广域网(W AN)

广域网(W AN)的覆盖范围很大,几个城市,一个国家,几个国家甚至全球都属于广域网的范畴,从几十km到几千或几万km。在广域网中,网络之间连接用的通信线路大多租用专线,当然也有专门铺设的线路。物理网络本身往往包含了一组复杂的分组交换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由于广域网一般采用点对点的通信技术,所以必须解决寻径问题。这便是广域网的物理网络中必须包含网络层的原因。目前,许多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就属于这类网络,例如ChinaPAC网和ChinaDDN网等。

1.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概况

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

(1)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初期的计算机网络模型。此阶段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和保障网络联通。这个阶段的网络严格说来仍然是多用户系统的变种。美国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飞机订票系统SABBRE-1,就是这类系统的代表。

(2)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完成了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此阶段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网络通信、保障网络联通。网络数据共享和网络硬件设备的共享。这个阶段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网络。目前,人们通常认为它就是网络的

起源,同时也是Internet的起源。

(3)计算机解决了计算机联网与互联标准化的问题,提出了符合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的“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 RM)”,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此阶段网络应用的主要目的已经发展为为企业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服务时代。代表系统是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SFnet。

(4)计算机网络向互联、高速、智能和全球化发展,并且迅速得到普及,实现了全球化的广泛应用。代表作是Internet。

1.1.3 计算机网络组成和基本要素

计算机网络可以看成由两部分组成: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

1、计算机网络组成

作为一个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下列三个要素:

●至少有两台以上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且相互间有共享资源的需求。

●两台(或多台)计算机之间要有通信手段将其互连。

●两台(或多台)计算机之间要有相互通信的规则。

计算机网络也可看成是由各种互连起来的网络单元组成的,而网络单元是网络中各种数据处理设备、数据通信控制设备和数据终端设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单元日趋多样化,而且功能更强、更复杂,网络单元的种类也更多。

2、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基本术语

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基本术语较多,这里列举常见的名称如下:

(1)主机

(2)服务器

(3)工作站

1.2 网络工程设计基本知识

1.2.1 网络工程设计概念

网络工程设计是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工程实施的第一个环节。网络工程设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实上,设计师必须具备网络系统集成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步骤。网络系统集成即网络设备、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系统的集合、组合、一体化。也就是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服务器、客户、传输介质、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等,以有机组合、协同工作、高效运行、安全可靠为目的,将各个部分整合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统一联动的有机整体。

网络工程项目实施是指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首先,根据用户需求,采用主流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及性价比高的产品,整合用户原有网络系统与功能要求;提出科学、合理、实用、好用及够用的网络工程方案。然后,按照方案将网络硬件设备、结构化综合布线、网络系统软件、网络应用软件等组织成为一体化的网络环境平台和资源应用平台;并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监控、验收,使工程项目能够满足网络工程设计目标,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1.2.2 网络工程设计要求

一个单位或部门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有其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说要选用什么样的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和网络应用系统,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因此,在进行网络

工程设计时,网络工程设计者,首先要搞清楚网络技术集成、网络设备集成和网络应用集成等三方面的要求;其次是将用户方的需求用网络工程的语言表述出来,使用户理解设计者所做的工作。

1.3 计算机网络工程集成的体系结构

1.3.1 基本概念

集成即集合、组合、一体化,也就是以有机结合、协调工作、提高效率、创造效益为目的,将各个部分组合成为全新功能的、高效和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集成则是指在系统工程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整合用户原有系统,提出系统性的应用方案,并按照该方案对组成系统的各个部件或子系统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一个经济高效的系统的全过程。网络系统集成是指:根据应用的需要,将硬件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网络系统软件、网络基础服务系统和应用软件等组织成能够满足设计目标、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全过程。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有3个主要层面,即技术集成、软硬件产品集成和应用集成。

1、技术集成的需要

根据用户需求特点去选择所采用的各项技术,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和网络系统设计方案,这个角色就是系统集成商。

2、产品集成的需要

事实上,几乎没有一个网络专业制造公司能为用户解决从方案到应用的所有问题。系统集成商则不同,他会根据用户的实际应用需要和费用承受能力为用户进行软硬件设备选型与配套、工程施工等产品集成。

3、应用集成的需要

用户的需求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产生了很多面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网络应用,比如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应用、数据/话音/视频一体化、ERP/CIMS应用、工控自动化网等。这些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网络平台。这需要系统集成技术人员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用户调查了解、分析应用模型、反复论证方案,使用户能够得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1.3.2 网络环境支持平台

环境支持平台是指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可靠、正常运行所必须采取的环境保障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机房和电源。

1.3.3 网络通信与服务硬件支持平台

1、网络传输基础设施

网络传输基础设施指以网络连通为目的铺设的信息通道。根据距离、带宽、电磁环境和地理形态的要求可以是室内综合布线系统、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城域网主干光缆系统、广域网传输线路系统、微波传输和卫星传输系统等。

2、网络通信设备

网络通信设备指通过网络基础设施连接网络节点的各类设备,通称网络设备。包括网络接口卡(NIC)、集线器(HUB)、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远程访问服务器(RAS)、Modem

设备、中继器、收发器、网桥和网关等。

3、网络服务器硬件和操作系统

服务器是组织网络共享核心资源的宿主设备。网络操作系统则是网络资源的管理者和调度员。二者又是构成网络基础应用平台的基础。

4、网络协议

网络中的节点之间要想正确地传送信息和数据,必须在数据传输的速率、顺序、数据格式及差错控制等方面有一个约定或规则,这些用来协调不同网络设备间信息交换的规则称做协议。网络中每个不同的层次都有很多种协议。如数据链路层有著名的CSMA/CD协议,网络层有IP协议集以及IPX/SPX协议等。系统集成技术人员只要精通几种主要协议就够了。

