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比较

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比较

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比较
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比较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110310217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题目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比较

学生姓名梁文韬

专业班级会计1141

学号201110310217

学院会计学院

指导老师(职称)孙蕾(讲师)

完成时间2015 年 5月3 日

河南工程学院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工程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河南工程学院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河南工程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题目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比较

专业会计学学号 201110310217 姓名梁文韬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1.主要内容:

(1)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特点;

(2)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在各记账阶段的区别。

(3)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

2.基本要求:

(1)文献综述要求: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的文章,不能简单罗列文献。

(2)在阐述所选论文《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比较》时注意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同时注意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分析所选论文的可行性,是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3)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比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区别,分析信息化会计的优点及弊端,提出改建的意见。

(4)论文内容要完整,立论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推理严谨。同时,注意各项数据的引用的可靠性,确保材料翔实可靠,有说服力。

(5)必须保证论文工整、无错误,并且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内容,切忌抄袭和拼凑;论文内容及装订格式严格按照学校或会计学院公布的格式要求进行。

3.主要参考资料:

(1)陈圆. 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的对比分析与转化研究[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06:48-49.

(2)肖斌. 传统手工会计与用友软件对项目管理处理方法比较[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4,04:109-112.

(3)侯红英.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异同点分析[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67-69.

(4)通过互联网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完成期限:2014年12月29日-2015年6月19日

指导教师签名:

专业负责人签名:

2014年12月27日

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比较

摘要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最后发展到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会计领域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从最初的“刻记记数”到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化将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处理转变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不仅让会计人员摆脱了繁重的手工记账,而且使会计信息的处理变得更为迅速精准。信息化会计解决了手工会计的局限性,因此,只有信息化会计才能使会计有更好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手工会计和信息化会计的异同点比较,分析会计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未来会计计量模式的发展趋势,从而阐明会计信息化对传统手工会计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手工会计;信息化会计;比较分析

MANUAL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MPARISION

ABSTRACT

The human society after several year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he la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ow.The accounting field has also experienced similar changes, from the original "engraved notation" to the single entry bookkeeping and bookkeeping, has now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ill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anu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or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not only let the accounting personnel from heavy manual bookkeeping, and mak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ore quickly and accurate.To solve the limit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ccounting manual so, only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make a better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manual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the 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mode, so as to clarify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raditional manual accounting.

KEY WORDS:manual account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经济信息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化会计会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化会计更加符合各类企业的管理要求,与此同时,也对手工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使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质量得到了提高,使核算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增强,同时还使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手工会计和信息化会计是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从本质上说,二者只是会计数据处理的方式不同,而会计目标、需要遵守的会计法规等都是相同的。所以,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1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在会计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在各地开始有了信息化会计的实验试点,并进入了研究阶段,传统的手工会计计量模式开始不断的向信息化会计模式转变。信息化会计不仅是数据处理自动化得以实现,而且使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转化为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

1.2研究意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不仅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会计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会计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随着各种财务软件的运用,会计工作开始由手工转变为电子介质,明确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在建立方式、输入方式、检查方式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注意信息化会计在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对策,对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研究都有着各自的见解,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2008年Christopher E. Beaudoin在《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Taking into Account Motivation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一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技术及其自身的完善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目前推出的数据仓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Data

Mining)等技术,将有力地支持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支持数据的多维分析和多维观察。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提升和发展上,如何建立符合各自国情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成为相关人士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Anant Malewar, Aniket Bahadarpurkar, Vikram Gadre(2013)在《A linear rate control model for better target buffer level tracking in H.264》一文中提出需要设计一种计算机会计专用语言,研制支持会计语言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让会计人员直接承担AIS专业模块开发。在日本,以“三法体制”(即日本企业会计要受《商法》、《证券交易法》和《法人税法》3个法律的规范)著称的日本会计信息系统,在承认财务报告形式多样化的同时,要求实质内容的一元化;并建立了注册会计师、监事和内部审计的“三员审计”制度及内部和外部会计监察人的“双重监察制度”,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依法进行,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崔永艳(2011)指出手工会计模式下,当发现账簿登记错误时应使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改正。这样既可以留下更改痕迹,还可以划分更改者的责任。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修改错误是将原数据清除,重新记入数据,且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划线更正法”就不能再使用了。为了防止发生篡改账目和为日后进行审计留下线索,应规定:凡已输入计算机并存储在账簿文件中的数据,如需要修改,都必须按正常处理程序,编制修改数据的记账凭证,凭以输入修改原有的数据;并且所设计的程序,对已输入账簿文件中的数据都应摒弃直接修改数据的功能。

肖斌(2014)指出各类会计软件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扩展功能,并针对国外一些优秀财务软件的进入和开始在国内市场立足的现状,部分较具实力的商家开始了管理型财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功能,提高了计算机在财务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程度。在中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中,会计软件已成为发展最快、国产化最好、自主版权最多、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软件之一。

虽然信息化技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晚,随着国外研究的深入发展,我国也认到信息化会计的重要性,因而这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其也进行了研究,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至今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各种类型的会计软件陆续出现在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中。此外,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

对在校财会学生的教育,使会计信息化能够在我国得到更大的发展。

1.4研究内容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信息化会计对手工会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个规模的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在这个经济背景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会计正在逐步的替代传统的手工会计。本文阐述了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了信息化会计终将取代手工会计的必然性。

2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概述

会计是一项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并输出的经济信息系统,其主要职能是为人们提供经济活动(价值运动)的状态、结构、历史及未来趋势的画面。会计的各项活动均可以体现为对信息的某种作用,比如,原始凭证的审核与记账凭证的填制,是信息的提取与确认;登记账簿是信息的分类存储;成本计算是信息的计量;账务检查与核对,是会计内部信息的反馈;编制会计报表是信息的输出等等。具有这些特征的会计活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序的信息处理过程。对这一信息处理过程,从技术手段上可以分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所呈现出的完全不同的技术特性。

2.1手工会计的概念及特点

2.1.1手工会计的定义

所谓传统手工会计,是指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计价依据的会计实务。由于它在西方国家沿用已久,所以称为传统会计。美国早期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早在1040年,为美国会计学会所编写的一篇专著《公司会计准则介绍》曾对西方国家传统手工会计实务所依据的理论,作了十分清晰的说明,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地引用。

2.1.2手工会计的特点

(1)强调收益的计量。

(2)强调利益的行为属性。

(3)强调成本归属概念。

(4)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换言之,传统会计的特点为:

(1)它所履行的主要是对投资者的会计责任,特别是资产的经营职责,即投资的结果。

(2)强调收益的计量,并依据以下原则计量收益:

a.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即在销售后确认收入;

b.按配比原则确认费用;

c.以历史成本对资产计价。

(3)强调成本归属和流转观念。即将固定资产的购入成本主观地分配于各会计期,并将已耗用设备和原材料的原始成本归属于产品成本。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不是一个计价过程,而是一个历史成本的分配或归属过程,它并不考虑已耗用资产的现时成本。

2.1.3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纸张、笔墨、算盘等物质工具作为技术支持,其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表现为如下特征:

(1)复杂性具体有:

a.信息关系复杂,会计信息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几大部分。这些信息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如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成本与损益之间的消长关系,总括信息与明细信息的核对与统辖关系;

b.信息接口复杂,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形式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信息的源点和终点触及供、产、销每个环节以及人、财、物每个部门或单位;

c.信息计算复杂,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各种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存货计价的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认定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

(2)有序性会计系统对经济活动的反映与监督是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连续不断地进行的,即根据主体每一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试算和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其间,涉及会计信息的判断、确认、分类、计算、组合、复核、记录、再分

类、再重组等多个技术环节来生成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财务报告,从而,再开始下一个会计期间的循环。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不得随意打乱和跳跃。

(3)规范性会计信息处理具有一整套系统、完整的程序和方法,必须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均必须以有形的实物为载体,如出库单、发票等原始凭证,活页式、订本式的账簿,具有一定格式的会计报表等,对于每一环节的处理结果都具有可验证性,并可追溯其来龙去脉,提供清晰的审计线索。

(4)分散性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综合、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使得会计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很大,在手工条件下需要由多名会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为避免人工在任何环节与任何时侯都可能出现的计算、记录等方面的差错,根据复式记账原理,环环检查、平行登记、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试算平衡等技术要贯穿于整个处理过程。

(5)单一性具体表现为:

a.会计主体的单一,会计信息系统仅收集、处理和交换与主体直接相关的经济事项的信息,而不包括所在行业的信息,以及与企业有关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市扬信息,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有关股票市价:

b.会计期间的单一,在手工条件下,会计系统只能以“月”作为最小会计期间来提供会计信息,而不能提供更小单位期间的信息,如某产品的“周成本”或“日成本”;

c.货币计量的单一,会计系统只收集、处理和交换能够用货币描述的经济事项的信息,而不包括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如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与更新、企业环境绿化与“三废”治理的信息;

d.核算方法的单一,会计系统只确认主体认定的核算方法所生成的信息,而不包括其他备选方法或程序所可能生成的信息,如主体认定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系统便不能存储和生成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认定的存货信息;

e.信息确认的单一,会计信息系统仅收集、处理和交换已发生的经济事项的信息(历史成本),而不包括未发生的经济事项的信息,如未决诉讼、潜在的市场利润与风险等。

2.2信息化会计的概念及特点

2.2.1信息化会计的定义

狭义的会计信息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应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会计软件,指挥在各种计算机设备替代手工完成或在手工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信息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广义上来讲就是指与会计工作信息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会计信息化的宏观规划,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会计信息化软件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等。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会计人员、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其核心部分则是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目前会计信息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会计信息化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手工操作正逐步被会计信息化所取代。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配置合适设备的基础上,需要经过制订总体规划与解决方案、培训人员、重整业务流程、形成信息规范、制定管理制度、配置系统与测试、试运行,才能最终实现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为此人们常用实施这个词来表述它。实施是一个有难度的过程,对于ERP之类的大型系统,甚至关系到成败,因此近年来有“三分软件七分实施”之说。

2.2.2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

在人类即将跨人21世纪之际,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已得到很大发展。电子技术与会计二者相互交融、渗透,使会计系统功能空前的强大。电子计算机这种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置换了传统的纸张、算盘,它的介人引发了会计发展

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与手工系统比较,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在保持原有共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又别具如下技术特性:

A、集中性具体表现为:

(l)信息处理的集中,会计信息化后,原在手工条件下需要由多人不同岗位分别完成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往往只需一二台计算机即可实现。在网络或多用户的环境下,同一组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信息处理集中化的特性更加明显;

(2)信息存储的集中,在信息化条件下,系统信息是集中连续存储的,只要计算机有存贮空间,可跨年度储存和利用会计信息。如此,对财务分析与管理尤为重要。

B、自动性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系统由计算机来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技术环节,如平行登记、错账更正(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过账、结账、对账试算平衡等,再者,计算机又承担起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和成本计算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系统而言,信息化会计系统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也大幅度降低。

C、多元性具体表现为:

(l)收集信息的多元化,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电算化的基础上,会计系统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亦可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

(2)提供信息时间的多元化,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期间已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不仅可以按照既定的月、季、年来披露会计信息,而且可以随机快速地生成所需信息,如某种产品的“日成本”、“周成本”。并可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

(3)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电算化会计系统在主体认定的计算方法(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直线法)的同时,如果需要亦可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此外,由于系统接收(或调用)了大量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便于系统运用有关数学模型和方法,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

(4)提供信息空间的多元化,借助于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的结果,电算化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空间非常广阔,根据需要,有货币形态的信息,亦有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如职工的招聘与下岗、社会公益事项),既有历史信息(历史成本),也有现在信息(重置成本、市场公允价值)和未来信息(预定成本、目标利润);

(5)提供信息形式的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信息化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信息(如财务分析的直方图、折线图)以及语音化信息(如有声分析报告)。