网络中的端到端(Client/Server、Browser/Server、Client/Client)之间要想正确地传送数据,必须在数据传输的速率、顺序、数据格式及差错控制等方面有一个约定或规则。这些用来协调不同网络设备间数据交换的规则称做网络协议。

5、外部信息基础设施的互联和互通

在20世纪的中期,网络建设还只是停留在信息孤岛阶段。各单位、各行业建立了很多物理上互不联通、应用上互不相容的网络,行政方面的条块分割更使这种建设恶性膨胀。Internet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今天,互联互通已成为建网的出发点之一。几乎所有的网络系统集成项目都能遇到内联(Intranet)和外联(Extranet)问题。中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在虽然还很落后,但发展较快。遗憾的是,除了CERNET(高教系统的中国教育科研网)外,绝大部分网络接入和网络带宽都被中国电信垄断。高昂的费用让人却步。

1.3.4 网络应用平台

1、数据库平台

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有Oracle(9i)、Sybase(ASE 12.0)、Microsoft SQL Server(2000)、IBM DB2等服务器产品。

2、Internet/Intranet基础服务

Internet/Intranet基础服务是指建立在TCP/IP协议基础和Internet/Intranet体系基础之上,以信息沟通、信息发布、数据交换、信息服务为目的的一组服务程序。包括电子邮件(E-mail)、WWW(Web)、文件传送(FTP)、域名(DNS)等服务。今天,每当这组服务程序投入正常运行,就基本标志着网络工程的结束。

3、网络管理平台

网络管理平台根据所采用网络设备的品牌和型号的不同而不同。但大多数都支持SNMP协议,建立在HP OpenView网管平台基础上。为了网管平台的统一管理,所以习惯上大家都在组建一个网络时尽量使用一家网络厂商的产品。

4、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是指为建造具体网络应用系统所采用的软件通用开发工具。主要有3类:

(1)数据库开发工具根据具体应用层次又分为通用数据定义工具、数据管理工具和表单定义工具,如Powerbuilder和JetForm等。

(2)Web平台应用开发工具包括HTML/XML标准文档开发工具(如DreamWeaverMX)、Java工具(JavaShop)和ASP开发工具(如Microsoft InterDev)等。

(3)标准开发工具如Delphi、Visual Basic、Visual C++等。

5、网络应用系统

网络应用系统是指以网络基础应用平台为基础,为满足建网单位要求,由系统集成商为建网单位开发,或由建网单位自行开发的通用或专用系统。如财务管理系统、ERP-II系统、项

目管理系统、远程教学系统、股票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系统、CAD/CAM系统和VOD视频点播系统等。网络应用系统的建立,表明网络应用已进入成熟阶段。

1.3.5 网络安全平台

如图1-5所示,网络安全贯穿系统集成体系架构的各个层次。网络的互通性和信息资源的开放性都容易被不法分子钻空子,不断增长的网络外联应用,使得安全更让人放心不下。作为系统集成商,在网络方案中一定要给用户提供明确的、详实的解决方案。但同时也得提醒一句:安全和效率永远是最大的矛盾。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是防信息泄漏和防黑客入侵。主要措施如下:

1.3.7 选择平台与系统集成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系统集成,平台是支柱。平台的选型是一项专业跨度大,技术难度高的工作,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成败。概括说来,正确进行平台选择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有利于把握整个系统的投资方向,为企业领导作出正确决断提供经济可行性依据,

以避免投资风险和投资浪费。

●有利于把握整个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为专业人员提供技术可行性依据,减少技术

风险和应用开发风险。

●在统一可行的主流平台环境下,有利于应用开发人员有效地积累技术优势,发展企

业自身的系统开发队伍和信息产业。

●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平台体系结构,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改

变传统的设计方法及实施手段。

●有利于采用先进实用的开发工具,大大缩短应用开发周期,提高应用软件开发质量

和开发效率。

●有利于平台与应用之间的整体集成,统一界面和操作方法,统一系统风格和技术标

准,提高整个系统的可用性。

●有利于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推广用户开发成果,提高投资效益及技术转化效益。

1.4 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过程模型

从一般性考虑,与网络工程设计有关的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定义、技术开发和方案综述。

为了解决网络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一个或一组网络设计师必须综合出一个开发策略,该策略能够覆盖上述过程、方法和工具三个层次。这个策略就被称为网络工程过程模型。所有网络工程都可看成一个问题的循环解决过程,其中包含四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状态描述、问题定义、技术开发和方案综述。状态描述表示了事务的当前状态;问题定义标志了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技术开发通过应用某些技术来解决问题;方案综述提交结果(如文档、程序、数据、新的应用功能或新的系统)给那些从一开始就需要方案的人。

1.4.1 网络建设工程的系统集成模型

因为一个好的网络设计必须清楚客户需求,并且将这些需求转换为商业和技术目标如可用性、可扩缩性、可购买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等。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网络设计者认为已经明确客户应用要求,而当网络安装完毕才发现他们实际并未认识到客户最重要的要求,将可能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产生可扩缩性和性能的问题。该过程包括搞清部门和用户组的结构,明确网络将向谁提供服务,并从何处获取有用信息。当然,如果对客户的需求及要