3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联系

3.1目标一致

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把计算机用在单位工资计算方面,通过试点取得了成功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一词开始诞生,从此会计信息化就从缓慢发展阶段到自发发展阶段再到稳步发展阶段,由简单独立不具有相互联系的单个工资模块,到有计划的商品化多模块高冗余低耦合的软件以及逐步向网络化发展。无论是简单阶段还是复杂阶段,他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2遵守的会计和财务制度相同

两系统都必须遵守国家相关的会计法律规章制度,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构成:(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颁布的《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等,它是调整各种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是从事会计工作、办理会计事务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2)国务院颁布的会计行政法规;(3)国务院财政部颁布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无论是手工会计还是现代的电算化会计,都必须严格遵守我国会计法律规章制度,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相同。都必须遵循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3.3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

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

法分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借贷记账法,对我国目前的会计记账方法统一按照借贷记账法进行记账。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失去本来的“借主”和“贷主”的含义,演变成了纯粹的记账符号,其使用的记账规则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无论是手工会计和信息化会计,其记账原理都是相同的。

3.4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一致

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会计档案的保管是指从取得原始凭证到归档保管的整个过程,会计档案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包括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资料和证据,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会计信息化是以磁性介质为媒介存储大部分会计档案,但其存储信息资料的实质内容同手工会计相同,无论是传统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各个单位每个会计年度形成的会计档案的作用都是不变的,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都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整理立卷,装订成册,并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由专人加以妥善保管。当销毁会计档案时要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由会计部门会同档案部门共同销毁。

3.5基本功能相同

手工会计和信息化会计为了达到基本目标都必须具备系统的功能,即:信息的采集与记录;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送以及信息的输出等。4手工会计与信息化的区别

4.1会计工作的初始化设置存在区别

传统的手工会计中初始化工作主要是指建账工作以及设立会计科目,也就是开设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并登记期初余额等。相比之下,信息化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则较为复杂,其内容主要有系统的安装,帐套的设置,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 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 科目级别与位长的设置, 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最明细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并试算平衡, 凭证类型设置, 自动转账分录定义, 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4.2科目和账户的设置以及使用存在差异

在手工会计中,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设置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名称开设的,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的具体形式。一般情况下,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与设置账户不同的是会计科目通过开设账户的方法,对会计要素进一步细化。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设置账户”变成了“总账系统初始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页和账簿的“账户”,一般由软件根据会计制度要求直接由软件给出。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进行基础档案设置,包括机构设置、往来单位设置、财务相关设置(外币种类、凭证类别、项目目录)、收付结算设置;其次是会计科目设置,包括增加、修改、删除、指定会计科目,有的财务软件中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第三是总账选项设置,包括凭证页签、账簿页签、会计日历页签及其他等;第四是设置明细权限,包括设置明细科目查询权限"凭证审核权限"设置制单审核权限;第五是录入期初余额。

4.3财务处理的区别

手工会计系统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账簿组织形式和记账程序,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但基本还是依照“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程序进行,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由相关会计人员手工处理。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

而在信息化会计中,一般要根据文件的设置来确定,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由于计算机对数据处理有速度快、逻辑性强的特点,会计人员只需要利用会计软件把凭证的相

关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会自动处理这些数据并进行记账工作,不但简化了账务处理工作,而且准确度也更高。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处理, 实现了数据处理一体化,有利于会计工作标准化, 给上级部门进一步处理创造了条件。

4.4提供的会计信息存在区别

传统的手工会计中,需要由不同的人员负责登记不同的账簿,这就造成记账凭证上的数据被多次转抄,同一数据大量重复,不仅增加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极易导致会计信息的不一致,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账证、账账、账实及账表的各种核对工作。而在电算化会计中,计算、整理、归类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会计人员手工干涉很少,并且会计软件内逻辑性校验程序,计算机本身具有数据处理准确性强、速度快的特点,只要原始数据输入正确,就不会发生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差错。相比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化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可理解性、一贯性、可比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4.5会计档案保管形式存在区别

传统的手工会计中会计档案主要以纸质形式进行保管,容易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查找相关资料时也不方便,并且容易毁损。在电算化会计中,会计档案主要是以磁性介质形式进行保管,具有占用空间小,查询速度快,保密性强的优点。

4.6账簿格式和簿记规则存在区别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并且对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总账账页的格式有传统三栏借贷式总账和科目汇总式总账,后者可代替前者;明细账的格式可有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等。转贴于手工会计系统中账簿记录的错误要用划线更正法或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账页中的空行、空页要用红线划销等。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可以不存在纸质账簿,一切数据均以文件形式存在机器内部,登账只是一个沿用的旧名词,而且文件也并不一定按日记账、总账、明细账分别设置,有些系统甚至只设置一个凭证文件,根本就不存在机内日记账、总账

和明细账,各种财务信息可直接从凭证文件中导出,划线更正法或红字更正法根本就不存在,代之的是负号更正法。实际上只要凭证输入正确,机器处理准确无误,即使由于凭证数据有错,导致机内账的结果有错,也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只能通过记账凭证去更正。

4.7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存在区别

传统的手工会计中会计人员只是单纯的专业人员,只要求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就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并且会计人员被日常重复繁琐的工作所累,会计的管理职能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而在信息化会计中,首先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所以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也要懂得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也就是复合型人才。另外信息化会计中很多工作都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把会计人员从简单而又繁杂的手工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真正意义的会计管理,对会计人员的在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8手工会计与信息化会计的在各记账阶段的区别

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会计核算方法也是会计方法的基础。在手工会计中,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⑴建立账簿、⑵设置账户、⑶复式记账、⑷填制和审核凭证、⑸登记账簿、⑹成本核算、⑺编制会计报表等。但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手工会计的不便性逐步显露出来,信息化会计的快捷、省力越来越受到认可。

4.8.1建立账簿

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首先要建立各种账簿,包括:总账、日记账、各种明细账等;但是会计信息化核算方式下,首先要以系统管理员身份进入软件的系统管理模块,然后建立帐套,录入单位的基本信息,确定核算类型、基础信息分类、数据精度、编码方案,选择相应的使用模块,启用系统。