达到的目标十分明确,并且客户希望对网络设计有一个快速响应,则可以直接进入网络逻辑设计阶段。

该设计方法是可以循环反复的。为避免从一开始就陷入细节陷阱中,应先对客户需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后再收集更多有关协议行为、可扩缩性需求、优先级等技术细节信息。

系统集成设计方式同时强调,逻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可选用的厂商设备有档次型号的限制,以及客户需求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不必过分拘泥于客户需求的指标细节,应当在设计方案经济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具有一定前瞻性。

1.4.2 网络系统集成的层次

设计实现一个系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合理地确定其体系结构。所谓体系结构是指构成系统的层次和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系统的一个独立层次通常是为解决一个独立的问题而设立的。为了为设计实现一个网络信息系统提供概念模型,我们提出了一个四层系统集成模型来描述系统集成的工作。该模型自下而上包括环境平台层、网络平台层、信息平台层和应用程序层(参见图1-13)。从系统集成的观点看,确定系统结构的工作包括设计实现合适的环境平台、设计实现合适的网络平台,设计实现合适的信息平台,设计、确定开发或选用合适的应用系统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1.4.3 网络系统集成的原则和方法

建设网络信息系统必须要满足设计目标中的要求,遵循一定的系统总体原则,并以该总体原则为指导,设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和资源优化的系统方案。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就是网络信息系统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系统性能。该性能是系统集成者对用户的最基本的承诺,从实用的角度,这是最为重要的。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2、先进性原则

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和成熟的信息技术,使系统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系统的效能,适应今后技术发展变化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一般而言,目前系统的先进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可扩充、可维护性原则

一般而言,系统维护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因此,提高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是提高网络信息系统性能的必备手段。可考虑如下方法:

4、可扩充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指当系统的某部分发生故障时,系统仍能以一定的服务水平提供服务的能力。应根据系统业务特点来确定其可靠性指标。如果需要系统提供一周天,一天小时的实时联机服务,系统的任何故障则可能给用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可靠性则需要重点加以设计。如果用户能够容忍一定的故障中断时间(大部分系统可能如此),则解决该系统的可靠性方案就会简单得多,进而就会经济得多。应充分注意到:数据是一个系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基本思想是保证通信畅通和对重要数据的备份,并制定系统应急方案。

5、安全性原则

系统安全性是指系统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数据安全主要有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威胁:一是非授权人员非法获取保密性数据;二是网络上的入侵者的恶意攻击;三是计算机病毒;四是操作人员的误操作。

6、经济性原则

在满足系统性能需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用价格便宜的设备,节省投资。可参照以下做法:

7、一把手负责原则

建设一个网络信息系统本质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往往需要在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和指导思想方面的变革。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应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人的既得利益与整体目标的矛盾,人与机器的矛盾,新人与旧人的矛盾;同时它的投资预算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没有单位的一把手直接管理和负责系统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8、网络系统集成的方法

网络系统集成的任务不单纯是硬件和软件的简单组合,而且还包括了采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法来具体实现网络建设。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最终都必须在网络建设中采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完善的技术保证和工程化的管理手段,来确保系统的顺利实施。

1.4.4 网络系统工程集成的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

网络系统集成实施的具体内容按照每个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包括:

(1)需求分析。了解用户建网需求,或用户对原有网络升级改造的要求。主要包括应用类型、物理拓扑结构、带宽要求、流量特征分析等。

(2)技术方案设计。确定网络主干和分支采用的网络技术、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排列,网络资源配置,接入外网的方案等。

(3)产品选型。根据技术方案,进行设备选型。包括网络设备选型和服务器设备选型。(4)网络设计。根据产品选型,进行网络细化设计。

(5)系统设备、产品的采购及进口代理。

(6)综合布线系统与网络工程施工。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组织施工、网络设备的互联与调试等。

(7)软件平台配置。确定网络基础应用平台方案,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基础服务系统的安装配置。

(8)网络系统测试。包括网络设备测试、综合布线系统测试和网络运行测试。

(9)应用软件开发。根据用户要求做,也可以外购,并在外购软件基础上做二次开发。当然这是可选项,约半数以上的系统集成商不做软件。这要看用户的要求和他们对系统集成概念的理解。

(10)用户培训。分3种对象进行,即领导、网络和数据库管理员和网络业务用户。(11)网络运行技术支持。在网络工程完成后,根据双方协议执行,技术支持是有偿的,一般不超过1年,最多不超过3年。

(12)其他产生各类技术文档,协助用户验收鉴定等。

1.4.5 网络系统集成商的选择

系统集成商是网络系统集成的主要角色。他们一般都有着丰厚的财力和雄厚的技术力量。能够从用户实际需要和用户经济能力的角度出发,为用户量月定制网络应用系统集成的综合方案,制定网络建设的总体日标,并根据设计方案的目标要求和性能价格比的原则进行软硬件系统的选型和工程实施。

1、网络系统集成商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完成网络系统集成服务的能力和实力

(2)具有一支从事网络系统集成的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3)具备完成网络系统集成任务的开发调试环境及设备

(4)具有完成网络系统工程建设的经验和业绩

(5)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6)在行业内有一定的信誉

1.5 网络工程的组织

1.5.1 组织方式和组织机构

1、组织方式

网络工程的组织方式大体有二种:

(1)行政事业单位统一实施的工程,一般指定主管领导(或叫牵头人、召集人),具体负责人,并成立相应的机构,自上而下开展实施。

(2)公司承接的具体工程,一般采用项目经理制,由项日经理招聘人员,制定方案,系统集成.从头至尾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

2、组织机构

1.5.2网络工程监理

所谓网络工程监理,是指在网络建设过程中,给用户提供建设前期咨询、网络方案论证、系统集成商的确定和网络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的服务,帮助用户建设一个性价比最优的网络系统。

网络工程监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帮助用户做好需求分析

深入了解企业的各个方面,与企业各级人员共同探讨,提出切实的系统需求。

(2)帮助用户选择系统集成商

(3)帮助用户控制工程进度

工程监理人员帮助用户掌握工程进度,按期分段对工程验收,保证工程按期、高质量的完成。(4)严把工程质量关

工程监理人员应该在以下环节严把质量关:

(5)帮助用户做好各项测试工作

工程监理人员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对信息系统进行包括布线、网络等各方面的测试工作。

1.5.3 网络工程实施

1、网络工程方案设计的主要步骤

2、网络工程实施的主要步骤

图1-16 网络工程方案制定方法图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教案)

苏州市职业大学 网络工程设计 课程教案 单位计算机工程系 姓名刘昭斌 课程名称网络工程设计 授课班级09网络技术1、2、班 2009 -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课

第二课

第1章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概述 教学提示:本章概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工程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中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方法和内容、网络工程与设计的步骤和原则、网络工程体系结构、网络工程设计过程模型与网络工程的组织。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了解网络系统集成的内容,掌握网络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步骤。能根据网络用户的需求,确定客户有效完成工作所需的网络建设服务和性能水平,明确网络工程设计的目标、项目范围和网络工程设计要求。 重点知识:能根据网络用户的需求,确定客户有效完成工作所需的网络建设服务和性能水平,网络工程集成的体系结构,网络工程设计规模与实施的步骤。 本章是对网络系统集成的概览性介绍,是全书的先导。阅读本章能使读者对系统集成有一个基本的、全貌性的认识,并为后续章节的阅读和学习提供总体上的指导。 1.1 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基础 近年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迅速。网络系统集成商和系统集成工程师作为网络系统集成工程的实施者和设计者,成为网络工程建设实践中的生力军,正不断与用户合作完成各种类型的网络系统集成项目。而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基础是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基础知识之一。 1.1.1 计算机网络定义与分类 1、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对“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随着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把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系统及数据设备,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支持下,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分类 计算机网络有很多种分类的方法,让我们先粗略来看一看: 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可分为:星形网络、环形网络、总线型网络,还有树形网、簇星形网、网状网等。其他类型拓扑结构的网络都是以前3种拓扑结构为基础的。 按传输介质分类。可分为采用线缆做传输介质的有线网和采用空气做传输介质的无线网。有线网可进一步细分为铜缆网络、光纤网络、远程接入网。无线网主要有微波网、卫星网等,目前无线网连网费用较高,还不太普及。但由于其连网方式灵活方便,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连网方式。 按通信传输方式和使用的链路协议分类。可分为令牌环网、以太网、FDDI、ATM网。其中以太网按数据传输速率又可分为以太网、高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等。 按通信信道分类。可分为点对点传输网络和广播式传输网络。 按网络所担负的职责。可分为骨干网、外围网、边缘网、接入网。 按服务方式分类。可分为客户机/服务器网和对等网。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机是用户计算机。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并获得服务的一种网络形式,叫客户机/服务器网。多台客户机可以共享服务器提供的各种资源。这是最常用、最重

计算机网络工程概述

计算机网络工程 计算机网络工程及特点 计算机网络工程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根据相关的规范,通过详细地规划,按照可行的方案,将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系统、管理高效地集成在一起的工程。一个可行的网络工程方案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充分满足应用需求,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最大限度保护用户投资。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的规划包括需求、管理、安全性、规模、结构、互联、扩展性等方面的分析;网络设计包括拓扑结构设计、地址分配与聚合设计、冗余设计等。 网络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很多技术问题,还涉及管理、组织、经费、法律等其它问题,因此必须遵守一定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生命周期法就是一种有效的网络规划设计方法。网络的生命周期包括可行性研究、分析、设计、实施、维护与升级五个阶段。 网络工程的组织实施 网络工程的组织实施包括:工程组织及其建设方案、组织结构、工程的监理与验收;网络技术、网络设备、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库、防火墙、ISP(Internet 服务提供商)的分析与选型;综合布线;系统集成;与Internet联网。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模块化、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信息传输系统,是建筑物内的“信息高速公路”。一个良好的综合布线系统对其服务的设备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能互连许多不同的通信设备,还支持视频会议、监视电视等图像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一般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

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的改动不影响其它子系统。 网络管理与维护 网络管理与维护的主题涉及:网络管理功能,包括配置、性能、故障、计费、安全管理;网管系统逻辑结构,包括逻辑模型的组成、Internet管理逻辑模型;SNMP 协议的管理模型、鉴别机制、委托代理、通信过程;网络维护的任务、准备、方法和工具软件;各种网络设备和链路常见故障的排除;网络管理集成化、分布式、智能化等新进展。