4.8.2设置账户

在手工会计中,设置账户是按照会计科目名称开设的,设置账户是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会计科目在核算中的具体形式。而在信息化会计系统中“设置账户”变成了“总账系统初始化”。“会计科目表”代替了所有分列在不同账页和账簿的“账户”,一般由软件根据

会计制度要求直接由软件给出。

4.8.3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与单式记账法相反的,它是一种记账方法,主要针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相互联系的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复式记账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价值运动,因为复式记账不仅适用于手工处理会计数据,而且适用于会计信息化之后,在单式记账数据库文件中,借贷各方都分别以记录一张记账凭证的形式记载下来,但单式记账实质的内容依然是同复式记账一样的,都是在每笔经济业务时反映该业务的来龙去脉通过借贷两方(或两方以上)。所以,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科学的。

4.8.4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是一种书面证明文件,能作为记录依据!电算化会计区别于手工会计“凭证”的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填制(输入),还有一种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机制凭证,如:对于每个月都有的重复业务可以通过生成常用凭证,制单时调用常用凭证,修改相应内容,从而大大减少录入工作量;还可以进行转账定义,然后进行转账生成,如:“期间损益结转”对应结转等;手工核算方式下对凭证逐张审核,信息化会计方式下可以成批审核,只要鼠标一点,审核即可在瞬间完成。

4.8.5登记账簿

在手工会计之中,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会计核算形式,各部分相互协作的才能完成。第一次的会计确认的完成就是这一核算形式有机结合的结果。账簿在整个登记账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既是书面记载又是直接的数据源。一旦手工会计离开了账簿,那会计报表的编制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手工会计中,账户的设置与运用起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如果我们选择了复式记账这种方法,那么登记账簿时对会计数据进行的分类和归集就一定要运用到账户的设置与运用。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储单元就是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也是会计信息生成的主要依据。填制和审核完凭证后仍然需要进行记账处理,最后进行月末转账和结账处理。

4.8.6成本核算

成本计算是指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发生的各种费用,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的根据有两个,一是生产企业的生产组织的特点,二是生产工艺的流程。因为不管未来企业如何发展,有一点是不会变的,那就是企业各自的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问题的所在是,成本的计算方法还要不要按照企业的生产组织特点、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来确定。

在手工会计的成本核算中,生产组织的特点是成本计算对象选择的主要根据,例如:对于成批生产或多步骤装配式单件的企业,适用于分批法;对多步骤装配式大量生产企业来说,宜平行结转分步法!但是现代企业的生产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是否仍然按照以上的标志呢?

今天计算机在成本核算之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想都可以随时查看所有有关的成本数据,因为所有数据就存储在计算机内。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输入数据、输出信息都非常的方便快捷!问题是对成本数据如何进行加工处理,这才是关键。

成本计算的方法在不同情况也是不同,跟多项都有关系如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是否要在完工和未完工产品时分配的差别都可以决定成本计算的方法选择。科学的选择更好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更好地计算完工产品、未完工产品和半成品的成本。在手工会计中,因为有其不便性,人们必须寻找一种既能够较为准确地计算成本,又能够方便手工计算的方法,因此新的适合的"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了。而且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仅可以使用原方法,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采用自由组合方式生成各种决策支持信息,因为计算机可以满足人们对成本数据进行不同的组合的需求。

还可以设置自定义转账凭证,将生产成本科目下的相关余额转入半成品或产成品不仅可以按月、旬甚至日来计算成本,也可以按步骤而且还可以细化到工序来计算成本,不像手工方式下先汇总再转账,实现计算机自动转账,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几率。

4.8.7编制会计报表

在手工会计中,账簿信息和报表信息都出自于同一个信息源——记载企业经营活动的记账凭证。不同的是账簿信息是为了在每一项经济业务时显现资金运动,而报表信息则是提炼于账簿信息的基础上!会计报表是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财会研究 48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esearch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要求会计这一信息系统能够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分析和决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自动实现会计信息与其他管理信息相互交换和融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经济业务活动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存储、传送及应用,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物质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相互融合,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及相关信息,由此,我们可以预期,会计信息化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一、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长期以来,国内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没有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重算账,轻分析,重事后结果,轻事前预测规划、事中控制调整。所以早期的财务软件主要是为适应会计核算需求而设计的,因此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叫做会计电算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权结构的变化,企业财务管理开始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开始了“企业管理以经营管理为中心,经营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如果会计信息化一直停留在财务会计子系统,而不涉及管理会计子系统的预测、决策、规划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效益的评估,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那么也就限制和失去了发展电算化的意义。会计信息处理的 浅谈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内容摘要]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所以对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概述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向具有在Internet技术特征的网络环境下的系统发展,并针对如何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信息处理网络;发展方向黄海萍 广东火电工程总公司 510630 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会计信息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两个信息系统的结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统一财务信息系统,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其中,尤其强调会计科目等基础资料的统一。 2、建立集中管理系统。这样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服务和共享,也保证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同时,上级机构从计算机上能做到即时查询、审计,严格内部监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 3、强化系统处理能力。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处理能力,通过人为的程序设定,实现业务自动生成会计实时凭证,财务数据的及时自动上报,强化数据汇总、合并和分析的能力,解放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4、减少审批程序、强化控制体系。减少相关的审批程序,缩短业务流程运行的时间,通过强化控制机制,实现对内部业务的管理和控制,如通过预算管理,目标管理等加强内部管理力度。 5、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服务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如何及时准确地将财务报告反馈给决策者,是业务流程重组的最终目标。 二、财务与业务一体化 企业在生产、销售、控制和预测的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而要有效地控制“三流”,单靠财务部门使用软件是不够的,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业务部门必须将其业务信息纳入软件管理的范畴,软件功能将延伸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财务软件必须从部门级应用向企业级应用扩展,再到集团级的三个层次的应用,建立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的接口,彼此共享,做到“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功能集成”,实现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才能真正从全方位、多层次体现可 信的决策信息。 1、业务流程进一步规范。由于采用了信息系统辅助管理,不仅减少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更加简洁、有效,而且信息系统内部所蕴涵的管理思想、规则和约束也会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控制,明确各业务的先后顺序,保证数据的一致,从而使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2、信息高度共享,企业管理效率明显提高。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以后,信息的高度共享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信息的传递时间,提高信息的实时性。从而为企业的决策者节省了大量的获取信息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我该怎么做?”,从而对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变化迅速做出正确的应对。 3、信息的监控力度加大。信息系统按照指定的规则严格保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数据的一致性和时效性,极大限度地杜绝了各种人为错误的发生,也为各个部门的监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企业的相关部门更加有时间、有能力来履行对业务的监控职责。大大提高业务处理速度,为企业领导决策层提供翔实准确的管理数据,从而提高决策速度和质量。 4、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需要对迅速变化的市场信息作出快速的应对措施,并跟踪、执行。而这样一个决策、跟踪执行的过程,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需要对企业所有可利用的一切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同时也需要企业各部门能够迅速将执行过程和执行的结果信息反馈到企业的决策者,由他们再次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企业有了集成全面的信息系统的支持,这个循环过程才能够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从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进一步提高。 5、企业经营管理成本降低。在实施信息系统后,由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管理薄弱的环节得到了控制,像全面预算执行的加强、资金流的控制、存货管理的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生产计划的有序、办公效率的加强等等,将会较信息系统实施前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信息化软件将由共性化时期向个 性化时期发展 会计核算型的财务软件为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需求而设计,企业的会计核算是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进行的。因此,核算型的财务软件在功能上具有很强的共性,不同的软件开发商开发》转47页