网络工程设计教程课后答案beta版

《网络工程设计教程》 第一章网络工程设计概述 1. 网络工程的定义是什么? 答:定义1: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使用于网络系统的设计、建造和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思想使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 定义2:对定义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2.和网络工程有关的工作可以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选择系统集成商或设备供货商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逻辑网络设计 物理网络设计 系统安装和调试 系统测试和验收 用户培训和系统维护 4. 详细描述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模型。为何将该模型称为网络设计的系统集成模型?该模型具有哪些优点?为何要在实际工作中大量使用该模型? 答:下图给出了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模型,该模型提出了设计和实现网络系统的系统化工程方法。虽然该模型支持带有反馈的循环,但若将该模型视为严格线性关系可能更易于处理。该模型从系统级开始,接着是用户需求分析、逻辑网络设计、物理网络设计和测试。由于在物理网络设计阶段,网络设计者通常是采用系统集成方法来设计实现网络的,因此将该模型称为网络工程的系统集成模型。 5. 简述系统集成的定义。试讨论系统集成主要有哪些好处? 答:抽象地讲,系统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而使用的一组元素的有机结合,而系统本身又可作为一个元素单位(或称子系统或组件)参和多次组合,这种组合过程可概括为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的好处: -质量水准较高:选择一流网络设备厂商的设备和系统,选择高水平的具有资质的系统集成商通常能够保证系统的质量水平,建造系统的风险较小。 -系统建设速度快:由多年从事系统集成工作的专家和配套的项目组进行集成,辅以畅通的国际厂商设备的进货渠道,及处理用户关系的丰富经验,能加快系统建设速度。 -交钥匙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商全权负责处理所有的工程事宜,而用户能够将注意力放在系统的使用要求上。 -标准化配置:由于系统集成商承担的系统存在共性,因此系统集成商会总结出它认为

初识计算机网络教案

教学内容:初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学习。【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引入本节课题,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问题:计算机网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2、实践:组织学生查瞧计算机教室的网络结构。 3、探究:

(1)单独一台计算机能不能称为网络?(多台) (2)有了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要成为网络,还需要什么呢?(网线) (3)大家玩游戏时,怎么判定输与赢呢?还得要有什么呢?(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查瞧网络结构,加深认识。 4、小结计算机网络组成、定义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①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系统; ②传输介质与网络设备; ③通信协议 (2)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的能力 三、计算机网络功能 1、问题:咱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计算机网络,那么它有什么的功能?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结 计算机网络功能: ①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②资源共享。如:网上浏览新闻、网上查找学习资料等, ③分布控制与分布处理。如:自动作战指挥系统

教案《计算机网络》

教案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授课对象: 授课章节:第三章 TCP/IP协议第一节 IP编址方案 课时安排:2节课 90分钟 授课教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IP地址的概念、格式和分类; 2.掌握子网掩码的作用及划分子网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 2.教学难点: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通过子网掩码划分子网的方法。 三、教学方式 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的方式开展互动,加强教学效果。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 第三章 TCP/IP协议 首先回顾前面章节所讲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引出网络分层协议的工业应用标准——TCP/IP协议。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现实生活中我们用身份证来标识每一个公民,在复杂的网络世界如何 标识每一台计算机? 2.学校采用学校->学院->系->专业->班级的分层体系管理学生,网络世 界如何管理计算机呢? 3分钟左右,让学生举手回答,可能有以下情况: 对第一问:一种情况是给网络中每台计算机取一个名字;或者给每一台计算机一个编号…… 对第二问:一种情况是我们将网络按照行政区域分层管理;或者将计算机网络按照类似于学校分层管理的方式管理…… 讨论中有可能出现继续提问:取名字如何保证统一性;编号如何保证唯一性;

分层如何确定层次性…… 教师根据上述问题及其讨论情况开展点评,指出IP地址就是用来标识网络中计算机的编址方案,不仅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也同时解决了网络计算机的层次问题。 第一分节 IP编址方案 1.IP地址定义和作用 对比现实生活中身份证制度,不管某个人什么名字、什么民族、什么地区、什么性别,但都有唯一的18位身份标识,参照身份证制度提出IP地址概念。 IP地址:就是因特网上的每台主机被分配的唯一地址,也称为互联网地址,用于所有与该主机的通信中。 举例IP地址和我们的家庭地址的联系;IP地址与电话号码的联系。 思考:为什么要使用IP地址?(2分钟) 原因(在同学们回答基础上归纳提出): ●可以通过IP地址屏蔽各种物理网络的地址差异; ●每种网络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其物理地址各不相同; ●统一物理地址的表示方法不现实; ●互联网对各种物理网络地址的“统一”可以通过IP地址在网络层完成。 2.IP地址的格式 提问:再次对比IP地址和身份证编号,提问学生身份证编码的格式如何,是否对IP地址的设计有借鉴作用。 在学生回答后,列举成都地区的身份证编号如510101************,分析该身份证号编码的规则1-2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3-4位表示地级市、盟、自治州代码,5-6位表示区县代码;7-14位表示出生年月日;15-17位为顺序号,18位为校验码。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其编制规则,即地区编码+出生日期+区分码。由此引出IP地址的格式。 一个完整的IP的地址由一组32位(bit)二进制组成,每8位为一个分段(Segment),共分为4段,段与段之间用小圆点.隔开。如: 11001010.01110000.01010001.00100010 这种表示方式称为“点分二进制表示法”。

网络工程学习计划

网络工程学习计划 篇一:大学人生规划——网络工程专业 ) 人生规划 一份好的人生规划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在理性的思考中总结分析过 去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考虑自己的未来,选择适宜自己发展 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开始培养自己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个人概况 (Personal Data) SWOT 分析 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S)1.乐观向上,热情大方 2.善于与人沟通 3.创新意识强 4.吃苦耐劳 5. 愿意从基层干起弱势因素(W) 1.恒心不够 2.组织领导能力有待提高 3.身体素质较差 4.英语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外部环境因素机会因素(O) 1、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