管理会计_理论_工具与方法

管理会计 第一部分:理论 对于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的构成众说纷纭,下面对几种较为主流的看法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种,来自宋献中于1995年发表在《会计研究》中的题为《中国管理会计--透视与展望》的观点:1.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2、管理会计的本质;3、管理会计目标;4、管理会计对象;5、管理会计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等;6、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种,来自劳汉于1995年发表在《财会审论坛》中的题为《论管理会计》的观点:1、管理会计理论基础、管理会计原则理论;2、基础理论层次;3、管理会计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原则理论;4、管理会计事物理论层次,具体指管理会计程序方法理论、管理会计具体实践。 第三种,来自今池于1999年编著的《西方现代会计理论》一书中的观点:1、目标;2、概念,具体指计量、传送、信息、系统、规划、反馈和成本性态;3、原则;4、技术 第四种,来自王隶华的《试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中的观点:1、本质,即概念;2、对象;3、职能;4、目标;5、任务;6、环境; 7、假设;8、原则;9、道德;10、哲学;11、文化;12、程序;13、方法;14、行为 第五种,来自茂竹在其《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一书中的

观点:1、假设;2、对象;3、目标;4、信息质量特征;5、职责;6、重要活动 第六种,来自孟焰的于2004年发表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中的观点:图示如下 基本理论概念结构应用理论行为主体理论 目的目标技术规理论职业教育 本质假设 职能原则 对象要素实务操作理论职业道德 第二部分:方法 一、成本计算方法: (一)成本形态的计量 1、工程分析法:根据成本应该是什么而非成本现在是什么来计量成本性态,它需要对产品和服务所需的原料、物料、劳动力、支持服务和设备有一个系统的分析。 2、账户分析法:选择一个合理的成本动因,并将与该成本动因相关的各账户分类为变动或固定成本。 (二)成本的计量 1、传统作业成本法(ABC):以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指导思想,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作为产品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围,是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更为准确真实。 2、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BC):对于传统作业成本法的改进,考虑了闲置的产能,运用“时间方程式”能够更加精确的计算出某项活动的具体时间,更贴近复杂的现实运营,避开对员工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翟启耀 (厦门轻工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 厦门) 【摘要】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他直接影响着会计上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指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涵义及目的,分析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发展状况 对策 1 会计信息化的涵义 会计信息化起始于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为工具,在计算机上模仿会计手工处理过程,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可是会计电算化面向部门等的不足与缺陷,有待于克服。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等。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①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②会计信息的提供能及时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③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范围进一步拓宽;④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⑤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会计流程;⑥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 2 会计信息化的目的 2.1 简化会计流程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网络会计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 2.2 收集整理信息 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相联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2.3 共享数据 共同使用数据,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将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会计部门内部与其他部门之间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变得十分便捷,财务部门的许多工作均可由其他部门完成。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帐、远程审计、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2.4 动态反馈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薄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这样,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企业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 3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网络会计模式的形成和建立,要受到互联网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客观环境和信息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依存于环境和需求的会计就的共生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环境下更为彰显与突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日渐成功应用,使我们更加易于看清未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会计模式是对一定环境下的会计实践及其特征进行抽象化和标准化的结果。 3.2 企业管理思想陈旧 提倡会计信息化要求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置身于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建立企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陈旧,地域主义、保守主义等普遍存在。这一管理现状势必将妨碍到会计信息化的推行和发展。 3.3 企业财务部门与外部社会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传递 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 商业秘密 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 滴水不漏 ,对内其开放程度也有一定限制。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大都由财务部门一手把持。财务部门与企业外部社会成员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不能进行必要的信息传递。企业财务部门的 自闭行为 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 3.4 企业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就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现实基础。但是,众所周知,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解决。往往是旧的安全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安全隐患又层出不穷。实现网络安全和信息畅通,还有待于技术的不断进步。 3.5 企业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众多的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人才来推动。但是,从我国人才供给调查报告来看,我国中低层人才供给饱和或过剩,而高尖端人才却极度缺乏,

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开始逐渐走向信息化,不仅使得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快捷,而且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但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极大地制约着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文章中我们对于会计的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且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措施,使得会计信息化向着更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现状 当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形势较好,其得益于良好的基础以及组织规划的得力到位,一个愈渐成熟的信息化理念已经开始初步形成。对于国内很多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基本已经完成了自动化的改造工作,而且为了便于组织的管理,企业内部也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并有专门的机构部门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同时,我国在实现信息化的进程中,通过以科学的信息化理念作为引导,并将其进行实践化操作,从而加快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脚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但是,相对于国外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状况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技术的相对落后以及系统安全性较差等方面,虽然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在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也都引入了erp系统的管理,从而实现了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风险性因素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信息化风险因素 (一)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缺乏 如果要顺利地实现会计信息化,其要求研发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会计学知识,而且也要熟知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属于一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只有两方面的内容都研究透彻,才能开发出企业实际所需的信息化系统,包括信息化基本功能的实现、审计数据接口的设置等。但是对我国而言,我们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探究程度还并不是十分深刻,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很难将这些知识很好的融合进去,从而使得我国在信息化共享平台构建方面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进度缓慢,这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瓶颈,直接决定了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理论研究的缺乏是会计信息化基础层面上的风险因素,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处理解决,因为理论知识是软件开发的基础,只有将会计学和计算机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使理论知识用于实际所需,才能够使得系统开发商开发出更为高效的企业管理系统,从而保证会计信息化能够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安全性低 在大数据的外界环境下,会计的信息化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同时网络也是会计实现信息化的媒介。虽然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虚拟化的网络运行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处于网络之中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再加之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敏感性,导致其非常容易受到黑客或病毒的入侵,使得企业财务信息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大环境中。但是使得很多企业处于安全和成本的考虑,选择传统方式的管理模式,从而阻碍了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 (三)管理风险因素 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的关键信息,对于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企业目前的运营状况,所以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保证信息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条件下。在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共享平台的漏洞,如管理平台登录的验证方式过于简单、系统加密技术的相对欠缺等等。现在的企业管理对于信息的传输,一般都是使用互联网作为媒介的,正是由于之前提到的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XX大学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学院名称: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时间:

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了顺应社会的信息化浪潮,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即会计信息化发展。在小微企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革命性新技术扑面而来的时候,财务软件的应用主体、产品技术、销售渠道、应用模式,甚至产业的竞争格局都将会发生全新变化。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会计只有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才能拓展会计的信息功能,才能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目标,才能提升会计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这既是财务会计的机遇,也使得财务会计面临新的形势和考验。 【关键词】财务会计,信息化 1会计信息化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 2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意义 尽管会计信息化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对其的本质和内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不可否认,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会计信息化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对当前的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会计信息系统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能够自动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采集相关的会计核算资料,并汇集与企业的内部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实时处理。会计将从传统的记账

会计理论与方法

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 08会计5班程唐明200893222 摘要:在21世纪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的现代市场经济;将出现以知识经济代替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崭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在知识经济时代,其目标、信息质量、核算重心以及无形资产产权理论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前景更为看好。本文旨在通过讨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理论的新转变,对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实际应用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知识经济财务会计财经理论应用发展 所谓新经济,就是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为背景、以互联网的应用和电子商务为特征、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进一步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为目标、以不断创新为保证的经济形态。这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并可能诱发新的会计革命。 会计,不论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还是一种信息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理论的出现。传统簿记也叫做流水账与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即为权属问题。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产生了两权分离的政府会计,《周礼》中记载了由天官大宰,宰夫,小宰等负责记载、保管、核算国家钱财的财务制度——财计官制。 在现代社会中,公司组织形式的出现对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最早的“公司”可以追溯至英国,当时一些商人在南海发现了大量石油矿藏,但缺乏资金进行开采生产,为了满足其大量的资本需求,当时采取的方法是任何个人可以出资购买份额进行投资,公司运营获得利润之后进行分配,于是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股份制,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集中。但资本的集中需要规则,每个人投入资本必须获得相应分配,必须形成基本的权益规则,以明确的确认计量规则为前提,这促使了基本会计理论的形成。到后阶段,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新的问题出现,资本集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权属不同,使得一些股东开始质疑会计的计量方法是否准确,是否得到大家的公认,公司财务信息是否真实等,推动了社会审计理论的出现。之后关于成本的确定,节约,规模效应,收入和成本的配比等一系列专业的会计理论问题出现,如成本会计理论,收入实现理论,权责发生理论,折旧理论等等,直至发展至今的科学管理理论等,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学到会计学的转变。 一.现代会计理论 (1)对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基础,现在财务会计把会计信息使用者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一种通用的会计报表。在新经济时代,会

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经纵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们进入了全球化信息时代。虚拟的网络交易正改变着传统会计工作方式。会计信息化成为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以会计信息作为信息资源,实现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主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加工、传输、应用信息资源,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可以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会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我国会计电算化起步晚,与传统手工记账相比,会计信息化具有查询快、制表容易、容量大等优势,在市场经济日益复杂的情况喜爱,会计信息化能提供及时、完整的财务信息,大大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上实现了由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转变的目标,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因此,如何应对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会计人员关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 发展到今天,我国会计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会计信息化是对传统会计的重大变革,是现代先进技术应用于会计的产物,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会计信息化综合人才匮乏。会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众多专业会计人才来推动。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比较精通会计业务,精通计算机的人却不多,计算机专业人才又不精通会计知识,无法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有机的融合起来,使得会计信息化人员知识不系统、不全面,造成中低层人才饱和或过剩,而高端技术人才匮乏,虽然也有各类的在职培训,由于受培训时间、内容等限制,很难切实掌握会计信息化理论与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使得会计信息化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 2.会计信息化缺乏理论指导。我国会计信息化起步晚,相对的实践经验不充分,而现有的理论成果多集中在一些新概念上,尤其是对从国外引进的新系统的研究如CRM、SCM等,但这些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并不能切实发挥出指导作用。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和课题,研究新课题又会形成新的会计方法和理论,而这些新的会计方法和理论会促进会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性强,目前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传统理论研究侧重于怎样用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工作,目的在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这是远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的。 3.会计信息软件标准不统一。会计软件设计标准不统一,财政部针对这种情况出台文件进行指导与规范,但这些标准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要求,各单位使用的会计人员标准不统一,都是结合单位实际设计的,共享性差,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一些软件操作很容易被修改,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差,并且应用会计信息化中,缺乏组织协调与规划,各单位之间交流少,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些单位应用信息化生成的会计信息资料不完整、通用性差,很难为外界所利用。 4.会计信息化安全问题突出。会计信息多涉及到商业机密,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但网络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还带来诸多安全问题,令人堪忧。网络黑客、优盘或网页带有的病毒,都可能引发计算机瘫痪,毁掉会计信息资料或者泄露信息资料,信息数据的流失必会给单位带来负面影响。 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策略 1.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各单位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既精通信息技术,有熟悉会计信息化,从而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制定会计信息化人员培训计划,结合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与实际,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制定不同的培训要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时要做到知识结构系统化、会计人员知识更新化等,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高校加大教育投资,开设会计信息化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全面认识会计信息化工作。会计信息化是新兴的,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训时要转变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首先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理论的根本性变革,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处理方法,还改变了会计内控制度与审计方法,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变革。其次会计信息化会引发会计工作人员的重新分工,促进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会计信息化进程。 3.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规范。为了推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为会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建立会计信息化标准规范。会计信息化需要开发软件,软件的标准规范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因此要规范会计软件市场,提高会计软件的兼容性,即使使用不同的会计软件也能实现信息共享。会计信息化软件不只是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工作,还要能帮助管理者做出科学的预测。 4.强化会计信息化的安全。会计信息机密性高,安全性是各单位密切关注的问题,因为会计信息化借助于网络等电子技术会带来很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所以要先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并设置较为严格的会计信息监测技术,有效防止盗取会计信息的行为,确保会计运行程序与数据的安全。 总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且艰难的过程。目前,会计信息化建设与现代信息经济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但随着人员素质的增加、技术的提升等,会计信息化必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5). [2]李强.我国会计信息化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2). 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宫 铭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发电厂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会计走向电算化、信息化,实现了由手工会计向会计电算化转变的目标。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还存在起步阶段,虽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245-01 245