全技术,具有不可替 代的竞争优势; 2、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 30万,高薪高福利成为必然; 3、可实现专业零基础入行,4-10个月的强化训练和职业化引导,就可 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网络人才; 4、就业面广,一专多能,实践经验适用于各个领域; 5、增值潜力大,职业价值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以及项目运作的成熟, 升值空间一路看涨; 6、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网络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仅一步之遥,从容晋升 Manager。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威胁因素(T) 1.同地区竞争力强(科技大 等) 2.研究生扩招后以及研究生学年两年制改革后对本科生就业形成冲击 二专业分析 2 1.专业概述

网络工程是指按计划进行的网络综合性工作。本专业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 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 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开发等工作的高级 科技人才。计算机网与通信网(包括有线、无线网络)的结合是本专业区别 于其他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显著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 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 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 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 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应获得较大型网络 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本专业是专门为网络领域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迫切需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 一、教学内容分析 计算机网络是第10章走进网络世界第1节的内容,本节属于《纲要》第三阶段中“信息的发布和交流”中的一个模块,主要讲网络的意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设备。本节的理论性较强,内容也相对抽象一些,因此更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网络设备和功能是教学难点,需要老师精辟形象的讲解,恰当的演示和学生的仔细思考观察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二学生,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上网都经历过,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功能却了解的不多,组建计算机网络所需要的设备、传输介质,学生平常很少有机会接触,更是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身边的广义网络及其作用。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功能,并在日常应用中能够区分各个功能的应用。 3、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并能够加以区分。 4、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及功能。 5、了解常见的传输介质及特点。 6、了解常见的上网方式及特点,能够了解最常见的家庭ADSL共享上网方式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和连接情况。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功能。结合网络连接图让学生认识网络中的设备及作用,最后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庭ADSL共享上网所需的设备及连接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搞笑的flash小短片,提高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拓展知识的意识。 (四)行为与创新 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功能,了解常见的上网方式及特点。 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及功能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 教案 苏继斌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和工程素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和常用的组网技术,为今后从事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训练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 二、教学对象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他们具有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的特点,并且对计算机网络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接触和使用过不少网络应用。他们希望通过课程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内部的工作原理,利用所学知识能解决一些在网络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以及通信方面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掌握因特网一些重要协议和常用网络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复杂系统工作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灵活利用所学原理与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网络应用中的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未来..….的需要。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为学习计算机、通信、信息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今后从事……工作奠定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44学时)和实践教学(12学时)两部分。理论教学借助计算机网络五层原理性体系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以因特网为实例,围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按照: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的顺序讲授各层内容,最后教授与以上各层都相关的网络安全。 一是概述。使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的功能、构成有一个整体粗略的了解。了解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理解什么是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分层体系结构及各层的基本功能。 二是物理层。主要让学生理解一些数据通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物理层能为上层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为理解上层协议的工作原理提供一定的基础知识。 三是数据链路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底层技术:数据链路层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是媒体访问控制和局域网技术。 四是网络层。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掌握网络层是理解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的关键,要掌握IP地址、分组转发、路由选择、网络互联等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概念。还要掌握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关系,以及将网络虚拟化链路的概念。 五是运输层。理解运输层在网络分层体系结构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掌握可靠数据传输和TCP的工作原理,掌握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六是应用层。由于学生对网络应用的使用较为熟悉,应用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应用层是如何利用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实现各种网络应用的,理解应用层协议所要解决的问题。理解典型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概述教案

试讲教案 试讲教师:魏绪建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讲授章节: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对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网络的拓扑结构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网络的分类和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及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教学难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0 学时 使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 主编:刘晓燕贺忠华,20XX 年8 月第1 版 一、板书提纲: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 计算机网络概述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 8.1.2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①通信子网②资源子网(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 计算机网络分类(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8.1.4 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结点链路(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②星形拓扑结构 ③环形拓扑结构④网状拓扑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上一章课程回顾 1.学习了多媒体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2 .初步具备了处理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3.掌握了如何利用PowerPoi nt创建、编辑和使用演示文稿的方法

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说明: 1、这个文档是根据老师上课时候提到的一些PPT上的内容摘 抄整理出来的。 2、其中只包含了PPT中01~05章的内容 3、这些并不是完整的老师所说的内容,有部分遗漏,欢迎各 位同学补充。

第一讲网络工程概述 什么是网络工程? ●广义的网络工程: 一门研究网络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现、应用、测评、维护、管理等的综合性工程科学,涉及到系统论、控制论、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 ●狭义的网络工程: 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设计、实施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工程技术。根据网络组建需求与目标,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中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对网络系统结构、要素、功能和应用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实施和最优管理的目的。什么是网络工程项目管理? ●网络工程项目管理是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和过程要求,采用系统集成方法,建设一个满 足一定质量要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过程。即:项目经理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观点、方法和技术,对网络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实现项目的目标。 第二讲网络工程项目管理基础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项目的含义、特点、目标,项目管理的含义、特点、知识范围、组织结 构、生命周期、知识体系标准等 ?学习和掌握项目的管理过程、PMBOK9大知识体系及其中的44大管理过程 ?学习和掌握网络工程项目的含义、要素、特点及主要的管理内容 ?学习和掌握网络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网络工程项目成本效益与风险分析 ?了解和掌握网络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理及文档管理 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 1.项目的定义: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完成既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一定的资源约束,一 定的目标和一次性任务) ●项目是为创建某一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临时进行的一次性努力或工作。(PMI 定义) 2.项目的特点 ●临时性 ●独特性 ●目标导向性 ●渐进明细 3.项目的目标 ●成果性(管理性)目标:在预算范围内按时提交满足要求的产品、服务或成果 ●约束性目标:完成项目成果性目标需要的时间、成本以及要求满足的质量 4.项目管理的含义:在一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并通过特殊形式的 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方法。 ●项目管理通过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来组织、计划、实施并监控项目活

计算机网络概述教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课题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概 念、分类、功能 课时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定义 理解计算机网络分类和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定义、分类、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分类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设疑法、提问法) 导入: 通过东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搭建网络的设计,让同学们思考公司技术员的设计是否可行。 二、新课教学(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就是利用通信线路和设备,将分散在不同地域、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按照网络协议,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实观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由一台中心计算机连接大量地理上分散终端的计算机连机系统,就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这种系统中所有数据处理都由主机完成,终端没有任何处理能力,仅起着字符输入、结果显示等作用,这种连机系统被称为主机—终端系统,或称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第二阶段:面向通信的计算机网络 世界上第一个最成功的远程计算机网络是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ARPA)组织研制的ARPANet网络。ARPANet 首先提出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大部分,现在的计算机网络仍然沿用这种组织方式 通信子网完成全网的数据传输和数据转发等通信处理工作;资源子网承担着

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并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 。 第三阶段:开放式标准化计算机网络 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提出研制新一代计算机网络的问题。许多国际组织,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计算机系统的互联、计算机网络协议标准等问题,以使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不同的网络系统能互联在一起,实现“开放”的通信和数据交换、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等。1984年,ISO正式颁布了OSI/RM,开创了一个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新时代。 第四阶段:新一代综合性、智能化高速网络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 Internet 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向全面互联、高速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网络由于Internet 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将面临诸多问题,如网络带宽限制、网络安全,IP 地址紧缺等问题。因此,新一代计算机网络应向高速、大容量、综合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不断出现新的网络技术(如交换式以太网技术、ATM 技术、帧中继技术等),这些是构建新一代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技术基础。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分类 按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来分类,可以将计算机分为 3 类,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和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 WAN),它们的特性参数见表 1-1。 表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1 各类计算机网络特性参数 网络类型网络缩 写 覆盖范围地理位置传输速率 10m 房间 100m 建筑物 局域网LAN 1km 校园 4Mbit/s~10Gbit/s 城域网MAN 10km 城市50Kbit/s~2Gbit/s 广域网WAN 100~1000km 国家或地区9.6Kbit/s~2Gbit/s 2)按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地位分类 在计算机网络中,有一些计算机或设备为网络中的用户提供共享资源和应用

电信网络工程第一章、第二章基础知识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通信网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传统通信网络由传输、(交换)、终端三大部分组成。 2.电话语音被量化编码后以(64)kdit/s 的速率进行传送。 3.GSM 网采用当前广泛使用的(No7 信令)系统传送移动网的各种信令信息。 4.现代通信息网的综合化就是把来自各种信息源的业务综合在一个(数字通信网)中传送,为用户提供综合性服务。 5.帧中继是在(X25)网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据通信网。 1.较有代表性的网形网络是完全互连网,网内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均有线路相连。 2.星形网也称为辐射网,它将一个(节点)作为辐射点。 3.支撑网是使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络功能,提供全网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要求)的 网络。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固定电话网已从五级网演变为(C)级网。 A.一 B.二 C.三 D.四 2.总线形网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在(A)公共传输通道——总线上。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无数个 3.实现数字传输后,在数字交换局之间、数字交换局和传输设备之间均需要实现信号(D)的同步。 A.频率 B.速率 C.传导 D.时钟 4.宽带ISDN 的信息传递方式,采用异步转移模式(ATM),并确定了用户-网络的接口的 速率和结构的国际标准,接口速率为(C)Mbit/s 和622080Mbit/s。 A.155 500 B.155510 C.155 520 D.155530 5.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能与任何地方的另一个人进行通信是实现(C)。 A.个人化 B.群体化 C.个人通信 D.自由通信 三、多项选择题 1.现代通信网中的业务网包括(ABC)、IP电话网、数据通信网、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宽 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A.固定电话网 B.移动电话网 C.智能网 D.传输网 2.现代通信网中的支撑网包括(ABC)。 A.信令网 B.同步网 C.管理网 D.传输网 3.未来的通信网正向着(ABCD)的方向发展。 A.数字化 B.综合化 C.智能化 D.个人化 4.数据通信网包括(ABCD)。 A.分组交换网 B.数字数据网 C.帧中继网 D.计算机互联网 5.信令网由(ABC)组成。 A.信令点 B.信令转接点 C.信令链路 D.电路 6.数字化就是在通信网中全面使用数字技术,包括(ABD)等。 A.数字传输 B.数字交换 C.数字传真 D.数字终端 四、判断题 1.同步网的功能就是实现数字交换局之间、数字交换局和传输设备之间的信号频率同步。(×) 2.支撑网是使业务网正常运行,增强网络功能,提供全网服务质量以满足用户要求的网络。