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已经得到了较 好的应用,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会计 信息化水平,中小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发展。会计信息化是当今社会 的重要工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效果。对于 我国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加强会计信息化,可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更 加高效地开展。但是由于很多中小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和核心内涵 化还缺乏较好的认知,导致在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 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解决,才能够真正提高中小企业 的财务管理水平。研究其会计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风险,并结合相关 研究理论,提出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对策 目录 1引言 (2) 2会计信息化及其独特优势的理论基础 (3) 2.1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3) 2.2会计信息化的独特优势表现 (4) 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需求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5) 3.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需求情况 (5) 3.2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需求的表现 (6) 3.3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可行性分析 (7) 4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风险研究 (8) 4.1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风险 (8) 4.2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5防范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风险的对策 (12) 5.1加强员工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12) 5.2充分加强企业网络安全防范 (13) 5.3增强企业财会人员信息化能力 (13) 5.4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14) 5.5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 (14) 6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 错误!未定义书签。1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模式,同时带动了企业会 计工作方式。通过开展会计信息化,一方面促进企业提高了会计工作 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被社会所 淘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会计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只有保证了 会计工作的效率,才能够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会计 信息化的出现改变了中小企业的会计工作方式,使会计工作更加高效、 更加准确。中小企业需要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的特点,进而更加科学 地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利用。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也为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小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就等同于使企业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更多 地运用高科技手段来促进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运营流程产 生较大的变化,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有效的共享与整合,帮助企业 更好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更好地应对经营风险。本文对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化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制约其顺利开展的原因,并提出科学 对策,旨在帮助中小企业科学合理地运用会计信息化。通过推动中小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财会信息系统期末结业报告)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0802班 姓名:丛培媛学号:04 李燕 11 孟源 14 濮扬 15 冉汶灵 17 邵丹 18 2010年11月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在系统详细介绍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会计信息化之前,笔者认为需要明确以账簿记录为主的提供会计信息的传统方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突出的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信息化的巨大优势。传统的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存在的缺陷如下: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传统的账簿记录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记录系统,会容易诱使企业选择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我国正处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其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由于传统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手工记录,利益最大化会诱使企业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是由手工填制,篡改记录比起有电子记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更容易。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业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随着现代经济逐渐向规模化,多元化,业务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难以与迅猛发展的业务相适应,特别是在年末的时候,巨大的核算量很可能会

会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WORD格式--可编辑-- 编号 毕业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顾问教师 二〇一七年十月

---WORD格式--可编辑-- 摘要 当今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 应用。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 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也是会计发展的 必要趋势。近年来,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变革方面取得 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本文对会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会计信 息化应用对策,为会计信息化发展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 实践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信息化应用对策

Abstract In today's tim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the combination of account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ociety is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put forward a new requirement, but also the necessary trend of accounting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nterprises in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To this 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countermeasures

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企业的管理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想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目前,管理会计弥补了传统会计职能上的不足,实现了企业的财务信息记录、审核和会计信息提供的同步,能够为企业的决策管理提供综合的决策信息。它的主要职能是把财务信息和决策管理联系起来;提供基于会计信息和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有效的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经营中的潜在风险。 一、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人员的理论基础不够坚实,做不到行之有效;它的局限性使其在实务运行中起不到明显成效,所以为了更好地在经营、发展方面给企业提出合理的建议,只有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会计相融合,并对企业价值的管理与创造给予相当重视。因此,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环节,企业要对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有效的预测。只有做好管理会计工作,企业才能对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成本,所获利润等做出合理的预算。管理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企业可能需要面临的经营活动方面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还要通过专业分析手段,对企业各类资源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为发挥企业资源的最大效益、激发生产潜力、实现效益最大化提出有效的经营决策方面的建议。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

提高。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被应用与建立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为了增强员工的积极性,管理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健全完善考核指标的方式去激励员工。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竞争力就会相应得到提升。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的途径 (一)进行管理会计方法创新 管理会计是整个企业的一个控制系统,它可以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比以及监督等手段,使企业的生产、销售等过程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减小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管理会计方法应该综合各种管理要素管理会计不仅要根据财务信息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还应该分析企业的销售情况,分析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时间段内企业所要面临的市场环境,预测市场的动向,管理会计方法应该形成一套管理规范,应该从相关管理理论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不断的规范和完善管理会计方法。管理会计方法的改进主要是受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影响。受管理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方法从各种管理理论中总结管理的方法,使管理会计更加适用于企业的管理,提升其应用价值;受经济理论的影响,管理会计强调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记录以及管理方法,从专业的角度对财务信息等进行周密的分析,提升决策信心的可靠性。 (二)建立起独立的管理系统 我们知道财务会计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进行企业财务的核算,其目的较为单一,与财务会计方法不同,管理会计方法则是旨在对企业进行