认识计算机网络教案

1.1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概念和分类; (2)了解网络的拓朴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的定义、三要素 难点:网络的拓朴结构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作好学生工作,让学生明白广东省即将实行全行全省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2、明确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体系结构: 组网——建网——用网——建网站——作网页 二、新课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三、计算机网络的定义(重点):(展示课件,讲解) 1、学生阅读P2-3并尝试概括三个案例各体现计算机网络的什么功能。 2、定义: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地理上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连,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3、构计算机网络三要素: ①两台或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 ②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 连接计算机与传输介质、网络与网络的设备。常用的设备有路由器、网络适配器、交换机、网桥、光电转换器等。 ③网络软件: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和计算机网络的接口。网络用户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请求网络服务。网络操作系统的任务就是支持局域网络的通信及资源共享。网络操作系统则承担着整个网络范围内的资源管理,支持各用户间的通信。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Windows NT、Net Ware、UNIX等。 网络协议:计算机之间要交换信息,彼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则,这个规则成为“网络协议”(Protoc ol TCP/IP)。 4、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①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②资源共享如:网上浏览新闻、网上查找学习资料等,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③数据信息的集中和综合处理如:办公自动化电子数据交换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 n) 电子银行(E-Banking)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四、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因特网起源于一个名叫ARPANET的广域网。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创办最初只连接了位于不同地区的四台计算机(如下图所示)。起先是用于军事科学上,后来用于商业和民用业。1983年正式命名为Internet,即因特网。 60年代:计算机互连系统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是60年代后期由美国国防部资助、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主持研究建立的ARPA网(ARPANET)。ARPANET网络利用租用的通信线路把位于洛杉矾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连接起来,构成了专门完成主机之间通信任务的通信子网。通过通信子网互连的主机负责运行用户程序,向用户提供共享资源,它们构成了资源子网。 70年代,出现局域网; 80年代,CCITT建立了使用国际线路传输声音数据的国际标准,ISO制定了计算机网络的开放型互联模型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1984年。 90年代,计算机网络发展成为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 21世纪,是网络功能不断完善、速度更快、更普及。 80年代网络进入中国,9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网络大发展的年代。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学习目的: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分类 2、知道日常家庭组网所需的网络设备 3、结合校园网,小结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学习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学习难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 学习内容: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各种“网络”,如电话网络、电视网络等等。我们通过因特网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到BBS论坛参加讨论,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实现文件传送,通过网上商店进行购物等。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由什么组成呢计算机网络分为哪几类呢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连接,使用网络软件相互联系,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两台或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 (2)传输介质与通信设备; (3)网络软件。 实现资源共享与数据通信,这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 是指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所形成的网络,覆盖范围一般局限在房间、大楼或园区内。局域网一般指分布于几公里范围内的网络,局域网的特点是:距离短、延迟小、数据速率高、传输可靠。目前我国常见的局域网类型包括:以太网(Ethernet)、异步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等,它们在拓朴结构、传输介质、传输速率、数据格式等多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以太网——一种总线结构的LAN,是目前发展最迅速、也最经济的局域网。 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的覆盖范围就是城市区域,一般是在方圆10km--60km 范围内,最大不超过100km。它的规模介于局域网与广域网之间,但在更多的方面较接近于局域网,因此又有一种说法是:城域网实质上是一个大型的局域网,或者说是整个城市的局域网。 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 连接地理范围较大,一般跨度超过100km,常常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洲。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以及中的国家教育和科研网(CERnet), CHINANET等都属于广域网。Internet就是全球最大的广域网。

网络工程师的概述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网络工程师的概述(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85846网络工程师的概述 Overview of network engineers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 工作内容 1.负责机房内的网络联接及网络间的系统配置。 2.负责系统网络的拓扑图的建立和完善,并做好系统路由的解析和资料的整理。 3.负责机房线路的布置和协议的规范工作。 4.负责计算机间的网络联接及网络共享,并负责网络间安全性 的设置。 5.负责对网络障碍的分析,及时处理和解决网络中出现的问题。 6.利用网络测试分析仪,定期对现有的网络进行优化工

作。 发展前景 网络工程师能够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我国政府机关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现有媒体的网站和教育、商业、专业性质网站等领域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1、最具增值潜力的职业,掌握企业核心网络架构、安全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2、新型网络人才缺口大,27%的行业增长速度导致网络人才年缺口达30万,高薪高福利成为必然; 3、可实现专业零基础入行,4-10个月的强化训练和职业化引导,就可成为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网络人才; 4、就业面广,一专多能,实践经验适用于各个领域; 5、增值潜力大,职业价值随着自身经验的丰富以及项目运作的成熟,升值空间一路看涨; 6、职业发展前景广阔,网络工程师到项目经理仅一步之遥,从容晋升Manager。 知识要求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160012140) 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 系部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 培养高素质、拥有创新能力的网络设计人才和高级网络管理人才。 ●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建设、配置、管理和维护网络的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获取、加工、发布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能够“懂、建、管、用”网络:“懂”是理解网络原理、相关协议和标准; “建”是掌握组建网络的工程技术; “管”是学会管理、配置和维护网络; “用”是在学会基本应用的基础上,学会使用将网络作为信息发布和管理的平台。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1.https://www.doczj.com/doc/0d1190258.html,/computer/index 2.《计算机网络(第4版)》,Andrew S. Tanenbaum著,潘爱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3.《计算机网络知识要点与习题解析》,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4.《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第2版)》,高传善、毛迪林、曹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5.《计算机网络(第2版)》,吴功宜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 ●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计算方法:期未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授课学期:2010~2011第一学期周次章节及教学内容累计学时 1~2 第1章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3 因特网的组成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6 3~4 第2章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向传输媒体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2.4 信道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4.2 波分复用 2.4.3 码分复用 2.5 数字传输系统 6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参考模板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案 必修课、限选课□、公选□、其它□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或导入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在社会上已广泛应用,本章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使同学深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章的操作在全国一级中占10分,而高校一级中占20分,主要考使用Outlook2000收发电子邮件题目难度不大,望大家在认真做好相关实验,争取在考试中拿到满分。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 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如图 1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见图2)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图1 图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