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使用的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广。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会计信息化也成为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是区别于会计电算化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它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数据,对于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与企业的运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化进行阐述,分析我国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我过会计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深入使用的 基础之上,它相比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而言,具有一定的数据优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而会计事业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必然会从手工过渡到自动,会计信息化就是其自动化的一个表现方式,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不断推动的前提之下,实现会计信息化具有更深层次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传统会计方式的制约,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与调整。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 会计信息化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所谓会计信息化也就是企业或者单位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会 计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送、储存等过程,从而建立其一个现代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经营的过程中,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保障,实现其决策的科学性。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已经发展了20余年,在这期间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目前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纳并实现了会计信息化,使用核算型的会计软件,为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便利。然而,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背景较长,其具有的影响相对深厚,再加上会计信息化需要对应的系统建设与硬件更新,这使得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阻碍,还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与完善。 二、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一)企业管理层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偏差。虽然 会计信息化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多企业的认可,并也运用于实践。但是,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很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作用以及其运用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其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就自然相对较低。更有一些企业安于现状,一味的排斥会计信息化,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对于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其防范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及其防范 发表时间:2010-03-08T10:18:32.543Z 来源:《今日财富》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吕丹(辽宁省医药对外贸易公司,沈阳 110001)[导读] 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存储方式,对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有效地规避信息系统带来的风险,是目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实施会计信息化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深入分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 在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分析所进行调研的企业中,笔者发现,尽管每个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不一样,但存在的风险一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 1.计算机硬件风险。调研的样本企业中,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式有单机和C/S两种,两者硬件都存在自身功能失效的可能,也会同时受到零组件性能的限制,令硬件出现寿命的限制性,如硬盘的损坏,突然断电造成的主板和CPU的损害,受潮湿、磁化、辐射等各种物理损伤,这些破坏都能令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混乱或会计数据毁损。 2.会计软件开发设计方面的风险。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一般由会计软件客户端和后台数据库两大部分构成。无论C/S架构、B/S架构还是单用户系统都是如此,依靠人机界面和软件客户端将各种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再将需要的信息处理后反馈给用户。因此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是数据库控制和管理。我国目前使用的会计软件中,有些对数据库未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有些虽然采取了措施,但比较薄弱或形同虚设。 3.网络安全风险。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各个孤立的计算机系统通过网络连成一体。由于网络所依托的1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TCP/IP协议,虽然网络技术不断的提高,但网络依然存在着安全漏洞,计算机安全漏洞已不断地被人利用,严重威胁着会计数据的安全。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内联网,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可以被访问到。互联网供应商(ISP)或企业以外的第三者均可以获得有关公司的内部消息,而内联网则是企业内部的网络,企业内每个人都可接触到。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并不重视密码,如有些单位所有人的密码都是相同的;也不重视网络安全管理,接人互联网时不安装防火墙;操作系统和数据系统出现安全漏洞时不及时升级等。 (二)计算机病毒引起的风险在对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多数样本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过计算机病毒的侵害,病毒侵入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存储介质侵入。经过对Windows98/2000/NT、Office2000、WPS以及网页制作工具等盗版光盘进行计算机病毒测试表明,带病毒文件多达三千多项,其中多种程序确实存在多种计算机病毒,包括CMOS-destroyer,bupt等引导性病毒、CIH病毒、“邮件炸弹”、宏病毒和特洛伊木马黑客程序等。U盘和移动硬盘的普及使用也加大了病毒在计算机之间的传播空间。 2.从内联网侵入。内联网上的邮件系统容易导致病毒大量传播,而且内联网络上传播的病毒普遍较新,新发现的病毒种类占多数。 (三)计算机舞弊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 1.会计软件功能的滥用。不少会计软件开发公司为方便用户纠正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核算中的差错,在会计核算软件中设置了“取消复核”、“取消记账”、“取消结账”等功能。这些功能的使用,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如果单位缺乏严格周密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会计人员就会利用会计软件提供的逆向操作功能来篡改会计数据,而不留下任何痕迹,给审计监督工作和防范经济犯罪增加了技术难度。另外,如果软件功能使用不当,很可能导致单位整个财务系统的混乱。 2.直接操作数据库进行造假。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从小型的DBASE、FOXPRO数据库,到大型的ORACLE、SYBASE、DB2数据库。数据库本身都提供自带的查询修改程序。利用这些程序,不法分子根本不需利用会计软件就可以完全控制和操作所有的数据。虽然一些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很丰富的数据安全措施,如口令、钥匙卡,甚至电子签名或指纹鉴别,但安全措施得不到重视,使得原本应严密保护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也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方便。 (四)內部控制存在的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授权控制下降。在手工会计操作系统下,企业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设置内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授权批准程序,而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下,这种授权可以仅凭一个密码就能获取。如果获取密码的手段是非法的,由此造成的内部控制失控将是一个重大的风险。 2.职责分离和监督不规范。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操作等活动中存在的职责分离对信息系统的监管格外重要。原来在手工环境下一些不相容的职责,在计算机中可以由一个程序模块来执行。此外,传统的监管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使某些员工的破坏能力增强,企业需要一批具有特殊技能的员工来开发、维护和操作信息系统。这类员工中的某些人可能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拥有特权,他们的失误或者故意破坏具有突发性、毁灭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可以使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崩溃或业务发生中断,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 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风险的防范 (一)基础设施存在风险的防范主要包括: 1.硬件的风险防范。建立良好的运作环境,应将服务器放置在适当的位置,如远离水源、安放在高地、置于有空气调节的房间,以防止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计算机机房应充分满足防火、防潮、防尘、防磁和防辐射及恒温技术要求;机房出入口应安装保安密码门锁及防卫警报装置。 2.完善会计软件的功能。要促进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开发出比较完善的通用会计软件。会计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深入研究国外优秀的财务软件,消化并吸收其精华的管理思想和设计思路。对于现有的会计软件可以人为地通过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